五种伟哥同类药物物的ld50和ed50值如下所示,哪种药物最有临床意义

药理学_学习资料共享网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内容提要 1.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和效应的规律,即药效学,又研究机体处置药物的规律,即药动学。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的原 理以及弄清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的变化即随之而发 生的药效变化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设计和寻找新药以及发掘祖国医药学遗 产等目的。 3.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历史,中国的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学,其中著名的有《神农本 草经》《新修本草》和《本草纲目》 . 。近代药理学随着新药的发展而建立,现已有许多新 的药理学分支。 4.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新 药的研究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药理学是研究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它包括______和______。 2.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______及______,可用以______、______、______疾病的 一类化物质。 3.药理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防、治、诊断疾病的物质是() 。 A.生药 B.药物 C.制剂 D.剂型 E.剧药 2.药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 A.病原体 B.动物 C.患者 D.健康人 E.机体 3.药理学是研究() 。 A.药物制剂学 B.药物治疗学 C.药物效应动力学 D.药物代谢动力学 E.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药物代谢而分出来的科目叫药代动力学 B.药理学是临床药理学的简称 C.药理学又称药物治疗学 D.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及作用原理 E.药理学可分为实验药理学与临床药理学两部分 5.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因为它() 。 A.具有桥梁科学的性质 B.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 C.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D.可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论据 E.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6.新药临床评价的主要任务是() 。 A.实行双盲给药 B.选择病人 C.进行 I~II 期的临床试验 D.合理应用一种药物 E.计算有关试验数据 三.名词解释 1.药物(drug)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四.简答题 1.简述药理学在生命科学中作用和地位。 2.简述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 3.试论述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规律对应用药物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药物与机体药效学药动学 2.生理功能病理状态防治诊断 3、为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开发新药、研究生命现象二.选择题 A 型题 1.B 2.E 3.E 4.D 5.E 6.C三.名词解释 1.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者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防、治、诊断疾病的化学 物质。 2.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四.简答题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对阐明生物机体的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现象提 供重要的科学资料,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2.根据药物的构效关系可指导合成新药;新药在进行临床研究前需提供其有关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资料,以作为指导用药的参考。 3.药理学是指导合理用药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达到安全、有效地防、治和诊断疾病。 为了发挥并维持药物的作用,形成和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必须按照药物的药 代动力学规律制定给药方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内容提要1.药动学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 药物理化性影体吸收主动转运 体液 pH 响内分布转运 药酶因过排泄被动转运 肝.肾功能素程氧化、还原 生物转化-转化 水解、结合药物机体 药动学模型(一室、多室)2.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膜孔扩散和易化扩散。大多数药物在体内转运符合简单扩散。 3.简单扩散的特点是:a.药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扩散;b.不消耗 ATP;c.无载体;d.无 饱和性和无竞争性抑制;e.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药物易转运。主 动转运特点恰好相反。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与白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具有:a.暂时失活,视作储库; b.结合疏松,是一种可逆的结合;c.结合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d.影响分布, 对被动转运尤为明显。 5.易化扩散是一种顺浓差、不耗能、需载体、特异性高、有饱和性和竞争性的一种特殊转 运。 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b.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c.药 物本身理化性;d.局部器官的血流量;e.体液环境的 pH;f.生物屏障(血脑屏障.胎 盘等) 。 7.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方式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8.生物转化的每一方式均有酶的参与。与此有关的酶,根据存在部位不同分为两大酶系:a.微 粒体酶系(即存在于细胞的平滑内质网内的酶) ;b.非微粒体酶系(即存在于细胞的平 滑内质网以外的酶,如血液.间液.胞浆中的酶) 。在两大酶系中,与药物代谢最有关 的是微粒体酶系。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重要场所,因此,肝微粒体酶系(又称肝药酶) 最为重要。 9. 肝药酶的特点:a.该酶系统专一性低;b.酶活性有限;c.酶系活性存在个体差异;d.可 受他药的诱导或抑制。 10. 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多数为失活或活性降低,也有少数为活性增强或毒性增加,因此不能 说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均为解毒(失活) 。 11.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方式或过程不一样;但凡经结合方式的药物均会极性增大,有利 于排泄。 12. 血浆半衰期(t 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了解 t 1/2 具有下列意义:a.估 计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b.连续用药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c.决定 给药间隔。 13. 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因素: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的极性;c.尿液的 pH;d.肾 功能。14. 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的特点:a.单位时间消除药量按百分比进行的;b.血 药浓-时曲线用算术坐标时为曲线;c.t 1/2 固定不变。 15.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的特点:a.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不变;b.血药浓- 时曲线用算术坐标时为直线;c.无固定 t 1/2。 16. 表观分布容积(Vd)的意义在于:a.提示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分布的相对量;b.估计 体内总药量;c.估计达到有效血浓所需剂量。 17. Pka 是指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 50%解离时的 pH。体液的 pH 影响药物的转运是由于它改 变了药物的解离度。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肾重吸收少,排泄快。 18. 在重复、恒量,按每个 t 1/2 给药时,为缩短达到血浆坪值(稳态浓度)的时间应首剂加 倍。 19.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进入体循环药量 / 实际给药量)×100% 它意指药物吸收时入体循环的份量和速度。若某药在口服和静脉注射相同剂量后的时- 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这意味着口服吸收完全。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药动学基本过程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快慢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主动转运可______膜两侧浓度高低的影响,消耗______,______饱和性及竞争性抑制。 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______的药物的相对分量及______, 一般用吸收百分率或分数表示。 6.给药量是 0.6mg,实际吸收量是 450ug,该药 F 是______。 7.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在通过______及______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 量减少,药效也就随之减低。 8.使机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______,其______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系统。 9.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______为纵坐标和以______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 10.药物生物转化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又可分为两个代谢步骤(相 反应) ,第 I 相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第 II 相反应指______;凡经过第 II 相反应后,意味着其代谢产物水溶性______,分子量______,活性______,有利于 经肾脏排泄。 11.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是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12.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从体内消除与体内药量成______,又称______消 除。 13.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以恒速恒量给药,经过______个半衰期的时间,血药浓度可 出现一定水平的稳定状态,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______,又称______。 14.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浆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低一定的______,又称______消除。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药物易跨模转运() 。 A.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B.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C.弱酸性药物在酸 性环境中 D.离解型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E.解离型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2. 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 A.解离度降低 B.脂溶性增加 C.易透过血脑屏障 D.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E.经肾排泄加快 3.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 。 A.药物代谢的方式 B.药物转运方式 C.药物的化学结构 D.药物的吸收 过程 E.药物的排泄过程 4.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跨模转运的方式是() 。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膜孔滤过 E.胞饮 5. 下列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药物从浓度高侧向浓度低侧扩散 B.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影响 C.不受饱和度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D.不消耗能量而需载体 E.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停止 6. 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 A.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 B.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 C.由载体进行, 消耗能量 D.消耗能量,无选择性 E.转运速度有饱和限制 7. 药物的吸收是指() 。 A.药物进入胃肠道 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或器官 C.静脉给药 D.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E.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 8. 药物的给药途径取决于() 。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消除 C.药物的分布 D.药物的代谢 E.药物的转运 9. 关于肝肠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结合型药物随胆汁入十二指肠 B.在小肠内水解 C.在十二指肠内水解 D.经肠吸收入血循环 E.使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10. 生利用度是指口服药物的() 。 A.实际给药量 B.吸收的速度 C.吸收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D.吸收入血液循环的量 E.消除的药量 11. 体液的 pH 影响药物转运是由于它改变了药物的() 。 A.水溶性 B.脂溶性 C.pKa D.溶解度 E.解离度 12. 药物的 pKa 是指() 。 A.90%解离时的 pH 值 B.99%解离时的 pH 值 C.全部解离时的 pH 值 D.不解离时的 pH 值 E.50%解离时的 pH 值 13. pKa 是指() 。 A.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 B.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引起的 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 度的负对数 C.弱酸性、弱碱性药物溶液呈 50%解离时的 pH 值 D.激动剂增加一倍时所需的拮抗剂的对数浓度 E.药物消除速率常数的负对数 14. 某弱酸性药存在 pH=4 的液体中有 50%解离,其 pKa 值约为() 。 A.2 B.3 C.4 D.5 E.6 15. 生理 pH 范围内,下列关于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解离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度小,易吸收 B.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度大,易吸收 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度小,易吸收 D.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度小,易吸收 E.pKa 是弱酸性药溶液在 50%解离时的 pH 值 16. 阿司匹林的 pKa 是 3. 5,它在 pH 为 7. 5 的溶液中,按解离情况计,可吸收约() 。 A.0. 01% B.0. 1% C.1% D.10% E.99% 17. 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 。 A.药物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 B.药物的理化性质 C.药物的剂型 D.给药途径 E.药物的首过消除 18. 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饭后口服给药 B.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吸收减少 C.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 D.微循环减少 E.口服首过消除后破坏少的药物作用强 19. 吸收是指药物进入() 。 A.胃肠道过程 B.靶器官过程 C.血液循环过程 D.细胞内过程 E.细胞外液过程 20. 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 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吸收减少 D.皮肤给药除脂溶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 E.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 21. 下列给药途径中,一般来说,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 A.肌肉注射 B.口服 C.吸入 D.皮下注射 E.皮内注射 22. 某药的血浆蛋白结合部位被另一药物置换后,其作用() 。 A.不变 B.减弱 C.增强 D.消失 E.不变或消失 23.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 A.结合是牢固的 B.结合后药效增强 C.见于所有药物 D.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E.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2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 A.药物作用增强 B.药物代谢加快 C.药物逆转加快 D.药物排泄加快 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5.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理作用() 。 A.起效快 B.起效慢 C.维持时间短 D.维持时间长 E.以上都不是 26. 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 。 A.吸收 B.分布 C.贮存 D.再分布 E.排泄 27. 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 。 A.药物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药物剂型 D.组织亲和力 E.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28. 难以通过血液屏障的药物是() 。 A.分子大,极性低 B.分子小,极性低 C.分子大,极性高 D.分子小,极性高 E.以上均不是 29. 药物经肝脏代谢后都会() 。 A.分子变小 B.极性增高 C.毒性降低或消失 D.随胆汁排泄 E.脂/水分配系数增大 30. 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 A.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B.单胺氧化酶 C.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 D.辅酶 II E.水解酶 31. 肝药酶具有() 。 A.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小 B.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大 C.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E.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32. 血药的血浆高峰时间是指() 。 A.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的时间 B.是指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C.指血药消除过慢 D.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的时间 E.以上都不是 33. 经肝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 。 A.减弱 B.增强 C.不变化 D.超强化 E.被消除 34. 经肝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其效应() 。 A.减弱 B.增强 C.超强化 D.被消除 E.不变化 35. 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增强药酶活性 B.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 C.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降低 D.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增高 E.苯妥英钠是肝药酶诱导剂之一 36. 下列关于药物体内代谢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B.药物体内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 P450 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代谢 E.巴比妥类能诱导肝药酶活性 37. 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 。 A.其原有效应被消除 B.其原有效应增强 C.产生新的效应 D.其原有效应不变 E.其原有效应减弱 38. 药物的排泄过程是() 。 A.药物的解毒过程 B.药物的重吸收过程 C.药物的彻底消除过程 D.药物的再分布过程 E.以上都不是 39. 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 。 A.药物作用发生的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代谢 40. 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 。 A.口服吸收迅速 B.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 C.口服吸收完全 D.属-室分布模型 E.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 41.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 。 A.肾 B.胆道 C.汗腺 D.乳腺 E.胃肠道 42.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 A.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D.排泄速度不变 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43. 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 A.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44. 某碱性药物的 pKa=9. 8,如果增高尿液的 pH,则此药在尿中() 。 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B.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D.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E.以上都不对 45.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统称为() 。 A.代谢 B.消除 C.灭活 D.解毒 E.生物利用度 46.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 。 A.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B.改变尿液 pH 值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C.药物的排泄与尿液 pH 值无关 D.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47. 细胞内液的 pH 值约 7.0,细胞外液的 pH 值为 7.4,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 。 A.解离少,易进入细胞内 B.解离多,易进入细胞内 C.解离少,不易进入细胞内 D.解离多,不易进入细胞内 E.以上都不对 48. 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 9 时测其血药浓度为 100mg / L ,晚上 6 时其血药浓 度为 12. 5mg /L,这种药物的 t 1/2 为() 。 A.2h B.4h C.3h D.5h E.9h 49. 某一弱酸性药物 pKa=4.4,当尿液 pH 为 5.4,血浆 pH 为 7.4 时,血中药物总浓度是尿 中药物总浓度的() 。 A.100 倍 B.99 倍 C.91 倍 D.1/10 倍 E.1/100 倍 50. 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 。 A.所有药物 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 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 D.胃肠道很少吸收的药物 E.以上都不对 51. 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 。 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B.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 C.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 D.药物经肝代谢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泄 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 52. 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 。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延缓抗药性产生 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作用 D.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E.以上都不对 53. 按 t1/2 恒量重复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可() 。 A.首剂量加倍 B.首剂量增加 3 倍 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D.增加每次给药量 E.增加给药次数 54. 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 。 A.药物被机体吸收一半所需时间 B.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C.药物被代谢一半所需时间 D.药物被排泄一半所需时间 E.药物毒性减少一半所需时间 55.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决定药物的() 。 A.药效发生的快慢 B.不良反应的多少 C.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D.自消化道吸收的速度 E.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 56. 反映药物体内消除特点的药动学参数是() 。 A.Ka.Tm B.Vd C.K、Cl、t 1/2 D.Cm E.AUC、F 57. 药物在体内超出转化能力时,其消除方式应是() 。 A. 药物经肾消除 B.一级动力学消除 C.零级动力学消除 D.药物经肠道消除 E.药物经肝代谢消除 58. 关于一级动力学消除方式的叙述, ()是错误的。 A.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B.t 1/2 固定 C.经 5 个 t 1/2 血药浓度达稳态 D.临床常用药物治疗量时以此方式消除 E.多次给药消除时间延长 59. 某药物的半衰期为 9 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为() 。 A.9 小时 B.18 小时 C.1.5 天 D.2 天 E.1 天 60. 地高辛 t1/2 为 33h,每日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 。 A.2d B.3d C.5d D.7d E.9d 61. 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 A.其血浆半衰期恒定 B.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 C.药物消除量恒定 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 E.代谢及排泄药物的能力已饱和 62.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 A.吸收与代谢平衡 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C.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D.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E.药物完全消除 63. 静脉注射 2g 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 10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 A.0.05L B.2L C.5L D.20L E.200L 64. 一次给药后,经几个 t1/2,可消除约 95%() 。 A.2-3 个 B.4-5 个 C.6-8 个 D.9-11 个 E.以上都不对 65. 药物吸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是指() 。 A.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 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 66. 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间隔时间是() 。 A.每 4h 给药一次 B.每 6h 给药一次 C.每 8h 给药一次 D.每 12h 给药一次 E.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 67. 影响半衰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剂量 B.吸收速度 C.原血浆浓度 D.消除速度 E.给药时间 68. 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体内代谢速度 69. 某弱碱性药物 pKa=9.8,如果降低尿液的 pH,则此药在尿液中() 。 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加快 B.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减慢 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加快 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减慢 E.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加快 70. 已知某催眠药的消除常数(Ke)为 0.75/小时,给某人服 8mg 后,当体内只剩下 0.5mg 时便醒转,问此人睡了约几小时?() A.2 B.3 C.4 D.5 E.6 71. 给某人服用一催眠药,测得血药浓为 32ug/ml,已知该药 t1/2 为 4 小时,当血浓为 2ug/ml 时刚好醒来,该人大约睡了几小时?() A.4 B.8 C.12 D.16 E.20 三.名词解释 1.药物的转运(transport) 2.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4.肝肠循环(hepatoental circulation) 5.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6.药物代谢(metabolism) 7.药物生物转化(transformation) 8.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9.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10.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11.房室概念(compartment concept) 12.半衰期(half life,t1/2) 13.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14.肝药酶 15.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1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1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18.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四.简答题 1.影响药物跨模转运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药物的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3.简述溶液 pH 对酸性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4.试论述肝药酶对药物的转化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6.简述首关消除及其临床意义。 7.试比较药物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 8.常见药动学参数 Ke、t1/2、Vd 及 Css 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9.简述血浆半衰期及其意义。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2.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注口服皮肤给药 3、不受能有 5.体循环速度 6.75% 7.肠粘膜肝脏 8.肝药酶 9.浓度(或对数浓度)时间 10.氧化还原水解结合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增加 增加降低 11.肾胆汁肠道腺体 12.正比定比 13.4-5 个稳态血药浓度坪值 14.数量定量二.选择题 A 型题 1.C 2.E 3.E 4.B 5.D 6.C 7.D 8.E 9.C 10.C 11.E 12.E 13.A 14.C 15.D 16.A 17.A 18、B 19.C 20.E 21.C 22.C 23.E 24.E 25.D 26.B 27.C 28.C 29.B 30.C 31.D 32.E 33.B 34.A 35.D 36.D 37.E 38.C 39.C 40.C 41.A 42.B 43.A 44.B 45.B 46.B 47.D 48.C 49.A 50.B 51.B 52.D 53.A 54.B 55.C 56.C 57.C 58.E 59.D 60.D 61.A 62.B 63.D 64.B 65.D 66.E 67.D 68. D 69.A 70.C 71.D三.名词解释 1.药物的跨模运动。 2.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3.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4.体内药物由肝转运到胆囊,与胆汁结合,随胆汁经胆道转运至小肠,在肠水解出药物 经肠吸收入门静脉到达肝,再由肝转运至胆囊,如此过程。 5.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 6.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变化。 7.药物在机体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也称药物代谢。 8.药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向体外的转运过程。 9.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10.口服药物后,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时,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11 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3. 为了在短期内,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14. 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由多种酶组成的,一大混合功能酶系统。 15. 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16. 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17. 血浆中的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8.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四.简答题 1.影响药物跨模转运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分子量大小;药物本身 Pka;转运环境两侧的 pH;膜两侧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或极性大小;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游离型药物的 多少。 2.主动转运:需载体;耗能;不依赖浓度梯度;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 3.被动转运:依浓度梯度的扩散;不耗能;多无饱和性;多无竞争性抑制。 4.能使酶的活性增强的药物称为酶促剂;能使酶的活性减弱的药物称为酶抑剂。如将酶 促剂或酶抑剂与可被酶转化的药物合用时,则通过改变药物的转化而影响该药物的效应,酶 促剂增加转化而使该药物的药理效应比单用时为弱;而酶抑剂则相反,使药理效应增强,故 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量的变化。 5.结合型药物对药物作用影响明显的是:起效慢;作用减弱;维持时间长;与某些药物 合用或先后用可发生竞争性结合而置换或引起中毒。 6.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减少,药效也就随之减低,称为首关效应或首关消除。舌下含锭.肛门灌肠或给予栓剂,其 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可避免首关消除,药物就不被灭活,而发挥全部药效。 7.恒比消除的特点是单位时间消除药量按百分比,血药半对数浓度-时间曲线为直线, 不随血药浓度高低而改变,t1/2 固定不变。而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不变,血药 半对数浓度-时间曲线为曲线,t1/2 不固定。 8.Ke 为转运速率常数,但多指消除速率常数,它表明药物在体内转运的或消除的速度, 可据以计算用药后体内的血药浓度或存留量。T1/2 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与 Ke 的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由 Vd 可以计算出达到一定血药浓度所需的药量或应用 了一定量的药物后所形成的血药浓度。Css 是制定各种给药方案不可缺少的药动学参数。 9.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参数,是 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情况下,一次给药后,经过五个半衰期药物基本 消除,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经过五个半衰期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内容提要 1.药物的作用: (1)基本作用:①作用与效应的概念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 的初始反应。效应是指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或形态上的改变。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 平滑肌细胞α受体结合(作用)和引起血管收缩(效应) 。②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药物的 效应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提高者为兴奋作用,降低者为抑制作用。③作用方式 当药物在用药部位就出现效应,称为局部作用。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或 机体内部某些器官以后所发生的效应,称为全身作用(吸收作用) 。④选择性作用药物 作用的选择性是由于组织细胞对药物反应高或药物与其亲和力大有关。选择性低的药物产生 副作用较多。⑤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为治疗作用。⑥不 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反应的称为不良反应。常发生的不良反 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癌作用、后遗效应及特异质反应。在常用量即可 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为副作用。绝大多数药物在增加剂量后可以出现毒性反应,立即 发生者为急性毒性,长期用药后产生者为慢性毒性。应用可以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的药 物应注意警惕。用药后,血浆中药浓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为后遗效应,它可能很 短暂,也可能持久。免疫反应异常而发生的反应为变态反应。 2.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 应(包括:二重感染、反跳现象、耐受性、成瘾性、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等) 、三致作 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 3.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是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副作用是指常用量(治疗量)出现与防 治作用无关的反应。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轻微的,可逆的,可随用药目的而改变。 4.过敏反应与个体体质有关,而与用药剂量无关。 5.成瘾性是指多次用药产生生理上依赖,停用后出现戒断症状。 6.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量效关系。量反应量效曲线的几个特 定位点是: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 、半最大效应、效价强度。从质反 应量效曲线可获得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为 LD50/ED50 的比值。 7.ED50 是指治疗动物 50%有效的剂量。LD50 是指引起 50%动物死亡的剂量。治疗指 数(TI)=LD50/ED50;一般情况下,TI 越大越安全。 9.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在细胞外起反应,可以是化学反应的结果,为细胞外作用 部位。大多数药物是与细胞内成分或细胞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10.药物作用机制涉及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载体、免疫系统、基因等。有些 药物通过其理化作用或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而起作用。 11.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 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 应。受体具有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和多样性的特性。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占 领学说认为药物与受体结合需要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激动剂的受体动力学分析获得 KD(解离 常数,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PD2(亲和力指数) 、Emax 最大效应等参数。作用于受体药 物分为激动药和拮抗药。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依其内在活性的大小分为完全激 动药和部分激动药。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或有较弱的内在活性。竞争 性拮抗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可用 PA2(拮抗参数)表示作用 强度,PA2 含义。非竞争性拮抗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且降低最大效能。产生最大效 能时剩余未结合的受体为储备受体。 12.受体部分激动剂有弱亲和力和弱内在活性;当与强激动剂合用时,出现拮抗作用 就称为受体部分拮抗药。 13.二态模型学说可以解释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对于同一受体有的是激动药,有的是 拮抗药,还有的是部分激动药及反向激动药。受体类型分为:G 蛋白耦联受体、配体门控离 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内受体和其他酶类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可通过第二信 使如环磷腺苷(cAMP) 、环磷鸟苷(cGMP) 、肌醇磷脂、钙离子等进行。细胞核内外信息 传递可通过第三信使。受体调节,受体的数量、亲和力及效应力是可变的,其调节方式有受 体脱敏和受体增敏。 14.药效学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 作用方式药物激动或拮抗受体、酶促或酶抑 选择性制作用、影响生物膜的功能、 治疗作用药物作用作用机制影响递质合成、释放、摄取、 不良反应储存、理化条件的改变 量效关系机体(物质补充、调节功能、杀灭病原体)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药效学是研究______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药物的基本作用是______和______,使机体原有生化、生理功能______者称为兴奋, ______者称为抑制。 3.有些药物只影响机体的少数或某种功能,称为药物作用的______,它与药物的用量、 化学结构等有关。 4.从作用方式看,口服碳酸氢钠中和胃酸是______作用,口服此药碱化尿液是______ 作用。 5.药物的不良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6.药物的副作用对于病人可能带来______,一般较______,其原因是______,而且是 可以______,是相对的。 7.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称为______。如果已产生了躯体性依赖, 一旦停药会产生戒断综合征,则称为______。 8.连续用药后产生的药物反应性降低叫做______。在长期应用化疗药后病原体对药物 产生的耐受性称为______或______。 9.药物的量效曲线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从______者中可获得 ED50 及 LD50 的参 数。 10.量效关系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______或______呈一定关系。 11.以药物的______为纵坐标,药物的______或______为横坐标,即为量效曲线。 12.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获得______量反应的量效 曲线。如将剂量或浓度改以对数剂量或对数浓度表示,则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呈______。 13.当效应增强到最大程度后,如在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最大效应称 为______。 14.效价强度是指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的作用强度时所需的______。 15.受体是一类大分子的______,存在于______或______或______。 16.受体激动药的最大效应取决于其______的大小;当______相同时药物的效价强度 取决于亲和力。 17.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______和______;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______,但______不 强,例如______。 18.部分拮抗剂以______作用为主,同时还具有一定的______,并表现一定的______ 作用,例如______。 19.激动药的强弱以______表示,拮抗剂的强弱以______表示。 20.将药物剂量加大到药效开始出现时,这一剂量称为______或______,比最小有效量 大,并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但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称为______或______。引起毒性反 应的剂量,称为______。引起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称为______。比中毒量大.能引起死亡 的剂量,称为______ 。 21.半数有效量是指能使群体中有______个体可以出现疗效的剂量。 22.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群体中有______个体可以出现死亡的剂量。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青霉素治疗肺炎是() 。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治疗 D.突击治疗 E.以上都不是 1.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是() 。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治疗 D.全身治疗 E.以上都不是3.产生副作用时所用的剂量() 。 A.治疗量 B.&治疗量 C.极量 D.LD50 E.以上都不是 4.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 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 B.长期用药所产生的反应 C.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防治作用无关的反应 D.属于一种与遗传有关特异 反应 E.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是不可预知的反应 5.下列有关不良反应的叙述, ()是错误的。 A.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毒性反应是指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 至危及生命 C.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D.继发反应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不良后果,继发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 应,故又称治疗矛盾 A.药物的过敏反应是指第一次用药所产生特殊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6.以下()不属于继发反应 A.二重感染 B 器质性损害作用 C.停药反跳 D.致癌作用 E.吸收作用 7.后遗效应是指() 。 A. 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 第一次用药所产生特殊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C. 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D.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容易恢复的效应 E.仅可能出现在极少数人的反应 8.药物产生副作用的基础是()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9.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A.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用药拮抗 E.以上都不是 10.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副作用 E.毒性反应 11.以下哪项不属不良反应?() A.服用麻黄碱引起中枢兴奋症状 B.久用四环素引起伪膜性肠炎 C.眼科检查用后马托品后瞳孔扩大 D.肌注青霉素 G 钾盐引起局部疼痛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种剂量会产生不易发生毒性反应?() A.治疗量 B.极量 C.中毒量 D.LD50 E.最小中毒量 13.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A.组织器官对药物亲和力过高 B.用药时间过长 C.机体敏感性太高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用药剂量过大 1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应是() 。 A.药物集中在某靶器官多都易产生选择作用 B.药物对所有器官、组织都有明显效应 C.器官的血流量多 D.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高或亲和力大 E.以上都对 15.以下()不是不良反应 A.眼科检查用阿托品后瞳孔扩大 B.口服阿司匹林引起出血 C.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炎 D.注射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E.肌肉注射氯霉素引起骨髓抑制 16.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 A.抗生素杀死一半细菌的剂量 B.抗寄生虫药杀死一半寄生虫的剂量 C.产生严重副作用的剂量 D.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E.致死量的一半 17.半数致死量(LD50)用以表示() 。 A.药物的治疗指数 B.药物的安全度 C.药物的急性毒性 D.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 E.药物的极量 18.某药的量效曲线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平行右移时,提示() 。 A.作用机制改变 B.作用点改变 C.作用性质改变 D.作用强度改变 E.最大效应改变 19.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 A.全部动物死亡剂量的一半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C.抗寄生虫药杀死一半寄生虫的剂量 D.产生严重毒性反应的剂量 E.抗生素杀死一半细菌的剂量 20.药物的质反应的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 。 A.与 50%受体结合的剂量 B.引起最大效应 50%的剂量 C.引起 50%动物死亡的剂量 D.50%动物可能无效的剂量 E.引起 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1.药物的 LD50 和 ED50 值如下所示,哪种药物最有临床意义() 。 A.LD5050mg/kg,ED5025mg/kg B.LD5025mg/kg,ED5015mg/kg C.LD5025mg/kg,ED505mg/kg D.LD5025mg/kg,ED5020mg/kg E.LD5025mg/kg,ED5010mg/kg 22.几种药物相比较,药物的 LD50 值愈大,则其() 。 A.毒性愈大 B.毒性愈小 C.安全性愈小 D.安全性愈大 E.治疗指数愈高 23.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是() 。 A.最小有效量 B.极量 C.治疗指数 D.半数致死量 E.半数有效量 24.当甲药的 LD50 比乙药的大,则说明() 。 A.甲药毒性比乙药小 B.甲药毒性比乙药大 C.甲药的药效比乙药小 D.甲药的药效比乙药大 E.药的半衰期比乙药长 1.药物的安全范围是() 。 A.ED5 与 LD95 之间的距离 B.ED95 与 LD5 之间的距离 C.ED50 与 LD5 之间的 距离 D.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E.最小有效量与最大 有效量之间的距离 26.从一条已知的量效曲线上看不出哪一项内容() 。 A.最小有效浓度 B.最大有效浓度 C.最大效能 D.最小中毒浓度 E.半数有效浓度 27.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 A.ED50/LD50 比值 B.ED99/LD10 比值 C.ED95/LD5 比值 D.LD50/ED50 比值 E.LD10/ED90 比值 28.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药理效应是() 。 A.质反应 B.量反应 C.毒性反应 D.不良反应 E.过敏反应 29.受体阻断剂的特点是() 。 A.与受体有亲和力,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与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E.以上都不是 30.下列关于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体都是细胞膜上的多糖 B.受体是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 C.受体与配基或激动药结合后都引起兴奋性效应 D.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阻断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的 E.受体是首先与药物结合并引起反应的细胞成分 31.受体激动剂的特点是() 。 A.能与受体结合 B.与药物的构象可以发生改变以相互适应 C.与受体有亲和力内在活性 D.有很强的内在活性 E.必须占领全部受体 32.有关受体叙述正确的是() 。 A.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抑制相应受体并发挥作用的 B.受体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受体是通过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 D.受体是首先与药物或配基结合并引起反应的细胞成分 E.受体与配基或激动药结合后,都能引起兴奋性效应 33.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 。 A.药物的作用强度 B.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C.药物的剂量大小 D.药物的脂溶性 E.药物是否具有效应力(内在活性) 34.药物的内在活性指() 。 A.药物对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B.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 C.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 D.药物的脂溶性高低 E.药物的水溶性大小 35.一个效价高,效能强的激动剂应是() 。 A.高脂溶性,短 t1/2 B.高亲和力,高内在活性 C、低亲和力,低内在活性 D.低亲和力,高内在活性 E.高亲和力,低内在活性 36.拮抗参数(pA2)定义是() 。 A.使激动药效应增加一倍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B.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C.使激动药效应减弱一半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D.使加倍浓度的拮抗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的激动药浓度的负对数 E.使激动药效应减弱至零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37.pD2 值可以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pD2 比值大说明() 。 A.药物与受体亲和力高,用药剂量小 B.药物与受体亲和力低,用药剂量小 C.药物与受体亲和力低,用药剂量大 D.药物与受体亲和力高,用药剂量大 E.以上都不对 38.下列药物与受体亲和力最小的是() 。 A.pD2=1 B.pD2=3 C.pD2=4 D.pD2=6 E.pD2=10 39.下列拮抗作用最强的是() 。 A.pA2=0.8 B.pA2=0.9 C.pA2=1 D.pA2=1.2 E.pA2=1.4 40.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不包括() 。 A.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 B.与受体结合是不可逆的 C.与受体分离很慢 D.可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达到原有的最大效应 E.使量效曲线高度下降三.名词解释 1.效应及作用(effect and action)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3.效价强度(potency) 4.效能(efficacy) 5.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6.受体(receptor) 7.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8.拮抗药(antagonist) 9.激动药(agonist) 10.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11.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 12.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13.副作用(side effect) 14.药物的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15.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 四.简答题 1.简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2.药物可通过哪几个方面产生效应? 3.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在临床用药方面有何指导意义? 4.试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的特点。 5.举例说明药物治疗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6.简述最主要的药物作用机制。 7.论述如何从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的方案。 8.简述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药物对机体 2.兴奋抑制增强减弱 3.选择性 4.局部全身 5.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后综合征 6.不适轻选择性不强耐受 7.习惯性成瘾性 8.耐受性耐药性抗药性 9.量反应质反应后 10.剂量大小浓度高低 11.效应剂量浓度 12.长尾 S 型对称的 S 型 13.效能 14.剂量 15.蛋白质细胞膜胞浆细胞核 16.内在活性内在活性 17.亲和力内在活性亲和力内在活性喷他佐辛 18.拮抗内在活性激动氧烯洛尔 19.pD2 pA2 20.阈剂量最小有效量有效量治疗量中毒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 21.半数 22.半数 二.选择题 A 型题 1.A 2.B 3.A 4.C 5.E 6.B 7.C 8.D 9.B 10.D 11.C 12.A 13.D 14.D 15.A 16.D 17.C 18.D 19.B 20.B 21.C 22.B 23.C 24.A 25.B 26.D 27.D 28.A 29.D 30.E 31.C 32.A 33.E 34.C 35.D 36.B 37.A 38.A 39.E 40.D 三.名词解释 1.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后引起的机体反应为效应;导致效应的始初反应为作用。 2.药物只影响机体的少数功能或某种功能;是临床选药的依据。 3.量效曲线上的等效剂量,剂量小,效价强度就大。 4.药物效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增强到最大程度后,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 时的效应。 5.引起一群动物一半死亡时的剂量(LD50)与治疗一群动物一半有效时的剂量(ED50) 的比值。 6.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分,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能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细胞效应。 7.研究药物效应的始初反应及其中间环节。 8.药物与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9.药物与受体既有亲和力而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0.一般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11.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不利于患者的用药目的,甚或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12.用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某一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生物效应。 13.药物在常用量时出现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对于病人可能带来不舒适或痛苦, 一般较轻微,多数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 14.个别机体对药物所表现的与一般个体在质的方面不同的效应。 15.药物在防治原有疾病过程中,产生新的疾病或使原病情加重的一种不良后果。 四.简答题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要发挥其作用是通过影响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所固有的功能 而实现的,因此使原有的功能水平提高为兴奋,使原有的功能水平降低为抑制,兴奋与抑制 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2.①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②补充机体所缺乏的代谢物质;③影响胞浆膜的通 透性;④影响酶的活性;⑤对神经递质或激素产生影响;⑥作用于受体。 3.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⑴合理的选择药物。在 许多情况下,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受体所在部位、受体的分布、受体的亚型及药物的特性 选择药物。如哮喘是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功能低下或数量减少或α、β受体比例失调 所致,而支气管平滑肌上分布的是β2 亚型,因而选择β2 型受体的激动剂,既能治疗哮喘又 能避免应用β受体激动剂所带来的心脏兴奋效应。从而加强疗效,避免不良反应。⑵了解增 敏或耐受性及成瘾性等。因长期、大量用药可引起受体的向上调节或向下调节,因而可使机 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改变,出现增敏或耐受,有些药物的成瘾性还可能与激动受体有关。 ⑶预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对受体选择性很低,因而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与受体的效 应有关的作用或不良反应。⑷指导联合用药。一般情况下,不能将激动同一受体的激动剂或 拮抗同一受体的拮抗剂合用,以免削弱其作用,但作为解毒目的的除外,纯激动剂与部分激 动剂不得合用。 4.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它们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拮抗剂 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他们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激动剂结合。 5.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出现与防治目的无关的反应,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反应统称 为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副作用,如用阿托品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出现口干即为副作用。用 毒 K 静注过快或过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的急性中毒。有少数患者当使用青霉素时可 出现药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长期应用抗菌药,如四环素,打乱了菌群平 衡,可继发新的感染,即二重感染。 6.①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②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③对神经递质、介质或 激素的影响;④作用于一定的靶位(受体、离子通道、酶及载体分子) 。 1.用有选择性的药物;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增 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8.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效价强度(等效价量) 、效能、ED50、ED99、治疗指数、安全范 围等。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内容提要影响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可来自机体和药物两方面,机体方面的因素有年龄,如新 生儿和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与用药的剂量与成人有很大不同;性别,妊娠妇女用药要 审慎;遗传因素,是产生药物效应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遗传多态性和药物 反应种族差异对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作用靶点的敏感性都有显著影响;特异质反应 (idiocvncrasy)通常与遗传变异有关;疾病状态,疾病本身能导致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改 变;安慰剂(placebo)概念,安慰剂效应主要由病人的心理因素引起会发生一系列精神 和生理上的变化;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tolerance)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依赖性(dependence) 、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的概念。药物方 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由于剂型不同、采用的给药途径不同, 引起的药物效应会不同。控释制剂作用持久温和。制备工艺和原辅料不同可影响生物利 用度。有的药物采用不同给药途径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和干扰。主要表现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上的药物相互作用。合理用药就是根据疾病、病人 的具体情况,运用药理学知识,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指定或调整适当的给药方案 以期达到既有效又安全的防治疾病。此外,在选择药物时还应根据药物经济学的观点, 选择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的最佳比例。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药物有其固有的药效学的特点,但也可因病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 素而影响其效应,或使效应______,或使效应______,甚至发生质的改变而使不良反应毒性 增强。 2.影响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可来自______和______两方面,前者可表现为药物效应在______ 的方面的差异,后者主要表现为药物效应的______或______。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属于药物方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 4.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属于病人生理因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 5.饭前服药还是饭后服药取决于药物的______、______和病人的______及______等。 6.口服给药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 7.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常用的给药方法是______;混悬液或油溶制剂常用给药方法是______。 8.由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不同导致药物效应发生差异称为______差异,由于浓度相同但 生理反应性不同所致药物效应发生差异称为______差异。 9.小儿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可使通过______灭活、______排泄的药物受 影响,以致产生不良反应或毒性。 10.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大,其水盐代谢转换率较快,而调节能力较差,故对利尿药特别敏 感,易致______代谢障碍或中毒。 11.老年人因内脏功能衰退,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如应用经肝灭活的药物或经肾排泄 的药物,则可产生血药浓度______或作用持续时间______,以致出现不良反应或毒性。 12.由于老年人某些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故对 60 岁以上老年人用药,一 般均应按成人剂量酌减______。 13.对妊娠或哺乳的妇女,有些药物有可能通过______进入胎儿或经______排出被乳儿摄入 体内,引起中毒。 14.肝功能不良可使药物消除______、血浆半衰期______;肾功能不全时,经肾排泄的药物, 如青霉素、四环素等的排泄速率______,半衰期延长。 15.遗传因素在不影响血药浓度的条件下也可因______、______、______而影响机体对药物 起反应的差异。 16.生物活动以近似 24 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称为______。如体温、血压、肾上腺皮质 激素的分泌及尿钾的排泄等。 17.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及病人的乐观或悲观情绪均可影响药物的______。 18.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由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可比他们单独 应用时所产生的效应增强或减弱称为______。使效应增强者称为______;使作用减弱者称为 ______。 19.合理用药就是根据______、______的具体情况,运用______知识,选择最佳的______, 指定或调整适当的______。 20.在选择药物时还应根据药物经济学的观点,选择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的最佳比例,以减 少______。 二.选择题 A 型题 1.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 。 A.注射给药 B.吸入给药 C.舌下给药 D.皮肤粘膜给药 E.口服给药 2.对多数药物和病人来说,最安全.最经济.最方便的给药途径是() 。 A.肌肉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下注射 D.口服 E.以上均不是 3.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溶液常采用的给药途径是() 。 A.肌肉注射 B.气雾吸入 C.口服给药 D.静脉给药 E.皮下注射 4.药物吸收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 A.肌肉注射 B.椎管给药 C.口服给药 D.皮下注射 E.气雾吸入 5.常用舌下给药的药物是() 。 A.阿司匹林 B.苯妥英钠 C.维拉帕米 D.链霉素 E.硝酸甘油 6.病情危急,应采用的给药方法是() 。 A.局部 B.肌肉注射 C.口服 D.静脉注射 E.外敷 7.注射用混悬液适于采用的给药方法是() 。 A.肌肉注射 B.静脉点滴 C.动脉注射 D.静脉注射 E.以上都不是 8.下列内容错误的是() 。 A.适用于直肠给药的药物可不通过门静脉而进入血液循环 B.药物的药理作用与给药途径无关 C.祛痰药对胃有刺激,饭后服效果较好 D.在给药法中,口服比注射安全 E.过敏反应是不可预知的 9.在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肌注比皮下吸收快 B.口服最常用 C.血管内注无吸收 D.药物的作用性质与给药途径无关 E.以上均不对 10.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消除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分布速度 11.多次连续用药后,病原体对药物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这种现象 称为() 。 A.耐药性 B.耐受性 C.快速耐受性 D.药物依赖性 E.变态反应 12.反复应用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是() 。 A.习惯性 B.成瘾性 C.依赖性 D.耐受性 E.抗药性 13.药物的成瘾性是指() 。 A.病人有精神依赖性 B.较大剂量才能起作用 C.停药病人可出现戒断现象 D.病人对药物不敏感 E.以上都不是 14.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需着重考虑到患者的() 。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 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 C.对药物的转化能力 D.对药物的排泄能力 E.以上都不对 15.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动力学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分布差 C.肾排泄速度 D.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E.以上都不对 16.对同一药物来说,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不同 D.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E.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17.在临床上做到合理用药,需了解() 。 A.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B.药物的毒性与安全范围 C.药物的效价与效能 D.药物的 t1/2 与消除途径 E.以上都需要 18.安慰剂是() 。 A.不含活性药物的制剂 B.治疗用的辅助药剂 C.治疗用的主要药剂 D.是色香味均佳,令病人高兴的药剂 E.用作参考比较的标准治疗药剂 19.联合用药的目的为() 。 A.增强疗效 B.防止过量中毒 C.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D.提高疗效或消除不良反应 E.增强作用或降低毒性反应 三.名词解释 1.耐受性(tolerance) 2.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 3.抗药性(resistance) 4.药物的依赖性(dependence) 5.习惯性(habituation) 6.成瘾性(addiction) 7.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tion) 8.安慰剂(placebo) 9.协同作用(synergism) 10.药物的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四.简答题 1.简述药物剂量的种类。 2.给药途径有哪些? 3.如何选择最佳药物? 4.简述给药间隔时间对临床治疗作用的影响。 5.简述药效学的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6.论述指定给药方案时对选药、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的依据。 7.试从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两方面论述药物的相互作用与临床用药的关系。 8.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9.如何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个体病原体环境条件联合用药增强减弱 2.机体药物量或质增强减弱 3.剂量剂型相互作用长期用药给药途径 4.性别年龄精神遗传病理状态 5.吸收对胃刺激耐受药物作用发生时间 6.方便经济安全 7.吸入法肌内注 8.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药效学性 9.肝肾 10.水盐 11.过高过久 12.1/4 13.胎盘乳汁 14.减少延长减慢 15.受体异常组织细胞代谢障碍解剖学异常 16.昼夜节律 17.疗效 18.药物相互作用协同拮抗 19.疾病病人病理学药物及其制剂给药方案 20.医疗费用 二.选择题 A 型题 1.E 2.D 3.D 4.E 5.E 6.D 7.A 8.B 9.D 10.C 11.A 12.D 13.C 14.C 15.D 16.E 17.E 18.A 19.D 三.名词解释 1.机体经连续用药后产生的药物反应性降低。 2.机体经连续用药后短期内产生的药物反应性降低。 3.病原体经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 4.连续应用药物后病人对药物所产生的依赖。 5.连续应用药物后病人对药物所产生的精神上的依赖性。 6.连续应用药物后病人对药物所产生的躯体依赖性。 7.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 一定都能达到同等的药效,差异可能很大,甚至出现质的差异。 8.无药理活性的物质,临床研究中作为对照物质应用。 9.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10.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所产生的影响较单独应用时产生的效应,使之增强或 减弱。 四.简答题 1.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最大有效量、治疗量、常用量、极量、中毒量。 2.①口服;②直肠给药;③舌下给药;④注射给药;⑤吸入法;⑥局部给药;⑦椎管内给 药。 3.应考虑的方面有:①选择药物时应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选用药物对症治疗,或对因 治疗或两者结合起来;②药物的不良反应;③联合用药。其目的就是增强药物的疗效,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④制剂。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给药途径、吸收速度、药物稳 定性等方面各有特点,另外同一药物制剂可因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而影响生物 利用度,均可造成对疗效的影响。 4.给药间隔时间对于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甚为重要,如不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用药,可使血 药浓度发生很大的波动,过高时可发生毒性反应,过低时则无效。尤其是在应用抗菌药 治疗传染性疾病时更为重要,因为血药浓度在有效或无效之间的波动,可导致细菌产生 抗药性。按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规律,给药间隔时间、药物剂量和稳态血药浓度之间有 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应用药物时需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 5、个体差异可因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性)的因素对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方 面发生质量的改变。 6、①从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选择最佳的对症、对因治疗药物,避免不良反应和联合 用药;②根据疾病和患者的情况(疾病部位、病情轻重、患者肝肾功能等)以及药物药 动学的特点决定恰当的给药途径、用药剂量以及给药间隔时间。 7、①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因药物主动转运的竞争性抑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排挤、药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对被酶转化的药物的影响等而发生增强或减弱效应;②药效 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因药物在作用部位的兴奋或抑制、对受体的激动或阻断、对酶 的活化或灭活等而产生效应的改变。 8、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剂量及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联合用药及药物 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体内过程;病人生理因素(年龄、性别、昼夜节律、营养状态、精 神状态) ;病理状态;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等。 9、在选择了最合适的药物之后,就要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制定给药方案,它包括 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等;有时还需根据药代动力学参 数来制定或调整。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内容提要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按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又可分为胆碱能 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包括 1.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2.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3.极少数交感 神经的节后纤维;4.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5.运动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的神经,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绝大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此类。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末梢可释放一种化学传递物,称递质或介质。通过递质 作用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受体发生效应。 1.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消除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A)和乙酰胆碱(Ach) 。 (1)NA 的生物合成酪氨酸是合成 NA 的基本原料,酪氨酸羟化酶是 NA 合成过 程的限速酶。合成过程: 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多巴胺β羟化酶 酪氨酸多巴多巴胺 NA。 NA 合成后,储存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囊泡中。当神经冲动达到末梢时产生去 极化,Ca++内流,使囊泡膜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形成裂孔,泡裂外排引起递质 释放。递质释放后的消除,大部分被突触前膜主动摄取并进入囊泡,小部分被单 胺氧化酶(MAO)灭活。少量为非神经组织摄取,被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灭活。NA 的最终代谢产物为 3-甲氧-4-羟扁桃酸(VMA) 。 (2)Ach 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消除胆碱乙酰化酶 Ach 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内合成,合成过程:胆碱乙酰胆碱。 乙酰辅酶 A Ach 合成后即储存于囊泡内。当神经冲动到达时,通过泡裂外排,向突触间隙释 放 Ach。Ach 释放后,迅速被胆碱酯酶水解,形成胆碱而被神经末梢摄取入到胞浆内。 2.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传出神经受体是处于细胞膜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能选择性同一定的递质或药物 结合而产生效应。 M 胆碱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 (1)胆碱受体 N1 胆碱受体(神经节上、主动脉弓压感器、肾上腺 N 胆碱受体髓质) N2 胆碱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上) α1 受体(皮肤粘膜内脏血管平滑肌上) α2 受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 (2)肾上腺素受体β1 受体(主要在心脏上) β2 受体(主要在支气管、骨骼肌血管、胰腺、 突触前膜上) (3)多巴胺受体(主要在肾、肠系膜血管上) α受体 β受体 三.传出神经的生理功能 多数器官均接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双重支配,分别释放(NA 与 Ach) 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效应,这些效应是较复杂的。一般情况下:①心血管 NA 兴奋, Ach 抑制;②胃肠平滑肌 NA 抑制,Ach 兴奋,而括约肌相反;③腺体 NA 抑制, Ach 兴奋;④瞳孔 NA 扩大,Ach 缩小。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1)直接作用于受体许多药物能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产 生拟似递质作用,称为激动药;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为拮抗药。 (2)影响递质①影 响递质生物合成;②影响递质的转化;③影响递质的转运和储存;④影响递质的释放。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传出神经系统按解剖学分为______和______,按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又可分为______ 和______两类。 2.植物神经又称自主神经,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主要支配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效 应器;运动神经支配______。 3.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的递质,由______和______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合成,然后转 运到囊泡中与______、______结合并储存,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于______中。 4.乙酰胆碱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理效应后迅即被突触前后膜上的______水解成______和 ______,其作用就此消失。 5.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路线是:以______为原料,在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______,再 经多巴脱羧酶脱羧后生成______,经多巴胺β-羟化酶的催化,转变为______。 6.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中,去甲肾上腺素在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催化下,生成______。 7.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的方式称为______,被非神经组织摄取的方式称为______。 8.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的两种酶是______、______。 9.β受体分为三种亚型,β1 受体主要分布于______,β2 受体主要分布于______等处,β3 受体主 要分布于______。 10.能选择性的与______结合的受体,称为多巴胺受体。主要位于肾、肠系膜、心、脑等______ 及______等。 11.胆碱受体是能选择性地与______结合的受体,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12.N 胆碱受体可分为两个亚型,位于______细胞膜上的为 N1 受体;位于______细胞膜上的为 N2 受体。 13.能选择性的与______或______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分为______和______两 类。 14.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15.药物直接与胆碱受体结合后,如果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的作用,就称为______;如果与 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产生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就称为______。如果结合后阻断递 质或拟似药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分别称为______或______。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基本原料是() 。 A.左旋多巴 B.α-甲基多巴 C.二羟扁桃醛 D.二羟扁桃酸 E.酪氨 酸 2.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药物是() 。 A.6-羟基多巴胺 B.三乙基胆碱 C.α-甲基酪氨酸 D.密胆碱 E.左旋多巴 3.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限速酶是() 。 A.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B.多巴胺羟化酶 C.单胺氧化酶 D.酪氨酸羟化酶 E.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 4.突触间隙 NA 消除的主要方式是() 。 A.被 COMT 破坏 B.被 MAO 破坏 C.被神经末梢摄取 D.被磷酸二酯酶破坏 E.被酪氨酸羟化酶破坏 5.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合成与释放的主要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异丙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间羟胺 6.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运动神经 E.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7.乙酰胆碱的主要灭活途径是() 。 A.单胺氧化酶代谢 B.氧化酶代谢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乙酰胆碱酯酶代谢 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代谢 8.根据递质不同,将传出神经分为() 。 A.运动神经与植物神经 B.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D.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 E.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 9.分布在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受体是() 。 A.α受体 B.β受体 C.M 受体 D.N 受体 E.以上都不是 10.β2 受体主要分布于以下()器官。 A.骨骼肌运动终板 B.支气管粘膜 C.胃肠平滑肌 D.心脏 E.腺 体 11.在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 。 A.有α受体、β受体,无 M 受体 B.有α受体、M 受体,无β受体 C.有α受体、β受体,M 受体 D.有α受体、无β受体和 M 受体 E.有 M 受体、无α受体.β受体 12.N2 受体主要分布于() 。 A.植物神经节 B.肾上腺髓质 C.睫状肌 D.括约肌 E.骨骼 肌 13.能选择性的与毒蕈碱结合的胆碱受体为() 。 A.β受体 B.N 受体 C.α受体 D.M 受体 E.DA 受体 14.N2 受体兴奋主要引起() 。 A.心脏抑制 B.神经节兴奋 C.胃肠平滑肌收缩 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骨骼肌收缩 15.β2 受体兴奋可引起() 。 A.胃肠平滑肌收缩 B.支气管扩张 C.瞳孔收缩 D.腺体分泌增加 E.皮肤血管收缩 16.M 受体兴奋可引起() 。 A.胃肠平滑肌收缩 B.心脏兴奋 C.骨骼肌收缩 D.瞳孔扩大 E.支气管扩 张 17.N1 胆碱受体位于() 。 A.骨骼肌运动终板上 B.血管平滑肌细胞上 C.心肌细胞上 D.神经节细胞上 E.以上都不对 18.肾上腺髓质上的受体是() 。 A.M 受体 B.α受体 C.β受体 D.N1 受体 E.N2 受体 19.效应器的β受体激动时一般不会引起() 。 A.血管收缩 B.心脏兴奋 C.平滑肌松弛 D.脂肪分解 E.糖原分解 20.何种效应与激动 M 受体无关?() 。 A.瞳孔缩小 B.膀胱收缩 C.心脏兴奋 D.唾液腺分泌增加 E.血管舒张 21.激动突触前膜的α2 受体可引起() 。 A.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 B.腺体分泌增多 C.胃肠括约肌收缩 D.支气管舒张 E.皮肤粘膜血管舒张 22.M 效应的表现是() 。 A.血压升高,眼压降低 B.骨骼肌兴奋 C.血管收缩、瞳孔扩大 D.心脏抑制、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 E.心脏兴奋、血管扩张、平滑肌松弛 23.M 受体激动可引起() 。 A.瞳孔缩小 B.瞳孔扩大 C.皮肤血管收缩 D.肾上腺髓质分泌 E.糖原分解增 加 24.下列哪种受体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A.DA 受体 B.M 受体 C.α受体 D.β受体 E.N 受体 (二)X 型题 1.胆碱能神经包括有() 。 A.植物神经节前纤维 B.运动神经 C.小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D.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E.迷走神经 2.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的作用原理包括() 。 A.影响递质代谢 B.直接作用于受体 C.影响递质生物合成 D.影响递质转运 E.影响递质的储存 3.外周突触后膜α受体激动时可引起() 。 A.血管收缩 B.瞳孔扩大 C.支气管收缩 D.胃肠道括约肌收缩 E.支气管扩 张 4.外周突触后膜 N 受体激动时可引起() 。 A.汗腺分泌减少 B.骨骼肌收缩 C.植物神经节兴奋 D.肾上腺髓质分泌 E.支气管收缩 5.外周突触后膜 M 受体激动时可引起() 。 A.心血管抑制 B.瞳孔缩小 C.腺体分泌 D.一般平滑肌兴奋 E.骨骼肌收 缩 6.外周突触后膜β受体激动时可引起() 。 A.心脏抑制 B.血糖升高 C.支气管收缩 D.胃肠肌松弛 E.心脏兴奋 7.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激动的受体是() 。 A.M 胆碱受体 B.N1 胆碱受体 C.β1 肾上腺素受体 D.β2 肾上腺素受体 E.α肾上腺素受体 8.传出神经支配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包括() 。 A.多巴胺受体 B.胆碱受体 C.肾上腺素受体 D.嘌呤受体 E.吗啡受体 9.下列哪些酶参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 A.单胺氧化酶 B.酪氨酸羟化酶 C.多巴胺β羟化酶 D.胆碱酯酶 E.多巴脱羧酶 10.与 G 蛋白耦联的受体有() 。 A.M 受体 B.α1 受体 C.α2 受体 D.β1 受体 E.β2 受体 三.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nervous transmitter) 2.量子化释放(quantal release) 3.胞裂外排(exocytosis) 四.简答题 1.传出神经按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2.简述传出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释放和灭活方式。 3.举例说明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4.简述传出神经受体的类型和分布。 5.受体激动后产生哪些效应? 6.传出神经药物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药物说明。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植物神经运动神经胆碱能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2.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心脏平滑肌腺体骨骼肌 3.胆碱乙酰辅酶 A ATP 蛋白多糖胞浆 4.胆碱酯酶胆碱乙酸 5.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6.肾上腺素 7.摄取 1 摄取 2 8.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单胺氧化酶(MAO) 9.心脏血管、支气管平 滑肌 脂肪组织 10.多巴胺血管平滑肌心肌 11.乙酰胆碱毒蕈碱型胆碱 受体(M 受体)烟碱型胆碱受体(N 受体) 12.神经节骨骼肌 13.去甲肾上 腺素肾上腺素α受体β受体 14.直接作用于受体影响递质的合成、释 放、贮存、代谢转化 15.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胆碱药抗肾上腺素药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E 2.C 3.D 4.C 5.D 6.E 7.D 8.B 9.E 10.B 11.C 12.E 13.D 14.E 15.B 16.A 17.D 18.D 19.A 20.C 21.A 22.D 23.A 24.E (二)X 型题 1.ABCDE 2.ABCDE 3.ABCD 4.BCD 5.ABCD 6.BDE 7.ACDE 8.ABCD 9.B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神经元与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之间通过释放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2.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200~300 个囊泡(即量子)可同时释放,由于释放的乙酰胆 碱量子剧增,可引发动作电位而产生效应。 3.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促进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形 成裂孔,通过裂孔将囊泡内容物一并排出至突触间隙,其中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 碱可与各自受体结合,产生效应,此即为胞裂外排。 四.简答题 1.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两类。胆碱能神经包括:①全部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②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③极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④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⑤运动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绝大多数交感 神经的节后纤维。 2.乙酰胆碱的合成原料:胆碱和乙酸。合成后贮存在囊泡中,以胞裂外排的方式释放,由 胆碱酯酶水解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原料:酪氨酸。贮存、释放形式与乙酰胆碱相 同,主要以被摄取的形式灭活。少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和单胺氧化酶(MAO)所破坏。 3.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有两种:①直接作用于受体,如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激动 α受体;②影响递质的合成、释放、贮存、代谢转化。如密胆碱能抑制递质乙酰胆碱的 合成,麻黄碱可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利血平可使囊泡中的 去甲肾上腺素不能贮存导致囊泡内的递质释放,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影 响乙酰胆碱的代谢转化。 4.传出神经受体主要有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两类。胆碱受体包括 M 受体和 N 受体,N 受体又分为 N1 和 N2 两种亚型;肾上腺素受体包括α和β受体,α受体又分为α1 和α2 两种亚 型,β受体又分为β1、β2、β3 三种亚型。其中 M 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血管、腺体、眼、胃、 肠、支气管等,N1 受体分布于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N2 受体分布于骨骼肌,α1 受体主要 分布于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瞳孔开大肌及腺体,α2 受体主要分布于突触前膜,β1 受体 主要分布于心脏,β2 受体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冠状动脉、支气管、胃肠平滑肌等处, β3 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 5. M 效应: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腺体分泌、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等。N 效应:骨骼肌收缩、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α效应: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 收缩、瞳孔扩大、汗腺分泌。β效应:心脏兴奋.骨骼肌血管和冠状动脉扩张、胃肠和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6.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按其作用性质(激动和阻断受体)及对不同受体的选择性进行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类:拟似药: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1.M、N 受体激动药(卡巴胆碱)2.M 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3.N 受体激动药(烟碱)(二)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 。 。 (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α受体激动药: (1)α1、α2 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 ; (2)α1 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3)α2 受体激动药(可乐定) ; 。2.α、β受体激动 药(肾上腺素) 。3.β受体激动药: (1)β1、β2 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2)β1 受 ; 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3)β2 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 ; 。拮抗药: (一)胆碱受体阻 断药:1.M 受体阻断药: (1)非选择性 M 受体阻断药(阿托品)(2)M1 受体阻断药(哌 ; 仑西平)(3)M 2 受体阻断药(戈拉碘铵)(4)M 3 受体阻断药(hexahydrosiladifenidol) ; ; 。 (二)胆碱酯酶复活药(氯磷定)(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α受体阻断药: 。 (1) α1、α2 受体阻断药:①短效类(酚妥拉明) ,②长效类(酚苄明)(2)α1 受体阻断药(哌 ; 唑嗪)(3)α2 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 。2.β受体阻断药: (1)β1、β2 受体阻断药(普萘 洛尔)(2)β1 受体阻断药(阿普洛尔)(3)β2 受体阻断药(布他沙明) ; ; 。3.α1、α2、β1、 β2 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内容提要 胆碱受体激动药可激动胆碱受体,产生与乙酰胆碱类似的作用。该类药物根据对胆碱 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 M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 N 胆碱受体激动药,其中 M 胆碱受体激动 药又分为胆碱酯类药和天然的拟胆碱生物碱。胆碱酯类药物,主要包括乙酰胆碱、醋甲胆碱、 卡巴胆碱和贝胆碱。乙酰胆碱为胆碱能神经递质,作用广泛,选择性差,对 M、N 受体均 能产生激动作用且性质不稳定,无临床使用价值。但其药理作用对于帮助理解其他拟胆碱药 的作用和用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醋甲胆碱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但对 M 胆碱受体具有相 对选择性,临床主要用于口腔粘膜干燥症。卡巴胆碱、贝胆碱作用均与乙酰胆碱相似,临床 主要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N 胆碱受体激动药的典型药物是烟碱。能够直接激动 N 受体,作用广泛而复杂,但无 实际临床意义。烟草中含有烟碱成分,长期吸烟与许多疾病有关,具有毒理学研究意义。 毒蕈碱为经典的 M 胆碱受体激动药,其效应与节后胆碱能神经兴奋症状相似,而在丝 盖伞菌属和杯伞菌属中含有较高的毒蕈碱成分,一旦食用这些菌属,即可出现毒蕈碱中毒症 状,可用 M 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解救。 毛果芸香碱直接兴奋 M 胆碱受体,产生 M 样作用,对眼的作用有临床价值。对眼 的作用,通过:①缩瞳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 M 受体,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②降低 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紧,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前房间隙扩大,房水 易通过巩膜静脉窦进入循环,使眼内压降低。③调节痉挛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 使睫状小带松弛,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临床用于:①闭角型、 开角型青光眼。②虹膜炎。常与扩瞳药交替应用,以防止与晶状体的粘连。③M 受体拮抗 药或茄科植物中毒的解救。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乙酰胆碱可直接激动______受体和______受体,兼有______样作用和______样作用。 2.乙酰胆碱对心血管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胆碱酯类药物除乙酰胆碱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药物。 4.毛果芸香碱为______受体激动药,对______作用最明显,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 使腺体分泌______。 5.毛果芸香碱使腺体分泌增加,以______和______分泌增加最为明显。 6.毛果芸香碱引起缩瞳是由于激动______上的 M 受体,使______收缩,瞳孔缩小。 7.毛果芸香碱主要用于眼科,可治疗______、______还可用作抗胆碱药如阿托品或茄科植 物等中毒的______。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乙酰胆碱的特点是() 。 A.性质稳定,作用广泛 B.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C.性质稳定,作用选择性高 D.性质不稳定,作用广泛 E.作用选择性高,临床应用广泛 2.乙酰胆碱舒张血管作用的机制是() 。 A.激动血管平滑肌β受体 B.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C.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 D.激动血管内皮细胞 M3 受体,促进 NO 释放 E.激动血管内皮细胞 N 受体,促进 NO 释放 3.乙酰胆碱的血管扩张作用机制与释放下列哪种活性物质有关?() A.NE B.PG C.DA D.AD E.NO 4.烟碱属于下列何药?() A.β受体激动药 B.M 受体激动药 C.α受体激动药 D.H 受体激动药 E.N 受体激动药 5.能够直接激动 M、N 胆碱受体的药物是() 。 A.毒扁豆碱 B.新斯的明 C.毛果芸香碱 D.烟碱 E.卡巴胆碱 6.下列哪种药物属于胆碱酯类的 M 胆碱受体激动药?() A.醋甲胆碱 B.烟碱 C.新斯的明 D.吡斯的明 E.毒扁豆碱 7.醋甲胆碱可治疗哪种疾病?() A.青光眼 B.虹膜炎 C.支气管哮喘 D.口腔粘膜干燥症 E.高血压 8.卡巴胆碱可治疗哪种疾病?() A.虹膜炎 B.支气管哮喘 C.心绞痛 D.高血压 E.青光眼 9.卡巴胆碱的主要临床作用是() 。 A.治疗青光眼 B.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C.治疗虹膜炎 D.重症肌无力 E.解救有机磷中毒 10.毛果芸香碱调节痉挛用途与下列哪项有关?() A.兴奋睫状肌上的 M 受体 B.兴奋虹膜辐射肌上的α受体 C.兴奋睫状肌上的α受体 D.兴奋虹膜括约肌上的 M 受体 E.兴奋虹膜辐射肌上的 M 受体 11.下列何药属于生物碱类 M 胆碱受体激动药?() A.乙酰胆碱 B.毛果芸香碱 C.醋甲胆碱 D.卡巴胆碱 E.毒扁豆碱 12.毛果芸香碱治疗虹膜炎常与下列何药交替使用?() A.阿托品 B.烟碱 C.新斯的明 D.卡巴胆碱 E.毒扁豆碱 13.治疗青光眼最好的药是() 。 A.乙酰胆碱 B.加兰他敏 C.新斯的明 D.吡斯的明 E.毛果芸香碱14.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是() 。 A.瞳孔缩小,眼压升高 B.瞳孔缩小,眼压降低 C.瞳孔散大,眼压降低 D.瞳孔散大,眼压升高 E.以上都不是 15.毛果芸香碱滴眼后,对视力的影响是() 。 A.视近物远物均模糊 B.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C.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楚 D.视近物远物均清楚 E.以上都不对 16.毛果芸香碱不会引起() 。 A.瞳孔括约肌收缩 B.睫状肌收缩 C.腺体分泌减少 D.眼内压降低 E. 一般平滑肌收缩 17.对毛果芸香碱叙述,错误的是() 。 A.滴入眼后,可引起近视 B.是 N 受体激动剂 C.是 M 受体激动剂 D.滴入眼后,可引起瞳孔缩小 E.可治疗青光眼 18.毛果芸香碱用于虹膜炎的目的是() 。 A.消除炎症 B.抗微生物感染 C.防止穿孔 D.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的粘连 E.促进虹膜损伤的愈合 19.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是() 。 A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B.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C.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D.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E.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0.毛果芸香碱的缩瞳机制是() 。 A.阻断虹膜开大肌上的α受体,使其松弛 B.阻断虹膜括约肌上的 M 受体,使其收缩 C.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增多 D.激动虹膜开大肌上的α受体,使其收缩 E.激动眼虹膜上的环状肌 M 受体,使其收缩 (二)X 型题 1.在大剂量乙酰胆碱作用下,全部植物神经节 N1 胆碱受体兴奋的结果是() 。 A.骨骼肌兴奋 B.胃肠、膀胱平滑肌兴奋性增高 C.腺体分泌减少 D.心脏收缩力加强,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E.腺体分泌增加 2.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有() 。 A.导致近视 B.降低眼内压 C.缩小瞳孔 D.调节痉挛 E.调节远视 3.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是() 。 A.琥珀胆碱 B.毒扁豆碱 C.毛果芸香碱 D.卡巴胆碱 E.阿托品 4.下列哪些药可用于治疗青光眼?() A.毛果芸香碱 B 毒扁豆碱 C.卡巴胆碱 D.乙酰胆碱 E.醋甲胆碱 5.毛果芸香碱可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钴胺同类药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