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题求昼长的计算 详细回答谢谢谢谢谢谢谢谢急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复习和习题课件.ppt 6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宇宙中的地球 1.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2.距离太阳最近的是?质量最大的是? 3.小行星带位于哪里? 4.彗星的彗尾是怎样的?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活动周期是11年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1.下列能源哪个不是来自太阳辐射?天然气、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煤、风能、波浪。 2.下列有关黑子和耀斑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子就是太阳光球层中漆黑一团的区域 B、耀斑是太阳光球层中最亮的部分 C、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均为11年 D、耀斑爆发抛出的带电粒子流8分多钟可到达地球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1. 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又是伟大的一年。2008年1月的雪灾、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大爱民魂,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9月“神舟七号”的成功飞天和太空行走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精神。读图,判断图中各点与上述事件发生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1.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公转至近日点时,我国气温较高 公转至远日点时,正值1月初 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中心 9月23日-12月22日,地球的公转速度加快 2.已知北京时间为10月2日7时,求东12区和西12区时间。 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这一天是北半球的节气是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图中A点的昼长为
小时, B点的昼长为
小时,C点的昼长为
小时。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晨线”或“昏线”),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这一天射阳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天安门广场旗杆正午的影长一年中最
(填“长”或“短”)。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 回答12~13题。 12.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26′
B.66°34′
13.该地的纬度是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 A.①②
(3)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3.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热点聚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门课程推荐
2017小学一年级英语预备班
剑桥国际少儿英语预备班
小学一年级英语综合培优班
小学二年级英语综合培优班
家长扩展阅读推荐
学生扩展阅读推荐
学大教育文章版权及声明
青岛教育动态
青岛动态最新信息
青岛教育导航
关于学大教育
用微信扫一扫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_学霸学习网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一走进地理学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我数数看,1、2、3。 。 。 。 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 这样。 (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 …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 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4 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 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 ,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 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就知道要你 们背诵。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 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其是我 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 我再提一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 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 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具体研究什么呢? …对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大致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板书) ,他是一门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的(文理)结合,在大学里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很多,如勘探,科考,环保,城市 及道路规划,旅游,气象,经济,军事等等通常是文理兼招的。我们初中学习的中国地理和 世界地理都叫做区域地理(板书) …区域性或叫地域 (差异) 性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简单地说存在地区差异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例如刚才我们说的山,有的地方是山,有的地方是平 原,这就存在差异了,这个就是地理里的地貌学;赤道附近的气温高,极地的气温低,这就 存在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气候学研究的了;这里是森林,那里是草原,这就是植物 地理学了;这里有城市,那里没有城市,这里城市多,那里城市少,这就是城市地理学了; 我国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就是农业地理学了;这里的工业发达,那里没有什么工业, 这就是工业地理学。再说咱我们周围吧,南大,阳罗,黄茅洲,草尾…哪里商店最多,这就是 商业地理学。但最牛的教育机构沅江三中和医疗机构沅江二医院却分布在黄茅洲呢,这就是 历史地理学……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 定能讲出道理,如果讲不出道理,让大家死记硬背,那就一定不是科学,地理是一门科学。 因此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把重点落在“理”上,一定 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如果没有弄清楚原因就不要去记。 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 一、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 二、我自己都搞不懂,我没有办法说清楚。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三维目标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1-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中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宇宙环境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 及人类对宇宙的一些新探索。?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盛夏的夜晚,我们坐在户外乘凉,仰望那满天的繁星,常听老人们讲“天上”的故 事。人人都说天上好,你对“天上”了解多少呢?你想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吗?? 板 书:?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推进新课? 生 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传说等向全班汇报。 (嫦 娥奔月、牛郎织女、北斗星、哈雷彗星等等)? 师 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述)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 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但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 测到的可见宇宙范围估计为 140 亿光年,可谓“沧海一粟” 。? 生 读 P6 活动材料,完成 1、2 题。? 生 (回答)1.光年是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由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2 为? 30 万?千米/秒,所以可以计算出 1 光年约等于 94608×10 千米。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 23 的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约为 135×10 千米。 2.面对以上天文数字,我们感到宇宙是巨大而深远的,人类是十分渺小短暂的,在天文 学上用千米这样的距离单位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天文学这一领域,为此人们引用了光年这一 新的距离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已经感觉到,宇宙是巨大的,各种天体之间的距离也是遥远的。请同学 们回忆,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一简短的儿歌中, 我们能感悟到什么呢?? 板 书:?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师 (总结)从刚才的儿歌中我们可能感悟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2- 高中地理必修一而绕转,从而形成了天体系统。问题:? 1.天体系统可分为哪些级别?它们主要由哪些天体构成?? 2.总星系就是整个宇宙吗?? 生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简单回答。? 1.天体系统可分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级别,主要由恒星、星云、行星、 小行星、彗星、卫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2.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总星系只是我们探测到的可见 宇宙部分,其空间范围不过是 140 多亿光年。? 师 要了解关于宇宙的详细情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师 (播放课件,认识宇宙中常见的天体或天体系统)?板 书:?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生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我们的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它由 2000 多亿颗恒星 和很多由尘埃、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即星云组成。?恒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需以光年为最小单位,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为比邻星,它与 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 4 ? 2 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与银河系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河 外星系超过 1250 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如下图所示为 天女座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起来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 包括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 银河系中有 2000 多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对我们人类来说特别重要,这颗恒星以及围绕 它运转的天体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了解下一部分内容。? 板 书:?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3- 高中地理必修一师 (播放课件“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让学生观察太阳系及组成,提出探究问题:?问题 1: 太阳系中行星为什么不能发射可见光?为什么太阳能够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问题 2:太阳系由哪几大行星组成?它们有何共同特征?如何正确区分内地行星、地外行 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及所包括的行星?? 问题 3: 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 方向有何不同?其周期为多少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 4:地月系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系统?导致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生 阅读教材 P8“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自主探究后,合作小组内各成员讨论解决本组 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恒星与行星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恒星小得多,故不发出可见 光。太阳之所以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为其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 第二小组:太阳系共有九颗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它们按照距太阳远近依次为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 都是自西向东,它们都是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并且绕日公转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的划分是以地球的位置为界,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叫地外行星。? 木星和土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常常把它们称为巨行星,巨行星卫星数 量多,而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第三小组: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的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基本位于火星与木星 轨道之间,有时会运行到地球与火星之间,甚至闯入地球的大气层。很多科学家相信,6500 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 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 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 和哈雷彗星如下图所示。?第四小组代表:地月系是指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与月球空间 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师 (总结)以上各小组讨论得非常积极,小组代表发言简洁生动,有的小组还展示了搜 集到的图片,这说明,同学们课下是下了工夫的。?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 高中地理必修一(承转)根据两周前的布置,同学们已经观察过了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地球的卫星― ―月球,看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并搜集到了如“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许多美丽 的传说。那么,导致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师 请同学们根据活动探究中的观察记录,并利用“三球仪”演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 月相的成因。? 生 分组探究,并记录探讨的结论。? 师 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月 相时的方向)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月相的规律(如右图) 。? 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窗,月亮的凸面向西) ,? 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向东) ,? 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师生活动)以上我们学习了天体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请同学们总结完成框图:? 天体系统的概念:各种天体受彼此间的引力作用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完成后依次显示) 投影:?总星系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宇宙在时间上 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总星系仅限于目前天文学所说的可见宇宙,其半径 约为 140.52 亿光年。? 师 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是由 2000 多亿颗恒星组成的庞 大的天体系统,其直径约为 8 万光年,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普通一员,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约 2.5 万光年。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然而又是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的一颗特殊的 行星。? 板 书:?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投影:? “太阳系示意图” 、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见教材) ,合作讨论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 形成条件及原因。?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5- 高中地理必修一? 生 阅读、合作讨论,完成 P11 活动 1.?(1) (2) (3)题。? 师 ①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液态水、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 度湿度范围及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 。产生这些条 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日地距离适中(1.? 496 亿千米) ,使地表平均气温为 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 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 地球上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特别是氧气。? c.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保护了地面生命有机体的存在。? ②除具有优越的自身条件外,地球还拥有适于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即稳定的太阳光照 和安全的宇宙环境,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促使地球形成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高 级智慧生命――人类。?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和探测,我们已知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在 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智慧生物存在呢?自古以来,就有“天外来客” “外星人” 的传说,是否属实?我们今后将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外星人呢?这些都是每个中学生特别 是天文爱好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及上网搜索材料, 了解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情况。? 据科学家预言:20 年内捕捉到外星人信息。?一位科学家大胆预测,如果银河系中确实生活着其他智慧生命,那么计算机处理能力和 射电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地球人在 20 年内捕捉到外星人的信息并与其取得联系。据科 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大约有 1 万到 100 万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也在发射无线电波,寻找生活 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科学家预计,10 年到 20 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能得到足够多的无线电信号, 并发现第一个地外文明。但由于这些星球都距离地球 200 到 1000 光年。因此,对方收到地球 人的“回信” ,也要经历数百年。上图为科学家推测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某行星假想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宇宙之大,认识了构成宇宙的各种天体及它们之间因相 互联系、相互运动构成的天体系统;知道了地球是银河系、太阳系的普通一员,地球与太阳 系的九大行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别,最显著的差别是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人类。随 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更浓,对自身的了解和对宇宙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6-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光年? 2.可见宇宙:半径约 140 亿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主要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探究内容: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 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探究结果:小论文,班级展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辐射现象,了解太阳辐射在不同方面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2.学会从互联网、报刊上收集近年来出现的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暴现象,分析归纳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教材插图、太阳能量来源录像、课件、投影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知道了宇宙中有各种天体,天体之间相互吸 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投影:? 1.天体系统的级别?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7- 高中地理必修一2.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位置。 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承转)除上述内容外,我们还分析了地球上产生生命物质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和内在 条件。这节课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板 书:?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 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 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 也射向了我们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 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 的, 据计算, 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 大约相当于燃烧 4 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万 物生长靠太阳” ,陆地就是靠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 阅读教材插图,了解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并结合教材 P 下标? 12 ?活 动,掌握太阳常数的概念。? 板书:? 1.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师 ①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 0 ? 15~4 微米,可见光区波长范围为 0 ? 4~0 ? 76 微米, 占太阳辐射总辐射量的绝大部分,紫外区和红外区所占比例较少。?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②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 垂直于太阳光线的 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值为 8 ? 24 焦/ (平方厘米?分) 。如下图所示:?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8- 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图? ③太阳辐射可以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阅读 P13 活动,了解太阳辐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板 书:? 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状况, 探讨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的措施。? 生 “大棚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使光热水土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一年中作物生 长的时间限制,实行反季节生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投影:? 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 ,回答问题。?(1)山东省位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 区。? (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贫乏区在 。? (3)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在 ,其成因是 。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 带来了温暖,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 麻烦。例如,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 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 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 探讨。? 板 书:?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投影:?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9- 高中地理必修一? 师 同学们看太阳大气结构图。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 生 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师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请同学看图回答。? 生 (学生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师 很好。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就称为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板 书:? 太阳活动的类型 生 (回答)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师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阅读 P14 材料,了解太阳黑子的成因、周期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投影: 太阳黑子图?师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 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 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研究资料表明,黑子的活动与天气、气候等有明显 的关联性。 投影:? “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 ,回答问题。? (1)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年。? (2)A、B、C 三个测站中,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全部为正相 关的是 ,全部为负相关的是 ,三测站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 年。 (3)除气候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还有哪些方面??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0 - 高中地理必修一师 投影太阳耀斑及太阳风图,让学生阅读分析,了解两种活动对短波通信等人类活动的 影响。?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 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 100 亿颗百万吨级氢 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 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 11 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 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除黑子、耀斑外,太阳活动在日冕层表现为太阳风。? 板 书:? 太阳风 太阳的日冕层温度超过百万度,那里的许多带电粒子运动速度超过 350 千米/秒时,就能 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 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极地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特别在 太阳活动高峰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投影:师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总结评价。? 师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根据所学内容填表(表内“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以下空白待填) 投影: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1 - 高中地理必修一概念 太阳光球上的暗 黑的斑点 太阳色球有时出 现的突然增大、 增亮的斑块 (简单介绍) 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 他地方低, 所以才显得暗 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 大能量造成的 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 11 年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 动的最激烈的显示 所处 位置 光球 对地球 的影响黑子耀斑 太阳风色球 日冕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到各地区 所获取太阳光照的多少,而太阳活动则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 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等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 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分层?2.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圈层 太阳活动 光球 色球 日冕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 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 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 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 子数的增减作 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 约 11 年 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为太阳活动强 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 光、 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 弱的主要标志 气候异常等现象 带电粒子流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观察太阳黑子? 探究内容:观察太阳黑子,思考黑子与耀斑的关系,搜集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实 例资料。?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要在黎明或黄昏时间,因为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亮度低,不伤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12 - 高中地理必修一眼睛。选用一架放大倍数较大的望远镜,在物镜上放一块有色玻璃,以减弱阳光强度。对准 太阳,调整焦距,就会见到太阳清晰的光盘上有一些亮度低的“黑斑” ,这就是黑子。如果能 长期观察,作好记录,还能发现它的周期性变化。? 探究结果: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总结,全班交流。?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 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 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 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并能据图 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 内容。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3 - 高中地理必修一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光球 色球 日冕 所处 位置 光球 色球 日冕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 斑点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 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的 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 活动周期为 11 年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 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师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 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生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师 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 板 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 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 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如下图所示。?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 们平时所说的 24 小时吗?? 生阅读教材,完成 P16 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4 - 高中地理必修一图1 ?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 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 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 推进新课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分步显示讲述:?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 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 1 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 P,设地球只 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 E1 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 P 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 如图 2 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 P 点绕圆心运动) ,一边由 E1 向 E2 运动(公转) ,当地 球到达 E2 点停止,此时 P 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回答。? 师从 E1 到 E2,地球自转了 360°。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 E1 到 E2 的时间间隔就 是“恒星日” ,时间长度为 23 时 56 分 4 秒,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图2 图3? 师若以图 3 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 E1 到 E3 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 的长) 。?? 师指图分析,在图 2 中可看出,地球在 E2 处时,P 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5 - 高中地理必修一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 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 P 点继续绕圆运动) ,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 E3 处时, 动画暂停,P 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 E1 到 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 E1 到 E3 的时间间隔称为一 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 360°59?。?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和线速度。? 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 60°N 上的几倍? 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是在海口好呢,还是在太原好?为什么?? 生 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 ,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 1 地球自转一周为 360°,所需时间约为 24 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 360°/24 小?时=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 24 小时。? 生 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 15°/小时。? 生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师 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讲述:? 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 60°N 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 为地球半径,r 为 60°N 地球自转的半径。?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 60°N 上的 2 倍。如下:?∵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16 - 高中地理必修一V=2π R÷24 小时? 60°N 上的自转线速度? v=2π r÷24 小时? r=Rcos60°=1/2R ? ∴V=2v ? 师 (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 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 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 ,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 投影:?请同学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师 问题 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太阳的位 置在那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生 椭圆轨道图 投影:?? 师 (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 生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 点之分。? 师 展示表格? 时间 远日点 近日点 7月 2月 速度快慢 平均角速度问题 3: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是否变化呢?如果变化,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生 是变化的。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17 - 高中地理必修一师 问题 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生 一个回归年,长度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巩固训练)? 生 填表,完成自转、公转基本特点表格。 地球 运动 围绕 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 北两极点为 0, 其他 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 即 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 渐减小,至 60°N、60°S 处减小为赤道的 一半;两极点处为 0 平均角速度:约 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 慢地球 自转地轴由西向东?从北 极看:逆时针 从南极看: 顺时针 由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地 球公转: 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看地 球公转: 顺时针转23 时 56 分 4 秒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地球 公转太阳1 个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 法,加以理解掌握。?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 所列项目思考回答: 投影:? 地球 运动 围绕 中心 运动方向 由西向东 ? 从北 极上空看:逆时 针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运动周期 23 时 56 分 4 秒? 地球自转 的真正周 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 0,其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 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 小,至 60°N、60°S 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 极点处为 0地球 自转地轴地球 公转 生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 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中说: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据此,思 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的“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 生 (回答) “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师 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板 书:?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18 -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 按教材 P17 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 ,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 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为什么?? (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 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 生小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 阳的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师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太阳光线始终与 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 地方时为 18 时) 。?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 ,作出了标志(彩色粉 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是夜晚?? 生 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 180°,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 生 观察后回答: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 什么?? 生 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 转。?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生 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是自东向西运动。? (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晚上周期大约是多少时间?? 生 (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 24 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 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 判断图中 E、F、G、H 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学生回答:E、G、H 在晨线上,F 在昏线上。?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19 - 高中地理必修一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 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案, 即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的。? 板 书:? (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师 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若 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 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 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 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 生 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举例说明有何影响。? 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师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 ,具体方法如下:北半 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 平运动的偏向。如下图所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 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这种因经度而不同 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 书:? (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师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为 什么?? (2)地球上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 1°相差多长时间?? 生 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 转的结果。地球上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每 1°相差 4 分钟。? 师 如何计算地方时?步骤如下:? (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 两地的经度差为 118°+45°=163°(同减异加, 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 地的经度数相加为两地的经度差) 。?(2)确定东西方向:A 向东走可到达 B 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 (3)利用公式计算:?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 书:? 2.时区和区时 师 指导学生阅读时区划分图,提问:? (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 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 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有什么区别?二者相差多长时间?? 生 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生 1 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中时区以 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 划分为 12 个时区。? 生 2 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 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 8 小时。? 生 3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 7 ? 5°,合为一个时区。? 生 4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经线的地方 时,北京的地方时为 116°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 16 分钟。? 师 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分析区时计算的方法与步骤(与地方时的计算相同) 。? 计算公式:?生 完成教材 P22 活动中训练题。?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 以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 ,简称“日 界线” 。? 板 书:?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师 启发学生思考? 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晚?为什么?? 师生结合下图分析?师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 家仔细观察,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 生 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 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 很好。这是为了照顾 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 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 24 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 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 10 月 1 日 17 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 ,需飞行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1 - 高中地理必修一14 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A.10 月 2 日 15 时 C.10 月 1 日 15 时 D.10 月 1 日 3 时 读下图,回答 2~3 题。? )? B.10 月 2 日 3 时?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 A.8 时 B.9 时? C.15 时 D.16 时?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 7 月 6 日,其余部分为 7 月 7 日,判 断甲地时间为( )? A.3 时 B.9 时 C.12 时 D.15 时? 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5.一架飞机于 10 月 1 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 A.不变 B.10 月 2 日? C. 9 月 30 日 D.9 月 31 日?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1.C 2.B 3.B 4.D 5.C 6.A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 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 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 按教材 P18~P22 活动要求,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板书设计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现象?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22 - 高中地理必修一?北半球右偏 ? (二) 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移 ?(三)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3.日界线? ? 第 3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投影:? 思考: 北京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20 时,第 29 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看现场 直播,他应该什么时候收看比较合适? 1. 一大组的同学向西求结果。 2. 其余组的同学向东求结果。12时区0时区东8区12时区生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 总结引出课题--日界线 推进新课 师 日界线走向及换算规律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3 - 高中地理必修一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 生小结:日界线大致经过 180 度经线,过日界线日期要变换一天,东减西加。? 板书: 日界线 大致过 180 度 东减西加 师 日界线上的趣闻 ?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 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 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 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 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 侧才会发生。 难到就只能这样吗,你有何高见? 生 观察,讨论回答。? 师 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总结。 师 补充:自然自界线 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板 书:? 自然日界线 时间为 0 点 东加西减(自然过渡) 师 基训 P13 页 14 题:图为北极,阴影区为 3 月 21 日,非阴影区为 3 月 22 日。 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1)NA 的经度为___;NB 的经度为____。 2)此时,北京时间为 3 月__日__时。第 4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 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一侧偏移。还了解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那么地球的公转运动又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下一部分。? 板 书:?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24 - 高中地理必修一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推进新课 投影:“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 师 去年 6 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 1 月,全家 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 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师 要想帮助赵亮弄明白阳光被挡住了的问题,还须要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地球上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是否取决于近日点或远日点距离的变化呢?? 生 不是。北半球冬季为近日点,夏季为远日点。? 师 不是地球距太阳远近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状态的图 片和公转的动画演示。 媒体显示:?生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师 黄赤交角的数值目前为 23°26?,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请同学们看图中地 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多少呢?? 生 66°34?。? 师 地轴在空间上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着 身子”绕太阳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轨道位置的变化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 球上一定的空间内来回移动。? 师 板书知识结构,并请同学们看图说出黄赤交角的概念。? 板 书:师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5 - 高中地理必修一投影: 图片师 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就是太 阳直射点。在图中的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 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的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直 射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否相同?? (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界线在哪里?? (3)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展示动画: “地球二分二至点的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 观察后学生讨论回答? 生 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生 2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为北纬 23°26?,最南界线是南纬 23°26?。?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生 3 春分日(3 月 21 日) ,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春分日过后直射点将向北移动,夏至日(6 月 22 日)时移动到北纬 23°26?,即北回归线上。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9 月 23 日)阳光直射赤道。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冬至日(12 月 22 日)移到最南位 置,太阳直射南纬 23°26?,即南回归线,此后直射点再向北移,第二年春分日(3 月 21 日 前后)重新回到赤道,如上图所示。? 师 我们把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其周期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回归年。? 请同学们根据动画演示,填写下表: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6 - 高中地理必修一日期 太阳直射点 移动方向 师 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 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生 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日点的位置。? 生 (回答)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 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师 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太阳直射点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回归运动,在 地球上产生了哪些现象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 P22 活动和 P23 的阅读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 合作探究,完成活动 1、2、3 题,阅读 P23 材料,结合前边地球自转现象产生的昼夜交 替现象,了解晨昏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师 ①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 和冬至日是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 线时,有的地方会出现 24 小时全为昼或夜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极昼和极夜。? ②通过观察和绘制太阳光照射图,我们能较容易找到一年中因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 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为南北纬 66°34?两条纬线。? ③根据太阳直射范围和极昼极夜的范围,我们可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如下图所示:? 3 月 21 日→6 月 22 日→9 月 23 日→12 月 22 日地球上的五带 图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 以北、以南的地方为北寒带和南寒带。? 学生活动: (1)看图说出五带的界线和名称,各热量带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的情况,并 以此说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原因。? (2)填表 北寒带 界线范围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课堂小结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 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其周期为一个回归年,并产生了五个不 同的热量带。?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27 -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设计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 5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不仅产生了地球上的五带,还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太 阳高度发生了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本节课第二个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板 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推进新课 师 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请同学们读图观察。? 课件展示图片(地平线、太阳光线图,地球侧视图阳光直射赤道)?生 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师 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呢?? 生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师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 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变化规律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图。 课件显示: “春、秋分日的阳光照射侧视图”?师 生 师 生 师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即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越大还是越小??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请同学们看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8 -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展示:?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夏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冬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 冬、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生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板 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生 填表?板 书:?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师 同学们已观察了夏至日太阳光照图,请思考下列问题:地球上哪个范围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为什么?? 生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 小值。因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时候。南半球此刻为一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9 - 高中地理必修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远的时刻。? 师 冬至日的状况如何呢?? 生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 中的最小值。? 师 春分日和秋分日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如何呢?? 生 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 值之间。? 师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地球上总有 2 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线南北对称分布。? (2)某条纬线与直射纬线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生 阅读教材 P24 活动,按要求完成活动内容。?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距直射 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而且某地区和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就和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相差多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求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了。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纬度差,我们就可以以这样的公式来求 D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 90°-纬度差,即 H=90°-φ -δ 。? 式中的 H 为正午太阳高度,φ 为当地地理纬度,δ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δ 可以在天文年历中查到) ,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投影:? 分别求算出二分二至日时,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秋分日:H=90°-40°-0°=50°? 夏至日:H=90°-40°-23°26?=73°26?? 冬至日:H=90°-40°+23°26?=26°34? 师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赵亮的房子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原因?? 生 因为赵亮父母 6 月份去看的楼房,此时由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赵亮家前楼的 影子较短,而到了 1 月份,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前楼的影子较长,所以遮住了赵亮家 的楼房。? 晨昏线是地球上白昼与黑夜的界线,既有日变化又有季节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21 内容,让我们共同分析晨昏线的季节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板 书: 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 请同学们看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晨昏线的变化。思考:不同的季节晨昏线与 经线圈夹角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 春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所有的纬线被晨昏圈平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晨 昏圈与经线圈偏离,夹角越来越大,到夏至日夹角达到最大,为 23°26?,因此晨昏线也偏 离北极 23°26?,故北纬 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白昼中。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 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逐渐减小,到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又重合在一起,此时晨昏圈又平 分所有的纬线, 直射点继续南移, 晨昏圈又偏离经线圈, 到冬至日交角达到最大, 为 23°26?, 此时经线圈偏离北极 23°26?,北纬 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黑夜中。? 师 请同学们看动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 (展示课件) ,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 最小值?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30 - 高中地理必修一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向南昼越长,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 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 师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 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情况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低值。?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 师: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 季节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这样就产生了四季。在天文学上,夏季 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球不停地公转,地球上春、夏、秋、冬也 就不停地更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课件演示,了解了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移动、昼夜范围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五带和四季的更替等内容,建议同学们学习本节 内容时,一定要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初步构建起动态的变化的空间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 时 40°N 的昼长=12.22 时的夜长=14 时 51 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12.22 时 40°的昼长=6.22 时的夜长=9 时 09 分 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 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 时 20°N 的昼长+20°S 的夜长=24 小时 或 20°N 的昼长=20°S 的夜长=13 时 13 分 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31 - 高中地理必修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 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在摩尔曼斯克,4 月 21 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 8 月 23 日,那么 4 月 21 日与 8 月 23 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 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 2 点日出,22 点日落,昼长 20 小时,夜长 2 小时。 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 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 等。 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 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 要么是极夜。 如:某日,太阳直射在 10°N,则从 70°N 开始出现极昼,从 70°S 开始出 现极夜。 7、正午太阳高度为 0°的地方,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除外) ;午夜太阳高度为 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 如:夏至,66°34?S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0°,则从 66°34?S 开始出现极夜 现象 某日,80°S 的午夜太阳高度为 0°,则从 80°S 至 90°S 出现极昼现象 8、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夜长 昼长=昼弧÷15 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 90°)向四周呈同心圆 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 0 度。(1)图中圆心 O 点为直射点,左侧弧 CAD 为晨线,右侧弧 CBD 为昏线,且左 侧晨线的中点 A 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 6 时,右侧昏线的中点 B 点也必在 赤道上,地方时 18 时,OC 或 OD(视直射点 O 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时为 12 时 ①若此时为两分,则 A、O、B 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 点为北 极点,D 点为南极点 ②若此时非两分,则 A、O、B 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 a、若 O 点在北半球,则沿 OC 线北极点在 C 点以南,图中没有南极点, 且 C 点所在经线与 OD 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若 O 点在南半球,则沿 OD 线南极点在 D 点以北,图中没有北极点, 且 D 点所在经线与 OC 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32 - 高中地理必修一(2)沿着 COD 线,太阳高度与 O 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 点与 O 点相差 30°,则两分时,E 点为 30°S 夏至时,E 点为 30°-23°26?=6°34? S 冬至时, E 点为 30°+23°26?=53°26? S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 23°26?N 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回 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小 值;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以及 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 (3)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 如:某日太阳直射 20°N,则 90°N 的正午太阳高度=20° (4)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如,6.22 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 时 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 20°N, ,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 20° (5)某纬度出现极昼时, 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 =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 =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 如,6.22 时,70°N 的午夜太阳高度=43°26?-(90°-70°)×2=3° 26? =23 ° 26 ? - ( 90 ° -70 °) =3 ° 26?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 10°, 则 85°B 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 =5° =10°-(90°-85°)=5° 三、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 6:00 前日出;日落时间 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 18:00 后日落 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 6:00 后日出;日落时间 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 18:00 前日落 3、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 如:6.22 时 20°N 是 5 时 23 分 30 秒日出,则 12.22 时该地的日出 时间=12-5:23?30?=6:36?30?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33 - 高中地理必修一4、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 =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 如:6.22 时 60°N 是 21:14?30?日落,则 12.22 时该地的日落 时间=36-21:14?30?=14:45?30? 5、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 小时 6、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 7、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8、赤道总是 6:00 日出,18:00 日落 四、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 1、直射纬线的判定 (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 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 如 ( 2 ) 与 开 始 出 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互余 (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 0°的纬度互余 2、直射经线的判定 (1)地方时为 12 的经线 (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 (3)与 0 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 (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 五、季节的判定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冬 半年 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 球进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为北半 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 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 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 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第四节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34 -地球的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 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 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 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 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 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 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 书:?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 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 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 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 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 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5 -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 师 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 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 “透 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 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 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 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 2900 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 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 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 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 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 各有何特点? 投影: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 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 60~70 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 6 千米。?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36 - 高中地理必修一师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 地壳主要是由 90 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 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 ,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 题。?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8 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 98 ? 04%,其中氧几乎占 1/2,硅占 1/4 强,硅酸盐类矿 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 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 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 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 核的相关问题。? 板 书:? (二)地幔 师 (提问) (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 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 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圈层剖面图” (结合图示总结精讲)?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7 - 高中地理必修一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 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 5~70 千米 以下到 2900 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3)以地下 1000 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 50~250 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 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 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 3500~ 4000 ℃,压力约为 150 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 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 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 书:? (三)地核 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 ,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
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 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 5000 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 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 ?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 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 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 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 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 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 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 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 书: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大气圈 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
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 1 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 约为
千米。? 板 书: (二)水圈 师 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 (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 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8 - 高中地理必修一为咸水和淡水。? 师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 书: (三)生物圈 师 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 (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 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 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 100 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 200 米,相 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 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 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 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 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 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 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 。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 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 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 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 岩石圈? (三)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用心去对待将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9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岩石标本、课件、相关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采集岩石标本,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昼长的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