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读书随想后感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精简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精简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白衣,是殇的代言人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读完《精神明亮的人》,我感触很深。
人生苦短,几十年如弹指一挥间,宛若一场梦。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具有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摒弃那些为人不齿的恶习,用真正心灵的本意,来演绎生命,在生命的舞台上绽放。
我被王开玲的这本书所深深吸引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更是那种,饱蘸着理性思考之庄严与对人类命运之诗情关照的笔墨'给了我看待世间百态的一种基点,我在他文字的基础上观察,站在高处,审视。
其中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这一篇文字,是他对现代医学的人文透视。其中他言明:,白衣人——作为现代医学的唯一权力代表,已成为患者心目中最显赫的精神砥柱和图腾。而且,这种不对称的心理关系几成了一种天然契约,作为医治的精神前提而矗立。'简而言之,就是医生治好了你,那是他们的医术高超,医不好,就是你自己倒霉。
再从文字中联想现实,确实,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前段时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红包问题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遍及了几乎所有经济产业,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那关乎生命的医院了。曾经我听到过一句黑色幽默:,不管你去哪里办事,只要那个地方有显眼的地方贴有拒绝红包,那你就一定要准备好送红包,不然啥事也办不成。'真的让人很心酸也很无奈。
红包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现在,金钱当道'的社会现状,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为什么呢?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互相信任彼此,相信对方能尽其所能地做好分内的事情,那么又要红包何用呢?所以,白衣人啊,你们的手上所拿着的,那皱巴巴的币纸分明是喂过血和泪的啊!,从精神意义上讲,窝藏这包之人已不再有白衣人的属性,那丝丝缕缕的‘红’已把他披覆的‘白’给弄脏了。'它使洁白的雪,湮灭为血色的泪,成为一个冒牌的赝品。 白衣人,这样一个本应高贵而神圣的名词,什么时候你变成了这么一个令人畏惧的词汇呢?你们的手,挽留着生命,又送走了生命,可依然不变的,是患者们将自己交给了您,充满希望的,仰仗您能挽救他,把巨大的荣誉和信赖给了您,以希望留住未来的时日和幸福。 生命总有走到尽头的那天,但是,白衣人,你们是阻挡死神的守护神,即使你们未曾成功,你们终归挽留了。生命就是这样,来了,走了,没有其他变化。
所以我以为,白衣人,你们是殇的代言……
殇,一个不动声色便足以传达哀怨的字眼,一个令人欲哭无泪的字眼,它让人叹息生命的转瞬即逝。它诠释了命运,演绎的却是悲剧。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从心开始,约会生命 —读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2013 年将要结束的某天,一个少年走进了离家不远的图书馆。时间已 不早,但据离闭馆还有的一段时间却需要些...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读王开岭先生的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宁县一中 窦志宁初识王开岭,源于《读者》—— 《两千年的闪击》 (2008 第 22 期) ; ...精神明亮的人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男,1969...《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1页 免费
3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暂无评价 5页 免费...读后感)_高中作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夜空中最亮的星——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最黑暗的夜里,永远有一颗,最明亮的星。 ——题记 ...《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一、作者简介 王开岭,男,1969 年出生,山东人。现任中央电视...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五)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著有想随笔集和文学评论集《激动的舌头》 、 《黑暗中的锐角》 、 《有毒的情人》 、 《跟随勇敢的心》 、 《精 神自治》 、 《精神明亮的人》 。写作以...读《盲人看》有感 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瞬间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味,故事中有...只有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才能活出真实, 活出浪漫, 活出质量, 耳聋的贝多芬...《精神明亮的人读书笔记》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何炫汛 11新传3支部 xx2800007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 以后深有感触。读到精彩之处 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见,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荐的书目。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用我剩下的大学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也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今天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向往的。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忘记要好好读书了。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始我的读后感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十分感动:“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从旁人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辜老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在中国的牛津运动中摇旗呐喊,保护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为等人毁掉,而与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被现在的历史书称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尽管他们的目光确实有所狭隘,但是我们谁又能确切地说康有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长久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解和反对是多么的愤怒。我常想,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从光绪或者慈禧的角度想过他们的处境,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人或两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将运转了几千年的封建机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焕发生机呢?也许,是众多人的庸庸碌碌导致了历史的悲剧,而这一条链条上最关键最扎眼的是位于最顶层的皇室罢了。回到刚才的话题,即辜老先生的骨气和气节。从整篇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实写照。清高或者说骄傲,其骄傲程度不亚于现在欧洲人轻视外来人种的程度,这与历史书中讲的中国人自奉为天朝上国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他以相应的礼节被尊重,他并不介意客人说一些他不赞同的观点,他的骄傲还体现在民族气节上,他说:“他们(外国人)以为他们只消招招手,我们就得来。”但是不得到尊重,他绝对不会低头;守旧或者不随波逐流,他一直留着长辫子,他说那是一个标记,是中华末了的一个代表;自恋或者自负,他熟练运用英文德文等,了解各国的哲学,嘲笑美国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他有广博的学问却没有聪慧的学生来求知,他满怀抱负,但始终觉得没有得到重用。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拜访他的时候,细致的描绘了他的容貌、言行,现引用辜老先生赠与毛姆的一首小诗:你不爱我时:声音甜甜,烟波含笑,素手纤纤; 待你爱上我时:声音却变得凄楚了,满眼是泪,睹目痛惜。伤心啊,伤心之爱使你不可爱。我渴望岁月飞逝,那你就会失去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所有灼眼的神气。到那时我依旧爱你,你才会珍惜我的痴情。令人羡慕的年华转瞬不在,你已然失去了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全部诱人的神采。唉,我不爱你了,即便你上心我也无心再爱。辜老先生受德国影响较重,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歌德的话语,在他关于中国不需要宗教的阐述中,讲到歌德的话:谁有科学与艺术,就也有了宗教。谁两样都没有,就须有宗教。哈,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一部分传教士们自以为是的闯进我们神圣的国度,口口声声说要给我们信仰,殊不知这种文化侵略对我们千年来的孔孟文化是没有任何撼动的力量的;现在有些新中国人民睁着大眼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少宗教,那我请问你们学过的论语、三字经不是给了你们做人最基本的规则了吗?你们的父母不是一直在给你们最基本的供养和关爱吗?你们还需要什么宗教和信仰?!没有宗教我活得很好,我周末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休息或跟家人在一起,还有什么比快乐的过一生更重要呢?有人说犯罪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自杀率升高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人在无助时需要信仰,我说,放屁。
范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世界不断地发展,中国也在不断地发展。在过去的多年中,我们更多的是去学习西方,学习外国的文化。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中国飞速发展,并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到路,我们也要回归到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了解我们等你中国的文化,学习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而在这本《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中国的一些精神和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说了在社会的早期和野蛮阶段,人类必须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控制和抑制人类的激情。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叙述了儒家文化与欧洲宗教的对比。第三部分主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和封建女子的思想形象。第四部分则说了汉语和中国学。第五部分对全书的内容作了总结和升华。书中能够比较深刻得表达了中国人的一些思想,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想法,和中西价值观冲击下一些思想的火花。接下来就让我谈谈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一些感受。书中提到中国的道德。在社会的早期和野蛮阶段,人类必须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控制和抑制人类的激情。因此野蛮部落就受到纯粹的自然力量的抑制。但是随着文明的出现,人类发现了一种比自然力量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控制人类激情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而西方在很早的时期就是受自然力量影响,直到后来宗教的出现,法律的出现,才使其受自然力量制约减少,但却不是真正受道德的力量所制约。而中国,在很早时期,已经受到道德力量的制约,从孔子开始,人们已经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形成养成道德观念,在心中打上烙印,并且其行为也受这些道德观念影响和约束。中国人不需要宗教,因此,很多西方人的会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约束力,是十分危险的,而他们西方就有基督教,天主教。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中国只是没有自己的宗教,但是他们是有信仰,孔子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一直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心中,根深蒂固,为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我们的行为。从这里看出,不理解中国人的西方人,只看表面,否定我们信仰,认为我们无道德,这无疑是非常肤浅的。书中还提到中国的语言。作者认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中国语言也是一种心灵语言。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在中国的外国人中,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学习汉语非常容易,比成人和受过教育的人要容易得多。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是用心灵语言来思考和说话,而受过教育的人,特别是受过欧洲现代知识教育的人,是用头脑或者知识的语言来思考和说话。我觉得西方更注重的是方法,技巧,学语言注重的是语法。而我们的中国语言,却是心灵学习的一种语言,我们需要用心去领会,去感受语言中的意思,语言中的艺术。就像我们中国的同一句话,或者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时候,就是我们所称的语境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语在同一个句子中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一个相同的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同,句子又会有另一种意思。相信学过基础语言这门课的同学就深有感受。不得不说,中国的语言真的是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充满生命,灵魂的艺术。在这本书中中国的妇女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不得不说,中国的妇女真的非常伟大。在那些“三从四德”中,她们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以牺牲自己的代价来满足丈夫的需求。文中作者说那是因为丈夫有很大的责任,要为国家,为家庭而贡献,甚至牺牲,还要保护自己的妻儿,责任重大,所以他们配得到这样的女子为他们牺牲,并且可以纳妾。男人很辛苦,我觉得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我不会否认,因为他们的责任很大,但是这个不是三妻四妾的理由。现代的女性,需要摒弃一些三从四德中那些腐朽的糟粕,要不仅为男人而活,还要为自己而活,要重新找回自我。但是,一些贤良淑德,洁身自爱的美好品质我还是要继承下去的。做一个既拥有美好品质,又具有现代女性自主自我的中国女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事实上我想说,即便在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心灵和性格的毛病和缺点里面,也不会有什么让你厌恶的地方。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范文三:《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但却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看看今天学习英语的新东方何其火热,而国学却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到了现在,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我们更应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而这一点辜鸿铭先生早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有所论述。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在这里我就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感想。这部书里他讲到“孔子首次创立了忠诚契约的新圣礼,名曰春秋大义,或称名誉法典。”中国人之所以不需要宗教正是因为儒教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引导。也正是因为孔子倡导的国家宗教,中国才得以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那么这本书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在这里我需要介绍一下辜鸿铭老先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等九种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他学贯中西,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位老先生是一个不一样的大儒。《中国人的精神》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良民的宗教”,这部分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原因和欧洲人找到出路的办法(即良民的宗教),他说“我相信欧洲人在战后能够在中国找到解决文明问题的出路”。第二部分讲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在这部分,他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说“真正的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兼成人的成熟理性与儿童的纯真无邪于一身。因此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同时把西方宗教与中国的儒教对比,认为正因为儒教代替了宗教,中国社会才会如此稳定。第三部分他谈论了“中国妇女”和“中国语言”,这部分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学习国学的外国人讲了一些中国学和汉学家的事。第五部分论述了“群氓崇拜”,认为欧洲之所以爆发战争正是因为“群氓崇拜”,并向西方人推销中国的儒学。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辜鸿铭先生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赞美。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而他则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他说“在真正的典型的中国人性中存在如此的气质:心平气和、清醒淡定、成熟笃厚,宛如纯钢。”在我看来这些评价是相当中肯的。比起当年胡适所说的“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更相信辜鸿铭所说的中国人。因为修筑了万里长城的是中国人,造出了兵马俑的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的还是中国人。中国或许在当时备受凌辱,中国人在当时也许保守麻木,但也有不断涌现的有志之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辜鸿铭先生还说“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粗糙,但不粗劣。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丑陋,但不丑恶。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粗俗,但不凌人。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愚蠢,但不荒谬。”反观现在,凡是出点事儿,总有人批评中国人的品行恶劣。例如“中国人过马路”现象,就有很多人嘲讽中国人的素质低下,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红绿灯时间安排不合理。再比如中国游客在著名景点上涂画乱写的事件,也是引来众多批评。但这种现象并不仅存在于中国游客的身上。为什么就说成是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即使是批评中国人有着阿Q精神的鲁迅先生也没有对自己的民族妄自菲薄,他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民族自卑心理,总觉得中国人不如外国人。《中国人的精神》实在是给这些人好好地上了一课。在这本书中中国的妇女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不得不说,中国的妇女真的非常伟大。在那些“三从四德”中,她们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以牺牲自己的代价来满足丈夫的需求。辜鸿铭说那是因为丈夫有很大的责任,要为国家,为家庭而贡献,甚至牺牲,还要保护自己的妻儿,责任重大,所以他们配得到这样的女子为他们牺牲,并且可以纳妾。关于这一点我是很不赞成的。毕竟男人辛苦,女性更不容易。在新社会里我们更应该提倡男女平等。现代的女性,需要摒弃一些三从四德中那些腐朽的糟粕,要不仅为男人而活,还要为自己而活,要重新找回自我。但是,一些贤良淑德,洁身自爱的美好品质我还是要继承下去的。做一个既拥有美好品质,又具有现代女性自主自我的中国女性。
范文四:《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年第一学期寒 假 作 业《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院 别: 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 11新媒体与信息网络 姓 名: 张 晓日 期: 摘录: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也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德国的强权崇拜起因于英国的暴民崇拜信仰,进而发展成为现在人人痛恨谴因此我重申,所有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暴民崇拜和暴民崇拜信仰,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进而导致了今日欧洲反常的、残暴恐怖的德国军国主义。心得:《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于1915年出版,作者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热衷向西方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当时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写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书中无无渗透着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拳拳爱国这心溢于言表。书中描绘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特点就是绅士性。他说也许中国人有粗卑的一面,但中国人并没有粗野,也许丑陋,但不是非常可怕,也许庸俗,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也许有愚蠢的,但并不是那么荒唐,也许是狡黠的,但在狡黠中并没邪恶。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中国人就是小农民意识。也许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就广大低层劳动人民的性格。这无可厚非,我们不难从辜先生的言语中看出中国人的确有很多缺点,但这缺点中却又透着几分可爱,他的内心依旧是善良。广大的中国农民都是为生计生存着,如果统治阶级不害他家破人亡,让他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广大的中国农民都是安分守纪。他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强硬、粗鲁和暴力。中国人一般都学会了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非不得已,他不和你硬干。我们回过头来倒是刚从地上站立起的贫弱的中国,以一支在西方国家眼中不称之为正规军的志愿军挡住了18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的钢铁洪流前进的脚步,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不能再进半步。如美国人所言,一群曾经被外国人赶的到处跑的绵羊变成一支虎狼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单薄的血肉之躯改写了中国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什么让我们以刺刀抗击了敌人最强大的炮火,什么让我们以陈旧的活塞式战斗机战胜先进的喷气式战机,什么让我们在世界上最强大的空战力量轰炸下还保持了一条炸不烂的后勤保障运输线,,什么让美国人建国170年以来第一次在一场没有获胜的战争协议书上签字……中国人总是在最后的关头挺身而出,中国人只因身后的牵挂太多,中国人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周围爱他的人他为的人而活,他不轻易言战,但你威胁到他的生存,他的亲人,他就要站出来,与你拼命,维护他们最后的自尊。在国将破家将亡,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随时都可以奉献。正是它,支撑了中国永远不倒,它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我们只有生存的权利,我们没有被人侵略的义务;中国弱则世界乱,中国兴则世界兴,没有了中国参与的世界必定衰亡。辜鸿铭对中国女性的看法我不敢苟同:“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的形象。”“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这种观念早已随着封建社会的崩塌而远去,而那些一直约束中国女性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也早已摒弃,人人生而平等才是真理。辜鸿铭说:“一个真正的中国妇女没有自我,中国妇女的无私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对此我想说,中国妇女不是无私,而是对封建礼教强力束缚的无奈。作为21世纪的先进知识女性,应当极力维护女性的尊严和权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和工作能力来抵制社会舆论和传统偏见,争取平等对待甚至是刮目相看。美好的东西总是很难的。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美好,中国人的精神的顽强,中华文化才得以在时间的洪流中完整地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所以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以新世纪的文化接班人自居,将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并发扬出去,让中国人的精神永远延续下去。作者在论述中国的语言时这样写道:“事实上,如果你想拥有一种改变人类、教化人类的文学,你必须进入希伯来人或希腊人的文学,或者是到中国文学中去找。可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废弃的语言了。相反,汉语仍是一种有生命了的语言,直到今天还有四亿人讲这种语言。”并且,作者再一次提到汉语是一种发自心灵的语言。通过读这部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用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表达自己的感情着实是一件令人很畅快的事,这让我回想起中学学的语文,朗朗上口的唐诗,抑扬顿挫的宋词,优美简练的文言文。上大学后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可是自己还是不想放弃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学,于是把高中的六本语文课本全拿来了,时不时翻看一下,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范文五:人类精神的胜利--《超级领导力》读书笔记1人类精神的胜利——大卫.诺瓦克《超级领导力》读书笔记(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立身修德,也要让人立身修德,自己想要成功,也要让人别人成功。在儒家,这种推己达人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治人不治反其智,行有不得皆反诸己。”其实,这是种思想,在我们上完学习型组织课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反思的思想。大卫.诺瓦克,百胜全球CEO,在他的《超级领导力》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肯塔基州里大学的教练约翰.卡里帕将超级球星约翰.沃尔招致麾下,所有人都能看出,沃尔在不久的将来进入NBA,然而,卡里帕也看到其他球员对沃尔满怀妒忌,他深知伟大的球队需要团队合作和相互信任,如果不做出改变,沃尔将毁掉这只球队,甚至自己的未来。于是,他对沃尔说:“约翰,你毫无疑问是球队之星,也肯定进入NBA。我想你能带动尽可能多的队友与你共舞,你需要帮助他们变得强大起来。”沃尔牢牢记住教练的话,决心在提高自己的成绩的同时,帮助每一位队友取得进步,使球队焕然一新。终于,2010年NBA选秀中,沃尔高中状元,而他的另外四位队友也在首轮被选中。他们创造了历史,在此之前,从未有四个以上的首轮秀来自同一支球队。大卫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团队建立互信是多么重要,他甚至这样总结,“肯德基的转变是一次人类精神的胜利,而不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人的原理:假如我们彼此信任,我们就能携手合作完成一些远超我们个体能力的事情。”在《充分释放团队力量》这一章里,大卫通篇只讲了一个道理:信任!相互信任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在大卫看来,只有和团队建立互信,才能激发出团队的力量,他们才能“做成连他们自己都不敢奢望的事情”,甚至“他们有能力应对特殊情况”。作为领导,我们是否要躬身自问,我们相信团队了吗?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刚刚发生在大岗的案例,收银员找零后,顾客拿着1张10块要求换两张5块,因为要坐车,收银员却告诉顾客找完零后我们不换钱的,顾客很生气地走了,第二天就打12315投诉我们。说到这里,或许你会想,公司规定不允许跟顾客找零,或许你还会想,这收银员怎么回事,态度这么差?这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姑且不谈CSL现金政策整篇没有关于找零后不能换散钱的规定,先谈谈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为什么不先把镜子转向我们?收银员在催促我们改单退单换零钱的时候,我们是否板着脸?是否很不耐烦地“教育”道“催什么催?”是否狠狠地盯着对方?是否怕麻烦?是否让对方感到“改单退单换零钱”可耻?是否让团队感受到压力?更甚者,是否以自我为中心了?那么,我们尊重收银员了吗?沃尔尚且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帮助团队,我们连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期待团队能“以服务致胜”?如何体现快乐工作和生命的意义?改变这一切,只能从信任开始。就像企业文化所言“相信每个人的动机都是善意的,也都有为团队做出贡献的潜能。”收银员催促我们,他们是想害你吗?让你过得不舒服?不是!他们只想把工作做好,把顾客服务好,不要让顾客等待,他们甚至也想通过这样的工作为团队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我们如此粗鲁地对待他们,就不要谈什么“辅导及支持每位员工的成长”了,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办法做到,团队如何跟着我们?行有不得皆反诸己,所以,不要责怪收银员怎么对待顾客,收银员固然有错,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乃至信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心比心,待己如人?信任是双向的,它不是一厢情愿的,不是你信任他,他就会信任你。你信任他,还必须让对方觉得你是可以信任的,这是非常微妙的沟通,大卫用这样的公式来诠释信任:(信用度+可信度+开明)/自我中心=信任。在你和团队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中,你必须躬身自问四个问题:1、 关于信用度。你敢于说实话吗?你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2、 关于可信度。你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吗?你只是关注与和你相关的事情吗?3、 开明程度(或透明程度)。你会积极寻求他人的建议吗?你会告诉他人你是如何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的吗?4、 警惕信任摧毁者——自我中心。你对自身的重视与他人的重视之间差异程度有多大?讲到自我为中心,我想到一个字——臭。臭是这样写的“自+犬”,什么意思呢?是说,如果我们有自知的自大,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属于自信,“自+大”不会臭,但是自大了一点(大加一点是“犬”),以自我为中心,你就臭了,臭了还会有人追随你吗?避而远之还来不及!所以,大卫的这个公式显然在告诫我们,信任的建立,责任在于自己!我们说一诺千金,说的就是信任的价值,而在我看来,信任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在于提升个人的价值。试想想,如果你和整个团队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相互信任,那将是怎么一副图景?你身边的人都将尊重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乐于协助你完成每一项工作,甚至,你将看到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自我管理,不必扬鞭自奋蹄,你的工作一定是高效而充满乐趣!我们讲相互信任,是因为这是我们一起工作的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只有做到相互信任,团队的潜能才能得到释放。我们回到那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身为领导,我们的职责决定着我们必须带领团队不断挑战新的目标,这是立己达己,但如果我们仅仅想到的是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将陷入自我为中心,我们必将失去团队的信任,只有在立己达己的同时做到立人达人,我们才能和团队共同进退,才能真正做到人的能力第一,这才是我们的领导之道!
范文六: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日本自立国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技术形成与革新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近代日本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热衷以各种“道”为代表的系统性技艺,而不喜欢向传统的中国人那样,从宏观上解释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我认为,这植根于日本相对严酷、封闭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尊崇实力、注重实用的特点。为了使更多的日本人掌握重视器物层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竞争力,日本人较早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江户时代,兰学传入日本,成为上层争相追逐、标榜的学问;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大量废除封建私塾,开办新式学校,力争从思想文化和教育体系上脱亚入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率先在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最快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日本人也热衷于追求知识,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据一项市场调研表明,《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每日发行量均超过1200万份。我认为,日本近代教育的着力点同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把重点放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而日本以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为主。日本人认为,东方传统道德教育是“虚学”,近代西洋科技知识是“实学”。实学才是真正的文明。明治天皇带头学习西方技术,提出了“广求知识于世界”的理念。由于日本十分重视办学兴教,形成了热衷于知识技能和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之风。和中华民族一样,日本民族历来不擅长抽象思想和理论研究,却愿做能工巧匠,只要有钱,就能继续购买外国的技术,只要有充足的工程学知识,用以改造西洋技术并使之产业化,日本就不会在工业技术上比外国落后很多。例如二战结束后,日本之所以能在废墟上快速起飞,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实业立国、技术立国。“即使GDP在一夜之间被地震摧垮,如果知识力、技术力还在,就留存住了经济的根本。”中国人的气质,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智者不惑”,既指对真理的确信,更指辨别善恶行为的不惑。中国人不太像日本人那样专注与精通某项技艺,而重视应该如何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日本人是具有工匠气质的国民,工匠把能否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而对之外的事情不发表任何意见。这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经济和技术有较快的发展,但是,轻视理论钻研和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会使发展缺乏后劲和一个宏观的方向,这也是近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陷入经济危机泥潭不能自拔的根源。日本的这种工匠技术型国家,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这首先表现在它的农业领域:日本田地面积狭小,所以自古以来,就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尤其重视品种改良与耕作技术的更新,以求千方百计提高产量。虽然日本的自然环境很适于水稻和某些旱地作物的生长,但就拿水稻来说,特别难以栽培。“米”这个字说明,需要经过“八十八”道步骤才能栽培出优质的水稻。所以日本农民一向很勤劳、耐心、敬业。进来,日本农业继续秉承“精益求精”的传统,农作物开始向微型化发展。例如最近日本推出的微型水果和蔬菜,不在大而在可口、富于营养,从我的专业角度(工商管理)来看,这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特点,适应了市场需求,符合日本人一贯的“节约”思想。不过,最能反映日本产业精细化倾向的,是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产品。美国首先发明的半导体,由索尼公司内化为自己的技术、缩小,作为大众商品加以推广,造就了庞大的民用电子市场。日本高新技术能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直保持高质量和高销量,首先得益于技术人员和工人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不厌其烦的革新精神,称得上日本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当今的新体现。日本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绝大部分是奋战在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并非在大学或研究机关的科学家。正式靠着这种传承久远的工匠精神,日本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已有十二位。不单单是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才叫发明,日本到处充盈着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工巧匠。例如,我们都听说过安藤百福发明并且改进方便面的故事,也听说过在某酱油店打工的少年利用棕榈叶制作鲍鱼刷的故事。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取材皆可为发明。由于有了众多热爱技术、热爱发明的人,日本的创新精神才能汇聚成一股力量。日本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战略也格外重视。日本主要由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挂帅,着重培养实战技术型人才,他们对人才的要求着重于具有迅速投入科研开发并能很快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反观中国大学,尤其是文科的一些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所教授内容上的与现实脱节和空洞无物,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
范文七:《明亮的对话》读书笔记明亮的对话俆贲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1、 朱维特和奥多奈尔的《宣传与说服》正是以这一区别来定义“宣传”的:宣传是单向贯彻信息发送者的意图和需要;而说服则是双向互动的,兼顾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交流需要。P232、 精明的宣传者都知道,一般的民众不容易相信小谎话,但却很容易相信大谎言。小谎话与大谎言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用经验去证伪,意识形态是最不容易证伪的大谎言,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与经验不沾边的神话。P523、 约翰·加尔顿把暴力定义为“任何使人无法在肉体或是思想上实现他自身潜力的限制”。他将暴力分为了三种:直接性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直接性暴力的形式(杀戮、残害、肉体折磨等)是最赤裸、最野蛮的形式。社会越现代化,直接暴力就越为结构性暴力所代替。结构性暴力是通过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来起作用的,它并不需要直接针对暴力对象的肉体。加尔顿把结构性暴力总结为四种:剥削、渗透、分裂和排斥。剥削是一种使一方受惠的“劳动分工的不平等结构”,渗透是指“统治一方通过控制被统治者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控制,来占据中心位置”,分裂是指“分裂和隔离被统治者,将之分而治之”,排斥是将被统治者置于边缘地位。无论是直接性暴力还是结构性暴力,都必须依靠文化暴力来获得合理性和道义辩护。文化暴力是指文化中那些能被用来为直接性的或结构性的暴力辩护、使之合理化的方面。P98-994、 希腊修辞学家索格拉底:“谁想要说服别人,谁就不能忽视自己的品格……他要努力为自己在其他公民当中建立好的名声。名声优秀者比名声蒙羞者更有说服力。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比他一时的言论更有说服力。”P1025、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曾经总结过这个教训,人们称之为“塔西佗陷阱”,那就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P1096、
避重就轻就是大事化小。常见的手法有,第一:托垫法,把犯错变为自我宣传。你说我犯错,我说这是百密一疏。第二:缩小法,问题没有那么严重。第三是区分法,强调错误的特殊性。第四:超脱法。强调大局。第五:反击法,你的问题比我严重。第六:补偿法,对错误进行补偿。P1107、 奥威尔《政治与英语》:“有一点是清楚的,即语言的退化,必定有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这个或那个作家的不良影响。但是,结果也可能成为原因,它强化了最初的原因,导致了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化循环,不知伊于胡底。”8、
茨威格:“国家社会主义惯于用卑鄙技俩,在时机成熟以前,不暴露自己目标的全部激进性。所以纳粹分子小心谨慎地运用自己的手法:总是先用一定的剂量,然后便是小小的间歇。总是先单独用一粒药丸,然后再等一会儿,看看它的效力是不是不够强,看看世界的良知是否受得了这个剂量。”9、
希特勒:“一般的人,倒不是有意要想作恶,而是本来就人心败坏。他们头脑简单,比较容易上大谎的当,而不是上小谎的当。他们自己就经常在小事情上说谎,而不好意思在大事情上说谎。大谎是他们想不出来的,就算是听到弥天大谎,他们也不能想象能有这么大的弥天大谎。”10、 美国法学家合罗德·伯尔曼(Harold J. Berman)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1、宣传不仅是一种公共话语,而且更是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联系关系,一种以统治权力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方式。宣传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命令话语,它是不允许普通人对它说理的。宣传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同一种想法,视社会中的思想自由与多元化为它天然的敌人。在宣传时,必须禁止出现不同的声音,必须不让别人说话。而且,为了取得宣传效果,宣传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运用各种可能的传媒手段,而且更包括占领所有的话语领域和渗透到各种行为领域。这就形成了统治权力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宰制,包括法律(宪法、法规、审判)、教育(教科书、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管理(干部制度、科层等级、党政关系)、出版(思想审查和自我审查)、文艺创作(题材限制、内容审查)、历史和学术研究等等。P27812、竞选时的演说也常被叫作“树桩演说”(stump speech)。树桩也就是树木被砍伐后留在地面上的部分。早年的美国开发者们往往砍除树林,在空地上开辟农场并建造城镇。那些政坛候选人往往会骑着马到一个又一个的新开发区去争取选民的支持,到了那儿他们常常会站在空地的树桩上发表他们的竞选演说,让人们都能看得到并听得到他们。P303
范文八: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一生中的努力作为。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同时也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法学家。政体理论是其重要内容。孟德斯鸠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这三种政体的原则分别是品德、荣誉和恐惧。他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和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执政,但能够遵照规定的和确立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又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之私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孟德斯鸠并不只是从人数的多寡和法治的有无来裁判和分析政体,对于各种政体所对应的政治文化特征也给予了足够的注意,政治文化特征其实就是他所谓的政体的原则。他指出“共和政体的品德不是基督教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那就是爱祖国、爱平等;贵族政体的品德是节制,即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而专制政体的原则则是恐怖。”三权分立学说是其思想核心。他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理论,认为三权相互制衡,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如同他的著作所说“当我一旦论证了原则,人们便将看到法律从原则引申出来,如同水从泉源流出一样”。他的分权说并非空洞的政治理论,而是顺应时代的步伐,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纲领,其实质在于“阶级分权”,这在当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区分功能,二是平衡功能,三是制约功能,四是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性质以后,就会发现它与我国奉行的“民主集中制”并不矛盾。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人大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而人大向人民负责。因此,民主集中制本身已包含了对国家权力制衡的内容。自然法思想是其理论特色。自然法是指社会建立以前的人类所接受的规律。在“社会建立以前”,人只有有限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是极端怯懦的,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几乎没有平等的感觉。自卑和恐惧会产生和平的观念吗,战争是因为恐惧还是贪婪?可见,和平是彼此的恐惧而产生的状态。所以,自然法的第一条是和平,第二条是寻找食物,第三条是两性的自然爱慕,第四条是希望过社会生活。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是人为法。孟德斯鸠把国际法作为人为法的。首先,国际法的两个原则,一,“各国在和平的时候应当尽量谋求彼此福利的增进;在战争的时候应在不损害自己真正利益的范围内,尽量减少破坏”。二,“战争的目的是胜利。胜利的目的是征服。征服的目的是保全”。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自然法思想源远流长。与人为法相比,自然法是应然法,体现的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在孟德斯鸠那里,这种价值观念就是通过他的“法的精神”概念所表达出来的正义观念。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其基本方法。这个著名的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因素与人民的性格、感情发生直接的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这些观点和论断应该说都是孟德斯鸠及这部论法的精神思想的结晶,理论的飞跃,升华。孟德斯鸠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他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法的精神,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法律当中的价值观念,即人类正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适用于一切法律当中。简言之,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他的这种思想,对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律应该同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司法公正就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法与情的冲突。 总之,《论法的精神》这部书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人类的复兴有着至关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人类思想史中的伟大宝库。《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探寻和阐释法律的精神,是本书的中心内容,也是它对法理学的最主要的贡献。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他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律的精神。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册,第1页)(1)法律与政体的联系:首先政体如何与有无法治直接相关。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上册,第8页)君主政体虽由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不待说是有法治可言的。其次,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体下,“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上册,第12页)在实行贵族政治的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在专制政体下,则无所谓立法权。此外,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体系、法律内容等,也有重要意义。(见上册,第73-74页)(2)法律与自由的统一。在法治国中行政权没有专横垄断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国才有自由。一个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下。自由不是可胡作非为而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上册,第154页)(3)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和保国不是格格不相入的。”(上册,第278页)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壤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所以,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4)法律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关系。孟德斯鸠在分析法律与居民谋生方式的关系时说:“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要广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那就更多了。”(上册,第284页)《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也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则,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它出版后当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风靡一时。本世纪初期它又被译成中文,在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中发挥了启蒙作用。全书共六卷三十一章,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张雁深译。从孟德斯鸠的生平上看,同许多史上牛人经历类同,出身贵族,教育背景良好,有从政经历,周游列国,最后著书立说,成就一代宗师。书是买了好久,一直没看,翻了一下,晕了。计划较细读读,一卷一卷,一章一章,一节一节,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去读。计划能否执行,心中没数。读前先体会一下经典名言(摘自百度百科)。独裁政治权势者的专制,对于民众福祉的危险性,比不上民主政治人民的冷漠。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造化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有益于身而有害于家的事情,我不干;有益于家而有害于国的事情,我不干。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美德本身也需要限制。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啊!夸奖的话,出于自己口中,那是多么乏味!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仅仅栖息在思想里,有时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语言表示的意义还更多。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如果制定了言语是罪体这么一条法律,那么,不但不再有自由民主可言,甚至连自由民主的影子也看不见了!真的,深刻与浅肤一句话就能看出来。《论法的精神》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最著名的著作,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卷讨论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第五卷阐述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以及关于封建法律学说。第六卷作为一般性结论。在此,笔者仅对该书第一卷的阅读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法的定义与分类。孟德斯鸠在该书的开篇中揭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事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世界万物是由一个最根本的理性的存在。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以及存在物彼此间的关系。万事万物有着最根本的联系,即规律,而法的精神就是这种规律和规则,其精神就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间的关系中的秩序规则。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探讨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即人类生活中法的精神。因为人作为智慧存在物,总是不断违背上帝制定的规律而更改自己制定的规律,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忘本和忘记自己,由此需要宗教、哲学以及法律来督促他们尽责。孟德斯鸠的法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之前所有规律之先存在着,渊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它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造物主”的观点印入我们的头脑,诱导我们归向他。然而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自卑,没有平等的观念,不想互相攻打而要求“和平”;其次就是满足生存需要寻找食物;再次就是相互之间的自然爱慕;在具有最初的感情和知识后就愿望过社会生活。由此就产生最初的人类社会,人开始退掉自卑的心理,平等观消失而开始战争状态。国与国、人与人的战争状态促进法律的建立,不同国家人民间的国际法;治者和被治者之间的政治法,公民间的民法。国际法则要求各国在和平时期谋福利增进,在战争年代不损害自己利益尽量减少破坏,在征服争取战争胜利是时候保全。除此,一个社会必须有一个政府,有它的政治法和民法。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政治法律和民事法规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运用。在孟德斯鸠看来,国家的法律建立应该同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其二,法律与政体的关系。孟德斯基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君主和专制,根据最高权力的掌握来区分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不同的政体性质必然意味着法律原则的差异。民主政体是指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其法律反映和体现全体人民的意见,以雅典共和国人民的抽签和公开选举以及自己制定法律为例;贵族政体是指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其法律由部分人制定和执行,在参议院中是贵族政治,在贵族内部是民主政治,以威尼斯为例;君主政体是指单独个人执政,遵照固定的和确定的法律的政体,君主就是国家一切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的源泉,君主国必须有国会和贵族作为其中间和附属的权力,并且宗教充当其保卫机构,以法国君主制为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已的意志与反复情绪领导一切的政体,所以不需要法律,一切以单独个人按其主管意志治理国家或把权力交另外一个人来执行。一个政体有其性质亦有其原则和其特质。政体性质是构成政体本身的东西,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政治品德是以公共福利为目的;贵族政体的原则是节制,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取代品德而成为其规则,法律和宗教为其保障;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以变幻无常的意欲为基础,人民要绝对的服从。就各政体的特质而言,共和政体的特质是领土狭小,公共福利明显,公民关系密切;君主政体的领土应该适中;广大的帝国必须握有专制的权力,专制政政体的特质是必须有恐惧、独裁和强大势力。政体原则下产生的教育法律。作为每个社会动物的人,教育的法律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并且在不同政体下接受的教育亦有差异。君主国教育法的原则是荣誉,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态。按照孟德斯鸠原文即“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其原因是品德、处世和举止可以使人显得超群、大胆、自由,获得优待和高名显爵,符合荣誉价值的判断标准:美丑,伟大与否,非凡与否。在君主国里要对君主的意志服从,同时教育必须服从于荣誉的规定:完全准许我们重视我们的财富但绝不准许重视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去做那些与我们职位不相称的事;荣誉所禁止的和所要求的比法律的都要求严格和坚决。相比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治,其教育的目的是降低人们的心态,从而把恐怖、简单的宗教原则狭窄的知识置于人的精神,教会绝对服从,培养坏公民和好奴隶,本质上教育作用为零。然而在以品德为原则的共和政体下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热爱法律和祖国,以公共利益为重,以现今教育模式,以品德为指引通过父亲、师长和社会教育传达到新生一代。以希腊平民政治培养品德,以制度加以鼓励来反映体现共和国政体的原则指引下的教育法律。政治社会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政体原则就加强政府的动力,从而促使政体原则的巩固。在民主政治下,品德要求爱共和国,即爱民主政治,就是爱平等和俭朴。爱平等就把人们的野心局限于自己对国家的服务超过其它公民的这种愿望和快乐之上,以平等的地位为国家服务的平等原则。爱俭朴限制了占有欲,人人只以家庭所需,其余归给国家,财富不应该为自己服务,而应该订立法律规章来分配财产规定平等和俭朴。民主政治中一切以其性质和平等原则为依据,从而保证一个好的民主国里每一人都应该得到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的花费一生活必需品为依据。同时在共和国里对共和国的爱也意味纯良的风俗,而淳朴的风俗也增强对祖国的爱。优良的风俗包括:保守旧习惯,终身元老院制,年轻人对年长者、公民对官吏的服从,以及父权等等。在节制为原则的贵族政治下,以鼓励宽和为主要精神,通过分散钱财给人民,公道对待人民,压制贵族,实行贵族不征税,节制财富,禁止贵族经商,继承平等化等规定来做到与原则相适应。由于君主政体原则是荣誉,所以法律应该努力支持贵族及贵族世袭,建立秩序维持同君主政体相符合的一切贸易。同时孟德斯鸠以法国为例指出君主政体施政的迅速、政制巩固而比较安全、长久等优越性。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体则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计影响和后果。以瑞典为例说明国家的政治民事管理以及官吏如同君主家庭的管理和君主后宫官吏。在专制国家人什么也没有,无所谓财产让与,君主握有全部授予和委托的权力,它由君主主观意志来分配。人们只希望获得生活上的好处而已。政体原则与奢侈、节俭法律。奢侈和财富的不均永远是成正比例的,奢侈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取安乐而已。为了保证财富分配均匀则法律规定只能给每个人以生活上所必需的。奢侈总是和国家的财富、私人的财产和集中于某些地方的人口三者成复比例的。由于国家政体原则差异,所以不同政体下的节俭法律不同。在民主政治下,财产越分配均匀,奢侈越少,追求爱平等和俭朴,实现爱共和国,由此国家就越完善。分配不均,则产生侵占、革命、奢侈,最后成为法律的敌人。然而在以节制为原则的贵族政体下,受节制精神制约,国家只有没有财富的穷人和很有钱但不能任意花费的富人,富裕和贫穷都是负担。共和国的节俭精神是:一个政府可以制定节俭法律达到“绝对的节俭”的目的。然而奢侈在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下都时必要的,君主国的奢侈是人们享受他们从自由所得的东西,其节俭精神是:一个政府可以制定节俭法律达到“相对的节俭”的目的。专制国的奢侈是人们滥用他们从奴役中所得到的好处,所以它没有节俭法律。但也存在特例的情况,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由于人口数目和谋生道路决定中国必须勤劳和俭约,如果实行绝对奢侈的后果就是国家被造反推翻,就得更朝换代。
范文九:《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是法国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者----查理o路易o孟德斯鸠()的代表作,他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名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点严密。《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的论述和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孟德斯鸠以他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通过这部著作详细的阐述了从皇权向人权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为基础,以详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蓝图,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决定人类命运的将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没有一个机关会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臣民,他们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公民的权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护的。一、《论法的精神》阐述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性论理性论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他不但将科学与神学加以区分,而且将上帝和人截然分开。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向欧洲愚昧的神学主义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何谓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序中说“我的原则不是我的成就,而是从事物性质中推演出来的”。从这一根本的观点出发,他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自然法不是渊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渊源于人类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得斯鸠认为,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各个特殊场合的适用。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开篇便提到了法与存在物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法是由存在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的这个观点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不再仅仅是统治者说使用的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用来约束人的一个条文,而成为了同自然法则具有一样高度的真理。孟德斯鸠把法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定理,这些定理同理科中的公理是相同性质的,只不过理科真理作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人类社会的定理作用在人类当中孟德斯鸠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二)、“地理”说(1)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和保国不是格格不相入的。”(上册,第278页)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壤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所以,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他认为法律应该同国家已经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式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律的精神。法律存在于社会之中,就不能孤立地去看法律,而必须由法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去看法律,人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政府、道德,等等。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论法的精神》第十四章法律与气候类型的关系中,孟德斯鸠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后世所认为的古典自然法思想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精神面貌以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法律”。其后通过影响人们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法律产生影响,也即气候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而影响法律。孟德斯鸠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2)从生物解剖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气候类型对南方北方人生理及其心理的影响。法律与气候之间有某种联系。“如果人的性格和内心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气候而产生极大差异的话,那么法律就应当与这些感情和性格的差异有联系”。如他认为寒冷的空气使人们的外部纤维末端紧缩起来,这样会增加纤维末端的弹力并有利于血液从这些末端返回心脏,寒冷的空气还会减少这些纤维的长度,因而还增加了它们的力量,因此北方人看起来有更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较大的勇气,变得更加开朗直爽,而较少猜疑、耍手腕和施诡计。然而,北方人内心对疼痛的感觉比较迟钝。在南方的国家,人们的体格纤细、弱小,但是感觉灵敏。我认为孟德斯鸠虽然力图以物质原因来说明社会政治制度,但还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人类不仅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生产资料,而且使用自身的器官并运用自然的力量改造自然。获取间接的生产资料。人作用于自然的过程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只有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才能克服自然历史观的片面性,科学的说明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政治理论1.关于政体分类的学说政体如何与有无法治直接相关。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上册,第8页)君主政体虽由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不待说是有法治可言的。其次,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体下,“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上册,第12页)在实行贵族政治的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在专制政体下,则无所谓立法权。此外,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体系、法律内容等,也有重要意义。(见上册,第73-74页)2. 法律与自由的统一。在法治国中行政权没有专横垄断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国才有自由。一个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下。自由不是可胡作非为而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上册,第154页)3. 分权学说和君主立宪孟德斯鸠的分权说也不是空洞的政治理论,而是对时代提出的活生生的政治纲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颂扬英国的君主立宪,认为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互相制衡,是公民自由的保障。英国政制是否如此,是另外的一个问题,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政制进行了赞扬,而这实际上就是对法国封建专制政体的批评,所以君主立宪的主张在当时是具有进步的意义的。它在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是新兴资产阶级要参与政权的具体要求,要求法国象英国那样在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取得妥协,即由法国的资产阶级取得立法权和财政控制权,而把行政权留给贵族阶级。这个政治纲领显然是“妥协”的,但是即使如此,如果不经过激剧的政治斗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种主张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的。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孟德斯鸠不仅说明分权原则,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四)、法律理论《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凡是根据这些理想法律原则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不正义的。他强调“我并没有把政治的法律和民事的法律分开,因为我讨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的精神,而且这个精神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并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他反对酷刑、主张适度刑罚,刑罚与教义相结合,利用舆论威慑阻止犯罪,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孟德斯鸠认为国际法则是自然地建立在人为法富于普遍性;政治法使人类获得自由,民法使人类获得财产的原则之上的;法律区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部分,人为法又分为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这几种法律的渊源、目的和性质是不同的。孟德斯鸠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相关的无理的刑法。例如反对酷刑,主张量刑必须比例正确,刑罚必须有教育意义,舆论可作为反对犯罪的工具,应刑罚行为,不刑罚思想、语言,攻击教会的所谓亵渎神圣罪和无理的刑罚,还有一系列关于审判、立证、拷问等等的论说。二、地理法学对当代中国立法的影响对于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人们提到最多的是他的“三权分立”学说,而对于他在法学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则没有足够重视或进行系统的概括。事实上,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得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采用了新颖的法学研究方法即通过地理方面的知识研究法律。这在上文中详细描述。中国法的地理学视野也是非常开阔的,在此重点探究两个问题:法律移植问题;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问题。1.法律移植问题最初法律为一定区域的人所接受,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中。随着人们改造能力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人们的制约作用变小。而人们对于先进文化的接受,使得很多民族的人文地理中的一些因素趋于相同或相似。在这种背景下,法律移植从不行变为可行。我们在分析中国法律移植问题之前首先看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择以大陆法系为模式创建自己的法律体系。最初,模仿法国法制定了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典等,史称“旧法典”。但是由于两国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政治状况、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别,“旧法典”在实施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日本转而模仿与其政治状况相似的德国,成功地建立起了完整的“六法体系”。对于中国而言,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器物、技术、经济方式、生活方式之后,便产生了新式法律的要求。如果时间足够长久的话,这种法律是可以在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但现实是,我们的生活已经对这种法律提出了如此迫切的要求,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考虑那些现成的法律了。中国长达一百年的法律移植工程便一直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的。尽管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很多方面都褪去传统的色彩而呈现着很多的西方色彩,但是不可否认中西民族特质的差异还依然存在着。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法律移植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法律移植需要坚持这样几点原则:第一,在进行法律移植前应充分考虑两国地理环境的异同;第二,在刑法、诉讼法、以及民商法领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应该大胆移植;第三,涉及较强的伦理色彩的领域,法律的移植应该谨慎,不可追求一蹴而就;第四,法律移植的过程不仅仅是立法移植的过程,还是新的司法制度、法治理念建立的过程。2.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特殊的习俗是由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多年来,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法观念等意识形态有所变化,但是封闭的自然环境依然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经济没有根本的变化,使传统农业社会得以延续的那些基础并未动摇,因此,传统的习惯法观念的深层结构还很坚固,各民族群众对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精神上、心理上、观念上仍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有什么事仍然首先依据习惯法进行。“他们的习俗往往就是他们生活中的法律”。一有纠纷发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习惯法而不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应当看到,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民间纠纷,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同时,一些习惯法也会对社会日趋一体化的法治进程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对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也同样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应从有利于国家法制统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出发,认真、慎重地对待和处理国家制定法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在处理国家制定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两者关系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国家法制统一,坚持国家制定法的权威和尊严,各民族地区和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根据,其他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只不过是宪法的具体化,其内容要严格地遵循宪法的精神和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各民族享有保持或者改革其风俗习惯、习惯法的自由权利,这是宪法在民族问题上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权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结合法律原则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如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区以及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制定了婚姻家庭、选举、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方面等变通补充规定。这些民族自治变通立法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更应该注意的是,国家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必须汲取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合理部分内容,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国家制定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民族社会的实际相契合,否则形式的法律与实际的生活产生距离,国家立法的目的终亦无法实现。(3)在司法执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要把国家制定法同少数民族习惯法综合起来考虑,适当参照少数民族习惯法。
范文十: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一、内容重述在一番简短的引述(普通法的成就与危机)之后,作者提出普通法传统的两个特征:一个方面,它有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为以独立的个人作为整个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对个人自由和私人财产无限尊崇;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一种相反倾向的特征,即把个人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团体的成员的人来对待。(P9)紧接着作者指出美国这样的普通法传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七个因素,并在接下来的各章中(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之一一进行回顾——1、日耳曼法。【第一章】英国法律史的开端,13~15世纪,作者称之为严格法阶段。“个人主义是我所称的严格法阶段的主要特征……英美法一开始就孕育着严格法所具有的个人主义。”2、封建法。【第一章】封建法时代是普通法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身份”和“关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概念(区别于罗马法的“意愿”和“法律行为”)。法律关注的不在于当事人的行为而在于他的身份,承担义务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契约,而是基于他们之间法律上的关系。“以关系的概念处理法律问题,是根据封建保有权附属的权利义务关系类推而来的典型的普通法模式。”(P21)3、清教主义。【第二章】“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是形成我们普通法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法律中决定性的因素。”(P25)清教的一个基本主张是个人行为的“理性诚实的自愿契约”学说,把个人良知和个人判断置于首位,反对(官方)权威的强制,但同时强调每个人必须承受并遵守他们自己选择的后果。在宗教组织上,此学说产生了一种“联合但不从属”的体制,“我们互相帮助,而非互相支配”。此外,清教具有民族主义传统。在分析了清教主义对美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产生的影响(重视制定法,侵权法中雇工伤害的风险承担和共同过失学说,刑法上的报应理论,在宪法和财产法里对私人权利的极力推崇,对衡平法的抵制,在法律适用和执行中对法官的戒备……),之后,作者指出这些影响“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利益格格不入”,“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淡化个人主义色彩”。4、17世纪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第三章】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的结果是使得法律至上原则最终得以确立。作者在第三章中回顾了这一原则(法即理性,个人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主权思想(法即意志,国家主义)的历史。“法律至上原则作为约束包括王权在内的基本原则,它是从17世纪法庭与国王之争以及18世纪的政治学说之中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被作为保护个体及其利益以防止国家和社会侵害的工具。”(P52)5、18世纪的政治思想。【第四章】“随着历史的变迁,普通法的限制王权理论演进为对一切权力进行自然限制的理论;普通法中英国人的权利演化为人的自然权利。”为理解这一变化对普通法造成的影响,作者在第四章中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指出这一理论对普通法传统的两个影响:普通法终极主义的流行和个人主义的强化,而这两种影响已经造成“不良后果”。6、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拓荒和农业社会背景。【第五章】作者在第五章指出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司法审判存在的三个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美国当今法律造成的不利影响。 7、19世纪的法哲学。【第六章】作者在第六章首先简单回顾了法律演进的历史:原始法→严格法→自然法→成熟法,然后着重分析了19世纪五大法哲学流派对普通法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法律自由化的势头,但同时使得现行法律刚性化。根据作者对普通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直至20世纪之前,各种社会因素和思潮基本上是在不断地强化着普通法个人主义的一面。然而,作者当时所处的20世纪初叶,是一个在日益强调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时代。普通法如何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并实现自身的发展?作者看来,答案即在于司法造法。而普通法所独有的司法经验主义特征和遵循先例原则使得它具备发展出理性法律的能力,因而普通法恰好能够适应法律社会化的时代要求。【第七、八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