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琥珀、愚蠢、明媚、黏稠的毒液、 警惕、写一句说150

当前位置: >>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主题,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 中, 《奇异的琥珀》、 《自然之道》、 《一位这样的老师》是精读课文, 《表里的生物》、 《最佳路径》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大自然中奇妙有趣的知识,有的展现了人类的科学精神, 启迪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探索。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
,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 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但是与一般说明文不同的是,作 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组织材料,使文章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 “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个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位生 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送到大海。接 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里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 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件事使“我们”感到震惊和懊悔。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 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位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 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 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 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 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就要 对外开放了, 但是连接各个景点之间的道路的设计方案还没有确定。 这使大师大伤脑筋。 他路经法国著名葡萄产区时,得知有一位老太太葡萄园里的葡萄总是先卖完,她的做法1 给了格罗培斯启发,半年后,乐园里的人行道铺设好了。1971 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 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顺应人 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这种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效果往往 是最好的。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 大栏目。 “温故知新”有“词语辨析”“认识分号”“拓展与交流”和“阅读平台”四个小 栏目。在“词语辨析”中,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辨析反义词之间的关 系,并通过填空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述得具体一些的一项基本 功。“认识分号”练习中有两项内容,一是通过读句子,了解分号的作用;二是通过给 句子加标点,学会运用分号。“拓展与交流”采用交流阅读笔记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阅 读本单元课文后的认识和收获,重在交流对课文写法上的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以及从中 感悟到的道理。 “阅读平台”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中的科学的热情,并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生活与科学”,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 科学,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增长知识,增强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和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习作”要求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习作讨论平 台”从习作内容和方法上都给学生进行了提示。 本单元在在五篇课文前面编排的导语有两小段话。 第一段话简要提示了本单元课文 的主要内容是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并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段话 明确指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 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 14 个,会写生字 24 个。要求掌握“读读写写”词语 19 个, “词 语采集”16 个。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迪 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从中受到启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激 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懂得在学习中学 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2 2.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表达效果;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的段落。 4.认识 14 个生字,会写 24 个生字;掌握“读读写写”词语 19 个,“词语采集”16 个;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5.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6.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 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7.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文章不少于 300 字。 单元内容及课时: 单元内容及课时 《奇异的琥珀》(2 课时) 《自然之道》(2 课时) 《最佳路径》(1 课时) 单元教案主备人: 单元教案主备人:王爱珍 共享教案者: 共享教案者:黄翠莲、李玲、王月芳 《表里的生物》(1 课时) 《一个这样的老师》(2 课时) 《语文百花园五》(4 课时)21.奇异的琥珀 21.奇异的琥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 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教学重点: 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安排:2 课时3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 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 正音,指导易写错的字,理解生字词。 三、想一想课文大意。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12 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 过程。 第二部分(第 13――17 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 18 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五、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 流利朗读课文。 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 珀的形成过程。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 述等方式。 七、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 问? 附:板书: 形成(1―12) 21 奇异的琥珀 发现(13―17)样子、价值(18)4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 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 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 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 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 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 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 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 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 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5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 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 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 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 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 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 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 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 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 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松脂球化 石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 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 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 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 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6 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 谁来读读第 7 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 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 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 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 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 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 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 18 自然段: 能够从哪感受到?―― “可 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 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 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 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 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 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4.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7 下来吧! 看到――想象――推测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 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 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 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2. 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缩句) 3. 苍蝇飞舞。(扩句)22*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 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 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 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 心理活动的描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 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 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 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 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 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 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 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 指名朗读, 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 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 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 20 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 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 一读。 四、作业设计: 读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 1.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 音呢? 2.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华丽 3. 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 美丽)的世界盖上。 单薄)些。 自如)地发出(和谐 单调)的声温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9 4. 他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5.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秘密)。 猜测)没有错。快活),证实我的(推测23、 23、自然之道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 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5.学会“媚”1 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 个会写字,掌握“孵 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重点: 体会“我”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初步了解用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和资料。教学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学会“媚”1 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 个会写字,掌握“孵 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 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1.理解题意:自然的规律。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 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 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一直为转移10 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2.范读课文。 二、理解生字词。 三、想一想课文大意。 四、 你对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的 “幼龟” 有了哪些了解? 五、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 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理解“左 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六、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 1.为什么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 2.为什么向导知道这是“自然之道”,还“极不情愿地抱 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3.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4.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此时此刻, “我们”的心里在想着什么? 5.向导为什么发出“悲叹”?他“叹”的是什么? 七、自读相关资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 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23 课, 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自11 然之道》。 题目“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从字面理解即可) 2.作者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说明自然界规律的呢?快速 默读全文,回顾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我”和同伴向导)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 情感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 (一)是啊,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 象, “我们”的内心也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产生着变化。在 事情发生的前前后后, “我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 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 大家又能感受到什么, 认识到什么 呢?需要我们很好地默读课文,用心去感受。 请看屏幕: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1.“我”和同伴们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 语句看出来的?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感情的变化。 3.自学后同桌进行交流。 (二)默读自学: (三)全班交流。 1.读出相应的段落,从整体说感情变化线,并板书: 紧张焦急极为震惊自责懊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1)指名读课文,引导:他把“我们”和向导当时的那 种心情读出来了吗? 再引导: 你们想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呢?怎么读才能读 出来呢? 自由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 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12 指名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 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师接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 之道,就是这样的。’” (2)你们听出我们俩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了吗? (与我们的紧张、焦急相比,向导是那样的平静,甚至是 冷淡。) (板书:若无其事) 是呀,心情和想法不同,说话的语气、语调就不一样。出 示文字: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 这样的。” 大家再读向导的话――你们说向导这时心里想什么呢? 理解:(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揣摩)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 认为这事很平常。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指嘲鹰就是以幼龟等小 动物为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3)假如我就是那位向导,你们就是作者和他的同伴, 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幼龟侦察图配乐) 海风轻拂的日子里,黄昏的沙滩上传来一点点细微的动 静。 在依然明媚的阳光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只小绿龟从巢 中悄悄探出头来, 四处张望, 一边感受这个属于它们的新世 界, 一边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它要迎向大海中那 未知的生命旅程时, 一只嘲鹰突然飞来, 眼看一场灾难就要 降临了…… (嘲鹰啄食图配乐) 你们看到眼前的一幕,很紧张,其中一位焦急地对我说: ――“你得想想办法啊!”13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没想到我的这 句话招来了你们的一片呼喊。 你们都向我喊什么了?指名说 ―― “不能见死不救啊, 向导, 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 (哀 ” 求) “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 鸟的美餐!”(劝告) “向导,你怎么这么无情啊!”(指责) “你必须把它送到大海去! 快点! 嘲鹰就要把它叼走了! ” (命令) …… 从这一片呼喊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他们那颗善良的心! (4)但是当时大家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只知道的内容:联系第 2 自然段:小龟轻、体型弱小, 嘲鸫庞大,小龟会被嘲鸫吃掉;小龟的目的是离巢去大海, 如果被伤害,目的就达不到了。 不知道的内容:向导的话的含义,所以不理解向导:不懂 得自然界的规律。 3、向导在大家这一阵阵急切的呼喊声中,出于无奈,只 好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板书:极不情 愿) 后来大家理解他了吗?看到什么就理解了?小声读 5― ―8 自然段 ●理解了。因为看到了令人极为震惊的场面。指名读第 5 自然段中的第 1、2 句话和第 6 自然段。 (抓住“成群成群”、“鱼贯而出”“无遮无拦”等词进 行理解) ●看到这场面,“我们”终于明白了――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段话的内容和前面哪段14 话内容紧密相连?请两位学生读一读。 生 1:“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 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生 2:“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一旦遇到危险, 它便会返回龟巢。 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 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 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明白之后我们终于理解向导了―― 向导的表现并不是冷酷无情, 而是了解自然规律的一种坦 然与自信。明白之后我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第 7 自然段。(简单谈理解) 回过头来再读第 4、7 自然段:同桌分工合作朗读――一 人读向导的表现,一人读大家的表现。(感受“我们”的变 化) 4、谈出最大的收获: (1)惨剧的发生,仅仅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干了一件 愚不可及的蠢事, 仅仅让 “我们” 理解了向导的所作所为吗? 指读第 8 自然段。 (2)经历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之后,一切似乎都寂然静止 了,但是大家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啊。那 么此时此刻大家在想些什么呢? (自责;反思;忏悔……) (4)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 出示文字: 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 不会受到伤害。” 他在为什么而悲叹?(板书:悲叹)(为人们的无知,为 因人们的无知而受到伤害的小海龟) (5)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课文通过这件事想告诉我们15 一个什么道理呢?齐读第 9 自然段。 是呀, 这像名言警句一样的话语, 有什么可琢磨的吗? (结 合自己的感受和阅读的相关资料谈。) ①自然界的万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在竞 争中求得发展,求得平衡:食肉鸟要吃小龟这样的小动物, 才能生存;而太平洋绿龟为了生存繁衍,大量产卵,也不会 灭绝。 ②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家园, 人类不能认为可以主宰 动物的命运。 ③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 一厢情愿地保护它, 反而 适得其反。(《狼和鹿的故事》) ④我们人类不能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为所欲为, 那样就 会伤害动物,造成一些动物的毁灭。 (《曾有用鼻子走路的 动物》) ⑤熟知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小岛上的故 事》) ………… 三、拓展练笔: 1、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在作者讲述的这件事中 也悟出了道理,得到了启迪,对“自然之道”有了更深的理 解。假如你是向导,假如你是随行的同伴,假如你是小海龟 中的一员,或者你就是一位读者,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你 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请你以其中的一种身份,从一个角 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吧。 2、交流写作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它给我们人类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 多。它总是以其独有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奇妙与深刻。 让我们更好地去探究自然, 了解自然, 真正地与大自然和谐16 相处! 附:板书: “我”和同伴:紧张焦急极为震惊自责懊悔 23、然之道理解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叹24. 24.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 学的怀疑精神。 3.学会“觑、黠、抿”3 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 个会写字,掌握 “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事 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并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觑、黠、抿”3 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 个会写字,掌握 “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易读错的音:“觑”读“qù”,不要读成“xū”或“q ū”;“抿”字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 2. 易写错的字:“觑”字,书写时,左边的“虚”字下面17 的“业”字,最后一笔“横”改成“提”;“黠”字左边的 “黑”字也有变化;“凯”字右边的“几”不要写成“凡”。 3. 理解字词: 二、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 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 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 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 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1):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二部分(12――14):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影 响。 四、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 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 索? 6、 “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 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课时18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 学的怀疑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 森先生,你们喜欢他吗?简单谈谈理由。 2.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加深的,这其中对 他的情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你能从文中找到“我”评价怀 特森先生的句子吗? 3.学生默读全文,找句子,之后交流。 (1)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直 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满意和喜爱; (2)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他 不配做老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 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佩。 4.怀特森先生做了什么,让“我们”那么气恼?后来怎么 又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呢?要解开心中的迷团,就需 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书,细细地琢磨。 二、深入学习,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1.假如你就是怀特森先生班中的一员,他的哪些做法让你 觉得“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让你们大家那么气恼?默读 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来回答―― 2. 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对大家进行解释的?从他的言谈话语 中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文字,指读: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19 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 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 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明白了老师 为什么这么做…… 3.经历了怀特森先生不同寻常的科学课,不仅对老师的认 识加深了,情感变化了,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变化?―― 4. 这种变化是思想和意识上的巨大转变, 它给带来的是什 么?―― 捍卫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 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5.大家是从哪感受到的?回到课文当中,把带给我们这么 多思考和启迪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吧!――自读,指 读,齐读。 6.当我们能够对权威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当我们能够正 视着老师们的眼睛,说出自己怀疑的理由,当我们能够潜心 钻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探索中 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们一定会想起曾经“捉弄” 过我们的怀特森先生,那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在回忆当中, 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思想的独 特。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教育我们,不管是在学习上还 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的怀疑 精神,并要学会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7.因此,当我的邻居惊讶地说:“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 弄你们”时,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 此时此刻,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对老师由衷的崇 敬。20 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说这句话。 8.学完这篇课文,不仅怀疑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怀特 森先生――这样一位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价值。 三、小练笔:选择其一写出自己的感受。 1、《我看怀特森先生》 2、《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3、《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4、自拟题目 板书设计: 课堂讲授、发下试卷、揭示答案 上课经过 一个这样的老师 感激赞扬 明白道理 善意告诫、参与“冒险”* 25 最佳路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并 从它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启示: 为人们做事情, 顺应人们的需要, 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 就可以产生最好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会 1 个会认字“滨”。 教学重点:使学生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这件事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为人们做事情, 顺应人们的需要, 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最好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21 一件什么事吗? 讲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 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 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三、随机板书: 启发? 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有什么问题? 1.这位从事建筑研究 40 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 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 70 多处精美的杰作的建筑大师,怎么 会从一位老太太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结果怎样? ………… 四、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进行思考: 1.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要弄 明白的是什么?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要寻找一个 “最佳途径”呢?这个“最佳途径”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切 入点。――年迈无力的老太太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 从文中寻找答案―― “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 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 完。” 3.由此我们又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是这个结 果? 4.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你看到这些不同的兜售方式,你 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5.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也就是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吧! 6. 格罗培斯受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的启发而产生了路径设22 计方案,再读课文,看看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与 老太太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最 佳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 重…… 7.道路铺设好了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评委们是怎 么想的呢?大家能以模拟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讨论过程 吗?小组讨论。 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是:宽,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 没人走的地方,不用设计。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 50 多次,还不满意,最 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 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 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 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 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的优雅。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 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 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 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 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包含着 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年迈老人那里 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 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3 7.各位评委不仅完全理解了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 想,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而且从这件事上,从设计师身 上,获得了很大的启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其 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最佳”。 这个“最佳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 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 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真是受益匪浅啊! 8.在文燕的原著中,结尾是这样的,很富有哲理,推荐给 大家。出示文字,指名读: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 也许是最佳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 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五、小练笔:请代表评委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 附:板书:25*最佳路径 启发 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语文百花园五教学目标: 1.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2.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 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4.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文章不少于 300 字。 教学重点: 1. 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2. 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24 教学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 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词语辨析 1.出示词语: 颓丧――快活答应――拒绝争先恐后――踌躇不前 2.这三组六个词语都出现在本单元的课文当中,看谁能用 最快的速度把它们从课文中找出来。(进一步强化对课文内 容的熟悉) (1)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在本单元课文中居然没有找到“快活”一词) (3)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 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4)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先恐争后爬向大海。 (5)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 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读句子,边读边思考,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语。 4.填写与带点词意思相反的词。 (1)寂静的山村(热闹、喧闹)起来了。 (2)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现在成了(繁华)的大 都市。 5.写出下面词的意思相反的词。 普通――特殊、特别浑浊――清澈冷淡――热情 详细――简略、简单丑恶――美好愚蠢――聪明 6.你还能举出几个反义词的例子吗? (二)认识分号 1.读读两个句子,说说分号的作用。25 第一句中有两个分句都是写“他”(詹天佑)在设计线路 时是怎样日以继夜的工作的,这两个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 分号表示。第二句是《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我”双腿瘫痪 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两个分句都是写“我”心情不好时的 表现。 逗号和分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但 是像这两个例句的情况――每个分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那 么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表示了。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分号。 (1)有时候,他小声地朗读着书上的文字;有时候,他拿 起笔在书上圈圈画画。 (2)星期天,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郊游;如果天气不好, 我们就在家里学习计算机。 3.你能自己写出一个带有分号的句子吗? (三)拓展与交流 1.指名读宁宁、丫丫的阅读笔记,思考:他们是从哪些角 度写出自己收获的? ――内容和中心,即了解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领悟到的科 学精神。 2.你们还能从哪些方面谈自己的收获呢? ――懂得的道理、感悟到的思维方式、学习到的学习方法、 评价一个人物…… 3.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 4.全班交流自己的收获。 (四)布置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 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26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 科学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科学精神。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这次口语交际将要谈论的话题就是“生活与科学”。 二、指读“活动建议”:你可以选择哪些内容和大家进行 交流? 1.运用科学获得成功 2.违背科学受到挫折 三、说出具体的事例: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经历这件事情时,自己有什么发现、思考、尝试? 四、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五、自己练习说。 六、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并进行评价。 七、选出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进行评价。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阅读《假如没有灰尘》 2.指导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不少于 300 字。 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 1.围绕文后思考题,默读全文进行思考,将第一题的答案 在文中画出来;将第二题的答案在空白处写出来。 2.全班交流: 特点一:灰尘在吸收一部分阳光的同时还能反射阳光。 作用:削弱阳光强度,使之变柔和。 特点二:容易反射光波短的光,吸收光波长的光。 作用:使天空呈蔚蓝色。 特点三:灰尘的吸湿性强。27 作用:使地面的万物不至于湿漉漉的;能调节气候,形成 水的循环;保证了地面上生物的生存。 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 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这些说明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指导习作: (一)选取写作材料: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过许多物品,如食品、 文具、电器……你想用它们中的哪一样作为自己的介绍对象 呢? (二)索取写作内容: 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呢? 1.食品:外观、成份、滋味、营养价值;原料、制作方法、 食用方法…… 2.文具、电器:组成、外观、作用、使用方法…… ………… (三)掌握表达方法: 1.理解“自述”,顾名思义就是: “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 或“关于自己情况的叙述”。习作要求“用物品自我介绍的 方法”来写,那“自述”的意思就是后者了。 2.“想一想,写这篇《的自述》时要注意什么?”: (1)要以第一人称来写; (2)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物品的样子、特点、性能等 等方面如实地写具体、写清楚; (3)还要想一想如何发挥这种“自述”的写法的特点,把 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四)提出要求和期待: 写完后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谁写得既清楚又生动。 三、学生当堂写作。28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根据要求讲评、欣赏习作。 教学过程: 1、可采取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 2、可召开物品展示会:方便携带的物品以及物品简介。习作作者可做解说员。课后反思29 单元反思30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黏稠的毒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