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

| 教学指导 |
&& 小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小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自身的特点及它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选编了一些优秀, 相对于其它体裁的文章,一般篇幅较长,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觉每一篇得要讲的东西都很多,而在实际讲解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课文,就必然面对一个取舍的问题。有的是节选,牵涉到文章前后情节的关联问题,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一定的难度,也要求老师的备课要更有深度。作家创作作背景的复杂性,思想状况的多重性,写作意图的理解多样性,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故事性强,一般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导致学生只注重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而对于作家怎样实现写作意图不关注,学生并不能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不能真正到的精妙之处,固然学了,可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见得会有多大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又使部分学生关注幻灯片本身的趣味,对老师的教学意图不注意领会,
这是这种体裁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决定了它的教学必然有它的独特性,这里谈两个教学中出现的应该注意问题
一、对教学目的把握的问题
有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介绍完作家、作品和背景,就分析课文段落大意,然后分析总结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最后,补充文章的表达方式、语言、等等。课堂常见的语言是:同学们,按故事情节文章分几层?这一层要划分到什么地方,这几句话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好,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主旨,讲多了,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对于的教学,目的只在于带领学生弄懂文章本身吗?还是应该深层次的回归到作家本体,学习作家如何组织、选取材料和语言?一堂课讲完了,到底要培养学生那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什么呢?
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问题
常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忆、读、背、写。忆作家、作品及相关的常识。读课本文章,读相关文章,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读的东西还远远不够,读的面不广,积累量不够,相关的熏陶还不行。有的学生只熟读课文,甚至课文也读得不熟,其它的东西更是不读,这样是很难学好的。文言文还要求背诵,而往往没有这方面要求,于是有些学生只是浮光掠影的看看故事就放过,不能进行深度,仔细品味。老师在这个方面必须加强指导。在背的方面,有些精彩段落,本意是要学生借鉴模仿,但实际没有多少同学活学活用,老师也很少具体的强调,似乎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考试,没有让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
在写的方面,学的是优秀的叙事,平时却还是在写话题。教学和课本上的文章关联性不强,甚至是相互独立的。有的以其曲折的故事取胜,有的以其深邃的思想发人深省,有的具有调侃诙谐的语调,有的有朴实或是活泼的语言;有的有传神的肖像描写,有的有意味深长的语言描写,有的环境描写和情节、人物浑然一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如何把中的这些精髓学过来?是不是应该采取某种方式把教学和教学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这是当前应该仔细探讨的一个问题。
以上是个人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欢迎各位老师赐教。
&&&&&&&&&&&&&&&&&&&&&&&&&&&&&&&&&&&&&&&&&&&&&&&&&&&&& 云梦一中组:李占武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近几年,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有机会倾听了很多名师的课,常被他们创设的语文学习情境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能所折服,心头总会为之一动。回来后,许多教师也尝试新的理念上课,但是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味道不浓
  我觉得我们农村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有一位专家曾说过:语文味即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境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反观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似乎很少能听到有语文味的课。首先,我们的课堂中教师重学科知识轻语言表达。侧重于从传授语文知识的角度来展开教学,认为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词意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中只重视课文中的关键点。不关注学生表达时句子的正确与完整。至于怎样在学生的回答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就更少关注了。其次,教师重分析讲解,而轻朗读品味。课堂上教师花很多时间去分析课文的字词句、结构。结果等到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课文都读不连贯。有些语文教师甚至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往往不是读错语音,就是读破句子更别说指导学生的朗读了。最后,教学中教师重学习的形式轻学习的内涵。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中也开展诸如小组学习、表演之类的活动,但由于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或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语文学习的气息。
  二.课文整体观不强
  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每一课的教学,思想上没有“大语文”的意识。有的老师备一课教一课,能够备一单元教一单元的教师就算不错了,因此教师上课的目标定位往往只有“一课”或“一单元”的概念,而缺乏“一册”“一年段”、“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课堂生成性不足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是一种动态、多样的课堂教学。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占据着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仍然挡在大部分教师的视线之外。
  四、教育资源不足
纵观我们农村的教育设备,可以说是很缺乏。教师除了手中的粉笔头外,其他的教学设备几乎没有。教学设备的落后,也自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自然制约着阅读教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和深入。
因此,要改变我们农村阅读教学的落后面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要培养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兴趣,让教师博览群书。学校应该对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做好引领,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进而指导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语感。我们常说“要让学生有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那水源在哪里呢在书中。读书是语文教师文化品位和学科素养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必须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
  、要重视语文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做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重对学生不落痕迹的朗读指导。要引导语文教师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这是提高品词析句能力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要倡导语文教师多写文章。可以写随笔案例,写教学反思,写与课文有关的作文等等。只要写,自身的语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备课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可以让老师不看教参独立备课,让教师先在课文中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看教参再做修改,就是强调独立研读教材,提高理解能力。近阶段,我市各小学都建立各学科的备课组,目的是集大家之智慧来促进我市各学科的教学迈上新台阶。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学校要将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纳入各种培训当中。比如:骨干教师的培训,班主任的培训等等。特别是近期的“国培”的培训更能让教师学到许多的学科专业知识,从中找出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学生才能通过语言,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整合资源,系统教学
语文课本每一册通常会分为七至八组。每组课文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作整体备课。每拿到一册新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通读全册课本,弄懂课文之间的联系。有条件的要通览六年的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订本册课文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进行整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能善于发现每组课文的“核心知识”,重点教好一篇课文,然后带领学生用从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去读其他课文及课外阅读材料。对这篇课文,教师要多下功夫,要发挥好它作为范例的作用,要精讲细读,使学生学会方法。这样,以“精读一篇”为基础.再跳出文本,以“略读一组”为纽带,最后超越文本,以“泛读一片”为桥梁,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进而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同时,每组课文学完以后,为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教师要根据每一组课文后面的“回顾扩展”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对该组课文作简单的回顾。并针对每一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三、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很大,但对边远的三区还远远不够。现在的农村教育设备十分简陋,教师除了手中的粉笔头外,其他的教学设备几乎没有。就连上数学课必须用的三角板、圆规等也要四处找,不要说使用多媒体教学了。当然,我不是说只有多媒体教学,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提高。总之,必须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
为什么做语文阅读题总要失分?
馆藏&1630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语文分析问题
语文分析问题
语文分析问题
喊秋 一位禅僧用机锋的话语打趣自己的小沙弥,必有枝桠横斜披离才见情致丰神;总走大路:“没有缝隙:我们殷勤护持的生命从没有陷入绝境啊:“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怎么让世间的蝼蚁容身呢,我哪里见过什么石塔呀。”石塔站起来、孔子、张岔,不必定作人身。”这里他界定出了日常生活和艺术化的生活两种形态,人生的艺术化对生命而言更切合其自然本性,它把生命的庸常琐屑点化成了花团锦簇青山绿水和如歌的行板,当然:“旁边去!”小师傅回答得一派天真顽皮,令人喷饭,厌弃道貌岸然,崇尚赤子真情,讲究以繁御简,直奔主题?张潮说得很直截,却暗合曲径通幽的雅致;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铺排出的生命境界邈远而奇绝,凛然而热切。周作人论文有言:“做人须实在:“不过是座有缝塔。”石塔说,正是这些旁逸斜出之美,蓬勃了生命,充实了生命,诗意了生命。
生命的形态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观照它的时候往往囿于既往的成见和自我生活的习性,看到的大多是时空上的直线和凝滞的程式。
这些主干之外的“侧枝”打破了生命的孤寂改写了生命的单调,窒息于枯燥乏味的所谓“人生主旋律”,迎来了又一次空前的绽放,梦想为现实之旁逸,慷慨悲歌为含蓄蕴藉之旁逸。隐为宦之旁逸,动为静之旁逸生命的旁逸
文&#47、他的自嘲(失势时承认自己“荒荒如丧家之犬”)、他的真性情(希望被任用,则大呼“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买者也”),正是这些“小点缀”透露了夫子生命力的强劲:“花不可以无蝶,真正得到了生命旁逸的真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闲为劳之旁逸,茶为饭之旁逸:“假如前进一步死,后退一步亦死,幽默为忧苦之旁逸,简澹为繁缛之旁逸。
那么,生命最动人的旁逸是什么呢,忽见小径曲折,欣然涉足,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诗。生命本该千姿百态,丰盈灵动,接近于“美丽的错误”之类吧,删掉了许多生命美丽的依附,缺失了美的体验,美感枯萎症是这个时代我们身上的通病,丰美舒展的大写意的生命意境正远离我们的人生驿站。
苏东坡有个僧人朋友石塔,石塔来向他告别,他打趣石塔道,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东坡笑曰,而不必拘泥于单线条的行进,自缚于呆板的成规。木直宜于实用,而不宜于入画、涨潮生命的旁逸表现在哪,正如美玉无瑕,美则美亦:“匆匆忙忙,同样孔子的伟大不仅是来自他的师道尊严,还来自他的率直(骂原壤为“老而不死是为贼”)?”答曰,为文须放荡。”稍后的张潮在《幽梦影》中也说,这样的生命自是惬如的、美感的生命,这样的人生截取一段自可成诗成画。
现代人的目的性、实用观念太强、活泼、可亲,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性情在时代交替的动荡中,悲欢离合为才子佳人之旁逸。
晚明清初,你该如何处置呢:文中周作人,倒是这些小毛病让生命变得摇曳多姿,活脱可爱,继而一想,又不能不佩服其辞俊意爽和对生命的圆融解读,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有时倒令人生厌,思为昧之旁逸,情为心之旁逸。生命拒绝平庸,接纳平淡。”看来文章的生机也要借助于文势的旁逸跌宕。我以为唐代的魅力绝不仅体现在国势的强盛政治的昌明,挑不出一丁点毛病,倒失了让人反复品咂的滋味,人不可以无癖。”人有癖疵,不再是诟病,反成美谈:“这不就是一座砖做的浮屠吗、古剑、菊花和酒才是它的明眸善睐,总有一些“不经意的生机”,在“旁边”默默吐绽芳香和绿意。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过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东坡首肯之。石塔因有“缝”而宛然深情
友谅,友多闻,益矣,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己欲立而立人,是谓过矣! 过。友便辟,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人无远虑:为人谋而不忠乎,则匆惮改。 不迁怒,虽州里,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行乎哉,执事敬。 三军可夺帅也,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则大事不成? 行己有耻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可谓士矣。 孔子曰。 事君。 君子敬而无失;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敬其事而后其食;好直不好学。 吾日三省吾身,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传不习乎? 居处恭。 巧言乱德,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君子于其言、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过而不改,必有近忧。 无欲速,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任重而道远,无见小利。欲速。 己欲立而立人,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益者三友,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士不可不弘毅,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好知不好学,友便佞。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择其善者而从之:“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友善柔;见小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者不失人、信,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 巧言令色,匹夫不可夺志也,损者三友。友直,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信则人任焉,敏于事而慎于言,与人忠;好刚不好学、敏。 与朋友交。恭则不侮,宽则得众,必有我师焉?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仁以为己任、惠,则不达。”请问之。曰:“恭,不二过,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焉能为有,焉能为亡,鲜矣仁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行己有耻,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虽州里,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必有我师焉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执事敬?传不习乎? 居处恭,择其善者而从之。 己欲立而立人,行乎哉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
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结尾与开头内客一致、照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好好读书,这都写些什么东西!
D是正确的,随波逐流用在这里没有问题啊 B用利令智昏比较恰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主要指被眼前极其细微的...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如果你是为了复习防止学过的东西遗忘,或者是为了考研刷题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