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学习心态不好,不能坚持,杭州滨江长河中学的,就要第一次月考考试了,想找个辅导机构突破下数学。

列表网公众号列表活动随时有扫我活动不错过
下次自动登录(公共场合慎用)
使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
收藏成功!
您可在个人中心,查看
&>>&伟业路298号 先锋科技大厦13F
电&&&话:0571-88****
查看完整号码
查看联系方式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联系我时说明在列表网看到,说不定有意外惊喜哟!
温馨提示:
请确定对方的培训资质,以防“包过”等夸大宣传或虚假信息;
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汇款等方式均存在风险,谨防上当受骗。
杭州滨江小升初英语,学习少儿英语必备的秘籍
您的孩子是否因为缺少学习同伴而孤军奋战?
您的孩子是否因为缺乏学习监督而学习效率低下?
您的孩子是否因为缺少学习方法而生搬硬套?
您的孩子是否因为缺失学习环境而让英语成为了“哑巴英语”?
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英语成绩却一直上不去,仔细想一想无非就是上面这些问题所导致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选择一个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谷迪国际英语——传授你英语学习的必备秘籍
谷迪国际英语秉承 PPIE 的精英理念,致力于将领先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中,课程体系以实用互动为导向,由浅入深,适合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科学及人性化的设置。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谷迪英语坚持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初级少儿英语学习现在最应该要做的并不是要求孩子们掌握多少单词或句子,而是该坚持将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初级英语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极其重要,所以谷迪英语始终坚持中外教总结教学的模式。从根本上说,语言主要不是通过课堂的教和学而获得的,而是少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而来的。少儿正是在他周围的良好语言环境中,轻松自如地学会了母语。因此,孩子从零学英语是否可行,还取决于少儿周围是否存在自然的语言环境。
三、多鼓励、少批评的精神教学
有许多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戴“高帽子”,孩子更是不用说,对孩子多鼓励一点,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化冷淡为热情,积极热情地学习岂有学不好的。谷迪英语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鼓励,同时也经常给孩子们提供互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成长。
谷迪教育一直坚持以协助家长培育出拥有人格魅力的孩子为己任,以努力营造“自信、真诚、快乐”的教学气氛为宗旨,来谷迪教育,一个快乐的暑假等着你!
杭州谷迪国际英语报名方式:
报名电话:2(谷迪教育)
谷迪微信:杭州谷迪国际英语、QQ:
彩虹城校区地址:滨江区伟业路298号 先锋科技大厦13F
杭二中校区地址:滨江区西浦路1503号滨科大厦1F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小贴士:杭州滨江小升初英语,学习少儿英语必备的秘籍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杭州滨江小升初英语,学习少儿英语必备的秘籍相关图片
请在查看您收到的留言
手机号码:
获取确认码
已发送(59)
所在城市:
留言内容:
快捷留言:
想了解一下详情,请尽快联系我。
我对您的商品感兴趣,请尽快和我联系。
林文正姿护眼笔怎么拿货做微商代理?做正姿护眼笔微商赚钱吗?【林文正姿护眼笔官方总代理招商】《官方总代理微信:
杭州滨江小升初英语,学习少儿英语必备的秘籍 相关广告
&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影响孩子的28个细节
我的图书馆
影响孩子的28个细节
影响孩子的28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俗话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注重细节,就是为成功增加砝码。封底: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 ,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是一种征兆。  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前& 言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水准,突出一个人内在的素质。灿烂星河是因无数星星汇聚,伟业丰功也是由琐事小事积累!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有一句话说,做人要不拘小节,但是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注意细节,注重细节的人,才有把事情做对,把工作做好的可能。而那些不注重细节的人则会“由百分之一的失败,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从而导致工作全盘瘫痪,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100减去1等于多少?你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到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知道,但是你能说出它的答案吗?如果你说是99,那就太幼稚了,它的答案是0。不是吗?航天飞机上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一个小小的零件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发射失败。  很多事情没有成功,不是因为没有付出努力,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细节。一个优秀的青年由于简历上没有写清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失去一个工作的机会;药厂厂长的一口痰结束了一次与外商合作的机会;入口处多一节拐弯的门,可以降低空调的耗电量;市长弯腰拾起眼镜,引来了巨额投资……这一切都说明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细节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孕育着成功的必然。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浪花显示了大海的美丽,但必须依托于大海才能存在一样。每一个细节串联起来就成了习惯,而这些细微的习惯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底蕴。所以说细节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从许许多多成功人士与普通人身上都能看到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们应该从身边的事情开始一步一步达到人生的完美;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一生都能做到“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孩子先学会了“清扫自己的小屋”,而后再大展拳脚“扫遍天下”。  《影响孩子的28个细节》这本书,精选了孩子在生活、学习、习惯、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关键细节,教你如何在小细节上教育孩子。
第一章& 生活细节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龙心切,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父母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上了小学的孩子的吃饭、穿衣还由家长包办。结果造成孩子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有些小学生连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也没有,成为家庭中所谓的“小皇帝”。  有的父母每天都要详细地盘问班上发生的一切,从而给孩子种种“指导”,甚至在班内同哪个小朋友玩,不同哪个小朋友玩,都由父母决定。长此以往,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处处靠父母的保护进行选择,靠父母的力量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显而易见,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父母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性的尝试机会,他们变得事事处处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父母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家长要端正认识。  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往往起始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苦着累着,从叠被子、洗衣服,到打洗脸水、倒痰盂都是一一代劳,甚至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后,还是一切包办代替。这就抑制了他们活动的内驱力,削弱了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产生怕苦畏难,消极懒惰、缺乏恒心等现象。所以,凡有眼力的父母,都很注意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学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学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生动、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  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从等不良品质。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父母决不可代替孩子完成这些活动。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其从小就自己动手来满足一些个人需要,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寻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也大有帮助。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经常化的“自我服务劳动能使劳动变为人人都负担的平等的普遍义务”,能使孩子“感受到,通过生我服务的劳动,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更可爱”。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事做起,就要使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般来说,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感兴趣的,对于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也总是持积极态度的。因此,要注意引导,从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扫房间的卫生、洗小衣物等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多垢小学生有办事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很差。父母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并学会利用好零碎时间和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教育孩子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使其从小在心中就打下"时间性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深刻烙印。还应注意让孩子养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时间、节约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第五,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由于小学生生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第六,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  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禁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父母再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具大的帮助的。2.让孩子学会吃苦  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劳”曾经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为了不让孩子吃苦,父母吃多大苦都心甘情愿,这是我国绝大多数父母的心态。父母们的共同想法是,让孩子将来生活得好,能够出人头地。父母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剥夺了孩子实际锻炼的机会,没有锻炼孩子就永远也不能长大,也就不能成熟。父母能跟孩子一辈子吗?不能。由于孩子缺乏锻炼,就等于将来缺乏生存本领,表面上看是爱护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  父母们错就错在要避免孩子遭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因为父母们把孩子读书看作学习,把做其它事情没有看作学习,作为孩子来说,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学习。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如果有机会,父母怕孩子吃苦,把机会自己占去了,就等于孩子失去了一次学习机会。本来孩子的衣服脏了,应该有孩子自己去洗,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自立能力,但父母却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怕孩子吃苦。仔细想想,父母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爱护孩子。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可能我不太适合吃苦”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象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教孩子学会吃苦,这是个老话题。报载,南方某身价亿万的民企老总,为让孩子学会吃苦受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哲理,有意让孩子切断和家庭的所有联系,外出打工谋生,让其经受挫折,在生活的砥励中健康成长。  从人的一生来看,一个人自小学会吃苦,经历曲折的磨练,多些生活的摔打,对以后的做人做事大有裨益,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俗话说:“花盆难养万年松”。人在幼年时期经受困难磨砺,大多能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再说,家贫出孝子,让孩子吃些苦受些累,就能坚定其奋发图强的信心,就能为父母分忧解愁,体贴孝顺父母。同时,现实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吃苦在前,才能健康成长,才能经受人生的大风大浪,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人生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世界上的事情不是绝对的,结果因人而异。孩童年代的苦难经历,对于有些人是一笔间接的财富,是成功的基石;反之,如果孩童年代父母过多庇护,养尊处优,弱不禁风,则就正如雪莱所说:“假如你过分地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翔。”为此,教孩子学会吃苦受苦,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很有必要。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家长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有想改变的意愿。但是,你们要自问一句:让孩子吃苦,家长你准备好了吗?  首先,家长要破除一种心态。我们不难看到,不少家长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年轻的时候已经吃过苦了,为什么还要让我的下一代再吃苦呢?更何况,现在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再去刻意让孩子去吃苦,那又何必呢?岂不知,吃苦和吃苦教育是对孩子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练,也是孩子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一个途径。不能吃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不能吃苦的孩子同样也是没有希望的,是不能担当重任的。  其次,家长还要克服一种心理。没有一个家长不疼爱孩子,但必须克服对孩子的这种“疼爱”“不忍心”的心理。从孩子的人生发展出发,要刻意的去磨练孩子。要明白,现在的“疼爱”与“不忍心”,换来的就是将来孩子对生活的不珍惜,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对生活没有真切的感受。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当对孩子做的某件事不满意时,常常会讲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会如何如何,孩子则会不耐烦地反驳: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说那些有什么用呢?  再次,家长要创设一个环境。就是说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困难”“吃苦”的环境。有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农村或者山区里去住几天;有的家长想带孩子一起去远游,或步行或骑车;还有的参加“吃苦”夏令营。在家庭里,则让孩子做做饭、刷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到垃圾等等家务活,这一些都是简便易行的,却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  最后,家长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那就是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要支持更要坚持,这个态度很重要。实际上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就是磨练孩子毅力的活动,也是对家长是否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的一个考验。一方面讲,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很难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也不会担当起责任。另一方面讲,没有吃过苦的孩子,也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先富起来的父母,他们不知道,金钱可以买到文凭和学历,但绝买不到人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子女“长大成不了人”。同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富裕起来了,可独生子女教育成了难题。爱是一门学问,父母之爱更是高深之学。许多事实说明,在子女教育上,金钱投资与成功成才不成正比;相反,有时让孩子学会吃苦,进行必要的苦难教育,却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长们应该背着对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鼓励孩子,指导孩子,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在生活的历程中磨练自己,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3.教孩子学会关心别人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有的是家里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宝贝转,过分的溺爱使一部分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接受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却不知道爱别人及如何去爱。不会关心别人,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及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会关心人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从语言和行动上创造一切机会教育学生。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有一次意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只雌性的成年斑鸠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他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的时候,便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像它的翅膀折断了。这时,食肉动物就会放弃攻击小斑鸠转而攻击成年斑鸠,希望能够捕食这只“受伤”的猎物。  一旦这只成年斑鸠把这只食肉动物引到一个远离穴窝的地方时,它就会振翅飞走。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当然,有时也不免遭到不测。  斑鸠就是用这种富有爱心的举动来保护幼小的斑鸠,使它们能够活到成年,繁殖后代。而小斑鸠在耳濡目染成年斑鸠的做法后,也会仿效。由此可见,爱心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要父母提供榜样,孩子就会模仿。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一筷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互相关心,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待亲友要嘘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侍候;谁有困难,主动帮助。父母对别人主动、热情地关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爸爸妈妈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关心别人。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群体生活。  孩子开始和同伴们在一起生活时,常会出现争吵、打斗、抢玩具等不友好的行为。对于这些,爸爸妈妈应该正确对待,注意结合孩子的群体生活教育孩子团结同伴、关心同伴、互相友好谦让。有的爸爸妈妈怕别人欺侮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合群,结果会使孩子形成孤独、自私的心理,孩子想不到别人,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要加强指导,积极鼓励。  孩子的认识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少,需要成人在认识上给予帮助,行动上给予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诉成人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成人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思想行为。  第三,利用移情作用,培养孩子种植、饲养的情趣,增进关心别人的感情。  移情是人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事物或另一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孩子总是这样认为,花鸟鱼虫等动植物也是和人一样,都有思想和感情。因此,他们常把动植物当作人一样看待,跟它交谈,对它爱抚。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思想行为,鼓励指导他们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培养他们对花草、动物的珍爱之情。他们对动植物有了这种珍爱之情,往往也会对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所以,指导孩子种植与饲养,培养他们喜爱花鸟鱼虫的感情,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第四,经常让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很必要。  只有在他们有了切身体验时,他们才能领会父母照顾他们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解愁。在幼儿园,应教育孩子关心别的小朋友,当小朋友摔倒了,要主动扶起来,并加以安慰。在这些行动中,将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要想别人善待自己,自己就首先要与人为善,关心、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是社会的传统美德,能使社会和谐,让彼此的关心和爱护拉近人们距离,让世界充满温馨和热情。4.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现在这些“祖国的花朵”生活条件太好了,一些孩子受到长辈过分宠爱,向家长伸手要礼物或零用钱几乎成为习惯,以致小小年纪消费起来也是大手大脚。  正如专家指出,儿童理财意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财商教育的缺失。许多父母生怕孩子染上贪财恶习,而不让孩子沾钱的边,反而造成“绝大多数孩子都有零花钱,而绝大多数孩子又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  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与其让孩子胡乱花钱,不如教孩子学习理财知识,自己动手创造财富。家长们不妨向孩子灌输一些理财的知识,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学理财,也不失为一份新颖有益的礼物。  在西方,摩根家族的老祖宗——老摩根,当年靠卖鸡蛋开小杂货铺起家,但发了财后却要求他的儿女为他们每个月仅l美元的零花钱制订一个财物支出账目;东方的例子如香港富豪李嘉诚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曰:所得税;在孩子购物前则要求他们必须先预估价格,确定预算,然后才能购买。可千万不要以为老摩根、李嘉诚是吝啬鬼,两位商界巨人不过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理财意识和习惯,你若知道摩根家族的人才辈出以及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成功执掌李氏基业,你就可以理解到这些富豪们在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方面的用心良苦。  富豪们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是为了培养接班人,普通人教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既然家财不多,孩子们更应从小懂得尊重父母与自己的劳动成果。  以下是几种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一、为孩子建立个“小银行”  西方著名的理财专家凯·R·雪莉对家长们的建议是:在孩子4-10岁时使他们掌握理财的最基本知识:消费、储蓄、给予,并进行尝试,而为孩子建立“小银行”是一种最简单的尝试方法。  为孩子建立个“小银行”,决不是简单地为孩子开一个储蓄账户,你可以从孩子六、七岁生日开始(即孩子上小学,会数数时),每周或每月让孩子自己存上五元或拾元。一是让孩子自己对他的账户存款负责,孩子们总是喜欢他的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这样,他就不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二是规定他每次花钱时使用量不准超过账户的30%,这样,他买东西时就会开始精打细算;三是告诉孩子,他的账户里的钱还必须尽一些义务,如果过年过节时给爷爷奶奶等买些小礼物,这样孩子还会想应省些钱作别的用途。如此从小练习,孩子的储蓄意识将不断强化。  二、让孩子们学会合理使用信用卡  当孩子长大一些,即10-l8岁(上中学时)则应改变方法,由于这时孩子对外交往多,花费越来越大,因此用使用信用卡的方式更有效。如果给孩子一个信用卡,让他们直接跟银行、取款机这样的器械接触肯定能使他们有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因而愿意接受。这时,家长首先应每月给他存入一定数量的钱(例如50元),要求他必须在月底保证信用卡平衡,如果他不顾一切用光钱,那将取消他使用信用卡的权利;其次,告诉孩子强行超支的后果。  让孩子使用信用卡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孩子注意不多花钱,乱超支,将来,孩子们就不会乱借债去消费。  三、让孩子自己去买礼物  在节日时让孩子自己去买礼物是教他们学会合理消费,学会合理支配钱财的良好机会。首先要他们确立要买礼物的大致价格,不准超支购买;其次,买礼物时,孩子自己必须从其“小金库”提出钱来承担礼物的20%~30%,若要使用自己的钱,孩子就不会铺张浪费,避免他们买东西时以为是在花别人的钱而不管三七二十一,事实上,每次让孩子购买他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时都可以坚持这一点;第三,鼓励孩子购买降价物品,如他们愿实行,可给予奖励,这样他们就会从小树立去超市或仓储商场这样的平价商店而不是为图舒适去大商场购物的习惯;第四,假如预算超支,则应劝孩子选择其它礼物,而不能放弃对预算的坚持,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购物规则的意识。  当然,每个孩子对于理财方面的缺失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引导“储蓄罐”型孩子消费  典型特征:这类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攒钱,不舍得为玩具或者书籍自己付钱,得意于自己攒的钱越来越多  引导策略:这类孩子应该得到父母的激励,但要适当引导孩子消费行为,以防他过于看重金钱本身  这类孩子可能也没有别的目的或者计划,他们只是想看着自己有一堆钱在那里,并希望这个数字不断增加。他们可能还会比较吝啬,当父母建议他们自己出钱买下心仪的玩具或者漫画书时,他们宁可忍痛割爱也不愿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一毛钱,而如果有任何消费方面的需要,他们会转向父母讨钱。如果父母还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儿童账户,并经常对孩子往账户里存钱表示赞赏,那么这些孩子就把账户数字的增加视为自己在金钱方面的最大成就。  孩子珍惜金钱,并遵守储蓄方面的纪律是个好习惯,这使得她未来也能建立严格而有序的储蓄计划,在财务方面更有保障。惟一需要提醒的是,过多关注金钱数量的增加会让孩子愈加看重金钱本身,这可能会影响她未来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妨碍她在未来更妥善地管理金钱,因此,父母要适当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比如计划一次特别的家庭行动,并让孩子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负担部分费用,这种成就感带来的骄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零花钱用得值得;或者让她自己负担自己日常生活中一项比例相对较小的费用支出,比如学习用品,使得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可以逐渐负担自己的生活。  对“无限索取”型孩子说不  典型特征:这类孩子一出门就向父母索要东西,包括玩具、食品各种类型,而受到拒绝则大哭大闹  引导策略:父母要抗拒“无法拒绝孩子”的心理,坚决说不  人的欲望总是远超过需要;欲望是想要而未必需要的,若是不加以分辨,只是一味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就算有再多的金钱也不会够用!  父母不妨倒退几年思考一下,你是不是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经常会带些礼物回家呢?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妈妈外出归来的时候,都会有习惯帮孩子带点小礼物,有时候是一个气球,有时候是一小包饼干,总之孩子拿到礼物会很高兴。然而没有想到的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认为父母送给他礼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索要礼物也当然应该得到满足了。  有些时候,父母为了平息儿女的哭闹或是不耐烦孩子的一再要求而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对孩子学习自我节制是相当不利的。小时候要一包糖,长大之后要衣服、手机、计算机、音响、汽车……还有更多的东西。其实你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为你准备;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斟酌情况,决定要不要买给你;但是如果你用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来争取,我们一定不会买给你。”  还有一种孩子则是诓骗投机的典型,比如问妈妈要钱去买爸爸说不能买的电动玩具,或者父母要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以金钱作为要挟条件。这虽然让父母很失望,有时候甚至无法想象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伎俩,但父母应该意识到,这是孩子逐步在利用自己不断增长的谈判技巧增加自己的“收入”。对于这种现象,父母应该以此为警告信息,一方面审视自己的行为,如夫妻间在财务方面无法开诚布公可能会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倾向,另外一方面则是坚决抵制,而且抵制时夫妻的态度行为要保持一致。  教“花钱无度”型孩子做预算  典型特征:这类孩子手里有钱就花掉,把金钱置换成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神奇的体验  引导策略:鼓励孩子建立消费预算,学习管理金钱的能力  第一次独自把手里的钱换到自己心仪的物品,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神奇的体验。这种神奇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会让他们不断地把手里的现金去换成实物。这种孩子很难在金钱上克制自己,如果父母强行甚至通过暴力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内心感受,对心理健康不利。  同样不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减少孩子零花钱的数额。由于惟恐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有些父母会减少零花钱来控制孩子的消费,这事实上并不可取,因为突然间收入的减少会使得他们对物质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力图通过其它途径来取得零花钱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于是上述索要甚至投机取得零花钱的可能都会发生。要让孩子知道,零花钱不是一种权利或者工钱,它应该成为教育孩子如何管理金钱的一种工具。一味地以增加零花钱或者减少零花钱来达到某种目的也不是教育孩子应该有的方法,父母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细节来引导孩子进行聪明储蓄和聪明消费。  父母可以设置一种生活情景,约定以孩子的零花钱去超市进行一次集中购物,并事先确定好金钱的数额。可以让孩子到超市去买他任何需要的东西,不加约束,在结账处打出购物清单的时候,将购物金额与他所带的现金进行比较,看购物金额在预算之内吗?如果没有,可以对照清单,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哪些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哪些是不怎么需要的,哪些是根本不需要盲目拿的,并让他们把不需要的东西放回到购物货价上。这种体验过程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自己零花钱的管理者,自己可以通过事先的预算来进行最佳的财务支出。  如果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实践,将金融知识、家庭观念、动手能力、节约勤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这将让他们终生受益。5.培养孩子勤俭节约  人们的物质追求欲望越来越高,家长对下一代的疼爱有加,关怀备至。往往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时候,忽视了勤俭节约精神的培养。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于溺爱、迁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孩子“穿衣要名牌,饮食要海鲜,娱乐要刺激”,家长就千方百计地满足这些“小皇帝”的要求。据调查,有的学生一个月零花钱达50多元,一次春游要花上几十元,有的家长为孩子举办生日宴会,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孩子浪费的行为也十分严重,有的孩子吃不完的包子、油条、面包、饭菜,到处乱扔乱倒……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家长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必要性、迫切性,认真在孩子心目中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  加强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培养孩子俭朴的作风十分重要。家长可以给孩子讲革命老前辈艰苦奋斗的故事,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雷锋、吴天祥……等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使孩子学习有榜样,行为有规范。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苦,容易脱离现实条件讲吃穿、比阔气。如果孩子只知享受,不知节约的意义,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不仅使家长难以负担,而且容易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蚀,还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算一算,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节约一元钱,可以节约13亿元。这些钱,可以使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得到入学的机会。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全国人口节约的粮食可供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吃一个月。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使孩子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从而使孩子自觉地不浪费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家长应指导孩子不要片面理解社会上关于消费问题的一些观点。例如,有人说:过去将就穿,现在讲究穿,会花钱,才会赚钱。不能让孩子仅仅只把这些话理解为要“讲究穿”和“会花钱”。如果孩子不讲勤俭节约,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点,追求超前消费,就有由追求享受而走上歧途的可能。例如:兰州公安部查获的一个犯罪集团,其中有10名大学生。由于他们追求消费的“高档次”,沉溺于喝酒、赌博的刺激之中,他们心中的物欲之火烧毁了他们思想、道德和法律的防线,驱使他们去抢劫、偷盗,以便大肆挥霍。这一案例发人深思,应证了“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之未有由于奢侈”的道理。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可以使孩子在思想上筑成一道预防违法犯罪的防线。  在教育孩子养成节约勤俭生活习惯方面,孩子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或者,“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放在这里最恰当不过。因为,节约意识是在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实中,一些家长恰恰不具备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与意识。随着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长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好、新、贵”,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味满足,逐渐使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教育孩子,房间里没有人时要随手关灯;没人看电视时,要关上电视机;在洗手、洗澡的时候,擦肥皂时要把水龙头关上;每天吃饭时要将碗里的饭菜吃干净;吃零食时,如果一次吃不完就将包装重新包好,下次再吃。  另外,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这可以从有计划性地给零花钱开始。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大小,给予不同数目的零花钱。美国富豪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而且要求严格。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事先作出预算并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减少。可见,作为一个大富豪,洛克菲勒却从没有忘记教育孩子勤俭的重要性,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生活优越富足而丧失了奋斗的勇气,或者因为习惯于奢华而陷入骄淫的泥潭。  当孩子年龄稍大一些,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当一次家”的活动,让孩子体会做父母的辛苦与当家理财的重要性。让孩子计划一天、一周、或者一个月的花费,体验理财的辛苦,锻炼孩子精打细算、珍惜金钱的意识。  现在不少孩子手里有压岁钱、零花钱,有的甚至有上万元的“小金库”,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消费。合理消费包括以下几种:  精神性消费。家长要引导孩子买书、买杂志,不要全买了吃的、玩的、穿的。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小书架,每个月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从小读书看报的习惯,还可以养成买书、藏书、爱书的好习惯。  道德性消费。鼓励孩子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灾区,捐献希望工程、或帮助学校里的困难同学。让孩子从自己的零花钱中节省出来做捐献,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  发展性消费。将压岁钱用做新学期的学费、书费,买书本、买文具、买课外书,孩子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这要比花在平时的吃、穿、用、玩上更有意义。因为学习是促进人发展的,而吃穿等仅仅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储蓄。孩子有了钱不要一下子全花光,要留一部分积蓄起来。可以带孩子到银行给他开一个自己的账户,告诉他钱积攒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可以买一个“大件”物品。这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勤俭节约、热心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而现在,在孩子们身上却很少能看到这种美德和传统的体现。这与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大有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赠予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好的习惯会陪伴孩子一生,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关系重大,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印度作家泰戈尔说:“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再在天上翱翔。”家长不要让奢侈成为孩子飞翔的“黄金”牢笼。6.让孩子热爱劳动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谈及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比较:中国的一般小孩对于动手比较不感兴趣,也常常没有机会。美国的孩子恰恰与中国相反。中国人并没有天生不会动手的问题。事实上,给机会动手的话,我想会有好处的。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国民对劳动教育认识上的缺陷。  一个具有勤劳美德的传统国度,很多人对后代的教育却不想让他们劳动!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超过90%的独生子女很少上街购物、在家打扫卫生,超过6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洗碗、洗衣服和烧饭做菜。中国城市的孩子日平均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  家长们不会忘记几个非常熟悉的观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广大家长都在亲自实践着这些观点。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孩子劳动意识的丧失,到底是谁的过错?  第一,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功课太多,安排劳动有困难。这是当前的实情,但是,是否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呢?也不是。有些孩子不是“做”作业,而是“磨”作业,20分钟的作业,40分钟还“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劳动了。换句话说,如果安排了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怕孩子干不好,还不如自己干痛快、省事。你越不让干,他越不想干,越不会干。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  第三个原因是家长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电气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社会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需要劳动越来越少,现在不必让孩子劳动。其实,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劳动并不是轻松的。家长只要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在电脑前晕倒,甚至有人(如作家王小波)逝世在电脑前面,就会知道坐在电脑前的工作,其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很难胜任。  第四个原因是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有的家长认为今天的孩子就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情感占了上风,劳动教育被忽视了。据调查,英国小学生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我国的孩子的劳动是不是太少了?  第五个原因是家长养育观念的片面性。  部分家长把优生优育片面而狭隘地理解成单一的智力培养,认为劳动与成才是矛盾的。因此过度地呵护孩子,代替孩子劳动。把孩子渐渐地养育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第六是传统观念的负累。  忽视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因是轻视劳动的传统观念所负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贵贱等级观念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教育观。不少家长说:“当牛做马也要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也就是脱离劳动了。  其实,劳动教育是人生必修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果缺失这样一片天地,那么对孩子们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完整的。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如果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机会,害处很大。一旦孩子成了懒人,想让他变勤俭就非常难了。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对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劳动必然促进智力的发展  古语云:心灵手巧。心灵自然手巧,反过来,手巧也促进了心灵。通过劳动,可以使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增强理解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经常性地帮助做家务活,就能逐步理解家庭生活和持家的艰辛,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2.劳动与孩子创新品质的培养关系密切  一切自然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几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迸发出火花和产生灵感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注意到水溅上升的容积等于自己的体积,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米丘林3岁时就开始在果园中参加劳动,8岁时就学会了果树的嫁接。他的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两千多种果树的新品种。科学是从人脑和手中产生的。未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是脱离了实际,就是显得苍白无力。书呆子成不了发明家,也是这个道理。  3.动手劳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美国第40届总统里根、第41届总统布什都从小参加劳动。事实上布什的家里并不穷,父亲让他从小参加劳动的目的在于培养他的自主意识。孩子通过劳动会亲自体验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逐渐明白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形成俭朴意识和珍惜物品的习惯。假如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世上除了阳光和空气,一切都必须付出劳动才能获取。要求孩子从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就会于劳动的过程中懂得物质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从小树立劳动观念。  不少劳作都在集体的协作中完成的。集体劳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陶冶心境,使孩子保持积极、进取、乐观的心态,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将是极为重要的。  生活于日趋激烈竞争的时代,为了使孩子们长大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父母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劳动与人的素质提高的密切关系,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劳动训练,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使之逐步成长为自立、自强、多能而高素质的新一代。那么,如何让孩子热爱劳动呢?  一、劳动情感方面  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孩子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在自然角里、种植地放上劳动时用的工具、材料……这样,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  平时,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劳动的意义,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一切。比如,让孩子知道每天吃的大米和蔬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身上穿的衣服是服装厂的阿姨做的;好玩的玩具是玩具厂的工人叔叔做的;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也是工人叔叔制造的,让孩子懂得所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都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  二、劳动技能方面  父母根据孩子体力和能力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选择适合孩子的劳动内容,交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确定了劳动内容之后,告诉孩子做这些事情的一些具体要求,通过示范、讲解或演示,帮助孩子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三、家务劳动方面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动手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四、家园联系,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家庭与孩子园之间保持经常的沟通,形成积极的,和谐的一致教育。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为孩子的处世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应向孩子传达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态度、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孩子从小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培养爱心、自信心与责任心,同时,注意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不良环境对孩子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五、劳动实践方面  热爱劳动的教育主要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一个时期内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固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如果隔三差五,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30~50分钟为宜,根据功课多少调节。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都应安排,不应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社区、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双休日、寒暑假安排的劳动量应该稍多一点,最好干些比较复杂的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劳动。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必须注意不应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使唤,不应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不应简单地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如果孩子在劳动中有失误,不能训斥和责备。应该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愉快。第二章& 习惯细节7.习惯决定成败  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成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哈佛大学教授夏普诺博士指出,智商并非成功的惟一法宝,情商才是人生的决胜关键,这一点在今天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更显出其重要性。如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头脑聪慧的失败者处处都有。就学习而言,对90%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请大家要牢牢记住四句话: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是习惯的奴隶;坚持是95%的能力。  如果孩子有幸养成好习惯,就会终生受益;而一旦沉溺于坏习惯之中,就会于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毁掉。曾经听一位老教育家说,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习惯就像为他在银行存了一笔巨额存款,他一辈子都享用不尽。  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为什么?因为学惯了,不学难受;干惯了,不干难受;帮惯了,见到人有困难不帮便难受。  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很省力地,很轻松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么做,细想起来,不为什么,就是拖惯了,懒惯了,干扰惯了,不干扰也难受。  那么坏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除了不可掌握的先天因素,主要有三:  一、坏习惯源自模仿  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二、重复得来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家长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认识到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把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方法,更没有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从小进行习惯的培养,所以必须学习借鉴。培养孩子好习惯要从自己的孩子的实际出发,要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孩子良好的习惯,通常来说,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由父母长时间地监督其按时间表完成任务,才可能最终养成。据科学家证实,一件行为连续重复21次即可成为习惯(一般也以30天为准),成为习惯即可成为自然,直至终生。  怎样改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呢?  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显然,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批评一通,训斥一通,上一通政治课,讲一番大道理就完事。重要的是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子把决心、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是从以下几点入手,效果就会好一些。  一、引导孩子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做实事上。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二、首次慢动  开动大脑机器也像开车一样,起动时,车速一定要慢。第一次行动要慢,动量要小。如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第一次切莫要求高,只写一句话就行。培养孩子学英语的习惯,第一次只记一两个单词即可。培养孩子长跑的习惯,第一次跑200米就不错。凡事不要一开始就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样孩子便觉得难而又难,从而失去了做事的兴趣。  三、逐渐加速  有了首次慢动,尊重了大脑的始动原则,运转起来了,慢慢地像汽车一样开了几十米,这时就可逐渐加速了。日记长到了每篇写两三句话,英语单词每天背会两个,跑步长到每天跑300米。孩子觉得在慢动的基础上,增加这点运动量,可以接受,不知不觉之间,大脑这部汽车比前几天运转快了。  四、不怕慢,只怕站  遇到特殊情况,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啦,有不顺心的事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了,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也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得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  五、控制时空,制订计划  有了一点行动,逐渐增加了行动的速度,孩子会品尝到一点做事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习惯,就要制订比较全面的计划,增强孩子对自我行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能力。从时间上,和孩子商定从早到晚的行动计划,什么时间跑步、锻炼、上学、唱歌、看课外书、看电视,各项活动,各用多少分钟,使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安排都有序化,有益化。从空间上,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一旦进去,孩子便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注意订计划的时候,任务指标不要订得过高,使孩子觉得,稍加努力便可达到,稍稍一跳,便可把果子摘下来。  六、进入轨道  孩子按计划行动起来了,逐渐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天定时定量地锻炼、预习、做题、背单词、写日记、唱歌,到了某段时间就做某件事。遇到特殊情况少做一点,做慢一点儿,但不停下。按照这样的计划不停地做实事,惯性就越来越大,就像列车在轨道上行驶,甚至像卫星进入了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  进入轨道之后,当然也需要检修。需要防止的,一是外部干扰,二是内部故障,对外界不良人的引诱要及时切断。对付内部故障,如情绪不佳、旧病复发、犹豫拖拉等的最好办法,不是批评,不是训斥,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注意力引导到做当时力所能及的实事小事上来。人一旦开始做实事,负责忧虑犹豫等不良工作的脑细胞就休息了。  人是习惯的奴隶,习惯决定人的成败。好习惯是一种力,是一种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使事情变得省力,变得容易。孩子好的习惯,要从小进行培养,越早越好。8.做事要有计划  狄更斯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  培根告诉我们: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  有些孩子每到期末复习就一团乱麻,做作业时总是被别的事情打乱,早晨起床上学常常找不到袜子,零用钱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你的孩子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吗?你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避免这些麻烦吗?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做事有计划,不仅能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照料自己的生活,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处理各种事情。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常常得益于做事有计划:  福井谦一上学时化学测验总是不及格,曾因此打算放弃学业。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头补起,从不及格到及格,成绩扶摇直上。198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竺可桢上中学时身体瘦弱,为了强健体魄,他制定了详细的锻炼计划,并手写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时时提醒自己。此后,他闻鸡起舞,从不间断。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小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到一生的目标追求,计划都是不可缺少的。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反映了一种态度,它是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  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绩。一个在商界颇有名气的经纪人把“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而不会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他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  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使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然后,爸爸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资料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到9为记号分成10等份。于是,全部资料便可分为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  爸爸告诉女儿,“类”代表知识体系,“纲”代表专门知识,“项”代表专业,“目”代表形式。如,知识可分成10类:A.哲学;B.历史;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E.工程、技术;F。产业;G.艺术;H.语言学;I.文学;J.总类(即不包含在以上九类之内者)……  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条理、有计划。比如,家里要整理得井井有条,东西不要乱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衣柜里的衣服要分类摆放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建议二: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  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计划提出了疑问或者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后,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计划一下了。  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游玩,孩子往往会喜欢玩一些新奇刺激的活动,像碰碰车什么的。于是,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活动,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车、钓鱼,按一次的次序和时间来安排,既要照顾大家,也要考虑个人的喜好。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  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和计划,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建议三: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计划。  当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进度。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儿子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儿子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儿子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建议四:体验活动调整计划  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孩子的计划未必合乎情理,父母不要急于指点传授。不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从结果的反馈中去调整计划。比如,要去远足了,让孩子自己决定、收拾要带的物品,孩子的想法做法可能很正确,也可能不周全,父母暂且不置可否,让孩子在远足时体验,孩子可能会深刻感受到单肩包老是滑不适合行走,吃的东西带得太多会很累赘,没带玩的东西很无聊,不带饮水实在渴得慌等等。回来跟孩子聊聊这些心得,这些被整理的生活经验就可能被孩子用到下次旅游计划中,从而自然地对原有计划作出调整。  建议五: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妈妈和威尔逊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威尔逊总结了计划不周的教训。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从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一切事情。  让孩子学会做计划对其成长和成才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家长要尽快的教会孩子做计划,让他为自己的人生勾画出一个美丽的蓝图。9.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  曾有报道,某市一小学毕业生因不堪择校压力而自杀。很多教育人士感慨,孩子为何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被挫折轻易地打倒,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挫折,加上遇到的挫折相对而言比较少,缺乏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此外,家长、老师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是导致孩子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渐增加,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凡事包办代替的现象也日益增多,这样长期以来,致使不少孩子不敢正视挫折,如难以适应新问题,对困难采取回避态度等等,形成无助、怯懦的性格。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承受挫折心理的培养和面对挫折勇于排除困难性格的塑造。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如下方面。  首先,成人要让孩子走出爱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决的事,成人不要去帮忙。如:孩子摔倒了,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想要玩具,就得自己去拿;衣服呢?要自己去穿、去脱……切不可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由成人去包办代替,把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要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其次,要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个性特征有缺陷的人更容易感受挫折。如性格孤僻、沉郁压抑、过于内向、自卑或急躁冲动、感情脆弱等,就是如此。因此在孩子期就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其良好的人格素质。  孩子人格素质是在其交往、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家庭的和睦民主的氛围,家长的关怀鼓励等,均有利于孩子开朗性格的形成。但是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如:缺少小伙伴关系,父母忙于工作,交往受到限制等等,助长了孩子孤僻、冷漠、抑郁、自我中心、怯懦等人格的形成。家长应正视这些不利的环境和人为因素,要创设愉快教育环境,进行正面积极引导。  第三,要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果个体的成长道路比较平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实践能力较差,一旦进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便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紧张焦虑。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创设高难度的挫折情境,主要是需家长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因为孩子们虽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如行路摔跤,和小朋友打架吃亏以及生病等,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困难情境中,父母可有意识的鼓励孩子去直面正视困难,去自己解决问题,等等。  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刷牙、洗脸、穿衣、洗手帕等小事做起,漫漫进步到帮助大人拿东西、扫地、擦桌子、洗碗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能持之以恒,对孩子的成长和独立工作能力、挫折耐受力的训练都很有好处。  第四,适当地给予批评、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尝一尝失败的滋味,也是一种培养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方法。  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聪明伶俐、骄横傲慢、好胜好强,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这样孩子久而久之产生只能接受表扬、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于这样的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并予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这些孩子做主角,经常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做配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适当地让他们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知道成功的艰难,以增强其抗挫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经得去大风大浪的考验。在这一方面一些外国家长的例子值得父母借鉴,有一个8岁的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妈妈提醒他要带好必备的东西,但这个孩子只记得带自己的玩具就出发了,结果孩子在外面忍饥挨饿。而这位妈妈却说,有了这次经历,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当然家长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因难度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要及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第五,家长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总会遇到各种难题,成人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与同伴交往,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孩子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发生了矛盾,哭着向家长求援,家长不要急着去帮忙,对孩子所遇到的这种挫折应该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在平时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孩子在挫折的锻炼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能力也正是随着这些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提高的。  第六,孩子树立榜样,积极暗示。  孩子在孩子期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父母要做到身教胜于言教。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受不得挫折,生怕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孩子一咳嗽,就急着要送医院、挂盐水;孩子碰到一些困难,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久而久之,弄得孩子也很敏感,稍微有点小毛病,就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一点都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觉得委屈。这是家长自身的言行暗示的结果。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积极暗示。  第七,让孩子直面现实,耐心引导。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孩子个性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看图谱折纸后(让孩子根据图示自己探索所折物品的步骤),有些孩子遇到不会折的地方就想放弃了,这时,家长应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引导,对他说:“看不懂没关系,我们一起慢慢研究。我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折的,学了以后就会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行!”有了家长的鼓励和引导,孩子就不会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了。在让孩子直面现实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现实中的不如意。  第八,对孩子避免期望过高。  孩子在做事情时,难免会犯下错误,家长应有意识地避免将其定为“失败者”,而应适当改变过高的期望目标,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敢于犯错误。先要肯定成绩,改变孩子受挫意识,再适当调整期望目标,使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当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扫了玩具橱,累的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把玩具摆放好时,这时,应告诉孩子能打扫干净已非常难得,相信将来会做的更好。如果对孩子做的不完善而表现出不满,孩子就会因未实现家长的期望而动摇信心,怀疑自己,甚至会产生“早知如此,不如不干”的想法。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几件事情就能见效的,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终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应付挫折,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力挽狂澜,勇往直前。  总之,家长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孩子逐步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10.改变粗心大意的习惯  粗心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单是孩子身上有这种毛病,许多成年人也有。一般说来,粗心大意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的孩子挺聪明的,可是总考不了一百分,这马虎的毛病可怎么治啊?”不少家长为此犯愁。  家长对于孩子的粗心问题很关注,但是对如何看待孩子粗心,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孩子学习主观上不认真。  其实,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孩子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孩子说他们粗心,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  误区二、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  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  误区三、家长任意的惩罚孩子。  比如:抄十遍书每天作50道口算题等,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过度单调的重复,引起孩子的反感,欲速而不达。  其实粗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粗心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和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背景。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懈。孩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却被母亲强行关进房间学习。这时,孩子根本无心学习,因此心不在焉,错误百出。很多小学生的四则运算容易出错,把3看成8,把加号当成减号。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其原因就是题目太简单,无法激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很难,你与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于兴奋,则会导致意识狭窄,思维混乱,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有些孩子平时谨慎用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好,平时会做的简单题目也会出错,甚至漏答整张试卷。原因就是他太在乎考试,太想考好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待。让孩子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一部分,怎样学就怎样考,轻松上阵。  二、粗心是因为缺乏精加工  迎面走来了张老师。A同学近视眼,说这不是李老师吗?B同学说这明明是张老师。两位老师身材相似而五官相去甚远。A同学只看清轮廓而没有注意细节,因此判断失误。同样道理,学习中的粗心也常常是因为缺乏对认知刺激的精细加工。精加工往往是通过对比和辩别进行的。孩子同妈妈一起去蔬菜市场,见到了韭莱。几天后学校里组织郊游,孩子指着麦苗说这是韭菜,我以前见过。老师拉他来到不远处的蔬菜大棚,说这才是韭菜。孩子说怎么麦子和韭菜这么像。因为在见到麦子之前,他对韭菜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这之后,他就会为了把二者分开而作出精细加工了。为了防止粗心,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辨别是重要的。例如,小学生经常分不清衰、衷、哀三个字。对刚学拼音的孩子来说,区分b与d是困难的。因此可以提醒孩子,d与a的书写相近。或者让孩子临摹写在卡片上的大一点的字母,也能加深印象。因为大的字母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较大,事实上是把细节给放大了。  三、粗心是因为概念模糊  有时,看似简单的粗心背后是概念错误。例如,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上是这样写的,0×6=0,0÷6=0,0+6=0,0+6=0。当你指出他的错误时,他的解释是:0就是什么也没有,所以任何一个数与0加减乘除结果都是零。出错的原因是孩子不理解力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比如,求半圆的周长时,一个孩子只算了圆弧的长度,没有加上弦的长度。其实不是他一时疏忽,而是他不理解周长的概念,不知道周长应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所以,家长和老师还应多多追问孩子犯错误背后的理由,别让粗心的幌子掩盖了问题的真相,错失教育的良机。  四、粗心与个性和生活习惯有关  有心的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其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粗枝大叶,有的谨小慎微;有的一时兴起,有的有条不紊;有的大喜大悲,有的温和平静。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犯粗心的毛病。因为非智力因素会对认知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使认知活动带上个人的特点和风格。一个孩子的房里一团糟,鞋子东一只西一只,他的作业本往往字迹潦草,页面不规整。一个孩子常常丢三落四,做事会凭兴致所至,往往观察没有顺序,思考缺乏条理。因此,从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能减少学习中的粗心。整理自己的衣橱、抽屉和房间能让孩子,变得仔细,有条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复习进度表,能让孩子变得有计划,有顺序;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能培养愉悦平和的心境,让孩子做事不骄不躁。这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至于最后改变个性。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的粗心渐渐减少。  可见,解决粗心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根据产生粗心的原因,有针对性做工作。现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一、在学习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1.给孩子制一个“错题集”,让孩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