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说一说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法

阅读理解. 为什么说“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理解。
为什么说“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答案:解析:
作者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比作大脑与身体,大脑的认识当然就是人的认识。大脑对身体的认识当然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________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________在地下,________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________走出,留他________地站在小屋里。后来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②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恍然大悟________    ②惊惶________
③苦心孤诣________    ④瑟缩________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①我即刻伸手________(A.抓断 B.折断 C.拧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________(A.扔 B.摔 C.掷)在地下,________(A.踏碎 B.踩扁 C.踏扁)了。
②(我)于是________(A.欣然 B.坦然 C.傲然)走出,留他________(A.失望 B.孤独 C.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③课文《风筝》末段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风筝》在写“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学学习一本通 语文 七年级下册 人教课标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来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________________。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文中通俗地说明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请工整地抄写在下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什么样的画算是佳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文内容来看,“爸爸”强调中国画重在“写意”,你能解释什么算是写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北京的冬天”和“故乡的风筝时节”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你从第二段的那个“寂寞的瓦片风筝”联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末段的语句你怎么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  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  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疑和悲哀。”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疑和悲哀”?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我对宇宙的一点认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对宇宙的一点认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表述不当,原文是“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
2.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代表了东汉对宇宙的整体认识”不妥当。只能说代表了浑天说这一派学者对宇宙的认识,宣夜说也出现在汉代,盖天说在汉代也存在,这些学说不这样看宇宙。
3.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天地人的相互对应”不对,原文是“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
《》其他试题
您感兴趣的《》试卷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说说我对道、宇宙、宗教、算命的理解,有人感兴趣吗?是不是标题起的太大
说说我对道、宇宙、宗教、算命的理解,有人感兴趣吗?是不是标题起的太大啦?我曾经疑惑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大师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等,能够精通那么多领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文学哲学法学数学艺术……种种辉煌,随便汲取他们思绪的一点点,就足以开创一个学派、一个历史;而我们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信息来源如此广泛的情况下,却再也出现不了一个纵横各科的天才?难道是古代的水土比较好,空气比较清新?
后来我想,所谓天才,思想到了一定高度,必然能够找到万物相通的道理,所有的学科到了顶级,一定有个共通的规律,如同真正的武林高手,到了张无忌那种圆润贯通的境界,还需要记什么具体招式吗?只要心里明白最精髓的道理,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又如令狐冲学会了孤独剑法,那也不需要任何死规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为达到了那种顶级的境界,任何门派剑法招数,都能找到共通点了,而只有下等技术,才需要一招一式一点一滴的记忆背诵,不敢错了分毫,越是细致,越是末等的门派/学问,当然,把具体招式或者说具体的学问搞得一清二楚、运用自如,在一般的世俗世界也是很了不起的了(运用自如还是需要学会贯通,而不可拘泥不化),所以楼主本人专业虽是法学,却认为现在的法学运用是最末等的学问,简直成了最细微繁琐的技术活,而最高等的学问,自然是哲学了。
和楼主同好。
万一火了呢
哲学是什么,就是描述这个世界的道理的,大家想想,是不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找出它的道理来,具体事情是现象,从中总结的规律是本质,如我们学过的物理化学,从水变冰啊、水分解成氢氧啊这些现象中总结出气液固三态转化、动能势能的转化;化学中方程式配平、分式分解等等这些规律,这些我叫它小道,就是浅层的规律、道理,而这几个小道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现象,进而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的规律,大概先称之为能量守恒,这一层的道理就姑且称为中道。又如生活中,比如学习,想考出漂亮分数,要么平时努力,要么临考抱佛脚;农民种地,想要收获先得把种子洒进去;工作中你不好好干活,客户不满意、老板不满意,就没得薪水……总之想要收获都是要付出的。它和能量守恒也是一个道理,把这些中道再当做现象,再总结出一个大道,那就是守恒,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和。(和谐呀和谐,原来打这来的啊)
这就是我对宇宙大道的想法,到了这一步,以我的思维,已经找不到更大的道,能够把守恒也作为现象,归纳出更为本质的规律。从描述上看,越浅层的道理字数越多,限定越多,比如物权法中有一条善意第三人的规定,我的手机是我的,你的手机是你的,这是一种平衡,你买我的手机,我得到你的钱,也是平衡的,但你偷了我的手机,我什么都没得到,这种平衡打破了,于是法律要求小偷退回赃物,如果低价卖了呢?本来四千的苹果,第三人五百买的,这平衡吗?第三人显然心里清楚这里绝对有问题,不合理嘛。这样找到第三人,他就没有理由不还,损失五百是你自己的问题。但第三人如果是善意的呢,四千的手机,我三千二买了个二手的,这就是平衡的,追赃也追不到善意第三人这里,善意第三人和小偷(出售者)之间是平衡的,而我施主与小偷之间的平衡如何维持?小偷白赚,我损失,因此我的损失只有向小偷主张。这就是善意第三人理论,换成法条,条件很多,要求第三人善意(不知情)、要求价款合理(不知情的具体体现)、要求是不动产的已经登记、是动产的已经交付……(详见物权法第106条),这么多啰里啰嗦的限定,总结出来,就是要守恒,就是把失去的平衡找回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无论任何学问,任何道理,任何规定,上升到最高处,都逃不开守恒这个大道。
这世界有男有女,有阴有阳,没有任何事情是孤立单独存在的,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男人,就是为了平衡,有人说同性恋算什么,我认为,即使是同性恋,也有1有0,有攻有受,总是有不同角色的扮演,互为补充,这也是守恒。因此,要谈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高人,我说是老子无疑。一本道德经,把真理都讲完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不就是宇宙大爆料理论吗?世界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是比大道守恒更大的道,已经无法用语言、思维去描述,混沌存在于宇宙天地万物之间,大道守恒,它又生了一,就是中道,中道又衍化出小道、小小道,体现在万事万物,而归纳起来,又都统一于大道,而我们普通人,能够掌握一个小道,就足以立世不败了,再换言开头提过的那些大师,他们必然找到了这世界的一些普遍规律,能够广泛运用在各种领域当中,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考你一下中国 为什么没有西方那些哲学
说实话,老子的道德经,我连完整的一遍都没看完,所得只言片语,都是道听途说,实在惭愧,但我认为,正如前面所说,万物万理相通,一斑窥全豹,只要明白了精髓,任何语言都只是对精髓的演绎和理解,就像向心运动,无论怎么说怎么变,都逃脱不了根本所在。大道如同一个圆,把万物万理都框在了里面,就如太极,就是个圆,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无滞无涩,无攻无守、延绵不绝、如何破得?
同样,懒得要命的楼主对武侠很感兴趣,喜欢金庸、古龙的小说,但是都没有全部看完,只把我认为最好看的看了n遍,我觉得即使高手的文章,也不是字字金句,要看就要看最好的,其他七七八八的不是作者的巅峰之作,根本体现不了作者的最强指出,我为什么非要去看,有些人以把某作者或者某领域的大作全部看完为豪,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记得上大一的时候参加社团,那时连单独登台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过,社团负责人要求我们每个人上台介绍下自己,讲讲喜欢的书啦人啦什么的,我那个紧张呀,说比较喜欢庄子,人家问庄子南华经你看了没有?什么什么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被问得张口结舌,其实现在想想,喜欢为什么就一定要都看过并且记诵呢?专业的未必是领悟最好的,有学问的未必是识字最多的,只要领会了精神,又何必拘泥于具体的文字和形式呢?
有广告了哎 是要火了吗?谢谢大家来看 写这个帖子绝不是为了显摆或者想讲什么而只是因为我对这些东西挺感兴趣的 但又不适合和生活中的人探讨这些所以发到这里 交流才能想的更多 是不~~
@ilove_DLJ 8楼 考你一下中国 为什么没有西方那些哲学-----------------------------谢谢回复 您指的是哪些哲学
我觉得越微观差异越大
越宏观的理论越趋同
还想谈谈我对宗教的看法。我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说是糊涂人,但绝对没有明白什么是大道。正如前面提到的,宇宙中最本质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理解的,最不会产生歧义的,所谓返璞归真、大象无形。但宗教尤其是现在的宗教现状,简直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越搞越糟,离大道越来越远……对于宗教的产生,我的理解和想象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一个人,他四十五度仰望星空,思索着茫茫宇宙,我从何而来、去向何处,这世界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族人亲人收到的磨难凄苦又是为了什么?想啊想啊,终于有一天让他勘破了这大道,或者比大道更大的无,反正就是看透了世界的真相,于是就像我一样,想把他得到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先知是自己思索得来的,我们后人是看了多少前人的总结才领悟到这么一点点),他把他的想法微言大义的表述出来,可是愚笨的世人啊,又有几个能懂得呢?一部分聪明的人领悟了,惊喜的发现这世间原来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位先知,自己简直是一辈子浑浑噩噩的活着,简直就是睁眼瞎,这样的生活与牲畜何异?于是这部分聪明人把先知的话奉为至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代代的演绎说明下去,便形成了宗教。可惜如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精要早已淹没在种种演绎和传说当中,到了最后,宇宙大义竟然变成了种种形式主义,要祷告、要烧香、要拜佛、要背诵经文什么的,失去了先知和聪明人的原意,也出现了宗教之间、教内各派之间的争论,大家都认为我所坚持的才是先知的原意、才是最正宗的道理,其实想象一下,各种宗教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否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大道?究竟信仰哪一个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非要去信仰一个人、一个神?
关于宗教的起源,倪匡有一篇小说,叫做《头发》,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他假设各宗教的创始者实为外星人,他们分散到各地把自己的思想理论传播给世人,最后形成了各种宗教,看了很有启发。卫斯理的小说,我倒是看了不少,倪匡真是爱思考的人,他在小说里提的问题都很有趣,比如东西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吗?
所以我认为,如果对道感兴趣(我说的道绝非狭义的道家的道,而是一个统称),应该去看最原始的文本,道德经、佛教经文(不太了解,不清楚最初的佛教经文是哪些)、没有任何附加的圣经等等,一经解释和演绎,就失去了它们本来的味道,如同别人嚼过的甘蔗,都是废物了,哪里还有一丝味道?至于看得懂看不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和经历,造化是不同的,领悟也必然不同。
这几天看了天涯一个帖子,楼主说他家司机祖上给朱元璋算过命什么的,不知有人关注过没有,我看了那个楼主的发言,很多东西也挺有启发的,说到算命,我是相信的,我想一定有高人懂得宇宙和人的道理,懂得其中的规律。宇宙是一个体系,春夏秋冬,万物生老病死,都在这个体系当中,遵循着道。往小了看,人自身也是一个体系,也有起有伏,有进有出,有得有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任何一个小东西,小层次,都能体现整个体系,任何一个小道、小小道、都是在大道的框架之内的,所以我想所谓算命看相等等,他们掌握了所谓的手相、面相、八字,和我们整个体系的对应关系,从小处见大,如同我们走了上坡路就知道过一会必然是下坡路,婴儿所有的五官四肢,长大了必然就是这个样子,出生的时候小小瘦瘦,长大了只会个子变高,身体变胖,但绝不会多出来一根手指,不会男孩变成女孩(原谅我举例无能-。-!)算命的人就是知道这样的规律,但我们看不明白,所以就玄而又玄啦。
我还有个想法,简单来说,一切发生着的都是发生过的。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也就是承认,历史其实是重复发生的,当然也都是遵循大道的,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可人心和情感亘古不变,爱恨情仇总是那么相似相近,以至于看到百千年前的故事和文字,我们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看看我们今天世界的局势,风云变幻,朋友敌人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对你笑的明天捅你一刀,这个千百年前又有何区别?哪件事情找不到历史的影子,所以一切发生着的,都是发生过的,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天涯上也常常有人发帖,今天我#¥%@,有人和我一样吗?下面绝对有人说楼主你不是一个人,这世上并没有任何一个特殊的人,特殊的想法,我们看着再丑的衣服也有人生产有人穿,这就是设计者和购买者之间的共鸣了,最让人不耻的恶徒也有圣母为他呐喊辩护,可见总有人有共同的思维,能够理解和被理解。有锅就有盖,有买就有卖,就是坨shi也有屎壳郎围着转,所以剩男剩女其实没什么可担心的,世界上绝对有人天生为你而存在的,你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找得到找不到另说。如果有一个人和他的另一半不合适,那肯定是走岔了道,你再为这个不合适的人受苦,世上某个角落也有个人再为没找你而受苦啊!
不知道大家看这种帖子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但是看完之后根本不记得说了什么,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反正我看完这类帖子就是这种感觉,过程中会不断有深得我心的感觉,脑子里也发散思维天马行空东拉西扯的想了好多,但是完事电脑一关,又不记得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道理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然,尤其佛、道的一些基本教义已经完全延伸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行动当中,所谓道(大道、小道所有称得上道理的规则)就是这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自然自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我们在内的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它而生活,一切才那么没有存在感,试想同事上班穿了一件日常常穿的衣服,你打眼看见了她,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也许到下班了忽然问你,也不记得她今天穿了什么上衣什么鞋,这就是自然而然,泯于众人之间,反之这娃今天换新衣服了,好的赖的反正都是眼前一亮,肯定印象大大的。同理正因为我们谈的东西太正确了,太普遍了,所以存在感才这么弱,因为它是符合常理符合生活的。有人说,当有人问你什么事情的时候,万万不可直接告诉他应该选择哪条路,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把各种选择好的坏的都讲到,让他自己抉择。所以常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当我们心中有些事情难以抉择,去问问高人前辈的时候,你听着他说的都对,都有道理,听完了让你复述,你却忘记了人家怎么说的,因为这些东西就像血液流淌一样,哪里能找得到头尾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如愚,返璞归真,越是真理,越是化的找不到,反之为什么凤姐小月月之流存在感那么强,给人印象那么深刻,因为他们不正常嘛。
没有交流没意思哎 难道发错地方了。。?
大家还在看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摘自星云大师《佛陀真言》)
日,星云大师在西来大学主持的第五天远距教学,主题就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大师从“缘起”的观点来探讨有关“宇宙人生”的各项问题,内容包括:宇宙的组成、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宇宙世间的无常变化、如何体证宇宙的奥妙等。
大师表示:“缘起法”是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出的真理;“缘起”说明宇宙万有都不能单独存在,彼此是互为因缘关系的存在。世间上举凡人从出生到死亡,以及山河大地,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各项物品,都是“仗因依缘”而有。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是“无常”变动的,因此宇宙有成住坏空、人生有生老病死、时间有春夏秋冬、心念有生住异灭等变化,此乃世间实相,无法改变。
虽然“无常”是世间实相,无常总是让人感到无奈,甚至心生畏惧,但是大师勉励大众:由于世间无常,因此无有一法能够恒常不变;但是“无常”可以让好的变坏,“无常”也可以让坏的变好,例如贫困的人只要勤奋努力,总有致富的时候,所以“无常”很好,因为无常,人生才有无限的转机。
&座谈当天适逢洛杉矶正在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大师一开场就打趣说:“今天能把各位从奥斯卡里抢救到这里来听佛法,你们善根深厚。”大师的幽默,立刻引来大众开怀的笑声。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间:日晚间7时至9时30分
点:美国西来大学
讲:星云大师
录:满义法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象:西来大学校长、副校长、教务长,及远距教学位在世界各地几十个地区的学员近千人。
所谓“宇宙”,以中国话来解释,就是:上下四方的空间为“宇”,古往今来的时间为“宙”,也就是一切空间、一切时间组合起来,称之为“宇宙”。
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以“世间”其实就是“宇宙”,“宇宙”又名“世间”。
在广大的宇宙里,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佛法将它们总括归纳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亦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器世间不但提供一切有情众生活动的空间、场所,并且供给平日赖以生存所需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各种矿物以及水火风电等,乃至太阳所发出的光热,都是我们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要件。
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四大”因缘和合而有,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宇宙间,不管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或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另外还要有水分、日光、空气,这些就是“水大”、“火大”、“风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又例如由泥土烧成的杯子,泥土是属于地大,泥土掺和水,加以火烧,故有水、火二大;再经由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故有风大。
就以有情众生的色身来讲,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例如人体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大小便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热度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如果身体有一大不调,就会呈现病相,所以宇宙万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
宇宙和人生的内容十分浩瀚精微,道理极为玄妙深奥,不是用三言两语就容易解释明白。不过简单的说,宇宙人生都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缘起”而有,这就是当初佛陀所开悟的真理。
至于说宇宙到底有多大?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我们所生存的地球面积只有太阳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阳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敻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大约有两千亿个太阳,宇宙里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如此一想,可知宇宙的浩瀚深广,真是无可比拟。
另一方面,从很小的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把物质分解成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比中子更细微。平常我们看牛毛是很细小的物质,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分,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
在佛教里,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的化境,称为一个佛土,而宇宙中有无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所以,如果要问宇宙到底有多大?只能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宇宙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
由于宇宙世间提供我们生存的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理应关心我们的宇宙世界,诚如理学家陆象山说:“宇宙的事,乃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我们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分内的事。”
只是,以凡夫众生浅薄的知识,实在无法了解广大无边的世界,因为宇宙之大,即使利用最快速的光,也无法绕遍整个宇宙。因此,我们与其向心外的世界探讨,不如“返求于心”,向自己的心内追求。如王阳明先生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古德也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又说:“心外无一法。”乃至唯识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朵云彩罢了,因此如果我们能将宇宙纳于胸中,对宇宙万物便可以了然于心,因为法界之宽,其实也只是在当下的一念而已。
不过,人虽然不可以看轻自己,但也不能骄矜自傲,人在宇宙间生存,要懂得谦卑,要和宇宙自然和平相处,建立“同体共生”的关系。因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缘起”,生命要靠彼此相互依存的因缘关系才能存在。例如,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吃一顿饭,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是历经别人多少的辛苦所成;我们居住的房屋,有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设计、工人营造等因缘和合,才能让我们遮风避雨。可以说,我们日常的食衣住行乃至育乐等,都是由十方众生的因缘共同成就,所以我们应该心怀感恩。
此外,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鸢飞鱼跃,使我们置身在多采多姿的世界中。乃至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的资源,所以自然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不但孕育了生命,自然本身其实也有生命,因为“生命”的定义不在于一息尚存,而在于是否具有“用”的价值。山河大地等能够为人所用,于人有用就有生命,所以自然界的鸟叫虫鸣、飞瀑流泉、万紫千红、绿叶婆娑,触目所及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都有活泼泼的生命。甚至如果我们用心领悟,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中的森罗万象哪一样不是从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剥夺自然,否则大自然也会向人类反扑。
中国有句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应该从爱护大自然做起,也就是要重视环保。佛经里有一位睒子菩萨,他每走一步路都怕把大地踏痛,每说一句话都怕把大地吵醒,每丢一个东西都怕把大地污染。因为大地普载我们、生养我们、成长我们,我们就应该爱护它,不可以糟蹋它。
总而言之,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就应该爱护地球,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动物等,其实也如同人体的组织一样,例如,河流如血脉,川流不息,可以顺利运送养分;大海如肾脏,保持洁净,可以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森林如心肺,减少砍伐,可以做良好的空气调节;高山如骨骼,减少挖掘破坏,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动物如细胞,不去捕猎杀戮,可以维护生态的平衡。大地的资源能够维护长久,后代的子子孙孙才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也唯有珍惜大自然的资源,人类才能在地球上永续生存。
“无常”是世间的实相,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也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不但富贵荣华像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珍惜的身体,顶多也只能活上几十年、百年余。世间、身体乃至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所以“沧海桑田、桑田沧海”,一切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没有一样具有永恒性、实在性。
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危脆”当然更不用说了。就拿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乃至海啸、火山爆发,甚至飓风等大自然的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冲击。
不过,世间上的祸福、好坏,乃至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例如大自然的力量,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和冰川、雷电等,虽然为人类带来灾害,但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增加许多养分。就以闪电来说,在美国每年因雷击丧生的人数比其他任何自然灾害为多,平均每年四百人死亡,一千人受伤,财物损失约三千七百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因雷电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损失在内。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闪电,植物就无法吸收空气中的氮。地球大气中大约80%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粮,每平方英里地面的上空存有这种养分约二千二百吨。但是气态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对于植物毫无用处,必须经过某种变化后,植物才能吸收。闪电正好能触发这种氮元素的化学变化,使气体状态的氮,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氮,据推算,全球每年由闪电转化的氮肥,就有二十亿吨。再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绿色植物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食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供给人类的需要。彼此之间,可说关系密切。
这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子,但也能充分说明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关系的生存。因此,我们平时要爱护大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但是当宇宙因为无常变动而引发一些灾难时,除了事先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让灾害降到最低,再有就是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
一般说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种种的痛苦,都是由于与自然界的人、事、物、境处于对立,不能调和所致。如果我们能以佛法的“因缘观”、“无常观”、“空观”来面对世间一切生灭变化,藉由大自然的“无情说法”而认识自家的本来面目;甚至由认识自己真实永恒的生命,进而体悟自他不二、凡圣一如、物我一体、心境合一的境界,则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川景物,都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能与我共成佛道,是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此等光风霁月,何其放旷!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首相陆奥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国订立《马关条约》。当他要出发时,不幸女儿染病在身,他嘱咐家人,没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当和约签订到紧要关头时,家书来了,说女儿病况严重,希望见父亲最后一面。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说:“你放心回去好了,这里的一切由我来负责处理。”
披星戴月的赶回家里,奄奄一息的女儿见到盼望已久的父亲回来,很高兴的说:“父亲!我就要和你永别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梗在心中,等着您回来替我解答。”
“什么问题,你说好了。”
“我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要到哪儿去呢?”
身为政治家的陆奥宗光,虽然博学多闻,但是对于女儿临终前的问题,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他毕竟才智过人,于是安慰女儿说:“死后去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经常看你母亲在念佛,我想佛陀会带你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去。”
女儿听到此话,带着安详的笑容离开了人间。陆奥宗光因为没有办法解答女儿的疑团,于是开始研究佛教,终于选择了佛教的信仰,并且出家当了和尚。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皈。佛法不但能解答生命的疑惑,还能帮助我们探究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在探索宇宙存在的奥秘,从远古的神话到太阳系、银河系的渐次发现;现在由于科技日新月异,更使人类了解到宇宙的时空、有情、物质都是浩瀚无尽,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人类所能了解的范围。
关于宇宙的奥妙,其实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广大的时空已经有精辟的见解,这在佛经里随处可以找到明证。甚至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分别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因此佛教的“宇宙论”内容丰富,学派林立,然而一切都不出“缘起法”的范畴,这也正是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所证悟的“缘起”道理,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万物,情与无情,都在因缘和合下生灭变化,因此宇宙的产生、消长是缘起的,如同圆环,无始无终,并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
至于宇宙的缘起,尽管各宗各派各有主张,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但是这些理论无不系于心的造作,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心能生万法,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识所现。
人的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无可比拟,心的世界较物质世界更为无边无际,所谓“一念三千”,心念一动,三界六道、宇宙之间,任意遨游。如《正法念处经》说:“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说:“心为一切巧画师,能于三界起众行。”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是一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宇宙世界,众生流转六道,或是成佛作祖,取证圣境,都是由心的作为而定。
了解了“心”的功用之大以后,我们实在不必在心外追寻,只要此心觉悟,不妄自造作,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尽纳于胸中,当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转瞬而成净土,宇宙万象、心识的起灭,无不豁朗明了,这就是“悟”。
追求开悟证果是一般人学佛的最高目标!悟的那一刻,整个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风光;悟的时候,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悟的时候,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向我们集中而来。悟的境界很难言说,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一切都是当然如是,本来如是,所以修道者追求“悟”,是一种无上的体会。
我们平常看世间,看人生,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转,不能深透到里面,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悟了以后,不但看东西不再是光看表面;宇宙的奥妙自然了然于胸,一切不言而明。
答:禅宗有一则故事,说到八十多岁的赵州禅师,有一次学僧问他一个问题:“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禅师答:“坏。”又问:“如此则随他去也。”老禅师漫不经心的回答:“随他去。”事后觉得这样的回答似乎不太妥当,于是为了求得心中的落实,赵州禅师以八十高龄,仍然脚踏一双芒鞋,踩遍大地山川,目的在印证自己是否参悟佛法,因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美谈。
所谓“劫火洞然”,就是说世界从成立到毁灭的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当“成劫”之期,有情业力增上,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等,因此成劫是指器世间与众生世间成立的时期。
成劫之后进入“住劫”,此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有增劫和减劫。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
住劫以后就到“坏劫”,也就是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此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之后器世间也随之破坏,称为“界坏”。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狱的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此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众生也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太阳,燃烧成灾,如此经过七次的火灾,把色界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烧坏,此时称为火灾劫,约需十二亿八千万年的时间。其中三亿四百万年之间,有情的生物先坏;然后一千六百万年之间,自然界再灭坏。
火灾劫过后,次起水灾,将第二禅天飘荡殆尽,称为水灾劫,大约需要一亿二千八百万年。如此经过七次的水灾,最后产生风灾,将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称为风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亿二千四百万年的时间。
坏劫之后世界进入“空劫”,此期世界已坏灭,只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等待世界又成,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
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面对宇宙毁灭,人生究竟何去何从?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自己去探究、去了解。
在佛教的宇宙观认为,有情世间依众生果报优劣及苦乐差别,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称为“三界”。“欲界”六天的众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维系生命,由其善恶欲念流转,而有“六道”受生的果报。“色界”众生已经远离情欲,居于欲界之上,无男女之别,无情爱之念,皆由习“定”而化生,依禅定的深浅粗妙分为四级,共十八天。再往上的“无色界天”有四天,此界没有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乃纯粹的精神世界。
凡此“三界”“二十八天”,一旦世界进入上述提及的“坏劫”之期,欲界悉皆坏尽,色界中则有“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等三灾,唯有第四禅不为“大三灾”所坏。所以《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
&&&既然世间苦空无常,面对宇宙的生灭,人命的生死存亡,到底如何才能逃脱毁灭和死亡呢?最重要的,应该要有信仰!因为“世事由来多缺陷”,唯有“学道求真”才能“免无常”。
在佛教有真俗二谛,也就是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别。世间法是有为、有漏,是苦空无常的,世间法里没有一样恒常不变的东西,所以不值得追求;唯有超越世间法,才能找到出世间“常乐我净”的涅槃世界,这才是我人最终的归宿。
学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诸如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人生的真相是什么?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当我们对这一切有了真切的认识之后,就会知道,虽然世界有成住坏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但并非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就什么都没有。成住坏空是循环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坏空后仍有成住,死后还会复生。甚至在苦空无常的世间法之外,还有一个常乐我净的真实世界存在;一旦我们找到了永恒不死的真如佛性,自然就能够超越生死毁灭的界限,也就不会再受世间的众苦交煎了。
人有无限的能量,例如能早能晚、能冷能热、能饱能饿、能大能小、能前能后、能多能少、能有能无、能贫能富、能荣能辱、能忙能闲,尤其人能成佛,所以人要好自珍惜,不要妄自菲薄。不过,人虽然有无限的潜能,但对于“人定胜天”之说,我觉得人不一定要胜过天,人不但要和人和平相处,人与天也要和平共存。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但是一旦有了胜负之心,就如赌博有输赢,输了,自己难过,赢了,别人痛苦,就如《法句经》说:“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人我之间有了胜负输赢,争执也就层出不穷;如果我们能真心尊重别人的伟大,能诚心拥护、成就别人,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所以,人不一定要“胜天”,而要“感动天地”;人和人之间也不必胜过别人,而要能“以德服人”。做人争强好胜,未必成功;待人处世能够“只从柔处不从刚”,反而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现在社会上很重视“柔性管理”,因为世间上刚硬的东西不一定坚固有力,有时柔软的东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温火可以融冰;乃至人体上坚硬的牙齿易断,但柔软的舌头不死就不烂。可见“刚”虽然不是绝对的不好,为人“刚直”有时也有其必要,但刚而锐的东西容易斫伤,所以佛教讲“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柔性反而能够持久。
温和柔软的力量和忍耐的力量一样,都是其大无比,所以佛教指导人坐禅,目的就是要培养柔软心,心地柔软的人容易跟人融和相处,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伏顽强于无形。
因此,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能够和平共存、相互尊重最好;就像夫妻之间,彼此相爱尊重、相敬如宾,感情必能维持长久。所以做人不要太过刚强好胜,能够发挥人性柔和、善良的一面,过着柔性的人生,我想这是未来社会最需要提倡的。
在佛教里有这么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曾经亲自上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没有回到人间。当时的优填王及大臣、弟子们,非常思念佛陀,就请目犍连尊者利用神通力,带了一个会塑像的人到天上去瞻仰佛陀的样子,然后回到人间,用檀香木塑一尊像,这就是佛像的开始。当三个月后,佛陀从天宫回到人间,雕塑的檀香木佛像竟然会走动,向前迎接真的佛陀,佛陀对着这尊塑像说:“以后末法时代,就要靠你为人天做福田了。”
所谓“末法时代”、“末法时期”,就是佛陀入灭后,依照佛陀教法弘传的情形,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第一期“正法”时期,是指佛陀灭度后一千年期间,佛弟子对佛陀的教诫还能“依教奉行”,所以能够保存佛陀教法的精神风貌,不遭扭曲,因此称为“正法”时期。这个时期的众生,根基猛利,不但有正法可以依循,而且又肯精进修行,所以证悟得道的人很多。
之后的一千年,因为距离佛陀灭度时期越久,大众孺慕渴仰的心情愈淡,对佛陀的教法也开始有了不同的观念和认识,因此产生相似于正法的教法,此为“像法”时期。这个时期的众生,不如正法时期的众生善根深厚,因此纵有教法,证果得道者少。
佛陀灭度二千年后,佛法开始进入“末法”时期。此时期由于众生知见不正、正邪不分、顽强难化、附佛外道横行,因此虽然有教法垂世,但信仰者少,当然更别说修行证果了,所以是“法弱魔强”,是佛法衰颓的时代。
根据佛经的说法,正法、像法时期各约一千年,末法时期则有一万年的时间。现在距佛陀涅槃已经两千多年了,生此“末法时代”的人们,因为不能亲自瞻礼到佛陀的金容,因此常有“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的感慨。
但是尽管“生不逢佛世”是学佛的八难之一,所幸佛陀入灭后还有教法流传后世,众生一样有机会得闻佛法,一样可以依法修行,所以根本不必挂念现在是不是“末法时期”。
至于基督教所谓的“世界末日”,根据圣经的记载,乃缘于耶稣预言“圣殿被毁”;圣殿被毁对犹太人而言,就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是极其严重的事。后来一些人则把“世界末日”理解为“世界毁灭”,因此每当有人预言何时是世界末日,总会引起一阵的惶恐与不安。
例如,一个名为“耶和华见证人”的基督教非传统新兴教派,自1914年到1975年,曾经四次预言世界末日,但结果一次也没有实现。所以,不管“末法时代”或“世界末日”,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只要我们信仰坚定,就不必担忧“末法”或“末日”来临。就如同发生地震,尽管房子震倒了,甚至山河大地都为之摧毁了,但是只要我们的信心不倒,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死不了的,就如基督教说“信上帝得永生”,其实生命是依因托缘、相续不断的,所以不管有没有信仰,生命都是永生不死的;生命既然不死,又何来“末日”之有?
答:过去科技不发达,一般人所认知的世界,往往仅限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例如平常所谓的环游世界,不过是绕地球一周;所谓世界大战,也不过是地球上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而已。然而,现在的天文学家已经证实,地球只是太阳系九个行星之一,而太阳是天河中千万个星辰中的一个,整个宇宙当中如太阳系的银河系又有无量无数千万亿之多,可见太阳系以外尚有其他太阳系,银河系以外尚有其他银河系,宇宙的广大无垠,实在超出以往人类的想象太多。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以外还有其他世界,所谓“天外有天”,这种宏观远见,其实在几千年前佛经已经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记载着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
佛经里还记载着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便想一探究竟,于是利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就在这时候,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呢?”
世自在王如来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世自在王如来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所可以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所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从这个故事看来,阿弥陀佛不就是外星人吗?乃至十方无量诸佛菩萨,不都是外层空间的人吗?因此是否真有外星人?外层空间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在佛教“此有故彼有”的理则下,我们这里有,那里也应该会有。
现在美国已把航天员送上月球,甚至上了火星,科学家也已证实别的星球上确有生命存在的迹象,未来也许有一天真的证实有外层空间人的存在,到了那个时候,地球上的人类对他们而言,就是外层空间的人,因为所谓“外层空间”,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甚至是一个假名。真正说来,我们的“法身自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无处不遍、无所不在的。因此未来希望人间能有多一些像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的壮举,引领人类发现更多的新世界,尤其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内心的世界。
每个人在世间生存,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其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个人经过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总希望回到温暖的家,以养息疲惫的身心;即使一只小鸟,飞过千山万水,也要回到窝巢里栖止。
不论“家”也好,“窝”也好,这就是生活的“空间”。根据历史记载,古今有不少的战争,都是起因于争夺土地,也就是“空间”的争夺。然而不论是过去的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他们的权势威力再大,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管现在的科学文明已经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已率先把人类送上月球及火星,但是在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火星之外,还有其他多如恒河沙数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所以,一个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间,更要有心内的空间,心内的空间就是心胸的开阔。
在佛法里说,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恒如一,所以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空间则是横遍十方,横亘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我们心内的空间。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心内的空间,就能同时获得心外的空间,因为法界之大,其实无非存乎我们的一心之中。因此,只要我们能“心包太虚”,就没有时空的隔阂,就能与宇宙融为一体,如此自然没有自他之别,更无里外之分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是说明华严宗的“一真法界”,是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无碍法界。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一切源于一,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一”只有一个,“一切”代表很多个。但是,在佛教里,认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尘、一颗沙石、一个世界、一个宇宙虚空,都称为“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一般人总以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个微尘很小,一个虚空才是大。其实不是,我们说一朵花,从种子种在土壤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要有空气来沃养成长等。可以说,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成为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于一个虚空,跟虚空一样大,所以佛教讲“微尘不算小,虚空也不算大”;甚至有“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之说。
话说在一座寺院里,挂了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觉得文理不通,就质问道:“须弥山那么大,藏一粒芥子当然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小的芥菜子里如何能容纳得了那么大的须弥山呢?这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
寺院的知客师反问道:“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吧!现在就请你把一本书放进肚子里!”
&“一本书怎么能放进肚子里呢?”
&“万卷书都能读进去,为什么一本书放不进去呢?”
书生闻言大悟,原来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其次,佛教讲“万法归一”,万法泛指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相,“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所以说“一多不异”、“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讲到“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刹那是佛教计算时间最短的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在零点零几秒这么短的一刹那,为什么说不短呢?主要是因为在一刹那之间,我们也有可能证悟永恒。所谓永恒无边,是没有时空分别间隔的。
此外,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脸盆、茶杯里面,都会有月亮。又如电视节目,虽然只是一个人在电视里表演,全国几百万台的电视机,都可以收看到,这不就是“一即一切”吗?所以,时间、空间在“一”里面,都是非常统一、非常调和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够了解“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就能体会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我都是互为关系的存在,我和你没有太大的距离,没有太多的分别,所谓天下都是有缘人,那么相敬相亲又何必曾相识呢?
然而,科学的一日千里,虽然带来医疗科技等各方面的进步,为人类谋福,但相对的也带来灾难,例如火药的发明为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乃至改变了大自然的循环定律,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等,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世间法就是那么奇妙,所谓“一物克一物”、“一法对治一法”,科学发展虽然破坏了世界的平衡,但是人类总是有办法提出对治、改善之道。例如现在电脑网际网路的发明,使得资讯互通迅速,但有人却专门制造病毒破坏电脑,甚至电脑黑客千方百计要入侵电脑,但是不管任何病毒、任何手法的破坏,最终都有破解之道,甚至可以用“防火墙”杜绝,防范未然。由此可见宇宙人生的问题都是环型,是循环不断的。
另外,世间法是相互对待的,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例如三、四十年前,台湾的电视只有三台无线电视台,那时候看电视觉得很有乐趣;现在有线电视台一下子增加了几十台,常常是这台不好看,换另一台;那一台也不高兴看,再转第三台,结果一台一台不断转换,到最后近百台都没有一台好看,干脆不看算了。过去的报纸只有两、三版,早上花个半小时、一小时就可以看完,每天看报纸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现在增加到一、二十版,看到后来觉得好累,甚至因为太多,根本不想看。所以,少未必不好,多也不见得一定好,因为“物极必反”。
科学尽管再怎么发达,还是有它的极限,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人类利用科技可以登陆极乐世界吗?器官移植可以更换五脏六腑,但是头脑可以移植吗?思想可以移植吗?医学可以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人类的厄运吗?现代科技可以复制牛、羊等动物,但人的业力可以复制吗?
虽然科学与佛教同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科学的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然而科学的知识是从感官而来,是变幻无常的,今日的定律也许会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并非永远不变;佛教的教理,却是佛陀以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所证悟发现的自然法则,这个“法”是宇宙本有,历久弥新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永恒性。
所以,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科学,佛教其实是指引科学的明灯,在佛教的教理中,蕴涵许多有关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深邃思想概念,可以提供科学研究发展的构思与方向;另一方面,科学愈发达,则愈能印证佛法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因此佛学的提倡不仅与科学没有抵触,反而在科学的方法与效用上,提供更精确的检证。
例如,佛经记载“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如今透过科学仪器,证实此说非虚。佛经上常说,十方恒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佛经所说的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今日天文学家已经证实: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佛教天文学不仅开拓了人类的思想领域,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因为基本上,佛教不仅教义合乎科学的辩证,而且佛经的组织合乎科学的方法,佛法的修行更合乎科学的精神。
总之,尽管现代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甚至把人类送上月球,但是能登陆月球,却无法登入人心;尽管现代的医学科技进步,可以替人换肾换心,但是物质的心脏可以更换,我人的真心本性却丝毫无法更替。近代西方科学已经察觉到“精神”与“物质”的不可分离,也相信世间万象(物质)的内涵,还有很多是目前科学未能解开的谜题,是未来科学研究努力的目标,但是这些努力仍然是在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的法则下进行。如果这些科学的成就偏重“物质”的研究发展,只会造成人类心灵的空虚与失控。佛教强调行解并重,并不单是着重在知识的累积,而是在精神意识的豁达与智慧的开展。佛教深知“精神是物质的内涵,物质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佛教能防治某些“科学主义”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也曾经把自己的一生,以每十年为一个时期,规划出“成长、学习、参学、文学、历史、哲学、伦理、佛学”等人生八个时期,并且最后把一切都回归到“佛法”里,因为在佛法的“一真法界”里,生命才能圆满。
谈到佛法,佛教并不是不重视知识理论的宗教,佛教是知识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会上,一般人认为学问技能是为了适应生存所需,但是有学问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即使是通达世间的科学、哲学、文学,但对于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不能彻底明白。
因为世间的知识是有漏学,佛法才是无漏学;世间的知识利害参半,像刚才所说的科学,就是一方面造福人类,一方面也在危害人类。佛教虽然也很重视知识,但佛教的知识是绝对有益而无害的。佛教的知识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从内心获证的知识,不像世间知识从外在的现象上去了解。
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内在的般若智慧,去除无明愚痴。从佛法看,不能了知生死就是愚痴。愚痴也不是完全没有知识,我们从愚痴的“痴”字上可以看出,“痴”字本来是知识的“知”,在知字上面有“病”字头,所以知识有了毛病就是愚痴。
愚痴是心性的暗昧,没有通达事理的智慧,也就是“无明”。因为愚痴,所以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受着无穷的痛苦,不能解脱,不能认识自己。但如果从“佛性本具”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具足成佛的性能与智慧,当初佛陀成道时就曾发出宣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意思是说,人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只因烦恼、无明覆盖,不能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如明珠蒙尘、乌云蔽日,因此有忧悲苦恼,有生死烦恼,有人我是非,有好坏善恶,有种种的不如意、不满足等,这些都是人生的缺陷。
学佛修行就是要拂拭心中的尘垢,让我们的心光显现,真如现前,获得一个圆满自在、不生不死、没有人我对待、没有时空限制的解脱境界,这是学佛修行最终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有三毒息,三慧朗,才能获得身心自在、欢喜安乐的解脱境界,这就是真如现前、大圆满的世界,也就是证悟的世界。因此,人生要如何求得圆满?唯有学佛才能充实人生、认识人生、证悟人生,只有学佛才能圆满自己、完成自己。
因此,人间佛教所要成就的净土,就是融摄各种净土的精华,而又能落实在人间的“佛光净土”。
所谓“佛光净土”,其实就是一个“佛化的世界”,在佛光净土中,每一个人都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明因识果,广结善缘。佛光净土是一个“善美的世界”,在佛光净土里,大家所看到的都是美丽的事物,所听到的都是悦耳的声音,口中所说的都是良言美语,手中所做的事情都是善行义举。佛光净土是一个“安乐的世界”,在佛光净土里,人与人之间没有嫉妒,只有尊重;没有憎恨,只有祥和;没有贪欲,只有喜舍;没有伤害,只有成就。佛光净土是一个“喜悦的世界”,在佛光净土里,人人都遨游在和煦的春风中,家家共沐在佛法的慈光里,时时都是良辰美日,处处都是般若天地。
佛光净土也是一个“五乘共法”的净土,五乘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在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在西方则有基督教。儒家讲修齐治平,可纲维人伦,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基督教主张生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讲返璞归真、清净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思想。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问题,所谓“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业”,属于菩萨乘的思想;主张“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业,进而实践菩萨道的慧业。
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而佛光净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声闻缘觉乘出世的思想。佛光净土是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调和,就是佛光净土的思想。
至于佛光净土的建设,主要是透过人间佛教的弘扬,把佛法落实在人间,融入到生活里,深植在每一个人的心田中,让人人心中有佛,则眼睛所看的都是佛的世界,耳中所听的都是佛的声音,口中所说的都是佛的语言,心中所想的都是佛的恩德;当身心获得净化,当下就是佛光净土现前,就能过着解脱自在的佛化生活。
所以,人间佛教所希望建设的佛光净土,是一个富而好礼的人间净土,是一个普世和谐的人间净土,是一个法喜安乐的人间净土,是一个佛光普照的人间净土;在佛光净土里,呈现的是慈悲喜舍的社会,是常乐我净的世界。人间净土的建设,需要传承、接棒,所以未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净土建设在人间。
转载自“云水三千”的新浪博客
我的更多文章:
( 15:45:10)( 18:43:12)( 19:52:08)( 19:01:52)( 21:11:29)( 19:46:21)( 14:39:11)( 12:53:53)( 18:50:03)( 23:49:0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宇宙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