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优秀文化来提升

用好网络 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字体:[][][]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对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塑造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近日,针对如何做好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网络拓展
  传统文化传播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人类文明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秘书长金海峰表示,“从诸子百家到四书五经,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认识,时至今日,在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范围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他表示,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杰对此表示认同,他说,“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空间,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加以传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同时,王杰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文史哲著作,还包括很多民间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诸如古琴、山歌、地方戏等,都可以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通过多元多样的碰撞和交流,对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再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寄托。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
  互联网传播具有视觉直观等特点,在传播信息和文化方面具有跨时空、跨领域的先天优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加工,最终实现现代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群提出,过去文化传播载体形式较为单一,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进入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媒介,而是衍生出媒体的生产性功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表示,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生产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第一,改变原有的媒介传播形式,传统文献典籍可以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等方式得到更好的复制与保存,同时也便于流通、阅读与检索。第二,将语言文字文学改变为视频、音频等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投入再生产环节。第三,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翻译工作,利用互联网发布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
  “做好‘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首先需要政府投入,为实施中华文化经典工程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要发挥学界力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质量和吸引力。”王杰表示,过去,一些学者对基于网络新媒体所带来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只有通过传统媒介进行的传播才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形式不断扩展,大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互联网传播中被集合起来,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通过网络能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中国美学精神,将优秀的文化基因渗透到文化生产创作中。
  避免庸俗化传播
  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实现方便快捷、随时阅读,但在传播文化和信息方面却存在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等问题,这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不例外。
  王杰表示,碎片化是网络传播不可避免的问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常常利用空暇的时间上网阅读或观看视频,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将当代人的认知模式、情感结构、审美需求协调起来,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大众阅读的文化形式。“从认知角度讲,人的认知能力有某种调节机制,碎片化阅读仍会在大脑中形成审美感受和整体图像。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激发大众的阅读和欣赏兴趣,从而引导他们通过更加专业的方式深入学习文化经典。”他说。
  张利群认为,网络传播可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的理解,而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也容易造成断章取义,肢解文化内涵,甚至出现庸俗化等不良现象。因此在加强网络监管、维护文化安全的同时,需建立完善的文化艺术批评机制,发挥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引导大众接受优秀的文化和信息。(记者 唐红丽 实习记者 段丹洁)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张 智萍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用教育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珠(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日06:57&&来源:
  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濡染。它与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却又超越具体制度,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指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具有传承价值的部分事物。它有着意蕴丰厚的内核,有着鲜明美好的外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但也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被政治经济冲击,被芸芸众生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近年来各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验做法,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精准而全面地论述与界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变成当代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意见》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力求汇聚全社会之力来推进。  《意见》推进的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十三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教育工程。这个工程需要我们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进行新的变革,从部分工作而言,甚至是一次重建。《意见》指出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在接下来的9年中,要初步完成这一庞大工程的基本建设,困难是不少的,任务是艰巨的。然而,这又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到今天,物质的繁花迷乱视线时,只有精神上的固本培元,才能帮助人们从喧嚣中看清方向。正确认识、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心灵找到源头,静心、安心、齐心,帮助我们在激流中立身,进而成为文化的弄潮儿,甚至成长为文化的引领者。  从教育上来说,落实《意见》部署的工作,需要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两者结合,才能深刻有效地推动这项工程。  第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不能正确体认教育所应承担的特殊使命,具体推进工作就很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主义。《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明确的阐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因此,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历史长河越是源远流长,文化在更迭时的断裂与遗失就越是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又一颗珍珠,遗留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打捞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成为传承给后人的真正财富。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  法国学者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有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而这里所谓“成熟”的思想文化,是指系统的知识、思想观念、价值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构成的文化体系。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涂上了教育的色彩。从文化选编的角度来看,《意见》不仅指出了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编线索。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内容中,如何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不同的学校中体现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民间文化?这都取决于我们教育系统与教育人的文化自觉。  第二,遵循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方法,完整持续推进。综合《意见》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可以鲜明看出具有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原则,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特别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古文经典、传统音乐、传统节日与礼仪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有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在研发课程时要注意特色课程与普通课程兼备。也就是说,除了研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之外,同时要注意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能在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中闪耀。后者更强调所有科任的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理解、掌握与传授。  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知和相关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传承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何组织面向1500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需要下决心整合教育内外的力量,如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与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协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三是加强社会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普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与此同时,能在生活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教育的效果。《意见》对充分发挥报刊、广电等各种媒体,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国家重要礼仪、重大节庆活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对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需要借用各种力量,通过社会助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人们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  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各个层面并肩推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意见提出的“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王吉全、崔东)
天宫二号为啥带这本书带上天?听杨利伟讲端详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随“天宫二号”一起飞天的,还有一本书――《家风》,在太空翱翔了两个月后,这本书由神舟十一号任务乘组航天员带回地面。为什么会选择《家风》?
2017浙江新高考方案公布 考生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三类进行。普通类招生录取不分批次。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毕业论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论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_网易新闻
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图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湖北日报讯
  图为:央视记者采访书法互动设备体验者  图为:北京文博会上观众体验书法互动设备
  图为:武汉瑞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福刚演示设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许多灿烂的文化正在逐步被人们遗忘。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活”起来、“传”下去,是许多文化产业大家孜孜以求的梦想。
  在武汉,就有一位年过五旬的追梦者,他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互联网+为表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灵动与璀璨演绎得淋漓尽致,亦如他那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
  他就是武汉瑞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福刚。
  立志寻梦
  年近半百的创业者
  日前,在光谷大道廖福刚董事长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刚从北京参加项目评审会回来的廖福刚。短发、中等身材,虽略带倦意,但充满激情,一双眼睛透着睿智与坚毅,让人错以为这不是一位年近半百之人,而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虽然旅途劳顿,但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廖福刚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说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梦想做一个书法家,但却机缘巧合当了一名公务员。这一当就是二十余年,44岁时,他毅然弃政下海。“我当时选择下海,主要是想干一番事业,另外也是想为孩子出国留学赚点学费。”他笑着说道。
  下海创业的过程并不轻松。他与朋友合伙开过加工厂,也只身一人远赴新疆做过工程项目。“我当时真的没有想过失败这个问题,我认为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就会有回报。”廖福刚语气很坚决。几经蹉跎后,知天命的他决定去追寻自己的文化梦想。2014年下半年,他创立了武汉瑞卓科技有限公司,带领一支20余人的年轻团队涉足文化产业。“干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事业始终不知疲倦”,这么多年来,他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之爱全部倾注在事业上。公司副总经理李明笃定地说道:“我们大家都愿意跟着廖总干,因为他很有魅力,做事业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
  矢志追梦
  坚定选择文化产业
  书法是启蒙老师,字是门堂书是屋。廖福刚小时候就对书法萌发兴趣,读初中时,跟同桌学书法;读大学时,获得了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刚参加工作时,甚至拜一位同事为师,专心学习书法。让廖福刚心痛的是,汉字文化、书法艺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青少年基本不会写毛笔字,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常常提笔忘字、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错别字频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一笔一划的构造,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传播和发扬!”他感慨道。
  2003年8月,有一位教授到廖福刚所在单位授课,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深入阐述,他深受启发。“虽然不是文化人,但是我有很深的文化情结。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点事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他的梦想再次被点燃,将创业之路定格在文化产业。“我认为文化产业是当前市场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家也开始逐渐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大做强,传播、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坚定地说。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项目支撑。2014年11月初,廖福刚只身前往北京考察项目。在与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交流时,对方谈到了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项目——公共文化平台的人机交互虚拟体验系统。这个项目是在国家文化部、科技部等部委的联合组织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担研发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廖福刚决定抓住这个项目。经过多次沟通协商,2014年12月,公司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迅速签订了合作协议。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产业强省,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他认为,武汉乃至湖北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我们的项目定位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开发并推广各种用于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体验设备和平台。做好这一个点,我们就能让湖北乃至全国的广大民众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廖福刚自豪地说。
  创新筑梦
  首创全国文化互动体验系统
  筑梦的路上,他一往直前。今年12月初,廖福刚和他的团队潜心研发的书法体验系统,通过了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书法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评审。“这意味着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产品也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我们的事业大有可为!”他欣喜地说道。
  书法体验系统基于当前国内最先进的人机交互真三维体验技术,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以传播和传承中华传统书法艺术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汉字书法艺术为表现内容,实现现代信息化教育、体验、娱乐、衍生服务消费等一体化多功能的高科技互动体验。它摒弃了传统繁琐的笔墨纸砚书写工具的束缚,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运用电子化的设计,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书写体验。
  通过特制的电子砚台、笔架、毛笔,体验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书法中的研墨、蘸墨功能,获得到大、中、小型毛笔的笔杆握持体验,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传统毛笔书写过程中落笔、转折、收放等挥毫动作。在电子显示屏上,体验者可以如同在真实的宣纸上一样,即刻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书写效果。除了充分保留100%原始的书写效果以外,比传统书法更具有体验效果的是,体验者还可以通过打印和网络模块,对书写出来的内容进行盖章、保存、打印、分享,让作品的保存、传播更加便捷。另外,书法体验设备强大的软件系统,整合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互动体验网站上丰富的字帖、字库资源和素材,向广大用户提供大量书法专业素材,并可辅助书法学习者、爱好者与书法名家进行学习交流和互动。
  “依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这一国内最权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机构,通过软件、硬件、网络平台的融合,我们的项目既拥有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下丰富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又可以线下实地体验,这是全国首创。”廖福刚坚信他和他的团队首创的这项技术,必将让更多中国老百姓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命运不会抛弃一直努力的人。今年10月27日深夜,廖福刚接到北京文博会主办方的邀请电话,次日一大早他就带着团队和设备赶往北京参展。展会第一天,首次向公众亮相的书法体验设备样机就被现场观众围个水泄不通,中央电视台、《新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京郊日报》等媒体均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会后,中宣部相关领导专程来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慰问参展人员,对廖福刚团队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项目大加赞赏。
  展会期间,国内多家单位均表达了合作意向。山西一博物馆馆长现场找到廖福刚,希望产品能够早日实现产业化,以便购置几台给公众体验;上海一家文化科技公司也辗转找到公司拟定采购六台,并希望后续能够扩大合作范围;北京一家书画院院长表示想购买一台供老爷子练习书法;厦门大学孔子学院教授希望能订购一批设备供外国学生使用,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让他惊喜的是,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业产业园盛情邀请他将项目落户北京,并承诺一路绿灯解决项目落户问题。
  市场的积极反响和媒体的关注给了廖福刚更大信心,他开始着手谋划项目推广计划:2016年5月中旬,产品正式推向市场并参加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争取一炮打红;2016年10月,将推出舞蹈体验设备,后期继续开发美术、戏曲、武术、摄影等各项传播传统文化的人机互动体验设备。“明年底,我们还将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在武汉成立联合实验室,继续共同开发新的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进一步深度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传播和传承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廖福刚自豪地说。
  笔者手记
  文化产业需要守望相扶
  文化产业是个大事业。年过五旬的廖福刚始终有个文化情结,就是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传承好,让这些灿烂文化能够“活”起来、“传”下去。为了这个梦想,他辞职下海创办企业。不畏艰辛,只为梦想。因为在他心中,传统文化是根。他始终把文化产业当成自己的大事业,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文化产业是个大产业。文化产业博大精深,要想做大、做强需要大手笔投入、大智慧创意、大批人才聚集。廖福刚深知以自己公司目前的实力,有些项目很难落地开花。如若没有政府或者社会层面的支持,像廖福刚这样的文化追梦者也只能艰难地守望。
  文化产业是个大平台。文化一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会展现出无穷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这是创业创新者的平台。湖北是文化大省,廖福刚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资本和人才在这里交汇,大家共同在这个大平台上尽情地跳舞,舞出文化产业的新天地。
  文化是我们大家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需要我们守望相扶。
  撰文:赵建鹏 沈素芬 姜博阳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酒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