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端午节说开去是什么意思可以写哪些

您现在的位置: >
热门排行榜
推荐排行榜端午节含义
端午节含义
范文一: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里,人们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尽管现代的生活方式已令这些传统习俗慢慢被摒弃,可其实它们蕴含着很多养生的奥秘。   吃粽子:助脾开胃   做粽子的糯米性温热,能补虚,适合身体虚弱、怕冷的人吃。而对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胃寒的人来说,糯米也是非常好的食物。在夏季到来之时吃温热的糯米,是因为这时天气炎热,人出汗多,血液在体表分布较多,在消化系统分布相对减少,这时候身体虚弱的人更易出现消化功能低下的问题。吃糯米做的食品,可温暖肠胃、促进消化和吸收。   而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不过,在快乐地吃糯米粽的时候,还有一些不能不提的忠告:糯米粽很容易吃过量,导致餐后血糖反应太高。如果一定要吃粽子的话,除了必须注意分量的控制外,还要倡导包健康粽,也就是调整粽子的原料,用部分杂粮米代替糯米,这样还可增加纤维质、维生素及矿物质。   挂艾叶菖蒲:避毒祛邪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和菖蒲可是端午节的重头戏之一。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艾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在端午节期间,家家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至今还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或者泡酒饮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说到端午,就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而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用则有害,必须慎用。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民间习俗有云,“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五加即五加皮,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如果地处潮湿的区域,就特别适合在端午节饮五加酒。   挂香囊:散风驱寒   端午时,小孩多将香囊佩带于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间。传统香囊的常用配方是: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苍术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能有效杀灭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药物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黏膜,对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蒜水沐浴:祛斑除痘   我国有些地区在端午节有用大蒜衣泡水用来洗脸洗澡的习惯。取大蒜外层的薄衣,在端午节的前夜将其浸泡在井水里,并加少量雄黄,浸泡所得的水供节日当天沐浴用。据说端午节用大蒜衣泡水沐浴,可以预防盛夏季节身体长痱子,并有祛斑除痘的作用。
范文二:端午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这天里,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一大早,妈妈和奶奶就忙上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包粽子。我对这个感上了兴趣,心想一定要学会包粽子。  学包粽子可不容易,首先,要把被水洗得干干净净的苇叶卷成一个三角形,里面留一个空间,把糯米、大枣和葡萄干放进去,填满后,再把上面的苇叶折下来,把它包得严严实实的,用细绳子捆紧系个扣,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一开始,我包的总是不太顺畅,不是没放大枣,就是细绳子没捆严。后来,我越包越好,越包越像样,连妈妈都夸我呢。  一个个粽子都包好了,接下来就该上锅煮了。在煮的时候,那糯米、大枣和葡萄干的香味就像传遍了全世界。  吃完了美味的粽子,我们全家来到了海河边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对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砰”的一声,比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舟整齐地往前冲,比赛十分激烈。人们也兴奋地喊着,欢呼着,那声音简直响彻云霄。  今天,我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
初一:23904XX3
范文三:今天是端午节,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秘密,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还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原来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还是个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个好人,是个忠臣,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要年年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今天是端午节,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秘密,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还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原来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还是个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个好人,是个忠臣,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要年年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范文四:有意义的端午节今天是端午节,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秘密,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在山上,我还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原来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还是个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今天,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个好人,是个忠臣,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要年年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范文五: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一段历史文化的延续。五月五的端午节,粽香四溢、龙舟赛起,插艾蒿、薰苍术、系香囊、喝雄黄,以 此来纪念屈原、辟邪祛灾。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古老历史文化的延 续,是我们需要缅怀和珍惜的节日。端午时节, 我们怀念屈原, 因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 因其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感的 公民,关心民生、造福社会、促进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心中不懈努力的方向。“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不遗余力地去探 索真相、追求真理。端午佳节,一家人围着圆桌,分享美味的粽子,是多么惬意和温馨的日子。在外 的游子也许会思乡心切, 粽香可能会使你想起童年的生活,想起当年的无忧无虑 和欢声笑语;缅怀过去的同时,要鼓足信心勇敢面对未来,同样是充满希望的日 子。
范文六: 从屈原的爱国精神说开去河南省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 翟杰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让我们想起爱国诗人屈原。他生活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忠于国家,仗义执言,却因为小人的谗言而被革职流放。秦国趁此机会进攻楚国,楚国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忧心如焚,却无力回天。悲愤之下,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投汨罗江。滔滔汨罗水,悠悠数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爱国热情却已化成一座丰碑,牢牢地竖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今天,我们缅怀屈原这位爱国诗人,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要学习他对祖国无比忠诚的爱国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屈原被多次流放,流放到偏远的蛮荒之地,忍受着孤独、寂寞,却仍能坚守本真,坚持爱国的信念,毫不动摇,这需要怎样的胸襟气度,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坚忍?国君疏远他,奸臣诋毁他,祖国抛弃他,他仍心系社稷,心系人民,千载而下,又有几人?他的忠诚,发自内心;他深深地热爱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大地,深深地热爱他同根同宗的楚国人民,这种高尚的情操,这种赤子之心,怎不让我们由衷地敬佩,无比地景仰?同学们,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我们足下的土地,因为这是我们的根。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的热土。让我们以生为南召人而自豪,让我们用勤劳和智慧,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我们的家园,热爱我们的校园,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让她更加整洁,永葆生机!热爱祖国,更要热爱人民。热爱这片土地上同是炎黄子孙的亲人。血浓于水的亲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被我们隔断。《孟子》有言:“仁者爱人。”让我们深爱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长大的父母双亲,让我们深爱我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深爱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吧!爱国,更要用行动来证明。当我们勤奋学习,发奋攻读的时候,我们就用行动实践了爱国的精神!试想,在一年两年后,我们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回报桑梓,回报父母和亲人,回报母校和老师,这就是真正实践了爱国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在我们的队伍里,将会涌现无数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你们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在不同的领域里,取得骄人的业绩,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祖国在召唤。老师期待着你们,老师更相信你们的成功!
范文七:端午节的意义 在古代,端午节是人们用来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节日,所以关于过端午佳节的是什么?就和这些传说有关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才思超逸,辅佐怀王。秦楚争霸,“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怀王轻信谗言,放逐屈原,与秦结盟,被秦俘虏,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继续亲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辗转沅湘,哀吟苦忆,目睹亡国。秦将白起破郢都,灭楚国。屈原痛不欲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时为(前278年)夏历五月初五。过端午佳节的是什么?还有一些意义就是纪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纪念秋瑾的就义等等。不管以前过端午佳节的是什么?到了现代,端午节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人们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屈原、伍子胥的爱国,曹娥的孝道也好,无论哪一样,都是值得我们永久纪念,一直传承的。端午节成为法定节假日,说明端午节开始慢慢转变为一种全民娱乐活动,这也是国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精华的又一有力证明。
范文八:XX年06月24日 星期日 天气:晴端午节,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秘密,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还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原来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还是个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个好人,是个忠臣,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要年年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范文九:从小受父亲影响一直到今都热爱屈原这位绝才的诗人:本来他在中国早已是悲时愤俗,矫然独立不可争的伟大爱国诗人;但因他用流血的眼泪书写的绝壮美的诗歌在死后的现代却惹出与生前被楚怀王放逐一样的悲剧命运来——他变成了与楚怀王相爱的同性恋者。记得闻一多先生在一本书里(早已忘记书名);就依据“离骚”等诗歌因引用了兰花·香草·爱人·忬发心怀忧国忧民等多情的词语,而定性屈原是有女儿习性的与楚怀王同性恋者!(考证屈原为同性恋者当然并非闻先生一人)其实后人对他怎么样评论都无关重要,就算是同性恋者又何妨!又影响得了他什么!——他那闪烁着人性光彩的天才毫无束缚的自白诗句世上几人能写得出!!!他因忍受不住国家沦陷人们遭殃的痛苦而背负大石——纵身扑江的勇气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端午节本当是纪念屈原爱国殉国的光辉人生;同时应深度思考屈原的悲剧也就是楚国悲剧发生的根源:如果不是那令尹子椒、靳尚、南后为首的大批达贵官员无耻只要私利无视国利,更是践踏着老百姓的利益而引发的国亡。那有屈原这样坚定不二真君子惨烈的流芳万古传说!可叹的是今时的端午节早就有悖古来原意;划龙舟打捞三闾大夫的尸身的龙舟水上活动因无钱或没有报酬早销声匿迹了。人们要把粽子丢到江河喂鱼,除非鱼吃了粽子后愿意跃上岸作为回报……。今之端午节己成为许多公务员与大国有企业发巨额奖金和放假旅游的欢乐节日。他们在享受歌舞升平优闲的度着端午节。也有人亲戚之间相互请客,团圆在一起大闹麻将……屈原——你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无限热爱祖国与人民的悲惨诗人、你这“世人独醉我独醒”的洁白如莲花的赤子、你这肆意遨游天上四方的孤魂——与山鬼成婚的奇人——如果你活在今天你又会怎么样呢?
范文十:端午节意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对其作全面论述,只将端午节在历 史发展变化中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一)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引《风土记》:“仲 夏端午,端者,初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 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幼学琼林》又云:“端午 却为蒲节。”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但就其命意而言,则显得极为单一。端午,就是 五月初五;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故名之;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 得名。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 文化意义的传说。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 ,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法。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也就是说,在相 关的人物与传说中,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然而,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所致,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以表示纪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几种对人物纪念的说法。(二)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当我们 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 的振兴于楚王,以图统一中国,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必然要求(统一天下)和承担这个要求的英雄实际上又不可能将它实现,这使愿望和效果、使命和前 途、个人与历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冲突中,屈原对自己的愿望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要将其付诸现 实,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哪怕是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而始终不渝,这更加重了悲剧的浓烈 色彩。忠臣伍子胥遭受诬陷,自杀身亡,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抛入钱塘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悲剧,“敌国破, 谋臣亡”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地落到了伍子胥的身上,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纪念他,表达了人民对遭受悲剧命 运的忠臣的同情。越王勾践体现了悲剧中的崇高精神,他在国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体现了人物身处苦难,矢志复仇的韧性美。介之推被活活烧死,本非晋文公之所愿看到的结果,但有功之臣不 被赏,其生命却遭到被摧残而毁灭的悲剧。曹娥的悲剧色彩相比之下也许会淡些,但不可否认在她身上也体现 出悲剧性,她异乎寻常的执著孝顺曾震撼过许多人的心灵。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 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由祭图腾龙到纪念 世俗性人物的转变。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 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 替抽象的存在。屈原爱国、忧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 样被人们热爱过,这种热爱的前提来自屈原对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热爱之情。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 的忠臣形象也适合了统治者的心态,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 诚、勾践的奋斗精神、介之推的至死不渝、曹娥的孝顺,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 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 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然而,当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 势必然出现。既然上述人物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和历史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系,体现 出极强的价值张力,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 趋势,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的竞争、淘汰与选择。上面已经论述到,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 上的。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 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 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 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作为古代知 识分子的代表者,他也自然受到了历代儒生的大事宣传阐扬,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为了 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崇高与伟大。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人物。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但是,我们看到这种忠是建立在对封建君主的 愚忠之上的,他的忠指向的是一个统治着吴国的君王。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忠的选择并非是盲目的,如果 君王不仁或昏庸,那么,忠就失去了价值依附,他的忠便不能在民众中得到多大的响应。因而他所体现的文化 意义在竞争中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以端午节纪念伍五胥也只能是一时一地的做法而已。勾践身上也有一种 鲜明的精神品格,他一生之中,曾兵败国亡,又曾卧薪尝胆,忍辱复国。尽管他也成为了历代人们所称赞的人 物,但同样我们注意到勾践是一个封建君主,他卧薪尝胆乃是受一种强烈的复仇意识所驱动,而不是把人民放 在首位的。范蠡曾指出:“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注:司马迁《史记o越 王勾践世家》。)他逼迫功臣文种自杀就自然暴露出他残暴的本性和狭隘的心灵。他的内心深处带着极强的自 私怨恨情结,为消释其怨恨,人民成了他实现复仇目的而被利用的工具。曹娥的孝代表的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 注重,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基础的人伦精神,在曹娥身上表现出壮烈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她的表现得到 了特别重视伦理观念的我国大多数人的表彰和赞赏,但较之屈原,她的文化意义指向显得太单一化,缺乏屈原 精神品格的完美与丰厚。至于介之推所代表的义的精神品格,除了意义的单一性外,他死于火的事实,使他不 可能与端午节的水性文化特征顺利融合,因而,以端午节纪念介之推就显得牵强,迫使之自然最早地退出这场 文化意义的竞争,转而在寒食节中获取他应有的位置。在屈原与其他几个人物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差异性决定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的宽、狭或丰厚、单薄之分。无论伍子胥的忠、介之推的义、曹娥的孝,还是越王勾践的复仇意志,所含蕴的 文化意义都缺乏民族整体文化价值取向的支撑,也就难以与屈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相媲美了。虽然如此,也并 非意味着这几个人物在短时间内完全失去其影响作用,从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在其中“五月五日”条 下同时收进纪念屈原、纪念介子推和纪念曹娥三说来看,屈原故事最终“独占鳌头”,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过程。至此,我们有必要指出:光耀千古的屈原精神是在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的。屈原所处的时代 是思想和文化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地方千里的楚国是四方百族文化的并汇之处,楚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融聚百 家各族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的巅峰。文崇一先生赞颂楚文化道:“这是一个狂飙式的文化,有最 温柔的诗篇,也有最强大的武力。”它敢于同大国争雄,又勇于接受小邦文化,正因为“它拥有最多的人民、 土地和财富”,又具有博大的胸怀,进取的雄心,创造的勇气,所以能产生彪炳史册的人物——屈原(注:文 崇一《楚文化研究o序言》,台湾省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十二,1967年,第1页。)。 苏仲湘先生指出:荆楚 “成为广阔的中国南方各族融合的中心,是当时民族联结和融合的一个典型。”(注:苏仲湘《论“支那”一 词的起源与荆楚历史与文化》,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 )楚文化除包含着周文化和南方固有文化传统 之外,它还包容了东方夷文化因子,商文化因子以及西北文化因子等。众多的文化复合成楚文化的雄浑、深厚 。同样,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对周边地区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以端 午节纪念屈原不只是楚国,他已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屈原也 正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概 而言之,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屈原首先是位政治家,对内同楚王商议 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他极富有政治天才,又始终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 位,他保持高尚节操正道直行,对“美政”理想执着追求,九死而不悔,批判邪恶势力,也敢于同他们作毫不 妥协的斗争,甚至对楚怀王的昏庸与失信,也敢于指斥,而这一切表现,都只出于一个目的,这就是振兴楚国 ,使人民幸福,最终统一中国。同时,屈原也是一名伟大诗人,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他融合提炼楚地的 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楚辞》的形式是符合人民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其中《九歌》 是对民间祭祀歌辞的艺术加工,而又回到了民间,成为民间长期流传的歌辞;《天问》也是采用民歌中惯用的 对答形式,其中有的内容可能就是民歌歌词的记录,玄妙瑰丽的色彩,宽广深厚的思想,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使屈原的作品极富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屈原作为一个坚贞而忠诚的利他主义的楷模,一个睿智而憧憬美 好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遗留下大量感人至深且极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诗 人,他成为了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将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高度结合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 。那么,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意义竞争中的唯一被选择者,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民族文化 精神选择的必然。屈原精神融会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于我 们民族的精髓之中。屈原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人们都可以从屈原的悲剧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重新唤起意识深层 的集体无意识,并使之“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 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注:荣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载《文艺理论译丛》第1 辑。)(三)年节习俗本身的仪式活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其仪式 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 ,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 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淡化,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 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 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性的仪式活动是传统文化及相关因素的现代载体,这 种载体体现出文化内在演化的轨迹。仪式的现代性转换回应着端午节文化传承中固有的活动方式,这些仪式也 是对古代民族性的一种现代主义表达。如龙舟竞渡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和旅游活动内容等等,可见端午节举 行的活动,已浸染了浓厚的现代文化色彩,那么,它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是否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传统文化精 神品格呢?我们在现实的景况中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端午节的活动在一些地区也卷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 戏,创造环境,繁荣经济”的热潮,利用端午文化进行龙舟经济交易会和旅游活动,已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端午节明显地反映出商品经济时代的文明进步,对这种新的端午现象,作出决然的反对难免有不符合现代文 化要求和反对进步的嫌疑,但我们所更为注重的是端午节习俗中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其商业价值。极易被忽略和 掩盖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却具有超越时空的存在意义。商品经济价值却是一时一地的,具有片段 性和瞬间性,它带给人类的往往只是物质上的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事实上,这种原本带有强烈审美性的 仪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浸染了世俗功利性,如龙舟这一文化符号在一些地方成了商业广告的宣传材料,有些地 方将龙舟本身也变成商品,饮雄黄酒成为某些商人推销其商品的借口。这里,不仅仅是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 ,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为维护自身而作出的种种回应和努力,但能否使传统的文化意义在现代文化 语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不被异化,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传统文化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以及对现代文化语境的阐释范围和表达结果。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带着肯定的语 气说:“惟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惟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 用。也惟其远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 ,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 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注:《闻一多全集》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 页。) 根据两千年来屈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确立的不可移易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端午节无论形式 如何变化,其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被改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拴象说开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