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中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德的关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齐薇
相关链接&&习近平谈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明网
& &1、关键词:共同理想信念
&&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
&&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 ——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统阐释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2、关键词:民族精神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
& 3、关键词:最深沉精神追求
&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提传统文化
& <font color="#、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提传统文化
&&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
& 5、关键词:道路自信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
&&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提传统文化
&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 ——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 ——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
& 6、关键词:形成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
& &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 &面对世界格局的多变、多元价值观冲击、转型的阵痛,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 &生态废、道德弛、腐败行、信仰失等文化症候并出的时代,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的先决条件。
&&告诉我们的人民几千年来中国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激发和增强追求中国梦的正能量。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从另外的起点和路径,同样走近了世界文明的制高点。
&& 1、关键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
&&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提传统文化
&&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2、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 ——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 1、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
&& 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
&&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
&& 2、关键词:传统哲学思想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
&&& 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
& &思想道德建设是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
&&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
  借助传统思想道德理念 推进社会健康发展
&& 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向上,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向善,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
&&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中央领导同志有指示,做表率。接下来关键是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中国文明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智萍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演变与三大时代价值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
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演变与三大时代价值
核心提示: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原标题: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嘉宾档案
肖群忠,男,汉族,1960年3月生于陕西彬县,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曾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与文化》等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已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民众传统人生智慧》《君德论&&〈贞观政要〉研究》《孝与中国文化》《中国孝文化研究》《道德与人性》《伦理与传统》《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贞观政要评注》《天职与敬业》《公务员道德概论》等多部。
近二十多年来,民间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持续不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四次重要的讲话中,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很多重要论述。从而把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五四&时期受到某些激进知识分子批判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何以在将近百年之后,又再次受到中国官方和民间的重视?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传统美德究竟还有无时代价值?
■&珠玑妙语
★道德无处不在,礼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行为规范,礼治秩序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情态。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时代价值。
★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执事以敬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光荣火把。
★在当代社会,向传统道德致敬,重建公正、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刻不容缓。
★如果能充分汲取传统美德的精华,陶冶身心、修身养性,一定会极大地改善身心状态,确保自己安乐无忧。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什么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指传统道德中那些以时代标准衡量,在今天仍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内容。而传统道德一般是指我国先哲创造的(以1912年前儒家道德为核心)并在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践行的道德。道德文化,不仅属于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一种实践文化,民众在实践中的补充发展与实践,才形成了全民认同的普遍的优良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种学术的共识和定见。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智性&主义、印度文化的&神性&主义,中国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义文化,儒家文化更为关注现实人生的问题,人伦关系、社会治道、修身养性、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这是儒家学派所着力关心的问题。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特质。
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明确地把&道德气氛特重&列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韦政通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也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大学》是儒家学说的一篇纲领性文本,其三纲八条目和其内圣外王之道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学说以道德为本的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学说为学、修身和治世的三条根本原则,也称&三纲&:即为学的首务在于弘扬我们人性中光明的道德,并用这种道德去推己及人,亲近影响民众,使人民日新其德,成为新民,从而达到社会和人生的至善境界。三纲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要通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贯彻落实,而其核心仍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伦理道德不仅是做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相较于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也为儒家所推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人们实际的交往和生活中,道德无处不在,礼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行为规范,礼治秩序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情态,就连艺术音乐也是与道德相联系的,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乐者,通伦理也。&艺术要&文以载道&&诗言志&,乐教重在发挥&正人心&的作用。礼乐文明是紧密相联系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吃喝住穿,节日民俗,甚至我们的名字都体现着这种道德价值至上的导向。如,大家就会发现中国男性的名字很多是以儒家的伦理范畴命名的:如仁、义、礼、智、信、孝、忠、温、良、恭、俭、让、儒、德等。
我们居住的四合院,什么辈分的人该住什么方位的屋,这本身就是伦理秩序的外在体现。中国人的人生礼仪如生日、婚礼、丧礼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集中表现。如过年,不仅是一个综合节日,而且首要价值是省亲和祭祖,清明节不仅是在开春时节的踏青,也是去祖上坟地行孝。四时上坟体现着我们的孝道伦理。九九重阳体现着我们的敬老伦理。传统戏曲、弹词等都体现着道德教化的内容。文学是人学,如果我们把四大文学名著的章题做一个统计的话,会发现&孝&&义&&忠&&仁&等道德范畴会大量充斥其间。
这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和取名文化现象,都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崇德向善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对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对生活,不忘忠厚传家;对官员也要求&有德者居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责任编辑:焦杨]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它们之间的 异同!
中华文化包含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