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小如何看待城乡差距距

&&&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 林晖 陈炜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3%。&&& 在基尼系数方面,2016年为0.465,比2015年略高0.003。对此,宁吉慈衔&主要是城市一部分低收入者养老金的收入增速略有放缓,农村一部分只靠粮食生产收入为主的农民因为粮价下跌收入略有减少。但中国基尼系数总体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居民收入差距保持逐步缩小的趋势可以预期。&&&&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表示,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20元,2016年为23821元,2011年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1301元,扣除物价水平,累计实际增长62.6%。据此测算,在未来4年内,只要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在5.33%以上,到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就可实现。
上一条新闻:
下一条新闻:
--政府网站导航--
--友情网站导航--
云南大理旅游
大理信息港
--教育网站导航--
云南大理旅游
大理信息港
--企业网站导航--
云南大理旅游
大理信息港
--便宜网站导航--
云南大理旅游
大理信息港
新闻服务热线:
本网所刊登的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滇ICP备号-1李克强:推进新型城镇化 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图)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 [李克强:推进新型城镇化 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图)]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8日会见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莫斯科维奇。李克强指出,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最大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缩小这两大差距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直面两大差距,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新华社/图文)
(责任编辑:郭儒逸)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如何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城乡差距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这种差距体现在多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生活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全局影响,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中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就业差距&&表现&&原因&&对策&&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和谐发展
&&&在外国人的眼里,有三个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区不同。他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中国城乡间差距是很大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城乡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按照相关经济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慢慢缩小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但是,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努力缩小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城乡差距的表现
&&&&当前中国的城乡差距主要变现在七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生活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村。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400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00元人民币。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非常缓慢。
&&&&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成扩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5:1,扩大到2005年的3.21:1
&&&&3.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收入较少。城市居民有多种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二)城乡教育差距
&&&&1.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远远好于农村。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尤其是大专以上的人口,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2.相对城市来说,农村教育升学率明显偏低。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
&&&&3.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师资等方面和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必要的教学设施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城乡医疗差距
&&&&1.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差,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村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参与医疗保险的比例低。2004年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32.3%;小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59.9%;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79.4%。
(四)城乡生活消费差距
&&&&1.&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镇消费的增长快于农村。从人均消费量上分析,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54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752元,城镇居民消费高出农村水平5793元。同时从居民消费增速的角度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快于农村。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的消费是为了满足日常所需,而城市居民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2007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比城市高6.8个百分点。
(五)城乡就业差距
&&&&1.&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居民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务农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有多这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前景良好。
&&&&2.&农村失业人口高于城市。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现在还有大量失业人口。&&
&&&&3.&城市居民的就业环境优于农村居民的就业环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差,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六)城乡政府的公共投入差距
&&&&1.&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国家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13.43%,1980年为12.20%;年在9.2%—10.26%之间;年,除1998年由于增发国债达到10.69%外,其余年份在8.23—8.82%之间;年则从7.75%降至7.12%,2004年上升到8.28%。
&&&&2.&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七)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养老保险制度的差距。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风险共担,较多地体现了社会保险原则;后者突出个人的养老责任,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二.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
(一)城乡差距在解放前就存在
&&&&在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官僚资本的积聚,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搜刮,造成了农村长期贫困的局面。
(二)建国后,我国长期的二元制经济体制,导致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手段,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
&&&&2.&中国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迁移。大批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长期对城市的倾斜
&&&&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以城市为中心,采取农村支持城市的策略,在农村征收农业税,支持城市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四)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滞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产业的差异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在农村,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的附加值低,致使农民增收困难。虽然农村有部分乡镇企业,但是可吸纳的劳动力有限,仍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使政府有大量利税收入。
三.缩小中国城乡差距的对策
(一)首先要改革中国现行的城乡制度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过去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无法使其得到自由的流动。因此,必须对城乡户籍制度作出彻底改革,才能适应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
&&&&2.政府要改变以往向城市过度倾斜的政策。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坚持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3.鼓励农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当地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干预,给农村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1.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改变原来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
&&&&2.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投入。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1.&规范农村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帮助农民有序流动。
&&&&2.&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其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3.&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维护农民工的正当利益。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1.&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坚持推行“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村校舍进行修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进一步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便在生产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服务于生产。
(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继续推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并且给予相应的补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养老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除后顾之忧。
&&&&当前,我国只有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版
&&&&&&&&&《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迟福林
《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郭玮
《中国收入差距成因分析》&&周苑春
《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秦文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缩小城乡差距
日08:35&&&来源:
原标题: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缩小城乡差距
  小岗村村民在文化广场,观看邓小平语录和“大包干”带头人手印石刻。资料图片
  ■在农民原来享有承包权的基础上,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让农村土地流转起来,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
  要想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可以通过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加以解决。
  不让粮食大省吃亏、不让种粮农民吃亏,其核心就是要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并以法律法规形式将惠农补贴政策制度化,给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近期,在小岗村这一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总书记从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快农村发展明确任务要求,为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指明了行动方向。
  未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又如何在改革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民实现中国梦呢?
  基础:把握“四个坚持”
  习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小农经营虽然规模不大,但让“耕者有其田”,既能保证社会稳定与公平,其生产力也并不一定是落后的。在1978年我国启动改革开放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带来了我国迄今30多年的繁荣,这个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带来了巨大成功。在新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在农民原来享有承包权的基础上,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让农村土地流转起来,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是目前背景下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我国地少人多,土地不可能被少数人占有,通过“三权分置”,一方面把完全的集体化所有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克服了,毕竟农民的承包权是一种财产权,集体不可能乱收回去。地留在农民手里,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因为农民自己种地是不需要外在的监督成本的,这样就把土地的效率问题给解决了。
  另一方面,通过经营权流转,又把经营效率释放出来了,土地流转既可以适度增加土地规模,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农民既可由此获得土地租金,还可以继续进城打工,解决好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更适合当前中国国情,在人均耕地十分稀缺的我国,村集体其实也就是社区,要保障社区利益,社区成员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公平与效率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才可以兼得。否则,土地一旦私有,农民随时都可以卖地,就不能保证耕地继续种植粮食,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将产生很大冲击;另一方面,土地变卖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但是,在农村土地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工作程序与方法,“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明确界限,划出四条红线,也即习总书记指出的:“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目前,个别地方不注意工作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没收农民土地,强迫当地农民离开土地,这样其实潜伏着重大风险。千百年来,农村土地留在农民手中才是最安全最妥当的,这是保持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种流转出来的土地的非粮化特征比较明显,所以要把选择权留给农民而不是强迫他们。
  着力点:农业、农民与农村如何进一步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是粮食。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386199”部队,平均务农年龄在57岁以上,农业后继乏人、生产效率低下,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将影响我国农业的做大做强。习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要想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可以通过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加以解决。国家要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倾斜来支持新的农业发展体系。
  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是政策。习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我国近年来城乡差距一直难以有效地缩小,除了农业的自然恶化,农村财产由于产权界定模糊不能给农民带来财富是主要原因。除了大都市郊区及珠三角、长三角等部分地区的村庄拥有集体资产,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集体资产就是土地,但囿于各种政策限制,农民的这部分资产的产权不清,难以进入流通和周转。我国农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中,财产性收入占3%左右,农村资产财产功能远未有效发挥。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让这些资产给农民带来财产收益,就是要进行产权改革,只有让这些资产确权颁证,才能为未来盘活这块资产奠定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调研显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八成,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以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为例,70个产粮大县中43个县的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21个县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县,60个县要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政府运转。不让粮食大省吃亏、不让种粮农民吃亏,其核心就是要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并以法律法规形式将惠农补贴政策制度化,给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又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呢?习总书记强调,“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未来,我国应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使农村变成真正的美丽乡村。
  农村稳定是进一步改革的保障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习总书记指出:“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针对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的实际,农村社会管理需要加强和创新,而这“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习总书记为此提出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大理念。
  农村的治理离不开党的领导,习总书记强调:“党管农村工作这个传统不能丢。”党管农村,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岗有责,也需要基层党组织形成战斗堡垒,共同发挥好团结带领作用,把党的富农政策原原本本落实好。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改革开放,是富强之路。当年的小岗村已从当年的偷按“红手印”向现在喜领土地承包确权分颁证的“红证书”迈进,这昭示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只要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全面小康的阳光一定会普照我国农村大地。(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旧矛盾的新对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保障.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之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城乡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