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谁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芒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晴天和后来下雨景色
  波光荡漾闪烁晴天刚好雅致,
  山雾朦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浓施都是那么美丽宜人。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知州。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初到杭州,他便情不自禁地赋诗道:&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这&湖山&,应该首推江南韵味最浓、人文气质尤胜的西湖吧。
&&& 西湖的胜景美名,与苏轼分不开。任知州期间,为解决西湖淤塞的问题,他主持了疏浚整治工程,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种花木;一到春季,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晓雾景韵尤其动人。这条堤后来就被称为苏堤,又叫苏公堤。&苏堤春晓&亦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 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篇,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濛&,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感受。这首诗的流传,也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苏轼是林语堂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关于这首诗,林在《苏东坡传》中说:&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公认为表现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西湖的这一首。&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当前位置:>> >>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自然,风雨,西湖,雨景,晴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代&《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潋滟(li&n y&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鳎合赣昝悦5难印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西湖,作为杭州举足轻重的一方水域,自古以来就以其迷人的风光及厚重的文化积淀,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历来吟咏西湖的诗词佳作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属于这首。更多有关雨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面:在阳光灿烂的照耀下,西湖的水面显得十分平静,偶尔有一阵轻风吹过,波光荡漾,水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饔暌嗥&是描写西湖下雨时的山色:青山被烟雨所笼罩,看起来朦朦胧胧的,仿佛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由此诗的背景可知,这天作者陪客人在西湖宴饮,早晴晚阴,天气多变,苏轼很善于捕捉这一晴一阴中的西湖的特征,将之写进到这两句诗中,西湖之美,一览无余。&潋滟&,意思是波光闪动,水光粼粼;&空蒙&,即烟雨迷茫,朦朦胧胧。一个是西湖晴天的特征,一个是西湖雨天的特征,分别代表着西湖的色彩美和空灵美。这两个词同时都是叠韵词,前后位置又相照应,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但是不管是写晴天之湖光也好,写雨天之山色也罢,晴和雨都是相互衬托的,两者殊途同归,那就是共同表现西湖的美色。同时,晴和雨又是不可分割的,西湖的天气本就气象万千,或朝晖夕阴,只有晴雨融合,才能表现出西子湖真正的面目来。通过诗人&晴方好&、&雨亦奇&这一盛赞,为读者呈现出不同天气下西湖美景,流露出其对西湖无限的喜爱之情。
  (责任编辑:夏素筝)
------分隔线----------------------------
描写雨相关文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鞲舻龃绷骄涞闾猓栊聪萄羟庞昃啊O萄羟派系南赣晖鹑缧...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两句写雨声。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_赏析翻译,作者,出处及年代_书摘天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出自宋朝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
水光潋滟晴方好,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作者:佚名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来源栏目:
本文链接: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