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怎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当前位置: &>&&>&&>& > 正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小学生必知)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相当重要,今天网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快来学学吧。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结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的资料,你喜欢阅读并能给你带来帮助。
[点击关键词在7C教育资源网搜索更多关于的教学资源]
■文章录入:admin_qqs&&&&责任编辑:admin_qqs&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如何指点小学生的学习:父母应该做好的几件事
北京孺子牛
帖子6&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该帖被浏览& 6,439&次,回复&13&次
如何指点小学生的学习:父母应该做好的几件事
父母不学习,孩子就落后,这话一点不假。很多父母对小学生阶段的孩子不爱学习,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等问题一筹莫展,焦头烂额,只恨不能亲自操刀上阵。父母们四处求医访药,遍寻名师,希望找到一种立杆见影的绝招。却不知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不学习是孩子落后的根本,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如何指导好孩子的学习呢?有这么几点是一定要注意的,请父母们多多学习和体会。
要了解孩子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在指点孩子的学习之前,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和优劣势,这是“知己”;同时,要了解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一般规律,这是“知彼”。知己知彼,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和基础。这种了解不是一次性的,随着孩子学习的进展,父母应该结合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继续加深了解,及时修正以前所获得的信息。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也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因此,我们说,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种特点。要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孩子身体发育的成熟程度是差距的,这种差距会导致孩子在语言、思维、动手能力和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要了解男孩和女孩在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的差异性。要了解和发现孩子的兴趣倾向和特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让孩子的学习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学习将变成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要了解孩子情绪的特点。有的孩子情绪稳定,起伏不大,而有的孩子情绪变化明显,或者情绪表达方式强烈,有的孩子情绪含蓄内敛,一点小小的不愉快也可能持续几天。了解孩子情绪的特点,有助于判断孩子在学习和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健康快乐地学习。要了解孩子智力,特别是思维的特点。比如有的孩子思维敏捷,但坚持性差,父母就应该采用“交替学习法”,该玩时就去玩,该学时就全神贯注地学,如果强迫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要了解孩子在智力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特殊之处,这可能就是孩子最“天才”的地方。有位母亲对自己教育的反思值得我们借鉴:女儿记忆力很好,看过的电视内容,经过很长时间重播时,她还能清楚地记得里面的内容,下面的台词是什么。我惊奇孩子的记忆力,然而却说孩子,你记这些没用的干嘛呀,有那精力记别的不好吗?女儿总说,自己从来没有刻意记过电视内容。直到最近,我才明白,女儿的这种记忆叫直觉记忆。直觉记忆是一种使用右脑记忆的能力,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用左脑记忆,而左右脑记忆的能力之比高达1∶1000000!瞧,我在无知的情况下又胡乱指导女儿,还好我及时地醒悟了。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性格不同,学习方法亦应不同。性格偏外向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转移快,往往自信自己“领会得快”,对待问题容易不求甚解,父母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好学深思的学习习惯。偏内向的孩子,大多沉着稳重,感知事物细腻,思考问题有深度。但这类孩子往往不善表达,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寻求帮助,更倾向于自己去思考解决,而且往往因为自己想得过多,容易出现自卑的倾向。要了解孩子品格特征。孩子是否能吃苦?孩子是否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并有勇敢进取的精神?孩子是否有顽强的毅力?是否能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孩子是否知道理解、尊重别人?等等。这些品格特征对孩子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了解了孩子自身的特点之后,父母还应该了解小学生在小学各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在辅导和指点孩子学习时,才会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简单地说,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阶段知识难度的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年级(3~4年级)和小学高年级(5~6年级),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呈现出不同的显著特点。一、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心理活动也不稳定,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地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观察事物比较笼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孩子在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回答问题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小学低年级的学校教育安排,与这些特点是相适应的,即知识点较少,而且难度不大,孩子掌握起来一般都相对容易。父母要正确面对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而忽视孩子正常成长的规律。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孩子的学习方法、习惯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上,为孩子进入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父母要处理好“小学三年级效应”和把握好小学四年级这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一到三年级,总有一些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成绩都不错,考试总能拿到高分,可到了三年级,成绩就下降了,对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减退。”这种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小学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小学三年级效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过度的学前超前教育,二是因为小学三年级的教材编排难度突然加大。有的孩子因为接受了过度的学前教育,而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又相对简单,孩子会觉得不需要怎么学也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导致一、二年级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结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到了三年级知识难度增大时,孩子基础薄弱、对学习不适应的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而突然增多的知识点和增大的难度,也容易造成孩子学习分化的现象。比如三年级数学,要求学生要独自读题来回答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和理解基础,就会造成对数学学习的困难。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有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成绩会下滑,也有的孩子会出现学习突然发力,成绩大幅提升的情况。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父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说,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学习最关键的时期,因为无论是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还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课程设置、知识安排,都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四年级是孩子思维的高速发展期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期,是孩子大脑发育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随着孩子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就成为了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可以说,小学四年级也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四年级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有些习惯可能就再难以培养了。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情感和情绪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四年级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同时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有的孩子会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对父母“要好好学习”等话语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这个关键时期有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准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重要的转折期。三、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也逐步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逐步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想象的有意性迅速提升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孩子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学习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孩子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孩子会逐步对父母和老师的言行产生怀疑的态度。父母要考虑这些特点,在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引导孩子逐步完成向中学阶段学习的过渡。
北京孺子牛
帖子6&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第一段格式不对,一不小心变成居中了。)
父母不学习,孩子就落后,这话一点不假。
很多父母对小学生阶段的孩子不爱学习,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等问题一筹莫展,焦头烂额,只恨不能亲自操刀上阵。父母们四处求医访药,遍寻名师,希望找到一种立杆见影的绝招。却不知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不学习是孩子落后的根本,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无辜的。
父母如何指导好孩子的学习呢?有这么几点是一定要注意的,请父母们多多学习和体会。
北京孺子牛
帖子6&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2&&要摆正自己在孩子学习中的位置
& & 在孩子的学习教育方面,父母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把位置摆正了,明白了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有可能完成教育孩子学习的任务。
& & 父母不可能是全能人士,对孩子的学习,父母只能指点而不是指导。父母不是“家庭教师”,不是“陪读生”,要培养孩子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 &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待孩子学习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待孩子学习时就可能出现诸多教育问题,比如方式方法不当,不能把握好分寸,不能处理好父母、孩子、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 & 有教育专家总结出了父母辅导孩子学习的五个误区:
& & 一是不断唠叨式教育。父母天天唠叨个没完,时时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
& & 二是数落式教育。有的父母为了激励孩子上进,总是不断地数落孩子。
& & 三是达标式教育。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主观地给孩子规定分数指标和考试排名,达到指标有奖,达不到受罚。
& & 四是包办代替式教育。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关心孩子的学习就是天天帮助孩子复习各门功课,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
& & 五是疲劳战式教育。有些父母强制孩子在做完学校规定的作业之后,还要完成父母规定的额外作业,节假日也不让孩子休息,怕浪费“宝贵光阴”。
& & 这五个家庭教育误区,或多或少都跟父母没有摆正自己在孩子学习中的位置有关。
& & 那么,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的位置在哪里,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认为,如果父母能把握好以下几点,问题就清楚了。
& & 第一,父母不可能是全才。父母要明确一个观点,就是孩子学习知识必须主要依赖学校教育,这是由现在的教育环境和父母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一个基本事实。父母不要期望自己是全才,孩子学什么,自己都懂得,以便对孩子进行辅导,即使不会,也跟着一起去学,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自己的事情就必须自己去做,学生的主要事情就是学习,父母不能期望自己去代替应该孩子做的事情。这不但是一件代替不了的事情,代替了一时,也代替不了一世,即使有这个代替的能力,也不能这样去做。
& & 第二,父母不是“家庭教师”。某报曾登载了一位妈妈的来信:“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我和他爸爸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不仅对他的功课进行了承包,而且每天一放学我就监督他写作业,并仔细检查和订正他的作业。可从四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开始走下坡路,令人心酸的是,孩子说:‘这不怪我,是你们没教好我。’”
& & 这对夫妻俩俨然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把本应孩子是主体的学习活动变成了自己的事情。这样的角色错位,会让孩子在学习上养成对父母的绝对依赖,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接受,认为学习只是父母的事情,学习的好坏跟自己没有关系。
& & 第三, 父母不是“陪读生”。“陪读”现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怪胎”,无数有识之士早就指出,“陪读”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扼杀孩子,扼杀孩子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素质,其危害比溺爱更甚。
& & 第四,父母应该是指点而不是指导。赵石屏老师在论述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时,指出对孩子的学习,父母“只能是指点”,而不是指导。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导”是指示教导的意思,而“指点”是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的意思。由此可见,“指导”的教育意味更重,而“指点”则是在孩子学习的关键问题上予以帮助和提示,让孩子明白,起一种点拨的作用。赵老师进一步指出:“指点更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辅导孩子的学习,父母更多的是指点,而不是系统的指导。”
&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这些“全职妈妈”尤其需要注意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不要以为自己的“职业”就是教育孩子。
& & 以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为例,许多父母经常采取这样的做法:
& & 一是陪读。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就陪坐在旁边。在孩子刚上学时,因为识字量不够,需要父母读题,同时也是为了养成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做是必须的。但是把“陪读”一直进行到底的做法就不可取了。
& & 二是指指点点。有的父母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作业有误或有不会做的题目,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不但打断了孩子正常的作业进程,让孩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会阻碍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 & 三是代劳。有的父母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
& & 我们说,孩子做家庭作业的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正确性这个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恰恰是孩子能否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这个事实本身和完成的过程。在孩子做家庭作业的问题上,父母只是一个督促者、旁观者和指点者。明白了这些,自然就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了。
& & 父母应该注重养成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应该逐渐使孩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提高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于作业中的难题,父母要把握好指点的分寸,注重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北京孺子牛
帖子6&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3&&要有对待孩子学习的正确心态和态度
父母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对待孩子的学习时,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我们认为,这样的心态和态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要承认差异,并规划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道路,不要过于苛求和攀比;要有主体发展意识,承认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知识性灌输,要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要正确面对孩子成绩的起伏,鼓励孩子的努力,呵护孩子的自信、兴趣,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和走出困境的方法。
一是要承认差异。我们说,每个孩子在智力发展、身体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意志品格、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有不同就必然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天生智力超群;有的孩子乐观自信,情商发达;有的孩子能歌善舞;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有的孩子有语言天赋,有的孩子性格沉稳,长于思考,等等。正是这种差异,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多姿多彩。
同时,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其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之处,这就是教育理论中强调的“黄金期”。比如说11岁以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具体到每个孩子,究竟是7岁还是9岁是这个最佳时期呢?每个孩子同样呈现出差异。
还有一个必须承认的差异,就是男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比同龄的女孩子困难。在小学阶段,女孩子普遍比男孩子学习成绩好,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跟男孩子和女孩子在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在小学阶段,感觉女孩子普遍比男孩子成熟一些,因为男孩子的认知发展,特别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一般比女孩子晚1~2年。
承认差异,父母应该避免盲目攀比,不要对孩子过于苛求。用别人的成功例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激励和刺激是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切忌盲目攀比,这样不但能让父母增加焦虑,心态失衡,对孩子的自信心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造成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发掘孩子的潜力,发挥孩子最大的能动性,帮助孩子找到一条最适合的学习道路。
二是要有主体发展意识。主体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是在环境中形成其独特性的,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的主体性只能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决定主体质量的因素是:参与方式(主动还是被动)和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成功还是失败);在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主体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具体到学习而言,父母必须具有这样的认识: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建立,取决于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态度。
我们认为,以这种主体意识的理论来对待孩子的学习,是父母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核心思想,就是承认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孩子的事情自己负责这一基本原则,并努力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知识性灌输。许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以孩子能够背多少唐诗、能认识多少汉字为荣。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也乐此不疲地让孩子进行大量机械性的记忆。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科学研究表明,“陈述性知识”对人脑的刺激,在13~14岁左右才是最有效的。11岁之前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与长期记忆能力,此时大量的知识性内容灌输,不仅无法对孩子起到积极影响,反而会影响其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时突然出现记忆力减退、学习不适应、成绩下降的情况,这跟父母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不无关系。
四是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无论孩子是否学到了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应该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扎实了,孩子即使前期落后一点,以后也能很快追上来。
重视过程是帮助孩子学习的一种正确做法。比如孩子问美国的首都叫什么,父母不用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觉得我们能够在哪儿找到它呢?是在地图上还是在词典中查找?”
只有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孩子学习过程的具体细节上,才能够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和水平,才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父母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当孩子做错题或考试不理想时,首先要耐心地询问并帮助孩子寻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而不是纠缠于已经既成事实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过程并不表示事事都需要追究。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情况:孩子出错了,但是孩子自己却并不能找到出错的原因,孩子会说:“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时候如果父母一定要追根究底,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要记住,适当的宽松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五是要正确面对孩子成绩的起伏。孩子的成绩有起伏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允许孩子学习成绩出现起伏是愚蠢的,总是用不断拔高的目标去要求孩子也是危险的。相反,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出现起伏才是值得父母注意的事情,孩子每次考试都是100分固然好,但是可能在这100分的背后,恰恰掩盖着孩子在学习中未曾暴露的问题。
造成孩子学习成绩起伏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对新知识点的暂时不适应,可能是孩子身心的一个调整期,可能是孩子在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可能是孩子一时的疏忽大意,可能仅仅是一次莫名其妙的失误。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找出原因,肯定孩子的努力,小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特别是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所谓大的失败时,父母更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一看见孩子数学只考了72分就自己先懵了,自己的情绪先失去控制,表现出过激行为。父母首先要自己战胜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孩子承受失败,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坦然接受失败带来的磨炼,从失败中不断进取。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应该有一颗基于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平常心,要抓住孩子学习的关键:不但要让孩子“学好”,更要注意让孩子“好学”与“会学”,要把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孩子保持充沛的学习动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北京孺子牛
帖子6&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4&&要创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家庭氛围
和睦家庭是保证个人成绩优异的关键因素,这与孩子的家庭贫富并没有多大关联。
如果说孩子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家庭氛围是外因的话,那么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内因。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外因对内因具有很大的影响和阻碍作用。因此,父母要做的第四件事,就是创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家庭氛围。
美国的《读者文摘》曾做过一次大型的民意调查,以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突出的真正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和睦家庭是保证个人成绩优异的关键因素,这与孩子的家庭贫富并没有多大关联。并特别指出,经常和父母一起用餐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要好于那些没能和父母一起用餐的孩子。
调查报告中,援引了一位在学习上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的话:“我的爸爸妈妈是一对恩爱夫妻,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的家庭中,我感到非常幸福。我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不必像其他同学那样整日还得为家中的杂事分心。”
这位学生的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原则,父母要创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外部条件和适合学习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不会因为父母或家庭的原因而“分心”。
什么是适合孩子学习的外部条件呢?我们认为,这个外部条件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物质的条件很好理解,就是孩子是否有独立的学习空间、是否有必需的学习用具、是否有足够的课外书籍等等,包括是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营养、是否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是否让孩子有足够的锻炼等等,都可以归入这种外部的物质条件之列。
而非物质的外部条件主要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期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的,或者是要求和管理苛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什么是适合孩子学习的家庭氛围呢?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有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这要求父母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老师和学校的关系。
其次,家庭成员都要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父母沉溺于玩扑克、打麻将或者沉溺于网络,能指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氛围吗?
最后,在孩子学习时,要创造一个安静的家庭氛围。父母首先要安下心来,利用这个时间读读书、看看报纸或做一些不出声、不易让孩子分心的事。不要在孩子做功课的房间里走来走去、忙这忙那,或是看电视等。不要跟孩子唠叨,问这问那,更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间里招待客人。
孩子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家庭氛围是外因,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如果这个外因是负向的,是阻碍和影响学习的,而且这种阻碍和影响强大到比内因更占优势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来”,即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就会削弱,直至彻底消失。这是足以让父母引起警惕的。
5&&要配合学校教育,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必须保持一致性,即目标一致、观念一致、行动一致。
父母要与老师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帮助孩子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教育孩子养成尊重老师的良好美德。
一、要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的关系
孩子上小学之后,在如何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父母往往容易出现两个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一是认为孩子学习和教育从此是学校的事,父母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这种一推了之的错误做法和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好的错误认识(反之,如果孩子学习不好,他们就认为是学校的教育不好,总是从老师的身上去找原因),使父母完全丧失了自己也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教育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是父母过于强调和夸大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不放心或者不相信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越俎代庖,干涉太多,或者质疑老师的教育,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对学校教育持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立起来,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利的。
父母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在孩子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同时,父母也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或缺和有益的辅助补充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的握笔姿势和坐姿的问题,仅仅依靠老师的纠正是不现实的,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孩子都反复指导纠正,这时候就必须依靠父母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同协作努力,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
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有过科学而精辟的论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他把学校和家庭比做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他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自身教育素养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必须保持一致性,即目标一致、观念一致、行动一致。这种一致性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显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起来,共同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
二、要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1. 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父母应该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品格。这种品格首先建立在对老师的工作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老师的尊重,其实就是对其职业的尊重。
其次,要理解老师在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追求的是整体和统一,难以兼顾超前和落后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要求;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个体要求;老师的水平、能力及对教学的认识是有差异的,难以符合每个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和要求。
最后,父母还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尊重和感激老师的付出,无论如何,老师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好,是为了孩子好。
2. 要帮助孩子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品格形成、智力发育、性格以及独立意识等重要的心理素质都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父母要帮助孩子尽快建立起一种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把自己的片面认识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强加给孩子,影响师生关系的正常建立。
小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时期。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父母的信任。这时候,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可能成为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老师而言,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信赖感,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对父母而言,则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这种感情,因势利导,配合老师完成孩子的心理转变工作。
在现实中,父母和老师就孩子的学习问题发生分歧和矛盾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孩子也牵扯到这种矛盾之中。我们要记住这样的忠告:无论父母和老师之间发生什么矛盾冲突,绝对不能把孩子置于父母和老师的紧张对峙的气氛之中,孩子只是孩子,很难评判二者的是非,他们只希望父母与老师保持和气、相互尊重,一旦失去这种感觉,孩子就会恐慌。
当然,如果老师把矛盾冲突转嫁给孩子,或者父母因此而要求孩子对老师产生憎恨抵触的情绪,就更是极端错误的行为了。
3. 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是父母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了解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孩子的其他表现的最主要的渠道。同时,通过这种沟通,父母才能把孩子在校外的情况,孩子对学校、学习和老师的一些看法反映给老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沟通,父母可以与老师在教育思想和理念等重要问题上相互了解,趋向一致。这种良好的沟通是达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的基础。
现在通讯十分发达,与老师进行沟通的方式也十分方便,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有效地利用与老师沟通的每一次机会,要把话题集中在真正关系孩子学习的问题方面,不要只是就一些细枝末节和无关痛痒的问题纠缠不休。要记住,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是去挑刺和找麻烦的,不是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评判,更不是去赌气、吵架的,所以秉持一种开诚布公、就事论事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4. 要正确认识老师对孩子学习的评价
正确认识和处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是父母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能力。父母都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关心自己孩子在老师心目的地位和看法,所以父母会经常问老师这方面的问题,老师这时候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对于这样的评价,父母要进一步了解老师评价的依据,既要尊重老师的威信,又不能盲目认同。
比如,有位一年级孩子的妈妈曾对数学老师对他儿子的评价感到困惑:对数学学习有困难,不感兴趣。她说她的孩子很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兴趣,他们也因此专门对孩子进行了辅导,到孩子上小学前,已经能够完成100以内的计算了,她不理解数学老师的结论从何而来。我们建议她与老师做进一步的沟通,才知道原来孩子觉得老师教得太简单了,上课时便没有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小动作。问题弄清楚了,看来是这个数学老师的评价有些武断了。
比如,老师评价男孩子“闹”、“淘气”,父母也需要做进一步的了解,不要因为老师的评价就一味地严格要求孩子守规矩、服从。一个客观事实是,小学的老师以女老师居多,而女老师大多喜欢安静、沉稳的孩子。所以,要对老师这样的评价具体分析,男孩子还是不要过早地变成所谓的“乖宝宝”。
当然,对老师有些明显不对的评价,父母应该完全不予认同。比如涉及长期或终身的评价:孩子“笨”、在学习上不会有“出息”。这种评价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父母需要跟老师进行沟通,更不能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另外,父母在与老师沟通时,要尽量问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我发现孩子最近老是做错同一种类型的题,我怀疑孩子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还不熟练。这样老师的回答就会具体而有针对性,这样的回答也更客观。不要总是笼统地问:孩子最近的表现如何啊、学习怎样啊等等,这样只能得到老师笼统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基本没有多少意义。比如老师说孩子“学习好”,究竟是怎么个“好”法呢?是学习方法好、学习习惯好,还是孩子记忆力好,或者仅仅是最近考试成绩好?只有具体、准确、客观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评价。
最后,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认为,凡是孩子能够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至少是最适合孩子的老师。当然,这个老师必须具备起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师德素质、师道尊严。因此,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与否并不重要,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来弥补。只要孩子每天都是快乐的,每天都愿意去学校,只要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只要孩子的心理是积极健康的,充满自信、坚毅和勇敢,孩子就有希望。而在这些方面,父母可以做的有很多。
北京孺子牛
帖子6&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优秀家长培训读本《家有小学生》——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身上,已收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网均已有售。
帖子198&精华&积分672&金钱622 &贡献50 &在线时间274 小时&
写的非常好,很受用,必须顶起来
帖子350&精华&积分882&金钱882 &贡献0 &在线时间104 小时&
收藏!!等孩子上学时看!!
帖子1&精华&积分2&金钱2 &贡献0 &在线时间0 小时&
不错,有用啊!
帖子172&精华&积分1,983&金钱683 &贡献1,300 &在线时间51 小时&
回复 5楼 孺子牛的小学生 的帖子
帖子172&精华&积分1,983&金钱683 &贡献1,300 &在线时间51 小时&
回复 4楼 孺子牛的小学生 的帖子
应该怎样对待孩子不写课堂作业的问题呢?应该也不专心听讲吧。希望得到你的帮助。非常感谢!
帖子172&精华&积分1,983&金钱683 &贡献1,300 &在线时间51 小时&
回复 5楼 孺子牛的小学生 的帖子
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小动作,很调皮,很聪明的一个孩子,就是不认真学习,不按时完成课堂作业、、、、、、这是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很伤心,也很急躁,不知该去怎么教育孩子?
today_gcb1977
帖子10&精华&积分20&金钱20 &贡献0 &在线时间1 小时&
回复 4楼 孺子牛的小学生 的帖子
很有借鉴、指导性,谢谢分享!
帖子3&精华&积分6&金钱6 &贡献0 &在线时间7 小时&
小学生图书募捐是什么玩意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