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家庭对白求恩影响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教育

[转帖]走近白求恩 - “学无止境”的个人空间 - 吉林省教育社区
吉林省最大的教育社区门户
[转帖]走近白求恩
& 09:53:53
&&走近白求恩&&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诺尔曼.白求恩是位英雄。对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或者留学生来说,能到白求恩故居去参观,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即使年轻的一代并没有经历背诵“老三篇”的年代,但是他们的父辈,却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那是一个青春躁动,一个需要英雄,一个只有一种精神选择的年代。
白求恩故居坐落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著名的旅游区姆斯柯卡。白求恩于日出生在格雷文赫斯特镇一座普通的民居。这里距多伦多约200公里,是安河林业区,人口约2.6万人。
光临白求恩故居的大多是中国人,且多选择在秋季,因为秋天的姆斯柯卡,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树叶尽显华彩。无论泛舟湖上,还是走在林间小径,游人无不陶醉在秋天的韵味中。这是加拿大一年中最美丽的日子。
白求恩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在白求恩故居,我们看见一张极普通的儿童睡床,相信这就是白求恩睡过的小床。
孩提时的白求恩喜欢生物,追求科学探索,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多伦多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年轻的白求恩当过餐厅服务员,消防员,报社记者,伐木工人,小学教师,轮船上的锅炉工和礼拜天学校的教师。在一张老照片前,一位年轻的女孩指着叉腰站在一群伐木工人中间的白求恩,对她的男朋友说:“你看,白求恩原来也是labor(劳工)......”话音刚落,大厅里顿时漾起温馨的笑声。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此时他遇见了比他小11岁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从性格上看,白求恩与弗朗西丝两人的个性并不相容。白求恩性格豪爽,喜欢喝酒,参加各种形式的聚会,生活上不拘小节。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冒险的精神。这些都是个性恬静,内向而羞涩的弗朗西丝所难以接受的。但是,爱情总是热烈而盲目的。在白求恩的眼里,弗朗西丝是他的感情所系,而且她成为他素描作品的主角。
1923年8月13日,弗朗西丝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白求恩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先后到巴黎,柏林,维也纳等欧洲著名城市游览,这是白求恩与弗朗西丝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一年后,白求恩完成学业,他携弗朗西丝离开英国到美国底特律正式挂牌行医。由于当时医生奇缺,白求恩从早忙到晚,夜里还常常出急诊,自然冷落了弗朗西丝。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他们的婚姻关系因此而走到了断裂的边缘。据彭志良的《白求恩的婚姻》一文介绍,其时,白求恩将弗朗西丝叫到身边,他望着妻子焦急的面孔,十分内疚:“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谈谈。我不知道医生对你说了些什么,不过我快要死了,而你才25岁,前面还有长长的路。我要你跟我离婚,走你自己的路。”年轻的弗朗西丝对此表示反对,她说:“不管我们中间发生了什么,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跟你在一起。”而白求恩决意要离婚,他说:“这样没有什么意义。我决不再浪费你的生命。除非你同意跟我离婚,否则我决不到疗养院去治疗。”
至今,我们无法探究白求恩当年迫使弗朗西丝与他离婚的真正原因。据白求恩故居所提供的短片介绍,此时的白求恩生活相当放荡,他酗酒,抽烟,晚上参加各种舞会,生活没有节制。这让我不由得想到“老三篇”中的白求恩。他甚至放弃了争取生存的斗争。在他的画作里,他预言他会早逝。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勾画出一个真实的白求恩: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此时他正陷入人生的低谷,他连生命都可以放弃,何况爱情呢!
白求恩与弗朗西丝终于离婚了。在特鲁多疗养院,他收到了法院寄来的离婚判决书,他与弗朗西丝的这段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此时他能做的,就是与疾病进行搏斗。当时他听说有一种“人工气胸”的方法有可能治好肺结核,这是一种把气打入病肺空洞的危险手术,但他立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富于冒险精神的白求恩,此番与死神赌了一把,结果他幸运地赢了,而且他因此掌握了用“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的技术,当时全世界懂得这种技术的专家只有13位。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其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钟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的创见和学术成果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和尊敬。
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白求恩对弗朗西丝的思念愈法强烈。他曾多次给弗朗西丝写信,倾吐自己无法抑制的思念。在白求恩的真诚的打动下,1929年秋,远居苏格兰的弗朗西丝再次回到白求恩的身边,他们在蒙特利尔复婚了。
1934年,白求恩接受了新的职位,在魁北克省的圣心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此时他已是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这是白求恩在学术上鼎盛的时期。这个干工作有着一股子疯劲的男人,又回到了忽视弗朗西丝的故态,他们的婚姻再次走进死胡同。
据说有一天下午,弗朗西丝回家后看见白求恩正盘腿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骷髅模型。当她强压着内心的不快打开冰箱准备作饭时,却看见白求恩从医院带回来准备做研究用的一条人的肠子,她被吓得大叫一声,积在心中的火气一下子爆发出来。
由于生活志趣不同,白求恩与弗朗西丝的这段婚姻终于在1933年3月再次画上句号,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弗朗西丝提出来的。
说句公道话,白求恩是个相当有情趣的人。他不但是医生,还是作家,画家,曾经在蒙特利尔开设了一个儿童绘画班。在中国期间,他还创作小说。他喜欢旅游。他是个懂得感情的人,对弗朗西丝有着很深,很具情调的爱,曾信誓旦旦地对弗朗西丝许诺:“我不能给你富贵荣华,但我一定不会让你这一生过得贫乏无味。”
什么是白求恩所认为的“不贫乏无味”呢?是冒险,是满世界跑,是为贫苦人争权利———这就是白求恩的性格,也是弗朗西丝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相信这才是他与弗朗西丝这段两起两落的情感最终落幕的根本原因。加上白求恩是个很主观武断,脾气也很大的人,譬如说,在中国,当他听到有人要“照顾”他,将他留在后方延安时,他曾气愤地将圈椅从窗户扔出屋外,这足以显示他性格的独特处。白求恩为了能到前线去做手术,甚至将自己化装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唯一忽略的是他的大鼻子和蓝眼睛,再怎么化装,他也无法变成中国人。
白求恩来自草根阶层,他对平民百姓的医疗状况十分关注。在蒙特利尔,他领导着一个小组,专为穷人的孩子治病。20世纪30年代初,加拿大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相当艰难,面对饥饿和贫穷,白求恩提出由国家负起公共医疗责任,建立一个为公民服务的健康保障体系,这个设想应该就是今天加拿大的医疗体系。
1935年,白求恩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苏联访问,这使他有机会看到苏联全民医疗体系的成功,这也是他的梦想。他认为加拿大这样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国家,应该建立一个保障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的系统,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国政权,白求恩参加医疗队,前往马德里,他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从西班牙回来后,他在加拿大各大城市演讲募捐,这时候他看到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国爆发全民抗战的消息鼓舞了他,他向美国共产党募集了5000美元,购买了一批珍贵的医疗器具,于1938年1月到达中国。
白求恩逝世于日,之前他在摩天岭抗日前线为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不幸受伤感染,到了11月10日,高烧达40摄氏度的白求恩病情恶化。白求恩逝世时年仅49岁。他的“简历”与我们所熟知的有些出入。
在红色革命的年代,白求恩是全中国人民仅有的几个偶像之一,《纪念白求恩》被作为“老三篇”之一而成为人们天天诵读的范文。如今俱往矣,当我们历尽沧桑站在白求恩故居前,我们宁愿相信白求恩是人,而不是神。第07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白求恩故乡行
李学江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
  立于小镇歌剧院前一侧的白求恩雕像   白求恩故居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格雷文赫斯特的小镇。它位于多伦多正北约160多公里,离首都渥太华有近400公里之遥。这个很美,位于加拿大著名的马斯科卡风景区内。  从多伦多北来的11号高速公路在它的一侧通过,一条约6公里长的弓形支路在此弯出,入口处各有一醒目的巨大路牌,标示着“白求恩医生路”,沿其前行就到了格雷文赫斯特小镇。  我们到达时,天近傍晚。入住酒店,前台女士笑眯眯地问:“是不是来参观白求恩纪念馆的?”记者问她怎么知道。她说来此的华人多是为白求恩而来的。她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白求恩是位反法西斯英雄,小镇的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听说小镇主街上有一尊白求恩的塑像,我们即前往寻访。在人行道上,见一对中年夫妇推着婴儿车,我们便前去问路。男士指路后,我问他可知道白求恩是谁,他笑着说:他是加拿大的国际主义英雄啊,在小镇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我们为家乡小城出了这样一位名扬世界的英雄感到骄傲!经常会有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呢。  白求恩的这尊雕像立于小镇歌剧院前方一侧的花岗岩上。他身着八路军的四口袋制服,面色凝重。花岗岩基座两侧嵌着两块铜板,上面分别雕刻着白求恩在西班牙战场和中国战场上抢救伤员的画面。  白求恩故居和纪念馆就位于紧邻主街并与其平行的后街上。高高瘦瘦的馆长斯科特·戴维森在门口迎候我们。斯科特告诉我们,白求恩父亲是小镇的牧师,一家人从1889年至1893年在此居住了4年,其后则在本省各地迁徒不定。这所房屋是在加中建交后的1973年由加政府购下,辟为故居。  进门后,我们先走进左手的客厅,远处一角有一架钢琴。墙上挂有一张白求恩祖父的像,他生前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创建人之一,家境相当不错。斯科特告诉我们,白求恩家在当时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  再向里右拐是餐厅,奇怪的是墙上挂着一面铜锣。斯科特说,孩子们听到锣声,就知道是叫他们下楼吃饭了。可见白求恩家是个乐趣盎然的家庭。  不过,斯科特告诉我们,小时的白求恩是个叛逆的少年,极爱淘气冒险,从不会循规蹈距,曾多次面临生命危险。有一次,白求恩在冰湖上玩耍时,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其他孩子都吓得跑了,白求恩却冒着滑入冰洞的危险,将同伴拉了上来。白求恩母亲曾说:“他是我的坏小子,他在家时让我头痛,他离家后又让人心疼。”  记者问斯科特,这样的居家布置,以及这些家具从何而来。他说,政府从1973年购房后到1976年才开放,用了3年时间收集当年家具,研究布置。当时白求恩的姐姐和弟弟还健在,有些家具是他们的捐献,有些则是根据他们回忆,从旧家具市场买来的古董。  与故居并列的就是新建的白求恩纪念馆了。纪念馆是2010年为庆祝加中建交40周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出资兴建的。房前有两组雕塑,前面的是青年白求恩,他双手叉腰,一身工装,展示的是他20岁时,在安省北部林区为新移民伐木工教授英语时的形象。近门处是二人组雕,是他在中国抗日前线做手术时的场景。  进得门来,一面屏风将观众的视线挡住,上面是英、中、法3种文字对白求恩生平及事迹的简述。屏风右端是服务台,一位洋姑娘从台后露出笑脸。服务台其实是一个玻璃书橱,里面陈列着数十本有关白求恩的书籍。转过书橱,迎面墙壁是毛主席《纪念白求恩》全文的隶书书法作品,落款是“中国军事医学院赠”。大厅正中是一辆白求恩在西班牙发明的输血车的模型;橱窗里,陈放着白求恩当年手术时用过的医疗器具,其中有他发明的开胸剪,至今仍在使用。  斯科特告诉记者,白求恩是位相当不错的业余画家,他在蒙特利尔从医时,免费为穷人孩子开办周日绘画班,亲自教他们绘画。白求恩两次与同一位英国女子结婚,但因性格不合又两次离异。白求恩没有孩子,但他很喜欢孩子,在一块展板上是他同姐姐的3个女儿通信的片断。  斯科特说,白求恩在加拿大是位颇多争议的人物,纪念馆有一评论板很有意思,绝大多数评语都肯定并钦佩白求恩的聪明才智、执著热情与创造精神,但也都指出白求恩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的个性。他的朋友,著名艺术家弗雷德·泰勒这样评价:“当我第一次遇到他时,我被他的聪明才智、坚强个性和激情所吸引,但是我很快就视他为一种威胁……他的酒品不佳,喝着喝着,脾气就越来越暴躁,越来越难以相处……”跟他一起到中国的护士琼·尤恩的评价:“他骄傲得过分,他的暴燥和狂妄令人难以接近。”白求恩本人并不讳言自己的性格缺憾。评价板上的说明是这样概括的:“白求恩是一个复杂、难以相处、经常较为矛盾的人。无论好坏,他都激昂地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而斗争。人无完人,英雄也有缺点。有人会说,正是这些不完美和与众不同才造就了英雄们的英勇行为。”不错,这才是一个丰满真实、有血有肉的白求恩。  采访完毕已近中午,我们顺路进了一家肯德基店,店老板姓陈,10多年前从福州来到加拿大,5年前接手这家店。陈老板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两家中餐馆,但在此定居的华人只有四五户。他说,经常看到来白求恩故居参观的华人,餐馆也多半是为他们开的。华人参观者多来自多伦多地区,往往是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白求恩故居几乎成了加拿大华人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基地。他说,这表明我们华人是很爱祖籍国的。陈老板特意说:他移民加拿大十多年来的一个深切体会是,“如果你的祖籍国不够强大,人们就会看不起你;而如果你不爱你的祖籍国,人家同样会看不起你。”听了这话我们频频点头,因为这是众多海外华人的共同体会与心声。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白求恩前传——从浪子到完人_历史每天学一点_传送门
白求恩前传——从浪子到完人
点击上方「历史每天学一点」一起中立读史只求历史真相,不歌颂贬低任何政治势力很多中国人是因为知道白求恩,才知道加拿大的,这是因为“老三篇”(毛泽东写的三篇短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曾有一段时间,中国人人都知道有个叫白求恩的加拿大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国门敞开,他们开始有更多机会去加拿大看一看、转一转时,往往会特意跑到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去看一眼白求恩的故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那座故居直到1976年加中建交,才被加拿大联邦政府开辟成纪念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前来这里凭吊、参观的几乎都是中国人,大多数普通加拿大人对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同胞,并没有特别多的记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近10年来,加拿大人和中国人似乎都开始重新认识诺尔曼·白求恩,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中国,当1990年版加、中、法三国合拍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在3年后公映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上过“老三篇”的“白大夫”可谓一点也不“纯粹”,其50多年的生涯充满了复杂的色彩;在加拿大,当左翼和右翼、自由市场论者和福利国家论者、“北美主义者”和“全球主义者”一次又一次激辩,并不可避免地将白求恩的名字反复提及,当酷爱以数据、资料说服对手的加拿大人开始刨根问底,去探究这个名字熟悉、事迹陌生的同胞时,却同样惊讶地发现,白求恩对加拿大当代社会、生活竟产生过如此大、如此多的影响——而这一切居然同样被他的同胞疏忽和遗忘了。正如2002年8月,白求恩铜像在其故居落成时,时任加拿大总督的伍冰枝所言,白求恩是个“需要被今天的人们重新认识”的历史人物,中国人是如此,加拿大人也是如此。冒险的家族传统白求恩的高祖父约翰·白求恩是苏格兰人,家族的族长,18世纪后半叶,他以牧师身份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在蒙特利尔建立了当地首家苏格兰长老会。当时的蒙特利尔是法国殖民重镇,约翰·白求恩的选择充满了勇气和风险。约翰·白求恩的儿子安格斯·白求恩,冒险精神比乃父更强,他年纪轻轻加入了当时垄断北美皮毛交易的西北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广袤的不毛之地探险、游历。由此可见,富于冒险精神和不安现状,是白求恩家族的传统,诺尔曼·白求恩日后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血脉的传承。白求恩家族的第一个医生也叫诺尔曼·白求恩——本文传主的爷爷,和传主同名同姓。老诺尔曼是科班出身的医生,还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学习,归国后参与创办了著名的“上加拿大医学院”,这所后来被并入多伦多圣三一学院的医学专门学府,是今天多伦多大学医学专业的前身之一。然而冒险和医学的血脉,似乎差点在白求恩父亲一代断绝:他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是安大略省小镇格雷文赫斯特一名普普通通、但虔诚无比的牧师,忠实于工作和家庭,渴望平静的生活,对子女的管束也很严厉。小诺尔曼·白求恩是家中长子,自然受到最严格的教育。白求恩自幼多才多艺,具有音乐和美术的才能,他喜欢科学,中学时成绩最好的专业是生物,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当时并不出名的安大略欧文桑德专上学院学医,这在一开始似乎并不足以证明他喜欢医学,因为有记载表明,他曾告诉朋友,当年做此选择,是因为这所学校费用低廉且课程宽松,可以边打工边深造,而当时他家庭经济状况拮据,负担不起诸如艺术之类更“奢侈”的专业学习费用。但也有传闻称,白求恩从小就对解剖和骨骼结构兴趣盎然,并在8岁时宣布放弃原本的复名“亨利·诺尔曼”,而选择和祖父一样的“诺尔曼”,并将祖父的医生铭牌挂在自己卧室门口,表示继承祖父衣钵的决心。孰是孰非(或两种传说都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在学习期间,白求恩是个勤奋的打工者,他当过伐木工、小学代课老师、轮船锅炉工、消防员、餐厅侍应生和报社记者。但1909年,即他从专上学院毕业后的第三年,他作出的一个抉择表明,自己的确遗传了祖父的血脉:他在攒够学费后,报考了多伦多大学胸外科专业,这正是老诺尔曼·白求恩参与创建的学府。从浪子到“纯粹的人”许多记载都称,白求恩在青年时代作风不羁,尤其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在欧洲迷失自我,并放浪形骸,曾吸食大麻叶,并沉湎于酒精和女伴之间。他在1923年底赴苏格兰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坎贝尔·彭妮,两人在次年春天匆匆结婚,并双双奔赴欧洲度蜜月。但婚后两人的良好关系很快破裂,有记载称,一文不名的白求恩在欧洲主要依靠妻子遗产度日,但他在任性中几乎耗尽这笔本就不多的钱,最后不得不在1924年底回到北美行医。他第一次和弗朗西斯离婚,是因为自己的肺结核病,并由白求恩主动提出,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两人间关系早已破裂。离婚期间两人频繁通信,关系有所修复,康复后两人于1929年复婚,但二人间的关系不久后便再度破裂,1933年两人再度离异。弗朗西斯是个注重生活和家庭情趣的人,而白求恩多才多艺,风度翩翩,正因为此她当初才为之倾倒。但婚后白求恩却沉湎于工作,复婚后更将热情倾注于“做穷人的医生”和推动建立全民医保方面,而对于这些,弗朗西斯并不能理解,她曾多次坦言,不明白白求恩何以对这一切着迷。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不再能互相欣赏的人,自然难以继续共同生活下去。许多记载都显示,不论是婚姻维持期间,还是在西班牙期间,白求恩都继续保持着一些浪子习性:酗酒、和许多女性周旋,等等,他似乎有一些不尊重女性,经常肆无忌惮地用粗俗语言开熟悉女性的玩笑,但令人奇怪的是,对于陌生人或病人,他的态度却总是既亲切又庄严。这种“越熟越不客气”似乎是白求恩性格中一个鲜明特点,即便在生命最后阶段,他在晋察冀工作时,也曾因对下属过于粗暴严厉而做过自我批评。不知是西班牙的血,还是日寇的暴行唤醒了他,总之自他踏上中国土地后,所有和浪子沾边的纪录都消失了,他成了一个严于律己、没有不良嗜好,主动拒绝特殊照顾的“纯粹的人”,曾经崇尚奢华的他不仅拒绝了汉口医疗部门的挽留,也谢绝了要他留在延安或五台山的好意,甚至因有人好心挽留他在延安工作而把一张椅子扔出窗户,最终他踏上了冀中前线,并在那里以“完人”的形象以身殉职。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妻子弗朗西斯的关系始终藕断丝连,直到在中国他还给弗朗西斯写信,临终致聂荣臻的信中,也提到“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蒙特利尔的弗朗西斯·坎贝尔夫人一笔生活费,我对她所负的责任很重,不能因没有钱而遗弃她”,信中称“请代致以我对她的歉意,并同时告诉她,我曾经很快乐”。白求恩具有音乐、美术、文学等多方面的才能。他1935年秋曾在蒙特利尔举办过个人画展,并获得当地艺术家的好评;1937年7月,他把在西班牙前线写的诗《今晚的月色同样皎洁》发表在《加拿大论坛》杂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一时,成为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在中国抗日前线,他还在工作之余创作长篇小说,可惜未及完成便殉职了。在艺术领域,他同样信守“全民福利”理念,并尝试在蒙特利尔主办了专门为贫民孩子免费提供美术教育的“蒙特利尔儿童美术学校”,这所学校在他赴西班牙、中国后仍然委托志同道合者照顾,并在白求恩去世后坚持了相当长时间。一些国内记载称,白求恩曾在青年学生时代搜集大量中国瓷器并借此发了一笔小财,值得指出的是,上世纪前半叶,加拿大人的确热衷于倒腾中国古董,尤其以在河南、河北、山西一带活动的加拿大人为最,他们中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医生,有的既是传教士也是医生。但白求恩在当时还是个需要勤工俭学的穷学生,是没有财力和精力积攒据称多达400个以上的中国瓷器的。他的这些奢侈艺术收藏行为,多数发生在一战结束后,在欧洲滞留的那段“荒唐岁月”中。从诊所走向社会虽然婚姻失意,但白求恩的世界观似乎逐渐成形:1932年,他发表《肺结核治疗宜趁早》的论文,鲜明地提出“肺结核的根源不是病灶,而是贫穷”,此时整个北美正陷入空前大萧条,贫穷这个“肺结核的根源”不但无法根除,而且越来越严重,对此他苦闷不已,称“医生无法解决应由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解决的问题”。1934年,他对前妻弗朗西斯说,医学“已走进死胡同”,因为原本应服务于全体人民健康的事业,如今却成为需要“随行就市的商品”,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普遍保护全民健康’的医学理念”。他表示,自己要放弃名医所享有的一切,“到人民中间去”,并呼吁改变整个医疗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福利医疗。他并非仅仅这样想,而是直接这样做。他跑到蒙特利尔失业者协会的办公室,宣布免费为穷人治病,正是通过这一渠道,他接触了共产主义者团体,并在1935年夏获得去苏联列宁格勒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的机会。在苏联,他看到了“社会主义医疗制度”——全部免费和覆盖全员、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福利医疗体制,并真心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疗制度”,回国后他将自己所理解的“苏联式医疗保障体系”整理成文,在加拿大到处宣扬。应该指出的是,大萧条时期和此后一段时间,是北美左翼思潮最风行的阶段,饱受大萧条痛苦的北美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奇迹”产生强烈好感和好奇,甚至有相当多美国人自愿移居苏联,成为苏联公民,白求恩出于对全民医疗体制的向往,在那个年代产生那样的想法是很正常、很合时宜的,事实上当时邀请他演讲的北美机构纷至沓来。当然,白求恩的苏联之行实际是走马观花,加上他又是个主观色彩强烈的人,这个所谓“苏联医保模式”,与其说是现实,毋宁说是他本人理想的折射。白求恩组织了上百名志同道合的医务和社会工作者,组成“蒙特利尔人民保健会”,并在1936年7月发布致魁北克省政府的宣言,提议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适用于全体工资劳动者的强制健保体系”,失业者则由政府提供义务医疗,并全免费用。这是全加拿大首份系统性提倡全民医保的纲领性文件。这种健保思想是“国际主义”还是“爱国主义”的?几十年后的今天,加拿大人仍争辩不休。保守派认为,白求恩的思想来源于苏联,因此是“邪恶共产主义思想的附属品”;但更多人则指出,白求恩只在苏联呆了很短时间,他的健保思想早在去苏联前便已成型,是因为在贫民中提倡免费医疗,他才被左翼组织选中送到苏联,而非相反,他回国后所提倡的医保,是依靠加拿大政府,而非颠覆这个政府另起炉灶,其服务对象也是加拿大人,因此从本质上还是“爱国主义”的。今天许多人将白求恩视作加拿大健保体系倡导者之一,也正是从这一逻辑所推论的。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次年,一个证明他是“国际主义者”的机会到来了:西班牙内战爆发,“援助民主西班牙委员会”的总部正设在加拿大多伦多,他们派员邀请白求恩去西班牙参战。46岁的白求恩在三周后放弃在加拿大的一切,立下遗嘱,踏上赴西班牙的征程,理由是“如果不趁还能制止时制止(法西斯主义),世界将被变成一个屠宰场”,这是一个带有浓厚第三国际1930年代前期色彩的宣言。在西班牙他努力救死扶伤,并曾巡回欧洲、北美,为西班牙共和派募集支持,谴责英、法、美的漠视。西班牙共和派在战场上的失利,和西班牙内战的残酷让他饱受创伤,日他动身回国,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但就在巡回演讲过程中,他得悉中国抗战全面爆发,便受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和美国共产党委派,通过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渠道,于日搭乘“日本皇后”号班轮从温哥华启程赴中国,1月20日抵达香港,23日飞抵当时尚未陷落的抗战大本营汉口,2月22日,他离开汉口奔赴延安,后转赴晋察冀边区,开始了一段中国人非常熟悉,而加拿大人非常陌生的新生活。从那时起,直到日去世,白求恩都充分表现出一个国际主义者的姿态:他和毛泽东交谈,给他写信,向聂荣臻提出各种专业性建议,临终前的遗言,除了要求聂荣臻给加拿大劳工进步党总书记蒂姆·布克和美国共产党负责人白劳德写信,告诉自己“一切都很快乐”和“唯一希望是多做贡献”外,特别提到的是每年购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以便治疗虐疾病患者和贫血病者,还特别提醒“千万别再去保定、平津买药”,因为“价格比沪港贵两倍”。大器晚成在专业领域,白求恩的成就是公认的。他的专业是胸外科,在这方面有14篇专著,发表在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刊物上;他知识面开阔,有异乎寻常的触类旁通能力,因此曾在上世纪20~30年代发明过一系列专业手术器械,其中最著名的“白求恩肋骨剪”,据说是他受到皮鞋匠修鞋钉工具的启发而发明的,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据说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其中有一些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但有一项流传广泛的传说却是错的:有记载称,白求恩因积劳成疾,于1926年患上肺结核,并因此不得不离婚。为挽救自己的生命,他“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奇迹般痊愈;一种类似的传说承认,“人工气胸疗法”并非白求恩所发明,但认为白求恩本人当时掌握了这种疗法,而当年掌握这项技术的胸外科专家仅有12人。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错的:他离婚后自我放逐去美国纽约州萨兰纳克湖畔的特鲁多疗养院,在一座名叫“草原”的寓所中和3名病友同住,这4人中有3名医生,且都是艺术爱好者,他们合作构思了一整套壁画《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历程》,并由白求恩主笔,画在寓所墙上。就在这近乎绝望的日子里,他无意中读到一本当年出版的《肺结核外科疗法》,作者是著名胸外科医生约翰·亚历山大,其中详细介绍了这位大夫首创的“人工气胸疗法”,他欣喜若狂地找到特鲁多疗养院的医生们,并要求进行这种治疗,但医生们告知“疗法不成熟,很危险”,他当即大声说“我欢迎危险”。最终他在两个月时间里通过这种危险的、未成熟的疗法奇迹般痊愈。由此可见,“人工气胸疗法”既非白求恩首创,他在接受治疗时也并未掌握。事实上,他是在这次死里逃生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专业能力尚有极大欠缺,从而在1929年起师从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大夫,并在几年间由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成长为顶级胸外科专家的。由于他投身名师时已经年近40,功成名就时年纪更大,在这个年龄里,多数医生早已定型,因此其成就被当时的同行们称为奇迹,也正因为他大器晚成,在40多岁的“高龄”才进入专业黄金期,他在事业巅峰时突然放弃这一切,先是投身“穷人医疗事业”,继而远赴西班牙、中国,才会令不少熟人感到费解和惋惜。圈内一般认为,白求恩在专业领域的黄金期,是年,他的大部分专业发明、重要论文和理论成就,都出产于这一阶段。此后因各处奔波,戎马倥偬,缺乏在专业领域更上一层楼的条件,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继续有所建树。在西班牙,他创制了流动输血车和野战伤员急救系统,这被认为是今天各国现代军队普遍采用的野战外科医疗方舱(MASH)的雏形;在中国,他曾试图在晋察冀根据地普及正规医疗体制,但历时两个月建成的五台山松岩口模范医院仅5天后便被迫关闭,后被扫荡的日军焚毁,这让白求恩下决心创造了一套可用人背马驮、适合游击战环境的流动外科医疗设备。在晋察冀,他创造了用普通铁匠、木匠土制医疗器械动手术,和在药箱上做手术的奇迹,也曾在69小时内动外科手术115起,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本文选自《看历史》作者陶短房)动脑一下你能答对这道题吗?唐代阳城在道州做刺史时,清正廉明,官碑极好。有一天,一个农夫来报案,说自己的岳母借了一头公牛,一头母牛,没多久,母牛生下一群小牛,而岳母死活不还,并且借时没有字据。阳城听完,沉思一会儿,号令两边衙役将人拿下。第二天,农夫的岳母便急匆匆的把牛还回来了,问:为什么?↓↓↓ 猜不对?点击这里获取答案吧!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历史每天学一点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1月13日 16:12
历史每天学一点 最新文章
历史每天学一点 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白求恩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