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浅显易懂地解释英语从句各种从句的逻辑

&h2&大脑是一个可以持续成长的东西。
&/h2&&p&是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那些最核心、最常见的大脑能力,全部都是可以成长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懂得,大脑成长的奥秘?
&/p&&p&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学习,去体验和实践。 &/p&&p&&b&一、大脑能力是否可以增长?
&/b&&/p&&p&学生时代,我一直是所谓的学霸,尤其初中高中时,在全市高手集中的学校里称霸,同学对我的评价从来都是——“天生聪明”“天才”。
&/p&&p&这个刻板印象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长时间之内我都不敢告诉别人,在小学时,我的成绩很平庸,对于奥数之类的难题毫无兴趣,作文也不生动,记忆力也一般。总之,勉强可能算是一点点小聪明,离“很聪明”尚有距离,“天才”更是离我太远。 &/p&&p&如此的平庸,以至于我上初中的重点班都没考上,还是花钱买进去了。大家都知道,高中比初中难,初中比小学难。小升初,是竞争最弱、最容易的一个环节(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如此的)。在这个最简单的小升初环节里我都没什么竞争力,你可以预估我的天赋水平有多少。 &/p&&p&然而到初三的时候,我的天赋出现了一次大爆发。从初一时候的班级十名左右,到初三的年级12次月考全部年级第一。这是第一次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开始惊讶于我的“天赋”,认为我超级聪明。尤其数学物理之类较难的科目,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题,很难的压轴题,其他同学还在抄老师的题目,我就把题目从思路到答案都做好了。这更是我所谓“天才”的佐证。 &/p&&p&那时候我自己都奇怪,怎么好像脑子突然聪明了?真的,有些题目的思路非常奇怪的,我就是莫名奇妙的能想出来,第一次见到就会做。那段时间,我的思维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的同学,原来看起来和我差不多聪明的,突然一下就被我拉开了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他们的学习不认真了,就是感觉在智商上出现了差距。&/p&&p&高中的时候这个情况再一次重现。进了全市最好的省重点高中,高手云集,竞争更加激烈了,高一时,我在班级里只有20名左右的水平,年级里300名开外。但是到了高二,我突然又智力爆发了,进入年级前10名。真的是智力爆发,不是更加努力了之类的。论努力程度,我高一时就已经足够努力了。&/p&&p&人的智力难道不是固定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突然的爆发增长?&/p&&h2&&b&二、大脑成长的奥秘,在于一种力竭感&/b&&/h2&&p&很多年以后,我回顾那时的场景,逐渐明白为何会出现那种突然的智力爆发。尽管那时是我因为一种非常搞笑的原因而选择了对应的行为,今天我却发现,正是那搞笑的原因促使我一路成长。&/p&&p&在上面两个智力爆发的时期,我都做了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智力、脑力逼迫到极限,形成一种强烈的大脑的力竭感。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大脑的力竭感,让我先来解释一下,当年的我是因为什么样的可笑原因而选择了这种方式。 &/p&&p&或许有人知道,当年有一部火遍全中国的日本格斗漫画,叫做《七龙珠》。七龙珠讲述的是战斗种族赛亚人的战斗故事。漫画中赛亚人的战斗能力超强,源于他们的一个种族特点——每一次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后又活过来,战斗力就会飙升。所以在漫画中多次出现一个场景——赛亚人将全身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尽,极端疲惫、表情极端痛苦,在死亡边缘垂死挣扎,滩在地上,连用手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当赛亚人度过这个难关后,他的战斗力就会大涨。&/p&&img src=&/v2-b8c89affe0cc73eabdb9bba_b.pn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v2-b8c89affe0cc73eabdb9bba_r.png&&&p&我看多了这漫画以后,如此的沉浸其中,以至于不知不觉就把这种“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又被救活”的模式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当然,我没法找人打架打到全身力气用尽,于是选择了把难题当做敌人,把大脑的思考力当做体力,经常采用这种“脑力用尽濒临死亡”的模式来学习。&/p&&p&你也可以想象,假设你的身体状态是做俯卧撑20个就会累了,那么,当你做了30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感觉?就会感觉非常累了,很想休息。但是你又强行做到了50个,这时候,又会是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已经到极限了,必须休息了。可是还不行,还要再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100个。&/p&&p&这样,你就短暂的体验到了一种力竭感。&/p&&p&然后,你把这样的力竭感类比成大脑的感觉,就是我在上面的两个时期,所经常感受到的状态。&/p&&p&&b&你一定要理解,大脑感觉到劳累,和产生这种力竭感是有多么的不同&/b&。长期工作以后,我们的大脑自然会感到疲惫,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格斗家,几天不吃饭都会饿趴下。&/p&&p&可是让赛亚人不断变强的不是不吃饭的饥饿乏力,而是吃饱了以后,却在&b&短时间内以高强度的格斗把能量全部耗尽&/b&。对应的,大脑的力竭感也不是因为持续工作太长时间而疲劳,而是,&b&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就极高强度的使用脑力,然后造成大脑的力竭感&/b&。&/p&&p&力竭感,一定是主动高强度用力而造成的。&/p&&p&那个时候,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着一道超级难题,连续死磕几个小时(一般2-3小时左右)。这几个小时,我不是面对着难题发呆,而是持续高速思考和尝试,快速消耗脑力。&/p&&p&我不知道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感觉,很痛苦,非常的难受。我想一般人肯定会忍不住去看答案或者放弃,因为真的太难受了,感觉大脑要爆炸。实际上,一般人的习惯是20分钟左右放弃,30分钟很多人就到忍耐极限了。可是我一次次不断逼迫自己持续更长的时间,一次次把自己的大脑思考力耗尽。&/p&&p&这种痛苦,没有体验过,不会知道它能够强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的告诉你,初中我进行这种突破的时候,有时会痛苦的趴在桌子上哭。&/p&&p&是真的哭,不是用夸张的手法去形容,而是真实的会哭出眼泪来。这种哭,也不是那种生气了、委屈了、很悲伤的流泪,而是力竭的哭,有气无力的哭, 连哭都哭不出来的哭。&/p&&p&你要区分,这不是因为做题做不出来的痛苦、自卑、恨自己无能的哭,而是不带这些情绪,仅仅是因为力气用尽后的痛苦式的哭。具体表现为,只要放弃思考,躺倒床上休息,就立刻不会哭了。&/p&&p&一段时间内,我每天晚上在家里反复使用这个方法虐待自己的大脑。大约1个月之后,我就感觉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所说的那种智力的爆发。这是我初中的经历。高中时候与此类似,不过由于已经有了初中时候的经验,倒是没有累哭,而是在力竭之后失神的瘫软趴在桌子上。&/p&&p&这种力竭感,给予了我两次爆发式的大脑成长。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大脑能力的赛亚人。&/p&&h2&&b&三、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证据&/b&&/h2&&p&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这种从超级赛亚人的身上领悟出的力竭模式,居然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到了一点对应的证据。&/p&&p&当我们记忆文章的时候,最习惯的方法就是反复读,反复背诵。当我们反复背诵的时候,实际的模式就是,尝试背诵一下,如果哪个地方忘记了,想个几秒钟(一般不超过15秒),然后就确认自己是真的忘记了,再次去朗读课本。&/p&&p&众多心理学实验都确认,这种记忆方法是非常低效的。比较高效的是下面一种。&/p&&p&在你背诵文章的时候,可以尝试不断测试自己。注意,不是单纯的反复朗读,而是稍微读一两次后,就强迫自己尝试把文章背出来,很费力的去回忆刚才背了什么内容,不能几秒钟就放弃了。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朗读要强的多。&/p&&p&从力竭的程度上来说,第一种方法耗费的脑力就很低,而第二种方法就很耗脑力。你可以尝试一下,在好像已经遗忘了文章的时候,强行逼迫自己去长时间回忆,不准再去看书,持续5分钟以上——仅仅5分钟而已——脑子在不停的想,不准发呆、不准停下来,会让人觉得多么的疲惫。&/p&&p&有心理学家统计了几百个关于记忆的实验,最终明确得出结论,正是这种费力、痛苦、让大脑疲惫的主动造成力竭的行为,造成了记忆效果的提升。这种力竭感,在记忆的学术研究领域,叫做effort processing(耗费努力的信息处理)。回忆文章的时候感觉越困难、越消耗脑力,记忆效果就越好。&/p&&p&可以看到,在记忆领域,这种赛亚人式的力竭做法依然是成立的。&/p&&p&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真的是对大脑运作方式的一个确认呢?我们还可以继续看。&/p&&p&比如,比起简单的普通学习(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费曼技巧是一种被广泛证实有效的深度学习的方法。费曼技巧能够同时促进人的记忆和理解,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内容的理解,有很好的效果。&/p&&p&所谓费曼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在大脑中模拟给别人讲课。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费曼技巧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这种不太费力、不会造成你力竭的事情,转化成给别人讲课这种比较费力、让你形成主动消耗脑力的事情。这种形式的转化让你的力竭感能够更容易产生。&/p&&p&可以认为,是这种力竭感推动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你看,不仅大脑的记忆功能会被力竭感推进,理解也是一样。&/p&&p&再比如,学习知识的时候,比起普通的学习,更好的方式是写文章(或者做演讲、开课程),把知识教给别人、展现出来。很显然,写文章是要让你上升到作者的水平,普通的学习仅仅要求你拥有学生水平,那么写文章就会比普通学习更容易造成你的力竭感。或许未必真的会力竭,但是肯定要更加费力一些。&/p&&p&所以,不论是大脑的理解还是记忆功能,都会被力竭感所提升和推动。大脑的其他思考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样可以。&/p&&h2&&b&四、一些注意事项和难点&/b&&/h2&&p&这种主动消耗脑力,乃至消耗到力竭的方法,极少有人在频繁使用,因为它让人很痛苦。大部分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都是被外界所逼。比如,被高考和考研所逼,短时间让自己力竭了几个月;被工作的领导所逼,短时间力竭了几个月。&/p&&p&这几个月的力竭式训练,极大的开发了他们的大脑潜能,但是由于其痛苦程度太深,一旦脱离了外部压力以后,这种训练模式就停止了。&/p&&p&极少有人会主动的把自己逼迫到大脑力竭的情况,因为不习惯承受这样的难受的感觉。&b&然而,这样的难受其实是可以去习惯的&/b&。当你使用越频繁,力竭的难受感觉就会越淡。比如刘未鹏在他的著作《暗时间》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习惯这种硬着头皮做事情的感觉”。这种方法的意思就是,习惯于这种力竭的难受感(但是他所指的是一种比较轻微的力竭,与本文略有不同)&/p&&p&再比如,体力上的力竭感,一样的非常痛苦,但也是可以习惯的。军人出入军队的时候,刚开始接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每天都在遭受力竭感的洗礼。最初的几天,他们会感觉无比的痛苦崩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苦就逐渐降低,一两年后,同样的军事训练虽然劳累,但却不会让他们特别痛苦了。&/p&&p&类比下来,大脑上的力竭感的痛苦,也是一样可以适应的。&/p&&p&另外,在进行这种力竭式的突破成长时,有一些重点注意事项。&/p&&p&1&b&大脑的力竭式训练,需要是自己主动用力,而不是被动消耗&/b&。比如,体力训练,需要你主动跑20公里,而不是找个车子拖你20公里。脑力的力竭,不是死磕15个小时不休息让大脑低效的疲劳,而是在较短时间内,对较难的内容进行死磕,从而造成力竭。&/p&&p&2&b&大脑的力竭式训练过后,一定要进行充分的休息&/b&,尤其注重平息情绪。这一点与肌肉的锻炼类似,高强度锻炼而不充分休息,会造成身体的疲劳积累,让训练无效化。大脑的训练一样,高强度的大脑训练,一定要配合充分的大脑休息,散步、运动、睡眠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而对于力竭式训练所必然带来的各类情绪,则要以明确的自我认知、训练目标,以及舒适的休息来化解,否则很容易中断。&/p&&p&3&b&初期的痛苦,一定要忍住,要去习惯&/b&。不可因为一两次的强烈痛苦而放弃,哪怕含着泪,哪怕歇斯底里嚎啕大哭,爬也要爬着坚持下去。这种不断逼迫自己到极限的痛苦将永远存在,而你却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能够控制这种痛苦,平静的与它共处。&/p&&p&4检验训练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你的思考能力是否真的有长进,尤其是有了一种&b&大脑很有弹性的感觉&/b&。长时间训练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爆发力很强,自己对思维状态的调整得心应手,既可以放空脑子什么都不想,也可以瞬间集中精力把大脑运转到最高速。&/p&&p&5&b&有多大的力竭强度,就有多大的成长速度&/b&。一点点的主动消耗脑力的难受,能让你有一点点的成长;真正的力竭式训练,会让你不断蜕变,永不停歇。&/p&&p&这种大脑思考力的训练,外表上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体育锻炼,别人尚且可以看见你在跑步、举重;而思考力的锻炼,别人根本无法识别,或者仅仅认为你是在普通的认真学习而已。突然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你的思考能力变得超强,忍不住感叹“你真是个天才”“你真是天生聪明”。&/p&&p&而你却轻轻一笑,深藏功与名。&/p&&p&最后补充一句,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微量力竭比较合适一些(包括我自己的学习策略夏令营中,给学生的课程也是微量力竭程度的训练)。进度虽然慢一点,难度却也第一点。彻底的力竭式训练,很多人可能是坚持不下去的,我自己也只是阶段性用用。&/p&&p&可是不试一下,又怎么知道你是不是 the one 呢?&/p&&p&————————————————————————————&/p&&p&建了一个qq交流群,学习的策略4群:(入群密码:叶修)&/p&&p&另有一个公众号:学习策略师(xuexicelueshi)&/p&&p&这就是我们交流的平台&/p&
大脑是一个可以持续成长的东西。 是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那些最核心、最常见的大脑能力,全部都是可以成长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懂得,大脑成长的奥秘? 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学习,去体验和实践。 一、大脑能力是否可以增…
&img src=&/v2-8cdf9859eecb24d73682_b.jpg& data-rawwidth=&1446&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6& data-original=&/v2-8cdf9859eecb24d73682_r.jpg&&&h2&&b&※公告篇:&/b&&/h2&&blockquote&&p&&b&涛哥微信:xinruiyqt&/b&&/p&&p&&b&涛哥QQ:&a href=&tel:& data-title=&& class=&&&&/a&&/b&&/p&&p&&b&完整付费版《模法笔记》链接:&/b&&a href=&/?target=https%3A///appYwJYi5b524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模法班(C)于庆涛&i class=&icon-external&&&/i&&/a&(暂时只能复制链接,发到微信好友(自己),点击开!)&/p&&/blockquote&&br&&p&&img src=&/v2-457e0befa3b_b.jp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9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v2-457e0befa3b_r.jpg&&~~~欢迎广大学子积极投入涛哥的怀抱~~~&/p&&br&&br&&ul&&li&&b&大题篇&/b&&br&&/li&&/ul&&br&&p&&b&1、导数大题篇&/b&&/p&&p&&a href=&/p/& class=&internal&&【导数大题篇】求函数的单调性(上)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 class=&internal&&【导数大题篇】求函数的单调性(中)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 class=&internal&&【导数大题篇】求函数的单调性(下)--二阶求导都是纸老虎!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tipjar& class=&internal&&【导数大题篇】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之端点效应(下) - 知乎专栏&/a&&/p&&p&&b&2、解析大题篇&/b&&/p&&p&&a href=&/p/& class=&internal&&【圆锥曲线大题篇】弦长与面积问题技巧体系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 class=&internal&&【圆锥曲线大题篇】最值问题经典3步(o^z) - 知乎专栏&/a&&/p&&br&&ul&&li&&b&小题系列&/b&&/li&&/ul&&br&&p&&b&1、函数篇&/b&&/p&&p&&a href=&/p/& class=&internal&&【函数篇】图象变换的正确打开方式(?)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 class=&internal&&【函数篇】秒杀复杂函数图像识别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 class=&internal&&【函数番外篇】极限化思维为你的函数画龙点睛! - 知乎专栏&/a&&/p&&p&&b&2、立体篇&/b&&br&&/p&&p&&a href=&/p/?refer=mofabiji& class=&internal&&【立体篇】秒杀三视图の三步还原几何体(上)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refer=mofabiji& class=&internal&&【立体几何篇】秒杀三视图の口算求体积!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 class=&internal&&【立体篇】秒杀外接球の圆柱外接球模型(上) - 知乎专栏&/a&&br&&/p&&p&&a href=&/p/?refer=mofabiji& class=&internal&&【立体篇】秒杀外接球の圆锥外接球模型(中) - 知乎专栏&/a&&/p&&p&&b&3、平面向量篇&/b&&/p&&p&&a href=&/p/& class=&internal&&【向量番外篇】秒杀面积比问题 - 知乎专栏&/a&&br&&/p&&br&&p&&b&4、圆锥曲线篇&/b&&/p&&p&&a href=&/p/& class=&internal&&【圆锥曲线篇】同弦焦半径之“AF=λBF”模型 - 知乎专栏&/a&&/p&&br&&br&&br&&img src=&/v2-d4537afbc622b84a885b513072baf78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d4537afbc622b84a885b513072baf784_r.jpg&&&p&&b&&img src=&/v2-e4b7c1ea2bfba7ba059c_b.jpg& data-rawwidth=&4096& data-rawheight=&1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96& data-original=&/v2-e4b7c1ea2bfba7ba059c_r.jpg&&上图是,几年前拍的我的母校——哈工大。&/b&&/p&&p&&b&下图是,我。&/b&&/p&&img src=&/v2-4f8ad59e7ef1f2e5cb31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v2-4f8ad59e7ef1f2e5cb31_r.jpg&&
※公告篇:涛哥微信:xinruiyqt涛哥QQ:完整付费版《模法笔记》链接:(暂时只能复制链接,发到微信好友(自己),点击开!) ~~~欢迎广大学子积极投入涛哥的怀抱~~~ 大题篇 1、导数大题篇
&p&各位同学们,专栏&a href=&/xiandaiwenyuedu& class=&internal&&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满分技巧 - 知乎专栏&/a&已经开通,大家以后关注专栏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我的更新推送。&br&&/p&&p&各位收藏了本答案的同学们:&/p&&p&最近也有同学私信我说这个系列讲座看起来太长了。而且根据我的排版,每次都需要从头开始看不说,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更新。&/p&&p&因此我决定为这个答案开辟一个专栏,以后的每一讲都放在专栏里,这样只要是关注了我的同学,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推送。&/p&&p&--------分割线----------&/p&&p&先占个坑,学习方法短时间内暂时是改变不了了,讲一点考试策略吧,毕竟这个才是最直接的分数相关。别的科目都不讲,我只讲语文,因为:&/p&&p&&b&语文是最容易快速上分的!&br&语文是最容易快速上分的!&br&语文是最容易快速上分的!&/b&&/p&&br&&p&很少有老师能讲好阅读理解,那么重点来了:随便拿任何一个省的卷子,或者是全国卷出来纵向比对。&/p&&p&如果我告诉你,二十年来,绝大多数省的卷子有百分之90都是答案一,百分之5是答案二,百分之5是答案三。&/p&&p&那么填上这个答案一,是不是代表着有百分之90的概率,你的阅读理解能够快速从一个及格水平提高到优秀甚至满分的水平?&/p&&p&不服的同学请去买一套所在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拍阅读理解拍答案私信我。&/p&&p&我会在回答里不断更新,直到讲透全国所有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为止。&/p&&p&…………………………分割线&/p&&p&今天开启第一讲&/p&&p&举的例子会从&a href=&tel:&&&/a&全国卷不断更新&/p&&p&例1是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现代文阅读,价值22分&/p&&img data-rawheight=&790& src=&/v2-7ad6b850a9f767a815e5_b.jpg& data-rawwidth=&10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v2-7ad6b850a9f767a815e5_r.jpg&&&br&&img data-rawheight=&792& src=&/v2-9b45bd8bd0fdf_b.jpg& data-rawwidth=&9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v2-9b45bd8bd0fdf_r.jpg&&&p&相信很多同学在考场上都不愿意看这样充满了诗情画意,实际上全是坑的题目,那么我争取用一千字以内,告诉大家怎么样去把这个22分,拿到20分以上。&/p&&p&OK,我们先讲拿高分的&b&第一个要点: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问题&/b&。&/p&&p&原因可以以后再解释,先给一个粗略的理由:因为没有任何参考答案,会参考你的回答。&/p&&p&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答案和出题人的思维契合度不高,那么你得的分也自然高不起来。&/p&&p&先看14题&/p&&p&左公柳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民勤人出现在文章的第四段,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入手,拿下这六分。读完这两段,发现全是抒情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是不可能作为答案的。然后我们自然而然的把目光移到最后一句。这句话叫做,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p&&p&那么第一问的答案就出来了,具有怎样相同的特点?&b&都有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特点。&/b&&/p&&p&三分到手,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p&&p&OK继续看第二问,作者描述这些的用意何在?&/p&&p&这三分需要一些小学阅读水平,OK,这个时候你看一下文章的第一句。&/p&&p&然后翻译成一个比较官方和正式的语言,就变成:描述大西北的环境恶劣。&/p&&p&还没完呢,把我们第一问的答案再延伸一下,继续写:突出当地人的坚强意志。&/p&&p&然后这个第二问的答案就变成了:描述大西北的环境恶劣,突出当地人的坚强意志。&/p&&p&&b&请记住,高考现代文阅读,不管他描述的是猫,是狗,是猪,最后都会回归人的性格特点。&/b&没有人会关注这个树多高多壮,作用多大,至少在这个考场上,没有意义。&/p&&p&继续看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p&&p&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个题型。这个题型,你如果用自己的话解释,百分之一百错。&/p&&p&为什么,因为是文中的含义啊。&/p&&p&来,第一句话文章已经给画线了,我们非常过分的只读画线前面的那句话。&/p&&p&这句话叫做:&b&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b&&/p&&p&其实要我说吧,你要是真的特别懒,把这句话抄上去,讲道理也能拿一半的分。&/p&&p&另一半的分给谁呢?&/p&&p&给把第一问答案也翻译一下抄上去的同学。&/p&&p&我们看看抄上去之后的答案是怎样的。&/p&&p&&b&大西北的环境恶劣,让人与树木的坚强意志得到了更好的历练,让人变的愈发坚强。&/b&&/p&&p&&b&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b&&/p&&p&在这里我们讲一下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给分方法,一般来说这个题四分,分两问。&/p&&p&每问就是两分。这两分分为两种可能,一种是每个得分点给1分,总共两个得分点。另一种是每个得分点0.5分,总共四个得分点。&/p&&p&我们这句话实际上就完成了四个点,环境恶劣、坚强意志、历练、令人坚强。&/p&&p&至于措辞,那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p&&p&继续,这一问答完了,下一问的答案也就出来了。&/p&&p&把这句话用上一句的反面翻译一下,就是:&/p&&p&&b&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不能让人变的愈发坚强。&/b&&/p&&p&&b&参考答案: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b&&/p&&p&ok,到目前为止,10分到手。&/p&&p&继续看下一题:文章第五段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p&&p&根据我们刚刚的算数,6分,要么三种表现手法,要么6种。&/p&&p&反正不可能是五种的,每种1.2分?&/p&&p&考虑到第五段的长度,我觉得每句话用两种以上的表现手法可能性不太大。&/p&&p&于是就三种了&/p&&p&最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是那几种呢?&/p&&p&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对偶&/p&&p&好了,去掉这里面不可能有的,就剩下&b&比喻、拟人、对比&/b&了&/p&&p&三分到手。&/p&&p&有的同学肯定会问:MD答主你当老子好忽悠吗?人家说了是表达手法,你回答的是修辞手法。&/p&&p&那我就想问了,谁说修辞手法不是表达手法的?&/p&&p&继续说好处:&/p&&p&据我个人统计,在全国所有的高考和模拟卷里,一般问这个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的,你把&b&生动形象的说明了&/b&。。。写上去,至少都能得一分。&/p&&p&继续把我们的第一问第二问抄上去,&b&突出了胡杨林的坚强意志,激发了人的坚强信念&/b&。&/p&&p&注意这里不是左公柳了,别抄错了,抄错了别说是我教的。&/p&&p&好了,刚好三点,比答案还多一点。&/p&&p&&b&参考答案: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b&&/p&&p&这个得分就稳了,比参考答案还稳。&/p&&p&到目前为止16分全部到手&/p&&p&最后一问:作者写戈壁石对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p&&p&好,记住了,&b&所有说对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的。作用都是深化主旨/突出中心思想。&/b&&/p&&p&然后再回到文章里,解释一下这个戈壁石的含义。发现整个戈壁石这一段被写的跟情书一样肉麻,那就这么回答就好了。当然你不能在高考考卷上说人家作者肉麻。&/p&&p&但是可以这么答:作者将对大西北的情感寄托在戈壁石之上,这样的描写深化了文章的主旨。&/p&&p&&b&参考答案: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b&&/p&&p&这个以小见大的一分我不要了,22分我就拿21分。&/p&&p&我去过大西北吗?&/p&&p&我知道作者絮絮叨叨讲什么了吗?&/p&&p&我知道胡杨树和白杨树有什么区别吗?&/p&&p&都没有。&/p&&p&高考也不考这个,高考的本质只有一个东西,就是你能不能跟上命题人的思路。&/p&&p&当然我也知道很多同学心里会说,这是奇淫技巧。&/p&&p&对,这就是技巧。&/p&&p&看过武侠小说的都知道,武功高的,大多数内功都很深厚,这是你高中三年的积累。&/p&&p&在你没有内力的时候,你只能依靠这些。&/p&&p&OK,第一节课下课。&/p&&p&…………………………分割线&/p&&p&今天开启第二讲,依旧是熟悉的现代文阅读,今天我们讲的是08年高考全国1卷,OK,拿到这个题目的第一件事,一如既往的是花&b&三分钟时间通读全文&/b&~&/p&&img data-rawheight=&794& src=&/v2-a0baeffd0ec1_b.jpg& data-rawwidth=&1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2& data-original=&/v2-a0baeffd0ec1_r.jpg&&&br&&img data-rawheight=&827& src=&/v2-ecbc2044c_b.jpg& data-rawwidth=&1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7& data-original=&/v2-ecbc2044c_r.jpg&&&br&&img data-rawheight=&606& src=&/v2-4b16b76ab6a69a8371c0_b.jpg& data-rawwidth=&1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3& data-original=&/v2-4b16b76ab6a69a8371c0_r.jpg&&&p&读完全文之后就发现这个文章又是神奇的不知所云。&/p&&p&OK没关系,我们继续读题目,先看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意。&/p&&p&按照我们上次课的讲法,14题价值4分,换句话说,要么四个得分点,要么八个。&/p&&p&但是据我个人统计,还没有哪年高考的语文试卷里能有一小题答出八个得分点的,这种数字一般出现在政治的大题里。&/p&&p&OK,4个得分点,那就好办了。&/p&&p&既然题目问我们&b&为什么闻名遐迩&/b&,那我们就在原文中找&b&闻名遐迩&/b&这四个字。&/p&&p&然后发现了这样的句子:&/p&&p&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p&&p&这么一看,好像刚刚好是四点,那就把它简略一下抄上去吧。&/p&&p&1.王维的《渭城曲》对其进行了描写;2.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3.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4.“阳关道”是光明大道的代名词&/p&&p&&b&参考答案: 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b&&/p&&p&四分到手,而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抄抄原文罢了,甚至还简略了一点。&/p&&p&OK继续看15题。这个网络流传版本的作者一看就不懂高考语文,15题的分值一定不会是4分,而是6分。这个取决于历年高考的阅读理解分值和我们说的,这个题分为3个小问。&/p&&p&那么一定会是6或者9分,不会出现4分这种诡异的数字的。&/p&&p&继续看划线的句子,第一句: 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既然题目已经说了要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看看上下文,下文就一句,跟没有一样。上文倒是很有意思,这一段的前半段在说路途非常苦逼,突然画风一转,就进入了绿色的海洋了。&/p&&p&那么怎么解释划线的这句话呢?&/p&&p&&b&依旧是把这段描写给简略一下,然后换成官方的语言答上去&/b&&/p&&p&&b&沙漠戈壁和如海洋一般的绿色林带给人以巨大的反差感。&/b&&/p&&p&参考答案: 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p&&p&有同学会说:MD答主你又开始忽悠人了,你个辣鸡,咋没感觉到作者惊喜了呢?&/p&&p&在这里我非常明确的告诉各位同学。&/p&&p&&b&记住,所有这种需要你解释划线句的回答,都要回归作者的感受和用意&/b&&/p&&p&但是谁TM知道这是惊喜还是惊吓啊。&/p&&p&就算是,我认了好吧,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我大度一点,这一分我不要了。&/p&&p&对吧,现代文阅读22分我将就一下拿个21分,给其他人一条活路。&/p&&p&做人吧,就跟做题一样,不要太追求圆满。&/p&&p&好的,思维回来, 下一个划线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p&&p&然后我们接着看上下文,然后发现这一段干脆就不给下文了,只能看上文。&/p&&p&上面让作者感觉到温暖的是他基友的一句话: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p&&p&OK,我们就把这句话简略一下抄上去&/p&&p&&b&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富含历史底蕴,使作者对于阳关古城也感觉到了几分暖意。&/b&&/p&&p&参考答案: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p&&p&好了,前面你说你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没关系,这个暖意是原文里面的,不抄上去那就天理难容了。&/p&&p&OK,继续看下一个划线句。&/p&&p&还是看一下上下文,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我们继续用不流畅的语言来把上下文简略的抄上去。&/p&&p&&b&阳关道对于驻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而言是一道生死关,使他们对于生活留下的点点滴滴,都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b&&/p&&p&参考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p&&p&好,扔了一分,5分到手。&/p&&p&继续看16题,6分,答几点呢?&/p&&p&有灵性的同学一看就知道了,6点!&/p&&p&那是不可能的,能说出六点的说明你还是不明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式。&/p&&p&三点,好吧,三点。&/p&&p&好,这个题一看就是那种理论上来说需要你对于全文的意义有着足够的认知,才能准确的回答出来的题目。&/p&&p&但是,为什么说是理论上,就是因为,&b&按照高考命题人的性格,他不可能在同一篇文章里出两道题,然后这两道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b&&/p&&p&所以你需要答的是什么呢?&/p&&p&你把刚刚我们答过的句子稍微改动一下&/p&&p&这就变成了对于全文中心词“苍凉美”的理解。&/p&&p&对吧,文章分三段,第一段讲去阳关古城的路上,第二段讲阳关古城,第三段讲作者在阳关古城犯神经病了。&/p&&p&那么我们就这么答&/p&&p&&b&1.古阳关曾经是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如今千里平沙、荒无人烟&/b&&/p&&p&&b&2.曾经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如今已经成为了连天的荒漠&/b&&/p&&p&&b&3.古人在生死关上的感慨,道尽多少离别愁绪、万般无奈。&/b&&/p&&p&参考答案: 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p&&p&看到没有,我的答案里面不说每个字,至少百分之九十都出自原文。&/p&&p&6分到手,简单粗暴&/p&&p&继续看17题,在这里我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小常识,就是说高考全国卷的现代文阅读吧,一定是正能量的,就算写了个拐卖妇女小孩的故事,最后也一定要凸显出人民警察英勇无私的把他们拯救出来了。如果写的是旧社会的黑暗,那就是为了反衬当今社会的美好。所以这个最后一题,如果问的是作者的感想啊什么的,&/p&&p&&b&一定要回归正能量!&/b&&/p&&p&&b&一定要回归正能量!&/b&&/p&&p&&b&一定要回归正能量!&/b&&/p&&p&你要是写个为了表达出作者对当前国家不作为导致阳关古城没有普及绿化,那不用想都知道一定完蛋。&/p&&p&好,回归正能量,开始答题:&/p&&p&&b&第一问:体现了作者对于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突出了作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对于祖国无限的热爱&/b&&/p&&p&&b&有什么作用:回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强化了作者的观点。&/b&&/p&&p&这里我们需要讲一下这个&b&强化观点&/b&。&/p&&p&这句话和上节课我们讲到的生动形象一样,也是可以随便往上加,并不需要负责任的,所以点不够的时候,可以拿这样的词语凑一个出来。&/p&&p&参考答案:&/p&&p&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p&&p&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p&&p&22分拿到21分,这是个很可怕的分数。&/p&&p&作文我再教一教拿到个50分,选择题随便蒙对两三道题&/p&&p&其他的你一题不做也90+了&/p&&p&尤其是理科生,我当年就是靠着一手语文常年135+硬拉着只能跟着混的生物和化学的。&/p&&p&要知道,数学你想甩开一个人二十分,那需要多做对整整两个大题。&/p&&p&语文不一样呀,语文有套路呀~&/p&&p&OK,第二节课下课。&/p&
各位同学们,专栏已经开通,大家以后关注专栏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我的更新推送。 各位收藏了本答案的同学们:最近也有同学私信我说这个系列讲座看起来太长了。而且根据我的排版,每次都需要从头开始看不说,也不清楚是…
······10.1第一次更新、10.6第二次更新、第三次更新已完成,祝大家暑假快乐······&br&&br&&br&不请自来,提供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在知乎第一次敢这么自信~)(高考出分后更新:答主高考化学至少98&br&&br&(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以下内容适用于全国卷及难度类似的省份卷纸,江苏等hell模式的省份部分内容不适用。)&br&&br&作为化竞党,把化学高考题刷到保底85+是高二上学期以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里的保底是指任何全国卷左右难度的题必须85,一般能答90以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我需要解答来自同学各种各样的高考题,逐渐也大概摸索到了一些方法。与其说是答题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思维。&br&&br&首先,不管怎么说,整体来看高考题真的不难。偶尔的确会有几道偏难怪,但所有人都答一张卷,你不会别人也抓瞎,那些分送给出题人就好,在能做到基础扎实可靠、答题行云流水之前不必过分纠结它们。&br&&br&不难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庸。化学要求很多方面的能力: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数字运算,描述性回答(比如问你重结晶的步骤,然后一个大横线,这种题在近年命题中有上升趋势),通过已知信息推断分析等等。但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度、碎片度,化学远小于生物,论计算量和分析难度,化学也低于物理和数学。因此,只要你能力比较均衡,化学题就不会成为最大的阻碍。相反,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能力很差,考察这方面能力的化学题就会让你很头疼。&br&&br&能力均衡很关键,但并不是我主要想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短板而且各不相同,大家只要努力去提升短板就好了,计算不会的去刷计算题,好好学数学;不会写描述性回答的多练练语文概括新闻什么的,我帮不了太大忙。&br&&br&我今天着重针对的是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方面。很多人都和我说,明明有很认真的在背知识点,但是考试就是感觉缺弦了一样,怎么都用不上。其实化学虽然知识点很多,但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方能更好的使用。(生物就死记硬背吧,我也没好办法…)&br&&br&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并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张互相交织的知识网,有机、无机、元素、电化学等等互相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联系。一旦这张网建立起来了,你的记忆将会无比顺畅。即使你遗忘了某处的知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其推出。很多人抱怨化学知识点太零散无从记忆,这恰恰是没能形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时记忆知识点将极为痛苦,因为你看不到之间的联系,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你将不断地一边死记硬背一边不断遗忘,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个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一旦落入这个循环就很难脱身了。&br&&br&怎么训练自己以形成这种知识网呢?我的方法就两个字:多想。&br&&br&&b&“多想”是指通过刷题后反思题目并跳跃性联想来加深知识点间连接。我不否认刷题是最好的方法,但刷题之后千万不能只是对个答案了事,那样刷多少题都救不了你。我的方法是刷完之后分析错题和好题,想一想背后的原理并不断联想。&/b&&br&&br&&br&具体来说,这个还分两个方法:“多想一步”和“跳跃思想”&br&&br&先说“多想一步”。化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你会想不明白一些问题,而深入思考的核心就在于不要&b&过早&/b&借助老师和同学,自己想一想。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试着提出一个解释。不论解释是否正确,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你可以收获很多。&br&&br&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曾纠结过氯化钙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去问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自己就能解决嘛。多想一步,如果反应了,预测产物是什么?碳酸钙和盐酸,它们两个又会反应回去,所以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br&&br&同理,有时候记不住同时有几个反应物可以反应时,哪个优先。比如,铵根和铝离子哪个先与氢氧根结合?多想一步嘛,假设先与铵根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还是会回去和铝离子沉淀,所以很明显,铝离子先于铵根。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投入三氯化铁溶液,哪个先反应?同理,假设铜先反应,生成铜离子,但铜离子还会和铁粉置换,所以铁粉优先反应。&br&&br&刚才这两个例子属于“多想一步”的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仅仅能帮助你解决一些简单但较易混淆的实际问题,还能&b&帮你培养一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法,帮助你&u&独立&/u&解决很多问题。&/b&&b&而这正是化学学习最重要的。&/b&&b&你总依靠老师和同学,知识总归是他们的,不是你的。你自己想明白了,知识就永远属于你了。&/b&以后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想一想,不要直接放弃抵抗然后去问别人,对自己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b&当然这条路也不能走到极端,不然就成民科了&/b&。实在思考不出来就不要瞎想(瞎想不等于理性思考)了,去请教师长答疑解惑;想出来一些原因也最好和老师交流确认一下正确性,老师们也会很欣赏你这种探索精神的。&br&&br&&br&下一个要说的是“跳跃思维”的能力。跳跃思维的核心在于做完一道题之后不仅仅拘泥于题目的知识,而是延伸、发散。&br&&br&还是举例子。就在刚刚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制取氯化铁固体不能加热蒸干氯化铁溶液。原因是加热氯化铁时氯化铁会水解。我告诉他答案之后继续问,这个答案能不能让你回想起任何有关的化学知识?他想了半天没想出来,这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网。通过这道题你应该能想到很多,比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就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铁离子水解。联系得多紧密啊。想到这了你就可以顺便回顾一下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继续发散你还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离子加热会水解?什么样的盐可以蒸干溶液制得?甚至你还可以发散到含结晶水固体物质的制备上。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含结晶水的固体?重结晶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当然太往外的这些发散并非必要,只是用以说明这个发散是可以几乎无穷无尽的。&br&&br&刚才这个例子简单一些,再来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例子。有一道题是这么问的: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那么能否用它来腌制咸菜?答案是不能,氯离子会破坏铝的氧化膜。&br&&br&这道题就属于典型的偏难怪,我一开始以为应该往铝离子对人体有害这个方向答,花了好长时间才想到氯离子可以破坏氧化膜(这句话在教材上是有的,原话是盐可以破坏铝离子氧化膜)。相信大多数人答不对这道题,但是之后呢?这道题就白错了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想一想、猜一猜其中的原理呢?&br&&br&演示一下这个思维过程:首先,氯离子在溶液中破坏铝的氧化膜,应该属于一个离子反应,而且不涉及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离子浓度减小,一般来说就是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和络合物。具体这个反应里,不生成气体、弱电解质,反应环境是弱酸性,应该也不会有沉淀。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可能是生成了络合物。这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铝的络合物,高中比较常见的是Na3AlF6(冰晶石)和NaAl(OH)4(偏铝酸钠)。氯离子的性质和氟离子、氢氧根比较接近,推测也产生了络合物,可能是[AlCl4]-或者[AlCl6]3-,通过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产生了[AlCl4]-。再进一步的话,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铝容易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而钠、镁几乎不产生配合物呢?原因是AlCl3外围有6个电子,属于缺电子化合物,而配合的本质是Cl-提供2个电子,这样就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最后我们试着写一个方程式:&br&&br&&img src=&///equation?tex=Al_%7B2%7D+O_%7B3%7D%2B8Cl%5E%7B-%7D%2B3H+_%7B2%7DO%5Crightarrow+2%5BAlCl_%7B4%7D%5D%5E%7B-%7D%2B6OH%5E%7B-%7D& alt=&Al_{2} O_{3}+8Cl^{-}+3H _{2}O\rightarrow 2[AlCl_{4}]^{-}+6OH^{-}& eeimg=&1&&&br&&br&你看,在上述的思考过程中,我们依次串联、回忆了离子反应条件、常见金属化合物、络合反应、原子结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每次这样的思考都能帮助你加深以往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一次联想或许起不到太大最用,但如果你坚持下去,你的知识体系将成为一个高度自洽的关系网,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点散乱无章、无从下手了。&br&&br&以上是我想说的主要方法,亲测好用,但是这是一个慢过程,就像磨刀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某一个时刻你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刀竟然如此锋利。&br&&br&&br&&b&更新预告:这个答案并没有终结,我的下一部分更新将是具体题型、知识点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请大家在评论里说出你认为高中化学/化学考试中最让你们讨厌的题型和知识点,我会在答案中不断更新,补充。&/b&&br&&br&希望看到这的点个赞,上边这些手打了两个多小时,我终究还是需要一个继续更新的动力的~希望大家理解~&br&&br&---------------------------以下是更新--------------------------&br&&br&&b&&u&十一假期第一次更新:&/u&&/b&&br&&br&一、Q&A&br&&br&1.关于理解力&br&Q:想东西慢,记忆力差,别人用半小时理解,我要用两小时。&br&A:理解、分析、思考的能力的并不是天份,而是一种技巧。只要多尝试着去训练,这些能力一定会提升。很多人小时候训练不够,学习方法僵化、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能力弱是必然的。这时如果你认为你的理解能力差就放弃了去理解,那你的理解力就永远不会提升,然后继续抱怨自己理解力差。这是一个死循环。不努力就把原因归结到天份是不可取的。&br&&br&2.关于化学竞赛&br&Q:特别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学竞赛呀?感觉好像没什么用呢。&br&A:因为我喜欢。人嘛,总是要做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情。再说了,竞赛也算有点用的。&br&&br&Q:高三了,想看看竞赛书拓展一下视野,有什么推荐吗?&br&A:推荐就是,对于高三学生,不要看竞赛书!!!有人说高中化学和真正的化学是两个平行空间,这个说法相当有道理。竞赛和高中很多内容是完全冲突的。略带不客气地说,高中那些东西你还没完全弄明白呢就去看竞赛,你这是自寻死路...高考的确会出一些拓展内容(信息题,主要是有机那块),但是99%的信息点你都会在高三复习中遇到,所以看竞赛书除了会把你的知识点弄得一团糟以外,真的没啥卵用。&br&&br&3.关于江苏&br&Q:那我们大江苏的肿么办答主?/看到江苏就哭了/江苏的哭昏在厕所…&br&A:加油...我记得给我打击最深的就是高二时候做过一套江苏卷(忘了哪年的了),勉强及格...祝你们好运...&br&&br&&b&&u&二、具体知识点&题型(重点)&/u&&/b&&br&&br&&br&你们太热情了,几乎所有知识点都覆盖到了...我只能按呼声高低排序了,详略也不太一样,敬请谅解~&br&&br&1.实验题&br&&br&做实验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做一次实验。实验题中有很多难以记忆的实验方法、步骤类填空题,非常讨厌。举几个例子,分液时候怎么放气?配制溶液怎么操作?对于那些没有上手操作过的同学来说,这种题真的是很难记。我的方法是1.如果有条件,找时间操作一下。2.如果没有条件,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气要用下端放而不拔上端塞子?因为直接拔塞子容易把塞子喷出去,而用下端放气不会。一切实验流程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这个原因,你就永远不会记错了。死记硬背总归是不太可靠的。&br&&br&实验题考查的另外一个能力是分析能力。举个例子,经常有题目让你填某个瓶/管内的试剂。一般来说这些试剂主要就是除杂用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析具体除的是什么杂?有的题目要求除空气中的CO2和H2O,那就是碱石灰。有的题目要求测量某种液相反应出来的气体体积,这时候就需要浓硫酸除水蒸气。分析是做这种题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站在实验设计者的角度想一想问题。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会担心哪个地方有误差?你会怎么防止这些误差?&br&&br&做完题之后,就算你全对了也要分析思考一下整个实验,这就是我正文里说的“多想”。你可以想一想假如你是出题人,给你这样一个实验你会出什么题?然后自己解答一下。毕竟这次没考可能下次就考了呢。大家都刷题,你要做的是把这一道题的价值利用到极点。你刷一道题顶别人刷三道,你当然就比别人进步大了。&br&&br&2.推断题&br&&br&有机和无机推断合到一起写。&br&&br&先说有机,我个人认为有机推断难度在无机之下。毕竟高中一共也没学几个有机物(相比竞赛),而且提示性词语太明显。做推断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突破口的把握。突破口一般是反应条件,对某种物质的性质描述等。提到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就是乙烯,看到可以电离就是酸。此外,有机的反应条件对反应的提示尤其明显,因为某种反应条件一般对应着某种单一的反应,看到浓硫酸加热就想醇的脱水或者酯化;看到NaOH加热,就想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看到Cu,O2就是催化氧化;如果是信息题很多会给反应条件,到题目里找那个反应条件基本就能确定反应物的种类。有了突破口之后一切就都好办了。&br&&br&无机也是一样。多读题干,挖掘出给的所有信息,然后去找突破口。高中常见的化合物一共就那么些,还有很多颜色、性质的提示。而且一旦你找出来一个化合物基本你就能知道整个反应图是关于什么的了。比如说你推断出某种物质是Fe,然后整个图都是互相转化,那基本大多数物质都是铁化合物了。So Easy。&br&&br&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记忆一些常见沉淀、气体的摩尔质量,比如硫酸钡233,氯化银143.5,碳酸钙100,二氧化碳44,类似这种。当你遇到生成多少沉淀但毫无头绪的时候可以试着除一下这些数,如果能除开基本就是这种沉淀了,也算个突破口吧。当然这个不能保险,在完成整个推断之后要验证一下对不对。&br&&br&推断没法讲太细,毕竟内容太多了,学不好很多时候是知识点有欠缺、漏洞,那就去用正文的方法巩固知识点把^ ^&br&&br&3.离子共存、离子排序&br&&br&离子共存其实挺好办的,沉淀、气体、双水解、弱电解质、配合物、氧化还原、有没有颜色、pH,这几个筛一圈基本就选得出来了,如果不熟练只能说明题刷的不够(没办法这块就是多刷刷题就熟了),这块真的挺简单的...&br&&br&离子共存简单,但是离子排序是个大问题,可以说是整个高中最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这块我自认讲不明白,至少肯定没有学校老师讲得好。我只能说大家一定要利用好三个守恒,这三个守恒练明白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离子浓度排序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家一定要模糊地有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什么意思?假设有0.1mol/L的氨水,pH大概是11,现在让你给溶液中粒子排序,你首先大概要想一想每个物质的浓度。NH3·H2O弱电解质,所以浓度略小于0.1,pH为11,所以OH-是0.001,两者差了100倍,再利用电荷守恒就能写出NH3·H2O&OH-&NH4+&H+。为什么要建立起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呢?因为当有一些校不准的顺序时,你可以通过这个大致判断。&br&&br&4.摩尔、化学计量、理想气体方程等&br&&br&这块其实是高中化学一个小难点,最好的方法是...刷题。这块内容有一个做题的技巧,而这个技巧我是没法直接传授给你的,所以我说再多也比不上你刷题之后产生的熟练度。我的建议就是,对于每一道你认为有价值的题(包括但不限于错题),认真研读解析,如果错了一定要不看解析再算一遍,确保自己掌握了这种做题方法。千万千万不要看完答案觉得自己下次做没问题然后跳过,下次继续掉到坑里...&br&&br&再说一下计算。计算这个东西感觉技巧成分很大,但是真的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我的计算也是从非常烂刷题刷到合格的,大家去刷刷刷吧。还是一样,对有价值的题重点研究、重做,如果你认为真的很好还可以抄到错题本上,过一阵子再做,你未必能做对。&br&&br&5.氧化还原&br&&br&判断氧化还原的进行就是背氧化性顺序表。在一个可以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当氧化剂不足量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反之亦然。写方程式的时候用升降价配平法,对于复杂、难判断化合价的物质使用零价法(假设化合价都是0)。多练就熟了。&br&&br&还有一个并到这里,就是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应该怎么写,生成什么产物。从某种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驱动力是不稳定的物质变成稳定的物质,所以写生成物的时候优先写稳定的物质。而且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整个生成物会不会继续反应,比如说你写ClO-氧化亚铁离子,如果生成Cl2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Cl2还会和亚铁离子继续反应。再比如说Ca(HCO3)2和氢氧化钠反应,你写生成碳酸根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碳酸钙会沉淀。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这种东西,然后就会错。那就要求你细心、细心、更细心了。&br&&br&6.化学平衡&br&&br&做好化学平衡题要求你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一个很深的理解。这块我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多做题,多看解析,多思考。&br&&br&7.总结&br&&br&很多地方我都没有给出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只是让大家刷题。其实这个也挺没办法的,毕竟事实是刷题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很多东西我能理解,但是没法给你讲明白。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教学能力差(毕竟我也是学生),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是我在刷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技巧,如果你的刷题量不够是无法理解的。&br&&br&但是,我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刷题、刷的越多越好。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教会大家怎么在刷题之后对题目、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正如我强调了好多好多遍的,刷题之后,不管对错,要思考这道题的精髓,也可以试着自己举一反三的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自己回答。这些都是构建知识网的有效方法。对于好题也可以积累下来等过一阵子再做,你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悟(当然也有可能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不会做了...)&br&&br&那么这次更新到此结束。可能还会有接下来的更新,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互动~&br&&br&&b&&u&10.6第二次更新&/u&&/b&&br&&br&&br&本次更新内容不多,对文章部分细节进行了一些小改动,看过的不用再看一遍了。&br&主要是今天在日报上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样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处? - 尚萌的回答&/a&),与我正文部分“要建立起知识链接网”的观点完全相符,摘录如下:&br&&br&&blockquote&在看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句话时,如果你没有根本想过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那么,这句话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它不过是一个命题,一种诠释,一个断言,“苏格兰的绵羊是黑色的”一类的断言。它与你无关。它描述的对象你并不关心。你信任这句话,接受了它,不过是因为书本或他人的权威让你信服,而不是出于任何理性的思考。这句话本身是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识。这样,采取跟福尔摩斯一样的态度是明智的。&br&&blockquote&他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说:“这与我又有什么相干?你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可是,即使地球绕着月亮走,这对于我或者对于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br&-----------《福尔摩斯探案集》 血字研究&/blockquote&如果类似的问题自然的出现在你的大脑里,你也愿意花一些功夫给出答案,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答案都会引出更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链几乎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把天体物理的许多重要理论(辐射机制,空间探测,恒星形成与演化,太阳系起源,恒星模型,超新星爆发......)都包括在内。&b&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科学事实(细节知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b&,&b&而是通过理论框架与其他事实链接在一起。尝试建立这种链接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b&&br&另一方面,创立物理理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把大量的科学事实有序的链接起来,指出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抽象出更简短的图式来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细节。脱离细节知识的物理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迥异于现实经验的理论。&/blockquote&&br&第三次更新:&br&&br&这次更新有些姗姗来迟~&br&先说说本人高考情况吧。总体来说考得并不理想,全国II总分676,考败来浙已成定局。没去上清北还是挺遗憾的,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在浙大好好呆着也挺好的,你看曾博老师不也逆袭了吗~&br&&br&高考没考好主要是语文才100分,全班倒第二,我自己都无法相信...数学也没太考好,错了一道填选题,140。&br&&br&但是理综还是可以的,刷了个295(今年题简单),其实我不太懂批卷人,我自己估分觉得是可以299的(傲娇脸)。化学不是满分也98+吧...所以我还是可以勉强介绍一下人生经验的233&br&&br&然后就是统一回答一些私信问的问题。&br&&br&1.&br&Q:教辅用什么?&br&A:五三。正常考试80分以下的好好看知识点,用我说的方法理解记忆(理解和记忆都是重要的)。80分以上且自认为没有纯粹的知识漏洞的直接刷题就好。错题、疑惑的题、思路不清晰耗时长的题一定一定要看解析,而且要看懂。有一道是一道,不能不求甚解。对于高三学生,全品的解析对于知识点讲解挺不错。刷题就是各种金考卷。如果学校老师用其他教辅,一定要把老师使用的那本教辅放在第一位,因为老师会讲,其他的作为辅助,千万不要主客颠倒。再强调一遍,所有不会的题和带来阻碍的题必须看解析看懂。&br&&br&Q:我化学常年不及格。&br&A:这种情况我统一建议你咨询老师然后详细制定专属学习计划。只要你有诚意和敬意,正常的老师都会帮你的。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好好听课不会就问,千万别自以为是。更不要盲目听我的,鄙弃你的老师,这种行为只会害了你,我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总之,我只是提供一种方法,我的教学能力连最一般的老师也比不了,别光顾着听我的就否定你的老师。&br&&br&Q:我知识点还记不住&br&A:强调一下,理解记忆的基础是记忆,得先记得下来才能理解,连知识都记不住就尝试理解断然不可取 。&br&&br&Q:我想了解更多原理层面的东西。&br&A:①(开学,下同)高三,且正常成绩低于85分:安心学习,别想太多&br&
②高三,且正常成绩高于85分:学一遍选修三,稍稍学的透彻些,足够用&br&
③高一/高二,且学有余力:欢迎学习化学竞赛,但请务必不要占用正课时间,发现其他学科成绩下降立即停止,且务必分清高中化学与实际化学的界限。如果你不听这些,就是害自己。&br&
④高一/高二,且对化学有极大兴趣:欢迎学习化学竞赛,向你的老师咨询你是否适合专攻竞赛路,并自己做出决定。&br&&br&好了,这次更新就这么多,下次应该会更遥遥无期,有问题欢迎私信我(最好一条说清楚,寒暄可以少一些。单发一条“在吗”,本人视心情可能不回复。)&br&&br&&br&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只收藏不点赞的人!你们好坏!哼!~
······10.1第一次更新、10.6第二次更新、第三次更新已完成,祝大家暑假快乐······ 不请自来,提供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在知乎第一次敢这么自信~)(高考出分后更新:答主高考化学至少98 (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以下内容适用于全国…
&p&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但却从没人教我怎样好好学习,直到接触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才发现以前的学习多么低效,高效的学习又多么迷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学视角探究学习理论,既能将常用的老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又能指导我们培养新的高效方法。&/p&&p&以下6个方法,每个方法都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有效”(认知心理学理论),以及“怎样高效利用”(理论照进现实),另外,部分理论还结合了年初参加职业考试的经历,这场考试也让我真切体会到高效学习的威力和魅力,学习真不是一件苦差事!&/p&&p&&b&1、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必须有目的的预习。&/b&&/p&&p&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课堂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成为学霸,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的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瞪大眼睛听讲,最后只能自证智商确实存在差异!&/p&&p&之所以将这条放到第一点,一是课堂听重点太重要了,另外就是对于N多年没踏入课堂的人来讲,集中精神听讲基本不可能,时不时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立难安,尽管大多数时候在开小差,但我对上课内容吸收非常高效,这归功于有目的的预习,带着问题听课,一旦老师讲解到问题内容,自然就全神贯注!&/p&&p&&b&2、记忆衰退理论:必须及时复习。&/b&&/p&&p&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p&&img src=&/209ee28a1d0bfabc59ae60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p&上面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复习非常重要,但实验又证实,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并非复习就有效果,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p&&img src=&/82f9bd79ea3bb4c05dc3a40_b.jpg& data-rawwidth=&662&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2& data-original=&/82f9bd79ea3bb4c05dc3a40_r.jpg&&&p&什么才是最佳的时间节点,实验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但对于较为繁重的学习,这近乎不太可能,我个人的实践是:即时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复习,效果通常就已经非常不错。&/p&&p&&b&3、记忆编码理论:必须动手构建知识树。&/b&&/p&&p&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和组织!&/p&&p&以年初的考试学习为例,在我眼中,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p&&p&具体搭建方法可参见思维导图,为限制篇幅这里不细述,已经发布在公众号《终身学习?不懂这个方法都是白学》。&/p&&p&&b&4、内隐语言理论:打破学习错觉。&/b&&/p&&p&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做知道。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画了重点记号,甚至还做了笔记,这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学得很好,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再比如,问自己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囚徒困境”?心里是不是很快闪出“两个人”、“博弈”、“策略”等关键词,觉得对这个问题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p&&p&这种学习错觉(误将熟悉当知道)是内隐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差异造成的。语言分为内隐语言和外部语言。通俗讲,内隐语言是我们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外部语言就是我们正常交谈或小声默念。内隐语言过于隐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语言(或者书写表达)是逻辑、完整、成体系的,但如果一个知识点能用内隐语言描述,我们就误以为很熟悉。&/p&&p&具体到学习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内隐语言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我们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都知道,但知识点不是孤岛,是由逻辑关系构成的,这需要外部语言去描述、串联,唯有经过外部语言检验,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因此,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认知心理学推荐生成与测试两种办法:&/p&&p&生成效应是指向同学、朋友、家人解释解释所学知识,在解释过程中,主动思考组织知识,构建出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有经验的童鞋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甚至是请教别人时恍然大悟,另外做讲座之类的对掌握知识非常有用!&/p&&p&测试是指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提问,然后将答案小声说出来,或者完整写出来,不能心里一晃而过几个关键词就觉得了解然后测试结束。&/p&&p&&b&5、情绪绩效理论:压力是资源。&/b&&/p&&p&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但对学生及成人教育而言,考场发挥也非常重要,临场心态非常关键,那一刻的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这就涉及情绪绩效理,即情绪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情绪太低或太高都会损害绩效。所以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压力或压力过高都会影响发挥。&/p&&p&压力的最新研究还表明,我们对压力的认知会改变这一压力曲线(大致是左、右平移)。比如一个实验证实,如果人们被简单告知“你是那种在压力下表现更好的人”,他们实际表现会提高33%,即使这只是随便说说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改变了个人对压力的评估方式。所以,视压力为资源,会让我们在压力下表现更好(向右平移),而谈压色变则会让哪怕一丁点的压力都影像我们发挥(向左平移)。&/p&&p&&b&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学习。&/b&
曾翻译一篇长达44页的学习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异类》等畅销书就是以该论文为原型),译文为《刻意练习:成就天才表现》,该论文对合理休息的描述非常精准:&/p&&blockquote&A number of training studies in real life hav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durations ranging from 1 -8 hr per day. These studies show essentially no benefit from dura-tions exceeding 4 hr per day and reduced benefits from practice exceeding 2 hr (Welford, 1968; Woodworth & Schlosberg, 1954).
&br&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无效学习尤其会让人心生厌恶。 &br&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 level of practice an individual can sustai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s limited by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recover and thereby main-tain a steady state from day to day. After the individual has slowly adapted to a constant level of practice, increases ought to be possible. In contrast, if an individual cannot recover each day from a given level of practice, sustaining that level will lead to exhaustion and mental fatigue. &br& 要想长期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就不能一次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确保每次学习时精力都能够恢复。一旦过度透支,不仅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带来精神疲劳,削弱动机和坚持动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过于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兴趣、热情被消耗干净,最后无法坚持而失败。&/blockquote&&p&对于长期的学习,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强度学习时间,避免精神疲劳或逆反心理,简而言之:&/p&&p&1)短期内,要合理调配好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透支精力和兴趣,要细水长流。&/p&&p&2)长期看,长时间的坚持学习,能够让身心能逐步适应,之后可逐渐增加学习量和学习强度。&/p&&p&另外,认知心理学有一个“间隔效应”:分几段时间来学习,不要试图一次学完所有东西,这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知乎答题更是如此,比如本题我陆陆续续写了快3天,每天写一点压力不大,状态还好,如果非要一次性写完,答案要么太水,要么兴趣透支就此封笔)。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p&&p&以上。影响学习效率的理论还有很多,比如注意力切换损耗理论,记忆构建理论,格式塔理论,学习区理论等等,将在下篇分享。&/p&&br&&br&&p&PS:公众号搜「高太爷」 ,后台回复“刻意练习”获取学习论文及译文;回复“学习之道”获取《学习之道》笔记及思维导图。&/p&&img src=&/v2-3f4c8aefab347ef258513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3f4c8aefab347ef258513f_r.jpg&&
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但却从没人教我怎样好好学习,直到接触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才发现以前的学习多么低效,高效的学习又多么迷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学视角探究学习理论,既能将常用的老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又能指导我们培养新的高效方法。以…
&img src=&/v2-cadc2b15752a_b.pn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v2-cadc2b15752a_r.png&&&p&&strong&9、&/strong&&/p&&p&在什么时候出现摩擦力?什么时候是静摩擦力?什么时候是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和弹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怎样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为什么我常说静摩擦力问题比滑动摩擦力更复杂呢?摩擦力总是阻力吗?它总做负功吗?你能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吗(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两种情况)?在斜面问题中,我们常要提到斜面倾角的正切和动摩擦因数的关系,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p&&br&&br&&p&&strong&答:&/strong&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是要有弹力,即两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产生挤压&br&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但静止,即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解&br&产生相对运动,即运动状态,即滑动摩擦力,f=μN&br&要使静止中的物体运动起来,一般要施加一个大于最大静摩擦力的力,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但是在做题时,一般默认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相等。&/p&&p&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为:f=μ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取决于施加的力,大小与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一般说来,滑动摩擦力和施力相关,相比滑动摩擦力更加不容易计算和推断,没有明显的计算公式和运动特征。&/p&&p&摩擦力不总是阻力,静摩擦力,例如传送带上的物体,此时摩擦力是动力,做正功。动摩擦力,跑车发动时,轮胎与地面摩擦明显,但也是做正功。在斜面中,我们假设斜面的摩擦因数为μ,倾斜角度为β,则如果物体恰能不下滑,则物体重力斜向下分力应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按照f=μN来算,则有mgsinβ=μmgcosβ,化简可得:μ=tanβ,所以当β越小,物体越容易停留在斜面上。&/p&
9、在什么时候出现摩擦力?什么时候是静摩擦力?什么时候是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和弹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怎样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为什么我常说静摩擦力问题比滑动摩擦力更复杂呢?摩擦力总是阻力吗?它总做负功吗?你…
践行终身学习,来个自己总结优化的一个学习方法:吸星大法!&br&&br&绝世高手都练就一身吸星大法——学习,初级吸收招式即学徒,高级吸收模式即模仿,顶级吸收思维即开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采纳众人所长,取长补短,定会修成正果!练就吸星大法的内功心法第一层:虚心学习,第二层:清空,第三层:学以致用,第四层:探讨,第五层:如饥似渴,第六层:开山立派,第七层:布道开讲、著书立传,第八层:推倒重建,第九层:虚心学习;读书分六层:第一层以书为师,第二层,以书为友,第三层,以书为敌,第四层,以书为徒,第五层,以书为父,第六层,以书为子。第七层,以书为师,打开你的脑洞,似打通奇经八脉,疯狂的去吸收养分吧,站在巨人的肩上,开拓眼界与思路,芬芳自然来!
践行终身学习,来个自己总结优化的一个学习方法:吸星大法! 绝世高手都练就一身吸星大法——学习,初级吸收招式即学徒,高级吸收模式即模仿,顶级吸收思维即开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采纳众人所长,取长补短,定会修成正果!练就吸星大法的内功心法第一…
&img src=&/v2-1d9f95cf9ff544d9cca3e764ef729cea_b.pn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v2-1d9f95cf9ff544d9cca3e764ef729cea_r.png&&这个题目也是很久就想写的了,毕竟是一些本质出发的话题,只要使用得当,将终生受益。&br&&br&一、试错&br&&br&经常也会和很多学生妈妈沟通交流,从她们身上还是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交流中你可以发现一些母亲还是很不容易的。&br&&br&有时候,你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去做,孩子不知道,学生不知道,你需要做的并不是去告诉他怎么做,而是耐心的看他如何在不知所措中犯错误的。&br&&br&以前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在没有犯错误这个“感悟”的时候,你直接告诉他方法和结论以及易错点,都不顶用。只有犯过错误,才是属于自己的感悟。&br&&br&“畏难”其实说白了就是懒,不愿意去思考,并不是什么疾病。小初高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情况,他们来问你一道题,有时候并不是他不会,而是他看看题目很长一串,或者题目中的图形是没有看到过的,自己去思考还不如问老师,老师讲了我就负责听懂。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br&&br&我一直觉得试错的心理很难形容,而“strive”这个单词正好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意思。&br&&br&试错的本领可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高效,这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可以让你变得越来越自信。我们来举一个例子:&br&&br&你要从家到公司上班或者说去学校上课【假设路程是10公里】,怎么去是最快的方式?&br&备注: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这是3年前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上班迟到1分钟,扣半天工资的。&br&&br&交通方式有以下几种:&br&1、地铁。&br&2、公交。&br&3、的车。&br&4、摩托。&br&&br&正常情况,都是坐地铁去上班的,地铁有一个优势,就是每天它不会迟到,它不会堵车,它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每天定时定点准时出现。&br&&br&我相信,大多数的朋友都做过轻轨或者地铁,但是如果你没有进行一个有效的试错,你的方式并不是最高效的。这一点我不得不说是跟室友学习的。&br&你是怎么上地铁的,随便找一个入口进去,到站口后,在从哪里进去的就从哪一节车厢出来,然后出站台去上班。&br&&br&我那朋友是怎么做的呢,一开始很才吃惊,后来发现是合理而高效的。&br&他其实就做了个:如果时间充裕,那么就走到下次下地铁出来就是有电梯的那截车厢,如果时间紧急,地铁马上就要出发,你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选择从进入哪一节车厢,他就会从最近的口上地铁,然后在行驶的地铁中走到下次到上楼最近的车厢口。&br&&br&这只是一个细节,也只能节约可能那么1-2分钟,但是,你没有经历试错尝试,你是不知道的。&br&&br&如果你没有按时醒来,你起来地铁已经开走,怎么办,打车,坐公交还是摩托车,你或许会有你的答案和分析,实际上呢,我想说的是,在你没有每种方式都尝试之前,绝对是不会知道哪种方案最优的。你需要做的就是试错。&br&&br&学生来问我数学题并不是每道题我都会去解&br&1、你一张空白卷子给我:“老师我都不会。”&br&你当老师是白痴么,如果全不会我解了你也不会有所收获和成长,因为你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问题。&br&&br&2、一道中规中矩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过程,只有空白的题目:“老师,我不会,怎么做?”&br&你想我就会一步一步把步骤发给你么,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有没有尝试百度一下,有没有常识问一下软件“学霸君”,或许你觉得问老师是最快的方式,那么你错了,呆哥只会抛给你一句话:“哪一步不懂?”&br&&br&题目的每一个已知,都是一个故事,你要去剖析,剖析了么,没有剖析呆哥就带你一句一句带你学习分析,呆哥是有这个耐心的,你没有这个耐心么,那么太好了,你去问别人吧,我只给想真正搞懂题的学生讲解。&br&&br&当已知条件剖析完,一般的学生惊呼:“哎呀,呆哥,我会了,貌似没有这么难嘛”。&br&&br&什么问题,说明你题目就没有去分析,你不愿意去“strive”着解决它,你的问题不是不会解,而是学会这个试错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br&&br&3、自己的草稿纸上有详细的过程,但是还是没有做出来。&br&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提问方式嘛,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呆哥愿意跟你一同去解决这个问题。&br&你没有做出来,说明你积累的方法还不够,你没有足够多的方法,么有太多的思路让你不断的尝试,最终搞定这道题。&br&&br&那么,呆哥带你搞定这道题,你一定需要记录方法,因为在下次遇到新的问题不会的时候,至少你需要把呆哥教你的方法尝试一下,不行再说。&br&&br&补充:你看哪个学霸,每回考试中压轴题都是一次性做对的,没有的,都是经过多个方法尝试,思路错了再换一个方式,不断尝试,最终终于做对,有时候尝试了多个方法还是以失败告终,所以有时候看起来140与145只差距了5分,实际上能力却是差距了很长一截。&br&&br&二、纠错&br&&br&什么是纠错,纠错就是犯错误后要学会去纠正他。&br&&br&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犯错误。&br&&br&你做题,做错了,就丢那不管了;你做一个项目,失败了就算了,也不总结;你创业,一不小心破产了,你都不分析一下,何来东山再起;&br&&br&每次课堂,我都会告诉学生这个地方容易出错,那个地方容易出错,学生也觉得简单,不会出错。&br&&br&结果呢,一做就错,屡试不爽。&br&&br&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曾经做过的卷子,不管做的好还是不好,老师评讲完后,我如果再重新拿给你做,能不能拿满分。&br&&br&哦,再做一遍成绩也差不多呀,那么这张卷子就是白做了,老师白评讲了,浪费了老师和你自己的时间。&br&&br&试卷中最大的财富,其实都是那些错题,你一步一步的把那些错题搞懂,不管是粗心还是题太难,都需要总结的。&br&&br&上面说的纠错是最表面的一层含义,呆哥想告诉你的是:&br&&br&你需要在做完一道题,一个工程或者项目后,自己复查出问题的能力,光会做不是本事,出了错误还能把问题就出来才是本事。&br&&br&你们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一张卷子,很快就做完了,但是就是不愿意检查,为什么不愿意检查,并不是你不知道检查的重要性,而是你发现花了大量时间,什么都没有检查出来,这点时间还不如做做后面的压轴题玩。&br&&br&每次发现错误后,分析自己的心理,是怎样一步一步犯错误的,下次怎样才可以不犯错,或者说即使犯错误了,我们能够快速定位并成功修改,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br&&br&三、规避&br&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你没有办法搞定自己每个问题都不出错,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陷,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规避就可以提现他的重要价值了。&br&&br&小学生容易忘记单位吧,初高中生一些细节的小问题还是容易出错,我举一个例子,指数对数,你总是记不住,容易混淆,你总是记错,怎么办,那你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一个规避措施了,编一个适合自己的口诀或者画一幅自己可以区分它们的画,这个方式适合你但是不一定适合别人。&br&&br&你喜欢听优秀的老师讲课,有时候是因为老师已经帮你把规避措施做好了,你是拿来主义,在老师讲的问题上,你是不容易犯错,但是总有一些老师没有讲到的你容易出错的地方。&br&&br&我自己就是发现交集并集的符号容易混下,这个方法以前我讲过,我只记住他们的图形,并集的形状像一个开口向上的碗,下雨就可以越装越多,而交集呢,就是一个倒扣的碗,下雨雨水就不能积累。我这么去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时候我都说不出这个符号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可以解题,那么意义就达到了。&br&&br&写了这么多,大家到底学到了多少,只有把这三个点多尝试,自己会运用后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br&&br&备注:其实,这三个点,跟自己以前当程序员有关系,写代码需要高效性,所以有时候需要试错去尝试;编写的程序出错后需要定位,需要高效的找到bug,于是就出现了纠错,不是每个问题你都是可以找到根源问题的,虽然方法不是太好,只要这个问题永远不再发生就是好事,于是出现了规避。&br&禅定时刻:解决一个问题,正面去解决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透过现象抓本质,更可取。
这个题目也是很久就想写的了,毕竟是一些本质出发的话题,只要使用得当,将终生受益。 一、试错 经常也会和很多学生妈妈沟通交流,从她们身上还是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交流中你可以发现一些母亲还是很不容易的。 有时候,你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去做,孩子不知…
看来还是有不少同学真心想学好英语啊,好多人看了这个回答来问我《英语语法体系》什么时候出版,现在统一回复一下:我找了出版社,出版社说太短了,要我写到200页以上,可是我不喜欢厚的语法书,我的《英语语法体系》的要点就在于简约,所以暂时还没有谈妥。需要电子版的请准备好人民币100块再私信联系吧。&br&&br&也有不少同学笼统地问我英语学习方法,我也写了几个回答,请大家看:&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英语学习方法? - Ernest 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学好英语? - Ernest 的回答&/a&&br&另外,我在专栏&a href=&/languagefun& class=&internal&&LanguageFun - 知乎专栏&/a&里还有一系列文章,大家也可以参考。&br&&br&以上为原答案:&br&&br&我是英语专业的,专八、雅思、托福、GRE等考试成绩都还不错。以下内容来自个人编写的《英语语法体系》书稿,请勿转载。&img src=&/4cbcaad0560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cbcaad05600_r.jpg&&&img src=&/bb5dfc7c3590e_b.jpg& data-rawwidth=&1034& data-rawheight=&1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4& data-original=&/bb5dfc7c3590e_r.jpg&&&br&(一)总起:语法为什么难学?&br&&br&&u&因为没有建立&b&语法体系&/b&。&/u&&br&&br&所谓语法体系,就是对于语法的系统认知,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各种零散的语法知识点。我就记得初中的时候总是在背诵stop to do和stop doing的区别、be made of和be made from的区别、look forward to后面要加doing,虽然也能应付考试,但是终究不能通透地理解语法的全貌,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引用一下我的《英语语法体系》前言:&br&&blockquote&&p&语法是难的。虽然我们从开始学英语的第一天就开始接触语法,背了很多语法知识点,但是多年下来始终没能参透语法的奥义。原因也许恰恰就在于我们背诵了太多语法条目,众多语法点交织起来,反而使我们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故而越学越难。这一点,从各种语法书的厚度就可见一斑。须知,语法是辖词成句的一种规则。大凡规则,往往都不会太复杂,一般都能找到一个“主义”,从根本上点破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当然,参透这种规是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的。&/p&&/blockquote&&br&现在目标明确,就是要建立&b&语法体系&/b&,即系统地了解语法的全貌,从根本规律上理解语法的原则,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两个语法点或考点。然后&b&&u&把这种语法体系的知识内化为语法运用能力&/u&&/b&,能够在阅读中分析长难句,在口语和写作中判断自己的语法是否合乎规范,以及理解一些我们习以为常但是从未从语法的角度考虑过的语言现象(比如God bless you为什么不是God blesses you,God不是第三人称单数吗?)&br&&br&我自己也是在英语专业大三的时候才总体理解了语法体系。那是2007年的事情了,那一年我的英文有了两个巨大进步,一是突破了听力,一是参透了语法。但是从07年到现在,我也总是能经常发现自己虽然领悟了大框架,但总是还有语法小点没有理解透彻。后来教过一些出国留学考试,见到许多学生被语法折磨,也见到许多英语老师宣称语法不重要(比如说靠语感就行,比如类比中国人也不懂汉语的语法等等),于是一直想出一本语法书来给大家用。按说语法书市面上很多,但是往往有一个通病:&b&太厚,&/b&于是就会有题主这种问题,明明看了很多大部头的语法书,但是就是不能理解。&br&&br&我认为&b&规律一定是简单而普适的&/b&,所以深信语法一定有一条简单的规律,这个规律最好能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我记得初高中学物理的时候,那么大的天体在天上转,都能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一门语言的语法应该也是可以的吧。)并且我希望&b&这个规律是简单易学的&/b&,虽然需要一定的天资。(我记得小时候看《笑傲江湖》,就深深为令狐冲跟风清扬学独孤九剑的过程所震撼,如果有这样一本剑谱让我们一夜领悟语法,应该也是极好的。)所以我的《英语语法体系》第一个要求就是简洁,第一稿只有24页,后来应学生要求把我口述的讲解部分也放进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专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