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去监管抵押贷款包括哪些种类

先给答案:&u&&b&不推荐&/b&&/u&。&br&&br&也曾经被citi卡的高逼格吸引,但是最近跟朋友出游的一次亲身经历,让我决定把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划入黑名单。《领用合约》里的霸王条款,导致花旗信用卡(VISA)的安全性完全没有任何保障,被盗刷之后银行完全没有任何行动和义务降低卡主损失。&br&&br&跟大部分持卡人一样,我在发生这件事情之前也有如下幻想:&br&&ul&&li&&i&银联的信用卡用密码验证授权交易。没有设置密码的,例如visa卡,用签名验证授权,保证交易安全。&/i&&/li&&li&&i&visa卡组织在官网有“零风险政策”,万一发生盗刷可以追回。&/i&&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cn/personal/security/zeroliability.s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isa China | Personal&i class=&icon-external&&&/i&&/a&&/li&&/ul&&figure&&img data-rawheight=&612& data-rawwidth=&744& src=&/55de17cc7db6ab7fd832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4& data-original=&/55de17cc7db6ab7fd832_r.png&&&/figure&其中“&i&若您的卡片失窃或账户信息泄露,您不必负担由此引发的欺诈性收费或未经授权的消费金额&/i&”,听起来是不是很棒!但是,幻想就是幻想,它并不是强制性要求银行实施的。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b&有关本政策的适用条款、限制条件及细则以发卡银行的具体规定为准&/b&”。那么好,&u&&b&花旗银行国内的信用卡并不执行卡组织的这项政策&/b&&/u&,而它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台湾的分支机构却都是执行的。所以,这是花旗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规定。以下节录自花旗银行的《领用合约》&a class=& external& href=&///?target=https%3A//.cn/sim/ICARD/pdf/CreditCard_notice.pd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n/sim/ICA&/span&&span class=&invisible&&RD/pdf/CreditCard_notice.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烦劳各位卡主翻出来仔细阅读第三部分第三条(不管蓝卡还是黑卡):&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23& data-rawwidth=&915& src=&/406d15c66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5& data-original=&/406d15c66_r.png&&&/figure&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无论签单上是不是你的签名,是不是你授权的交易,你都要对挂失前所有交易负责,银行不负责。咦,看起来是不是跟VISA的零风险政策是矛盾的?花旗并没有像VISA号召的那样“一直保护您免受未经授权欺诈交易的侵害”,真是一盆冷水浇到头上。而当你遇到如下的事情之后,就不是一盆冷水了,而是一团火在心里想骂花旗。&br&&br&------------------------------道理讲完讲故事-----------------------------------&br&&br&十一去泰国度假,同行友人的一张citi visa信用卡最后一天在苏梅酒店被盗。这张卡很不常用,所以在钱包的夹层里,钱包里其他银联卡片(包括另一张花旗的银联卡)安然无恙,当他发现时,人已经飞到清迈,立即打电话给银行挂失,却已经产生了150,000+THB的交易,相当于2.5万+CNY。&br&&br&此间一共发生7笔交易,前5笔成功,后2笔失败。也就是说这些交易已经触发了风控的阈值。为了在当地报警并主动采取措施,致电花旗要求提供交易发生商户的具体信息。但花旗当时无法提供,只有一些简单的代码,理由是尚未入账,而入账要到十一后放完假(WTF)。根据花旗提供的商户代码线索,几经搜索,证实交易发生地为曼谷Suvanabhumi机场附近的几家大型商场,而卡主从苏梅直飞清迈,并没有去过曼谷。交易发生在10/4下午6-7点,当时卡主正在从苏梅飞往清迈的飞机上,本人根本无法在曼谷交易。事后银行称风控曾给卡主打过电话,验证境外异常交易,但没打通。当然没打通,因为正在坐飞机……可是……没打通的结果却是……交易成功。这对卡主来说显然是高风险流程。几周后银行调回签单,上面的签名显然不是卡主留在信用卡背后的签名,而且&b&显然是不懂中文的人的签名&/b&。此项有银行历史交易签单为证。总结以下两点可以充分证明交易非卡主本人授权:&br&&br&&ul&&li&签单签名与卡主不符。&/li&&li&交易发生时间卡主不可能在交易发生地(登机牌为证)。&/li&&li&当地的报警记录。&br&&/li&&/ul&&br&&p&当卡主积极联系银行主动解决并在当地报警之时,花旗银行却令人惊讶的不专业。&u&&i&银行几乎没有主动回过电话,也没有指导卡主应该如何处理以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每次都是卡主打电话过去询问状态,每次都要跟不同的客服重复讲一遍这倒霉的故事&/i&,得到的回复每次都不一样,&i&有的拿领用合约规定说卡主全责,有的说这种异常交易是可以提出拒付申诉的,卡主就在希望和绝望的两端来回煎熬&/i&&/u&。几经扯皮,终于在回国两周后进到后台风控流程,却有一个很拽的“专业人员”电话过来说以《领用合约》为准,银行不会有任何行动免除卡主的责任,卡主需要全额支付交易款项,之前前台客服说的都不算,他们都不懂的,后台的说了算。难道花旗的call center是外包且未经过培训,都不能准确解释银行的政策?&br&&/p&&br&两个月过去了,这件事情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这一切的来源,都是《领用合约》的霸王条款。本人有不少银行界的朋友,甚至本身就是花旗的员工,咨询了一圈,对这项规定也表示非常的不理解,大家都解读为霸王条款。&br&&br&让我们再仔细阅读一下关键的规定,不管蓝卡黑卡都是一样的:&br&&i&&u&&b&您应对挂失生效前发生的所有信用卡交易负责,不论该项交易您是否知悉或是否经过您的授权。&/b&&/u&&/i&&br&&i&&u&&b&您应对挂失生效前发生的所有信用卡交易负责,不论该项交易您是否知悉或是否经过您的授权。&br&&/b&&/u&&/i&&i&&u&&b&您应对挂失生效前发生的所有信用卡交易负责,不论该项交易您是否知悉或是否经过您的授权。&/b&&/u&&/i&&br&与常识相违背的重要的规定要读三遍!&br&&br&这件事情看起来比较离奇,特别是交易发生时卡主在飞机上,根本无从获知交易发生,但细细想来,这其实不是小概率事件。比如在机场丢失钱包,上飞机才发现,下飞机已被盗用,这样的事情是在旅行中很可能发生的。特别是citi这种跨国银行的卡,在国外被盗,被一个外国人拿着去消费,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一个外国人拿一张全是中文的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肯定会引起商家的注意。所以citi的信用卡本身就需要更高的安全性保护。&br&&br&相比较而言,国内银行的信用卡有失卡保障,例如招行和中信的信用卡,都有N小时的失卡保障,对于挂失前24/48/72小时不等的未授权交易有一定限额的减免,虽不是全额免除,但毕竟通过保险的方式,减少了卡主的损失。&br&&br&所以,花旗的VISA卡是一张高风险的卡,相当于带着卡额度等额的现金在身上,你需要时刻检查,以保证它安全的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因为发生意外银行不会帮你解决任何问题。至于出游,特别是出境游,还是老老实实把这张卡放在家里吧。对我来说,在经历了朋友的这个事情之后,所做的就是剪卡销户。&br&&br&------------------------------另附台湾花旗信用卡失卡保障规定-----------------------------------&br&&a href=&///?target=https%3A//.tw/global_docs/chi/cc/cc_lost_card.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itibank Taiwan 花旗(台灣)銀行&i class=&icon-external&&&/i&&/a&&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42& data-rawwidth=&1245& src=&/b75bbe340f6f9ee84c50b8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5& data-original=&/b75bbe340f6f9ee84c50b8_r.png&&&/figure&
先给答案:不推荐。 也曾经被citi卡的高逼格吸引,但是最近跟朋友出游的一次亲身经历,让我决定把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划入黑名单。《领用合约》里的霸王条款,导致花旗信用卡(VISA)的安全性完全没有任何保障,被盗刷之后银行完全没有任何行动和义务降低卡主…
花旗银行是美国军队开吗?&br&&br&如果是,它可以在地月系里横着走。别说飞机掉头了,同步卫星都能打下来。&br&&br&可惜花旗只是有钱而已,也许它在美国可以横着走。&br&&br&兄台你有所不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POWER可以换来MONEY,反之不行。&br&&br&飞机火车掉头这种事需要的是POWER。&br&&br&有钱算个屌,分分钟可以让你没有。&br&&br&&br&&br&&br&&br&&br&诸位别仅仅是笑,这一点,至少说明我国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区别←_←。公务员至少名义上不能经商,官商勾结是要治罪的,美帝所谓政商旋转门让赢家两头通吃。基尼系数中美五十步笑百步,论社会流动性,貌似中国还更大一点。
花旗银行是美国军队开吗? 如果是,它可以在地月系里横着走。别说飞机掉头了,同步卫星都能打下来。 可惜花旗只是有钱而已,也许它在美国可以横着走。 兄台你有所不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POWER可以换来MONEY,反之不行。 飞机火车掉头这种事需要的是POWE…
一顿午饭吃完,知乎资深潜水员身份告破,原本只有几个熟人的关注瞬间上百,被知乎大V翻牌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br&感谢题主邀请。感谢 &a data-hash=&7fa646bef2& href=&///people/7fa646bef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庄明浩(rosicky311)& data-tip=&p$b$7fa646bef2& data-hovercard=&p$b$7fa646bef2&&@庄明浩(rosicky311)&/a&不遗余力的安利。感谢各位新老小伙伴的捧场。我代表我司谢谢你们(仅限感谢和请吃饭,其余一概代表不了)。&br&以下内容均为作为前SVB员工和现SSVB员工的本人基于个人角度对本问题尽可能准确的回答,不作为权威参考,不代表官方。&br&&br&~~~~~~~~~~~~~~我是“我学会用分割线了”的分割线~~~~~~~~~~~~~~&br&&br&首先澄清几个基本信息:&br&&b&1)硅谷银行是做什么的?&/b&&br&庄大解释中提到的上市公司&a href=&///?target=http%3A///S/SIV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硅谷银行(SIVB)&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全称是&b&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b&其全部的业务构成大致是这样的:&br&&figure&&img src=&/4e1a623b941ec9f6c6aeeefd8f7d40f6_b.jpg& data-rawwidth=&1506& data-rawheight=&11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6& data-original=&/4e1a623b941ec9f6c6aeeefd8f7d40f6_r.jpg&&&/figure&&br&整个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业务大致有5个板块,商业银行业务始终是核心。就像庄大解释过的,SVB的其他几个业务板块业务,比如基金管理下FOF业务的根本目的是去建立或者加深一些务实的生态关系。比如我们和庄大前东家经纬就从美国一路合作到中国。&br&&br&&b&2)&/b&&b&硅谷银行(SVB)在业界是怎样的存在?&/b&&br&先上个图:&br&&figure&&img src=&/d11d7cb659f393fe65648a1_b.jpg& data-rawwidth=&1402& data-rawheight=&10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2& data-original=&/d11d7cb659f393fe65648a1_r.jpg&&&/figure&类似大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操作,硅谷银行(SVB)在国内此前很多年以代表处的身份低调存在。虽然名字里一直有“银行”的字样,但SVB本身在中国是不能从事银行业务的,因为木有牌照。真正拥有银行牌照的,也是实际意义上SVB金融集团的业务核心——银行业务,是通过一家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银行——&b&浦发硅谷银行(SSVB)&/b&来实现的。个人曾作为SVB代表处时期团队的一员,之后与其他大部分同事一起随SSVB的成立而转入这家合资银行。除这家合资银行之外,SVB在中国还保留了SVB资本、在北京和香港的代表处,以及此前所从事的一些境外业务(比如国内大部分VIE架构企业的境外公司账户都开在SVB),但类似于SVB在美国的业务模式,这些业务构成和团队配置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核心的银行业务。在中国,就是服务&b&浦发硅谷银行(SSVB)&/b&。&br&&br&介于这样的结构和关系,关于“在业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我分中国和美国两部分回答题主(SVB在全球科技中心其实都有业务,欧洲和以色列两地的发展也很迅猛,这里只聚焦中美):&br&&b&SVB在美国:&/b&&br&假设题主所说的“业界”是“商业银行界”,那么SVB在算是一家没有零售业务(也就是只有2B没有2C),专注在几个垂直行业(基本就是风险投资及其投资行业)的中小型银行。总体业务量和体量完全无法和富国、花旗、JP摩根、渣打、汇丰等大银行相提并论,但在其所专注的垂直行业里,SVB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60%~80%,是绝对的行业第一。&br&所以,假设题主所说的“业界”是“创投界”、“科技行业”,SVB在美国就是“科技银行”“创业银行”(为科技行业和创投行业服务的银行)的代名词,没有对手,没有之一。&br&&b&SSVB在中国:&/b&&br&就境外业务而言,我个人保守估计中国VIE架构中境外企业(开曼、香港公司)的50%以上都是SVB的客户。但就浦发硅谷银行的业务而言,无论在“商业银行界”,还是在“创投界”、“科技行业”,我们都是新人,是Startup,创业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也在面对。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做创业者心目中“银行”的代名词。&br&&br&3)&b&题主的其他问题:看到很多硅谷的企业都接受过它的 debt financing,比较好奇它是一家怎样的银行?经营风格是怎样的?债权融资业务是主要的业务吗?是如何在股权融资密集的硅谷开展债权融资业务的?&/b&&br&这些基本都是和SVB/SSVB核心银行模式相关的问题,以下回答均为个人角度,主观解读:&br&以一个前创业者的视角来看(个人有过TMT领域创业经历),SVB/SSVB的银行模式的根本价值在于&b&为各种轻资产、高增长的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类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之外的“另一种市场上此前不存在的资金选择(也就是贷款/债权融资)”。这种资金:&/b&&br&&b&a)与股权融资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所以股权融资越密集的地区的业务越多;&/b&&br&&b&b)核心价值在于贷款的成本远低于股权融资(主要是较低的利息,没有股份稀释,没有董事会席位)&/b&&br&&b&c)帮投资人提高IRR(具体怎么算的谁感兴趣咱们线下单聊),帮企业补充流动性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br&&/b&&br&之所以说此类资金选择(贷款)是“市场上此前不存在的”,是因为传统的贷款模式的核心依据是“抵押物”,在国内基本就是房产、设备等实物抵押。而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类创业公司来说,这样的贷款模式基本是没有意义的。&br&相比之下,&b&SVB/SSVB的贷款模式首先是建立在对新创企业Startup&/b&(不是国内银行业类比SVB时通常提到的小微企业SME)&b&所特有的成长模式,资金需求,现金流结构,业务指标,风险类型,生态网络,有超过30年经验和数据积累下的完整、深入和系统化的认知&/b&。在这样的认知之下,贷&b&款的适用性、风控的针对性和贷后管理的细致程度&/b&都大大超过传统的信贷模式:&br&&figure&&img src=&/5cc782e71ab97e6ae2ea6_b.jpg& data-rawwidth=&1516& data-rawheight=&10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6& data-original=&/5cc782e71ab97e6ae2ea6_r.jpg&&&/figure&&br&由于国内的信贷环境长期以来对科技企业来说都比较困难。大部分创业者对贷款其实比较陌生,有了资金需求更多想到的是继续融资。而股权融资的周期往往较长,不确定性比较高,且通常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快到位。就像投资人考察团队会把“融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或加分项(各家基金重视程度不同),学会&b&使用贷款作为股权融资的有效资金补充&/b&,在我看来也将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必备的金融技能。硅谷耳熟能详的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们,有超过一半以上都曾经&b&使用SVB的贷款来解决成长各个阶段中所面对的不为人知的大小资金需求和流动性问题&/b&,有这样一家理解你业务需求和随时可以快速提供低成本资金的银行作你的后盾,这其中的好处难道还需要我继续安利么?还需要么?需要么?要么?么?&br&最后图释下我们其中一种典型贷款——创业贷款的使用:&br&&figure&&img src=&/ca223a7ab5579_b.jpg& data-rawwidth=&1452& data-rawheight=&10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2& data-original=&/ca223a7ab5579_r.jpg&&&/figure&&br&~~~~~~~~~~~~~我是“写的太长怕您看累了”的分割线~~~~~~~~~~~~~~&br&&br&让我这个多任务处理困难症患者在各种会议、微信沟通和饭局之间回答这个问题征求PR意见还特意加了个班我也是醉了。我打算就靠这篇回答找我们CEO去领年终奖了,从此加薪升职,走上人生巅峰,哦耶!&br&&br&PS:新人答题不懂规矩各种安利,求知乎运营各位别一狠心再给我折叠了,话说 &a data-hash=&a928ad2da1f7df66de4d16& href=&///people/a928ad2da1f7df66de4d1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成远& data-tip=&p$b$a928ad2da1f7df66de4d16& data-hovercard=&p$b$a928ad2da1f7df66de4d16&&@成远&/a&答应我的专栏还没给开呢...... &br&&br&~~~~~~~~~~~~~~~~11.21更新分割线~~~~~~~~~~~~~~~~~&br&&br&&b&因为下面有朋友在回答中提到了,有知友提问关于硅谷银行和债权基金(Venture Fund)的区别,这里统一回复一下:&/b&&br&&br&所谓债权融资(Debt Financing),风险贷款(Venture Lending)只是其中的一种。而经营风险贷款业务的除了银行之外还有&b&债权基金(Venture Fund)&/b&。两者的&b&资金来源、资金属性和资金成本&/b&有很大的不同,所以&b&市场角色和操作方式&/b&也会有区别。与VC类似,1)债权基金(Venture Fund)的资金来自于LP(也就是基金背后投资人)的投入,所以自身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毕竟LP投资的目的是高的回报),贷款的利率也就不会低。相比之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则是存款(而基金是不能接收存款的),资金成本充足且成本足够低,贷款利率自然就可以很低;2)债权基金(Venture Fund)的资金和VC一样也是一期一期募集的,每期基金的总数和可以贷款给多少项目都是有限的,银行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另外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的钱也无法一笔到账,而是需要分批做Capital Call(据庄大说中文翻译为“召款”),批次的分布和每次Call多少资金需要根据基金最近阶段性的计划和项目需求制定。这样一来,在资金的时效性上也就存在类似于股权融资的问题,而银行则没有这样的问题;3)如同其他答案中提到的,债权基金(Venture Fund)往往会需要股权质押或债转股,&b&硅谷银行的模式则都不需要&/b&(允许我代表我司风控大大傲娇一下,30多年knowhow,闹呢)(虽然对于一些项目我们也会根据风险程度要求一定的期权,也就是购股权,具体操作中美不同,感兴趣同样私聊);4)就现阶段的市场来说,能够长期、大量、成熟有效的为科技企业持续提供低成本风险贷款(Venture Lending)乃至系统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确实只有SVB一家(这个模式的隐性门槛其实很多且很高)。但无论是在美国、在中国、在全球,我们和VC、FA、债权基金、天使、孵化器等等金融服务方都是非常良性、互补和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b&这不仅是因为SVB商业模式和定位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更因为随着硅谷成长起来的价值观和心态——归根结底,创投圈其实更像是互助共生下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丛林法则下的竞技场,不是么?&/b&事实上,大家所提到的许多债权基金和我们都有合作,虽然基金的贷款成本更高,却也意味着他们对风险的容忍度更高。对于一些我们看好却不得不暂时拒绝的客户,我们很乐意推荐他们给我们的基金伙伴。事实上,从美国到中国都不乏SVB离职员工创立的债权基金,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和我们保持了密切的伙伴甚至是血缘关系——虽然出嫁了,这里始终还是娘家你说是吧。;-)&br&&br&&b&利益相关: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前员工,现在浦发硅谷银行供职。&/b&&br&&b&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全文或片段的转载和摘录。本人对回答中所涉及的主观描述和数据的准确度免责。仅供参考,拒绝引用。媒体朋友请移步下面官网直接联系我们市场部同事。谢谢。&/b&&br&&b&附录:&/b&&br&&b&硅谷银行官网:&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ilicon Valley Bank&i class=&icon-external&&&/i&&/a&&/b&&br&&b&浦发硅谷银行官网:&a href=&///?target=http%3A//www.&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
一顿午饭吃完,知乎资深潜水员身份告破,原本只有几个熟人的关注瞬间上百,被知乎大V翻牌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 感谢题主邀请。感谢 不遗余力的安利。感谢各位新老小伙伴的捧场。我代表我司谢谢你们(仅限感谢和请吃饭,其余一概代表不…
黑社会大哥掏出iphone就能叫来100个打手,是不是也要问iphone有这么牛逼吗?还是夸张了?
黑社会大哥掏出iphone就能叫来100个打手,是不是也要问iphone有这么牛逼吗?还是夸张了?
利率掉期不是电子市场撮合的。做市行需要直接和客户做对家完成一个 principal trade,每一笔交易的条款都可能不同(头寸之间不是简单fungible),风险自担,而且要担很久。具体到花旗的这个组为什么能赚很多钱:&br&1. 花旗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庞大,所以是债权融资界的大户,经常会贷款给企业(尤其是企业收并购的时候);&br&2. 企业放债之后花旗的销售就会开始向企业客户推销掉期产品,让企业把债务换成浮动利率;&br&3. 既然有了需求,花旗的掉期交易组就负责跟客户完成这样一笔交易。由于交易结构比较复杂,头寸庞大,所以他们可以在 Fair Value 的基础上添加一笔较为可观的 Markup。&br&4. 交易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冲这个头寸的风险,比如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卖出利率相关产品(国债啊,债券期货啊),或者跟另一个客户做一个方向相反的交易(把浮动利率换成固定利率)。&br&5. 重复足够多次,使得最后收入的期望值 = 总交易额 x Markup的比例。&br&6. 总交易额非常大,所以他们获得了大丰收。&br&&br&在这样的一个流程里面,有至少三个前台职能人员为利润作出了贡献,他们分别是创造了债务转换需求的 investment banker,向客户推销掉期产品的 sales,以及完成定价、执行和对冲流程的交易团队(同时也鸣谢辛苦工作的 accounting, operations, clearing 以及其他后台工作人员),想要获得高额收入,这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花旗作为一个投商合体的巨无霸银行提供的平台也至关重要。至于你还要问,“道理我都懂,为啥别的大行没赚到三个亿嘞?” 那我只能说,这不是别的银行的员工口风把得比较牢实吗。
利率掉期不是电子市场撮合的。做市行需要直接和客户做对家完成一个 principal trade,每一笔交易的条款都可能不同(头寸之间不是简单fungible),风险自担,而且要担很久。具体到花旗的这个组为什么能赚很多钱: 1. 花旗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庞大,所以是债权融…
谢邀。&br&&br&如果要问富国为什么能安然度过金融危机,简要来说就是富国的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贷款及金融服务。这些业务盈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跨越市场的牛熊周期。&br&&br&如果要问富国为什么能超越工商银行,答案则是美元资产的升值,特别是美国房地产的升值,使得富国的资产被重新估价。&br&&br&巴菲特其实谈不上喜欢银行股,他最出色的几只股票里面,只有富国一只是银行股。银行由于高杠杆经营的特性,容易受到“坏消息”的影响导致流动性短缺,出现挤兑。富国只是特例而已。对巴菲特更感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参考2008年巴菲特投资爱尔兰的银行股所遭遇的惨败。&br&&br&以下内容摘自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民生银行-600016-富国的模子,仍被低估的金子-&br&&br&&blockquote&&b&富国银行小企业贷款,一部真实的小微授信成长史&/b&&br&&br&提起富国银行,第一反应是:巴菲特?交叉销售?金融商店?的确,作为一家有近160年历史的美国银行业巨头,富国银行的身上有太多亮点和值得同行学习之处。而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全美第一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上。&br&&br&&b&富国银行的小微业务进程&/b&&br&●1989 年,富国在零售银行业务下创建了“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为年销售额低于1000 万美元的小企业提供贷款。&br&●1994 年,富国小企业贷款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因为当时公司通过分析认为传统标准放贷程序(分销、发放、贷后管理)来发放小额贷款成本过高,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于是在该年创建了“企业通”,采用标准化流程方式,向年销售额低于200 万美元的微型企业提供上限10 万美元的小额贷款。&br&● 2007 年,富国银行已成为美国小微企业贷款排名首位的银行,其在该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了第二名(花旗)和第三名(摩根大通)的总和。其拥有全美第1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 年能受理200 万笔小微企业贷款。&br&● 2011 年,富国银行已连续9 年蝉联全美小企业授信排名第一银行,其通过对客户调查发布的中小企业跟踪指数已经成为衡量美国中小企业景气度的权威。&br&&br&&b&富国小微贷款模式之成功经验&/b&&br&为什么1994 年后富国的小企业贷款业务焕然一新并得以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差别定位营销和批量化是富国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成功转型的两个关键词。公司在小微授信业务的整套流程都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br&&figure&&img src=&/90a1cac3bf535ee1_b.jpg& data-rawwidth=&1035&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5& data-original=&/90a1cac3bf535ee1_r.jpg&&&/figure&&br&&br&首先,在客户定位和业务营销方面,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时美国年销售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数量超过650 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约70%,向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是一项前景广阔的业务。&br&公司针对这些企业客户贷款金额小,周期短和企业所有者即是其经营者的特点,准确地将90%以上的小企业授信定位为个人贷款业务下的一个特殊细分市场。通过持续测试和产品创新,公司企业通业务逐渐形成一套目标客户查寻、营销渠道和产品功能创新的成熟体系,使得富国小微企业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与日俱增。&br&其次,在贷款审批流程方面,公司通过强大的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和建立小企业信用专项计分卡,将客户信息标准化、审批流程化,最终实现贷款业务操作批量化,极大的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贷款处理成本。&br&目前公司 2/3 的贷款决策由系统自动完成,1/3 由人工审核,每年可处理贷款业务超过200 万笔。对于既定条件客户的贷款申请(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话、网络申请),公司可以实现最快24 小时内放款。&br&&br&&figure&&img src=&/a44a58f75f52cc07fa803e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a44a58f75f52cc07fa803e_r.jpg&&&/figure&&br&&br&再次,在贷款后的账户管理方面,公司通过对每个账户进行持续跟踪与风险评估,并采取综合措施以提高赢利性。&br&&figure&&img src=&/13cc21f9e1f25c9cbef46_b.jpg& data-rawwidth=&1099&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9& data-original=&/13cc21f9e1f25c9cbef46_r.jpg&&&/figure&&/blockquote&-------------------8.07更新----------------------------&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abfa39e7fd53fae833f7c& href=&///people/5abfa39e7fd53fae833f7c&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百夫长& data-hovercard=&p$b$5abfa39e7fd53fae833f7c&&@百夫长&/a& 提到富国的小微业务和我国存在不同,这一点是事实。不过针对富国的深入研究很少,或者流于表面,比如说“富国的交叉销售很厉害”“富国的风险管理很牛”等表面现象,或者是单独从财务报表看出富国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很高,得出“富国比国内银行收费还黑”的印象。招商证券这份研报从小微业务这一点入手,分析了富国发放贷款和后续金融服务的逻辑框架,确实给出了点干货。&br&&br&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富国的做法,是采取“大数据”来分析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进行信用评级,按照信用评级对客户进行贷款的差异化定价,从而实现发放贷款的标准化操作,以绝大部分的盈利来覆盖小部分的违约,从而获得贷款这部分的利润;此外,通过交叉销售来提供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通过持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持续盈利。&br&&br&望大牛们多提出宝贵意见。
谢邀。 如果要问富国为什么能安然度过金融危机,简要来说就是富国的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贷款及金融服务。这些业务盈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跨越市场的牛熊周期。 如果要问富国为什么能超越工商银行,答案则是美元资产的升值,特别是美国房地产的升值,使…
开门红折腾了许久一看那还不是喜庆的数字,忽然就是觉得好累,在这个银行业大转型的时代里,在一个风口浪尖上的银行。一边分行零售老大说,我不管你这个坑是咋来的,你必须要填上,另一方面行里开始检查考勤、桌面、礼仪,做不好我这个当行长的还要负责。&br&看到我这个答案忽然就首页,大家就点赞了,非常感谢大家。聊以自慰的就是,老子虽然干得不好,但是我思考得深啊,虽然并无任何用处。&br&我确实不是很适合现在丧心病狂的银行的一线管理,我不好意思让我的柜员卖不了保险就去找家人买。大不了被骂呗,被点名呗。我始终觉得这些小姑娘的家里人想办法让他们进银行,不是为了这么辛苦工作这么低收入的同时还要自己掏钱完成行里任务的。这个任务分解我说不出口,我相信的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我相信的是现在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分工。但是并没有任何卵用,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我干不了了,我不理解存款明明不挣钱,国家也没有存贷比考核的时候,还作为核心指标,就是为了在银监的座次吗?我不理解所谓重点产品完全不顾市场节奏,罔顾客户真实需求,还非要销售,最终客户来找,却只能一线解决。&br&我从业十二年,干过三家股份制商行,总分支、零售公司风险我都干过。零售客户经理、审批人、零售业务经理、投行团队负责人、支行长,从业丰富程度相较我的年龄来说基本遍历银行各个部分。我其实最疑惑的问题就是,终究银行这十二年来的蓬勃成长,尤其是零售银行的成长究竟与各种战略决策有多少关系,究竟是管理成效还是自然增长。这个问题的困惑性,在我给某银行总行设计核心CRM系统的时候达到了高峰,当时我被几家堪称龙头的咨询公司邀请当过行业专家,因为特别便宜,相较那些需要包机票和高级酒店,咨询一大半时间是翻译在想词印度专家便宜多了。特别适合预算少的银行机构,不过我也不知道他们拿我买几个钱就是。所以深入接触的银行就特别多,最大的感想就是大部分领导们只有愿景对于行业全是幻想,家家都要做销售化转型,家家都要成为下个十年的招商银行。我要特别诚恳的说,咨询公司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特别不好的影响。虽然我原来对这个行业如此羡慕,总觉得正经无敌炫酷。但是我那个终于快熬到PAR的朋友说,我们就是研究了个把月然后告诉干了几十年的人你们这样是不对的行业。说不对,是基本上每家银行得到的咨询机构都是招商银行的经验+汇丰花旗富国经验+本银行特长的结论,堪称大同小异。尤其是五六年前,除了招商银行零售做的好以外,大部分股商行真心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用我做风险的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人行把政策传授给四大,四大给股份,股份给城商,城商给农信。也许咨询战略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家家银行都相信给客户捆绑三个产品就锁定客户了,每家都在挥舞着礼品恳求客户办三个产品,然后呢可想而知。就更不要提家家户户各种业务全面发展,打造金融控股平台了,每一个中国金融企业的掌舵人都有一个金融控股平台的梦想,尤其是银行,他们离得特别近。但是真的需要这么多个吗?&br&作为一个小小的一线机构的管理者,我希望上面的老大们上上心吧,不要吓折腾吓喊口号了,把业务好好的想想,围绕着利润好好的把银行折腾好。&br&明天要是再不进六千万就去找领导,这个行长我真是不想干了。&br&&br&&br&原答案的分割线&br&我所在这个银行就是以富国银行作为样本,在这当口还让我们上交如何学习富国银行的想法,所以我就在读书笔记写了点真实想法与反思,列出来改个慵懒的调调给大家看看。我的主题是对于国内学习富国的反思,要是走题了,大家记得折叠+没有帮助,千万别客气。&br&&br&那可怕的交叉销售&br&富国的问题表层就是银行任务太重,总是处于无法完成的状态,只好上下一齐想办法,归根结底就是规模意识还是凌驾于利润意识之上。这个警钟就是敲给所有的中资银行的。而这些任务中大多数就是所谓交叉销售。什么是交叉销售呢?就是一个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全部产品的种类。银行为什么要看重交叉销售呢?很简单就是因为交叉销售能够提升客户的人均资产,当然这是银行的逻辑。银行为什么有这个逻辑呢?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咨询公司灌输的,咨询公司何以灌输呢?大概在2007年的时候,我工作没几年,我当时在另外一家貌似可怕的全金融牌照的银行里做分行管理,有天领导扔过来全行的零售数据让我分析。那时候还年轻,还不懂要吸收各方面的经验,一门心思在单位拍脑袋拍SPSS。数据好分析,因为银行也没有什么工具,无非就是性别分层看平均资产,年龄分层看平均资产,各种分层。结论非常鲜明,就是45岁以上大妈资产最多,是核心客户。把结论交上去了,领导一看说,这个结论对于实际经营是有指引作用,但是分得怎么细,也没有什么针对性的产品,其实没有用。让我再想想,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把客户平均产品来拉分层了,一看妥妥的正相关,极度明显。这时候我就要大手一挥,说持有产品多就能带来资产了。但是那时候从学校才出来还是比较冷静,持有产品和资产高低只能说有可能是因果关系,但其实有两个因果可能,一种是资产多所以才需要更多产品支持,还有一种是持有产品多所以把资产都挪过来了。客观的说,第一种思路更符合逻辑,但是这个结论对银行没有用,因为银行需要是资产增加这个结果,但是现在确是个原因,分析了和没分析一个样。所以我当时是按第二种写的,我相信其后的咨询公司也是按第二种思考的,因为这个逻辑关系,有一个银行很容易实践操作的工作,增加客户持有产品,有一个银行梦寐以求的结果——增加资产,所以就没有什么银行的人愿意思考这样的因果性到底存在与否这样的大问题。&br&在这个大问题中还有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多半会在报告的形式中出现用来迷惑看报告的人。就是这个持有产品的范畴是什么?储蓄是一种产品,还是要分成活期与定期,短信通知算不算是一种产品,网银和手机银行是不是一种产品,等等。所以你看有的银行说自己客户平均持有产品是七个、八个的时候,大可以笑笑,关键是现在都在攀比,所以比的就是那家数据细分程度高。&br&&br&锁定客户的梦想与品牌的没落&br&银行更愿意相信交叉产品与资产提升假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银行或者是零售银行最大的愿望就是锁定一个客户,让他老老实实呆在自己银行,不要乱动。因为银行人多半都觉得零售客户要是在一家银行有了一堆产品就不会走了,他就成为银行品牌的狂信者,心甘情愿的被银行卷走利润。因为根据西方经典零售银行理论来说,这个行业分布有三大阶段,最优产品、最优成本以及终极的最优解决方案。这句话里最为重要的西方这两个字,请大家先记住这一点。第一阶段中国银行业验证过了,就是招商银行一开始拉出金葵花、中信银行开始买打新股产品的时候,银行当时候有拳头产品的时候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保证各个关系户能买到,然后就过去了。银行是世界上最容易进行产品仿制的地方,所谓产品就是资金流动的一种模式,仿制成本极低。而且中国银行业的执牛耳者看来,攀比是一种很重要的经营策略,所以看到哪家哪个业务搞得好就上什么业务,所以我虽然不知道美国银行和中国银行哪边多,但是我明确知道中国全能性银行远远多于美国,美国那几家都是可以数出来的,中国呢?有多少银行一开始的时候就自知的希望在单一领域发展的,都是全面发展。所以大家产品同质化,就只能比拼成本,看谁成本控制的好。这个阶段其实一直也没有真正来临过,我将其归结为不严谨的财务税务制度以及更为核心的中国经济漫长而坚实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家银行都在发展,平心而论有几家银行知道自己的增长是自然增长还是自己努力的增长,有大增长,成本没有在乎。当然在这个当口上,银行发展就开始迷茫了,大家就开始找咨询公司了,所以大家就被国外先进经验给迷惑了。由于我在几家字母很少的咨询公司做过行业专家,我不由得客观的说,这钱花的真。。。比如零售转型这个咨询,相信我家家大银行都做过,请恕我直言,每家咨询公司都差不多,每家咨询公司给每家银行做得都差不多,就是所谓的销售化转型,提升销售能力,交叉覆盖客户多种产品用以锁定客户,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上面这句话国内银行大都以二三四五千万的价格从咨询公司买了来,当然也有一套具体的操作方式。由于这些操作方式往往核心就是削弱分支行行长的权利,除了个别银行有铁血老板能够推动下去之后,大都不了了之了。但是这个核心就被记住了,而且每交叉的一种新产品就需要一个新的领导条线,也就需要一溜新的领导了,所以各家银行都欢喜,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种战略管理叫做战略博弈管理。每个人都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市场,每一个人都以同样的策略进入市场,所以市场同质化更加严重。简单的说就是哪家不开三方、卖保险、卖黄金,但是即便是一个客户持有了一堆产品,银行就能锁定这个客户吗,就能赚到钱吗?为什么现实和理论反差大,因为理论是在西方银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逐渐发展起来,他就好似牛顿力学,但是我国的金融环境确实牢牢紧跟互联网而来的,我们就是光电力学,他们所面临的世界太不一样了。这里的差距就好像富国的前CEO在2013年骄傲宣布他们可以发短信告知客户ATM机上取钱情况一样,我们和他们土壤不一样,长不出一样的花朵。因为所有银行都忽视这样的一个问题,网银这样工具的太早普及使得客户迁移成本变得太低。原来的银行一关门就知道账上有多少钱,现在不观测完全不知道,这就像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在你观测的过程,对象都会发生变化。所谓客户忠诚度在我看来就是客户因为信息不对称支付的成本,在这里高迁移成本无疑也是一部分。有人会提到品牌的问题,在我看来,品牌是要蕴含产品中难以度量的部分才有价值,因为苹果手机的优点和缺点都无法量化,所以人们可以不用理性而是感性的去喜欢。但是银行却基本做不到,银行的产品本质上就是一个收益率,就是一个数字,真的不需要大家动用感性。有人说我只喜欢招商银行的服务,这种喜欢能够抵挡其他银行一模一样产品的1%还是2%的超额收益率吗?但是有人确实愿意掏出几倍的价格去拥有一个苹果手机的。如果贷款就更简单了,如果招商银行不贷给你,别的银行愿意,难道你就不去贷款了。招商服务确实是不错,但是同业现在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而且招商银行必然受制于其零售服务高额的成本,我相信其即便是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信息化,仍然将不堪重负。话说回来,网银使得资金进入了一个完全流通的领域,银行从此以后只能引导资金,而不能控制客户资金。以前那种银行月末一言不合管系统不让走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那么所谓最高发展阶段最优整合解决方案就破产了,这个最优方案的潜台词就是在他们所设想的银行竞争中既然不可能出现一个银行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强有力的产品,那么提供给客户一个综合收益率最高的产品组合就可以把好的差的产品搭着卖了。也就是在那个时空里,向客户提供了产品A收益50%,B收益-20%,综合也有15%,客户就会觉得很满意,也就不会动资金了。不是客户傻,是因为在那个时空里,客户信息闭塞无法准确或者别的银行情况,加上资金迁徙成本高,如果冒着这么高的代价转移了投资收益更差就得不偿失。但是现在上网一查,什么产品信息都知道,网银上一看清清楚楚。所以现在客户就完全可以把B产品赎回来直接转到别的银行去买个B产品10%,加权就有了30%。而往往原来银行的A产品和后来银行B产品之所以这么好,往往都是银行补贴的结果。一旦不补贴了,资金就会再次在透明的市场上流动直到获得新的收益和补贴。我相信市场应该会有这样一群狡猾的客户,从来只买银行补贴收益的产品,那真是干得漂亮。所以现在的现实很可能是,一个客户在十家银行什么产品都有,但是他其实不属于任何一家银行,他只属于产品的收益。&br&&br&盈利和补贴&br&每家大银行都说要靠零售挣钱,越来越多的都说零售挣了钱,但是事实上呢?会计策略的问题而已,一个网点有对公有零售,运营成本怎么摊?有的是一人一半,有的是按资产比例来。恕我直言,按资产比例,零售基本就是白用这个网点。更何况,客观上网点的成本应该基本上都是由零售承担的。因为现在的公司业务至少在城市范围内,是没有地理概念的,都是做遍全城,也没有什么便利性的要求,大客户的会计来办业务都是专车接送,其实和这个网点没有什么关系。退一步说,公司业务需要网点,也不需要这个网点设置在流量高的街边,他完全可以设置在写字楼里面,还能给客户更专业的服务,而且更有可能距离客户更加近,因为我没有听说过哪个优质公司客户是单纯看到路边招牌走进来的。有一种很残酷的成本测算法,大概国内银行都不敢用,叫做成本工作流法,因为用这样的方法一算妥妥不赚钱,比如卖了客户一个产品赚了1万块,先扣各种税款,然后很认真的扣成本,包括我的一个理财经理和他谈了一个下午,我要扣掉这个理财经理一个下午的人力成本,占用了一个理财室,按时间扣房租,所有零售系统开发费用全部按客户总数摊,后台人员的成本总计之后按客户总数摊,中秋、端午、春节礼品全部按成本摊,前中后台给客户的致电、邮件成本也要摊。然后这个客户给我银行赚了多少钱?以台湾的经验是只有0.1%左右的客户按照这种标准是赚钱的,总体一定是不赚钱的。考虑到我们客户流转率更高,那么挣钱的比例会更加的低。另外呢还有摊很多成本,比如某银行搞了个一分钱还是一积分喝咖啡或是看电影用以圈客户,实际上却是圈了很多客户,但是活动一结束,这部分客户都跑了或者只是留下极少部分,但是耗去的成本没有特定客户可以摊,只能全部客户摊,这样一看就更不能盈利了。但是呢,银行这样一窝蜂的以纵容客户占便宜的模式营销客户的遍地都是,但是客户是如此的逐利,以致于他们不会把在你这里获得的好处算在你想买个他们的产品收益率里,然后他们就一窝蜂的去别家逐利去了。&br&&br&所以我就说这么多了,尤其是对迷信外资经验的银行来说。我要说,没有外资银行能在中国成功,也没有银行能在互联网大潮中获得成功,大家好好努力。
开门红折腾了许久一看那还不是喜庆的数字,忽然就是觉得好累,在这个银行业大转型的时代里,在一个风口浪尖上的银行。一边分行零售老大说,我不管你这个坑是咋来的,你必须要填上,另一方面行里开始检查考勤、桌面、礼仪,做不好我这个当行长的还要负责。 …
上个月办了张花旗银行信用卡,因为看宣传2月消费满28888就送kindle……于是乎办了张。结果开启了各种坑的刷卡体验………&br&首卡额度12000…尼玛喂…这么少够干啥啊?姐可是要2月花够28888的女人啊,你好意思给我批一万二的额度。&br&好吧,既然是自己申请的卡,跪着也要刷完。刷到12000的时候,开始准备第一次还款了,咦?尼玛,不支持支付宝还款?作为一个被马云宠坏了的钕姊,真是难以接受呢……不过既然已经花了那么多了,就只有取现金去银行还吧。&br&找了个周末,怀揣着3w的巨款准备去存,地图一搜,偌大一个成都市,竟然只有2家花旗银行?啊,最近的也离我有20km之远………没办法,只好骑着我的三蹦子,背着我的毛大爷,顶着34度的太阳………&br&呼哈,终于到了市中心的目的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走上去一推门,啊咧?关门了?&br&旁边玻璃门有告示,周六周末休息……玩儿我呢,坑……狗屁的花旗银行怎么这么傲娇?就连我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都不能忍了……我还得背着我的巨款回去,作为一个如花似玉的钕姊,被抢了该如何是好?况且明天还要重复这一过程一次,想到这里我都快晕菜了……&br&发誓刷完这二万八马上注销账户。要是不给我送kindle我就去掀了他老巢……哼。&figure&&im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50& src=&/74ca0ed0cead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figure&&br&&br&&br&&br&&br&————————————————————10月7日更新。&br&今天终于收到来自上海的kindle了…隔了这么久,我也是醉惹……不过,收到就好了。&figure&&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1fd45ab9fe27e1a24ae5fc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1fd45ab9fe27e1a24ae5fcf_r.jpg&&&/figure&
上个月办了张花旗银行信用卡,因为看宣传2月消费满28888就送kindle……于是乎办了张。结果开启了各种坑的刷卡体验……… 首卡额度12000…尼玛喂…这么少够干啥啊?姐可是要2月花够28888的女人啊,你好意思给我批一万二的额度。 好吧,既然是自己申请的卡,…
&p&在哪个公司,测试都是low的不能再low 的工作了,这个low是指严格意义上来说,测试的所有工作,理论上,都能被脚本取代。甚至不像体力劳动那样得用高成本的机器才能取代。&/p&&p&有没有高级的low工作?有的,前公司有一个月薪税后38K的测试,老总觉得他实在没用,都快40岁的人了,今年年初开除掉了,哪怕最后赔了他将近300K的钱,也没犹豫,前几天还看他在朋友圈里发简历让人帮忙找工作。当然我也帮忙转发了,看样子还是没找到新工作。&/p&&p&知乎上做技术的人很多,我知道也会有很多嘴硬的过来跟我瞎扯测试不low,我low。但是事实是测试在任何公司都是比较底层的职位。&/p&&p&我看回答说有建议从测试开始一步一步往上做的,别逗我了好不好,是,你可能有同学是人中龙凤,在百度爬起来了,屌炸了天,更多更多的人在百度也好,阿里巴巴也好,腾讯也好,一个职位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没晋升,运气好了有个部门老大带出去创业,运气不好,等结婚了有孩子了发现钱不够用了,你一个人的时候十几K月薪过的很舒坦,你买不买房?税后工资还完贷款就喝稀饭吧。等你老了再去换别的工作?别逗了。&/p&&p&百度在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往前走个三百米的样子,早上的地铁早高峰,西二旗、上地、回龙观、龙泽、霍营,那队能排出一公里去。你买辆车,租京牌,一年一万多,停车费动辄上百。是,百度有弹性工作时间,但是一般给你分配的工作8小时绝对干不完。&/p&&p&百度和京东在我看来是差不多low的,百度去年搞了个XXX商店,买了公司一些货,还没开始卖,整个部门撤掉了,要退货,我去处理,只给我剩了300台回来,我问其他的货哪去了,部门负责人跟我说放在过道,来来回回的人看见就顺手拿了,还给我举例说公司里经常丢东西。最后调监控又追回来20多台,其他的赔钱了。一个全民做小偷的企业,文化能好到哪去?百度工资发少了吗?一台300块钱的路由器也要偷?我估计这里可能也有百度的lowB来洗地,所以先声明一下,XXX商店不是收购的,也不是什么外挂的小企业,全部人员都是百度总部的,部门解散了以后一部分人走了,一部分人还是回去了。&/p&&p&不管是百度,还是测试,都是很LOW的东西,这个选择很简单吧?&/p&&p&&/p&
在哪个公司,测试都是low的不能再low 的工作了,这个low是指严格意义上来说,测试的所有工作,理论上,都能被脚本取代。甚至不像体力劳动那样得用高成本的机器才能取代。有没有高级的low工作?有的,前公司有一个月薪税后38K的测试,老总觉得他实在没用,都…
落笔前也没有多少自信能把事情说得很透,边写边想吧。&br&这个问题问得很大,需要把它分解成几个层次逐个分析。&br&&br&&strong&首先是,混业经营指的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但它们究竟是什么?&/strong&&br&金融机构有很多种类型,其中带有银行二字的主要是【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和【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我国的规范用语,投资银行应当被称为【证券公司】。&br&商业银行诸位应当十分熟悉,其最基本职能是:&br&1. 吸收存款。(吸收流动性)&br&2. 为企业及个人提供信贷服务。(释放流动性)&br&证券公司的最基本职能却要复杂得多,国家规定的基本职能(需要申请牌照)有:&br&1. 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br&2. 证券经纪业务&br&3. 证券自营业务&br&4.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及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br&5.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br&6. 融资融券业务&br&&br&从上面列举的业务中,诸位应当能够看出,其实两者没有太多相关性。商业银行提供的是债权融资服务,而证券公司提供的是股权融资服务。银行既提供融资服务,也是企业的直接债权人,其资金来源是社会储户;但证券公司仅提供融资服务,尽管资金来源是社会投资者,但是证券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成为企业的股东。&br&&br&&br&&strong&第二是,是什么导致了两者的混业倾向?&/strong&&br&在我朝,券商的收入主要是前面提到的1和2,而在欧美的大投行,这两项之和不会超过40%。因此,国内券商的收入的性质是中介型的,在交易双方之间收取中介费用,只要交投活跃,牛市或是熊市都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因而风险较小;而国外投行的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市场的对手方之一而获得的,因而风险很大。&br&&br&而商业银行,国内银行主要依赖于垄断地位带来的利差,竞争并不如券商间般激烈,而风险由于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兜底,也并未感受到过多威胁。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惧怕亏损,惧怕的是偿付风险,通俗地讲叫做【挤兑】。&br&&br&因而就我所知,混业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充足的低风险资金注入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后,可以对冲风险,提高收益,从资本的逐利性上讲,这样的配置是合乎市场逻辑的。混业经营提供了一种既可以提供资金,又能提供全方位中介服务的可能性。这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会产生质变的一种变化。简单想象一下,四大行如果开展传统投行业务,只需要简单的施展一下手腕,提供贷款的同时捆绑规定企业的上市服务必须由四大行的投行来做,那么谁敢不从?在美国大萧条前,投资银行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领导。&br&&br&&br&&strong&第三是,为什么要将两者分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带来了什么好处和坏处?&/strong&&br&在大萧条中,大量的商业银行受到了股灾的严重波及而倒闭,共计约1.1万家美国银行营运出现问题,占当时所有银行的3分之1。储户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动摇了社会的稳定。原本商业银行作为储户资产保护者和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投资获益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在混业当中尖锐体现出来。&br&&br&这部法律的时代背景就是抑制投机,提高商业银行安全性。主要的切割法条有:&br&第16条: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承销和交易;&br&第20条:禁止商业银行与证券机构建立关联关系;&br&第32条:禁止这两类机构建立人员联销关系。&br&同时,它禁止证券公司成为银行关联,并要求受联邦保险的“非银行之银行&。作为直接结果之一,摩根银行分家成了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分别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br&&br&从此,商业银行不再能够使用客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证券投资业务,在一定范围内,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在此法在历经20年的游说最终在1999年被废除后,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商业银行大肆进入投资银行业务,年间,花旗集团一手发行的结构性信用产品(CDO)高达1200亿美元,手上持有的CDO也以数百亿美元计。因此,在整个金融危机中,花旗集团因为CDO产品就至少损失250亿美元以上。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的转向使得它们成为了典型的【大到不能倒】的金融中枢。&br&&br&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作用,由于商业银行被严格控制,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收益回报率过低,从而导致本就储蓄低的美国人不愿把钱存在银行当中,而是从事一些其他的适中风险的投资,使得商业银行在这60年中日子非常难过,全靠货币市场基金勉强维持着。&br&&br&至此,问题基本回答完毕。额外说几句题外话吧:&br&我国虽然也规定分业经营,但是依然存在着平安集团这样的控股集团下同时有商业银行、券商、保险的非经典混业经营特例。但目前来看,首先是分业不会给国内银行业带来盈利压力,因为金融垄断的存在,没有其他合法供给途径。第二,我国的证券业管制还比较严,欧美玩了快上百年的卖空,目前还只有少数人和投资机构可以做,也没有多少高风险的东西。国内券商做的主要还是服务业,和欧美投行的风险、压力和收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分业带来的安全性限制对券商的影响也感受不到(自营等比例还是很低)。&br&&br&但是这样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轻易地打开混业的开关,首先作为投行员工,如果商行可以从事投行业务,那么国内券商都不用干了,跳槽吧;其次,我国传统的高储蓄率是建立在国有银行绝对安全这一固有概念上的,轻易实施混业,首先很难获得大部分民众的认同,一旦出现问题,将立即面临挤兑破产的威胁;最后,混业加上中国特色,将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权力的急剧膨胀,到那个时候,恐怕会成为比现在所有国企加起来还要大的利益集团,再要改革就举步维艰了。
落笔前也没有多少自信能把事情说得很透,边写边想吧。 这个问题问得很大,需要把它分解成几个层次逐个分析。 首先是,混业经营指的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但它们究竟是什么? 金融机构有很多种类型,其中带有银行二字的主要是【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原花旗总部intern来搭个楼~说说我的经历和建议&br&&br&刚开始读本科的时候觉得能去外资银行实习尤其是CITI这类简直碉堡了!因为我是财经本,学习气氛很浓不说,考证实习气氛更是鞭笞你一刻不停歇啊!那时候我大一下学期,有一天班长找我说有一个机会可以去花旗参观学习你要不要去,我当时满口答应。那次大概一共10个人左右吧,都是我们这种傻乎乎的大一新生,去到的是花旗银行新天地支行,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大四的学姐,她正在实习,穿着正装很干练看得我满满星星眼~她先给我们普及了一下银行的基本知识which我并没有很关心,接下来好像是提到新天地支行是花旗第一家智能银行balahbalah随后我们就进去参观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好学生会问学姐怎么进到花旗实习的,于是学姐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当然人家很牛逼)同时开始问我们诶你们今后有什么打算吗?现在差不多要开始准备了哟?大部分都想出国吗?不管出国还是找工作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实习经历哟....(此处省略257个字)经过此番铺垫,重头戏就是你们在花旗开一张卡,存50万是金卡,30万是蓝卡,金卡可以来花旗实习哟~~当时大部分小伙伴都十分理智,只有我和我们班班长填了表,当时觉得存着不是挺好的反正以后出国要用(作为财经本给母校丢人了)后来还让我们两个填了表的见了一下行长,行长很开心(当然咯)最后天色已晚,我攥着手里的金卡觉得自己已经在花旗实习了。后来给爸妈讲我要存50万当然被秒杀,于是到现在我那张卡都没激活(卡倒是挺好看的).....&br&&br&大二暑假我做了第一份实习,做到11月,准备找第二份,幸运的是我真的找到了花旗银行中国总部的实习,给上一个intern做replacement,但是正值期末,和上一个intern交接很多东西,daily的文件怎么审,monthly的表格怎么做,和哪个部门的老板需要签字等等各种,他在带我的同时还要完成当时的工作,由于pipeline数值太多很多公式直接粘成value以缩小文件大小,导致我后面自己开始做的时候只想狗带。刚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每天加班到10点,期末也没复习好,但是慢慢的一个月过去了就非常得心应手了,vlookup,sumproduct,sumif等等一些常用函数都是快能闭着眼睛做了。我们部门主要做secured assets,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mortgage,作为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这项业务基本针对外籍客户或者贷外币的客户,全国只有五六个城市的花旗银行在做,那我每天都要和这些城市的manager进行沟通,还要和总部的legal,tax,finance,co-op,CEO office等等内部功能部门进行沟通,每个月要做的统计也就是花旗需要pay给第三方的比如stamp duty, 律师费,公证费,保险,委托费等等,上海的要单独做一张表给上海分行,然后其他的综合在一起给总部。每天要做的就是全国各个城市发过来的mortgage材料,我需要打印出来一项一项审核过后下午四点前送到最后放贷部开始放贷,有时候一天要做20多个,花费将近两个小时。这些是routine的工作,有时候有一些memo,合同都需要你看过再去找人签字,做好归类保存。我在的这个位子以前一直是正式员工在做,后来因为技术含量对于一个正式员工来说也不是很高就换成intern做了,我有两个同事以前都是这个intern位子上去的,所以其实intern很多很多事情我老板都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因为intern自己总结了一套很有效率的方法,因此有时候你问老板她也不知道,必须找上一个intern问。所以说起来,相比于其他intern,我这个位子有too much workload,加班加点常有,没人逼你做,事情都是你自己来安排但是到了哪一天该交什么东西你自己要记清楚也没人提醒你。这个过程我觉得有不开心,有时候事情多的觉得委屈,但是现在想想,这段经历真的让我学会太多东西了,也结识了很厉害的人和很好的小伙伴。后来有一天我上厕所看到之前那个学姐了,但我也没叫她也没打招呼,她大概也忘了我了,但我那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我也终于在这里和你一样啦。&br&&br&虽然现在看起来在花旗实习不算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还是想给题主一个借鉴。在花旗,存50万的实习绝对和这样自己找的实习差太多,你也明白这就是一个夏令营式的活动,我记得还有一个叫什么花旗全球公民之类,anyway你作为Citi Gold谁敢让你去做excel拿着合同找CEO秘书敲章?再者,如果你不是马上要出国,50万存多久?这个数字够在纽约学习生活一年了,在你出国前你是存着它还是继续做其他投资?当然啦,你如果觉得需要花旗这样一个title在简历上好看,也不失为一个方法,但是如果你将来找工作,我真的建议题主去找一份真正做事的实习,你真的直有自己做的,才能了解这一行大概是什么样子,才是真正学到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财富。夏令营式的实习,写在了简历上,HR问你两句就大概知道你到底什么情况了~所以很巧,开卡经历和实习经历我都接触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能找到大公司必然好,但重要的是你做过什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解决的,如果这份实习给了你挑战,也给了你成就感,那就是一份好实习~&br&&br&以上。
原花旗总部intern来搭个楼~说说我的经历和建议 刚开始读本科的时候觉得能去外资银行实习尤其是CITI这类简直碉堡了!因为我是财经本,学习气氛很浓不说,考证实习气氛更是鞭笞你一刻不停歇啊!那时候我大一下学期,有一天班长找我说有一个机会可以去花旗参观…
暑假 shadow 过这个desk,跟两个Dan 都聊了天。具体组的情况不方便透露,也不知道谁爆料出来的,相信组里的人肯定巨不爽!俗话说闷声发大财!&br&&br&我们这样去考虑,首先肯定跟HFT无关,跟技术升级也无关。为什么?在美国interst rate swap是OTC,而且单子也没有那么多,主要是单子都很大。不可能做成像EMM, OMM 这种 hft market making。&br&&br&可以简单的认为主要是voice trading的market making。那么voice trading 赚钱,最主要依靠什么?sales relationship 以及bank这个平台。所以,总结就是很强的sales以及citi bank这个平台, 有很好的flow给这个组,所以组赚钱。
暑假 shadow 过这个desk,跟两个Dan 都聊了天。具体组的情况不方便透露,也不知道谁爆料出来的,相信组里的人肯定巨不爽!俗话说闷声发大财! 我们这样去考虑,首先肯定跟HFT无关,跟技术升级也无关。为什么?在美国interst rate swap是OTC,而且单子也没有…
我们曾专门去富国考察过,现在他那种模式在国内无法复制,因为富国的主要非利息收入是种类繁多的收费项目。不可否认,人家的服务确实胜过国内同业不止一筹,但收费之狠,现行法规下国内根本学不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家的卡年费,是按照你的金额、使用人工服务次数、客服电话次数等多个指标收取的,你越喜欢去柜台,收费就越狠。对国内广大存款不多且喜欢找人工办理业务的储户来说,几年扣完真不是稀罕事。&br&-------------------------------------------------------分割线---------------------------------------------------------------------------&br&第一次拿到五个赞,那我再聊一聊大家感兴趣的银行业服务问题。国内同业的服务饱受诟病,这很大程度上与“客流量”太大有关。我曾亲身体验过香港汇丰的新开卡服务:一个专职客户经理与我面对面,详细像我介绍各种存款金额、套餐的年费,网银的使用等等,耗时超过半小时,非常令人满意的服务质量。国内银行,一个前台一天业务100笔是基础,开卡超过10分钟估计就要被后面的客人起哄和投诉,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服务?所以,国内银行对服务的提升主要放在vip领域,50w-200w这个级别的客户享受的服务还是不错的(50W一下的vip太多,现在服务也开始和普通客户差不多了,200W以上到私人银行客户,这一块的系统服务还没跟上,比方说黑卡客户。。。)。
我们曾专门去富国考察过,现在他那种模式在国内无法复制,因为富国的主要非利息收入是种类繁多的收费项目。不可否认,人家的服务确实胜过国内同业不止一筹,但收费之狠,现行法规下国内根本学不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家的卡年费,是按照你的金额、使用…
这个影响好坑爹的。&br&&br&首先得说明白,&b&境内企业从境外银行直接融入人民币&/b& 这句绕嘴的话是怎么来的。&br&首先是我国的强制结汇制度,中国做出口的企业,收回外币都要兑换人民币,结果就是外汇占款暴增bla bla...然后2010年的时候,央行和外管局在一起碰撞出了火花,出台了一个政策,叫“&b&出口收汇存放境外管理办法&/b&”。&br&顾名思义,出口企业收来的外币,不用急着往国内拿:你们先在境外找个地方存起来吧,别给祖国的外汇占款增加做贡献了!&br&于是一些现金流尚且OK的公司就开始开办境外存放账户,免了换汇手续和成本,还方便在境外采购原料和购置资产。中国做进出口的企业多如牛毛,其实用哪一家商业银行也不奇怪,硅谷银行也不例外。&br&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出口持续低迷,这些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开始抗不住了,需要现金充血。于是这些境外存放账户便开始大量回流,也就是“&b&直接融入人民币&/b&”,转过头来就是外汇占款暴增...&br&于是我们看到央行又出一文“&b&暂停!&/b&”,出口企业的这些境外资金便被挡在了国门之外,只能选择购置--进口--变卖等等方式来“变现”。更糟糕的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在硅谷银行中的美元只能等着贬值...&br&&br&这就是出口外贸型中小企业生不如死的现实。
这个影响好坑爹的。 首先得说明白,境内企业从境外银行直接融入人民币 这句绕嘴的话是怎么来的。 首先是我国的强制结汇制度,中国做出口的企业,收回外币都要兑换人民币,结果就是外汇占款暴增bla bla...然后2010年的时候,央行和外管局在一起碰撞出了火花…
1、由于SVB的网点很少,所以他的网银设计和开户流程非常方便快捷,一个“快”字,使现在更多IT 行业选择了SVB。&br&&br&2、一些大公司以前都会选择HSBC、CitiBank、JPM, 所以SVB 只有靠优质和快速服务争取客户,哪怕只是一个小要求,美国的SVB 也会24小时内尽快为你解决。&br&&br&3、SVB 现在非常重视中国业务,从上到下都在走进客户,他们在为实现RMB业务加速努力。
1、由于SVB的网点很少,所以他的网银设计和开户流程非常方便快捷,一个“快”字,使现在更多IT 行业选择了SVB。 2、一些大公司以前都会选择HSBC、CitiBank、JPM, 所以SVB 只有靠优质和快速服务争取客户,哪怕只是一个小要求,美国的SVB 也会24小时内尽快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