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抓住庐山 诗人的什么谈游山感受

光明校区四语组第三周教研日志170918
当前位置:&>&&>&&>&&>&
光明校区四语组第三周教研日志170918
&&发表日期: 09:54:53&& 发布者:yanglei&&&& 点击量:
光明校区四语组第三周教研日志170918
时间:2017年9月18日上午三、四节课&&&&
地点:四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杜黎莉、李晶、张冬梅、王海燕、邸云舒
主持人:杜黎莉
活动记录并上传:李晶
一、学习文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文以载德是正道──由一节写作指导课引发的思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为&说说我的心里话&,第七单元是应用文&写回信&。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独立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成长中会伴随许多忧愁与烦恼,成功与喜悦,他们的烦恼需要向人倾诉,他们的成功希望与人共享。所以我将&书信&教学提前到第二单元,希望使学生明白,写信就是讲心里话,旨在让学生早点熟悉书信的格式,能够在需要时与人书信沟通,既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又在人际交往上得到锻炼。为了让孩子大致了解书信的格式,更深刻地明白什么是&说心里话&,课前我就孩子们开学后的表现用心给他们写了一封信,打印下来,作为讲义发放到每个孩子手中。信中,对于书信的格式要求皆在括号内做了说明,这样一目了然,不需耗费太多时间去讲解。指导如何写好正文时,让孩子们分析了每一段的内容,以及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使孩子理解,写信一定要一个内容自成一段,以免条理不清,读起来云遮雾罩;要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如果把正文部分单独拿出来就应该是一篇结构严谨,文辞生动的好文章。孩子们有所感悟之后,引导他们选择好写信对象,确定了材料,列好提纲后便开始写书信了。草稿收上来后,大部分孩子书信格式正确,正文部分条理清楚,心里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但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孩子选择写信给家长,几乎称谓、问候语结束之后,马上开始就父母的缺点:像对自己太严格,不经常陪自己、哪一次冤枉了自己等等开始&控诉&,似乎全班孩子没有预约却十分默契地开了一个&批斗大会&。同样身为家长的我在感到好笑之余又有些生气,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们养育大,孩子竟完全没想到在信中向父母感恩,完全从自我角度出发以他们非常单纯的心态来陈述家长的&罪状&。合上本子,我回顾自己的课堂,虽然给孩子写信时首先肯定了他们的优点,但并没有告诉他们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本次作文不只是要求孩子写出心里话就可以了,还要利用课堂学习教给孩子们与人交往的一些艺术。而在课前我竟没有就此做出准确的预设,自以为孩子在这方面能够无师自通。思索之后,再回到课堂我决定弥补这个失误。让孩子们重新拿出我给他们的那封信,重读正文部分后我问:&你们认为老师给你们的这封信主要是想表扬你们的优点,还是想让你们改正缺点?&&改正缺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老师为什么还要认真地写下你们的优点呢?&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在轻轻地摇头。&你愿意听表扬话,还是爱听批评的话?&&当然是表扬话了。&他们争着回答。&那如果老师在信中只是一味地批评你们,你们爱听吗?&&不爱听。&&为什么不爱听?&&因为我们也有优点嘛!&有的孩子说道。&那就是了,你们的信中不是全部在诉说父母的不是吗?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当你想指出人家的缺点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怎样才能让别人更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呢?&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认为:&肯定他的优点,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不足的地方,这样就会更容易接受。&&对,我们刚刚学过孔子的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将心比心。想一想,怎样说才能既不伤感情,又将心里话说出来?修改你们的作文好吗?&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再读孩子们的作文时,虽然话语仍稚嫩,但毕竟有了设身处地的痕迹。史佳琳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妈妈,十年来,您的心全放在我身上:放学回家,热腾腾的饭菜已摆在饭桌上;天气寒冷,您为我准备好保暖的冬衣&&在您怀里我享受着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妈妈,谢谢您。可是,不知为什么,有时我会有一种失落感。每天放学后,我总喜欢跟在您身后,向您说说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而您总是斥责我:&赶快写作业,别老说些没用的话!&妈妈,您能放下大人的架子和我做朋友吗?相信我们一定能。&李旭同学在作文草稿中一个劲埋怨爸爸不陪自己,成天只知道陪朋友打麻将。修改的作文中,他先从一次与爸爸的羽毛球比赛开始,写出了当时的快乐,而后笔峰一转:&一个电话,您放下球拍匆匆地走了。爸爸,您知道我有多失望吗?我多想您也能像别人的爸爸一样多陪陪我啊!&我想,他爸爸读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读着一篇篇文章,我的担心略略放下,有了一丝隐隐的喜悦。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功利色彩吗?我们将教授知识定位为教学之根本,并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但孩子们将来要融于社会,要与人交往,学会做人才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生功课。唐朝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传道&却为三者之首,可见&道&于人的重要性。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真诚、正直、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人,&传道&一定要融于课堂之中,真正做到&文&与&道&相统一。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可见,文章与道德是共生共长,相互依赖的。语文教学中,学文章要悟&道&,写文章要有&道&,当学的、写的都与&道&有着亲密接触,&道德&二字也就离孩子不远了──目有所及,心有所想,行必有所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育真正的&人&的阵地,以文载德,以文正人,我想,这应该是本次写作指导课给我的重要启示吧。
附:《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称谓顶格写)
  你们好。(问候语自成一段,以表示对人的尊重。)
  (以下为正文部分)
  虽然开学已经将近两个星期了,但老师还是要郑重地向你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地升入四年级,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十多天来,你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切切实实感受着你们的优秀:卫生大扫除时,你们不怕脏不怕累,将我们的教室、房区整理得清清爽爽,你们用汗水证明着勤劳;曲玺彦同学呕吐在甬路上,贺业峰、田博夫同学赶紧抬来清水冲刷,你们用行动展示着关爱;教师节的早晨,一声声问候打动着我的心,你们明亮无瑕的眼睛告诉我这就是彬彬有礼;及时收发的作业、永不干涸的饮水机、每周一的组长例会&&你们用双肩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可是,孩子,有时,老师欣喜的眼睛会逐渐暗淡,忧伤的云雾会在我心中弥漫:干净的地面不知何时出现了触目的纸团;作业课上,安静的教室传来几声窃窃的私语;课间时,你们大声的喧哗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教室;上课时个别同学游离的眼神告诉我,你人在这里,心已不知飞往何处;现在请你看一看你的练习本吧,是不是又将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写得潦草不堪;最令我伤心的是总有同学一次次不肯完成家庭作业,一次次绞尽脑汁为自己寻找着理由&&这些可恶的缺点啊,好像苹果中的虫子,一点点吞食着你们生命中的美丽。
  孩子,我知道,你一定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一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勤奋、认真的人。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你用一颗坚持的心来成就。清晨,当你披着金色的朝阳走进学校时,请问问自己:&今天我要做一名怎样的学生?&黄昏,当你拥抱着晚霞走出校门,请问问自己:&今天我是否完成了早晨的心愿?&相信,只要心中拥有向善的信念,你一定会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孩子,老师愿意做你的朋友,向过去的缺点说声&再见&,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你能,我能,大家能!(正文结束)
  祝你们(祝颂语,&祝&&&空两格写)
  进步(另起一行顶格写)(祝颂语还有其它写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你们的大朋友:李红梅(署名)&
2008年9月24日(日期)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一切都写得那么传神。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三、本周要求:
1.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管理好接送学生家长,确保纪律的严格执行。
2.严抓课间、午间、上学、放学等时段学生文明守纪行为,促进学生开学规矩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3.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抓教育教学,确保各项常规工作及时到位。
&&&&&&&&&【上一篇】&&&&&&&&&【下一篇】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光明路333号 邮编:830043
电话:9-6666
电子邮件:xj- 技术支持:安 竟
备案序号: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您正在浏览的“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论文”来源于网络或期刊,由完全论文网收集,属于“教学设计”栏目,版权归其作者魏福霞 所有。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但不可以盗用抄袭!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默写。 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读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并把学到的启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三﹑重难点 体会诗句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能力。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蜗牛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祖国的秀美风光引入新课,并用课件出示庐山图片,请学生谈对庐山风光的感受。(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然后请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其内容。读时要注意停顿,并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二)分析题目,介绍作者 1.题目 题:题写。西林:江西庐山西林寺。壁:墙壁。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家,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对后世影响很大。公元前1084年,苏轼在庐山游览了十几天,观赏了庐山大部分景色,共写诗十余首。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诗,它把作者游览庐山的整体感受和认知都表现出来。并且这首诗与以往的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描景中揭示了一条哲理。 (三)理解诗句 先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分为所见和所感两部分。那么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的所见,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的所感?(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写作者感受到的。)分析诗的前两句,看诗人所见到的庐山是什么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师讲解诗的前两句:横看,从正面看。侧,从侧面看。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它像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像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然后作者顺着横看﹑侧看的意思进一步写道:&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是指看山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意思是站在远处眺望﹑近处观看或站在高处俯瞰﹑低处仰望,所看到的庐山面貌各不相同。这两句是实写庐山的面貌,作者从不同角度、用直白的语言来描写庐山的美景。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谈他们对这两句诗的感受。(庐山的面貌有多种变化,让人感受到变化之美;庐山的面貌奇特秀丽;庐山的奇秀真是美不胜收。) 然后教师请学生看下两句:不识,不清楚﹑不认识。只,就是。缘,因为。此山,是指庐山。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是诗人自己在庐山之中,眼界受到了限制,看不到庐山的全貌的缘故。这两句是明理部分,蕴涵着一个哲理。 (四)深入思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哲理,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诗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诗人自己在景色之中,只能局部地看这个事物,而从正面﹑侧面﹑远处和近处看同样的庐山却看到了不同的面貌。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既要深入到事物中去看,又要跳出事物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五)联系实际 教师出示小蜗牛模型,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的形态,并得出结论: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一面,既要进去看,又要出来看,这样才是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 (六)巩固拓展 为了巩固所学哲理,教师给学生讲《盲人摸象》故事,通过对四个盲人对象的片面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感知事物应当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的道理。 如果您觉得这篇关于 ,学生,事物,诗人,教师,哲理,不同,作者,意思,面貌,道理 的原创的论文《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写得不错,请收藏本文,并 复制本文链接发给您的五个QQ好友。谢谢。
作者带领我们去游览了庐山,领略了庐山最神奇的云雾,他怎么写的?(用总分的结构详细写了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教师指示板书)我们读了之后好像我们真的去了一趟庐山。我们祖国除了庐山这美丽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你喜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真想去庐山看一看游一游吗?那可要我们以后再去了四.感情朗读联系课本后面的《望庐山瀑布》,诵读有关庐山诗句 板书:    千姿百态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        庐山的云雾〈    〉流连忘返A泰山 B 黄山 C 庐山 D 峨眉山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的是( )A泰山 B黄山 C 庐山 D 峨眉山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的是( )A恒山 B泰山 C 黄山 D 庐山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指的是( )“海”指的是( )8.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从东到西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浅草才能没马蹄” “ 一川碎石大如斗 风沙莽莽黄如天”那么植被的变化从东到西是( )它是随着什么变化而变化( )9.“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作者:陕西省三原县南郊中学·王周平|&&时间: 9:42:45&&来源:&&人气:
  诗歌是诉诸感情的艺术,它以亲切的情愫,轻轻地拨动人们的心弦;诗歌又是诉诸理性的艺术,它以雄辩的哲理激励着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诗歌一旦成为感情和理性的粘合剂,就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一言以蔽之:诗有灵犀。纵观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富含哲思理趣的佳作像一朵朵争奇斗艳的浪花,美不胜收,笔者随意采撷几朵,希望大家从诗性中探智慧之灵珠,于咫尺间赏沧溟之壮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这首诗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向来为人称道。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后四句。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_学霸学习网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 语文 教案YUWEN(人教版) 人教版) 四年级 上 册临沂南道小学付焕梅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基本情况 1、本班有学生 40 人,其中男生 21 人,女生 19 人。 2、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 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 为高年级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 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 一个学年。 3.、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浓,主动性较强。 但是,孩子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上课忙 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比尔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 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由 此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文的教学上,更不能仅仅 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 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18 篇,略读课文 14 篇;教 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文,总共 40 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 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 话、作家笔下的小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 科技成就。其中第三单元“中外童话”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还 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 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 3~5 篇课文组成, 其中精读课文 2-3 篇, 略读课文 1-2 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 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 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 5 个栏目组成,其中有 4 个固定栏目: “口语交际” “习作”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另有“宽带网” “趣味语文” “展 示台”或“成语故事” ,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 8 个语文园地中各安 排两次。 2、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 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 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2)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本册 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 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 “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 “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 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 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 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 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 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 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 ,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 。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 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题目; 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 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 ;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 “展示台” “宽带网”等体现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4)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 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所以, 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 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 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 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 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 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 ,引导学生读整本的 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 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 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中学语文,用语文。 3、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 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 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 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 200 个,会写 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 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 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 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 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 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与习作教学;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与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关键 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中寻找契机,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促进学生 的发展。 四、改进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举一反三,教会学生 灵活运用,并以识字写字、作文片段训练为重点。 3.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标 准。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展开语言积累,学会观察生活,积累 习作素材,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想象, 鼓 励学生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每个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老师自身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与理论,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必要的 条件。 五、校本教研项目 本年级校本教研的专题是: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预 习习惯。 个人教改探索项目: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六、教学进度周次 时间 1 2 3 4 1/9--2/9 5/9--9/9 12/9--16/9 19/9―23/9教学内容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5、古诗两首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5 6 7 故事 26/9―30/9 3/10―7/10 10/10-14/10 语文园地二 9、巨人的花园 “国庆”假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 8 9 10 11 12 桥 13 1417/10―21/10 24/10―28/10 31/10―4/11 7/11-11/11 14/11―18/11语文园地三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17、长城 18、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20、古诗两首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21/11―25/11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28/11―2/12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15 16 5/12―9/12 12/12―16/1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7 18 19 20 19/12―23/12 26/12―30/12 2/1―6/1 9/1―13/1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 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语文园 内容 《 地一》 。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天机独运,为我们创造 了那么多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自然现象。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正是描绘“自 然奇观”的佳作。《观潮》的作者描绘了惊心动魄、奇异壮观、气势宏大的天下 奇观――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 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雅鲁藏布大峡谷》向世人展示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文中采用了列数 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明了峡谷的深和长,对峡谷的奇异景观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文中一组“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 如神来之笔。《鸟的天堂》则描绘出一幅高雅清幽的南国风光。作者记述了和朋 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感,从动、静两方面描写了活跃可爱的小鸟和充 满生机的大榕树。《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作者从色彩和形态两 个方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教学目标: 1. 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引 2. 教学目标: 感受大自然神奇景观, 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 动的描写。4.能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 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5、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热爱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前准备:由于这组 课文都是描写自然界的美景和奇观,多数景观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无法很好 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课前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录 像,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帮助其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景。2.揣摩语言: 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名篇,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相当精彩,要引导学生认真 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 累,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段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对于学生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也要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摘抄下来。3.想象画面:本组课文所描述的景 观或壮观、或险峻、或绚丽、或雅静,均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 生边读边想,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想象画面。 教学用具: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教室。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十二课时。第 1 课 观潮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观潮》 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 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 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 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2.合作 学习:采用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分析写作特点,积累词句。3.使 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出一幅活动图画,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感情朗读,训练说话,积累语言。 教学目的: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课文 。 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 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解释“观潮”与“天下 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 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 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 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 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 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 过看书找出是 3、4 自然段) 1.学生自读 3、4 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 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 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 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 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 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 验大潮的奇特。 )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完成生、字、词的听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 累材料的习惯。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 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b.指读。c.男女 同学比赛读。 三、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 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 “浪潮越来越近, 气势越来越雄伟, 声音越来越大。 ”你觉得怎么样?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 能读出那种气势来?c.指读、师读、齐读。 四、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 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 (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五、生将 3、4 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六、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在网上查看学 。 生练习情况) 七、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 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 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 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 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 段话) 。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 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 (1)学生质疑。 (2)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3)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 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4)课堂总结。 (5)放录 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背读 3、4 课自然段;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观 远 近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潮来前 潮过后 雄伟壮观(钱塘江潮 有声有色 潮来时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 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目的: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教学目的: 1. 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通 2. 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 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 。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 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 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 (教师放歌曲 《喜马拉雅山》 同学们, ) 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 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 指名读, 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 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 景观? 3.整体感知。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 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 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 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学生根 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交流汇报: (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 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 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 么?(生自由发言。 )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2.指名读,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 景观? 3.整体感知。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 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 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 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学生根 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交流汇报: (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 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 ) 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 么?(生自由发言。 )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 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 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像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 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 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再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 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阅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第一大峡、雅鲁藏布大峡、 景物奇观、千姿百态的山、水、林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第3课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 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 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 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 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 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 的情态, 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 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 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 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 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 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3 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 树梢、留恋、目不暇接。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 理 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 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 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1、以朗读促进感悟与理解。2、以朗读增强积累。3、感受南国的美丽 风光,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划分:2 课时。 课时划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3 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 树梢、留恋、目不暇接。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指名答。 )那么,鸟的 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 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 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 (出示) 3、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 学生回答,板书。 5、 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语 句。 6、 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 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 再读给大家听听?(2 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 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 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 充满生机) (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 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 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 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9、 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 (播放录像) 10、 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 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 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 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 (齐读) 13、 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 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作业设计:抄写词句。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师: 第二天清晨, 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 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 (播 放录像) 第二天清晨, 阳光照耀在水面上、 树梢上, 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 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 1、 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板书:很多鸟) 2、 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3、 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4、 从哪儿能看出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想象 答) 5、 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 下课文的 12、13 自然段。 6、 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 呀! ) 7、 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8、 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的是什 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9、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 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10、 “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 的作业 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 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 11、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 同学们很多启示。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阅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鸟----应接不暇----多快乐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四课火烧云教材解读: 《火烧云》是一篇状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 教材解读: 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 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 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 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 景美。课文 1-2 两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 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这两节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 学生思考:1、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2、人们的心情怎样?3 什么是 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课文的 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思考:1、 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 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三、 抓住一 个“快“字,体味形态美。课文的第 4-----7 节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及其无穷 变化。教学时可抓住三幅画面动静相间的美,启发学生理解火烧云少纵即逝的神 奇变化。四、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 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 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仿照课 文,写一片段,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 教学目标: 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 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 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读、说、画,感受火烧云色彩和形式的丰富;感受意境,体会作 者对火烧云的热情赞美。 教学用具:挂图或课件。 教学用具: 课时划分: 课时划分: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 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 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 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 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预习下一课。 3、仿写同类词语。关于笑,如 笑盈盈 关于白, 如 白花花 白( ) 白( 、 笑( ) 、笑( ) 。 ) 、笑( ) 。) 、白(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火烧云 上来了(红) 颜色-----变化极多 状态-----惶惶忽忽 下去了(一会儿工夫)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 学习目标 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 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 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 句的微妙。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完成口语交际,习作。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1、在说、写中完成习作。2、学习,积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课件 、挂图、相片、幻灯片课时划分:4 课时。 课时划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 学习目标 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 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课件 、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 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 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 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 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3、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4、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 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 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5、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6、再次指名交流。要求: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 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7、四人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8、经过搜寻,听取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9、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 ,整理成图文 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作业设计:观察一处景物。 作业设计 第二、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水。2、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3、 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体会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指导习作;积累词语。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课件、照片、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 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 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 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 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 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 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 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 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 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 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 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写作。美丽的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 一起分享。2、 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作文讲评。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语 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 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 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 ,派代表发言。 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 实物投影仪、课件。 作业设计:温习下一课。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二》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有关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学会课外积累 古诗词及成语。4.学会留心观察事物的特点,提高描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特点,养成良好的观察 习惯。 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教材解读: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 教材解读 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课 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 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13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5课 古诗两首[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注释] 2. 缘:因为。3. 此山:指的是庐山。 [教材解读]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教材解读] 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 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 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 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 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 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 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 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 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 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 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 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 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 [作者简介]苏轼() 作者简介]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 府》等。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 学目标: 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 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 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并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 教学重难点: 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相关课件、字典。 教法学法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朗读讨论。 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首诗及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等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 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 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 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 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 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 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 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 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六、作业布置: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1、学会读懂古诗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首古诗。2、运用学 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感受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境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 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 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 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 )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生自学,教 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 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 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 ,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 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 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 〈题西林壁〉) 〉 五、感悟写法。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 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2、将诗 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第6课爬山虎的脚教材解读: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 教材解读: 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 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 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 难点。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 满一堵墙的爬山虎,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 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 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 。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 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 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 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为体 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 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 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 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两课时。 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 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读熟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 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 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 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6 课《爬山虎的脚》 。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 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 往上爬的。 (展开讨论,分小组进行) 三、引导学习,理解分段。 四、自读课文,初步掌握内容。 五、学习、书写生字新词。 六、课后布置;熟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理解内容,学习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已学的知识。 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 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 3 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 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 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 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 4 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 么?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 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 5 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 1(3) ,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 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 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先讲它的生长位置、 形状和颜色, 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拓展、质疑。 七、建议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不同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6.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第7课蟋蟀的住宅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文开门见山地引出说明对象。接着,从蟋蟀对住宅的选择写起,由外而内地写了住宅 的特点。最后,具体描述了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在表达上,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又运用比较、列举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 蟋蟀的特点。课文生动而富儿童情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 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揣摩文章表达的方法。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 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 宽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 的一些表达方法。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4.培养学生仔细 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作者运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朗读讨论。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在课前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时间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 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 宽敞。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 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 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 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 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 )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 师: 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师: (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 100 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 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 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 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 ,每人找一 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 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 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从哪儿看出的? 五、书写生字,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 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3、培养 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经过,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 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 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 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 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 电话、 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 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 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 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 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 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 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 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拓展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 (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蚂蚁、 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 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 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 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 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 棒一样。 它的脚上有 5 个小小的肉垫, 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 它白天蜷起来, 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 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可从三个方面去体会:一是 一是用 一是比较的方法, 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第二自然段), 别的昆虫“临时”藏身, “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二 二 体会蟋 是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的艰辛与挖掘工具的简单联系起来思考, 蟀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 三是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是 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第一句在文章的开头:“它的出名不光 由于它的唱歌, 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句在课文第三段“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 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第三句在第七段末:“假使我们想到蟋蟀 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在朗读中,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庐山感受作文4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