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被女家教下药的学生带的学生喜欢上了,所以不想做了,但是又怕他成绩下滑,怎么办?

做家教一年,杭州有老师挣到100万!他困惑的是,为啥成绩越好越要请家教
马上要期末考了,许多着急上火的爸妈,是不是正在四处打听靠谱家教?
鹿姐姐听说,现在不仅普通学生忙着找家教,尖子生也很拼,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所以,杭州的培训市场一直是“牛市”,和最近的股市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样一种“牛市”的背景下,身为主角的老师们,能获得多少盈利?有知情人士给了鹿姐姐答案:杭城一些在职教师做家教,年收入能达到上百万!(不是100块哦,就是100万元!)
是什么光那么刺眼!!!
一年收入上百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目前,杭城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大概在10万元左右。 做家教一年,收入百万,相当于中学老师干10年。
鹿姐姐粗略算了下,按照现在家教的市场行情,一个学生一门学科一年的费用大概是元,一位在职老师一年要赚100万的话,起码要带100个以上的学生。 相当于是多带了整整两个班!
去年,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专门发文,重点整治中小学校有偿家教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还有这样年收入上百万的在职老师吗?鹿姐姐的同事,一位跑线10多年的教育记者,这个礼拜做了个小调查,结果令人意外……
按照知情人提供的一份名单,鹿姐姐的同事以家长的身份,给这些在职教师打电话。据说,名单上的老师都做过家教,每年做家教的收入超过50万。
最终有两位老师接电话,一名教初中数学,一名教初中科学。
数学老师回复:
我已经不带了,去年教育部门对这个事抓得很紧,校长在几次会议上重点说了这个事,我就停下来了。
其实,做家教也不轻松,收入肯定比老师的工资高很多,但也是有付出的。周一到周五要带班,双休日带家教班,一口气都不能歇。做外面做家教的,基本上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家长才会找你,你得把学校里的班带出成绩来,校长才会睁一眼闭一眼。所以,为了在外面带班,我在学校里会加倍努力。
科学老师很谨慎,鹿姐姐同事实在没办法,只能露了身份。
他的第一反应是:
我不敢回答啊,你会不会把我登出来?我现在基本上不带学生了。
(这句话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音讯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
但是一年赚100万的老师,仍然有。
比如,这位杭州城里小有名气的初中科学老师。
他去年8月辞职了,现在专门在外面带学生,自称一年收入100万肯定没问题。
他在学校的时候也做过家教,当时带的学生不多,偷偷摸摸的,10多个学生,收入跟老师的工资差不多,六七万一年。
他还透露:
有些老师胆子大,带的学生多(我就知道有好几个)。他们在学校里做得还可以,班级管得牢,也出成绩,校长也不能说什么,会善意提醒一下,但外面带学生收入很高,家长也愿意把孩子交给他们,所以带的学生越来越多,一年收入肯定超过一百万。
其实,在职教师做家教,只要在学校里有点名气,一点难度都没有。外面租个房子,弄几张课桌椅,生源都是家长自己找来的,基本上没啥成本。 就是压力很大,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基本上没有自由时间。
当然也有些做家教的老师不大负责任。因为部分家长有点饥不择食,只要有名校的老师愿意带,他们就把孩子送过去。 事实上,不管啥名校,顶尖的老师就那么几个。动 向
这两年,杭州辞职干培训的顶尖老师多起来了。
最出名的,是原来在杭州某公办中学的教科学的 任越蛟。
他当老师时,也在外面带学生。2013年,离退休还有8年,他辞职了,做起了校外培训,现在一年赚500万没问题。 科学老师 许日波,教龄19年,是杭州市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在杭城某民办初中待过,后来转到了某公办中学。去年,他也辞职了。
他的理由是:
不是我不喜欢当老师,我就是不喜欢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教学生。现在学校里不给学生分层教学,要追求公平化,老师只能根据中等学生的水平来备课,身心俱疲。
另外,当老师待遇偏低。不管水平好的老师,还是一般的老师,大家收入差不多,好老师没积极性。我在2015年4月买了房,如果不在外面带几个学生,光靠工资还贷比较吃力,去年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有偿家教的管理,所以干脆就跳了出来自己干。
鹿姐姐有一种预感,随着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管理越来越严格,顶尖老师辞职干培训会越来越多。
催生百万家教老师的真实原因,吓了鹿姐一跳——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想找家教。换句话说,许多学霸也是从培训班里走出来的。应试教育把学生推向了培训市场,学科辅导是一种刚需。
有些在职家教老师是从一两个学生开始起步的,都是熟人托来的。后来,带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年收入过百万的家教老师。这些老师收学生,往往还要精挑细选,非尖子生不带。
培训机构里一样尖子生扎堆,某机构双休日有200多个初中生在这里培训,排名在杭城知名民办初中年级前10名的学生就有10个。
有一个学生,六年级毕业后的暑假在这里上课,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课。这个学生在一所民办初中里多次考进年级前三。机构负责人说,这个孩子在小学里就是一个学霸,上课认真;进了初中,自我学习习惯特别好,有时候去上课厕所走路还要带着书。
杭城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说, 现在学习竞争太激烈,逼迫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在校外开小灶,特别是一些尖子生,特别拼。“在一所民办初中里,前10名到20名,总分差距不超过15分,谁都不肯松,咬在一起,看谁坚持到最后。最终在中高考上,差一两分可以让孩子有决然不同的结果。”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句“取缔有偿家教”似乎还不够给力。
你说这个结,该怎么解?
文:梁建伟
编辑/制作:沈蒙和 王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父母家教中存在的大问题
我的图书馆
中国父母家教中存在的大问题
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欧美的父母会特别教导小孩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不正确的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宝宝让我们疲惫不堪:
问题1 言行不一致&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地做到这一点。&
问题2 小看和责备&
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被无情地摧毁。&
问题3 保护或溺爱&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问题4 父母过于民主&
有些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
问题5 滥用奖罚手段&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问题6 父母意见不一&
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将小孩从调皮捣蛋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六大因素影响孩子智商&
(一)& 遗传:一般说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会低。这种遗传因素还表现在血缘关系上,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为102;而隔省结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达109;父母是表亲,低智商的孩子明显增加。&
(二)& 母乳:母乳中含有多种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活性物质,特别是对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据调查,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儿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三)& 饮食:吃肉过多或贪吃的孩子智力会减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早餐摄入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脑的重要成份&
(四)& 肥胖:体重超过正常儿童20%的孩子,其视觉、听力、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因为肥胖儿过多的脂肪进入脑内,会妨碍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神经纤维增生。&
(五)& 环境:生活在枯燥环境里的儿童,如弃婴,得不到母爱及良好的教育,智商会较低。据研究调查表明,这类孩子3岁时平均智商仅为60.5,反之,处于良好环境的3岁儿童智商平均为91.8。&
(六)& 药物:某些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使智商偏低,当停药若干年后,智商便会有所提高。&
胎教刺激发育&
胎儿在3个月左右就有了感觉,当母亲抚摸腹壁时,胎儿会用脚踢作为回应。到4个月时胎儿对外界的声音有所感知,凡是能透过母体的声音,胎儿都可以感受到,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传导声波的能力较空气大得多。这种声音不断地剌激胎儿感觉器官,促进其发育,在人体智力发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5-6个月,胎儿大脑皮质结构己基本形成,其触、视、听、味觉都发育到了相当程度,能感受到外界一些活动,此时放一些音乐,孕妇进行腹部的按摩等胎教,可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碱性食物利于小儿&
人体的体液呈微碱性,有利于身体对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如果小儿体内缺少碱性物质,会影响激素的分泌和神经活动,这种儿童智商偏低。可以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多食一些碱性食物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一般说,绿色蔬菜、坚果、水果、低脂牛奶、各种菌菇、豆及豆制品、海带等都属于碱性食物。猪牛羊鸡鸭等肉类、鱼类、面粉、大米、花生等经人体代谢后产生酸性物质,故属于酸性物质。&
一些食品如核桃、哈士蟆、珍珠、动物的脑、红枣等可以增进智力发育。含有维生素C高的食品也对提高智商有利。用含有维生素C较高的橘子汁连续18个月供给受试的儿童饮用,他们的智商比起不用者平均上升3.6。&
爱抚和培养促进生长  
对婴儿进行轻轻地抚摸,可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应坚持每天3次对婴儿头、颈、胸及四肢做重点按摩,并抚摸婴儿全身,每天坚持15分钟,连续10多天可见效。&
增强孩子记忆力要*平时下功夫。家长要常常和孩子聊天,有时讲一个短句,然后叫孩子倒过来讲一遍。在散步时,让孩子记住经过的商店名字及路名,然后背出来,看看能记多少。  
图书是提高孩子智力的极好手段,对1岁内婴儿应选用彩色图片,如一条狗、一个苹果、一支笔等。利用图片让他们认识看不到的东西或与看得到的东西相联系。对1-2岁孩子应选择有大幅图字的书,内容能反映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如花、动物、房子等,并与字相联系。对2-3岁的孩子应选择含有故事内容的图画书,配合能跟着念的儿歌。对3-4岁的孩子应选择新鲜事物,有更多细节的书,如动物的故事、简单短小的童话,也可选一些短的唐诗,虽然不甚理解,也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在给孩子讲述故事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和插话,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能力。
中国父母家教中存在的6大问题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觉得父、母是最可*的,什么话都可以给家长说,让他们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我常常和儿子谈心,分析他的心理,及时发现他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帮他解决。身为家长和老师的我更明白这一点.
  记得去年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儿子醒了,但他没穿衣服,躺在那儿闷闷不乐,我去看他,他不好意思地钻到我怀里。凭我对他的了解肯定是他遇到了什么麻烦。我没有直接问他,他确问我:“你怀疑我的书是谁拿了?”(上周他丢了书)我说:“不能随便怀疑,也许是你忘记丢哪了,老师不是借你书了吗,就别想这个了。”&
  吃完早饭,我打扫卫生,从床底下发现了两本课本,上面有他同学的名字。我突然明白了儿子反常举动的原因,但我没马上质问他。&
  午饭后,我们在一起闲坐。我问起了不久前他丢书的感受。并且引导说:“别的同学丢书和你当时一样着急呀?如果他学习不好,没书后就更加吃力了。”说话时我观察到他脸红了。我知道他很喜欢王老师,就又故意说:“你丢书时,王老师帮你找时,怎么说的,是不是谁送回去就表扬他?”他笑了一下,不说话。我又问:“你是不是装错了同学的书?”他感到吃惊,然后跑到床下看,我明白他在搞恶作剧,但我不说透。我接着说:“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如果你把书还给他,老师会表扬你的。”他主动告诉了我,他拿书的过程。原来先是他丢了语文书,就怀疑有同学偷了.老师把自己的书给了他.后来,又有别人把李嘉凯的书放在他课桌里,老师问时他没发现。几天后发现了,又怕老师和同学说他偷书,就悄悄放进书包带回了家。可是看见同学没书后,心里又不舒服。&
  明白事情的起因后,我肯定了儿子赋有同情心,是个好孩子;但是他发现后应该立刻告诉老师,这一点没做到是错的。经过反复交谈,我发现他没勇气承认错误。我不禁使自己回到童年,以儿童的心理分析这事。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帮他。于是我告诉他:“我把书送到班里,但我什么也不说,如果同学问,你自己去解释。”他同意了。他先进教室,我后去送书。&
  放学回家,我看见他如释重负的样子,觉得很开心。就引导他:“还是不做错事,没有牵挂;什么时候自己都理直气壮,堂堂正正,不怕别人说。”他笑了。从那以后,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
  我的做法及时为儿子排除了思想上的顾虑,让他放心学习,又帮他完善了人格;尤其是使儿子更加信任我,有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说说。
有个名叫小强的男孩 ,今年上五年级。小强从小聪明活泼,入学以来,每学期都得奖评为“ 三好生”。可是今年由于学校对三好生名额的限制,他落选了。在七月四日的学期总结表彰大会上,小强得知自己没有得奖,吓得哭了。学期结束以后,同学们一个个陆续离开了校园,开始了暑假生活,惟独小强一个人不肯回家,问他原因回答说:“这学期没得奖,回家以后,爸爸妈妈肯定要打我。”
我认为,孩子没得奖万万打不得。要知道比肉体疼痛更令人痛苦的是精神上的屈辱,任何体罚都与侮辱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不利于少年儿童向成材方面发展,反过来会助长孩子性格走向孤僻冷漠,致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压抑,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孩子没有得奖,做家长的应该以应有的理解和热情的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指明方向,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之心的,他们是能够接受批评和承认错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家教作风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提倡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家教作风,使孩子能活泼愉快,身心健康,早日成材,使更多家庭成为孕育人才幼苗的园地。
盐都区秦南小学 陈建春惩罚教育不可取
80后父母在家教上存在的问题
恍然间,曾经在人们心中还是孩子的“80后”也开始为人父母了,这些受过高等、对自己的教育想法和做法过度自信的群体,在育儿过程中,往往喜欢根据自身成长经历相反的教育方式,甚至下意识照搬父母教育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宝贝。专家说,80后父母在家教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将会左右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下面总结了几个80后教育子女中的误区,让我们看看这些错误您有没有。&&& “一重门”:爱孩子就给他最优越的生活&&& 80后父母有话说:优越的生活条件让我们有条件为宝贝创造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经常能听到家长之间沟通如何为孩子选购精加工营养品,经常看到孩子手中几百元的玩具,甚至看到休息日家长带着未满6岁的孩童穿梭于各类学习班,而忽视孩子在成长中的生理需要及生活体验的过程。&&& “看似家长的投入却并非适合宝贝的成长。”幼教专家认为:孩子更需要的是生活中从父母处直接经验的获得,在生活中学会生存,在模仿、交往中学会学习。“不应将学习视为结果的展示,更应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促进。家长需要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从宝贝年龄特点出发,让宝贝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最根本生活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二重门”:把孩子当小大人对待&&& 80后父母有话说:我希望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在孩子身上实现。&&& 初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对自己宝贝有着较高的期望,甚至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翻版培养,为此在孩子出生后就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兴趣培养项目、用成人定势思维来规范宝贝的行为。&&& “当宝贝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时,家长不断地将自己的意识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使得孩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儿,为此家长还沾沾自喜。”专家提醒家长,随着宝贝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点,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活动,忽视宝贝自身的需求从而让孩子们产生逆反的心理。“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二字是双边活动,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子女,孩子们的行为也是教育父母的过程,年轻的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视子女为伙伴,放低自己的年龄试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宝贝共同思考、游戏,摆正家庭教育的天平。”&&& “三重门”:教育孩子啥事都讲民主&&& 80后父母有话说:我们崇尚自由、民主,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凡事也要民主。&&& 有的家长认为对于孩子的每个要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同就是先进的、民主的。如在孩子做对任何事情时,家长的赞赏语言都会是“宝宝真聪明”,不忍心拒绝孩子哪怕不合理的要求,不去表达自己对孩子无理要求的不快,认为这样可以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养环境。&&& 专家认为,这样的做法恰恰忽视了一点:没有原则的“民主”是对孩子一味的纵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看似‘民主’的教育环境却是让孩子陷入欲望滋生的‘黑洞’,使孩子反而失去了民主带来的快乐,形成自我的习惯,不能在社会生活中换位思考,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他山之石:留守儿童家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的不健全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缺失,家庭教育管理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质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更好地寻求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月,县关工委教育调研团和县妇联在全县20个镇开展了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们发现,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家庭教育呈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有留守儿童23000多人,在各镇普遍存在,新店、镇西等外区镇居多,祖辈监护的占86%,由亲友监护的占13%,无人监护的占1%。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调查数据显示,有86%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由于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通过调研,有80%的老人认为留守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还有60%以上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盲点和误区,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由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   2、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有的留守儿童家长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外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情况来看,70%的留守儿童家靠打电话与留守孩子联系,&&64%的家长一年回来一次,22&&%的家长二年回来一次,而有14&&%的家长超过二年以上未回来。   3、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   留守儿童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我们调查发现,监护人高中以上文化的只有1%,初中文化的30%,有69%的监护人是小学以下文化甚至相当部分是文盲,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   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二、留守儿童家教管理中存在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松懈现象,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出现分心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据调查,留守儿童学习优秀的占18%,较好的占47%,中等偏下的占1%,较差的占34%;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  2、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教育与关怀,得不到家庭或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而作为监护人的其他亲戚出于情分不便于过份严厉的管教易产生安全隐患。一是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3、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半载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儿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缺陷。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   4、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管理的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项的接收爱,不去施爱,对亲人、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尽快脱贫致富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固然重要,但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子女和整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仔细、周到、妥当地考虑和安排好子女的事情,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既要争取改善经济条件,又要保证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监管;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外人和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其次,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要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老人确无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实在不行就将子女带在身边自己监管。   2、留守儿童的祖辈要转变教育观念,多参加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举行的家教培训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3、通过电话、信件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教育孩子。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关心他的,让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学校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目前,我县共建立了275所家长学校。各家长学校要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不要流于形式,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要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关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要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儿童”。要经常到留守儿童的家中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要继续做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力争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有条件的农村可创建村镇父母课堂等家庭教育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为广大家庭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过度家教存在于许多家庭中,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利少害多。&&&&&& 过度保护让孩子生存能力差。作为独生子女,许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呵护,围着孩子团团转。过多、过分地保护,在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独立行为的能力越来越差。&&&&& 过度干涉让孩子无所适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儿童好动,难免会面临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容易让孩子富于创造的天性过早地夭折。&&&&&& 过度教育使孩子厌学。不少父母热衷于“早期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学外语、学打字、学绘画、背诗词、学钢琴等等,以致于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一说学东西就心生怯意。&&&&& 过度施爱让孩子放纵。父母对孩子过度施爱,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百依百顺,这样容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情,并且认为父母的爱是廉价的,是理所当然的。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父母在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如果孩子对施爱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便可能转而运用“巴掌教育”,强权与溺爱,虽然各走极端,却是殊途同归,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当前家教存在的问题
家教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但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因为普遍存在着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家教的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一是独生子女给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首先给家教带来的难题就是溺爱。现今基本上的家庭都是6个“月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小太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没有一个长辈舍得拂逆孩子心理的,其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不仅没有了动手的能力,没有了努力的愿望,养成自私唯我独尊的心理,从而丧失了应对挫折的能力。其次是交流空间有限,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其交流的对象和空间都很有限,更多的只能进行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人机交流,接受的是图视文化,孩子长大后,容易带来人际交流障碍和思想上的肤浅。
二是养育的问题。养育问题首先在于家长对营养认识产生了偏差。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营养品就等于营养,因此拼着命地给孩子买营养品,想着法子让孩子吃、让孩子补,以为这就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营养品和营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结果,一体检,孩子居然营养不良,他们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很是讽刺。
养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缺少艰苦的锻炼。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吃苦的价值,心里总是认为,有苦自己吃吃就够了,绝不能让下一辈再吃苦了,殊不知,早期不让孩子吃点苦,孩子总有一天要吃大苦的。古人说,不苦不成人,苦是幸福的基础,幸福是相对苦而言的,没有小时的吃“苦”,长大了就缺少强劲的生存能力。这一方面日本对儿童的吃苦训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儿童一到幼儿园在零下10度的情况下,先脱了上衣跑步20分钟,以此来锻炼体能的意志,小孩不慎感冒了,家长还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说他的孩子给学校带来了麻烦,请学校多多原谅。要是我们的家长碰上这等事,会如何?
三是教育的问题。家长在教育上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重智商轻情商。以为智商好就等于读书好,其实,科学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人的智商,80%取决于人的情商。情商是什么?是意志力,是自信,是情感等等。二是重言传轻身教。认为教育就是对孩子说说你要怎样怎样,而忘了严格要求自己,以其身教影响孩子。此外,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家长的虚荣心理。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展示品,为自己争光。比如说,学钢琴,是为了达到几级几级,为了表演,为了展示给亲戚朋友看,而不是为了提高音乐素养。重技术教育,轻兴趣培养。结果八级考出来了,但看到钢琴就烦,得不偿失。有些家长借孩子之名实现自己的愿望,金华的“徐力杀母事件”,表面上是儿子杀了母亲,而在这表象后面,是母亲杀死了自己,因为她强压儿子读书,目的是找回自己丢失的面子,只要儿子考试稍差点就打就骂,全然不顾儿子的痛苦感受,因而造成了不该有的悲剧。
四是环境的问题。古时候的孟母,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我们今天许多家长,虽然给孩子提供了设施豪华的房子,然而,却缺了文化的氛围,有的家庭设有娱乐室,唯独没有书房,没有书,父母自己不读书,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难有良好的读书兴趣。俄罗斯人年人均购书49册,我们差得很远。
父母自身也是一种环境,一种比房子等硬件设施更为重要的软环境,这种环境影响的是孩子的心灵。有的家长自身不爱学习,只喜欢以麻将扑克消遣,这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红中”之类的组词。
有的家长培养孩子“强权”意识,孩子之间打架,不是教育孩子要善待他人,而是要“不吃亏”,家长助威,这无疑在培养孩子的犯罪人格。
有的家长功利世俗思想浓厚,眼里除了钱权之外没有其他,或者一味吃喝请,一切的快乐也尽在世俗中,殊不知,这样孩子们因之失去了享受纯真、美好感情的机会。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美好感情的滋润,那他的心灵就如沙漠般干涸。
有的家长只顾眼前,听别人说现在流行什么就叫孩子学什么,很少为孩子的将来真正地思考。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家长全然不管,不因材施教的结果是孩子没有了成功的快乐,也没有了鲜明的个性,最终很可能就不够优秀。
五是智育教育的问题。在智育教育上家长们也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重分数轻智力,以为孩子考试考出来的分数就代表了孩子的智力,其实考试只是孩子智力的一个方面,考试考得好,只说明这个孩子的考试能力强而不是总体的智力高,因为智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指一个人数学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等的总和。不仅家长对智力认识上存在误区,我们的学校也存在着对智力的正确认识问题,像我们的很多幼儿园老师,教小孩识字算术就以为是教育了,其实,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儿童认字算术不是主要的任务,教会儿童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重知识轻能力,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习只重视其记忆,而忘了更为重要的是智慧的学习。还有许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长远的思考,眼前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叫孩子学习什么,他们忘了,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一个人也只有对某些领域有兴趣,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难以想象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而兴趣爱好还是一个人成长的润滑剂,是一个人成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十分重要的,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了孩子的终生利益。
六是方法上的问题。方法上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智力平平的孩子硬要给他制定考上北大清华的目标,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而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制定目标越高越好,其实这样的效果只会是适得其反,让孩子遭受过多的挫折丧失自信心。那么怎样的目标才是合适自己的孩子的呢?目标应该是像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这样,孩子在不断得以实现的目标中,能力得到加强,自信心得到提高,从而促使身心更健康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对孩子否定太多。有种现象,我把它称之为“亲人现象”,即对亲近的人特别苛求,孩子在苛求而又做不到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家长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这对孩子是很大的伤害,因此我建议家长们要多看看我们孩子的优点,以放大镜的眼光来看我们孩子的优点,多对孩子说,“你真棒!”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一个拥有了自信的孩子,这世界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呢?
第三个问题是比较不当。我们国人都喜欢横向比较,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比,尤其爱比分数,计较一分两分的差别。比的方法更是不对,一些家长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比的结果可想而知,在你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样样不如人家孩子,永远不满意,因而心态失衡,以致于打骂孩子等等。
第四个问题是奖励不当。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奖励都是以物质为主,物质的奖励不是不好,但这很少能成为一个孩子上进的永久动力源。因此,我建议更多的奖励是精神奖励,如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表示爱护肯定的动作,甚至于一个肯定的眼神,这都比物质奖励的意义要深远有效得多。
第五个问题是对孩子的要求不当。对孩子要求过于成人化,比如要求孩子不能犯错等等,你想想看,成人尚且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呢?孩子是犯错误的年龄,从错误中获益。当然,这里指的错误是非道德错误。
最后一个问题是家长作风不当。家长以居高临下的目光来看孩子,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很不平等的;还有是对孩子尊重不够,指责来呵斥去,不够宽容。
家长学习教育的必要性
人生有两大困惑:一是在你还不怎么懂事的时候就结婚了,二是在你还不怎么成熟的时候要教子了。有些事做错了有改正的机会,教育孩子却是不能够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改正的机会。你不可能等到自己醒悟过来的时候再去教育孩子,那时你的孩子已经长大,有经验也用不上了;你也不可能坐等学校给你教育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有几个关键期是在学龄前的,机会一旦失去了也就永远失去了。怎么办?我们的家长只有经过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良方,指导自己教子,才能教育出品行兼优的孩子。因此,我们说,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是非常必要的,是要及早完成的。家教对孩子的重要性
人的成长有三大要素。一是遗传,人的身高、性格、某些疾病都与遗传有关。二是环境,成长环境一般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三是教育,教育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部分组成。
而人成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家庭。因为,一是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二是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三是家长是孩子时间上影响最长的老师。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跟着家长,孩子的语言、行为、饮食等等习惯和最初认知无不是从父母身上习得,而学校学科知识的教育已是相对后期的教育。“三岁看老”是大家熟知的古话,也充分印证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谁能说,3岁前的孩子是在学校里受教育的呢?
孩子的性格和个性也取决于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然的话,上学了,同样的孩子在同样的班级在同样的老师教育下,为什么立马表现出成绩、个性、能力的不一样?足见家庭教育的无可替代性。
成功父母育儿三大原则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婴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学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婴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婴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无错原则认为:这是婴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婴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婴儿的淘气、损坏物品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他并没有主动犯错误的动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婴儿。婴儿的对、错的观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婴儿在跑动中冲撞另一个婴儿
  他这样做不是为了把别的婴儿撞倒取乐,这是他与其他婴儿交流的一种手段,也许他只是希望另一个婴儿同他做追逐游戏。
  示例二:婴儿总喜欢翻箱倒柜,拆装玩具、电器等
  他绝不是一个淘气的婴儿,而是一个好奇心强、非常聪明的婴儿!婴儿需要不停地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知,从而积累经验。他不停地翻乱物品、拆装玩具等,正是认识事物的行为。
&&&&&&& 示例三:婴儿到邻居家里拿了东西,回家后就据为己有
  这并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婴儿对物品占有欲的一种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象是他的手臂一样应该属于自己。在婴幼儿期,这种现象是非常自然。无论是长大后道德上多么好的人在3岁时也难免会这样。对于这种现象当然不能鼓励,但也不可大声呵斥他。父母应逐步引导,让婴儿分清楚自己家的东西和别人家里的东西是不同的,可以让他玩一会儿再送还给人家,并且尽量在婴儿愉快情绪下让他归还物品。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婴儿教育中,一旦婴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婴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3岁的婴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婴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在不断地尝试中,婴儿会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欢的行为,哪些行为是不招人喜欢的。
  示例一:哭闹不止的婴儿
  没有婴儿是喜欢哭的。面对哭闹的婴儿,对其进行严厉地批评毫无意义。父母应该把力气放在分辨婴儿的哭泣原因,再想些帮助他的办法。如果婴儿是因为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父母应耐心告诉他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如果解释和劝导都无效,可以适当采取不理睬行为,让他哭够就可以了。
&&&&&&& 示例二:婴儿咬人
  无批评人代表纵容婴儿,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如隔离办法。咬人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时可以采用隔离的办法。首先向婴儿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然后让他暂时离开这种情境。同大声斥责、批评比较起来,隔离办法会立即见效,而且用行为是婴儿意识到行为不被允许更直接、效果会更好。
  需注意的是,隔离一般不会造成对婴儿感情的伤害,但不要把婴儿关在小黑屋等令婴儿恐惧的地方。隔离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婴儿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得不到他的一些权利,就像比赛中罚出场几分钟一样。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婴儿,让婴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婴儿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示例一:一些语言是家长不该有的
  有些父母在养育婴儿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食婴儿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更严重的:“你表现这么差,真不是我们生的孩子”!“你再不听话,将对你如何如何……”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婴儿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婴儿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婴儿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示例二:幼儿园教师让婴儿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动
  平时我们说一个应该有压力才会奋进,这种压力是指挑战,它是在已经有了战胜困难和战胜自我的思想准备和勇气。这些婴儿是在鼓励、进取、内心充满勇气的情况下去做的,这个活动锻炼了他们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爱迪生童年的故事  爱迪生的整个小学教育是在母亲的身边完成的。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完全是专制式的,并且教师不允许他提所谓愚蠢的问题。相反地,爱迪生的母亲对他很有耐心,十分亲切,乐于回答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趣的是,爱迪生正是脱离了那种压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请家教该注意哪些问题
对家教作用认识不准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把请家教的主要目标定在孩子的成绩提高上,这说明家长对家教的认识还不很明确。
专家的意见是,分数固然非常重要,但分数的背后应当是能力的提高,靠一次、两次的押题,或许一时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如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很多家长在请家教前,还没有能弄明白,或没有想过应该先弄明白三个重要问题:一、孩子现在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提供给他们;二、要使孩子获得提高,症结在哪里?三、通过何种途径能最快消除症结。
选家教仍存在误区
综合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现象,目前家长给孩子请家教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第一,喜欢请高考得分高的大学生。在给孩子请家教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找名牌学校的高考状元,或是成绩非常拔尖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家教能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其实,请家教应更看重教师有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因为不少大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师范知识,只能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作业。至于什么阶段的学生需要养成什么学习能力,多数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是不了解的。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反而可能使孩子在学习上更加依赖于这些“大哥哥、大姐姐”。
第二,找孩子的任课老师。很多家长愿意请孩子学校的任课老师做家教,其实这也是个误区。试想一下,孩子学习某门功课非常吃力时,多少对任课老师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果不顾孩子的想法,请任课老师给孩子开小灶,可能造成成绩更差的现象。因为,当孩子对某门功课犯怵时,很多情况下,老师的讲课方式、方法已经对孩子没有吸引力了。而家长用高价钱请来的家教,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一味地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是否长进。很多家长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请家教的作用。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讲,给孩子换不换家教等考试成绩出来再说。其实,家教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是简单等同于提高学习成绩。(巴中日报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性与重点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虽然部分农村家庭能够把握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比较注重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农村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不断增多,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取得一致性
由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家庭父亲和母亲有时教育思想也不统一,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或社会地位高的一方忙于事业,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形成了现今特色的“5+2=0”现象。
4.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5.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6.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7.农村家长学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担负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农村这些家长学校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农村学校对家长学校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家长学校的建立和管理,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校对家长的培训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也就有名无实;二是部分教师对家长学校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自己教育学生的任务就够重的了,殊不知家长的素质高了,意识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功倍的效果;三是部分农村家长认为自己每天农活多,有点时间又要去想法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和没有必要去学习什么家教的有关知识,其实这还是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8.农村家教无经费保障
农村缺少家庭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和网络有名无实,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约。就如农村小学而言,虽然办起了家长学校,但苦于没有经费,不能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和开展培训活动,也就只好用家长会来代替了。有的学校为了节约一次家长会的开支,甚至几年也难得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家长会,家校教育统一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9.缺少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
农村普遍没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之家,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去之处太少,任由孩子们自己支配这些时间,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极易迷失方向,特别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健康成长。
二、对策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为此,笔者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社会方面
1.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2.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3.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4.加大投入,在农村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5.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等游乐场所及音像制品、出版物的管理,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农村小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农村孩子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二)学校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教子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2.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3.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4.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救死扶伤”,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做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人文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在这个关系中,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大厦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长与子女一般地说是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命运一致,关系亲近,这种特点的生活环境,家长具有权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若家长的素质、言行不足以让孩子依赖,家长经常说空话,那么孩子就不听你的话,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5.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探析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
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
&&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今天就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常见的问题和大家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示与帮助。
问题一: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父亲。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家工作都很忙,下班本来就很疲劳,还要烧饭,洗衣,做家务,带孩子,哪还顾得上和孩子交流呢?但是孩子需要交往,需要你们成为他们的朋友。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现在社会家庭结构特点都是三口之家,邻里又大多数互不交往。因此许多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玩伴,他们非常孤单。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小鸡找伴。就是将一只小鸡放在远离鸡群的地方,结果小鸡不吃不玩,只是拼命的叫。后来把它放进鸡群,它才开始吃、玩,并和其它小鸡一起活动。这说明动物需要交往,更何况人呢!
有一次,几个朋友带着孩子在一起玩,当一个朋友有事要先走,她带着孩子即将离去,而另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拼命的哭泣,不要他的伙伴走。
由此可见: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就知道要与人交往,孩子是需要交往的。
而现代人工作节奏加快,使家长们与孩子交往时间少了。曾记得一则广告:星期天了,一位父亲却因为工作太忙,即将出门,这时,他的孩子手捧着自己平日里最珍爱的储蓄罐站在他的面前,这里面是孩子平时一元一角省吃,省用存下的零花钱,孩子问爸爸:“爸爸你一天能赚多少钱,我用这些钱,买你一天的时间!请你陪陪我!”听到这个故事,我不免心酸,是啊,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活动主要以玩玩具、看电视为主,他们面对的是冷冰冰毫无生命的物体。这也是大多孩子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所在。一次我在班上问小朋友:如果有一天时间让你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活动:你是选(1)、看电视(2)、逛公园(3)、爸爸,妈妈陪你玩。你选择什么?当时,我们班有四十七位小朋友,有四十六人选择(3),让爸爸妈妈陪他玩。可见,现在的孩子更需要朋友,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想与家长交往,想要家长成为他们的朋友。而我们家长应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避免因工作,家务繁忙而冷落孩子。
尤其是父亲,更因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国外有研究证明,父爱教育更有益于孩子成长。较之妈妈的感情细腻,性情温和,爸爸则显示出的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定等男性特征,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象我们幼儿园近年来引进男教师一样,男性与女性的互补更增加了教育的圆满效益。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父母都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完美的。
我们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成功就是100%的成功,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失败就是100%的失败,我们输不起,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往、游戏,和孩子进行交流,茶余饭后,看电视时,走路之间,睡觉之前,请大家听听孩子的心声,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问题二:片面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
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语言,动作,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往往仅重视智力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
1、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养尊处优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在幼儿园表现为拖拉、动作慢,等待、退缩等。例如:午睡起床,大家都穿好衣服,走出午睡室,老师帮女孩子梳头,阿姨分点心,有一两个孩子还在午睡室磨蹭。等大家点心快吃好了他才走出来;人家小便准备上课了,他开始吃点心;人家上课了,他去做课前准备;做作业了人家做好了,他还在找笔;探索活动,大家都动手,他立在一旁,“老师我不会弄的,老师这个我不行”的等等。要知道,幼儿园是集体生活,有一定的作息制度,在保证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就会进行下一个活动,不可能因为你而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国的国情,大家也是知道的,比较好的正规的幼儿园配备了两教一保然而,要面对三、四十个孩子,这两双手怎么帮得过来,所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是进行集体活动的基础。家长应该重视!
2、忽视孩子的性格情感培养,溺爱娇纵,使孩子变得无情无义。
&让孩子没有爱的感觉这种爱就叫溺爱,很多父母都认为我的付出不要回报,是一种境界。但是这种意识是一种错误,只有付出爱的人才能感受爱,只有孩子能感受爱,爱才能变成一种心灵的成长。
有一位下岗女工,她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做好后端上桌。 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的孩子说:“那是我的。”这位母亲眼含泪水,她是哑巴吃黄连,这就是她深深爱着的孩子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这就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学会关爱,从小学会孝顺,学会自立学会自理等等,不要仅仅只重视学了什么知识。要重视孩子的情感,能力,品德等的全面发展。
问题三: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或这个不要,哪个别碰。使孩子逐渐变得没有学习能力,样样事情都不会。而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过度保护最终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这一严重的恶果。
所谓过度的保护,就是说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替他做了。
今天的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你的任务就是念书,一切事都我干。有一个夏令营活动,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一个煮鸡蛋发呆,人家问他你不爱吃煮鸡蛋吗?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你们家鸡蛋长得什么样啊?我们家鸡蛋是白的、是软的好咬,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原来这孩子,从小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
&这种常识的缺乏就是因为保护所带来的。因为爸爸妈妈认为我都给你准备好是我对你最大的爱,其实他错了,最大的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学会去做这些事情。
很多父母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你能保护孩子的今天,但你保护不了他的一辈子。过度的保护造成现在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弱,或者孩子根本不会自我保护。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有一位妈妈想代表女儿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些书,然而她的女儿就在金星离月球最近的那天晚上,爬到家里六楼的窗台看月亮,结果不小心从窗台上摔下去,摔死了。孩子为什么会掉下去,妈妈只是告诉她不要上窗台,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怎么上窗台,如果你想擦玻璃,你要用左手抓住一个结实的东西,然后晃一晃没问题再开始操作,如果上窗台不要两只脚都出去,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你只要教会她怎样去面对才行,所以在我们家庭教育中不字太多了,不要下河、不要游泳、不要乘梯,不要爬高,什么都不要干,那我能干什么,其实今天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去做。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随时发生事告诉孩子怎么办,比如说孩子玩剪刀,有的家长就心慌,别玩了,其实你可以告诉他,怎样拿剪刀,用剪刀,还有别拿着剪子尖对别人,这不对,这很不礼貌也很不安全,你要拿着剪子尖把剪子把递给别人。走马路,你要教会孩子靠右行走会看红绿灯;一个人走丢了怎样面对。等这就叫教育,教育是一种榜样和行为,它不仅仅是说教,要教导孩子怎么去应对危险,而不是告诉孩子说我们不会有危险。
所以我觉得要该放手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受挫折。真正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
问题四:运用方法生硬,幼儿不听或不接受。
家长往往在老师面前诉苦:就是老师的话要听,我们在家教,舌头说干了,也没用。我说,你举个例子,家长道:那天椅子倒了我叫他搬起来好,叫好几遍都没用!我也碰到这种事。椅子倒了女儿视而不见,爸爸叫她搬,她当耳旁风,我一边作动作一边说说:小蚂蚁搬豆豆,豆豆在地上,哎哟,哎哟!女儿马上就跑过来,嘴里还哎哟,哎哟的叫着,搬得可有力了。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教育孩子是要讲方法的,不能生硬的说教。
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亲子游戏”。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好玩,好动,好模仿等。对孩子来说游戏不仅仅是娱乐,而且也是学习,是工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道路,是孩子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游戏可以增长孩子的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早上穿裤子可以跟幼儿进行车钻山洞的游戏,一列火车开来了,左脚进来了;两列火车开来了,右脚进来了,火车上山了人站起来裤子拉上了。只要父母有意识的将自己的知识、行为、情感、传递给孩子,在玩中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游戏中愉快的学到知识,获得经验,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又如:(1)小班幼儿会唱数1——10,却不懂每一个数代表的实际意义。通过亲子游戏“小手小口找朋友”让孩子点一个数,嘴巴数一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手口一致,一一对应的数数。(2)教幼儿发音,利用角色游戏,妈妈是鹅妈妈“你是谁?”“我是小白鹅”多次游戏问答,幼儿逐渐学会了发“e”的音。
家长们要记住学前阶段的孩子是很喜欢游戏的,你稍微动动脑筋,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是很乐意接受的。
问题五:评价激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咱们中国的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多了。例如:当孩子兴匆匆的拿着图画到妈妈面前:怎么这么脏,看别人画得多干净!孩子有兴趣唱歌了:你声音怎么这么小,不会大一点,就是没胆量!遇到熟人:快叫,快叫!你这孩子就是不叫人!等等,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讲了一件令她沮丧的事:“上二年级的儿子很调皮,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从未受过表扬。一天,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今天老师表扬我啦!’我喜出望外,忙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儿子得意地说:‘老师说我的检讨写得不错!’我一听,差点把鼻子给气歪了。” 听了这个笑话,我的鼻子却酸酸的,心里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孩子的心,多像干渴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然而,像这样的孩子何止他一个!
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地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外交部长李肇星作客一家网站时,一网民调侃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可我妈妈不这样认为!”这个回答足以反映出李部长有一位多么仁爱智慧的母亲。
那么如何激励评价孩子呢?
首先,要对孩子鼓励,这会让孩子产生无穷的前进力量。
小时候我特别爱画画,五岁照着我妈妈养的大公鸡,画了一只彩色大公鸡,在幼儿园中得奖了,得了五张彩纸,回来跟我妈说“妈,我画的公鸡得奖了”,我妈当时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公鸡还要漂亮,就从这我喜欢上画画。
&五六岁时,常常喜欢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总是惊讶地问:“哇!这么干净!这是谁干的?”当我高兴地从门后跑出来“坦白”时,妈妈就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你可真能干,比我收拾得都干净!”那时我就特有成就感。
有个孩子,老师说他的字是“狗爬的”,他对练字一点都没兴趣,后来换了个老师,在他的作业本上,找了一个看得过去的字打了个圈,旁边写了个“好”,他很高兴,于是开始认真写字……
还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每次都举手,老师叫他回答他又不会。老师问:“那你举什么手呀?”他说:“我就想表现积极,但是我就是不会。”“下次记住了,不会的举右手,会的举左手。”孩子记住了,后来老师挑他举左手的时候叫他回答,每次都回答正确,孩子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有位有名的口吃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他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代名词,他小时候因为口吃很苦恼,就问妈妈,妈妈告诉他:因为你的大脑比一般人的聪明,你的嘴巴当然就跟不上大脑的运转速度,所以,才会口吃。从此他就对自己有了信心。最终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由此可见孩子需要表扬与鼓励!这是孩子成功的动力。
第二,要信任孩子的潜在力量。
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行,你的孩子才会更行。有个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结果,感动了爱神,美女复活,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后来,心理学家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就是雕刻家皮格马利翁,你们的孩子就是自己亲自雕刻的那位象牙美女! 你的信任与期待会筑就孩子的成功未来。
有位母亲做得很好。儿子语文成绩很好,但不爱学数学,所以数学成绩较差。一次,儿子从学校回来,对妈妈说:“学校给我们测智商了。老师说我右脑比左脑发达,形象思维能力强,数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数学好。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上不去了。” 妈妈惊讶地说:“是这样吗?有空我去问问老师。”
她真的去了学校,找到了班主任,并暗地里与班主任达成了一项协议。几天后,妈妈十分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告诉你一件大事。我去学校问老师了,老师说他搞错了。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学数学会比语文强多了!” “是真的?老师真是这么说的?”儿子睁大眼睛,兴奋极了。 “是呀!老师说,他看错结果了。他说的是另一个同学而不是你,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
儿子信以为真,真的认为“我的数学一定能够学好,我能行”。这使他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在学数学的时候,提起了精神,恢复了自信。
所以,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只要能充分发挥孩子的这一力量,孩子就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
第三,对孩子要求不要太高。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地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梭子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第四,积极的暗示,能帮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找到自我。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往往用消极的暗示,以至于孩子真的认为我不行,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要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或是用积极的暗示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理想的方面去做。就如前面举到的例子:1、当孩子兴匆匆的拿着图画到妈妈面前时,你不是说:“怎么这么脏,看别人画得多干净!“而是说:“宝宝今天真能干,会画花和树了,明天给小花、小树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们就更要谢谢你了。”这样孩子一天比一天画得好。2、孩子有兴趣唱歌了,你不要说:你声音怎么这么小,不会大一点,就是没胆量!换一种说法:“我们宝宝是小歌星了,快点拍拍手,等一会他的声音也会变大的,你听你听,宝宝把录音机开大了。”哎!孩子声音大了。3、遇到熟人别说:“快叫,快叫!你这孩子就是不叫人!”而是引导暗示孩子:“这是某某叔叔,我们宝宝会大声叫叔叔,你听——”。看!孩子很乐意的叫了。
这就是积极的暗示,他能调整幼儿的行为,使其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第五,允许孩子失败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幼儿园里,老师要求小朋友用左右手拍球30次。阳阳动作欠协调,拍了20多次,球滚掉了,阳阳两眼直望着老师,急得眼泪也淌了出来。怎样给他打分呢?打“×”标志着失败,若打“☆”,又不符合事实,失去了游戏的真实与趣味。能否打出一个既不是失败又不是成功,让阳阳又乐于接受的记号呢?老师在阳阳耳边悄悄地说:“你拍得很好,只差几个球,离‘☆’只缺一条边。”老师走到黑板前在阳阳名字后面打了一个缺一条边的“☆”。阳阳破涕为笑,承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着剑三穿越家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