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英语与汉语的语法区别有何相似之处?

  英语语法有时态这个东西,如:
  我学英语时很难搞清为什么英语搞这么复杂。
   汉语:
  我说:‘我会赢’;
  以前我说过‘我会赢’;
  是这意思吗?怎么感觉很别扭,不知道英国那些语言家是怎么想的!我觉得英语没有时态也可以清楚地表达事物,汉语不是没有这个东西吗,也一样可以表述得很清楚,真搞不懂!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对汉语的“着、了、过”,你怎么理解?
  ??    dd
  我赢了(过去时)  我会赢(将来时)  我在赢(进行时)    中国人的汉字能力在退化,没有规范的用语,提升一下全民的汉语统一表述能力很重要    比如,我学保险,计算保险年费的费用(保险公司的管理费)  1. 超过6000按5%收取  2. 超出6000按5%收取    如果年交保费7500元  这两意思不一样,  1. 隐含的意思是()*5%  2. 6000*5%    当时全班,所有人都被搞蒙了,汉字真易被误解,大伙儿,想法子把这个汉字麻烦改进下....
  有的,看下面对话(保定话):  (某天下午五点)  我:兄弟,过来下盘棋般?  朋友:吃喽啁。  我明白朋友意思是晚上8点左右来,显然楼周不是语助或语气词,他传达了时间  解释:吃后面加喽为将来完成时,加啁为进行时,加楼周为将来完成进行时,如果不用楼周时态表达,则也可,要这样,等我吃了饭,我就过去那时我们正在下着棋,意思明白了,但语言不大通
“将、会、要”常表示“将来时”,“正、在、着”常表示“进行时”,“刚、过、了”常表示“过去时”。
      
如果用英语的语法、时态,来考察汉语,你的思维必须转变过来。你首先要了解汉语的实际,要了解汉语的“时态”表达方式。    
  的确,其实汉语是可以翻译好对应的有时态表达的句子的,但是汉语没有时态这个概念,说话造句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时态问题。搞不懂英语为什么要讲究这些。还有虚拟语气也是,汉语是没有这个说法。  比如:  要是我,我会赢。  英语要这样:if me,i would win.  可英语为什么不说:if me,i will win.这个也完全没有歧义。
汉语的时态,有时表达得很简洁,可能英语翻译过去就复杂一些,如“他迎风唱着歌正对姑娘暗示爱意”、“他刚吃饭喝了水在读书”。  
汉语的副词,应该注意研究,比如表达“能愿、假设”之类的副词,可以同你的例句比较一下。
  ls  高见。  汉语语法好像没学过似得,忘了在几年级学的了,只是学英语时,英语语法到是讲得很详细。可惜英语反而没学会,真是一大矛盾。
  if me,i would win.    可英语为什么不说:if me,i will win.     
后一句在英语听来会怪怪的,你再好好体会体会。英语相比较于汉语最大不同就是一个对象化思维,也即无论任何东西都要对象化,表现为语言上就是名词化才好理解,汉语却不如此.所以在英语里无论动作,情境皆有其名词形式.就好象总要对象化成一个实体才好理解.  
这样,虚拟语态因其有假设的前提,所虚拟之事就是一个既成事态,就要用过去式来表达.事态这东西在咱理解是一个事儿,但从英语来领会总仿佛是个对象化的玩意.I would win整个是这么个玩意,作为if me的逻辑结果被领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难理解。
  作者:研究上帝者
发表日期: 16:44:03    英语语法有时态这个东西,如:            我学英语时很难搞清为什么英语搞这么复杂。     汉语:    我说:‘我会赢’;    以前我说过‘我会赢’;        是这意思吗?怎么感觉很别扭,不知道英国那些语言家是怎么想的!我觉得英语没有时态也可以清楚地表达事物,汉语不是没有这个东西吗,也一样可以表述得很清楚,真搞不懂!  =================================================    汉语,说出来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已,真正要传达的意思,可是很隐晦的躲藏在那说出来的几个“汉字”中喔~~!:)
作者:研究上帝者
回复日期: 15:43:00  
汉语语法好像没学过似得,忘了在几年级学的了,  
----------------------------  
找一本《现代汉语》或现在汉语语法书,浏览一遍就行了。
  作者:海天笨笨
回复日期: 20:40:00    if me,i would win.      可英语为什么不说:if me,i will win.         后一句在英语听来会怪怪的,你再好好体会体会。英语相比较于汉语最大不同就是一个对象化思维,也即无论任何东西都要对象化,表现为语言上就是名词化才好理解,汉语却不如此.所以在英语里无论动作,情境皆有其名词形式.就好象总要对象化成一个实体才好理解.     这样,虚拟语态因其有假设的前提,所虚拟之事就是一个既成事态,就要用过去式来表达.事态这东西在咱理解是一个事儿,但从英语来领会总仿佛是个对象化的玩意.I would win整个是这么个玩意,作为if me的逻辑结果被领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难理解。  +++++++  好好想一下你说的,现在还不是很明白。  我知道这两句如果语感很好的人一定听起来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人英国人肯定听得出来,对英语不熟的人却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多谢解释!
  oh,mygod!    随便翻了一下汉语语法,真不是一般的复杂,还只是白话文的,不包括文言文。最简单的句子成分我以为每个语言都差不多,原来汉语句子成分结构都比英语复杂多了,还是英语逻辑性强,语法简洁些。好在汉语是母语,那些学汉语的外国人就苦了!!
  ——载录——  中文是topic prominent language,说白了就是面向话题的语言、以话题为中心的语言。组织语言的方式是由大话题展开,再具体到它的某一方面,再加以评论。  例如:  夏天天气很热。  大话题是夏天,小话题是天气,然后评论是很热。  你用英语的语法结构来套,这句子确实就很不严谨,summer weather very hot. 说难听了真是很原始很脑残的语法。但是中文不讲究这个,中文讲究的东西和英文不同。我要说的东西按照大话题小话题加评论的格式说出来了,就行了,才不管什么谓语宾语时态单复的。。。    相对而言英文是通过严谨的结构来组织语言的,称为subject priminent language。  The weather in the summer is hot. 我谈的是weather我就要先把它说出来。然后我需要限定它,是&在夏天里的&而不是什么别的时候的,然后是谓语动词,表语。另外名词要区分单复、要有时态语态、要有特指泛指。。。再简单的句子都是严格符合结构的。
  ---在英语吧搜到的---  (英语吧里面有些能说地道汉语的地道的英美人在里面发言,很有意思,有兴趣可去光顾,才发现的)    汉语口语和英语口语有的地方也相像的:    比如: 你们女孩子, 怎么说? You girls  eg. You girls go first, I’ll come later  我们美国人常说 = We Americans often say...  你们这群乡巴佬, 懂个P = You rednecks don’t know SH    口语中经常这样表达啊,就像我们骂:你个小兔崽子!。记得《爱情限时签》(the proposal)上那个变态主管骂女主角就是叉着腰:You poisonous wicked bitch!You can’t fire me!
  汉语与英语的不同,就像不同的“密码系统”一样,破译起来有自然不一样。主要就是因为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虽然现在不怎么象形了,但文字仍是用来代表独立实体的,即某一事物的所有属性表现都包括在内,较少的字词就可以表达出很多的意思,信息量大,通过文字不同的组织方式,从而配合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人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出多种不同的信息,只有符合文字发表者的相应的解读方式才能得到对应的信息,所以真正要精通运用很复杂很困难。因为人们要想精通,首先要对其足够了解,储备比其他语言更多的“密码本”以及培养足够的解码能力,所以对多数人来说,由于自身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局限,表达起来就容易显得好像很模糊很不准确,不如英语简单明了,但对于能力足够的人来说,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信息容量大而且运用效率高的汉语显然更为合适。  而英语是一个单词一个概念来表达一件事一个动作一种事物的属性,信息是彼此孤立而分散的,要想准确的表达相应的信息,就必须把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都编译进去,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性与准确性,因为只需要一字一板的把所有信息转换成对应的单词再表达出去,所以其解密方法较为简单直接,破译方法少而较简单,看起来好像表达信息比较清楚准确。   
  ls说的是,我觉得复杂的语言更丰富更具美感!  汉语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骈文,对联,书法。那种语言有像汉语一样把音韵,句子结构,还有象形结合,发挥得如此完美,如此美感,令人陶醉不已。我敢说把&红楼梦&翻译成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丢失很多美感!还有,任何语言都没有像汉语那样把“意境”两个字体现得美到极致!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自豪的就是这个了!要是出生在其他国家,是体会不到这份美感的。      
  忍不住要show一下: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寄生草  
清·邱圆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英语之所以有很多单词,就是因为如果他要表达一组信息,就必须把他可以区分和表达的每一个信息单独用一个单词或词组来表达,如果少一个单词,就会少传递一部分信息,造成信息表达不完整。  而汉语通过概括性的概念代表信息,文字本身包含的是理论上相应类别的所有信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具体信息则通过人对其的组织方式以及表达条件进行指定,人们通过自身对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的理解来进行解读,能力强就能解读出较多的信息,能力弱就解读的少,所以人们对那些经典的语句或词汇往往会感到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往往不能完全明了,正是因为最初表达者在其中存入了较多较丰富的信息,而后来者能力不够的话,往往不能完全解读,自然会觉得意味无穷,难以尽得。
  英语的解读,主要靠词义、语法等概念,而汉语的解读,除了基本的词义和简单的语法以外,主要靠的是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和理解,理解的深,同样的语言就能表达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理解的浅,就只能作基本的应用。简单的说,就是汉语信息容量大,内容多,属性全,主要看你个人能理解运用多少,效率有多高,而英语这方面乏善可陈。但因为世间大多数人的语言水平较为有限,因为汉语对使用者的要求要比英语高的多,如果不思进取,自然是英语更符合他们的能力与需要,所以自然会有很多人觉得英语更简单易用。
  ls说的是,英语的解读,主要靠词义、语法等概念,逻辑性强,用来陈述事物很实用,没有太多的歧义,干净利落,清晰简明,所以也成了一种国际语言了,以前还有一种叫世界语的语言,流行过一种,那种语言更简洁,逻辑性更强。但是现在看来是要被淘汰了。  “而汉语的解读,除了基本的词义和简单的语法以外,主要靠的是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和理解,理解的深,同样的语言就能表达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理解的浅,就只能作基本的应用。”我想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累积的结果,中国向来都是崇文的,治国都靠文官,科举只考文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有对文喜好的倾向,如朱元璋,李煜,还有满清的那些皇帝,那些古代名臣更是数不胜数了,什么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我想都是这些人的崇尚,让汉语发展得跟丰富,更美,更有意韵。武则天也曾经造过一些字。
      语言时思维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概念,无法抽象出概念,更无从逻辑运算推理,就没有思维。语言的强大完整意味着有着强大的发展基础,有的民族由于语言文字有缺陷,或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等方面的原因,显得很落后,或被发展的社会淘汰或被别的民族同化。中华民族也是因为语言文字发达丰富而屹立在民族之林,成为4大文明古国之一!    
  英语没有时态表达不好的  汉语是一种强大语言,本身就很完善,不需要的  关键是,你怎么表达  我说过我会赢,你想改哪个字?根本不需要改    英语必须这样,否则你根本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时候的    还有那个 i would win 这样单独说本来就很别扭    因为你说话时发生过去的,可是表达的又是那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前面应该加上个句子,比如She told us that i would win
  ls说的是,但是这个怎么说呢?    
if me,i would win.      可英语为什么不说:if me,i will win.这个也没有歧义的。不用变成would也表达得挺好啊。    
  研究上帝的人连这都不知道?
  上帝是有心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可他出生在西方,看不懂我用汉语发的帖。想帮还帮不上,想请翻译又怕现身引起骚乱,想自己学汉语又觉得汉语太复杂。所以上帝是指望不上了,还是起惑者自解惑。    
  ——有人还真思考过汉语的复杂原因:——    1 汉语的名词没有冠词   2 汉语的句子成分不清晰
经常使用拆分的替代结构 介词重赘(在……地方的地方,把在……地方的东西吃掉)  3 汉语的从句不清晰 没有从句的标志词
  4 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结构 导致第3条毛病(因为无法判断一个动词究竟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   5
汉语的构词和句子成分混淆
       这是语言学上的5点成因, 要明白一点:这是汉语含糊的&成因& 不是&证明&!!!
要证明只能举例子..     
我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
“主语 + v + A的B是C的D”
这种句型。   
我承认我的愚蠢是他死亡的原因     
类似的句型还有很多...
汉语是世界上最含糊的语言
这种语言适合写诗(所以中国的诗很多)
但是汉语绝对不适合做科学论述!
并且长期使用汉语也容易使人的思维变得含糊 梗概而无精密的逻辑细节.
  ——摘录——  
所有印欧语系的语种,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可以直接从句子中一些标志看出来,因为这些语种常使用所有格和后缀,前缀等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态和时态,换句话说就是语法是像印章一样”盖在”句子上,一望而知.而汉语的语法变化则是通过词序的变化和虚词的使用,很容易产生歧义,也就是说汉语的语法是”混在”句子中的,需要判断,更要命的是语序的多变,更是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 Iadmit (that)my foolery is the reasion of his death.   [我承认 (我的愚蠢 ]是他死亡的原因 )    同样的意思,英文只用一个(that)就解决了歧义,而对应的汉语却有小括号和中括号两种&断句&法,就产生了歧义,其原因就在于汉语中没有语法&标志&.   
     if me,i would win.  可英语为什么不说:if me,i will win.这个也没有歧义的。不用变成would也表达得挺好啊  +++++++++++  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的,两者都是对的,没有语法错误。只是意思上有差别;  这就是两种条件句,一种真实,一种虚拟。通过时态表达不同的意思。但第二种语法没错误,但放到语境里就错误,事情肯定发生在说话前,那么也就不会是ME来做了,所以要用虚拟语气,而真实条件句无法表达假设的意思。    
  if me,i will win. 本身也没有错,但是这里说的你说话时候  现在时刻,你说你将来会赢  这是一般现在时    如果按照would来说,这个语法是过去将来时  过去将来时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看将来要看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楼主如果觉得语法不好,可以多多读英语,多背诵  久而久之也就明白了    没啥好法子,多问倒真是学习方法
  现在很少接触英语了,偶尔在网上看到那么一段,就注意一下而已。没有需要就没什么动力。好多都渐渐忘了,汉语语法我都记不起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的了。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为什么现在英语流传那么广,最大原因就是英语的语法对于其他语言的语法。已经简化到极致,可以很快上手交流。除了汉语,不容易找到一种语言和英语语法一样简单了。有人说波斯语和印尼语语法简单,看起来也很乱。英语的语法虽然简单,但是词汇量大,词源复杂,短语动词用法很多,约定俗成的用法多,灵活多变,看起来纷繁复杂,也是难学的地方。
  作者:西方学术网
回复日期: 21:47:00    为什么现在英语流传那么广,最大原因就是英语的语法对于其他语言的语法。已经简化到极致,可以很快上手交流。除了汉语,不容易找到一种语言和英语语法一样简单了。有人说波斯语和印尼语语法简单,看起来也很乱。英语的语法虽然简单,但是词汇量大,词源复杂,短语动词用法很多,约定俗成的用法多,灵活多变,看起来纷繁复杂,也是难学的地方。  +++++++++++++  我觉得英语还是比较容易学的,上手很容易。打个比方吧,如果我现在学文言文和英文,我会觉得英文更好学一些。文言文晦涩难懂,认识字也不明白什么意思,英语有些生词不认识可以猜,或翻翻字典还是很易懂的。    不过作为母语,不管什么语言多么复杂或怪异都可以很容易学,人的大脑天生就有个语言去支持!
  汉语与英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系的语言。汉语在语言学上属于汉藏语系,属于独立语,在结构上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特点都是与自己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英语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古英语更象现在德语,有着复杂的屈折变化,属于一种屈折语。现在普通英国人基本上是看不懂也读不懂古英语的。现在英语语法已经大大简化,它不在属于屈折语,虽然它仍然保留了一些屈折变化,如名的数、动的时态和事态变化等,但是英语的意思表达基本是靠词序在名子中的位置确变的,而不是通过他的屈折变化。因此现代英语与汉语一样属于分析性语言。  汉语是一种重整体轻个体的语言。可以这样说,一个单独的汉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只在在一个名子中才有它的意义。相似的,一个句子也是没有意义的,他只有在一篇文章中才有意义。规范的汉语往往把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逻辑性放在首位,但是合不合语法倒并不重要。所以汉语也是一种什么精确的语言,并不象楼上的有些人认为汉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其实汉语作为科技语言,他同样具有准确简练的特点,反观日语、韩语、赵南语等很多语言都不具备这一特点。  英语作为科技语言,其实时间很短。在一战前,科技界的用语更多的是德语。随着二战前后美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英语才取代德语成为科技界的强势语言。但就准确而言,英语是比不上德语和法语的。至于外交界,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之前,外交界的强势语言是法语。  不过,不得不承认,英语是西方语言中最为简单易学的语言。它的语法和发音都大大简化。而汉语则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早期,汉语是单字词的占多数,随着社会发展,为了更精准的表达,汉语的多字词越来越丰富。但是总的来说,汉语仍然具备简单、准确、实用这些最基本的特点。所以有很多语言学家在对比英语和汉语之后,他不由的赞叹到:英语是西方的汉语,汉语是东方的英语。  有人觉得汉语表达不准确,是因为他没把语文学好。说实在的,自己母语学不好的人,他的外语也同样好不到哪儿去。诸位有兴趣,可以读下卞之琳翻译佛郎西斯·培根的名篇《论读书》,并对照英文原文,你就能体会汉、英两种语言的美,我想持有偏见者亦会有所转变。  
  楼上说的是,汉语是可以表达很精确的,书面语更容易做到,可以一点也不模糊,比如古代皇帝的奏疏,现在官方的红头文件,常见的合同文书,都是很精确的。但实际上,由于汉语语法太过于“自由”,在实际交流和应用中产生歧义的概率感觉还是比英语高,汉语口语最自由了,所以有时说出的句子有较多的歧义句但在情景里还是很好理解的不会理解错,但也不是没有理解错的。书面语则严谨得多,但有些人还是会犯这种毛病,只不过无伤大雅,例如“两个医院的医生”这个表达就有点模糊,使人产生歧义。但这个表达用的还是比较常见的。这些实际问题与人们的习惯也与语法的“自由”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看到几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缩小几倍”“打扫卫生”这样的词在语法逻辑上不对,但是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语言习惯。    有人说:制定规范的人不重视语言实践。  有人说:语言是变化发展的,积非成是,约定俗成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影响。    
  ————载录一个语法构想————  重构汉语语法    按照语义划分词性,然后总结使用这些词的句式和其表达的含义。(跟现在的语法不同,希望大家多多提问题,我好能够来完善它,多谢了先)    实词分为  表示万物的名词表示  属性值的形容词:冷、热、红、好等等    表示属性或状态的属性词:温度、冷热、颜色、好坏,等等属性(很多只有2个值的属性,汉语并不提供特殊的词,只是把表示两种属性的词放一块来表示这种属性,这种属性经常是相反的比较:冷热、好坏等)    表示变化的动词:死、出生、呼吸、 动词的一个特点就是跟时间有关!比如死、出生等等都伴随着时间,死之前和死之后的人的死活属性被改变了。在出生前后人的存在属性被改变了。没有时间,变化就没有意义。比如红,他只表示物体的一个颜色,跟时间无关。“变红”加了动词“变”才和时间有关了。  还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一点    其他虚词都是为了连接句子的。暂时先弄实词部分~~~(一点点来)    句式:(有时候会有一些反例,我还没想好怎么解释,希望大家能够多提供一点类似的反例,这样就能形成新的句式,或者一个句式的两种意义)  1  名词+动词+“了” 意义:名词发生了对应变化,并且已经完成(过去时)  例句:我走了 我的位置发生变化  反例:孩子生了 (感觉是倒装句~~~希望大家多多提供这种句子)    2  名词+形容词+“了” 意义:名词的属性=形容词。并且之前不=这个形容词(表示一种变化)  例句:凤姐红了 凤姐的人气值=红 (红对应的属性不是颜色,而是人气值)
天黑了 天的颜色=黑色
  茶凉了 茶的温度=凉
  小明病了 小明的健康属性=病    3  属性词+形容词+“了” 属性值=形容词  例句:温度低了 温度=低    重构的初衷是摆脱西方语法的限制。这样词的词性唯一了,但是句式增加了~~而原来西方引进的语法是句式唯一,词性来回变  这样变化是因为词比句式多。比如10000个词每个词有3种词性,外加5种句式  而我的是10000个词每个词有1种词性,外加50种句式。这样记忆量就会减少少了
  为什么语言的逻辑可以“无逻辑”,如“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人”这个语言逻辑是和“我喜欢我村子里的人”这个句子一样的,但语言内容的逻辑是矛盾的。这是因为语言的功能要求要描述一切事物,包括逻辑矛盾的事物。从这个角度说,语言是高于逻辑的。再看一个句子“最大的孩子是女孩的女人”这个就不仅仅是语言内容的逻辑了,这是似乎语法逻辑,在汉语语法里,这个句子的语法是没有错的,就像“最好吃的瓜果是张三家的西瓜”,这个句子也是和“最大的孩子是女孩的女人”是同一种语法结构,但没有逻辑问题也没有歧义。这些微妙的差异来自哪里?也许是语言内容的微妙巧合使其产生的。
  汉语是讲意合的,而英语则是讲形合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楼主搞不清汉语的时态表达方式,根本原因在于他研究上帝用的是英语而不是希伯莱语。
  楼主的意思我看不明白是想质疑中文不好还是质疑英文不好?    和计算机的编程语言一样,有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区别。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也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别。    使用低级语言编程一般十分繁琐。一个简单的概念要用好几次重复和回归才能实现。而用高级语言就相对简单。但是高级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起点就比较高。    由于记录材料的昂贵,中文在它的发展初期,被强迫性地进行了高度的精炼。所以成为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高级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任何复杂的信息,用中文来描写的时候,比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至少短了一半。  但是那是指中国的文言文而言的。    现在我们讲和写的都是新文化运动后搞出来的白话文。那是有一大半从西方搬来的大杂烩。但是至少还是保持了中文中最优秀的部分,不分时态和性和格。有人搞不清,到底是那个语言好。    如果你学过俄文,那你就知道英文比起俄文来,那些不必要的时态,不必要的名词的阴性阳性的区别,那些不必要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格。在英文里已经是大大地省略了。你就体会到英语比俄语高级一点。    语言也是发展的,没有必要的词格变形最终总会淘汰的。英语也一样。特别是在英语的世界化以后,现在,的英语已经有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洲英语……等的变种,语法渐见混乱。和不统一。再发展下去就有英国人看不懂的英语出来了。秦始皇当时就是把那些随便造字的书呆子们给埋了。才造就了中国文字的长久辉煌。
20:07:00  比如,我学保险,计算保险年费的费用(保险公司的管理费)    1. 超过6000按5%收取    2. 超出6000按5%收取        如果年交保费7500元    这两意思不一样,    1. 隐含的意思是()*5%    2. 6000*5%  -----------------------------    这是你表达不清所致,并不是语言的问题。如果用英语,照样有这个问题,就看你怎么写。  
  @研究上帝者
10:27:00    ——有人还真思考过汉语的复杂原因:——        1 汉语的名词没有冠词    2 汉语的句子成分不清晰 经常使用拆分的替代结构 介词重赘(在……地方的地方,把在……地方的东西吃掉)    3 汉语的从句不清晰 没有从句的标志词......  -----------------------------  汉字局限和普通话追求文雅可能是个原因:  比如保定土话:你说那(代替后面的谓语变音为奈)美国打伊拉克它(代替前面的话当主语变三声)是干什么焉?  1、普通话去掉那、它的从句结构词,因为土。2从句结构词看不出来,口语要变音,没那字儿
  if me,i would win.  这句话用保定土话说,必须是:要是我,我就赢咧。但不能说:要是我,我将会赢。
  汉语是10进制,英语是2进制,所表达的信息熵比英语多多了。
  对这一句“if me,i would win.”译为汉语,可以有多种情况,要视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而定,比如可译:  1 要是我,就赢了。2 如果我的话,肯定能成功。3 是我就会赢。4 假如我,将得到胜利。5 我能赢。等等……  关键是要看具体的语言表达需要和语言背景情况,不能呆板。其实,汉语的时态表达方式也是非常丰富的。  汉语的语言表达、语言层次、语法结构也是很有特色的,很细致的,不要学了一点点英语语法而对其他语言和语法不太懂,就用来作为标准,去评价别的语言是好与坏,这是很不科学、很不好的习惯。就说汉语嘛,也要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书面语、口语、方言,等等。你要都熟悉了,才能比较好地分析评论。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需要对两种语言都有很好理解才行,简单知道英语,却去批评汉语不好译,只能说明你汉语水平比较差或对汉语理解得不太好。
  在使用效率上,汉语明显优于英语  上面还有人夸英语如何如何强过汉语  脑子有屎  随便一段文字,汉语表述远短于英文  说中文表达不精确,你扯什么淡呢  非要拿口语来分析,分析你娘个球
  43楼:  断章或断句取义才会产生歧义。  如:”两个医院的医生”,放在句子中,意义是非常明确的,你想产生歧义都不可能。例:  1、他任两个医院的医生。  2、这些都是来自这两个医院的医生。
  学了英语之后再来看汉语,会看出汉语也是有时态的,只是汉语给出时态有自己的方式而已。
  作者:九九香主
回复日期: 19:08:00  学了英语之后再来看汉语,会看出汉语也是有时态的,只是汉语给出时态有自己的方式而已。  --------------------------------------------  对!汉语是有“时态”的,只是以汉语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楼主就有点恍兮惚兮了,他说“为什么汉语语法没有像英语那样的时态?”这不是闯到鬼了嘛!要求汉语有像英语那样的时态,请大家评评,这要求合理吗?他怎么不要求英语语法有像汉语那样的时态?显然,如果按此理推测,楼主是站在英语的立场在说话,如果在英语立场上提出这种要求,就非常无理了。
  LS这群2货也不看帖子时间,挖你妹的坟啊.
  作者:九九香主
回复日期: 19:08:00  学了英语之后再来看汉语,会看出汉语也是有时态的,只是汉语给出时态有自己的方式而已。  --------------------------------------------  @楼
20:14:00  对!汉语是有“时态”的,只是以汉语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楼主就有点恍兮惚兮了,他说“为什么汉语语法没有像英语那样的时态?”这不是闯到鬼了嘛!要求汉语有像英语那样的时态,请大家评评,这要求合理吗?他怎么不要求英语语法有像汉语那样的时态?显然,如果按此理推测,楼主是站在英语的立场在说话,如果在英语立场上提出这种要求,就非常无理了。  -----------------------------  那是語態(aspect),不是時態(tense)
  作者:笞犬真人 时间: 22:16:00   那是語態(aspect),不是時態(tense)  ----------------------  哦,对英语而言那是一种语言变形,是“语态”不是“时态”。但我们谈的是语言时态问题,是关于时间在语言上的含义表达,不仅仅是语言变形的事。所以我们还是叫“时态”吧,为了便于语言交流。
  这帖子是什么时间发的啊?过去那么久了,已经有人骂啦。
    若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若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虽然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有结果,那是不是就不让它开始呢?如果害怕失去就放弃拥有的权利,那么人生好像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为中国人不在乎过去和将来!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语言结构和顺序固定,依靠句子中的虚词来表达时态和语态。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语言结构和顺序不固定,依靠句子结构变化和词语变化表达时态和语态
  作者:foxconnwkf 时间: 19:46:00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语言结构和顺序固定,依靠句子中的虚词来表达时态和语态。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语言结构和顺序不固定,依靠句子结构变化和词语变化表达时态和语态  ---------------------------  说得不错。
  汉语的语序比较重要,语言逻辑重音不一样,语序稍有变化,语言含义可以大变。举例说明:“沈阳市长春药房”,由于逻辑重音不一样,可一读为“沈阳市’长春药房”,也可一读为“沈阳市长’春药房”。这同样一句话的意义是不是大变啦?逻辑重音或句读不一样,有很大不同的,这对于古汉语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不熟悉古汉语语感和语言环境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错误!
  汉语的语序,与句读或标点符号密切相关。汉语十五、六种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会造成非常大的错误。曾有一个懂得四、五种语言的教授给我们教课,特别强调汉语标点符号重要性。他说,你们作文,我首先看标点符号,只要标点符号不正确的,我就不看、不批改他的作业了。
  五,英语崛起的启示  在今天的欧洲,经常能够听到曾经作为贵族语言的法语,面对英语称霸全球的酸溜溜的抱怨  。  而法语的衰落与英语的崛起,并不是因为语言或文字的优劣造成的结果。  事实上,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更“高贵”的拉丁语,  今天已经几乎成为“死语言”。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讨。  一种语言的兴盛,更重要的取决于有多少优秀的思想家在用它思考、创作。  取决于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最新原创思想、最新原生概念、最新原生词汇的多寡。  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罗马教庭的保守顽固,  欧洲文明的中心开始离开地中海沿岸向北转移。  在地理大发现方面,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独占鳌头西班牙和葡萄牙;  在希腊文化的复兴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策源地的意大利;最终却落后了。  与此同时,科学活动开始的发展到组织化,大型国家科研机构开始建立。  牛顿的“归纳一演绎”法出现,标志着科学方法论的确立,这是古希腊以来的一次飞跃。  加上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世界文明很自然地转向了英语地区。  在英法的竞争中,英制与公制的竞争就是一个旁证。  英制虽然换算十分麻烦,但是在很多传统领域,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显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诞生于法国的公制能成为今天世界的通用标准,  那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新兴的美国采用了公制标准。  英语和公制称霸今日世界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背后强大的思想与科技实力。  语言或标准本身的优劣,只起到了次要的作用。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  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  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  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  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象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  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  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  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中国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  ——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  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  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  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  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  所以,现在并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  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  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  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  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  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  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  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六,再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谈到汉语与英语的优劣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  前面已经讲到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着大量形声字。  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  表意文字要求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  但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  加上对汉字汉语的规范化,这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减少了使用字数的目的。  与汉字相反,英语名为“表音文字”,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表音;  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  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  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  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  knight (骑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发音,  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  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  词尾的 e (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它们都是要发音的。  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  学习一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也不一定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  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  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  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所谓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  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  法语也一样,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  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事实上,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  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  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  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  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  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并不比英语劣势。  现在普遍认为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  但是这里面需要搞清一个前提:那就是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是不同的概念。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需要掌握个汉字,才能够满足日常阅读。  但这不仅仅是学习个“字”,而是学习个概念。  一个人一天之内可以学习26个英文字母,但是他能阅读英文吗?  由于英文已经不是典型的“表音文字”,学会26个字母甚至连准确的单词发音都没有掌握。  到头来,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中小学中,仍然要进行大量的单词拼写训练。  掌握英文单词是什么水平?能应付日常阅读吗?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明白!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  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  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  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  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  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在鼓吹拉丁化的人们,值得深思啊!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  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  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  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  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  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  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  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  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  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  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  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  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  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  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  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  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  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  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嘀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  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  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  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  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  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  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  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  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  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  七,汉语拼音问题  所有语言可分为有声调和无声调的语言两种。  在有声调的语言中,一个音节声调改变了,语意也随之起巨大的变化。  汉语属于有声调的语言,英语属于无声调的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有声调的语言信息熵更高,当然发音也更难掌握。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  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他是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  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  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民国之后,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  有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的;也有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的。  现在我们在一些字典中还能看到模仿日文假名的“注音字母”。  最终,中国在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8年2月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  中国在中苏友好的五十年代设计的汉语拼音采用了罗马字母而非俄文字母,  当时考虑到全世界只有俄国、保加利亚和蒙古三国使用俄文字母,  而使用罗马字母的国家却超过一百多个。  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出现,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重大进步。多年来的实践被证明是成功的。  真理在往前一步就是谬误。  现在仍然有一些激进的人,还在认为汉语、汉字的拉丁化程度还很不够。  事实上,这些人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就在苏联创制了。  其目的据说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  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  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  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  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  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甚至说: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  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他提出:“废汉文之后”,  “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  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  陈独秀虽然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  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  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  但是同时,陈独秀也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现在如果我们对照一下伊朗(波斯)改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  对照一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先用阿拉伯字母,后又改成拉丁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  难道他们都强大了吗?今天那些还鼓吹拉丁化的人们,值得深思啊
  其实,所谓“语序”问题或词序问题,主要还是指“书面语”而言,主要是针对语言“句型分析”而言,主要指文字表达而言,在实际的口语环境中,语言表达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的啦。  所以,所谓“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和“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这种说法,也并不是很科学,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啊。而且,简单地把一种语言指为先进或落后,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英语系国家的人也觉得中国的量词既多又累赘,一匹马、一条狗、一颗星、一个人……,他们只要在horse、dog、star、man等前面加个a就行了。各有千秋。
  想象一下拉丁化后的路牌商号那些古灵精怪的符号装扮的环境,实在诡异!
  @自体存在者 82楼
00:43:00  因为中国人不在乎过去和将来!  -----------------------------  因为中国人把过去未来现在统一考虑。
  @研究上帝者 35楼
10:27:00  ——有人还真思考过汉语的复杂原因:——  1 汉语的名词没有冠词  2 汉语的句子成分不清晰 经常使用拆分的替代结构 介词重赘(在……地方的地方,把在……地方的东西吃掉)  3 汉语的从句不清晰 没有从句的标志词  4 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结构 导致第3条毛病(因为无法判断一个动词究竟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  5 汉语的构词和句子成分混淆  ......  -----------------------------  1汉语不需要冠词,表达数量加数字即可,强调加上“前文的”“那个”即可。  2汉语可以表述清晰成分,拆分结构只不过读起来顺口而已,比如(吃掉……地方的东西)  3汉语是分析语,从句可以用一些结构(定语从句:…样的……,状语从句……地方的……,宾语从句,动词后面的句子即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汉语不需要动词时态,着了过即可替代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也可以用词语替代,比如(……的行为……,……的活动……的事情……)  5句子构词即预示结构,前文讲过。  结论:网上考虑汉语的弱点,集中在一些生活中的口语,英语口语毛病也不少,外国人交谈很少能把时态全部表达正确,前后时态矛盾是常有的事。最简单的例子,学汉语很少学语法,只要高中把查找病句学好,一个人表述一句结构清晰,意思好懂的话绝对不是难办的事,  所谓汉语难学,是说学好汉语难,但是学会汉语不难,现在小学生都能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谁会认为学会汉语是一件难事?
  @金色头陀微笑 92楼
15:07:00  英语系国家的人也觉得中国的量词既多又累赘,一匹马、一条狗、一颗星、一个人……,他们只要在horse、dog、star、man等前面加个a就行了。各有千秋。  -----------------------------  这个是为了文学性起见,老外在中国说一个马,一个星,一个狗,一个人,听起来别扭一点,但国人绝对可以听懂。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语言顺序固定,依靠句子中的虚词来表达时态和语气。  英语是综合性语言,语言顺序不固定,依靠改变词语状态和句子结构顺序表达时态和语气。  在文字方面,汉语造字方法是用六书 的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新字和旧字有一定的关系。  而英语是借助字母,字根,制造新词,新单词和旧单词没有关系
  朝鲜韩国日本废除汉字,那只不过是去汉化!!!就跟现如今国内提倡的去美化差不多!再说,韩国日本这些国家废除汉字这么多年,现如今的韩语和霓虹语怎么还有那么多汉字出现!!!纯粹的汉语只有“之乎者也”?你脑袋是被门夹了吧。中国的文化历来讲究的是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并不能代表就如你口中说的那样不纯粹。我就不信了,西方文化没有被东方文化影响一丁点!!!  至于英语表达清晰汉语含混。我只能说,那是你智商问题。“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就跟前不久在台版看见的新闻一样,弯弯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在弯弯那里贴传单招学生,结果点进去一看,才知道是北京的某个培训机构。我就搞不清了,你是老师没教好还是怎么了,北京大学和北京的大学有很大的区别!  至于你说的那什么时态语态,我也不是什么学者,搞不清楚。不过还是清楚刚才读你的帖子时心里有个念头“我会发帖”而现在“我正在发帖”再等一会儿“我已经发帖”,难道我表达有误?!还是说你看不懂我表达的时态?再者我一直再用感叹号,相信你也能看出我的语态了!当然,你看不懂就是另外一回事!  还有,英语那么好,下次记得用英语发帖。既然要废除汉语,你就要作出贡献。  既然你英语汉语都没学好,就别再那里丢人现眼!正所谓“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  大言不惭!还要废除汉语,我勒个去!
  我也曾经很烦那个英语词态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语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