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系部德育,教学,实训,汤丹松 一行等多方面面的协调工作,你怎么看待

当前位置:&>&&>&系部新闻
【机电学区】2015学年第2学期期中教学问诊活动信息
时间: 09:30:08  发布人:机械电子学区  阅读次数:次
&&&&&&& 5月13日下午政治学习时间,根据学校安排和布置,机械电子学区在3号楼5楼南503教室举行了主题为&期中教学工作总结、抓好教师队伍培养、研讨理实一体模式、探索生产实训教学&的本学期第一次教学问诊活动。
&&& 活动意在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区和教研组自身发展和精致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围绕&期中教学工作总结、抓好教师队伍培养、研讨理实一体模式、探索生产实训教学&的中心主题,通过学期工作总结,教师队伍培养、理实一体研讨、生产实训教学探索等活动环节,确保后续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能按技工要求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学期任务,并在教学管理和质量上日益改善、更加规范。
本次活动由学区和机电教研组共30位任课老师参加,整个活动由学区副主任张献忠老师主持。在活动过程中张献忠老师首先从学生、老师和班级三个层面对大半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总结,肯定了成绩,但也如实指出了问题。
活动期间,实训中心和教研组吴兴福老师又围绕消耗型实训转型生产型实训的主题,从消耗型实训目前存在的问题、生产型实训教学的受益和后续有待改进的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看法。
学区张利缘老师对近几天被聘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车)裁判员并参加了竞赛评审工作谈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也对如何抓好本专业的竞赛工作提出了几点合理的建议,在这个国内最高层次的竞赛交流平台上,对其自身来说也是受益非浅。
最后,茅小海老师又特别从几点要求和建议,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尤其能按省技工院校教学要求和规范开展和落实各项工作。
大半学期来学区的教学工作总体感觉成绩是欣慰的,过程是坎坷的,工作是充实的,但仍需要不断改善和进取。
此次活动能客观排查问题,明确目标要求,突出中心任务,为后续努力做好和顺利完成各项期末教学工作打下坚守的基础。
上一篇:下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_教育部门户网站_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07-06-
生成日期:
发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发文字号:
教职成[2014]14号
信息类别:
内容概述:
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教职成[2014]14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我部对200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新修订的《大纲》在基本保持原《大纲》的框架体例、保留原《大纲》中行之有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各地在实施《大纲》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作了必要的修改完善。新修订的《大纲》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及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各地要组织好新修订《大纲》的实施工作,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要组织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学校全体教职工学习新修订《大纲》,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符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发挥好党团组织、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实际制订新修订《大纲》实施指导意见或工作计划。教育部将适时对新修订《大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各地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我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要求如下:
  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 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 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 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二、德育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1. 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2. 中国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
  3. 道德品行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生命安全、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
  4. 法治知识教育
  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
  5. 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
  6.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三、德育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3. 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5.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德育途径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2. 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以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学生要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3. 学校管理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共青团工作,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入团。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帮助学生做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及时发现并主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5.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计划,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
  6. 职业指导
  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 心理辅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8. 家庭和社会
  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促使家长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依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 学校工作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情况、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情况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 学生品德评定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品德评定。学校要把学生品德的评定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品德评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要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完成。
  六、德育实施
  1. 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结合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校长要把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 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队伍选拔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制订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德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聘好班主任,每班应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可根据需要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任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 经费保障
  德育经费要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包括德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德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教学、管理经费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经费等。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把德育活动场所、基地建设和德育设施、设备购置维修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 德育科研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加强课题研究,定期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德育工作调研,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要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提高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位置:&&&&&&&&&
提高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提高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 改革,是为了革新以求更有效。所以改革中,总是一个将工作中无效或者低效部分被替代的过程。教学改革是如此,德育改革同样有这样的追求。回顾这些年,德育也并未停留过改革的步伐,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地位的提升更为显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已经为教育界所共识。
  德育为先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德育外延的扩展,从三观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为主体,又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廉洁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涯规划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等。都是德育,又都不能替代德育工作的全部。
  中职校的德育改革,不仅面临难度大,可借鉴的经验有限,而且一个专业背景一种行业特点,一种学校类型一个管理体系。学校规模往往又比较大,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全市乃至全国招生),给行政上统一模式,大力推进留下许多不可填补的空缺。而在学校管理实际中,主管德育、学生部门的日常工作,往往又充斥着突发事件的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的协调,似乎无暇再顾及到如此内容丰富,外延广阔的德育,更无法深入解析哪一种品质的培育和养成。
  因此,探究和实践中职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更深刻的涵义。或许具有明显学校个性特征的研究成果不可复制,但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实践推进过程中具体的措施是可以推介的。因此,我们将在这一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过程经整理呈现给大家,并将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学校发展中渐现德育“失效”的痕迹
  我校是一所有着近五十年办学历史的中专校,悠悠半百,在上海、全国同行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除了获得全国、上海各级各类中职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八届十六年文明单位外,无论是在教学改革、技能比武、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教学法评比还是在行为规范校评比、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校园建设、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等各条各线的评比中,都有一席之地。这是学校扎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底子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信校人全力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写照。我们为这些荣誉自豪,我们更珍惜这些荣誉的获得,并希望保持发展的势头,突破自我,再创辉煌。因此保持冷静的头脑,拥有客观的视线,分析成绩背后的“隐患”,我们不难发现德育实效性的瓶颈所在:
  1、  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原本的德育模式和内容失效。青年学生们的思想空前活跃,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即从一元道德、一元价值观向多元道德、多元价值观变化,从封闭性道德向开放性道德变化,从依赖性道德向自主性道德变化。以前是学校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现在的学生已不再简单地听命于学校和老师的,而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意识。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现实出发,要顺应社会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变化,既要从理性的高度开展德育,又要区别对待,按不同层次开展德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全面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我们常常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语句来描述改革的速度,现实中,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潮的涌动,每一届学生极其家长都有不尽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例如前几年还有的知青子女,支内回沪家庭如今已经寥寥无几;例如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分居家庭、寄养家庭、老养小家庭等等特殊家庭情况的复杂化,比例较之以往的上升;例如社会对于爱情、婚姻、家庭、性问题的舆论导向和接纳度与以往的区别;例如早年流行的港台影视,后来风靡的日剧、韩剧,以及这些影视带来的“追星”“江湖”“野蛮”“唯美爱情”“童话生活”“死亡游戏”等等潮流,不可小觑,更不容忽视;例如反邪教教育、涉台教育、反恐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艾滋病教育等等“专题周”,是行政的要求,也是学生的需求,不能轻易舍弃。于是94年就研讨得出的学校大德育体系,还刚刚来得及将“敬业、爱业、勤业”丰富进学校的分层分级培养目标,面对这些新课题,有些无所适从,未及大而全,怎么小而精。明白胡子眉毛一把抓是无效的、低效的,但不抓不行,抓一把比一把不抓总好一些。工作在一定程度的反复无效、低效工作渡过,工作的激情和效率也势必受到影响。
  一定程度上说,中职德育的瓶颈在于:教过的多,学到的少;知道的多,做到的少;评论的多,帮助的少;应对的多,长效的少;翻新的多,坚持的少;弥补的多,引领的少……这些多多少少之间,我们读到的是德育教和学之间的交差,传授和训练之间的错位,针对性不强,有效性降低。
  2、  教学改革先行亟待匹配的德育管理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硕果累累。舆论开始为“改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发现“改革”本身却是一个既能解决矛盾,又能引发新的矛盾的事务,于是人们认可了,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德育改革亦是如此,没有最完整最精确的,只有更合适更有效的。如何为发展中的中职德育,量身定做契合的德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得到更好的成长,是投身于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执着追求的目标。
   & 2000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标志性的突破点,打破班级,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
  这是教学改革上之初,就开始了另一个课题的探究,全新的教学体制下,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作为一所有五十年办学历史的老中专,如此巨大的变革势必带来观念的冲突,工作中的不知所措。所谓走班,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建制,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德育工作似乎失去了支点。该如何入手呢?2003年,我们拿出了一些切实有形的措施,例如,每周二下午给德育,其他事情不得占用,又例如卓有成效的诚信档案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向全校推广的,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两级管理的深入,网格化管理的实施,让我们看到德育工作并未在完全学分制中失去踪迹,依然拥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 但疑惑又在另一个层面继续。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否需要全新的德育管理机制来契合;原本在学年学分制中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否还能保留,应该如何传承;应运而生的新的模式和方法该怎样和老方法无缝衔接;是否存在一种机制可以将所有的珍珠都串起,能承载经典和创新两种美丽。
  3、  生源变化需要兼顾个性、共性的培养模式
  今天的中职校已经不再一味抱怨“高中热”导致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变化,一般所说的三校中情况略有不同,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紧缺专业和艰苦专业的录取分数和录取人数也大相径庭。沪上,当中专校在为分数线退无可退而感慨时,职校、技校早已成为了初中完全升学的托底线。中职德育何去何从,是全盘降低标准和要求,还是执着地捍卫我们眼里的底线。就我校招生现状而言,虽然还有高出录取线160左右的进分,但却必须面对如何同时培养30%以上高中分数线的学生,10%自主招生的线下生。上下落差超过四倍。
  另一方面,面对每年逾千人的招生规模,近六千名在校学生,如何才能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在共同培育的基础上,有量身定做的个性发展。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实现德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无关学校规模,而是是否存在一种兼而有之的机制,不仅仅是方法。挖掘学生自主成长的潜能,发挥团队成长的功用,汇自助、他助于学校德育主流。
  4、  品牌建设呼唤育德能力提升的核心队伍
  新时代产生出的新观念、新的教育内容已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的青少年思想更趋现实性、复杂性、功利性,他们向往多维的个性、多元的文化,向往主动参与,向往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及对自身价值的塑造,这就必然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更换形象,从新的角度、新的内容上去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需求。如若不然,两者不同的经历,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就必然会阻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的交流,更难使他们产生思想共鸣,进而影响德育的效果。育德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班主任这支德育核心力量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站在德育工作最前沿,面对的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唯有能敏锐地发现生活中每一个德育细节,能轻松走进学生心里并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能从容地把握教育教学活动方向的雄厚师资,才能将每一个德育举措的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是一位优秀班主任,一个骨干教师团队,而是整体的提升。就如木桶原理中,决定桶的容量的往往是最短的那块板,因此,不着力于全员育德能力的提升,势必降低德育措施执行力,使得一部分的德育工作降低乃至失去效力。
  二、寻找中职德育有效性建设的突破口
  (一)、德育学分的产生
  如何串起了散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层面的德育活动;在管理制度和实践中体现德育为先的理念;在传承经典德育内容,运行学校大德育框架的前提下能及时兼顾更有实效性、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在学生个体“点”的培育中巩固“面”的教育成果,在完全学分制环境下树立起自己的德育品牌呢?经过大量的调研,反复地推敲,慎重论证,大胆设想。集合了学校教育教学核心力量的研究团队大胆提出了从完全学分中僻处专门的德育学分的设想,制度应运而生。
  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没有完整的德育体系的学校教育只能零打零碎地填补教学空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让道。尤其是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更坚定了我们大刀阔斧的信心,市场并未将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作为挑选人才的第一选择,而是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放在了首位。这无疑是提供了中职德育贴近市场、贴近学生最有力的需求。
  设计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这样的原则,其实也是努力的方向:
  坚持德育教育分类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坚持德育教育践行化,实现评价与考核相结合;
  坚持德育教育全员化,实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二)、德育学分的组成
   & 经过反复地研讨和调研,我们专门设定24个学分作为德育学分。其中必修11分,选修13分。在校生前三年的德育全部学分必须达到24学分,以上方可正常毕业。德育学分按照六个学期进行连续考核,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德育学分的认定和汇总。
  1、必修学分是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必须完成的内容,六个学期累计积满11学分,第一学年7学分、第二学年2学分、第三学年2学分。由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诚信教育和公益活动等五个方面组成。
  1)、《新生入学教育》:2学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介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手册》学习、国防知识教育、队列训练等。
  2)、《行为礼仪教育》:1学分。其内容主要包括校史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行为礼仪教育。
  3)、《素质拓展训练》:2学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讲座、军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
  4)、《德育践行》:6学分(每学期为1学分)。学生践行德育表现的评价内容为一学期学生个人规章制度执行、诚信度评价和行为规范水平等情况。
  2、选修学分:
  其中限定的选修课程有:
  1)、《主题教育课》:1学分。每周二下午有固定教室开设,班级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和校班会课等。要求有授课计划、有记录、有考核。每学期各班对学生参加情况要进行一次综合考评。
  2)、《公益活动》:3学分(每学期为0.5学分)。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或校外必须参加8小时的公益劳动(义工)或其他公益活动,要求积累一定次数和学时数,并得到学校及相关部门签名盖章认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课程有:
  1)、假期社会实践活动:1学分。由团委牵头布置,专业系、部负责实施,包括每个学生制定暑期活动计划和作好书面小结;按照学校要求开展时政学习、读报用报、学生互访、返校、主题征文等活动。
  2)、学校德育实践活动:每学期由学校和系部制定德育实践活动计划,由学生选择项目参加。具体项目主要有:
  (1)、青年志愿者活动。
  (2)、博学节、体育节、艺术节学校三大素质教育活动,以及行业、地区、市级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者,将按照《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关于学分认定的几点暂行补充规定》另给予奖励学分
  &3)、其它项目。学生本人或由项目负责老师申报,由学校德育学分领导小组同意,方可立项或确定是否认定,时间累计16个学时,认定为1学分。
  (三)、德育学分的实施要领
  1、制定印发了德育学分手册,人手一册,做到个性化的记录。设立《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德育学分成绩卡》,专门记载学生德育学分的获得情况,并实现计算机管理,纳入学校学分制认定总学分系统中,同时德育学分成绩要在学生处和各系、部的网站上公布,供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查阅。学生个人要保管好《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登记申请表》,认真记录自己参加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同时定期到班主任处登记确认,以便每学期期末进行申请和评定。
  2、在德育学分的审定中,体现重过程重实效的原则,学生在参加《行为礼仪教育》和《践行德育》等活动中要获得相应的学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一学期)内达到学校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否则,该学生必须参加学校举办的学习辅导班进行重修。学生德育学分每学期期末由班级组织汇总一次,每个学生须填写《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德育学分汇总表》。学生处会同各系部进行德育学分的审核。
  3、在推行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大大扩充了能够给予德育学分的教师队伍,而不仅仅局限在班主任和德育教师中,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资源的整合,甚至学生中擅长某项活动和工作的同学经过申报和审核,都能担当起指导员的角色,全员育人得到了制度保障和学分激励的推动,可能性大大提高。
  4、德育学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借贷。学校在每学期评比各类先进和学生毕业下厂实习时认定德育学分,若发现该生德育学分不够,一般情况下可以借贷,与学校签订德育学分借贷协议和办理担保手续。
  (四)、德育学分的实施效果
  经过两年来的全面实践,可谓初见成效:
  成效一: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校园礼仪的塑造上有了相当的提高,因为除了每学期0.5分德育践行分的获得,行为礼仪分的认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认定和专业入门教育分的认定都和教育结果的巩固有关,唯有保持才能真正获得。制度稳定了行为,行为成为了好习惯,好习惯正是我们赠与学生最好的礼物。
  较之多年来的积累,如果说2003年开始实施的诚信档案更注重的是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的过程纪录;操行评定更注重的是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内容和形式;那么德育践行的刚性更突出了“规范”在养成教育中的刚性意义。以试行后的第一批毕业生为例,虽然仅尝试做了三年,一整年又在顶岗实习,并未完整实施,但对于德育践行、公益劳动、主题教育课等德育分还是非常重视,毕业前举办的两期以法律法规(第一份劳动合同签订等)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指导、团队拓展训练为内容的学习班,出勤率相当高,许多学生都赶了很长时间的路才从实习单位赶来,获得学分以偿还实习前的借贷,并得到难得的学习机会,实习后再来做活动,听讲座,感受更真切,甚至还有同学特意请假赶来。
  08届毕业生共1235人,实习前借贷学分92人,通过后偿还学分80人,未偿还学分人数12人。可见德育学分制的真做给了学生一个必须执行的底线,同时也使借贷学分顶岗实习的同学,有了还贷的压力和约束,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过程。
  成效二:全员德育氛围的日渐浓厚。2006年实施德育学分以前,由于完全学分制打乱了班级建制,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甚至同班的上课下课时间都错开,使得原来紧密活动的学生社团逐渐松散,红红火火的第二课堂走向了解体。另则,完全学分制后,分层教育、分类指导的深入执行,使原本紧张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稀释,老师们也不再有余力进行学生自主活动的指导。活动小组的数量急剧下降,从28个降至8个常规小组,仅有的合唱、舞蹈、田径、管乐、文学小组等。2003年,调整每周二下午为专门的德育活动时间,保证了活动的频率后,状况才有所回升。开始实施德育学分后,老师带队、学生参与的热情再次点燃,更有学生主动申报选修项目,招募队员,组织起有声有色的社团和专题项目组。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将理论中构架的大德育方案付诸于实践,许多老师都拥有了在学生德育手册上认定课时甚至学分的权利,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等,许多有特色的选修科目如雨后春笋层出:寝室管理、影视协会、编织与丝巾艺术、剪纸艺术、唱将社、环境监测、M6工作室、M7活动组等等每学期四十余项之多的课程和活动,将校园文化装点地多姿多彩,也将老师、职员、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凝聚在了一起,和谐温馨的氛围让人流连。过程亦德育,实践亦德育,活动亦德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和考卷。例如学校的读书会——我们一起读书吧,就已经在新浪博客上红红火火。
  成效三:主题教育课跃上一个新台阶。将班主任的主题教育课纳入到学生的限定选修课程,十六个学时的安排要有规范的计划和教案,并将其中优秀的案例集中起来。为了配合这项工作的长效实施,学校推出了点击成功快捷键之五本系列丛书,作为校本德育实践课本,以诚信、法律、礼仪、心理和职业指导为内容,成为班主任趁手的工具书。
  从最初推行时,五个系部各推选一名骨干教师进行尝试,到现在常规课有规范,主题教育课有系列,主题班会课有特色,走过的不仅是一个从五个教案到五本书中五十个课题的飞跃,更是每个课题再次创作,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后得到一百,二百个新的教学方案设计的几何倍数成长。
  成效四:活动是德育学分的载体,本身也是德育选修项目之一,早在各项活动的策划之初,就将德育学分的获得和奖励纳入其中,以本学期的第七届博学节为例,我们特意设计了博学粘章,参与活动,或观看活动都可以以课时为计量,获得不同的博学粘章,集满八枚获0.5学分,十六枚为一个学分。活动中表现突出,则可以奖励学时乃至学分。以此为激励,虽然完全学分制让我们选择聚集在一起活动的整块时间很有难度,但博学粘章的实施,和活动本身的精彩纷呈,让许多同学留下了回家的脚步。本届博学节共有二十七项技能大赛和二十一项综合类活动,同学们可以通过参与比赛、听高质量的讲座、争当观众来获得相应课时的粘章,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活动中走过场,甚至不入场,通过粘章,本届博学节的参与率大大提高,四十八项活动共有4068人次参与(没有达到最低8枚粘章以换取0.5学分的同学不计入内)。其中336人获得0.5以上学分。博学节后,粘章的举措被沿用下来,在修订新的手册时,正式登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我们开设的德育活动一定要能够计算8个或者16个学时才能计分的限制,克服了课程学分带来的限制。
   & 成效五:德育学分的实施也推动了活动质量的提高。每一届的博学节、运动会和艺术节都涉及到学分,简单的重复就失去了吸引力也失去了提高的意义。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唯有教有突破,才有学有创新。德育学分制全面实施,是保持上海市中职唯一行为规范示范校标兵校,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的保障,也是学校有长足进步的基础。
  三、德育学分实施与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
  总体来看,有了德育学分,我们有了底气,一来是在学校整体管理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我们兼顾了德育管理中的刚性和德育教育中的柔韧,而在实施过程中,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与德育实效性相关的关键点:
  1、坚持德育理性化与人本化的并存
  在德育学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大道理”的明确地位,按照学校大德育框架,将传统精髓的德育内容纳入到相关的三大节日、五大主题周活动中去,所谓必修,就是必须掌握,内容可以丰富,形式可以多样,但决不是不感兴趣可以忽略的部分。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理性的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
  同时在选修部分可以充分发挥个性成长的要求,以人为本,无论是兴趣使然还是个人发展需求,无论是在内容上习得还是在组织和引领团队的过程中习得,所有的收获都能被鉴定为成长路上的成绩,将过程和实现目标途中的意外收获都作为肯定,实现德育个性化培养的一个突破口。
  2、坚持德育开放化与层次化的兼顾
  德育学分的实施当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资源,非教师的员工有一技之长,无论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都能经过鉴定和学生选择作为选修科目。课余时间,学生帮认识不认识的老师、教职工做的工作都能由他鉴定为公益劳动时间,更可以在社区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利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德育工作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课堂上,而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德育学分不仅把教室打开了,教师和员工的壁垒打开了,校园和家庭、社区的壁垒也打开了,即利用了开放的资源,也让德育贴近了学生生活,提升了德育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分层次的,任何一个群体乃至社会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道德标准也是有层次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应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德育工作要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并非贴标签,而是让德育更具有针对性的必要举措。有的层次不适应完全学分制的自主学习,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不会利用,无所事事甚至无事生非,放任他们是我们的失职,那么固定的时间我们应该选定固定的学习内容,来帮助他学习或者滋养生活的情趣;也有的层次需要大量的空余时间去完成他们的目标,却苦于没有及时的帮助和引领,我们要在活动的设置和内容的设计上兼顾,这些都是德育学分的新课题。
  3、坚持灌输和体验结合,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
  一度我们排挤灌输,觉得这是陈旧教育模式的代名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中有刚性的部分,是非善恶,道德底线,行为标准,这些不能用来探讨或者体验。试想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如何构成对他人的伤害或帮助,又怎么会有意识避免某些事或采取某些行动?所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和爱及其行为。但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现出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自我判断和抉择。
  而另一方面一味灌输、惩戒,不能将规范内化,那么德育只能徘徊在低层,只有将他律渐渐过度为自律、互律,才是德育有效性的真正实现。因此留有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和管理,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艺术所在。&
     4、坚持提升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是实现德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  传统的中职校管理中,专业教师、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似乎在两个条线上行进。德育实践却需要能在专业教学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德育的要求和理念的教师,也需要能在讲台前将枯燥的说教融在动听的故事里娓娓道来的班主任。如何让这两种能力在一个平台上聚焦,德育学分中主题教育课限定选修学分期待实现这个交汇。我校是以工科专业为主的中专校,从课程的设置到老师的结构配比,明显是专业技能的多,人文学科的少。许多习惯了在电脑前、实验室工作的老师说起专业来绘声绘色,头头是道,一到班会课上,却沉默寡语。让每一堂班会课生动起来,让每一个主题都能走进学生心里,引导生活和学习的选择,并不是过多的要求,更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有了五本德育实践的课本,师生之间至少有了可以交流的话题,这就“有话可说了”。尤其是在编写过程中,同时兼顾了学生的可读性,和老师应该切入的角度,适合的语言。也就是说,毫无经验的老师可以照着这本书来讲。这就如是扶老师们上一个台阶。渐渐入了门,便有了延伸的话题,结合班级特点,结合时事内容进行发挥,于是,老师们可以扶着楼梯自己往上走。更有登上一定高度后,能够自己发现新的主题,构思精巧的实施方案,这便如能够自己搭上梯子往更高处攀登。但凡团队,总有高矮不同,水平不一,德育的核心力量需要依靠的是班主任队伍,那么全员的提升必将使关键所在。
   & 中职教育是一份特殊的事业,中职德育任重而道远,探求共同发展的出路,寻找个性化发展的突破,人本化培养的途径,都离不开德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定势,尚在摸索实践阶段的德育学分制度还有许多欠缺和不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将继续这份有价值的探究,为托起每位学生的成才梦想而努力奋斗。
  提高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方面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