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社区志愿服务调查报告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扬州志愿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 如何打造志愿服务名城
导读:目前,扬州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000多个,市区注册志愿者15万多人,“扬州好人”成为展示扬州城市形象的重要品牌,志愿服务在提升市素质及城市文明水平,推进“三个扬州”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
&&& 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目前,扬州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000多个,市区注册志愿者15万多人,“扬州好人”成为展示扬州城市形象的重要品牌,志愿服务在提升市素质及城市文明水平,推进“三个扬州”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致力打造志愿服务名城,2014年,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主要特色
国际盆景大会志愿者
国际盆景大会志愿者
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志愿服务
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扬州广电总台“新闻女生”志愿服务团
圆梦义工联盟
  聚焦“三重”有作为
&&& 在经贸旅游节、运博会等重要活动中,在重大节日,在老幼弱残等需关心的重点人群中,都活跃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身影。广陵区设在东关街、文昌阁等地的爱心驿站让人感受到大爱之城无处不在的温情。扬州广电总台“新闻女生”志愿服务团利用公益平台募集资金和物资,已定点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747人,让远离父母的孩子有了社会关爱。“圆梦义工联盟”8年如一日,组织志愿者在冬天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助浴,吸引了三轮车夫、大学生志愿者加盟,队伍壮大到120多人,成为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马甲”义工队
爱心比马甲还红
  典型选树有影响
&&& 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道德观察栏目、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经常聚焦“扬州好人”,近年来,共有65个优秀志愿者组织、422个优秀志愿者受到上级表彰,其中“新闻女生”志愿服务团和“献血大王”王文清被中央文明办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全国优秀志愿者。徐兆华、陈巧云、李彬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周维忠等13人获省道德模范称号,3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红马甲”义工队2011年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扬州首家志愿者学校
&& 鉴真马拉松志愿服务
  专业服务有进展
&&& 广陵区利用区党校,借助社会力量,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志愿者学校。利用鉴真半程马拉松赛,对志愿者进行多语种的外语口语和扬州风土人情的专业培训。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总队组织教练志愿者对市民进行太极拳、舞剑等群众性体育项目的辅导,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坚持每月推出一款广场舞,对文化指导员进行培训,提升了扬州广场舞的水平。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
推行文明积分制度
邗江区“幸福快车社区行”
  创新举措有亮点
&&& 2013年下半年,我们把志愿服务的重心下移,聚焦社区,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从培育邻里情、落实邻里帮、促进邻里乐、抓好邻里颂四方面全面推进,涌现出文昌花园 社区、康乐社区、安平社区等一批先进典型,该经验被中宣部信息专报采用。广陵区开展每月一次“广陵义工日”活动,积极探索文明积分制度,增强志愿服务吸引力,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舆论和工作机制。邗江区坚持每月一次“幸福快车社区行”,整合多部门力量,把文化、科技、卫生服务送上门。许多社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好人墙、好人柱、好人榜、好人廊,营造了乐善好施、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慰问全国道德模范提名者李彬
表彰好人与道德模范
  关爱好人有制度
&&& 2013年,市文明委下发了《关爱礼遇“扬州好人”、优秀志愿者的意见》。每逢重大节日,市文明办走访慰问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志愿者,对家庭困难的给予一定的资助。每年利用全市荣誉表彰会对“十大扬州好人”进行表彰。利用道德讲堂,邀请李彬、颜展红等同志为广大市民宣讲志愿服务的事迹,向更多市民传播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精神。
  存在问题
  供需对接机制还未有效形成
&&& 志愿服务还不能“均衡上市”,一方面还有面广量大需帮助的人未能得到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有志于志愿服务的爱心人士找不到服务的渠道和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志愿服务资源运用效率低下。
  项目运作举措还有待精心谋划
&&& 市社会公益创投中心已吸收了33家社会公益组织,但从全市志愿服务需求看,无论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规模,还是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以及供需关系的调节和绩效评价,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形成稳定的制度安排。
  嘉许回馈制度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 总体上来讲,力度不够,作用不大,系统性不强,制度性规范不够,特别是对优秀志愿者在就医、就业、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并没有“硬措施”。
  保障能力建设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 志愿服务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市文明办专司其职的工作人员仅有2名,志愿者统一的招募、注册、培训、项目认定、星级评定、激励和档案管理工作还未进入制度化轨道。
  工作思路
  进一步开展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通过制度化建设,使志愿服务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
  抓认同,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更是密切党群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要抓好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社会成功人士积德行善,为全社会做好表率。组织优秀志愿者现身说法,用群众教育群众,激发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使“被志愿”者转化为“我志愿、我快乐”,真正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抓重点,聚焦社区服务
&&& 志愿服务要让大家乐于参加、群众认可,必须聚焦社区老幼弱残等需要重点关心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志愿者的关心。社区志愿服务必须坚持以需求为牵引,排出所需关心的人头、需求,并通过网络、宣传栏等向社会发布,落实供需双方,明确内容,合理认定工时,并建立规范的志愿服务档案,为嘉许回馈提供可靠依据。
  抓项目,提高组织程度
&&& 项目化运作是志愿服务的生命力。通过项目化使志愿服务具体化、可操作。一是把握需求。要以关爱老幼弱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发动基层干部走家串户听民情,结合实际排项目,发扬民主早公示,精心设计市民乐于参加、便于参加的项目。二是对接供需。组织志愿者组织或个人主动认领项目,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使志愿服务资源得到有效运作。三是强化保障。对排定的项目和落实的志愿者,要组织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为活动提供资助,力所能及地为其提供帮助,使他们尽量出力不出钱,以保证志愿服务持久开展。
  抓队伍,培育志愿服务组织
&&& 对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要出台政策予以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做响。一是实体化运作市志愿者协会。把各志愿者组织的领头人吸收进来,以有影响力的领头人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力争培育10支左右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的志愿服务组织。二是专业化培训志愿者。依托党校、文体活动中心、市民学校等载体,对新进志愿者进行培训,普及志愿文化,使其掌握专业要领。
  抓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 一是规范招募注册。拟利用市民卡附加志愿者注册、管理的功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二是建立记录制度。采用社工带义工的方式,由社区和志愿服务组织对服务项目、内容、时长、评价进行记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推广广陵区“文明积分卡”制度,对做满500小时、300小时、100小时志愿服务的除给予表彰,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回馈。如奖励景区旅游年票、公交免费卡,或者到定点超市购物打折优惠等等。四是保障机制。动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志愿服务,为得到志愿服务组织认可的志愿者组织购买意外人身伤害险,最大限度免除其后顾之忧。(扬州市文明办)
来源:扬州文明网责编:蔡红虹
同地区新闻您的位置:
关于西城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报送单位】西城团区委&|&
  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和高水平的志愿服务,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奥运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传播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工作是加快我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我区在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中全面提高“国际化、人文化、数字化、精致化”水平。一直以来,西城团区委坚持将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全团重要工作职能,推动我区志愿服务工作向更为广泛、深入和持久的方向拓展,为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作出积极努力。
  为了解我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来的基本状况,研究其主体构成、队伍组织、机制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点,西城团区委于2006年3月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西城区志愿服务工作”专项调查。本次调查在西城区社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4份。结合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西城团区委认真梳理了我区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我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西城团区委一直大力倡导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在工作主体、工作机制、工作领域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推动了我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一)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特点鲜明
  1.志愿者来源多元化。近年来,我区志愿服务队伍构成已从大、中学生为主逐步走向多元化,包括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民办高校、非公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等各领域的团员青年,形成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局面。据统计,现在全区有志愿者11万人,占户籍人口14%。
  2.志愿者主动意识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日趋深刻,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对志愿服务所强调的自愿原则、参与原则和讲求实效原则比较认同。调查显示,希望“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和“主动参加社会招募”的占87.5%,过去那种认为志愿者活动只是“被动的、由单位组织”的认识有较大转变。
  3.志愿者区域化发展初见端倪。根据我区驻区中央、市属单位较多的特点,团区委坚持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纽带,在区级、功能街区两个层面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区域志愿服务工作良性互动。在“青春奥运&文明西城”主题活动、迎奥运志愿服务等活动中,驻区政府机关、高等院校、金融企业、医疗卫生等中央、市属单位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热情服务,发挥了较好作用。
  (二)志愿者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初具规模
  1.管理机制初步成型。以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和城市运行志愿者工作为契机,团区委积极探索招募、选拔、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表彰等管理机制,并在各个环节进行尝试:招募环节坚持网上报名和传统报名方式相结合,尽量扩大覆盖面;选拔环节充分考虑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岗位需求等因素,确保优中择优、人事两宜;培训环节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管理、监督、考核做到“三位一体”,坚持事前有动员、事中有督察、事后有评估;表彰环节坚持日常激励和年度表彰相结合,每次活动分别提供志愿服务证明,每年度以答谢会方式进行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
  2.组织网络覆盖全区。2005年,在团区委推动下,我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青春奥运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全区各街道、机关、企业、学校等系统和单位也分别以自身团组织为核心,建立起青年志愿者服务团或服务队。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团队为主体,系统整合区域资源,初步建立了区属为核心、区域为外延的属地化管理机制,形成了较规范的“协会-总队-支队”梯级服务网络。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各级团组织从时代和青年的特点出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3.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团区委牢固树立“志愿者为市民服务&我为志愿者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一是做好项目设计。前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两方面需求,精心设计工作项目,确保服务对象得实惠、志愿者能体现自身价值。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在活动中为志愿者解决交通、误餐等补助,必要时为其提供保险,经常走访慰问在岗志愿者,让大家体会到志愿者组织的关怀。三是充分考虑工作细节。由于志愿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团区委本着“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绝不增加志愿者负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实际困难,尽量减少志愿者参加活动的额外时间和精力投入。
  (三)志愿者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成效显著
  1.在活动形式上,从活动性、短期性走向项目化、持久化。过去的志愿服务更多是服务大型活动,我区志愿者在国庆五十周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亚洲杯足球赛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当前正在为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紧做好准备。大型活动所具有的集中性、短期性特点,远远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迅速增长的广泛的公益性服务需求。团区委逐步探索出项目化签约、“一助一”结对等运作模式,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牵线搭桥,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
  2.在服务项目上,从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走向关注人的总体生存状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为各类弱势群体奉献爱心一直是我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志愿服务对象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更具个性化和具体化,服务的关注点也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需求之中。我区志愿者在原先已经开展的日常生活型服务、医疗健康型服务、科技文化型服务的基础上,又开辟出法律援助、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矫正、预防艾滋病、禁毒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环境保护等新的志愿服务项目。
  3.在服务成效上,初步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是群众对志愿服务的理念有了初步认知和理解。调查显示,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的占55.2%、“有助于树立和谐文明新风”的占59.3%,“愿意了解或更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工作的比例达到99.6%。二是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更加广泛。以捐助工作为例,过去更多的是捐钱捐物,现在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实际需求“捐”技能、技术、知识,如义务家教、送文化进社区等,还有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活动。三是志愿服务更加注重长效,从“输血式”服务发展为“造血式”服务。以服务弱势群体为例,除继续做好物质、精神双重帮扶外,更注重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自力更生的生活技能,帮助各类弱势群体重树生活信心。
  二、我区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区志愿服务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群众基础、工作体系、发展保障和服务领域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协调、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与我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地位不相匹配。
  (一)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深入人心,志愿服务事业缺乏浓厚的社会氛围和牢固的群众基础
  1.缺乏对志愿服务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追求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奉献是基础,友爱是动力,互助是途径,进步是目的。调查显示,当前人们对该理念的理解更多还是停留在“奉献”层面上,对另外三个层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志愿服务就是“热心公益”、“做好事”,较少认识到志愿活动对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所具有的双重意义,缺乏将志愿服务作为人生成长道路“必修课”的自觉意识,尚未把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与完善自我、感悟人生进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机统一。
  2.公众对志愿活动缺乏理解和支持。调查显示,38.4%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服务活动得不到社会认可和支持,从而影响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62.9%认为我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较小”或“很小”,难以造成大家共同关注、支持志愿服务的声势。调查还发现,居民对于志愿者的了解主要通过电台和电视、海报和报纸杂志。这一方面说明,为了把志愿者工作推向深入,必须通过广泛有效、贴近实际的舆论宣传;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广大市民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主要还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的层次,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
  3.志愿服务主体营造氛围作用不明显。一是参与面仍然不够广泛。调查显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仅占49.4%,“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仅占9.6%,说明人们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较低,并没有将志愿精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我区金融街地区白领人士、德胜科技园区搞技术人才、政府公务人员等高层次人群参与率较低,没有发挥引领文明风尚的作用。二是部分志愿者表现出功利性动机,并没有真正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在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中,很多咨询者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奥运会志愿服务有没有奖励、能不能在单位晋升中有帮助等因素。
  (二)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职责不清、协调不畅,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1.缺少系统完备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区缺乏对志愿服务规律的内在深层次研究,更多地仍然是就活动论活动、重活动轻建设,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形成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在招募环节,仍然是遇事临时给各单位摊派任务的传统模式,没有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募特别是网上注册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全区性的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对全区志愿者资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掌握不到骨干队伍和骨干力量。在培训、交流环节,缺乏对志愿者服务理念、基本知识、业务技能等系统培训和专业培训,缺乏与国内外志愿服务团体的交流,难以拓宽工作视野。此外,目前仍缺乏对志愿者的有效激励手段和方法,容易挫伤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2.组织机构软弱、分散。首先是责任主体不清,我区虽然成立了西城区志愿者协会,但由于人员编制、办公地点、工作经费等都缺乏保障,组织体系的整体运行并不理想,而且在区志愿者协会名义下成立的13个分会虽然都声称能够开展志愿服务,但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强有力的牵头责任主体,造成了“谁都管一点,谁都管不好”的局面。第二是整合区域资源能力不够,当前我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多地是在区属单位和各社区内自我开展,缺乏同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共建、共驻、共享”的有效机制,不能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互动,造成大量区域志愿服务资源和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第三是缺乏对基层各志愿服务团队的指导支持,形成不了整体活跃的有利局面。
  3.组织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首先是我区目前还没有设专职人员负责志愿者工作,从区级层面到基层单位都是兼职方式,导致难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研究志愿者工作。其次是很多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员自身对志愿服务的理念、意义和职业要求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从事此项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不强和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得不到有效地引导和培训。第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必备的组织协调、沟通联络、信息化技术等专业素养。此外,很多工作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将志愿者看作是“廉价劳动力”的错误认识,甚至存在志愿服务就是“零成本”工作的严重误区,工作方法也不科学,最终只能是志愿者队伍越带越少,志愿服务事业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系统化、规范化、长远化发展
  1.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资金短缺是目前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虽然志愿服务是以“自愿”参与为根本特征,但志愿者活动仍然是需要大量经费的,例如志愿者组织自身的管理运作,在活动中给予志愿者必要的交通补助、误餐补助、人身保险以及恰当的物质激励等。目前,志愿者组织的经费主要是通过活动组织单位其它经费的挪用来保障,经费来源十分不稳定,并且严重不足。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时,自己要承担必要的费用,这不仅挫伤工作积极性,也使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当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者由于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在目前志愿者组织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有限,政府的财政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总体看来,我国志愿服务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少、效力等级低,而且原则性的东西多、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1)无法推动公众养成志愿服务意识。在全社会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光靠精神层面的倡导可能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让那些从事志愿活动和准备从事志愿活动的人,能够从具体政策上看到支持。有的西方国家如加拿大,其安大略省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学生的一门课程,要求高中生必须完成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才能毕业。(2)无法保障志愿者的权利。志愿者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自身权利也应当得到法律上的充分保障。如在日本,只要能拿出参加志愿服务的有效证明,贷款机构就可准许你延迟归还贷款;甚至如果你一直从事志愿者工作,有关方面还可视具体情节减免你的贷款金额。(3)无法解决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当前我们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十分混乱,存在着不同的注册、管理形式,自身的职责、定位也是五花八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四)志愿服务领域仍然比较狭隘,纵深发展欠缺
  1.对社会整体发展需求把握不深入。在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今天,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对志愿服务日益更新的需求:处于青春期困惑中的青少年,为家庭矛盾和家庭暴力困扰的妇女,职业生涯发生变故的下岗失业人员,刚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违法犯罪接受社会矫治或刑满释放人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史柏年教授说:“过去那种上街擦栏杆、为街坊修自行车等纯粹体力型非专业志愿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激发志愿者的参与兴趣,而专业志愿服务越来越受青年青睐。”&所以,社会发展使得人人都有施展自身才华、提供志愿服务的空间,而目前志愿服务仅仅局限于参加一两次活动、做几次好事的层面,必然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志愿者也必然不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
  2.对本社区、本单位、本系统的需求挖掘不深入。缺乏切合自身实际的调查研究,不能真切了解本社区、本单位、本系统群众的实际需要并开发出有特色的工作项目。目前很多志愿者组织缺乏对实际需求的深入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长远规划,过于重形式而轻实效,难以形成持久长效。很多志愿者活动上下一刀切,上级部门安排什么,下级就开展什么,缺少依据自身实际的拓展和创新。如每年三月份,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很快就销声匿迹。这一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在做秀、纯粹是追求轰动效应。
  3.对公众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把握不深入。目前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成份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趋势,不同公众群体对志愿服务需求的层次和内容也是千差万别。我区既有金融街地区白领人士、西单地区商业人士又有平房区普通民众等各类群体,但目前并没有关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进而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这样极易忽视服务对象需求的差异性,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既劳民伤财,又不能让群众满意,与我区“精致化、人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符。
  三、加强我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大力宣传志愿精神,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打造志愿服务文化
  调查发现,不论是志愿者本身还是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听说”、“知道这么回事”等表面层次,对志愿服务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和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内涵缺乏理解,因此也就不能更好地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宣传,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是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关于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工作,必须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1.注重宣传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一是明确志愿精神兴起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我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经历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领域逐渐扩大,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经济基础。二是认识志愿精神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志愿精神反映了社会成员高层次需求和公共服务意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成员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增长态势,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更多的关怀倾向和公共责任感。三是了解志愿精神兴起的文化价值。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参与的一种基本方式,并且能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的善良愿望,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实现自身能力和精神追求的全面发展。
  2.注重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一是广泛开展公益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助老、助学、助残、助困等公益实践活动,在敬老院、图书馆、公园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使各类公益活动日常化、基层化、小型化,着力营造浓郁的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以媒体宣传、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强各类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和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参与。三是广泛开展志愿知识普及活动。以奥运会志愿服务为契机,以论坛、宣讲、讲座、读本、折页等多种形式,在市民中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知识和服务技能。
  3.注重对有形宣传载体的培育。志愿精神内在的经济基础、心理基础和文化价值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展示和外化。在宣传载体选择上,46.6%的调查对象认为应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加强宣传,37.7%认为应通过“网络媒体”加强宣传。因此,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重要途径。此外,还要按年度召开表彰大会,邀请主要领导参会,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定期开展“西城区十大志愿者”评选工作,为全区志愿服务事业树立典型和榜样。在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常开展“寻找身边的志愿者”活动,确保志愿者宣传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明确职能,完善机制,加强我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建设
  1.理顺关系,明确主体。在西方国家,志愿者往往自发成立各种民间的非营利组织(NPO),构成了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很不成熟,志愿者活动主要由共青团组织主导推动。目前我区虽然已经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很多部门也都开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但条理不清、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强有力的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给予专项经费,对全区志愿者组织进行系统管理,对全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一运筹规划。这方面,北京志愿者协会、朝阳志愿者协会等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一要完善落实登记注册制度,志愿者组织必须提高志愿者注册率,以社区注册、项目注册、单位注册、网上注册等多种注册形式加大招募注册力度,同时,重视和认真做好志愿者活动的统计管理工作,志愿者个人应规范使用“注册登记卡”,记录每次参加活动的内容、时间、效果等,这既是对情况和资源的掌握和积累,更是作为志愿服务工作以及对志愿者个人考核评价的依据。二要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提高志愿者对服务理念认识和知识、技能水平,同时要培训志愿者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的能力,使志愿服务工作逐步摆脱行政组织模式,走上自主运作的轨道。三要探索实施可行的奖励激励制度,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奖励激励机制来推动。在规范志愿服务记录的基础上,尝试志愿者星级评定,并进行社会性的精神物质奖励,作出对志愿者个人价值、素质、能力的肯定,并探索志愿者在就业就学等方面的优先待遇。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个人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3.开发资源,带好队伍。要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尤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到组织招募和社会公开招募双重并举。一是党团员应是自然的志愿者,同时,要争取公务员、企业家、社会杰出人士等加入志愿者行列,为志愿服务事业出力、出财、出主意,也带动影响其他社会各阶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专业服务队建设,让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社会群体加入进来,从而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在方法和理念上更新。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妥善设计项目、合理利用资源。这关系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让志愿者从服务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才可能让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针对志愿者服务层次、服务兴趣的个性化要求,尝试通过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来报名注册服务意向、发布服务项目,以探索解决目前志愿服务意向与志愿服务项目信息不对接的问题。
  4.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各级志愿者组织要注重加大对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一要增强志愿服务理念,使工作人员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责任、义务和权力,更正确的认识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从而更好的理解传承志愿者精神,增强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自觉性和投入性。二要培训志愿服务技能,针对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素质,提升志愿活动水平。三要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增强工作人员的项目规划、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出优秀的志愿服务管理队伍。
  (三)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的呼声甚高,65.5%的调查对象认为现阶段“有必要”制定一部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目前,广东省、山东省等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北京市也抓住奥运机遇将志愿服务立法提上了工作日程。从我区可操作的实际层面看,开展志愿服务立法是不现实的,但以全区名义对志愿服务提供规范性的政策支持还是切实可行的。我区出台的政策规范应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志愿者组织的合法地位。(1)明确志愿者组织由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和指导。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需求,这一“专门机构”需要符合下列标准:有一套强大的服务组织网络,有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形成一定工作声势。(2)明确志愿者组织是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非营利性决定了志愿服务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但志愿者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性质以组织的名义收取必要的成本费用。这些费用并不分配给志愿者,而是用于维持志愿者组织的生存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并不影响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这一基本特征。
  2.规定设立志愿服务储备基金。此项工作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虽然志愿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但在目前公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推动、支持与扶植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志愿者组织十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如德国,政府部门对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补助比例也要占其资金总额的2/3以上,自我筹集部分占的比率很小。笔者建议,政府有必要为志愿服务设立专项储备基金,解决志愿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专项基金由政府财政提供支持,并由专帐专人负责统一使用。此外,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志愿者组织自筹资金的能力,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
  3.明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查显示,在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我们认为,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志愿者可以和服务对象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将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明确化,以便志愿者更好地服务社会。根据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同只能是一种单方允诺行为,不得为对方设定相应的义务。但这种行为具有相对性,比如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需要对方提供必要协作时,应当予以协作。所谓必要,就是缺少这一条件就不能为继下一行为。志愿服务以合同加以规范,是符合普通民事行为的操作程序和构成要件的。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把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具体化明确化,志愿者在服务时的必要协作可以获得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有效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4、明确规定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时,尤其是一些带有很大危险性活动如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维护治安等,会具有一定危险性。这种危险不是个人能承担的,只能由国家或社会来分担。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在志愿服务时只要威胁到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如身体的伤害),接受服务的单位应当根据服务内容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在志愿者确实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赔偿,达到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各项权益的目的。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并不与设立专项储备基金矛盾,前者是社会对志愿者的意外损害进行补救,而后者是解决志愿者组织内部的责任分担问题。通过两种保障机制的共同运作,使志愿者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必将极大的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深入研究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对志愿服务的内在需求,推动我区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新形势下,全区各志愿者组织要发挥“第三部门”的协调优势,从自身的能力、特点出发,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作为切入点,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职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拓展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之外的空白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1.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研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志愿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区正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时代特点,依据“一二三三四四六”的发展思路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因此,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密切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参与目前突出的社会矛盾的解决,充当社会矛盾的缓解器。二是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层次。除了鼓励志愿者参与目前政府倡导的扶贫济困等常规的活动,应当积极鼓励志愿者随同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参与与政府重大发展有关的环境项目、经济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参与由国际组织资助的重大项目等等,以此来增加发展的效果。
  2.紧紧抓住奥运发展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对我们志愿服务工作的生动展示和严峻考验,给予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深刻挑战。如何借助奥运机遇,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是要充分借助奥运的品牌、借船出海,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推动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二是依托赛会志愿者、城市运行志愿者等平台,设计和创新一批具有西城特色的奥运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吸引更广大的市民参与到志愿行动中来。三是要广泛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和锻炼一批志愿服务的领导人才,为将来志愿服务在我区的发展播撒种子、储备资源。
  3.密切结合和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是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载体。因此,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找准聚焦点、明确结合点、把握着力点。一是整合资源,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培育群众的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手段,大力发展与驻区单位的志愿服务伙伴关系,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服务能力强的工作队伍。二是开发项目,增强社区志愿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深化原有工作项目的基础上,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规律,抓好新领域新项目的拓展,同时要做好项目的开发、汇总、梳理和推广工作,做到各工作项目符合社区特点、党政领导满意、居民群众欢迎。三是健全机制,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机制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社区志愿服务全过程的细化、分解,摸索和掌握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制定细则,做好制度性安排,形成一套内容全面、科学管理、易于推广的规范化制度体系,使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更为流畅、效率更为提高、实效更为显著。
  共青团西城区委员会
                   &&&|&&|&&|&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志愿服务价值调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