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教授最新名单薛其坤教授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

薛其坤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
更多相关报道我的位置: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被学生们称为“7-11”教授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黄海华
“这就像打游戏,每过一关或者升级时带来的那种成就感,这样的生活太有意思了。”
“在与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科学家被安排坐在了最中间,这是对科学的尊重。”在今天举行的未来论坛年会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获颁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重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薛其坤常常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11点才离开,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7-11”教授。
被杨振宁称赞为“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之前,薛其坤已经是知名的材料物理专家,因为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的成就入选中科院院士。2013年,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先生称赞为“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为什么会选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方向来研究?薛其坤介绍,2005年左右,国际上兴起了关于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后来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基于这种新材料提出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理论。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们成为了合作者。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实验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去“磨”,需要有一股“工匠”精神。薛其坤至今清晰记得,他和张首晟在美国一起吃饭,当时实验已经做了好几年,他们在饭店里互相为对方鼓劲。就在这个时候,薛其坤收到了学生的短信,他们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已数次斩获诺贝尔奖,但这一家族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却一直为全世界的物理学家苦苦探索中。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未来会有哪些应用呢?薛其坤解释,首先可以基本解决集成电路上的发热问题。如果能降低材料价格、提高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温度,就可以做出不发热的计算机芯片,有效解决芯片耗能和老化的问题;其次,我们每次开计算机的时候,所有的程序要重新启动,如果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做磁存储芯片,即使关机以后原来的状态也会保留,不需要每次开机的时候启动程序。拓扑量子计算机的应用目前来看还比较远,薛其坤团队正在研究之中。
对于被寄希望于未来冲击“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薛其坤觉得作为一个科学家,要把研究做到世界最好的水平,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寻找新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刻意追求去拿奖。
“天天在办公室看实验数据都很高兴”
常年在实验室里和数据打交道,不觉得枯燥吗?在薛其坤看来,科学太具有魅力了,这种魅力可以简单比喻为满足人的好奇心。每天都拥有着像小孩一样的好奇心,因此每天都觉得很有意思。这种快乐,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天天在办公室待着看实验数据都很高兴,因为每天都会看到新东西,比如说这条图线为什么会这样拐弯?经过我的思考,设计出巧妙的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像打游戏,每过一关或者升级时带来的那种成就感,这样的生活太有意思了。”
“从选题上,可以说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科学的魅力也在于思想和决策的自由,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科学家很少受别人控制,思想是自由的。
再多语言也难以穷尽物理有多么美
未来10年,物理科学领域可能会有哪些革命性的发现?薛其坤预测,困惑物理学30年的高温超导机理,有可能被解决,能耗会大大降低,利用超导微波器件的雷达等通讯设备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会大大提高,磁共振成像等医疗器械会更加廉价;有可能实现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将会大大提高计算速度,降低用电量;人类将探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马约拉纳费米子是一种费米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几十年来,粒子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马约拉纳费米子。尽管在现实世界,已经发现了具有这种粒子特性的模式,但作为粒子的实体,至今还没有被发现。
“我不擅言辞,但即使再多语言也难以穷尽物理有多么美。能够从事物理研究,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幸运。”他表示,科学几乎是人类竞争最激烈,也是最难的领域,需要投入最优秀的人才。未来论坛设立未来科学大奖,是一个壮举,其意义正是在公众中树立热爱科学的风尚。未来科学大奖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以前觉得拿了诺贝尔奖是成功的标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科学大奖。这对于鼓励优秀的年轻人战斗在科学第一线,做出原创性成果,具有很好的导向。
相关链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于日公布,“生命科学奖”获奖人为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物质科学奖”获奖人为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未来论坛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科学传播公益平台,在2015年之初,由科学界、教育界、互联网界、投资界一批具影响力的领袖共同发起,至今已形成未来科学大奖、理解未来讲座、闭门耕研讨会和未来论坛年会等高品质的系列活动。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未来科学大奖:清华薛其坤、港中大卢煜明分获百万美元来源:澎湃新闻
王心馨 王盈颖  9月19日下午14时30分许,被称为中国民间诺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生命科学奖花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物质科学奖花落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获奖者每人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奖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据澎湃新闻了解,获奖者是从收到的将近700份提名中不断缩短名单选出的。  在捐赠人之一的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和吴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开启写有获奖者的信封前,只有参与上午最终轮投票的9位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知道奖归谁处,所有的捐赠人也不例外。  现年52岁的卢煜明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副院长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卢煜明的获奖理由是: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因为未来科学大奖实行提名制,不接受个人申请,有的科学家可能不知道自己被提名。有意思的是,未来大奖监督委员会高西庆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用电话的方式通知获奖者喜讯。  打给卢煜明的第一个电话无法接通,当高西庆拨通卢煜明另一个号码,告诉他获奖并邀请其发表获奖感言时,卢煜明停顿了4秒,说&这真的太突然了&。  &我在这个领域做了20年了。开始人们认为我这种方法不大可能有实用价值。我真心感谢科学奖委员会肯定我们团队的工作。但是这不是我个人的工作,是团队的工作,感谢我的学生和同事,我1997年回香港时,Rosa Chiu 和Alan Chan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也很幸运,亚洲对科学的兴趣也在增长,希望更多的人会做科学,希望大家认为科学的未来在中国,更多的天才青年会站在这里,对世界产生影响。谢谢!& 卢煜明在接到高西庆的祝贺电话时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王晓东在宣读颁奖理由时表示,科学委员会认为,&第一届生命科学未来大奖,没有一个比卢教授这个发现对我们的未来有更大的影响。&  王晓东介绍卢煜明的研究工作时提到:孕妇产前诊断能避免胎儿遗传病的发生,例如唐氏综合征,病因在于婴儿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了体格发育迟缓及智力缺陷,产前诊断能诊断和避免唐氏综合征。  然而,唐氏综合征及其类似的遗传性疾病,在常规产前检查以前,都需要做羊水穿刺,然后从羊水中抽取出胎儿的DNA,来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法是创伤性的,有终止妊娠的风险。科学家们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致力于研发怎么样能够通过无创的遗传检查。  过去虽然也知道胎儿的细胞也可以进入母亲的血液,但是这样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卢教授主要的科学发现和贡献是他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发现,在母亲的外周血里能检测到胎儿的DNA。这样的方法最终利用第二代测序,可以通过完全无创的方法,测出胎儿DNA和染色体的异常。  他的发现,仅在中国,现在每年都有超过100万孕妇在做这样的检查,全世界有超过90个国家,在使用基于卢教授这个科学发现的检查。  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中国公民。1963年生于中国山东。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薛其坤的获奖理由是: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很突然。非常感谢,我很激动啊!中国人现在有自信,感谢企业家设立这个大奖。希望能鼓励更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我的工作受到科学家和评奖委员会的高度认可,这是对我极大的鼓励。可能是中国弘扬科学精神,建立公平、公证评审机制的创举,对我们国家的科研评审机制是一个推动。高温超导研究,是固体物理学的难题之一,希望继续走下去,推动重大科学发现有应用价值。不知道讲这些合适不合适。& 薛其坤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丁洪在介绍薛其坤的研究工作时提到,薛其坤的工作是破解欧姆定律的&魔咒&:  &他的工作其实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当一个导体通过电流的时候,就会有阻力,我们称为电阻。电阻也会带来热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欧姆定律。但是电流发热也会带来无用的浪费,甚至是非常有害的损失。比如半导体工业,现在面临的瓶颈就是发热。  &怎么避免发热?有两种量子现象是可以避免电流的发热,一种是超导,第二种就是量子霍尔效应。薛其坤教授在两种之间,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他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对这两种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  &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得他们能够首次在2012年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钛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  &这两个现象都被许多研究小组重复出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更多相关的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未来科学大奖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奖项的面向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的研究,研究需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之所以称为民间科学奖项,是因为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政府设置的奖项不同,未来科学大奖是一次科学界和商业圈联袂设立的奖项。此外,未来科学大奖和民间一些家族或个人设立的奖项不同,在奖金来源上,创投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大鳄们为共同捐赠人。据报道,每个单项奖的100万美元奖金都由4位企业家分摊捐赠,且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承诺捐赠10年,从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续性。  沈南鹏是四位捐赠生命科学奖奖金的投资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求学时,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已经是理工科生的热门选择。谈到为何捐赠该奖项,沈南鹏说,在他看来,下一个20-30年,生命科学的发展将迎来黄金期,甚至超过信息行业的影响力。  对于首届评选,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丁洪在讲述评选过程说,&整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提名、初选、国际专家评价、再选、投票五个步骤。由大中华地区各著名高校、研究所相关领域的系主任、院长,及著名科学家提名的近700位候选人名单一遍遍缩短,最终,从短名单中投票锁定最后的获奖者。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表示:&目前这个情况下,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有的9位科学家(科学委员会成员)非常负责任地通过各种讨论,在规则上符合我们所要求的。而且我们也相信,大多数老百姓看了之后也会觉得这个规则是很公平的。&除了强调程序公平、公正,他还提到公开性的问题,表示:&这个大奖有些地方是没法公开的,因为和诺贝尔奖一个道理,在选特定的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充分讨论的过程,说老实话很多人是听不懂的。&  据悉,明年,未来科学大奖将在现设的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基础上,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技术革新和创新奖。涨知识: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什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要从霍尔效应说起。作为物理中的电磁现象之一,霍尔效应电子的运动给从微观上看是无规则的,可类比为行驶过程中碰到无序的障碍时会走弯路,从而发热、效率低。量子霍尔效应则建立起电子运动的&高速公路&,使得电子沿着边缘的一维通道单向运动,告别杂乱无章的秩序。但量子霍尔效应也有自己的瓶颈,需要十万高斯左右的强磁场,不仅造价昂贵,而且体积庞大(相当于外加10个计算机大的磁铁),不利于应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脱离外加磁场,利用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产生效应。  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刊发了薛其坤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的最新成果&&从实验上全球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工作在日被发现,实验团队为此努力4年,生长测试了1000多个样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并在电子器件中广泛应用,有关&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已数次斩获诺贝尔奖。但关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却一直进展缓慢,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苦苦探索,直到薛其坤团队率先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用于突破微电子技术的瓶颈,推动下一代集成电路的发展。例如计算机用在无用功上发热的电量将近三分之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以实现计算机中的晶体管不发热,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节约能源。  薛其坤在超导领域也有建树。超导可以实现零电阻,从而避免电流发热,对物理学家来说,一大课题就是如何将超导体的转变温度提升到实际应用场景中能实现的范围。  在1987年,科学家们发现了超过液氮沸点(77K)的高温超导,并在之后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基于铜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体。直到2008年,一种和铜氧化物材料截然不同的高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出现,才为高温超导体提供了不一样的材料选择。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超导转变温度高于液氮沸点的体系。  薛其坤领衔的研究组正是突破者。2012年,薛其坤研究组发现铁基超导的基本单元&&单层铁硒生长在SrTiO3(钛酸锶)衬底上之后,它达到了材料厚度下限,却有着65 K的超导转变温度,高于液氮沸点(77K),拉近和实际应用环境温度之间的距离。编辑:苑苑&如何评价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 - 知乎65被浏览17654分享邀请回答0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出炉:港中大卢煜明、清华薛其坤获金奖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是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是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今日,有中国民间诺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首届“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年度奖项由此揭晓。获得生命科学奖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获得物质科学奖的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将获得单项100万美元的奖金。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未来科学大奖于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系中国首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大奖。现设“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两个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被提名人不限年龄、性别、国籍,但要求所获提名的工作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完成。被提名人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按同一项工作最突出为准,原则上每个奖项不超过五人。
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
“‘未来科学大奖’的落地,填补了中国大陆民间权威科技奖项的空白,也让中国科学在走向强大未来的路上有了新的助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此评议这一奖项,并指出其三大特点: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科学大奖;以“未来”命名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一般奖项都是有关过去成就,而不强调未来;这不同于个人或家族设奖,而是由企业家联名捐赠设立的。
此次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委员会由9位科学家组成,包含两位数学家(夏志宏、田刚)、两位物理学家(丁洪、文小刚)、两位化学家(何川、谢小亮)、两位生物学家(饶毅、王晓东)和一位计算机学家(李凯)。
现年52岁的卢煜明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兼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颁发生命科学奖是为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出生于1963年的薛其坤是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2012年提出界面高温超导,2013年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开辟全新领域。曾入选万人计划首期杰出人才,2014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物质科学大奖是为奖励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兼秘书长武红透露,根据目前的奖金捐赠情况,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已确定新增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项,未来还将陆续扩大奖项范围,增加应用技术等奖项。
据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介绍,未来科学大奖项成立于2016年。
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其宗旨是推动科学、成就未来,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该奖项的奖金来源于未来论坛理事自愿出资,并选择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定向捐赠。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来源|界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每一次分享,都有回“享”
每天学一点经管词汇,学渣一秒变学霸!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薛其坤 未来科学大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