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各种什么对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差赵淳的很大的破坏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4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4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列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 . 试写出食虫鸟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 夏季, 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 .请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 (4)若将鼠全部捕杀.则蛇的数量变化将会 .原因是 . (4) 收获季节, 人们往往在农田里焚烧农作物秸秆, 这是很不科学的.其主要危害是 .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生态环境之中而引起危害.这些物质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农药化肥和放射性物质等.
  人类每年向环境排放大约几千至上万吨汞,大部分进入海洋,工业废渣中还有如锌、铜、铅和镉重金属等,而废水中更有氰化物、氟化物和酚等有毒物质.水俣湾事件是有名的海洋污染事件.年日本熊县水俣湾遭到含汞污水的污染,原来一家日本的工厂把含汞废水、废渣排入水俣湾,汞进入鱼虾体内,猫鸟等动物和人因吃鱼虾而引起甲基汞的慢性中毒,因而得病.病人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甚至死亡,人称水俣病.
  人们为防治病虫害和消灭杂草,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和除草剂,同时又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土壤肥力,这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目的,但从长远利益看,却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迁移、积累和富集.杀虫剂DDT就是其中一个实例.
  DDT是有机氯类农药,其特点是化学性能较稳定,易溶于脂肪,难分解而残留性强,我国在1983年起已禁用.由于DDT的化学物质与脂肪相类似,因而很容易积累于生物体内,特别是水域,通过食物链而逐级浓缩,因分解缓慢,常可积累到毒害的程度.如有的国家牛肉中DDT的残留量达0.88×,有的国家人体脂肪细胞中DDT的含量达到30.2×.这些DDT就是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进行全球性扩散并沿着不同的途径进入动物和人体的.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还有一个积累和富集的过程.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通过食物链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在生物体内浓集起来.如美国旧金山北部休养圣地明湖,由于使用DDT,使湖中的鱼类和鸟类大量死亡.经分析证明,湖中浮游生物体内含DDT是湖水的265倍,小鱼脂肪中含DDT是湖水的500倍,食肉鱼的脂肪中含DDT是湖水的8.5万倍,这就是DDT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食肉鱼(或水鸟)”的食物链逐级积累的结果,在生态学上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作用.
  1999年上半年,在比利时一些养鸡场,突然出现母鸡不生蛋、肉鸡生长异常等现象.4月下旬,该国农业部长经调查研究发现,某大型饲料公司生产的饲料中,竟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质——二噁(dioxin).由于使用受了污染的饲料,结果发现鸡脂肪中二噁的含量超过允许量的140倍,随后又在一些猪肉和牛肉中发现了二噁.比利时“二噁污染鸡”事件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包括鸡、鸡蛋、牛肉、猪肉、牛奶及数以百计的衍生产品,成为继疯牛病危机之后欧洲最大的一起食品污染案,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与前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DDT、二噁等污染物的污染及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涉及到生态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因而是高考跨学科考试中的热点,特别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热点.下面结合实际问题来分析一下这类问题的考法与解法.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DDT可杀灭各种蚊子和传播各种传染病的虱子.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预防疟疾病来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0万生命”.但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已知在许多化合物中硫可以取代氧,取代后的物质仍跟原化合物有相似的性质.
  下面是杀虫剂“DDT”和“1605”的结构简式: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杀虫剂1605本身对人畜毒性远强于DDT,但DDT已被禁用,而1605尚未禁用,这是因为________.
2.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________传染病.
3.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C.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4.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DDT的平均浓度.
请分析说明:
①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________.
②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体内DDT的浓度的积累是通过________这条途径来实现的.
③人们在使用DDT的初期,杀虫效果十分明显,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这说明DDT的使用对害虫起到了________作用,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我的图书馆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CC-Baby的回答(405票)】:
( 最近一直挺忙,没有太多时间,而又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去思考整理答案,所以挺久没更,有些抱歉)
家族经营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在某一行业做到了国内领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资格说说的。
中国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关于这点可以看看《》(视频在文章末尾)这个纪录片感受一下。在粮食生产方面,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耕地不是荒漠化就是被开发,而且我们挨着越南、缅甸等国家,进口的粮食比本地生产的都便宜。
农业专业的生和农业行业的公司的关系就像是相亲,而且是谁都看不上谁。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农业行业无论从印象还是现实都是脏、累、苦,远不及IT白领那么高大上。除此之外,社会思想方面总感觉和农相关的很低级,别人都抢着往大城市跑,而你从农民出身大费周章又回去种地,多少会被亲戚朋友感觉没出息。这里没有瞧不起农民的意思,不过你扪心自问是不是这么想的。同学聚会聊工作,同学说在百度啊麻花疼什么的,你说你在史丹利复合肥多少觉得有点没面子,更别说什么不知名的小公司了。而且工资待遇也很低,大学毕业生普遍在1000+。工作环境一般不会在一二线的大城市,我家的总部因为生产需要就在某三四线城市离市区几十公里的郊区。别说大小伙子得找女朋友了,出了公司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更不用说远离繁华踏踏实实做研究了。反正对谁来说都不是什么好工作。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技术专利,延长产业链,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所以非常需要能开阔创新的研发人才。我也是从大学走出来的,非常清楚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形态。在招聘会上随便看看你的简历就知道你在大学做了什么,60多分的成绩,参加过什么社团,在哪打过工……对不起,这些我们通通都不感兴趣。即使你出身名校,成绩也非常优秀,我们也要考查你的实际能力。更何况优秀的学生一般都好高骛远,薪资待遇等要求非常苛刻,如果做不了科研,那还不如雇几个农民踏实肯干。 农业类的公司需要真正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太可能对你进行长期深度的培训。 不像Google之类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需要自由的时间来贡献创意,或者做大量的调查来考虑用户体验。我们公司工作非常明确,每天各部门经理都会安排具体工作,具体到每个人的用车、食宿问题。有时很轻松,有时需要熬夜清算。有些职位会非常的苦,比如外派指导的技术员,在农村一呆就是几个月,生活都得自理。我在条件算是好点的地方呆过一个星期,经常断电,更别提上网了。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一台小彩电,两个凳子搭一块木板算是一张床了,阴雨天会非常潮湿,现在城市出生的孩子哪能受得了那种环境。
中国农业行业的困境在哪里?
1.农业产品利润小,讲究的是规模效益。在美帝,农业种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大面积平坦的土地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很多农作物的种植、灌溉、收割的全机械化。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物流体系,杀虫、授粉等细致的产业划分。由此带来的高效率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美国农业人口1993年约占总人口的1.9%,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就业劳动力总数的2.1%,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近100个人消费。 反观国内除华北、东北等平原外,主要还是依赖人工作业。本来一个人开着收割机一下午就能干完的活,10个人干一天都不一定能干完。效率低,成本翻了好几倍。比较乐观的是现在很多国内厂家在努力研发各种机械设备,用不了多久就会把机械化普及开来。国家新的土地政策给予了农民更多的土地自主权,为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政策的便利。
2.科研水平低。国内主要粮食的种子研发来源于农科院,但市场上外国公司的种子却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通过杂交和基因工程实现了种子的高产、抗旱、抗碱、防病虫害等多种改良,但使种子不育的“ 终结者”技术把农民推到在种子生产者面前完全无助的地步,迫使农民每年都要购买他们的新种子,使得公司成为整个过程中唯一的受益者,对农业生产毫无益处。除了种子外,某些成分的深提取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只能进行简单加工后出口到国外,再制成各种高端产品高价卖回国内。
3.农业公司的经济体系比较脆弱。首先是农作物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在自然面前人总是很被动。一段时间的干旱、霜冻,或者持续多天的降雨就可能对一家小公司造成致命打击。其次,农业讲究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气候育苗、种植方法千差万别,其中的调整周期很长,每次试种都要等大半年后才能知道结果,还不能单纯的以政治区域划分农业区域。而且国内农业公司多以家族型企业为主,具有很多家族企业的通病,比如融资难,产业结构单一等,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去对冲风险。套期保值的期货种类也非常有限,而且由于集约度低的问题应用不够广泛。
总之,农业行业是一个市场空间巨大,但目前还很不成熟的领域。大学毕业生在其中可以参与的几乎只有科研,但是,由于我之前说的几点原因,除一些发展特别好的企业外,一般农业公司不会投入很大的精力从事自主研发。更倾向于和高校合作或者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专利。可能只要10W,100W就能买到想要的专利,而自主研发投入就像无底洞。很直接的例子,袁隆平1964年开始搞杂交水稻,1975年才出了第一代产品,前后用了11年,期间投入的人力物力难以想象。国内哪家公司敢这么搞? 所以高校毕业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暂且更到这里吧。
Ps:史丹利复合肥和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文中提到只是因为比较知名,增强论证力度。
另有一篇关于农民问题的回答,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透视美国01美国农业 /v_show/id_XNjExNTg0Njg4.html
【郝奕成的回答(258票)】:
说说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现在就读于荷兰Wageningen UR 农业工程(biosystems engineering)专业(硕士)论文方向是温室气候控制。
对于你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是大环境:
中国的国情是小农,低技术居多,不像是美国动辄上百公顷,也不如荷兰这里一公顷温室就高的惊人的产量。所以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给人的印象便是穷苦落后,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年杀一头自家的猪。
一言蔽之便是:城里人更不懂农业,农民自己也不懂农业。农民自身缺乏改进生产的动力,城里人的偏见和无知使整个行业一直处于蒙昧落后的阶段。
一直以来专家坚持18亿亩的耕地红线,这是符合国情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在农业生产里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对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思想却缺乏技术支持。
所以在整个社会对于农业的印象出现大规模的转变之前,农业从业者在大环境里是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的。整个社会都不怎么关注这个行业,你又怎么期待这个行业能有多大的竞争,多少创新呢?凭什么让你在这样一个缺乏竞争的行业里面得到高收入呢?
第二个是技术层面:
中国技术落后是不用多说了的。我在12年的时候曾经在洛阳某农机厂(不是驻马店求别黑)实习过,了解了整个生产流程。当时有个令我非常非常印象深刻的事情,一群工人将钢圈用脚踹进了轮子,因为那个钢圈尺寸略大没法装配进去。
这是个很小的细节,但是说明了什么?大部分的农机设计(全世界范围)使用的并不是什么新科技,而是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定型的设计,所以本来农机就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也就是说,农机这种东西核心技术上是没有太大差距的。外国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农机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大多体现在加工工艺上面,往细了说便是一颗螺丝,一块钢板的区别。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东西无关紧要,但是对于一台重达几十吨的联合收割机来说,每一颗螺丝,每一块钢板,每一个齿轮和皮带的误差,凑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误差。像之前提到的一个需要用脚装配的机器,在后期维护和耗油量上,人们完全可以想当然的觉得这个机器和德国产、美国产的机器相比要差多少。
事实上也是,价格低,耗油量高,故障率高..呵呵。 10吨铁卖个10多万,你说你还赚个毛线,还求个什么上进?
这种技术落后带来的恶性循环,是每一个农业方向学生应该思考的地方,但是就我所知却没有几个人在思考这些东西,我身边更没有哪个人是想着要怎么去在未来改变这个现状的。大部分从我这个专业毕业的同学,毕业了想着是考公务员或者转业,是随便找个工作养家糊口,这么一个目前屎的一塌糊涂的方向你告诉我你只是想靠他养家,你说你怎么找工作,怎么拿高收入?
在农业概念上,中国也实在是缺乏任何创新的点。近年来提出的垂直农场和水藻养殖,这些都是农业发展最前沿的东西,在中国却没有一点点要发展的迹象。包括bio refinery, bio digester这些东西,也许是我孤陋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国内有哪些人在做这些东西。生物燃料这些和农业紧紧相关的东西,中国也许意识到了但是..你懂的。
设施农业搞了这么多年,说实话也就那么些东西,中国人没有提出任何具有革命性,前瞻性的农业发展方向,反而一天到晚观望着国外,看着老外在干嘛,想干嘛,然后和其他行业一样等着抄人家的。
在农业生产标准上,中国处于十分杂乱的情况,由于小农模式,各家各户生产流程不一样,缺乏监管,长期出现农药残留过多,土地盐碱化,浪费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灌溉用水重金属超标等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大众对于国内食物的强烈不信任(参见镉大米)。这个问题不解决,说小了不利市场,说大了祸国殃民。在华北地区有些村子在水都喝不上,井深过100米的情况下农民还在使用漫灌........
唉!!!!悲乎!
再说一个有点跑题的话。荷兰什么东西最先进?温室吧。中国近年新建了大量的venlo式温室(荷兰),但是他们造出来了却不知道怎么算那些植物生长的参数。在荷兰每一个温室在建立之前,会经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包括风向,气候环境,温室材料的反光率透光率,辐射反射量,加热量,补光量,储热罐(heat buffer)容量,二氧化碳injection 一系列的东西。前段时间教授说接到了中国客户的抱怨,说引进的温室不好使,然后他说,他们就指望着买个玻璃房子回去就解决所有问题。
农业里面其实是有很多涉及具体技术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包括农业技术人员本身,都缺乏一些过硬的知识技能。
前段时间去北京周边的一个示范园区看了他们的温室,全套进口,priva的水肥一体方案,地热,通风卷帘湿板一应俱全..但是...但是没有温湿度监测和控制系统.................................无土栽培,却没有基质的EC检测装置。
这就好像你买了辆法拉利,但是没装方向盘。而且买主还问:“什么?开车还需要方向盘呢?"
钱也花了,该买的牛比东西全买了...最后一个没用上。我说这个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说技术不光是硬件,你买回来了,没人知道要怎么用上还是空的。不要小看软件实力的重要性。
有点扯远了,总之吧,中国农业从事技术人员本身也面临着心态问题和技术缺陷。这也是一个低收入的原因吧。
第三个方面:创业。
我个人的观点是农业创业正在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且面对日益增高的食物需求(量,多样性,安全性),农业会应运市场的需求而发展。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农业肯定会上升,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应用在农业发展上。农业创业很难,是因为农业投资回收慢,而且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靠天吃饭,光是圈一块地就得费不少钱和力气,同时还不时有些消息说谁谁家猪得病死光了,谁谁家的植物被别人一卡车偷走了,总之就是从一开始对人们来说这个行业就是比较难以入手去做的。这个环境确实挺屎的,在这边你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在国内却会有。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希望在未来十年里面这种创业环境会变得友好一点,能让国内有这方面志向的青年聚在一起在上面做一番事业。
毕竟农业发展利国利民,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造福社会,何乐不为?
最后总结一下:
农业必将发展,也必须发展。于私,这需要我们这些农业背景的青年放下社会成见,加强自身技能,开阔视野。于公,也需要社会观念转变,国家加大重视,学院做些实事。
【谭大毛的回答(86票)】:
1.中国是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
2.农业类专业冷门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心理上瞧不上带农字的(如我爹至今对我学了兽医愤恨不已,说他好不容易跑城里来扎根了,我又给农了) ,但实话实说,农业类专业虽然难以吸引高分考生,但也不算冷门了 特别是最近几年招生的状况似乎要好了不少
3.说待遇低`````先想想学生科的````咳咳````
正经说,农业专业据我观察是存在工作好找,工资偏低的现象,
我认为这和中国农业大而不强有关系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另一方面对这些人又木有啥太高的要求
啥人来干都是一样 自然不用给多了
而且这些人还没几个能沉住气的,干一半呆不住跑了的比比皆是
农业确实是个辛苦而又寂寞的行当,想想在猪场里可能1个月才能出来一趟
其实我认为农学学子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本事练出来了收入还是可以的
比如养殖企业的兽医主管什么的
而且只要农业升级转型的道路走得顺利
前景是非常不错的
关键是,请农学学子们都沉下心
我自己是个学生 而且以后应该不做本行 随口乱答求轻拍
这个问题我觉得老师会答得很精彩才对
【Gluale的回答(36票)】:
看了楼上几位回答,我也来试着答下。先说下自己情况,本科南京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所学包括农业设施设计(温室大棚主机牛羊圈之类,这也是高科技好吗擦!)与设施内作物栽培(种花果蔬菜的其实就是。。。),目前在北京一家有机农业公司从事基地工作,公司是行业内较大的公司,不过行业是个小行业。。。接触的是一线的工作,其实说白了就是和农民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头头),工资(这尼玛还是因为我们学校在农业院校里边排名靠前擦!)。
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这个行业是个有前途的行业,现在食品危机严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已经对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就我所知,万科、联想、汇源、南京联创、浙江海亮、浙江绿城等等大公司都在往农业上砸钱,但目前所看来,这些公司做的都不太理想,因为这个行业太难做了,第一投资见效期太长,更重要的是懂这行的人太少!(我是指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大老板只知道投钱,但不知道怎么做啊感觉!于是乎,公司上下的沟通困难,盈利啥的就更困难了,比如我们公司(在盈利哦),虽然是做有机农业的但是感觉不重视基地啊擦!在基地做事很难出成绩啊擦!出了成绩管理着也看不到啊擦!种种原因归下来,基地的人在踏实做事,但屡屡被上边领导伤心,工资涨不了,还被销售客服等等公司里边坐办公室的当农民看,我对农民完全没有歧视,我热爱农业,也愿意当农民,但他们那种态度不爽啊,尼玛我也是读过大学的好不好,我也是一本毕业好不好!但是想在这个行业里边做就得踏踏实实,等有一天你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我想待遇是不会差的。
我的梦想是回家自己做农场,我在积累,在学习,希望成功,也希望农业早日成为辉煌的行业,也希望与我有相同梦想的热爱农业的农业大学的孩子们早日梦想成真。
以上仅为自己理解,如有是不妥请各位看官指出。
【张佳的回答(19票)】:
一般我不适合回答这种自己不擅长的题目。既然
提到了我,那我就尽自己所能回答一下吧。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
我们读书时,农业确实是冷门。但近年来农业似乎并不冷门。几个省的农业大学都是本一招生,而且分数线不低。多数专业就业情况不差(转行学生不列入考虑的前提下)。待遇与其它行业相比偏低。
首先,建议大家别信这类新闻。 现在不认真进行调查的记者实在太多了。
高薪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存在的。但你拿农业的高薪人士和金融的低薪人士比,这不是田忌赛马吗?
其次,看一下专业的调查就知道收入是不是真的很低。
在2013年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植物保护的工资在全国排倒数第三。2012年,在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2268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在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也是农、林、牧、渔业219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6%。 前几年的数据都一样。
我不学金融、不学管理。同时,我对畜牧兽医以外的其它农业不了解。请允许我乱分析一通。
供求关系是首要决定因素。人才也是一种商品。如果满地都是和你一样的人,企业怎么可能高薪聘请呢?这几年来,饲养员等体力活的岗位工资已经上涨至2000年的6-7倍水平了。原因就是干活的人少了。企业负担能力问题。多数农业企业属小微企业,赢利能力不强。还有很多甚至只是家庭作坊。企业管理水平。多数企业也没有完善的薪酬体系。所以在一些小的公司甚至工资还比大公司高非常多,当然工作量也不小,成长空间也少。
【知乎用户的回答(22票)】:
看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农业是个好话题,试着从产业特征的角度理一理自己的思路.
---------------------------------------
题主的问题可以视为两个独立的现象,一方面是农业领域的专业相对冷门;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待遇低。两个现象我认为是成因彼此独立,但互有影响。
农业领域的专业冷门的情况不独中国有,外国也有,全世界都一样。说到“冷门”这个词,可以有一些延伸的认识,譬如知名度不高、关注度不高、影响力不够等等,我认为这些问题在农业领域都是存在的,也是合理的。关于知名度不高这件事情,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美国高校的专业,看看是开设金融法律的学校多还是开设农林牧渔的专业的学校多,搜完了肯定也觉得农业在美国也挺冷门的,我搜了一下,跟我想象的差不多一样。造成冷门的现象,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解释。
1、农业的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就大学的专业设置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没有达到为了追求真理而育化人才的境界,能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路就算是负责的。因此急功近利的思潮不独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也在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学校不愿意投入资源去打造农业专业、农业领域的科研项目获得支持、尤其是横向资源支持的可能性很低。作为学生而言,自然希望自己报考一个毕业工作好找、职业发展清晰的专业。因此,供给水平不高、需求程度不大、自然导致农业专业学科发展慢、优秀的生源不报考,是为冷门原因之一。
2、农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这一点在过去中国五千年悠悠文明史中可能很少有人会认识到,参与人员众多的农业竟然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没错!不同意的可以随便私信本题下农业专业的知乎er们。农业活动的学术基础在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早晚看霞冬天看雪的经验科学的范畴,搞一个种猪育种的学术原理跟听上去高大上的基因重组的距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绝不是像拼图一样随便交几次就碰巧出来一个性状好的。前段时间接触了一批农业项目,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项目的基础平常人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再有疑问,可以登录孟山都等跨国大型农业集团的官网,看看员工介绍里的博士比例,应该对专业化的要求有个具体的认识。任何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民众参与度都不会太高、关注度也不可能像快女超男一样高,是为农业冷门原因之二。
3、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这是一种趋势,且正常情况下不会逆转的趋势。农业生产活动(包含渔猎)曾经是全球参与劳动力最多的领域,但即便是以中国的样本来看真正意义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近些年锐减是不争的事实。从产业特征上来看,农业确实并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答题中有人提到,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化,要靠巨大的规模盈利,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农业规模化一定要与机械化相配合,而机械化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力会被替代。另外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叫做农业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在于通过标准的流程和规范有序的、大规模的从事,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变得可以管理、可以预测、可以控制。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目前农业领域存在着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对于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的仍然是缺乏的,但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导致整体上看起来不是一个吸收劳动力的行业,人员流出是为冷门原因之三。
接下来谈谈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问题,一般认为,毕业生的工资水平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行业平均回报率、行业市场化程度、毕业生成长速度等等。
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待遇低的原因可以从上面几个方面找,首先,农业领域的产业化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就业市场极不活跃,科研院所、大型农口国企这些对口单位都是市场化程度极低的机构,起薪不可能高;其次,农业领域参与者的行业回报率较低,除去少数很优秀的企业外,其他存在劳动雇佣关系的农业领域的企业、个人,投资回报率都不太好看,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从整体上看,农业在国内仍然是粗放养殖种植为主。再次,农业领域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人员成长较慢,快销企业的好公司给毕业生年薪都不低,是因为这个领域的人员成长很快,起薪低了很快人就跑了,农业领域研究个农药啊疫苗啊种子之类的东西没个几年下不来,所以相对流动性也没那么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有创造利润的好载体——优秀的农业企业。
最后,农业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由于文化上的传统、近代的二元经济社会导致的歧视和人才分野确实有很多影响,但能够看到的将来,这是国内一个尚未开垦大有作为的领域。从投资角度,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和团队,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农业领域会不断的出现一些好的企业、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有理由看到国内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们能够像那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农业集团的员工一样,有体面的收入和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马驰亚的回答(17票)】:
这个问题可算是正戳在我的痛处(或者痒处),我把各位的回复都看了一遍,连着评论都看了,写的都不错,也挺在理的,不过觉得我的经历和大家有些不同,写出来或许能让大家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可算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我可以一顿乱扯的话题了太兴奋^_^)
我学的是水产养殖,2007 年本科毕业考研考公务员折腾了一年多无果后就出去工作了,第一份工作是在我们省会的海洋馆当养殖员,天天和各种观赏鱼打交道,照顾它们饮食起居生老病死,由于接触鱼的种类非常多,跨度也很大——从海水到淡水,温水性到冷水性,肉食性到植食性,从软骨鱼到硬骨鱼等等全有,当然不止鱼,还有爬行类甲壳类软体类腔肠类等等,所以我基本上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鱼病,见过了各种各样的投喂方式,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而我干的也很开心,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之余还可以和漂亮或不太漂亮的讲解员 MM 聊聊天谈谈人生理想之类^_^。但是在工作一年多以后就觉得不爽了,不爽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工资实在太低, 年的时候,到手一千三不到的工资,还不管吃住,这就算在小城市也是低工资了,何况还是在长沙,要不是当时我舅让我住他家不要我任何伙食费,我估计都干不了一年。
于是我在 2010 年五一的时候跳槽去了浙江一家珍珠企业做研发,刚去感觉还不错,工资基本立刻就翻了一倍,而且还管住管中饭,但是时间一长各种弊端就出来了,由于搞养殖的研发周期较长,尤其是我们当时在做的是育种这一块的,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利润;而这家企业是家族企业(其实养殖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你老是拿不出来有效益的东西,别人就会各种为难和歧视你,觉得你是来混饭的,老板也会不耐烦,觉得咋老不出效益,毕竟要一家私企去做这方面的研发,真是有点强人所难;有人看到这可能会说那老板干嘛还要养一个研发机构?这是因为国家对这种农业企业的研发有补贴,一般就是出口退税,珍珠主要是靠出口,每年光退的税养活我们都绰绰有余,我们还可以去申请一些项目来向政府要钱,何况有这么一个研发团队也显得洋气,还有可能改进技术给他带来利益,他何乐而不为呢?在那工作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学历的价值,每升一级所涨的工资绝对值是一样的,但是研究生的初始工资比本科生要高 40% ,大概转正定级后研究生是 4000,本科生是 2800,由于不出效益,按照学历定工资倒也无何厚非,我也不是看不得别人比我收入高,只是自己的收入实在有点低,提升空间也很有限。
我在那工作了两年多后,很偶然的知到了老家省会的一个区要招一个学水产的政府雇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去了,结果被录用,我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我的第三份也是现在在做的工作,在一个区的畜牧水产局打工,之所以用打工这个词是因为我在这是合同制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合同工,不过待遇和正式有编制的一样。在这工作没有企业辛苦,待遇在我们这也算不错了,基本是过上了朝八晚五周末双休的机关生活。
现在看来, 我两次换工作,都是因为待遇问题。我的工作是越换工资越高,但是越换技术含量却越低,注意我说的技术是指的养殖技术,显然在机关不需要太多养殖技术。我第一份工作工资低,大概是因为海洋馆这个行业特殊,从业者选择面不够广,而且我在跳槽后也曾像一些海洋馆投过简历,结果发现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待遇都一样的低,可能这些地方觉得养殖员不需要有学历,只要会干活就行,来了可以现学,总之我觉得这个行业比较奇葩。第二份工作说得好听点是研发,说得难听就是花瓶,另外你还要不时客串各种劳动力,这都没啥,主要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钱没法多给你,要想涨工资,就只有提升职务或者等普涨,而职务又有限,别人不走你就没有机会,这情况真有点像机关单位的按资排辈,所以后来我干脆跳槽给政府打工算了。
所以在我看来,国内农学专业毕业生待遇不好,主要是因为农业需要大学生的地方不多,很多活他请别人低价也能干,何苦请你?再加上工作环境一般都较差,农学专业毕业的大部分都转行了,别的专我不知道,我们这个专业毕业的干本行的很少,干本行的这一部分人里很大一部分又都是去干销售去了,真的去搞技术的非常的少。
啰啰嗦嗦的写了一大堆,希望能解答一些大家心中的疑惑^_^
【袁鸿渝的回答(14票)】:
身为一个正在学怎么种田的苦逼大学生来回答一下。
就读农学院,全国农院前十。每年学院拿到的经费是整个学校的一半。当时我入校的时候学校农学有三个专业,农学,农业信息,农村区域发展。前两个是本一线以上的专业,第三个是本二专业。学院今年又新开设了一个种子班,由我们学院一个育成数个大麦品种的老师做班主任。另外我们的学费是2500/年,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以上是背景,我是分割线---------------------------------------
接下来结合我在学校学习时的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非常认同 说的,中国只是个农业大国,光大不强。我国现在耕地面积有接近20亿亩的规模,这是大,但是整体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还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在东北平原那边由于地域辽阔,形成了很多大农场,它们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是,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地并不都像东北可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区域。
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但是根据调研的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土地流转的意愿很弱(这个是我导师跟我讲的,我没查文献,但是我导师总归不会骗我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抑制了大规模农场的形成,人们更愿意进行家庭农场规模生产(几十亩到几百亩地的规模),而这一点就导致了学农专业的学生的高薪就业机会变少了。
我们学院的大麦老师(即上面提到的那个班主任)上课的时候常和我们说,有些学生学习比较优秀,他就把那个学生推荐到一些农场去工作,年薪十八万,这个数据再对比一下江苏2010年统计年鉴中农林牧渔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20000元,是不是觉得非常高?但是这些工作岗位的机会很少。比较能赚钱的农场起码要面积千亩以上,但是由于家庭农场的存在以及土地无法顺利流转,使得这些农场数目相对较少。我的学姐现在在学校读研,但是对于以后的工作,她还没想好,目前最可能的是去事业单位工作,注意,这是研究生,本科生嘛,工作更难找。
上面说了一些就业市场的情况,接下来我讲一下我眼中的“未来从农劳动力“们。因为当时入取的分数不高,所以生源质量只能说一般,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风气不佳。另外,我院生考本院的研究生是200+分就能入取,所以考研究生是大概考前复习一个月,妥妥的可以录取。鉴于这些情况,你们可以推想一下毕业大学生的水平到底如何。所以,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低薪的情况,而且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另外,人们对于农民的偏见也是有的。人们多数印象是苦累脏,在这里,我可以严肃地告诉你们,你们是对的= =。我们学院目前有良田百亩,基本是老师们的试验田,每年六月和十月底会有夏忙和秋忙,整地,开沟,播种,插秧等等全手工,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也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不过也给同校区其他学院的学生造成了奇怪了印象,搭讪的时候问你是哪个院的啊?哦,我农院的。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
前两天我和我朋友讲最近在生产实践的时候她眼前浮现的场景是那种西欧农场的田园风光,但其实真相是一群晒得老黑的人在泥水里拔秧栽秧,干完活回来浑身脏的不行。
在我看来,要改善现如今的农业低收入状况起码要做好三点:
1.财政支农支出上涨,之前的剪刀差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简直是巨大的伤害,现在已经在逐步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将来应该继续这一方针,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将土地进行集中,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才能创造更多的产值。
3.建立起完备的城乡人才流通市场,使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进入需要他们的城市进行价值创造,而不是挤在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现在平均每亩1个劳动力的高密度状况,如果可以降低到东南亚的水准,即0.2劳动力/亩,那农民的收入也就上去了。
【北风三代的回答(13票)】:
你觉得马克思主义研究这门专业毕业后待遇如何?
【余慧芸的回答(12票)】:
先介绍下自己的基本情况,本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硕博跳槽到中国农大有机农业专业。
当年踏入农业类,只能怪高考分数不高,又想读个所谓的211,现在证明这样做也不算太亏。至于专业的选择,我也被名字骗了,想着是关于保护伟大地球母亲的环境生态(o(╯□╰)o),导致直到现在,还是有一帮不了解农业的小伙伴们问我,这个花这个树叫什么呀?我滴好伙伴们,这些都是园艺专业的专长好么,植物保护只关乎主要农田作物,如:水稻、棉花、小麦、玉米等。我活这么大,终于能够区别小麦和韭菜,我已经很欢呼雀跃了好么!!
既然已经认定这条路,必然想着一路走好。国家一直对农业都给予高度重视,但是总体来说,农业还是太低调太平民太落后。但是以就业情况来看,我没觉得这是不好就业的专业,身边的硕士毕业生基本都是公务员行列,解决北京户口,可以安逸过生活,对于一个女孩子,也没觉得不好。但是本科毕业的话,确实只能干销售,辛苦不说,工资也不一定可观,所以我的建议是,既然学农,还是深造吧!多读点书,总归是没坏处的!
这个社会,没有一个专业是好就业的,包括最热门的金融、会计等,也一样面临饱和。但是只要咱们提高自身的价值,一样可以干的出色,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业,提高农业的知名度才是最关键的。
【韩储而的回答(9票)】:
本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12年毕业女硕士一枚,未从事农业相关行业,毕业后一直在4A广告公司摸爬滚打,我简单的用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就业经历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说专业冷门:这同其他知友分析的原因差不多,无外乎工作环境差,社会口碑不高,说白了都觉得从事农业的人很low。很多人读书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能高大上一点,所以报考农业专业的学生很少,造成专业冷门。
主要来说毕业生待遇低这个问题:农业行业比较特殊,入门门槛低,体力劳动占比大,从事这些劳力工作完全不需要4年以上的高等教育培养,所以能容纳的本科,硕士等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比例会很小。
但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技术越发重要;企业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这里说的技术,不简单指会种地、会养猪,而是能使企业节省经济成本,规避风险的高产出技术。以我所学行业举例,在现如今粮食紧缺及注重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下,如何调整饲料配方,既能降低原料成本,又能令猪鸡等不得病长得快,不是简单的把玉米和豆粕混在一起就能解决的。这其中包含成百上千种饲料添加剂以及无数种配比的可行性。这些问题上,是企业希望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能探讨和解决的。
说概括一点,其他行业可能本科培养的是某行业的入门执行者、从业员,但农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是农业行业的军师和谋臣,这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科研经验。
所以农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确非常尴尬,一来象牙塔出来的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合从事最前线的养殖或种地工作,待遇又低;二来从事技术他们还不够专业。所以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这种问题。
从我认识的一些博士的就业情况来看,待遇不错。农业行业高技术人才就业非常吃香,虽然刚毕业的时候工资显得不高,但发展前景很好,很多做技术销售做的好的师兄,买车买房速度极快(长胖的速度更快~)。从国外回来的博士更是抢手货,年薪25-30万起的屡见不鲜。
所以,农业行业就业挺极端的,不会像其他行业那样,简单读个小本就能算出徒了,最好能往上读,往深了读,最好能留个洋(因为现在洋博士也越来越多了),不愁找到好工作。
华丽丽的分割线~~~
从我个人的就业情况来说,农业行业就业还有一点特殊性,就是性别。
当初我毕业的时候,只要申请的岗位有男博士或是男硕士在我前面,想都不用想,我没有任何竞争力。不是企业性别歧视,是女孩子用起来真的不方便,经常要去前线出差(地点偏远,环境不好),接触的客户可能比较豪迈(比较糙),动不动喝酒谈生意什么的。也因为这些行业特征,农业企业在一线城市市中心选址的很少(除了纯外企或纯国企做大的那种土豪),都在二线城市,或在北京郊区六坏外。女生比较适合进院校或事业单位或者科研机构,而这些地方博士比硕士更有就业优势,所以当年必须留在北京的我只能默默的转行了。。。
周围的硕士姐妹们,除了个别有能耐的进了事业单位或外企饲料行业,大多转行了,做什么的都有。男生硕士或博士基本没有转行的,目前就业情况都很好。在二三线城市的待遇跟其他行业没什么区别,在北京工作的虽然初期待遇提不上桌面,但慢慢都有起色。
本科同学里,一半以上都继续读硕士博士或出国了,剩下的也都转行了。本科毕业能找到对口工作一直做下去的,现在看做的都挺好,赚的也都不少。
总之,写这么多就是客观的告诉大家,不要全面否定农业行业毕业生待遇,现在食品安全这么被看重,农产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行业必定是灰常有发展滴~~只要努力刻苦钻研,也能有好待遇的工作,无非就是比其他行业付出多点,多读几年书,多吃点苦而已。
【delailiu的回答(7票)】:
所谓农业大国和农业强国还是有巨大差距的。虽然我国拥有将近二十亿亩的耕地,但相对于九亿农民还是太少了。
所谓三农问题,说白了就是有限的土地无法保证农民体面的生活水平,说白了就是人均耕地量太少。特别是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人均耕地量过少直接造成土地无法规模化耕种、大型机械无法投入生产。一片地可能二三百亩,在农场是一户就能完成生产,而我们这里就要归八九户所有,农场里的二百亩地可能都种大豆或者都种玉米,这种规模下种子的好坏、机械的效率、生产技术的提高对经济成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换好一点的种子好一点的化肥可能多收入几十万。而我们这里同样大的一片地可能归八九户农民所有,一块种大豆,一块种玉米,一块又可能种亚麻,大型机械根本无法使用,至于种子好坏、技术先进还是落后把这片土地分摊的农户来说产生的经济影响是微小的,当人们采取人口密集的精细化耕作方式时,对农业科技依赖低,高学历高水平的农业人员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农业生产根本不需要他们参与,所以农业类毕业生待遇低根本不是你们毕业生自身原因,也不是社会对于农业人员的歧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为众多科研人员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疯言疯语的我的回答(3票)】:
因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行业发展刚脱离刀耕火种没多久,相关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种子,肥料,农药都是,所以,坑蒙拐骗盛行,对技术的需求达到应有水平。不过,这种日子不会太久了,在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下,农业的最大障碍是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家是农村的看看谁在种地就知道了,这种情况一定不可持续,国家推出土地流转承包实际上是对于农业发展不可持续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当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时候,恐怕才是相关行业走向成熟,靠技术而不是靠忽悠生存的时候。
【张小琦的回答(6票)】:
觉得植保异常坑爹
【玉山子的回答(4票)】:
我只是来找同行的=。=
果然大家都在坑里面。可是干嘛要匿名呢,学农科完全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嘛。世人的成见完全是因为不了解而已。
明天回家。占个坑吧想起来填就填想不起来就坑了吧= =
【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回答的人只有@提到了土地流转,而其它的答案基本连提都没有提,实在令我惊讶不已!
题主应该首先明白最基础的一点是,当前中国农业政策是小农经济政策而非现代化农业政策!
事实上由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小农经济政策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农业必须的资源,土地、海、林等等资源都是掌握在农民或曰政府手里的!
大资本投入农业对农田进行整理,投入大型现代化养殖场等等第一产业必然要取得土地等等生产资源的所有权,没有这个所有权流转根本就不可能达成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而现代第一产业经济没有规模化就肯定不可能现代化,投入产出低得让你有绝望的感觉,大资本根本不会有任何兴趣可言!更遑论对第一产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了。只有大型资本农业才会有大量急迫的科研需求和现代化产业管理需求,而小农经济是不需要的!
当前做的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试验恰恰就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是阻碍中国农业或曰第一产业现代化的元凶。讽刺的是由于继续抱着抗拒加速城市化和对巨型都会的小农小市民式抗拒态度,于是还继续想出层出不穷的锼主意来阻碍农民进城成为市民,整天价想着经济崩溃后农民能回家种田防止失业大军。这大概就是中国农业裹足不前的最主要原因了。
因此要探究为什么中国第一产业类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其关键恰恰就在于第一产业的生产资源根本无法集中实现现代规模化生产,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农业只不过是开着拖拉机的小农经济。
【鲁冬冬的回答(2票)】:
因为农业赚不到钱,等到土地流转开始,大家都从农业上或者说土地上大把大把的赚钱了,就没有人瞧不起了。至于赚不到钱的原因就太多了,不一一说了,不过未来此地盛产土豪。
矿老板也就是个挖矿的,房地产商也就是个盖房子的,为什么大家觉得牛逼,这个非常重要。
重申一遍,就是之前赚不到钱,要是盛产土豪,你看农业是什么样的,应该不会太久。
【杨宁远的回答(2票)】:
父母送你上大学的本意就是想让你脱离农业,结果你变专业了。
馆藏&666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农业生产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