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视连续剧《长征》》红军中的罗迈是谁


2021-04-11 17:20云上荆门
刘哲
0
在甘肃省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一座普通的山岗上,长眠着800余名红军指战员,年仅28岁的副军长罗南辉是那场阻击战中牺牲的红军最高将领。如今,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默默诉说着82年前那段悲壮赞歌。罗南辉,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曾在水烟铺做工。1926年进入川军江防军第7混成旅当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所在部队从事兵运工作。他团结教育下层士兵,组织成立“士兵联合会”,同反动军官作斗争。1929年6月参加第7混成旅旅长邝继勋等领导的遂宁县射洪嘴起义,任起义军营长。后被党组织派往川军江防军第2混成旅继续做兵运工作。1930年10月参与领导该旅一部在汉州(今广汉)举行武装起义,任警卫大队长。1930年底,罗南辉赴四川万县任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他在狱中立场坚定,机智巧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始终未暴露身份。出狱后,任中共四川省委除奸小组组长,领导该小组处决了一批叛徒、特务,保卫了党组织的安全。1932年罗南辉任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同年11月参与发动和领导南部县升(钟寺)保(城)农民起义。后奉派到川军第29军做兵运工作,1933年春率该军1个连起义,参加红四方面军。同年10月任新成立的红33军副军长,率部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他担任前线指挥,率部连续打退敌人20余次轮番进攻,歼敌4个团,俘敌近2000人,取得红33军成立后的首战胜利。后指挥所部清剿川陕边反动武装“神兵”的作战,取得五战五捷、歼敌5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有力保卫了后方的安全。1935年罗南辉参加长征,曾率部担负筹粮任务。在人烟稀少的藏民地区,他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走村串户,收集、购买粮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部队的需要。同年11月,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为红5军,他任副军长。后在甘肃通渭指挥作战中负伤。1936年10月,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罗南辉奉命率红5军担任后卫,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在甘肃会宁华家岭一带阻击敌人。10月23日在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遭敌机轰炸,罗南辉壮烈牺牲,年仅28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闻讯后悲痛不已,他流着眼泪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为了铭记先烈的英雄业绩,1986年10月,会宁县人民政府在大墩梁烈士陵园修建了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1996年10月,会宁县人民政府对大墩梁烈士陵园又进行了全面维修、扩建,并在罗南辉墓前新立墓碑一座,以表达对这位红军优秀指挥员的深切怀念。(新华社2018年10月13日电 记者 吴文诩)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刘哲二审:杜莉三审:韶光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央视热播。该片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书写在长征路上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从湘江战役后的遵义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转战黔、滇、川等5个月的时间。这5个月是中国革命由黑暗到光明、由死到生、由失败到胜利的时间,是中国共产党由共产国际第五十七支部领导到确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时间。应当说,这也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的真理,坚持独立自主、尊重国情,成功实现战略转移,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该片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体现了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全剧没有回避失败与牺牲,没有回避党内路线斗争给革命带来的重大损失,没有回避历史虽然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但是,在残酷战争的摸爬滚打中,也不可能每次战斗他们都是常胜将军。作品开始就描写湘江战役以失败告终后,红军从8万人变成了3万人。从湘江战役突围出来的红军官兵士气低落、前路茫茫。人们看到,长征不只是跋山涉水,还要面对天上飞机呼啸、地上坦克大炮,时时枪林弹雨、常常四面楚歌,前有阻击后有追兵,一寸征途一寸血。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单衣蔽体、粮弹无继的红军战士不禁发问:红军由谁来带路,路在何方?人们看到了暴躁跋扈的李德、僵化冲动的博古,把红军的命运交给谁?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在思考,徐特立、谢觉哉等在思考,面对红军重大伤亡,指战员们对当时的三人小组发出疑问:为了老百姓打仗,丢了性命也值;因为错误指挥打了败仗,实在不服。被边缘化了的毛泽东开始行动,伟大的使命让他不能再沉默,他不能让党内极左路线断送了红军,断送了革命,断送了共产党,他不能拿红军战士的生命去赌输赢,他不能在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时刻不去振臂一呼。在极度危机的时刻,在周恩来等人的呼吁下,毛泽东两年来第一次被邀参加红军高层军事会议,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军事状况的分析否定了北上湘西,提出了转兵贵州的建议,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开启了伟大转折的序幕。
然而,即使毛泽东参与了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小组,红军仍然危亡在即,生死关头,3万人面对着几十万敌军,怎么可能没有失败?关键是失败之后的不同心境与态度,作品一直聚焦通道会议到会理会议等多次关键性的会议上不同人物的不同意见和表现,从细节上展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作品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毛泽东面对土城之战失败实事求是的态度。其实,土城战役毛泽东是为了保存实力,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策略而决定撤退,但毛泽东在会上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扛下来,他承认“一年多没打仗,打的第一仗就是败仗”,承认自己没有看清敌人的强大实力。在除夕夜,毛泽东去看望伤员,他面对着风餐露宿的战士沉重而深情地说,“我毛泽东对不起你们”。再有,就是苟坝会议,在是否主动出击打鼓新场的问题上,这次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变成了少数派。作品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毛泽东的波动情绪。他在会上发了脾气,回到家里坐立不安,不理会贺子珍对他的关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侦察员没回来之前,他苦闷、徘徊,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错了,他提醒自己:现在这时候,所有的决策容不得半点失误,否则中国革命就会功亏一篑。贺子珍了解他,支持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去找周恩来。结果回来的侦察兵报告,敌人有重兵进入打鼓新场。这次苟坝会议结束时,人们认识到,是毛泽东又一次避免了红军全军覆灭的危险。人们看到,毛泽东具有不同于常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中国革命的承担精神。正是由于作品描写了敌众我寡、失败的惨重、伟人的真性情,才让人看到逐渐形成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罕见的刚勇、卓越的睿智和深沉的思考,才让作品贴近当时的艺术真实,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在描写信仰的力量的同时,作品也描写了信仰的温度。全剧不仅真切地刻画出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形成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而且还塑造了红军基层官兵的英雄群像。在突破乌江天堑的战役中,我们看到了毛振华连长的身影,时间紧迫,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1天内完成了50只竹筏的制作任务。5只竹筏将先行“偷渡”乌江,其他4只竹筏全被敌军的炮火压回去,毛振华带领战士强渡过去,潜伏在新渡口,为后续部队过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与川军对垒的营盘顶,人们看到十团政委杨勇身负重伤指挥战斗的情境;在绝地突击的白家垇,面对敌人居高临下、钢筋水泥的碉堡,强攻的红军战士死伤无数,不知名的小战士冲上去,用身体挡住了枪眼……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在这个意义上红军战士与最高领袖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用信仰点燃心灯,为了信仰,他们敢于面对血肉横飞、生命瞬间泯灭的厮杀,敢于流尽最后一滴血也无怨无悔,他们用生命与忠诚写下了长征军事史上最惨烈也最光辉的一页,他们用热血和义勇铸就了军魂。
与此同时,作品还让艺术的真实充盈着人性的内涵,着力于对战友情、军民情、爱情与亲情的表达。观众看到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理解,面对党内教条主义极左路线的干扰,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一年多,你受了不少委屈,既要协调博古、李德,一边救火一边补窟窿,不理解你恩来,那就是没良心。观众看到那位普通战士手里拿着一把打不响的枪不肯丢弃,他说,这是过江之前牺牲的老班长送我的,打不响也舍不得扔。观众看到长征路上女红军生产,冰天雪地、荒郊野外,大家相互看顾,深情抱团取暖。而最令人揪心的是,亲生的娃娃要送给当地老乡去抚养,父亲们那深情而痛切的注视、母亲们那依依惜别的泪水让人动容。作品中着墨最多的是军民鱼水情,例如毛泽东与他的房东老庚之间的情感。老庚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从屠户成长为游击队长,其实战场上的许多奇迹,都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还有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乡亲们治好了大面积传染的流行病,却被当地民团抓住,他宁死不屈,最后一句话是让人们“记住红军”。后来,乡亲们为他修成了庙宇,把这位红军卫生员作为医神来供奉,这质朴的行为让观众感受到红军和人民的鱼水情谊。
此外作品不仅描写了军事上的长征,也描写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上的长征,展现了对每一次战役的思索与总结。失败后的思考更是深切的,作品进行了揭秘性展示,面对红军重大伤亡,毛泽东通过中国战争的实践,通过别国的经验,通过缜密的思考,深沉地说:“我们的战士用生命给我们上课,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让人们看到,不同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外国经验和中国国情,永远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思考的主题。应当说,长征不仅是军事上的长征,也是我党精神与思想上的长征。在长征中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为后来人作出了榜样,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弥足珍贵的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记忆,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是为了坚守和承传留存在历史中那种高贵的英雄主义精神,以期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生活的长征渐行渐远,但艺术创作的长征则任重道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连续剧《长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