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思维“科学家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科学的思维方法
上传于||文档简介
&&介绍科学思维方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数据科学家的思维之路_ai中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贴子:
数据科学家的思维之路
  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来自不同行业人不约而同问我能否提供一个端到端的视图,使他们了解成为一个数据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时,我想的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端到端的视图过程,而是面对一个分析问题时我们应该更深入的了解他/她是怎么想的。  接下来我将分五个板块带领大家体验数据科学家的思维之路。文章的前半部分将介绍数据科学家如何进行任务的公式化建模以及数据点的工程化,这样可以为我们后续数据科学之旅提供规范和方向。我们还将深入了解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即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特征工程。这些过程在制定问题的正确模型方面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试图解开数据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时,我们需要经历如下五个过程:  以上是对数据科学家试着定位问题时思维迷宫的一个鸟瞰图。所以让我们沿着这些路径指示并开始踏上数据科学家思维之旅。  一、业务探索:开始▼  每次开始总有一些业务挑战或问题,这些困难为以后的数据科学铺平了道路。  为了更能理解,我们先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农产品公司生产鸡蛋,然后找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预测鸡蛋的产量。为了能解决这些业务预测问题,他们给了我们内部系统中的可用历史数据。  那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这个任务呢?最好的方法是对不利于我们预测的变量建立直觉和假设。我们可以称它为响应变量,在该例子中就是产蛋量。为了获得影响我们响应变量关键因素的直觉,我们必须采取一些辅助研究并且跟该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接洽。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作为熟悉、业务发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建立对影响我们响应变量关键因素的直觉。这些关键因素称为独立变量或特征。通过业务发现(上面也译为发现)阶段,我们可发现影响鸡蛋产量的关键特征是温度、电力、好的水源、营养成分、鸡饲料质量、疾病流行情况、疫苗接种等。除了关键特性的识别,我们还基于特征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上构建直觉。  比如——温度和鸡蛋产量上存在哪种关系?那种鸡饲料会影响产量吗?电力和产量之间是否有关联?  ……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应该给大家普及一下最常用的科学的思维逻辑方法(欢迎大家一块讨论,不定期更新!)
  既然本版块叫学术中国,那么就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学术风范,写帖子和参与讨论的朋友们应该具有良好的学术讨论思维。其中最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学会一些最初级的思维逻辑的科学方法。
  人文学科貌似和数学不沾边,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也是国内人文学科落后的根源之一。国外很多的人文大师都是非常重视数理逻辑训练的。马克思就经常做微积分的数学题目来训练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相同的可借鉴方法。进行量化研究是一门学问升级为一门科学的必然手段。很多人文学科,都缺少量化思维。
  中国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其实是很智慧的科学研究方法,格物就是把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如同放入不同的格子里,这种分类的手法,就是一种量化的思维,也是所有智慧的开端。如果你能够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完全分类,然后对每一类进行进一步研究,那么你的研究就比那些一团浆糊的家伙要严密科学得多。
  分类,可以让我们把条理搞清晰,同时进行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分类也是进行辨证思维的基础,黑和白就是一种最初步的辨证的二元分类方式,黑白灰就变成更进一步细致的三元分类方法,数字化的五色光谱就变成更加细致精确的多元分类方法。
  大自然的很多事物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也就是看起来很像连续的波动特性,同时也可以粒子化的细分。粒子化的过程,也就是量子化的过程,也是促使近代很多学术领域发生飞跃性进步的科学研究方法。连续的波动性只能够定性,而量子化后的研究就可以定量分析,结合强大的数理逻辑手段,就能够更清晰的发现大自然规律的真实面目。
  量子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多级分类的过程。分类不只是单一层次的分类,还可以在多层次递归模式下的多级别分类。比如全人类是一个研究对象,可以按照国籍进行分类,这是第一级别的层次,然后再进行男女性别的分类,这是第二级别的层次,再继续按照年龄阶段分类,又可以分为一些第三级别的层次,在这种三级分类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对中国男性儿童和美国女性老人等等不同的小的类群进行更科学的研究,比如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等等研究手法就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这样我们可以找出很多隐藏的繁杂事物表象下的潜在规律性。
  世间的一切学术问题就是在不同分类方法下进行探索类群之间关系变化规律而已。学会分类研究方法,是搞科学研究的最基础的大前提。
  分类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大前提。完全分类,就是最严密的科学研究的标准。分类不完全,就很可能导致研究的不够严密而出现漏洞。
  如果你真正懂了分类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你就不会再轻易去固执己见的随便驳斥别人了,因为你从多层次的分类里,已经看到对方所处的阶段和层次,你还会和对方站在不同角度进行鸡同鸭讲的无聊辩论吗?显然不会再去浪费口舌,进行情绪化的谩骂。
  写文章,用分类的方式来书写,结构清晰,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到你的观点主次。很多人写文章都喜欢一大块密密麻麻的讨论,貌似很高深,其实条理很不清晰,让人看起来很没有头绪。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用分类方法针对本版块现有帖子举例进行解剖性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有益观点和不严密之处。
  如果你学会分类研究方法,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传授知识,不如传授研究方法。如果每个人都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就能够找到属于个人的惊喜发现。
  人人是佛,千万别埋没了自己的智慧大脑的无限潜力。提高每个中国人的科学素质,启蒙民众智慧,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更早实现!欢迎各位有志之士进来一块讨论这些基础的方法问题,互相讨论,共同进步!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0张 | 更多
  m  m  
  (1)分类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前提。分类的本质就是把繁杂的个体进行类聚,也就是具有相同属性的某一部分就属于同一个类,分类原则就你判别的属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对同一个整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划分。所以分类原则的取舍是纯粹个人主观化的,也就是不同人可能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同要进行讨论和辨析,那么大家都应该采用相同的分类原则,才能避免站在不同角度进行鸡同鸭讲。打一个比喻,大家都要处于相同的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这个频率的约定,就是大家采用相同的分类原则。离开这一点的所有辩论都是无聊的鸡同鸭讲,毫无意义。这点类似于数学上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集合,给出相关概念的确切定义。  在进行相同的分类前提下,接下来就可以讨论各个类群之间的关联规律。这方面就类似于数学上对集合添加各种群运算。不同的运算,还可以互相组合混合。在不同的运算法则下,可以看到各个类群之间的很多严密而深刻的关联性。大自然是非常协调对称的。一些同构关系和同态映射,都可以应用到人文科学上去,得出一些很完备的大视野观点,更清楚的看懂很多内在关联性。  人类的很多想当然的直觉都是很有局限性的,有很多一部分直觉还是错误的,必须要学习利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才能更清晰的看懂各种纷繁的乱象。这也是国外的科学素质比我们高的原因,别人注重理性的逻辑思考,很多人都不会人云亦云,只要建立了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够逐步开发自己的大脑智慧,更加客观而科学的遵守大自然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顺应天道,处于自然竞争的有利一方。  鉴于很多学人文的朋友的数学修养很欠缺,我可以在这个帖子里不定期普及一些常见的数理推理方法。同时举例结合一些人文例子,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让大家见识一下掌握科学方法的威力。
  国人缺乏理性思维,其根本在于缺乏逻辑思维训练。没有逻辑思维的基础,则到处充满诡辩和强词夺理,乃至于有今天的荒谬!希望楼主能够真正地揭露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顾左右而言它的逻辑漏洞。理性思维之光,才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根本。而这又不是仅仅“君子勿必勿固。。。”这样一些简单的概括原则就可以推广解释和易与被人理解的。
  @bird-10-1 23:51:00  国人缺乏理性思维,其根本在于缺乏逻辑思维训练。没有逻辑思维的基础,则到处充满诡辩和强词夺理,乃至于有今天的荒谬!希望楼主能够真正地揭露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顾左右而言它的逻辑漏洞。理性思维之光,才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根本。而这又不是仅仅“君子勿必勿固。。。”这样一些简单的概括原则就可以推广解释和易与被人理解的。  -----------------------------  老兄说得非常有道理!  网络暴民的出现,就是国人缺乏理性思维的一大表现。这也正是中国教育只会填鸭式灌输知识,却不会授之以渔,造成很多大学生都严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人们就很容易陷入片面的诡辩陷阱泥潭里。这方面,确实是中国教育落后造成的一个很大恶果。只要人们没有培养起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人们就容易被情绪化所控制,被当权者所忽悠和利用,陷入暴民和顺民的千年循环怪圈里。民众启蒙,本质就是要培养每个人的独立的理性思辨能力。  这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同仁共同努力,助人者,同时也是自助!
  其实楼主如果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来阐述出逻辑的道理,可能这帖子才会火起来,当然得小心造词谴句。
  1)分类是很重要的基本方法,不仅对于科学,对于日常生活也是一样。  2)分类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专业的分类法学科。目前为止,分类法最发达的是图书分类法。  3)把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学联系到分类有点过了,lz不太懂物理学吧?  4)所谓多层次递归模式也有点过,从你举的例子看,无非就是多级分类。不要用大字眼吓唬读者呦。
  楼主没分清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既有定性研究,又讲定量研究,人文学科(文史哲)是纯定性研究。
  其实,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人们主张“格物致知”肯定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当你主张的这个“致知”在程度和深度这一“度”的本身问题上产生一种根本性“知”的认识不同时候,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格物”思维逻辑极有可能会使人误入一种岐途,尤其对于一个思想不够纯粹、善良、成熟的年青人。  “格物致知”过去是这样解释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指的是要知道原理,要知道原因,要知道原先,要知道原来,要知道本来,才能获取知识。也就是要人们不断追问、不断知道,到底是哪种第一逻辑假设为逻辑正确,第一推力为真。这是一种“正、反、合”思维逻辑过程不间断循环。  简单解释可以理解为:真假格、善恶格和美丑格的分类;有意识与潜意识心理现象分类;生死本能分类;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活动分类;等等。  很多思维理性问题还有待深入系统整合、研判和分类。
  @bird-10-4 23:44:00  其实楼主如果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来阐述出逻辑的道理,可能这帖子才会火起来,当然得小心造词谴句。  -----------------------------  其实要火起来,无非就是多添加一些炸锅的热油加水的演戏功夫罢了,这个不是本帖的主要目的。虽然说是普及,但也同样要讲究缘分,毕竟每个人的水平是有差别的,不可能强求什么。  老兄说的小心遣词造句,确实是很切中我要害的建议。文字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多义性,再加上我的文字表述能力有限造成的某些字眼的用词不当,迟早要引起某些朋友的误解,这是必然的,也没什么可怕。所谓在不稳定的信道上进行通信,多进行几次互动握手来进行同步,就能够提高稳定性了。多交流几次,自然就会降低文字表达不准确带来的误差。  举例的方法确实是很不错的讲解方式,有一些生活实例会更加形象而具体,每个人更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同思维带来的不同心得差异。这个建议很好,我会认真考虑选择的。
  @gongqi-5 15:06:00  1)分类是很重要的基本方法,不仅对于科学,对于日常生活也是一样。  2)分类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专业的分类法学科。目前为止,分类法最发达的是图书分类法。  3)把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学联系到分类有点过了,lz不太懂物理学吧?  4)所谓多层次递归模式也有点过,从你举的例子看,无非就是多级分类。不要用大字眼吓唬读者呦。  -----------------------------  不是吓唬,而是各自所站的层次不同而已,任何观点都是必须有一个角度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角度自然看到的视野是不同的。高角度自然看到的视野就广阔一些,小角度自然看到的视野就精细一些,这些都是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不能混为一谈的。如果你要觉得自己被别人吓唬到了,那只说明你把自己的思维角度限制死了,没有看到更多层次的角度。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我上面这段话,你这提出的四点就不会成为问题了。显然,我这里说的分类是包含你提到那些具体的分类方法,但是站的角度显然比你这些具体的角度要高一个级别(并不是否定你言论的正确性,只是角度不同罢了)。你那些观点,是处于具体细节上的精细角度,与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你还需要锻炼一下归纳提升的能力,才可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问题。  当然,我的观点也会有局限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魏晋风流-5 16:33:00  楼主没分清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既有定性研究,又讲定量研究,人文学科(文史哲)是纯定性研究。  -----------------------------  谢谢你的建议!我确实没有细究这些用词,我只是从人和自然这个关系的角度进行学科的简单划分。  刚才看了一下百度百科,其实社会科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要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就应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这是从科学这个角度来划分的。科学和学科这两个词的含义是有差异的。科学应该和非科学构成完全分类。学科只是科目的意思。
  @梦里熊痴 10楼   不是吓唬,而是各自所站的层次不同而已,任何观点都是必须有一个角度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角度自然看到的视野是不同的。高角度自然看到的视野就广阔一些,小角度自然看到的视野就精细一些,这些都是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不能混为一谈的。如果你要觉得自己被别人吓唬到了,那只说明你把自己的思维角度限制死了,没有看到更多层次的角度。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我上面这段话,你这提出的四点就不会成为问题了。显然,我......  -----------------------------  坦率地说,我研究现代哲学和方法论多年,物理学是早年本行,所以才会这么说。  不要用层次吓唬人。方法还可以谈层次,方法论是不分层次的。你可以去读一下成熟理论,看看大师们谁会用层次吓唬人。  如果对楼主提建议的话,就是要关注这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站在巨人肩上,你才能有所进展。自己挖坑从头来,除非你生活在春秋时期。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外语要够好,因为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落后,包括比较方法。
  哈哈,兄台估计学府之人,思维相当严谨,3句不离本行。在下谴词造句的本意是防止被喝茶。还没有提高到群众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轨道不同的境界去。
  @gongqi2000 13楼   坦率地说,我研究现代哲学和方法论多年,物理学是早年本行,所以才会这么说。  不要用层次吓唬人。方法还可以谈层次,方法论是不分层次的。你可以去读一下成熟理论,看看大师们谁会用层次吓唬人。  如果对楼主提建议的话,就是要关注这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站在巨人肩上,你才能有所进展。自己挖坑从头来,除非你生活在春秋时期。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外语要够好,因为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落后,包括比较方法。  -----------------------------  看来你也许属于书呆子类型的学者。学而不思则罔,一定要进行一些跨学科的深度思考啊。不要盲目的积累知识,要归纳提炼出这些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否则,你迟早要被知识爆炸的时代所淹没。不要仅仅学习知识,更应该关注知识产生的历史根源。  你竟然说“方法还可以谈层次,方法论是不分层次的”,显然,你没有理解到我帖子里说的那个层次是什么意思。  你既然说物理是你的老本行,那你就给我讲解一下你理解中的量子理论是什么意思?我看看我们的理解有多大差异。希望你尽量把其中的历史渊源讲出来,不要只是背诵课文里的干巴巴理论。
  @梦里熊痴
23:17:00  @gongqi2000 13楼  坦率地说,我研究现代哲学和方法论多年,物理学是早年本行,所以才会这么说。  不要用层次吓唬人。方法还可以谈层次,方法论是不分层次的。你可以去读一下成熟理论,看看大师们谁会用层次吓唬人。  如果对楼主提建议的话,就是要关注这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站在巨人肩上,你才能有所进展。自己挖坑从头来,除非你生活在春秋时期。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外语要够好,因为中国在基础...........  -----------------------------  希望你能确切的解决或者提出某些问题,否则你自己不也成了夸夸其谈的了吗?
  @刘栋栋栋 16楼   希望你能确切的解决或者提出某些问题,否则你自己不也成了夸夸其谈的了吗?  -----------------------------  不要着急,耐心一点吧,后面自然会有就事论事的独特分析。
  @bird02260 14楼   哈哈,兄台估计学府之人,思维相当严谨,3句不离本行。在下谴词造句的本意是防止被喝茶。还没有提高到群众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轨道不同的境界去。  -----------------------------  哈哈,这就是文字的多义性造成不同背景的人得到不同理解的一个显著例子了。多谢老兄提醒了,不过,被喝茶还轮不到我这样的小虾米头上。况且,我个人觉得言论自由的限度还没达到草木皆兵的时代,否则真就是大厦将倾,有人欢喜有人愁了,哈哈。
  @浮点运算器 8楼   其实,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人们主张“格物致知”肯定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当你主张的这个“致知”在程度和深度这一“度”的本身问题上产生一种根本性“知”的认识不同时候,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格物”思维逻辑极有可能会使人误入一种岐途,尤其对于一个思想不够纯粹、善良、成熟的年青人。  “格物致知”过去是这样解释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指的是要知道原理,要知道原因,要知......  -----------------------------  老兄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依然对于某些担忧显得没必要了。人的认知总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要害怕走弯路,深度和广度只有在一次次突破之后才能出现新局面。  格物致知是八目的内容,但是对于格物和致知的理解,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基本还是属于各自解说的阶段。我把格物解读为对事物进行分类辨识,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吧。
  作者:梦里熊痴
回复日期: 0:22:00  老兄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依然对于某些担忧显得没必要了。人的认知总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要害怕走弯路,深度和广度只有在一次次突破之后才能出现新局面。  格物致知是八目的内容,但是对于格物和致知的理解,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基本还是属于各自解说的阶段。我把格物解读为对事物进行分类辨识,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讲的也对。但是,有一点,弯路的确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虽然不怕走弯路,但是我们也的确需要小心这弯路走的代价太大,或者根本不值。科学思维的认识论方法论第一不就是讲究存在论,第二不就是讲究价值论吗。  存在论没什么好争的,关于价值论,本人最近正在翻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其中有一句话写的非常好。他说:对于社会存在而言,正义是比仁慈更重要的(社会)基础。社会没有仁慈虽然不是令人很舒服,但是它依然可以存在下去;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这个社会)。  社会,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一个集合。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总是处于正义力量所主导所支配,正义总是处于有利位置,那么,这个社会就值得持续存在,持久发展。相反,如果人与人关系任由不义行为占主导地位,按斯密说:正义是支撑整个大厦的支柱,如果这根支柱被移走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宏伟巨大的建筑物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而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座大厦的建造和维护似乎都受到自然女神的特别关爱。
  终于找到一个好的题材来讲解我的这种多层次分类法的逻辑关系了。  我的题材就是如何客观而全面的评价文革的历史意义。这个题材来源于本版块的一个帖子:/techforum/content/666/1/24092.shtml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单视角的看待文革,从而得到一些极端片面的结论,这些都是不具备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的结果。  说实话,谈文革是否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因为文革的问题和今天的时局有很多无形的内在联系,要谈文革,必然要谈到现在的时政问题。  文革,一直被很多人误解。与其说是误解,还不如说是被某些当权者忽悠而洗脑的结果。  要是因为这个题材而封杀本帖子,那就太冤枉人了。所以我还得考虑一下某些措辞和谈论的深度问题。我先好好整理一下思路吧。  在我给出我自己分析的文章之前,还是先转载一个文章,让大家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吧。
  我转载的文章在这里:/share/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毛泽东答黄炎培  “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当一个旧的王朝开始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也就开始了它的衰落。新兴集团顺应当时需要,起来造反,取而代之,建立新王朝。然后,慢慢嬗变,走向反面,新兴变没落,再被人民推翻。不断 打倒旧王朝,不断建立新王朝,循环往复,历经几千年,完成朝代更替。  一九四五年七月四日,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做何感想?答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的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家,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初时聚精会神,无人不用心,不卖力。历时长久,惰性发作,到风气养成,虽大力无法扭转。且无法补救。”,“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诤友黄炎培的“周期律”,引起毛泽东深深地忧虑和思考。七届二中全会上,印发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学习文件,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向全党、全国郑重宣告:共产党不学李自成。把建立和掌握新政权视为进京赶考,意味深长。进入北京后,毛泽东再邀黄炎培,深入研究“周期律”,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究竟如何跳出“周期律”?毛泽东思考、探索、实践了几十年。  瑞金时期依法铲除腐败分子谢步升、左祥云、唐达仁。延安时期挥泪杀掉黄克功、肖玉壁。解放后忍痛枪毙刘青山和张子善。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私营工作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所有这些,无一不彰显毛泽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然而,这些举措只治标,不治本,难以跳出“周期律”。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触动了一些同路人。章伯钧、罗隆基等资产阶级右派公然向党要官、要权、要“轮流坐庄”,挑战人民民主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给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苏联政府毁合同、撤专家,更让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暂时的经济困难让党内外一些人对三面红旗发生动摇,倒退思想开始滋长,  贪污、腐败是对党和国家机体的慢性腐蚀;复辟、倒退则是对国家机体的直接戕害。听之任之断然跳不出“周期律”  “四清”或“社教”历经四年,仍然治标不治本。  一九六六年,毛泽东时年七十三岁,近古稀老人再次发动文化大革命。文革中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逆水行舟,艰难异常,惊涛骇浪,险象环生。“无可奈何花落去”,毛泽东日薄西山,精疲力尽。“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慷慨之气,一去不返。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它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办?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暮年毛泽东终究没能 跳出“周期律”,抱恨终生。“周期律”成为他不解的心结。
  毛泽东对民主政制知行不合一的历史真相  谁能真正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答案是否定的。  客观世界中,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盛,然后又经历由盛到衰,由衰到弱,最后消亡的过程,兴亡相随,是在普遍不过的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任何想使自己的权力、组织、政党能够千秋万代,永远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事实都将证明,那完全是徒劳的,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 “人亡政息”、“求荣取辱”,谁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纵观历朝历代,都没有人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一人、一家、一组织、一政党,在取得成功、夺取政权之后,从古到今,无一例外地就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政权,并且都无一例外的要想做到“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但又无一例外地进入到历史兴亡的大轮回中,没有任何人、任何家族、任何组织能做到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  为何?因为 “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 “人亡政息”、“求荣取辱”,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基于人的本性而产生的。所以,想要“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的思想和行为,是违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所以,没有人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历史兴亡的规律是由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决定的,而人的思想行为范畴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一些固有本性,如私心、功利心、占有欲、不可遏制的各种非理性欲望、喜新厌旧的思维等等,在这些本性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到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一个社会历史兴亡的周期律。因此,只要是人,而不是神来主宰历史,他们就很难摆脱人的本性束缚,那么也就难以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也就是说,这种历史兴亡周期律时由人的本性引起的社会现象。承认这种客观现实,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政党,能够正确的对待个人、组织、政党、政权的兴亡,少做、或者不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更不应该用武力镇压的方式遏制普通民众对政权、执政者的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不断前进,否则的话,兴亡事既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爆发摧毁旧政权的激烈革命的爆发那将是不可避免的。  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段著名的“延安窑洞对”,探讨的是历史兴亡的周期律,有没有可能跳出这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谁能跳出这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访问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黄炎培指出,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他特别提到了“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人亡政息”,出自《中庸》。原文是:“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思是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其政令都能得到执行;他们亡故后,其政令便停止执行了。也就是政令的贯彻因人事更迭而中断;政治局面因执政者的代谢而改变。  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一番话,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十分赞同毛泽东的答话。事后还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对数千年来,政权兴亡的历史总结是非常客观的,也对以毛泽东在执掌政权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表示了担忧。而毛泽东以民主理念表现出的要跳出这种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自信,让当时的很多人,包括黄炎培这样的名士来说,的确是倍受鼓舞的。  然而,真的有人能跳出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兴亡周期律吗?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从建党88年、建国60年以来的情况看,毛泽东当年要跳出中国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自信推断要实现,也是不现实的,还有很大难度。或者说,毛泽东的判断本来就不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首先,“人亡政息”这一规律已经在毛泽东本人身上得到了验证。事实上,毛泽东在位时,经过多年实践,确立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称为“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所确立的各项政策和治国理念基本上已经被彻底改变。在现在的中国,“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不提,虽然还不时提到毛泽东,但那更多的只具备象征意义,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导向作用了。  毛泽东在位时,对体制内的官员们太过严厉,把他们当成了继续革命的对象,这为他身后“人亡政息”埋下了最大的隐患。从毛泽东身后的历史看,正是这些当时被他作为继续革命对象的体制内官员们,复出之后把他确立的所有方针政策全部废除,“人亡政息”的事实表明,毛泽东的自信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包括他个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  自邓小平让毛泽东“人亡政息”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方针政策和治国理念,现在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吸取毛泽东被“人亡政息”的教训,对体制内的官员及其亲属后代,是倍加关爱。现在我们知道,很多高干子弟都成为了高官,没有成为高官,也已经成为一方富豪,或者至少也是个政协委员、什么理事之类的。  具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根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部门一份联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  高干子弟在亿万富翁中占91%的极高比例,那么,中、低级干部及其子弟们,在千万富翁、百万富翁中占的比例又是多少呢?还没有见到有人统计具体数据,但凭我们对周围有钱、有势的家庭和个人观察,这个比例一定不小!  因此,这些体制内的群体对他是很满意的,所以在邓小平身后,虽然历经两代,仍然还在高举“邓小平理论”,没有出现“人亡政息”的结果。  那么有了“邓小平理论”,就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吗?恐怕也是困难的。因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群体仍然只是体制内的获利群体,体制外很多利益受损或者获利很少的群体,早已对其产生了怀疑,并极力否定之。  回顾邓小平主政以来三十年的历史看,体制内的人及其亲属后代们都非官即富,或者是又官又富,至少捞个什么委员、理事之类的做做,获得了巨大荣耀和财富,因此,体制内不会出现毛泽东式的“人亡政息”。  但他们正在走向另一条不归路,那就是“求荣取辱”。的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体制内的人在追求荣耀、追求财富上,可以说是捷足先登,业绩辉煌,举世瞩目,令普天下人无不仰视。  然而,在他们追求、并获得非凡荣耀和财富的时候,体制外的人则表现了极大的不满,仇富、仇官正在成为普通民众的基本思维。他们取得荣耀和财富的事实,并没有博得普通民众从心中发出的赞扬,相反,他们正在被普通民众视为极大的耻辱。他们获得的荣耀,事实上已经被相当部分的普通民众视为的耻辱。  他们获得的官职、财富和政协委员之类的物质占有、政治荣誉,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而是更多的增加了普通民众的不满和仇恨。一些偶然小事件诱发的打砸烧政府机关、警用车辆等等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走向一条“求荣取辱”的不归之路。他们在不断追求财富、荣誉的同时,也正在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置于广大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也正在向“取辱”的归宿走去。  贫富差距无休止扩大,将使“邓小平理论”也同样会有“人亡政息”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也无法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不过,这次让“邓小平理论”“人亡政息”的,不会是体制内的群体,推动其“人亡政息”的力量主要是体制外的,利益受到损坏的群体。  从历史的经验看,这种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社会革命在酝酿的过程,也就是当权者由兴到亡的过程。虽然一些体制内的所谓精明人士已经感到了这种危机,并试图改变这一进程,但趋势一旦形成,逆转也是不可能的了。  客观的看,组成组织、政党的仍然是人,而不是神,那么他们应该具有人的本性,因此,所作所为也难以跳出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因此,其不能跳出中国历史兴亡的周期律,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毛泽东之所以自信的得出:有了民主就可以跳出这一周期律的推断,一方面是他过高的估计了他领导的党的成员们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他没有考虑到中国没有实现民主的现实;再者,恰恰是“千秋万代”、“革命江山要万年红”、“要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思想,阻碍了民主的实现,这种思想阻止了民众实施自由选择和有效监督的权力。没有民主也就谈不上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所以,毛泽东的自信推断,也应该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推断。实际上,任何所谓“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那都只不过是脱立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的空想、梦想了。  那么民主了,就能做到一人、一家、一组织、一政党的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的执政当权了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观察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其执政当权的人和政党则是换的更快,而民主国家的相对稳定,则正是建立在执政当权的人和政党的相对不稳定基础上的。实际上,执政当权者的不稳定并不代表社会的不稳定,而执政当权者的稳定也不代表社会的稳定。民主国家中这种频繁的变更的好处,在于不会使矛盾累积恶化,因此,爆发激烈社会革命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回顾建党88年、建国60年来的历史,不难看出,要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 “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历史兴亡周期律,恐怕也是很难的。毕竟不管他们是怎样先进、又怎样伟大的什么党,但他们的基本组成也是人,并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会受到人的本性、人的弱点的束缚,那么也就无法跳出由人的本性、弱点决定的社会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兴亡周期律的客观性,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执政党、每一个执政者,正确看待权力更替,正确看待个人、组织、政党的兴亡,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抵抗历史的潮流,从而诱发更严重的社会革命,引起更大的社会灾难。  试问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风流人物,谁能真正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过去、现在、将来,具难矣,原是人的本性决定!  =======================================转载结束====================
  唉,兄弟,不是我打击你,思维的层次问题,尤其是牵扯到科学思维层次问题举例,可真不是你这么讲的。  思维层次指越一般,越普遍,越有用,越通俗,越经典,越久远,则它层次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级,越低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奇闻异趣宫廷秘史等,真的不是什么高层次思维逻辑凡例。高层次思维应当直指事物本质,揭示真理与真知。  算我多嘴,不再说了。
  @浮点运算器
10:23:00  唉,兄弟,不是我打击你,思维的层次问题,尤其是牵扯到科学思维层次问题举例,可真不是你这么讲的。  思维层次指越一般,越普遍,越有用,越通俗,越经典,越久远,则它层次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级,越低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奇闻异趣宫廷秘史等,真的不是什么高层次思维逻辑凡例。高层次思维应当直指事物本质,揭示真理与真知。  算我多嘴,不再说了。  -----------------------------  老兄,你没有任何打击到我的地方,因为我们谈论的角度并不同,没必要完全一致。本来真理和真知就是一种动态的客观规律,并没有静态的万能的真理。剖析角度不同,分出的层次就是不同的。角度的多样性,递归层次的深入精度不同,才是造成研究规律的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对于物理化学这类型属于人之外的自然规律,大层次的情况会比较清晰明白一些,但是对于向越来越精微的方向和向越来越宏大的宇宙方向,很多真理的确定性就变得更加混沌化概率化,这和人文学科里的模糊性质是具有很多高度一致的统一性。  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等思想,已经把这些跨学科的思维高度统一起来了。当然统一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分数维的自相似模型,已经能够解读非常多的人文学科的规律性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奇闻异趣宫廷秘史等,这些人文事物,用逻辑的思维已经能够进行很多新角度的量化研究了。  老兄能够看得懂就看吧,看不懂就一略而过,找其中能够对你有益的东西看就可以了。欢迎老兄提出更多建议!多谢哦!
  作者:梦里熊痴
回复日期: 12:33:00  ____________  嗯,你讲的也是。  对我有益的东西是有些,思维的道路有许多条,统一起来的确是不现实。  兄弟,加油!
  似曾相识,这不重要,先看看这里能吸收点什么东西。
  技术,制度,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逐渐提高的三个层面,也就是技术的层次不如制度高,制度的层次不如文化高。这种高低之分只是客观存在的递归层次,并不是主次关系,在系统工程上来说,这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必须要从这三个层面进行革新和建设。为什么很多人总说中国体制不好,好像直接动手术换一个体制就会好了似的,却从来没有看到体制这种制度性层面只是三大层面里的中间层次,还要受到文化土壤这些根基性的限制。没有文化土壤的建构和革新,任何外来制度都是不可能长期有效执行下去的,任何外来制度在中国执行起来都要变味。印度就拥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是文化土壤的落后,造成他们的民主制度执行起来漏洞百出,依然腐败严重。  中国的文人很多,对文化的建构也有很多设想,包括复古的,西化的,近代的等等,这些文化讨论如果没有具体的制度设计来实现,任何文化设想都只是口头空谈。从文化层面到制度设计这个层面,就需要非常严格的逻辑思维方法,否则制定出来的制度模棱两可,就没有有效执行的可能性了。从制度层面再细化到具体项目的技术层面,更加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  为什么中国人夸夸其谈者比实干者更多?从素质上来说,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这种思考能力,你让他怎么去实干?当然注定是夸夸其谈指手画脚的人更多。  中国要想摆脱当前被欧美资本帝国奴役的低端被剥削者的局面,必须要加强民众的逻辑思维能力,才可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更加理性全面,在科技教育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  要想改进国家制度的建设,必须唤醒民众的自我觉悟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初级目标就是培养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逻辑思维方法是理性思考的核心方法。  现在网民已经开始越来越学着独立思考了,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些低级的愚昧观点,出现失去理性的互相谩骂的网络暴民?本质上就是没有掌握好逻辑思维方法。网络这个教育平台,是非常好的启蒙民众思想的新平台,也是锻炼大家逻辑思辨能力的好课堂。
  哦,得及时更正一下:  前面我那句话讲的极不严谨,“思维的道路有许多条,统一起来的确是不现实。”改一下看可好些:  “思维的道路有许多条,按任何主观意愿统一起来的确是不现实。”
  @浮点运算器
13:36:00  哦,得及时更正一下:  前面我那句话讲的极不严谨,“思维的道路有许多条,统一起来的确是不现实。”改一下看可好些:  “思维的道路有许多条,按任何主观意愿统一起来的确是不现实。”  -----------------------------  恩,你说得很对。要承认多元化存在的客观性,有些人非要搞一刀切的绝对真理,本身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一种幼稚的空想。要承认差异性,要承认阶段性,要承认动态发展性,才可能达到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的理性效果。  《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也乐乎”是整部论语的核心,也是修行成圣人的根本方法。其实换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实践不断。学习是一个人终身需要的修炼,一个人停止学习,往往就是代表他停止了呼吸新鲜空气,他必然会走向固步自封的末路。只学习还不行,还要多实践多反馈总结。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总结。。。这就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链条关系。对普通人来说,《论语》确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至于后面讲的很多圣人之道,都只是学习的内容。  很多人觉得讲这些话都是废话,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把学习培养成一个生活习惯,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人性有五毒贪嗔痴疑慢,其中的痴就是讲愚昧而愚痴,人总是会有愚昧无知的时候,越是博学的人就越能够发现自己的更多无知之处。培养好学的习惯,培养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这些习惯会给我们一辈子带来无穷的好处。只有好学的人,才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  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就是用灌鸭式教学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乐趣。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多数都是高分低能,就太正常不过了。为什么只能实行灌鸭式教学,就有更深厚的社会体制文化根源等深刻原因了,也不能怪教育部门,毕竟社会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系统,教育体系不能独善其身。很多事物都是有内在的必然性,而非纯粹的偶然性。  当然,我们每个个体是渺小的,不能直接对抗体制,只能在体制下能够生存的前提下,利用其他机会来培养自己的业余学习兴趣,直到某一天能够让自己的职业和自己兴趣紧密结合起来,那就是非常幸福的职业生涯了。  不好意思,有时候从某一句话不由自主引申出更多的话题,显得很啰嗦,让各位见笑了,呵呵。其实,我觉得网络交流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缘分,如果彼此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些有益的见识,那就是更大的缘分了,完全没必要非要把对方批判打倒来显示自己多么高明,而应该更多的抱着向任何人学习的态度来真诚交流,这样才可能让彼此获益不浅。  所以,我觉得网络交流贵在真诚,是一种更加互动有效的学习过程。比如那位gangqi2000师兄提到的那两本书,我这个周末就会去找出相关书籍来翻阅,这种随时学习随时学以致用的效果更加高效。思想交流就如同高能粒子对撞一样,经常会撞出新的火花,突破自己以前的局限性,而一个人独自看书独自研究,总容易落入惯性的圆圈里,浪费更多时间。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更加科学而高效的好方法。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这段缘分,还是很有好处的。
  好了,现在言归正传。还是谈论那个文革的历史意义这个话题。  要从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话题,首先就要做一些基础的准备。要研究一个课题,首先要把这个课题的相关领域的常见规律和研究手法搞清楚。这个话题属于历史话题。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剖刀。接下来就是怎么定位的问题,目标没找准,位置发生偏差,手术就很难成功。  用历史的周期性和多层面分析来做定位工具,是不错的选择。这个周期性就存在一个多层次的分类方法。多层面包括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阶级层面。这样下来,就有一个立体的多角度定位方法了。  有了这些思路,接下来就可以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来解剖,看看我们能够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一般的科学研究都是一种发现式的客观过程,而不是先下结论再去找依据,前者更加容易发现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后者就容易成为瞎子摸象式的表层结论。  当然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分析,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结论。我不妨就把其中的条理化思考过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这个结论就是:文革是中国民众启蒙运动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体论证过程,只能等着下周再进行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我只是想记号下
  怎么没下文了?
  @bios8088 35楼   怎么没下文了?  -----------------------------  最近手头的工作比较忙,过几天再来更新这个帖子吧。
  东西方文明起源的对比  一。西方知识体系的源头——《几何原本》。  西方文明一直承认他们继承了古埃及文明,学术上谁对就学习谁继承和发展谁并不存在民族感情问题,最少西方自古就没有这个概念。  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水的经常泛滥,甚至年年有一些改道,虽不大,但却忙坏了沿岸的土地所有者,他们年复一年的不断重新丈量土地,从而总结了大量平面几何的知识,这些知识传播到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又将其系统化,但直到欧几里德的出现才将那些大量的几何知识,和原来并无深入联系的公理和公理,证明和证明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套能自圆其说前后贯同的知识体系——《几何原本》。照欧氏几何学的体系,所有的定理都是从一些确定的、不需证明而礴然为真的基本命题即公理演绎出来的。在这种演绎推理中,对定理的每个证明必须或者以公理为前提,或者以先前就已被证明了的定理为前提,最后做出结论。这一方法后来成了用以建立任何知识体系的严格方式,人们不仅把它应用于数学中,也把它应用于科学,而且也应用于神学甚至哲学和伦理学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后来分们别类的各学科都以如此严谨的方法论证,并用这种罗辑思维进行一项项用已知知识推理证明未知知识的工作,不断总结,已证明的就变成公理做为推导新知识的基础。就是这种严谨的高效的方法使西方的发明和发现在几乎人类现知的所有领域爆炸性发展,形成了涵盖现代文明的几乎所有科学哲学学科,可以这么说:人类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西方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就象老子所说的道一样浩浩荡荡,无法阻挡也无人能否认。  二。中国知识体系的源头——《易经》。  自古《易经》是一部占筮书,经后人添加和发展变成一部宏大的哲学书,做为群经之首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知识体系的源头。《易》以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立说,并引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元素,完善了《易经》解释事物变化的条件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变化形成了事物的变化的根源,所以《易经》就是讲事物变化规律的经。《易经》的哲学观点成了中国各主要学说的基础,尤其成为儒家和道家的最直接的源头。  但由于设经之人的立意太宏大,想要建立一个可以准确解释一切事物的超级认识体系,他不得不加入很多条件和变量,而正是由于众多的变量使求解时只能有一个大至的方向性的模糊结论。而就是这个模糊点让后学立学者头痛不已,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无法准确化的部分玄学化神秘化并且也模糊化,就好比从《易经》发展而来的中医学至今仍以其的模糊和无法量化衡量而遭人垢病。而玄学化后极大的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和深奥性,很多人苦学一生都无法细化它学精它,却不知由于它的变量过多注定就是一门无法细化的模糊学。而他的方向性的准确率却惊人的高,恰恰是这一点害了中国,造成后人的绝对崇拜,哪里还有心思还搞什么费力的各学科分门别类的研究,直接研究易经求果就可以了,而这一点葬送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就好比把社会发展比做炒股票赚钱,各种学科好比炒股票需要学的各种金融学学科,而易经是一门可以直接告诉你明天哪只股票会涨,哪只会跌的学问,那你会学哪个学问?和你一样中国几千年来最聪明的本来全可选为民族肌梁的人全都抛弃了科学这个雕虫小技,走上了《易经》这个博大精深的永远也无法细化到正解的大道,这些肉食者和劳心者浪费了多少我们历代劳苦祖先的血汗,却把我们民族领上了一条永远此路不通的路。这是起点就走错的路,谁能告诉我怎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实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毕竟人类文明才几千年,只是初升的一缕阳光,承认差距,努力学习,没有什么差距是填不平的;可怕的是根本就看不到差距,总是觉得自己找对了路,跟本对其他文明不屑一顾,距离就会越拉越大,当他们绝尘而去时,你就会以一群类人猿的眼光目送远去的人类的背影。  从强秦扫六国后中国进入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只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很少受到外来先进文明的冲击,很难觉醒,所以中国的黑暗时代比欧洲漫长,延续了2000年,现在是尾声。中国太庞大了,所以她的觉醒只有到了19世纪开始直到20世纪中叶的不断的隆隆炮声才能把她唤醒,对历史来说,现在的既得利益者只是黑色的尾巴,他们顽固的想保留他们对人民的特权,但是卡扎菲已经在向他们招手。  黑暗时代的所有思想学说都没有资格指导未来,新文明正在这片土壤孕酿,类似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已经落入中国人家的襁葆,好好哺育他们,不要让他们读《弟子规》。  .
  很同意楼主关点。  中国的文化没有配养出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我认为还是坏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当统治者把孔子尊为学圣后,孔讲的话就成了中国后代学子进行学术研究和推演的至高无尚无争无异议的定理和公理了,而儒家只是一家之说,必有偏颇,那从这些都不能算哲学思想的儒学经典出发,中国能熬到到现在的斧镰帮也是万幸了,怎么可能指望中国文化从那么模糊的模棱两可的“公理”里推演出西方文明达到的现代科学来,现代科学技术可是西方文明以古老的几何学中的定理和公理用严谨的逻辑推演而得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从这个文化的层次讲,我认为是完败。  但其实没什么,西方的成果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中国人也配共享而且也再共享。  在西方血腥大扩张时我们为此流过血了,付过学费了,我们把他们全部成果拿来用也当之无愧。  楼主学问让人佩服,至少比我高很多。但我劝你别再翻那些古籍了,里面以前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为中华文明提供进步的精神食粮了。  真正的世界这500年一直没停息的浩荡趋势就是西方文明在全球的彻底传播,中国太大,所以阻力重重,但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全盘西化,全面接受西方文明的一切成果就是中国现在要做的一切的一切。  当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帮助下完成思想启蒙后,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去辽望文明的新高度。
  楼主提到关于儒家对“格物”的理解,我也赞同从字面本意去理解“格物”。而我要从儒家历代高学对“格物致知”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来说明儒学的发展是怎样无奈地步入死胡同。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区分,区格,探究之意。  “物”——明指自然万物也包括人造之物,不应含指思想意识或事物变化的过程。  “致”——求得。  “知”——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所以05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应该是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而实际上“格物致知”这几个字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从历代大儒们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直到明代大儒王阳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儒家的思想家们越来越从外物回归本心,也就是越来越唯心了,到了王阳明几乎就成了完全的唯心主义,居然把格物解释成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而王阳明是怎么体验格物的呢?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他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外物和我心之间的关系了。  有高才说王阳明格竹是为了发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看他是想看看自己的良知会不会对竹子产生点奇际般的影响,以验证它的心能御物的愿望吧.  王阳明实际也算是墙理开花墙外红了,不过我看更像是南枳北桔,他的思想很符合日本的土壤,结的果甜了,弄的原本反日的儒家粪青们天天跟着个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喊:“一生只拜王阳明。”  对不起说远了,那么儒家的学者们为什么会最终走向唯心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格物无方,转而格心。”之前我有讲过西方由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而获得一个格物致知的利器,另外一个就是文艺复兴时出现的实验验证法这个利器,有了这两样才像爆炸一样推导和发现了浩如烟海般的分门别类的所有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儒生们却被《易经》宏大的体系搞的无论如何也无法细下心来耐心格物,他们追求的总是“直指人心”之类的直接求果的学问。宋理学派在程颐和朱熹的代领下曾经大张旗鼓的宣扬和追求万物有其理,进行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格物的工作,但由于儒家实在是没有得到那两件西方的格物必须的宝物--逻辑思维和实验验证,最终宋儒们的格物活动很多是表现在捉鬼上,验证了很多有趣的世上无鬼的故事,并找到了弄鬼的各种自然原因。就这么点可怜的让人想哭的科研成果也被后世儒家批的一钱不值。唉,格物怎么这么难,碰了千年的壁也没找到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在外物上碰了千年的钉子后,就只能回到自己的壳中寻找温暖和自信,于是大儒王阳明终于在内心里发现了格物的最好的方法——彻彻底底的唯心,一切在我心,我心自然状态是善的,要追求这种状态,于是为善去恶是格物,想怎么格就怎么格。乌呼,有人泪如雨下。
  楼主不要弃楼啊,从楼主写的来看,您的确是一位高人。我感觉您的很多思想都和那个缠中说禅不谋而合,希望您能继续写下去。  
  楼主还差那么一点,所以没有认识到认识的本质。人类认识的本质,就是分类。有了分类才有了不同的认识。思维是逻辑式的推理过程,是理性的、不变的。可变的思维,大多是臆想而已
  认识的本质就是比较,分类是结果的整理、规划
  比较就是同一、差异的认定,区别在于程度的大小。同一、差异两集合相交的程度不同罢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思维导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