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Edvantage卓越计划对于申请美国顶尖卓越文理学院是否有帮助?

今天粽妹可是灰常、灰常激动啊!!为什么咧?因为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可不一般呢!她是谁呢?她就是我们威廉姆斯学院的学霸级女神—Zoe学姐! 高中就读于UWC(世界联合书院)的她,不仅当年手握重多女神校的全额奖学金,而且最后在普林斯顿全奖和威廉姆斯全奖中选择了后者。到底是什么吸引她做了这样的决定呢?Zoe就读于威廉姆斯学院2019届,主修数学和艺术史曾获得威廉姆斯学院奖学金录取(美国文理学院排名第1)普林斯顿大学奖学金录取(US. News排名第1)达特茅斯学院奖学金录取(US. News排名12)等11所顶尖大学录取,并均拿到全额奖学金!&习美小记者大家都挺好奇能申到那么多牛校全奖offer的学姐背景, 能不能大致跟我们聊聊你所做的几个重要活动和硬性指标,让学弟学妹们做做参考呢?Zoe我是在UWC读IB,国际文凭课程。成绩是41,满分42嘛。然后我选了五门HL课程,这样看起来比较突出。SAT的话应该是2290,阅读740。当初我做过两个活动比较特别。一个是我做了一个APP。还有一个是结合我们苏州的园林特色,包括在我们高中里面的湿地,让我在我们高中创办了一个湿地文化研究社。然后当时和苏州市湿地大队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我们把研究结果在政协委员会大会上提交上去了。这两个应该是在我的portfolio里比较具有竞争力的activities。&&习美小记者当初为什么在那么多牛校全奖offer下选择了威廉姆斯学院呢?是什么吸引了你?Zoe选学校方面的话,我觉得从学术上来讲威廉姆斯可以提供给我一个很好的平台。专业方面我在威廉姆斯是艺术史和数学双专业,专业上在全美都是数一数二的。 其二就是生活方面:我是比较喜欢乡村生活,想静心地学习。其三是个人方面,我觉得威廉姆斯能够带给我更大的成长,虽然这点还有待考证,不过我觉得威廉姆斯整体的这种谦虚和学术的气质我是真的很喜欢。&&习美小记者威廉姆斯学院在艺术史和数学专业上给你提供了一些什么资源和机会? 你有参加过吗?Zoe首先就是这两个专业硬指标排名在全美都是很靠前的,艺术史是第一,数学应该也是第一第二吧!然后师资力量特别好。比如说艺术史吧,我们的教授都是这个领域的前沿人物。而我 的数学老师,不仅有非常强大的学术背景,而且对教育都有着非常非常深的执着。艺术方面,我们有两个艺术博物馆,里面的藏品都是在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所以资源真的挺多的。&&习美小记者大学本科读完后学姐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呢?和学姐同一个专业的其他学生都有些什么规划你知道吗?Zoe其实我还没有认真想过这个规划的问题。以后可能会进金融行业,但是也没有完全定下来。不过像其他读数学专业的同学的话,一般都会想进研究生院,或者进入金融专业。&&习美小记者威廉姆斯学院哪些专业,除你读的以外,是非常突出的?有什么资源?Zoe我们的基础科学专业都非常好,&虽然我们没有工科专业,但是我们基础科学特别好。文科像像哲学、英语、Political Science都非常得棒。不过如果你是想学比如Environmental Studies或者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这样的专业,我们学校是没有的,有的话可能师资也相对而言较弱。因为我们的科目没有那么细,大部分课程都是比较基础的课程。资源的话我觉得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小班化教育吧。教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近,教授就能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学术方面我们会有很多的fellowship,因为我们学生数量不像大U那么多,所以只要认真一般都能拿到研究机会和奖学金机会。我们很棒的一点是学校1对2的tutorial制度,一个教授和两个学生,其中两个学生就一个观点来做辩论,教授在旁边做引导,我们要为此提前做大量的阅读,写数十页的paper,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学术能力的途径。&&习美小记者你觉得像威廉姆斯这样的文理学院跟普通大U有什么不一样?Zoe首先第一个不同点就是我们人比较少吧,比起大U真是少了很多,也因此同学之间距离都非常近,不像大U可能四年下来还有些同年级学生不认识。但是大U里面可能学生能够碰到更多不同专业的大牛,而且大U里面可能会有更多知名的教授,毕竟大U里面的教授致力于研究,而我们的教授致力于教育。这一点可以看为劣势,但也同时是我们文理学院的优势。因为我们的教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上,所以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我们这些学生。所以我们的教育是绝对有保证的!其次,在生活上文理学院可能比起大U会比较chill,因为大U的大学生活可能会比较丰富多彩。不过我们威廉姆斯可能是个例外,因为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是很多姿多彩的,像我们会邀请明星把演唱会办到我们学校来哈哈。&&习美小记者抛开学术不说,你觉得威廉姆斯的食住行怎么样?Zoe非常非常得棒!我们的食堂可以说是很豪华的。住的话我们百分之七十都是单人间哦!条件还是很不错的。行的话,如果学弟学妹们比较喜欢大城市,我们威廉姆斯还是有点不方便的。因为从我们学校到周边的大城市都是三个小时的车程。没有车的话还得坐巴士。比较辛苦,但也不是做不到啦。但比起像USC那样在downtown的学校可能就稍微麻烦点。&&习美小记者你会用哪三个词形容威廉姆斯?Zoe学术,高冷,象牙塔。&&习美小记者作为学霸级的学姐,在申请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学弟学妹们呢?Zoe要把自己定位清楚吧,然后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尽量突出优势隐藏缺点。然后要知道自己想走什么样的申请路线吧,这个可以和老师们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申请路线整合资源。&大家有没有像粽妹一样对这位学姐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如果大家对威廉姆斯学院,或者文理学院有什么疑问的话,欢迎联系习美的老师们哦~往期采访回顾:<a href="http://mp./s?__biz=MzAwNzIwNDQ1Mw==&mid=265421习美咨询(gh_69be456fc819)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WtouTiao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辩论是最为美国名校招生官重视的课外活动之一。《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一项辩论调查的结果:美国高中的平均升学率是70%,而辩论队员的升学率达到98.58%;辩论队长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概率又比一般学生高60%。美国大学校园招聘会近期会录取展开,在美国的同学提前把握好机会。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留学生何时打工,打什么工才是合法的呢?怎样才可以一直在美国“打工”呢?诺贝尔奖是许多科学家追求的荣誉,得到诺贝尔奖同样是对科学家科研成果的肯定,就像演员得到了奥斯卡奖一样,都是荣誉的象征。2016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已经开始陆续公布,那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呢?眼下这个时间段,已经在各方面准备充分的留学党们纷纷开始提交美本的早申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ED/EA申请。标化考试成绩(托福、SAT)、GPA、课外活动及文书大致构成了美国本科申请的“四要素”。在准备美国大学申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议学生参加Initial View的面试。Initial View这家第三方面试机构由美国人Terry Crawford于2009年创办于中国,北京,并逐渐成为使用范围较广的第三方面试平台。申请季伊始,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范德堡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等4所学校将在10月份联合来华,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宣讲。目前报名渠道已开通,有意参加宣讲会的学生和家长请尽快在文中相应的报名链接处报名。当斯坦福今年以4.7%的录取率吓退很多申请人时,你可能没有想到还有一个数字比这更残酷——中国学生的录取率。
近年来,申请美国前30高校的国际学生一直在持续增长——他们想要来美国寻找更好的教育。这一点,还真特别适用于中国学生身上。申请季伊始,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范德堡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等4所学校将在10月份联合来华,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宣讲。目前报名渠道已开通,有意参加宣讲会的学生和家长请尽快在文中相应的报名链接处报名。今天小编带大家扒一扒STEM招牌之一的computer science,也就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高校就业情况。众所周知,工科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待遇也相当不错。《小别离》很接地气,一方面戳中了中国家长和孩子的痛点,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代家长对留学的一些误区。
留学有很多好处,可以长见识,锻炼独立能力,但是只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能经受这种锻炼,才能合适地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想必大家一定听过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这些名牌大学的附中吧,借助其大学的声誉和实力,往往也有很强的师资和教学质量,其毕业生被这些名牌大学录取的几率也非常高。那么,美国的名牌大学有“附属中学”吗?气候宜人、阳光充沛的加州不仅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还凭着学术自由、文化多元的氛围,孕育了加州大学系统十所分校,其中9所均是全美前50的顶尖公立大学,并成为中国留学生择校的首选。对于新出的CAAS系统,很多人用它来大做文章,小编深深的不能理解,对于小编而言,目前它只是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的申请平台而已,而且美国大学招生官明确表示在审核申请过程中不会对申请系统有所侧重新的Niche版2016美国大学排行榜最近出炉,对于学校的信息梳理一如既往涵盖各个方面。这次选出了2016学校各项榜单中的三个,涵盖了中国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吃住行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送上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伊利诺斯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的相关情况,各位同学可以看下自己目前选定的学校其所在地理位置是不是自己以后想从事行业的理想地。上次我们请到了贝贝学姐为我们解读南加大的国际关系专业。那么她当初为什么在众多大学录取中选择了南加大,以及她对于南加大的其他本科专业都有着怎样的看法呢?生活在南加大的她,又会如何回应大家关心的“治安”和“华裔中国人太多”这些问题呢?新SAT考试的出分时间已经恢复到改革之前的出分间隔(3周左右),因此10月新SAT出分可以顺利赶上ED申请,之前总担心10月、11月赶不上申请的童靴可以把小心脏放回肚子里了。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可不一般呢!她就是我们威廉姆斯学院的学霸级女神—Zoe学姐! 高中就读于UWC(世界联合书院)的她,不仅当年手握重多女神校的全额奖学金,而且最后在普林斯顿全奖和威廉姆斯全奖中选择了后者。到底是什么吸引她做了这样的决定呢?在留学行业的这几年,老师深深地感触到不同的学生,人生百态;不同的父母,家庭各异;不同教育下的孩子,各自辉煌,也各自有着酸楚的烙印。对于留学党而言,八月九月是选校定文书的高峰期,父母有父母的焦虑,无奈,孩子有孩子的迷茫与无助。这次聊一聊IB那些事儿~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课程),简称为IB,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修的高中课程之一。这个满分45分,然而全亚洲的平均分也只有36分的课程,一直被学生们认为是一条漫漫的取经之路申请过程中,主文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想了解美国大U学生撰写文书的选材和思路吗?
想洞悉常春藤名校偏爱的文书结构和框架吗?
想知道美国名校大牛撰写文书的参考书籍吗?
现在机会来啦!!!综合性大学(简称大U)的工科牛校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一一领略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大牛文理学院(简称 LAC)惊艳的工程院校风采,耳目一新的时刻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关于选校,你也许听别人说过太多选校策略,默默地在脑海中将其归为套路,OK,今天我们不谈套路,就站在每个学生的立场上谈谈decision-making,毕竟做决定这件事是每个即将成年的人应该具备的。将就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学校?还是再战一年?别急,条条大路通罗马,习美小编再来给大家指一条不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能去到名校的办法。上一期的《逆袭记》里,我们分享了从普度被拒到被BU录取的Jason的精彩故事。那么这一期,谁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参加高考?还是准备标化考试准备出国?每年这个时候,家长和学生们都会为这个问题而纠结不定。炎炎夏日里,更是觉得焦躁不安。淡定!淡定!憋捉急!今天小编就是来告诉大家,其实两者是可以兼顾的!为什么要参加SAT II,难道被SAT I 虐的还不够么!目前市面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SAT考试复习资料,令人眼花缭乱。哪本更适合中国学生呢?这里给大家推荐6本评价较高的参考书,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首先,我们先弄明白美国学制和中国学制的差别。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最迟要去美国中学读几年级。gh_69be456fc819我们为帮助每一个客户进入适合自己的梦想大学而竭尽全力,无论你的标准化分数如何,软件背景何如。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69be456fc819我们为帮助每一个客户进入适合自己的梦想大学而竭尽全力,无论你的标准化分数如何,软件背景何如。如何评价《那些挣扎着的,来自中国的文理学院毕业生》一文?
今儿受到学弟鼓励,加上最近常思考前途+思念母校,故答之。虽然我不敢苟同精英主义的loser-winner之划界,的确正确地指出了“教育”与“文凭”不可混为一谈。我无意剖析“那些挣扎着的,来自中国的文理学院毕业生”一文的逻辑漏洞。只愿写写我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的个体的文理学院经历,算是间接评论吧。我14年5月毕业于麻省的Amherst College,政治科学专业。谈起Amherst,我自然可以夸奖其(还有我最近才发现的劲爆的校友网络)。但反思我个人本科四年最大的收获,大概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方面:培养能力,认识自己,学习做人。培养能力如果要具象呈现Amherst教会我的能力坐标,那应该是建立在两个轴线上的三重技能。两个轴线分别是“批判性逻辑思维”和“创造性发散思维”;而三重技能,分别是阅读、写作和研究。如果接受批判性思考+逻辑思维靠左脑、创造性靠右脑,Amherst是把我的脑洞彻底打开了。形式逻辑学当然是选了一门课;但经受过数位教授批注比我文章还长、一字一句分析逻辑关系这种事之后,我今日的逻辑清晰程度虽然不差,但还是令我惭愧的。批判性思考方面,Amherst几位恩师引导我拒绝(为辩论而建构的浅层观点),并督促我:1)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深意,尊重作者的本意,而非找着漏洞就攻击;2)聆听截然相反的多元化的声音,跳出固有思维,努力换位思考,在辩论中寻找自己的根基并深化认识的成熟度;3)在积累信息和培养信息获取能力之外,更深一层追本溯源地理解“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如何生成传播的,知识又是怎样自新衍变,或是被扭曲歪解的。创造性可能是Amherst对我最大的鼓舞与解放。作为应试教育12年做卷子可环绕赤道多圈的中国理科高中毕业生,Amherst简直是朵奇葩。想用博弈论研究中国剩女问题?教授说:上。想要口述历史采访30个同学?学校提供设备等等:上。三重能力,自然是基于上述两轴线之上,但也属于需要下功夫的。而且因为体力脑力均高强度,我感觉个人能耗高于中高考冲刺之和。阅读量分学期而异,峰值大概是一周布置个1-2本书+50-100页散reading。这个真是只能靠积累,偷懒虽然没少偷,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还是读了不少。对于俺们这样学社科的,写作水准和文采没太大关系,主要是依据思维清晰程度。思考得越清楚,写出来的质量就越高。也是体力活啊——至今难忘大三下6天写了110页论文的(惨痛拖延症)黑历史。写作不得不提俺们高大上的,一对一辅导写作简直是国际生的救命福音。我真心是近乎滥用Writing Center啊,到后期和Center staff都不怎么讨论文章,开始谈什么佛教哲学、爱情经历、教子心得了。我得提名感谢Center的Michael Keezing,他见证了一个200字小paper都能拿C-的苦逼大一国际生,是如何在四年内混继成了三星期炮制百页毕业论文的大四狗。而Michael的冥思、经历和悲悯心,必将终生影响我。研究,是批判性逻辑与创造性发散的双重挑战,也是汇集阅读和写作的终极大boss。Amherst有规范化带资金的研究机会,也有非正式的研究性seminar、高级别选修课等等。四年里,我有幸做了大小不一的数个专题研究,尝试了政治学、制度经济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等的不同研究方法。我最欣赏的Amherst法哲学教授曾这样精确却不失诗意地谈及研究:"Love is not a victory march, and research is not discovery. It is more like looking for your car keys or bike lock when you’re already late to the most important appointment of your life. You must retrace your steps slowly and methodically, not despite but because of the exigency and urgency of the crisis you think, and that with each passing instant threatens to think you. Festina lente. You must make haste, slowly."认识自己我常常怀念大二下的某个春日下午。我闯进了Sitze的办公室——我那学期都没选他的课。当时我蛮焦虑烦躁的,上来就是一堆劈头盖脸的问题:我该选什么专业?我该上什么课?看中国留学生学长学姐毕业后大都在考虑研究生院vs.投行,而我前途未卜只有迷茫,怎么破?Sitze一向是沉着稳重和幽默逗逼的完美结合体。我至今难忘他望穿一摞康德,严肃而关切地凝神看我,徐徐道:"Nancy, you're here to figure out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want for life."在Amherst,我思考最多的大概是我的个人身份认同吧。简而言之,我通过学术和课外活动,频繁探索我的两重身份: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想来我因为Political Identities一门课而笃定学习政治学专业,并不是没有诱因的。Political与personal的统一,是基于对personal的充分认识的。倘若谈我个人的政治立场,可以讲上个好几天,就不烦读者了。广泛来说,自我认识其实是个挺需要勇气和信念的过程,私以为可概括为“精神断奶”。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个挺典型的独生子女,一方面蛮依赖爸妈,另一方面经常不体贴地和他们争执,且自以为是的很。但Amherst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我是多么的幼稚,也让我意识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需要“去教育”——所谓undo my education,我得反思我之前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得审视社会规范、游戏规则,也得洞悉自己多年养成的三观。拒绝人云亦云浮躁从众,说起来是一件好听的叛逆性事件;但自我否认、同时得时不时地与环境中主流的思想抗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如果我真的按照自己的道德精神罗盘去行驶,我得对人生负全责啊——“精神断奶”难就难在,如果我把自己玩死了,我不能怪父母、怪社会、怪他人。也许我可以推卸掉责任,按其他人的设想去走一条程式化的路,这么着安全,却不好玩了。发现自我、探索本心,意味着精神上的独立认同,是自我定位、自我塑造的基础。抛开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之争不谈,发现自我并敢于去实现这个独立的自我,需要极大的勇气。我感谢Amherst给了我开始培养勇气的机会。我更感谢Amherst让我意识到,就算我最后把自己玩死了,我也得这么玩。Sitze在给Amherst Class of 2013的中说:May you become who you already are.我会努力的。 学习做人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利其器”,认识自己是向内的求索,学做人,则是外向性地理解,学习知识的目的。在学术上,批判性思考激励我斟酌“知识”是什么、从何而来;在精神世界里,批判思考要求我自我拷问,“我”作为本体如何学习、诠释乃至生成、传播“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批判思考,则督促着我求索“知识”的目的——知识及求知,到底是为了什么?做人层面上,Amherst主要启迪了我两方面吧,“学习”与“做人”并提,是因为这也属于学术和生活的跨界:“平凡”,与“爱”。一是“平凡”的内在逻辑。中学6年反复听”“至耳朵生茧后,Amherst鼓励我成为一个有趣且有情趣的平凡人。比如,我印象尤深的一门古典音乐课,不仅短期内(你能想象一个谢顶了的教授当堂学女高音跳舞、且经常用歌剧类比好莱坞这种事情吗),也在长远的时光里潜移默化、带给我美与享受。也许是从小在统一化穿校服的环境中长大,以前的我总是想剑走偏锋与众不同。现在的我,却理解了,平凡,不同于平庸,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而个体化的平凡,自有其深意与别样,所谓ordinary与extraordinary之间的辩证关系。在Amherst,我有幸遇到良师益友,让我开始用类似治学的严肃态度审视人生,所谓"mindfulness"。吾校校友David Foster Wallace的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更是愈听愈有体会:我的生活终将泯然于普通,但文理学院教育——不管是对集权的剖析,抑或普契尼的歌剧——赋予我力量(也是特权),有可能在平凡中得以保全一颗赤子之心,一份好奇,一丝谐趣。二是“爱”及其蕴涵的深意。《礼记》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ornel West says, justice is what love looks like in public (正义即公共领域的爱).在Amherst课堂内外,我有幸领略了社会与世界的多样化,也因此对世界、对人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上面谈的“平凡”相关的,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真心为别人骄傲的能力,也许是中学时代竞争太过激烈了?反而是在Amherst,因为大家自顾自地奇葩,且有蛮多因为我性格爱我而不der外在成就的朋友,我开始懂得如何做到不带艳羡嫉妒情绪地欣赏他人了。也意识到了正是因为大家各有所长,世界才缤纷多彩,我tm没事闲着干嘛什么都得占着。印象中大一时,看同学唱歌跳舞施展才艺,我心理十分扭曲,总有股“我也行凭什么你们在这显摆”的纠结。但到毕业的时候,心头已轻松释然,爽快享受起学校各类文娱活动。能为别人骄傲,是件幸福、洒脱的事情。受益于学生人数小、同学关系亲密,我也有幸熟识了五湖四海各国的同学。基于国籍或种族歧视、成见、偏见等等因此也困难了不少——你津巴布韦出生南非长大的好基友跟你天天一块儿互抄笔记,然后在食堂里跟肯尼亚的小哥辩论吵架,你还怎么能把“非洲”一概而论,你还怎么能忍心保留种族成见?Amherst对我冲击极大的另一点,是让我意识到了阶级的客观存在,还有我自己的特权。虽然我们家没什么钱,但我从小作为独女,也是想要的都被尽量满足了。我至今记得我大一的隔壁跟我说,她妈妈肯定不会给她买我带的那种约100刀的Swatch的。我的闺蜜中,也有勤工俭学自己挣学费的——我至今去星巴克买咖啡时,还会想到她说的:Nancy, you know not everybody can afford to do so. You are lucky you have parental support。我也至今记得,在一堂大课上,一名多米尼加裔的同学,讲述他因为公开同性恋身份14岁被迫流浪街头的经历——而当时坐在我身旁的姑娘,因为爸妈在她两岁时非法移民至美国,每学期必须坐40多个小时火车横穿美国来学校,因为没有护照没法坐飞机。我不知道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愈发懂得,我来自多元背景的同学、朋友、同事,代表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正是基于我和他们的友谊,我意识到我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包括陌生人,都分享共通着人性,所谓shared humanity。在全球化时代,分裂与隔阂——狭隘的民族主义、恐怖主义、偏见成见歧视——颇具讽刺地兴起强化。我能做什么呢?大概只能从倾听、理解、换位思考、使用同理心开始吧——爱,是公义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中不能用理性解释的本源。我觉得做人方面我一直在努力前行,离真正“学会”还有很远的距离。对一个北京长大、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我享受了多重特权;但在一个并不公正的系统中,我也必将面临挑战。至今,爸妈还常怀疑我是否能找到工作;我也仍在为学校被众人当成“某美国野鸡大学”做心理准备。人生在世多艰辛,我却始终坚信前途光明——一方面是拜性格盲目乐观所赐,另一方面,要感谢Amherst赋予了我十足的底气。我必须声明,我之所以能有我个性化的体验,是因为运气好:遇到了诸多恩师,父母不怎么瞎施压,五湖四海的朋友也让我以奇特的形态打开了。我也有诸多遗憾,比如知识的学习欠系统化,口头表达、演讲能力也尚欠缺,有的时候濒临“思而不学则殆”之态。然而,哪怕“在郊区裹着一件从二手店里买来的旧羊毛衫坐在壁炉旁边读黑格尔”听起来虚幻不实在到应当诟病,我也感谢我的文理学院青春岁月——是这段岁月,允许我在黑格尔字里行间读出了思考,壁炉旁坐有恩师益友,旧羊毛衫(其实大概是我那件3美元的二手hipster毛衣)穿起来,悠然自得。倘若让我猜想,为啥我的挣扎与题文中毕业生的挣扎有区别,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事没什么兴趣。我只想做个正义的公民,做个好人——Amherst于我,足矣了。
现在答案里有两种观点。一种说,你找不到工作,你是loser,你活该去死。另外一种是说我在文理学院我就是开心怎么着,我管你什么就业不就业。不消说,两种答案都不是正路。对99.9999%的人来说,正路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条中间路线。解决了温饱再谈理想。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中国移民的第一要务,是以最大的成功概率,在美国找到一个可以生存的方式。有了立足之地,再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美国是个商业社会,尊重的是职业技能。没有职业技能自然就找不到工作。读了再多的康德黑格尔也找不到。一说critical thinking大家就觉得是哲学。你以为职业技能就不需要思辨?能看透纷繁的数字在报表里找出假账,能看到人类社会的趋势给企业一个合理的估值,这同样需要深刻思辨的能力,需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够排除一切不可能,否定一切错误假设,在程序里找出bug,这同样需要福尔摩斯式的分析能力。很抱歉的是,这些东西康德给不了你。任何学科都有极少数非常成功的人。对本贴的99.9999%的读者来说,你不是比尔盖茨,不是费曼,不是弗朗西斯福山,不是克鲁格曼。拿那些人做标杆没有意义。古希腊的警句是要认识你自己。读了四年哲学连这都搞不清楚,可以说哲学白念了。要鄙视一个人很简单。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知乎人特别喜欢找到一个切入点然后嘲讽技能全开。谁让你没拿到全年级第一呢?谁让你家里没钱让你上法学院呢?Loser啊哈哈!每个人都受到先天和后天的限制。年级第一只有一个。对一个给定的个体来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对于一个据说在LAC思辨了四年的人来说,能问出这种问题,未免也太缺乏同情心(empathy)了。同样,只有家里有的是钱吃喝不愁的人,才能说我不在乎就业。这种理想主义的调子高是够高,但是对多数人也没有帮助。活在理想的梦幻中很简单。在现实面前变得犬儒和市侩也很简单。两者看似不同,其实无非一个硬币的两面。既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又不放弃心中的理想坚持前行,这是条艰难的路。但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这样一条路。
作者一定不知道有个专业叫 CS 啊!都说了条条大陆通 CS啊!找不到工作还能怪文理学院咯?
这种标题永远是逻辑错误。用个例来推倒整体现象。文理学院学生都在挣扎。即A是B。比如经常有这种标题,中国人是ba la la, 大陆游客素质差。有哪个实验拥有billion以上的demographic?我经常在美帝看到的这种直接讨论一个大群体并加以定义的就只有政治了。很多时候出现的中国二字,代表的是政权和与其代表的人民。全文中作者论点一个是reference不明的数据,一个完全是一个实力不明的个体的经历。从传播角度讲,这并不是要inform, 或者remind, 或者persuade 的一个information.这只是单纯的offense. 所以在错误逻辑下的一切论断,完全当屁放不用过脑就行了。在这种文章输出的价值观中,全社会体面具有竞争力占据舆论优势的工作也就只有投行华尔街,工作方式也就只有西装革履。这个社会得多他妈无聊mother fucker.
提到一流名校,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哈佛、耶鲁、斯坦福,随着人们对出国留学认知度的增长,TOP30、TOP50的学校也逐渐被广大留学者尤其是家长所认知。但即便如此,每当有家长来咨询,我向他们推荐某某文理学院(LAC)时,一部分家长都会拒绝。他们不能接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学院”两个字。在《福布斯》发布的最新美国大学排名榜中,仅有2000多名在校学生的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击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而名列榜首,连续第二年当选美国最佳大学。无独有偶,在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上,马萨诸塞州的另一所文理学院——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位列第四,将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挤到了第五和第六的位置。在美国最佳大学排名中,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的文理学院可谓是“抢尽了风头”。然而,中国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时候,依然将择校目光停留在哈佛、耶鲁等综合性大学上。不难看出,中国学生及家长对美国的文理学院依然知之甚少,即使像威廉姆斯学院、安默斯特学院等顶级名校也不常为人们所知。虽然现在LAC申请比以前有了很大起色,但与它们应有的地位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国内已经成了毁词的熔炉, “公关”就是不正当关系,“大师”就是招摇撞骗,“专家”就是胡说八道,“学院”基本等同于民办或者专科学校,甚至是技校的代名词。由于受中国国内高校设置的影响,国内学生及家长通常认为,学院(college)肯定比较小,其规模、实力以及教育质量不如一般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然而,在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且不说哈佛、哥伦比亚这样的大U的前身都是文理学院,就现在而论,有权威媒体做过调查,美国的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学院、卫斯理学院、威廉玛丽学院的毕业生社会认同度丝毫不逊于哈佛、耶鲁的毕业生,他们进入这些大U研究生院深造的比例,甚至比哈佛、耶鲁普通的本科生还要高。文理学院在美国非常受上流社会青睐,如宋氏三姐妹毕业于卫斯理学院。希拉里、奥尔布赖特、赵小兰等美国社会名流都先后就读于美国的文理学院。这些文理学院体现了美国精英大学教育的精髓,也融合了欧洲大学严谨的办学宗旨,这给了很多在欧洲留学与美国留学之间难以取舍的申请者最好的选择机会,而且文理学院非常注重领导力的培养,国内越来越多上层家庭尤其是一些事业有成的第一代创业者,也正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文理学院深造。从教学理念上看,我认为文理学院最能弥补中国高等教育急功近利这股虚火。中国教育急于求成,总体来看,现在有两种明显的教学误区,一种是类似“包教包会包分配”的短期速成技校教育,另一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教育。尤其文科专业,很多课程早已跟不上时代需要,而且是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但国内“能上不能下”的机构设置让这些课程保留了下来,成了浪费时间和精力的黑洞。文理学院坚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文化教养和宽广的知识面。文理学院“专于通才教育和素质培养”,不在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或职业技能,而在于通过提供内容广泛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储备,并进而培养学生以思辨为主的综合能力。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即所谓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培养从事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正因为如此,文理学院一般是美国上流社会将子女送往学习的地方。在课程安排上,文理学院有很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果深入解读美国文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我们会发现,所有一切正是我们教育所缺失的。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在文理学院里学不到具体技能,将来工作怎么办?其实真正走入职场就会发现,很多在工作中用到的技能都只是一层窗户纸,只是辅助工作的工具。与之相比,是否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真正高水平角逐的王道。比如针对当下职场上必须掌握的PPT制作技能,李开复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90%的时间其实应该放在策划内容上,用来设计PPT的时间最多10%。” 但我们现在的很多课程却常常把90%的时间花在设计技术的教授上,本末倒置了。具体的技术工作可以随时找个人替代你,但一个人的独立思考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文理学院的课堂非常重视讨论和表达,这其中会涉及法律、商业、社会、教育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是更有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这也正是美国教育的精髓。由于没有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压力,文理学院“专于本科教育”,在学院执教的老师一般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因此,他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实验和论文发表,从而促使教师们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学校一般都是教授亲自授课,并且是小班教学,保证了学校的高水平教学质量。也更有利于师生间充分交流、密切互动,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适合那些自制力和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另外文理学院规模非常小,一般都是几千名学生,师资力量又都很雄厚,师生比例都很高,有些控制到了1:10以内,这就能让学员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业安排也非常紧凑充实。学校的位置也远离城市的喧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大自然。把孩子送进文理学院,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对身在万里之外的父母而言,比自己在身边耳提面命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学校规模不大,更有利于学生交流,形成更加有凝聚力的校友团队。文理学院秉承精英教育,美国主流社会的优秀生源汇集在这里,无论从学习过程来看还是从校友圈子的角度上,对孩子未来的仕途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文理学院规模较小,但奖学金一般非常充足,与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对国际学生持有非常欢迎的态度,国际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高于70%,远高于综合性大学40%的比例。文理学院有着非常好的录取中国学生的传统,校内也有很多中国社团组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家的温暖。所以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关于大学排名的论述,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不在人数之多,而在于对学生关注程度有多高,更在于所提供的教育质量是否卓越。一言误人的情况在对文理学院的认同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尤其是家长们由于没有对此充分的了解,其实这对一部分适合LAC的孩子来说,不是件好事啊。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在国外有着悠久历史和出色教育水平的文理学院也肯定会成为广大中国学生的追逐对象。从近两年申请数量来看,文理学院的申请人数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一些知名大U,这也和现在出国留学越来越年轻化低龄化分不开,对那些高中毕业后打算出国的学生来说,LAC应该给予充分考虑。
如果只是为了一毕业马上找个不错的工作,原本就不应该选择文理学院。功利地讲,文理学院的优势是申请研究生院。更宏观地讲,它的目标定位于整个生活和人生,大于事业,更是大于最初的几份工作。虽然这听起来太高远,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好衡量,然而愿意追求之的,请耐心地在光阴里感受之。至于躺枪的colgate,至少我一学期来无时不刻地感受到career service的强大、负责与用心。鱼和熊掌本不可兼得,而当你急切地与城市里的大学校比较薪酬、实习的时候,沉不下心来学习、思考,是对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和智慧、亲切的教授怎样的浪费啊!
我来偷个懒...我觉得很多学习liberal arts的童鞋都有一种自我矛盾的心态。博雅教育的本意并不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具备职业能力。博雅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锻炼使得学生的素养与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换句话说:丫的你学政史哲要是就是为了毕业找份在朋友家人面前倍儿有面儿的工作那估计你当年被忽悠了=__=… 学识与市场的需求之间是有很大的gap的。它们在一些business model中会有交织,但一般情况下并没有直接关系。那学了政史哲又找不到工作,学他干嘛?1,很多人学着就是图个乐。我学着觉得爽,你不服~。~?这也就是为什么博雅教育在美国一般被认为是“贵族教育”。说白了就是有经济基础的人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不要忘了,对于很多童鞋来说,知识与智慧带来的精神享受比满足物质生活需求(material need)带来的快感要大很多。你以为人家一穷二白孤苦伶仃其实人家沉浸在知识海洋的时候比高富帅天天性高潮还爽呢。2, 谁说人这一辈子就只能在大学学习啦?这不是有研究生院跟社会呢嘛~学习博雅教育的童鞋并不会因为博雅教育而找不到工作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就好比托福备考。有的同学直接去XDF参加备考班,刷鸡精,学技巧…短期内可能提分较大。但学博雅教育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不必着急。先看上个100本小说提高自己的基本语言能力了再说。如果检查这两位同学一个月后的托福成绩提高幅度估计后者要吃亏。但这不代表后者会永远吃亏呀。其实第二点已经给很多大学阶段读social science/humanities的同学提供了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出路。很简单:1, 去读研究生呗。无论是LAC还是学社会科学在grad school的很多职业化program的录取过程中都是很吃香的呀。2, 大家不要忘了社会大学啊!我觉得很多读博雅教育的童鞋找工作的思维都被传统的功利主义思维所限制了。首先,物质生活的优越到底是否等同于幸福的人生这点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话题。在Carleton我有很多同学会选择毕业后去NGO、去高中教书等物质回报并不丰厚的职业。他们如果愿意完全有能力进入很顶尖的工作岗位,但他们觉得那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很多中国留学生应该思考一下物质生活给自己的满足感到底有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大。其次,为什么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非要一步登天呢?我觉得学习博雅教育的童鞋们应该放平心态。不要觉得自己拿着名校的degree就理应第一份工作就找到挣钱多的。事实是:在毕业初,咱们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确实不如很多在大学接受职业化教育的同学呀~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希冀着最功利的结果。抱怨永远都是pathetic的人才会选择的。退一步讲:其实学了humanities/social science之后还是有很多高薪工作的岗位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有没有花足够的经历寻找资源。IB/ Consult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Law 等等等等…这些高薪的职业都需要a solid liberal arts foundation呀~ 其他的不说,我认识很多朋友学Anthropology/ Sociology/ Philosophy毕业后做留学咨询师,每小时都能平均generate 4位数的revenue…总之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去争取。最后,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对于职业的理解都被限制在铁饭碗上了。刷盘子是不是职业?淘宝店是不是职业?Dota解说是不是职业?摆路边摊是不是职业?代购是不是职业?做销售..幼儿园老师..街边卖场..开餐馆..这些其实哪个不是职业?你敢说这些职业都做不出所谓的前途?都无法在长远满足你的物质要求?我们办公室旁边有家胖子烧饼店。老板靠卖烧饼硬是卖出了一栋房子+两辆奥迪A6。这老板估计也没什么博雅教育基础,但人家确实也有商业头脑。从选址到口味调剂到品牌营销其实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了老板的精明。精明,正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能做到的对你人的塑造。我个人就是在一所文理学院(Carleton)读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的。现在在辍学创业中。很多人问我辍学创业失败了怎么办?我一般笑着说:凉拌。人家问我学政治哲学有什么出路?我当时的回答:学政治哲学毕业后可以卖耳机。I am serious!我从head-fi ebay 日拍 hifi-shark audogon等平台以及国内的大家坛淘宝倒买倒卖古董耳机以及最hi-end的耳机累积已经挣了6位数了。假如我不具备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不懂得搜索整理耳机的基本信息。不懂得学习获得耳机的渠道,不懂得学习销售的技巧,我也不可能把这个business做到够养活自己对吧。可持续性学习的能力,是文理教育所教会我最多的。另外,我的好朋友 @范笑天 同学,也是我的创业partner,一直在土豆网做“笑说天下”专栏。目前每期节目都有30万左右的流量。她在NU的时候学习的是哲学。看似没什么作用,而仔细想想,她在节目中她缜密的思维不正是学习哲学所带来的么?另外范女神最近在拉赞助。估计还是可以挣不少一笔呢~这样至少也可以养活自己了是不?现在让我们都换一种心态思考一下:你就算是毕业之后去餐厅端盘子。如果懂得体贴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又具备学习与管理能力,餐厅老板是不是有可能升职你为大堂经理?当你积攒一定人脉并了解餐厅运作模式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跳槽去更大的舞台?你是不是有可能自己开家餐厅?你是不是有可能在未来转行做任何事情?Keep an open mind。不要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拿到的文凭看成一个结果。要把它看成一个开始。不要被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所限制。教育的目的不是给你提供一扇通往“成功”的门,而是给你打开更多门的钥匙。
先说结论:LAC确实没有像CUUS之类网站的不少帖子里宣传的那么好,但是问题链接中的文章也是不严谨的。刚从某个文理学院毕业,接下来要去一个比较大的学校读博,本科期间也在大U(做暑期研究)和国外的交换项目(上学)呆过一段时间。以前申请的时候,也用过很长时间的CUUS,但其实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LAC被过度美化了。虽然现在CUUS已经变成一个半死不活的广告满天飞的站点(很久不怎么上了,几个月偶尔一次上去瞄一眼看到的都是一堆广告,没什么新帖),但是以前在本申的团体里CUUS还是比较多人用的,可能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CUUS上一直非常推崇LAC。其实,很多的说法其实真的是propaganda,总的来说LAC不适合很多人。LAC的几个缺点:1. 课少。如果你在五校联盟或者其他可以上到大U的课的LAC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很多LAC课真的很少。我自己学校的系内的专业课已经算LAC里边比较多的了,但还是完全不能跟一个正常的大U比,而且大多都没有研究生课。2. 知名度低。在美国不少人,即使是学术界的人,大多都是没听过某一个特定的文理学院的。这个有时候会带来一些麻烦。3. Connection少。很多LAC的同学喜欢提LAC的networking虽然数量少但是质量高。Well,别的不说,在学术圈就很糟糕了。比方说你要申PhD,可能你要申的Program都没人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过你这个学校。这个,说实话,不会给你造成太大的劣势,但是肯定不会给你带来优势。一个跟你同等水平的人,如果Ta在一个知名大U(即使不是顶级学校,但是他们有着比较好的教授),可能Ta的letter writer就认识你要申program的某个人,这个会造成结果上的很大不同。数量上的不同是会带来差异的,但所谓的质量上的不同,似乎没有能够完全弥补这个劣势。而且,这个质量上的不同,可能还未必真的存在。4. 找工作麻烦。大U多数有career fair,会有不少公司就每年过来招一定数量的人。LAC的话更多靠自己。有少数例外,比如HMC。5. 机会少。因为人少,可能你喜欢的科目学校根本没开呢。比方说你想学日语,或者你想学一些工程类的课,很多LAC是满足不了你的。而且因为教授更加注意教书,多数教授的研究水平是比不过同排名的大U的。最好的学者基本都是在大U里工作。(注意,这里指的LAC的教授,而不是说LAC的毕业生不能成为顶级学者。比如Swarthmore出过五个诺贝尔奖。)LAC的优点:1. 个人关注度会更高。很多教授不怎么做研究,主要精力就是在教书育人,如果你懂得利用,会得到很好的提升。2. 诱惑少。你不会整天想着转去商学院的事情。不过周围学生对学术的热情和对金钱的冷漠(在相对大U的层面上),假设这二者存在的话,那它们是双刃剑。3. 竞争一些机会相对容易。比如research,在大U教授可能不太考虑本科生(并不泛指所有学科),但是在LAC,教授一般只有本科生,所以即使是低年级的也会有机会。4. 给钱多。不少大U拿奖是非常难的,但是LAC相对好拿一些,这几年竞争应该更激烈了,但相对于大U,可能LAC还是给钱要容易一些。5. 小班教育(?)。这一点是很多人会提到,但是我一直存疑的。可能对于文科来说更加重要吧,但是理科的话,比如数学,到了高级课也会有seminar或者讨论班。总而言之,请辩证地看待这一点。总的来说,LAC的缺点不少都是因为 1. 小的规模 2. 缺乏Grad school, law school, engineering school, business school等引起的。(当然了,第二点有例外,但是我们讨论的是总的情况。)网上能找到的不少LAC的宣传(这里我主要指CUUS)信息有很多硬伤。很多人真的是不很严谨,只看到好的一面,还放大了给你看。举个例子,很多LAC的爱好者会宣传上LAC的话申PhD或者Master有优势。这里有两个问题:1. 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暂时不想工作而继续读研,而LAC里边这样的人或许会更多一点; 2. 不少LAC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比较希望再读一个学位。也就是说,所谓的PhD申请优势,并不是学校带来的,而是这个学校恰好录取的人是这样的特质。如果你是这样的特质,那或许去哪里区别都不会很大。在选择的时候,你应该看到的是学校能够给你带来的成长,而不仅仅是过去的毕业生们的平均水平。(当然了,毕业生们的平均水平也是重要的。)另外一个就是,如果你想去某个LAC的原因是为了读PhD,而你在学校官网上看到说毕业生去的最多的学校是哪几个几个很牛的,请先自己看看自己想要去的那个系最近几年的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的信息一般是过时的,而这个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申请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就是那个信息本身可能也是具有误导性的。(为什么误导不太想解释,有点麻烦。)另外就是LAC学生里边,读文科的比例会更高。我不清楚是因为我自己学校奇葩还是,感觉上读文科的不会占据绝大多数,至少我们学校里边最大的系是化学生物这些。但即使如此,文科的比例还是要比大U高,特别是一些偏文的LAC,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氛围的话,可能你也不太想去LAC读书。至于所谓的博雅教育,我一直是比较怀疑的。怀疑的根源在于我没有在认识的人身上感到这种教育带来的变化。毕业的中国人里边,我觉得学识上和学术上比较好的似乎也都对博雅教育不是很感冒。我没有经历过大U的文科课程,所以也没法比较,但我觉得LAC的一些所谓讨论课真的可能价值不高。我比较愿意相信数据,如果说LAC一直宣称博雅教育是特殊的,那么或许会有一些数据来支持。在没有看到之前,可能我们有必要对博雅教育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保持怀疑的态度。即使有数据,也要分辨数据是哪些机构的什么人做的,具体的研究方法等等,毕竟这种事情的评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说完LAC的不好的地方,来说说那篇文章。这里我引用一下第一段的话,文章中写道,在一份3000人的求职调查中,64%的HR愿意考虑没有上过大学的候选人,但是少于2%的HR会积极地考虑招聘文理学院的学生。这句话感觉在故意误导,“愿意考虑”的比例大于“积极考虑”的比例,并不能说明文章说的文理学院不如不读大学。如果64%的HR愿意考虑没上过大学的人,那么就是说36%的HR不愿意。在这里,如果有超过36%的HR不愿意考虑文理学院的学生,这个论点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支撑。而且文章讲了故事,却没有摆出更有效的数据。如果说能找到一个数据显示文理学院的学生平均工资显著低于大U的学生,那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这里可能还要分专业)。之前我也持类似的观点,但是后来看到之前几届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真的都很好(这里特制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我觉得可能对文理学院不好找工作这个批判有点过度。毕竟找工作到最后还是看人,学校能给你的不可能是全部。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我的观点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我本科的学校害了我什么的。事实上可能正好相反,我倾向于觉得当时选这里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我得到了几个难得的机会,度过了挺充实的四年。我有几个中国同学也对文理学院有着不同程度的批判,而且事实上他们几个可能是从学校里边获得的成长更多的学生。所以这些批判大概不是空穴来风。不过这不代表所有人都不该选择LAC。要批判地看待LAC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搞得非黑即白,事实上它是一个mixture,有好也有坏。关于LAC的讨论,可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以后的小朋友们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为了justify自己过去的选择,或者发展一下自己的school pride,也不是单纯为了批评它。即使是中介公司等靠申请赚钱的,也还是希望能够客观一点,不要因为自己的感情和利益去做出对别人不好的事情。
作者分不清degree和college的渣英文已经是尚方宝剑,不能再自黑。我就再负责转发个别人:“一個学渣作者,採訪了另一群把top10文理學院讀出五十名開外大U成色的gap学渣黨。你自己能力不夠,又怎麼可能認識那堆lsat175進耶鲁法学院,mcat近滿分進哈佛医学院,畢業五年就哈佛商學院教職,三年就eb1綠卡谷歌微軟瘋搶的那個圈子的人呢?他們都是大陸的,他們也都是文理學院的。loser不可怕,自己二逼過一生就是了,可怕的是還要怪到別人和別的事情上,不去自己痛哭反省,一再賊心不死地永遠利用中美之間認識差距,來獲取自己的名利。”
找不到工作,怪黑格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inkvantag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