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高手时间轴家长如何打理碎片化时间?

你是怎么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
比如等车的时间、开会的间隙、堵车的时候,大家有什么利用碎片时间的高招,一起学习下
按投票排序
我利用碎片时间学完了很多公开课,比如《哈佛幸福课》,耶鲁公开课《死亡》,耶鲁《聆听音乐》,哈利波特7英文有声书等等等等数不胜数的内容。根据我长期碎片时间利用的经验,这问题下的大部分建议是不实用的。比如好多人建议带一本书。设想你在一个人挤人的地铁上,你手动都动不了,还要一只手抓着扶手,你用另一只手看书?书根本都拿不出来的。或者把电子书存在手机里?这招也不实用,一个是我坐地铁或坐车晃来晃去看文字容易晕,其次还累眼睛,而且放手机里……手机拿出来发现一条未读微信接着就点进了微信一条条看完回复完,再把群聊天记录翻一把,水两句,再翻一翻朋友圈,该点赞的点赞,该评论的评论,切出来意犹未尽再翻一圈微博,要不了一会刚才朋友圈评论的就已经收到回复了,再切回微信……不一会儿到站了。啊我拿手机本来是想干什么来着?Ipad之流和手机一个问题,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在挤满人的车厢里,或者你走路的时候,拿在手上是很不方便的。而且拿起来后由于可玩的太多你未必能保持一直读书。如果是用ipad或手机看电影,确实就更能集中注意力,但那不是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目的吧。Kindle体积算小的,勉强你坐地铁能掏出来。但是累眼睛和头晕还是不可避免的……也许你平衡感好,不会头晕,但是在这种环境十分嘈杂并且随时会被打断的情况下,很难在kindle里面存一些有专业内容的书,最多也就看看小说而已。如果你用Kindle来看网络小说,简直和刷微博毫无区别。如果你用kindle看的是世界名著,那也是一件好事,这取决于你到底想用碎片时间完成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单一且清楚的目标。如果你列出来一堆,一会看个书,一会看个ted,一个写点什么,一会又做点运动,一会又背单词的,你一个也完成不了。对我来说碎片化的时间在走路和乘车时用掉最多。走路和乘车时最实用的就是听Mp3。走路时手上拿个书或者手机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是很蠢的,尤其是冬天。Mp3的优势就是我可以把手插在口袋里,戴上隔音入耳耳塞,基本上可以应付一切环境。在学习哈佛幸福课的期间,我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幸福课。我不会想什么我还要利用碎片时间整理收藏夹,整理淘宝购物车,或者任何什么的……任何需要上网的事情都不做,任何需要手机的事情都不做。我不知道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但是网上的东西就算再有知识,就算你刷的是知乎,是quora,甚至就算你是个没事刷wikipedia的怪胎,网上的东西始终是一种消遣而已。刷知乎本质上并不比刷微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它只是让你感觉你好像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而已。因为知乎的知识毕竟太浅。我也不知道你们自控力如何,但我知道大部分人的自控力是一旦刷了和网沾边的东西,就再也放不下手机了,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所以我最大可能地避免碰手机。由于英语听力没问题,我把网络上下的视频转成mp3文件,放在我的ipod里面。一定不要用手机听。一个是耗电,另一个是这样你就会碰手机。一定要单独准备一个Mp3播放器。如果听的是英语,假如你能听懂80%,那么遇到那20%听不太明白的不用着急,也不用反复倒回去重听。倒回去重听会打乱听的节奏,让人感到很累,就听不下去了,听不下去就会进展缓慢,没有成就感,于是无法坚持这个习惯。所以假如已经听懂了80%,没有必要纠结所有的细节。但是如果你只能听懂50%或以下,你还是听中文吧……我曾经走向过另一个极端,觉得开一下微信就是浪费了生命,想把撒尿的那30秒也利用起来。总觉得没有在做点什么就是浪费,或者说总觉得没有一心二用就是在浪费。最后我发现这种瞎忙除了让我人变得莫名焦虑之外,效率丝毫没有提高。得不偿失。当我处在焦虑状态,我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能力就属于瘫痪状态。到后来我才发现,人是需要休息时间的。不是24小时都能高效运转的。那什么时候抓紧什么时候放空呢?重要事情+短空档+重要事情:比如会议中间的间隔,或者两个重要工作之间短暂的时光。这个时间最适合休息,不适合学新东西。听听音乐放松一下,甚至上个网都可以。不重要事情+短空档+重要事情:比如做完常规的不繁忙的工作,不久之后将有一个发言或者要上台放ppt之类的。这段短的空档时间就适合把下一项事情在脑中过一遍。不重要+长+重要:早上上班或上学路上,非常适合听东西学东西。不重要+短/长+不重要:无论长短,都适合听东西学东西。重要+长+不重要:下班回家路上,适合学东西。重要+短+不重要:可以适当休息,也可以学东西,灵活应变。重要+长+重要:会议午休,视需要可休息,如果会议强度不大,可以学东西。总的来说,你应该是了解你自己需要多少休息的。如果你感到大脑发涨,那就是以休息为主。如果精力还算充足,可以适当学新东西。但是再强调一次,一定要目标清晰并且集中。你可能觉得上面建议学新东西的时候不多,并且目标就一个能做的事情也不多。但这些时间都是一天当中碎片时间的大头。如果目标明确并能坚持的话,你能在这段时间里做的事情连你自己都吃惊。
碎片时间,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不是阅读,而是思考。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和我的这个回答:最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方式,是将之前获得的“新知”,在大脑里进行二次咀嚼比如,在心里将它阐述给另一个人听。比如,想一想,它可以如何作为论据,论证怎样的观点?比如,想一想,在你已经知道的东西里面,有什么可以跟它联系起来?不知道的东西,再查资料在这个时代,我们获得的资讯太多,但有效理解和掌握的,微不足道。碎片时间,应该是理解这些资讯,对其进行思维和推理的最好时机。
以前我也是想100%地利用起碎片时间来学习和阅读的,但现在放弃了。因为根据自己的感觉,与其想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不如把大片时间好好用好、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排队、坐车等碎片时间里,不如留心看看身边的事与物,不如想想工作和生活的安排,不如打个电话给父母亲朋聊聊天......不如闭目养神,让眼睛、让大脑歇一歇。张弛有道。
推荐一些适合用于碎片时间的app吧。我基本是用手机和平板来处理碎片时间的。有时也带纸书,但毕竟要占额外的空间。下面这些app或准app,是我在iPhone上随时随地钻奶酪的工具。大部分也可以在安卓系统上使用。在手机系统主屏幕第一页上,我建立了两个文件夹,分别叫“梳洗/行走”和“乘坐/等候”,以适应不同的情景。梳洗/行走:主要是听觉类的内容,因为在这些情景中,你的眼睛无法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什么包含“梳洗”?自从接受了雅君的推荐,买到带吸盘的防水蓝牙音箱以后,我就发现,每天洗澡时听广播、音乐或公开课,是有效率、有意义又享受的事情。蜻蜓FM: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包含很多电台,只要你家里有wifi,就可以免费收听直播。也可以收听往期节目。提前下载好你喜欢的,就可以随时随地听。还有一个特色功能是“广播闹钟”。有没有觉得早晨刺耳的闹钟声很烦?以前还有说法认为,长期在惊吓性的闹钟声中醒来,会让人患上心脏病。虽然医学专家已经辟谣,说多数健康人不用担心这个,但普通闹钟不受待见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广播声中醒来,可能会更舒服。安卓版能在闹钟时间自动播放广播,而iOS版只有个提示,要先点击确认,略显鸡肋。凤凰FM: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包含了凤凰卫视、凤凰URadio以及少数其他电台的有声资源。我最喜欢的是《冬吴相对论》栏目,然后是《素描时光》、《3D话新闻》、《环球人物周刊》、《锵锵三人行》、《开卷八分钟》和《荒岛陪读》等。跟《壹读》一样,我选择这些栏目,也是出于信任。除了洗澡以外,在吹头发、护肤等环节,也可以听。当你在听的内容有营养时,就可以从容地梳洗,不必为了省时间,匆忙地出门,然后发现头发一团乱。此外,这个app也有“广播闹钟”,也是仅有安卓版支持自动播放。心理FM: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听得没有那么多,不过常有好文章,像是古典的《我们为什么要结婚》、《你无法逃离北上广》,秋叶的《碎片化时间管理》等。咕咚运动+: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最早用耐克的跑步应用,发现GPS轨迹漂移严重后,就改用这个了。记得刚注册时不顺利,不过注册成功后就好了。在走路、跑步时,都可以开动这个应用,它可以记录你的轨迹。而且你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跑。有几首歌会让我在听到后,自动产生跑步的冲动,包括:After School的《因为你》,Lady Gaga的 Just Dance 等。特别提醒,如果你是在公路上跑步,请务必注意安全。乘坐/等候:这些情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解放你的眼睛。而文字阅读,往往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率的方式。所以除了“优酷”以外,都是阅读类的。外滩画报: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也许是这个世界上独立客户端做得最好的中文杂志app。阅读体验非常好,覆盖商业、娱乐、科技、体育、汽车、旅游、美食、艺术、环境、时装、美容、设计、电影、音乐、读书等十多个内容门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你可能会根据爱好,为自己设定筛选标准,但这很有可能会让你忽视不熟悉的领域,日渐偏食,越读越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尤其需要综合性杂志——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编辑为我们充当内容守门人,避免网络时代的信息偏食。壹读:就是杂志“奇才”林楚方主编的《壹读iRead》。这不是个app,无法通过App Store安装。它是下面这个链接的主屏幕书签:添加方式是:在iOS的默认浏览器中打开这个链接,然后点下面的分享图标,然后点“添加至主屏幕”,即可在主屏幕上获得相应图标。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选择一本杂志,开始多是缘于需求,后来则往往出于习惯和信任,对主编和编辑的信任。我觉得林楚方在纸媒式微之际还敢做新刊《壹读》,必然值得一读。读了一些文章,内容体验果然不错。鲜果阅读器: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谷歌阅读器关闭之后,就选它了。也许还有其他不错的RSS阅读器,但这个对我来说已经够用。国产的它不会被墙,这个很重要。Blog在这个时代早已成为古董,依然读它的,通常是真心喜欢思考和深度阅读的人。: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就是早先著名的“Read it Later”。我用它来同步PC、iPhone和安卓平板上的书签。它能自动滤掉网页上的无关内容,呈现清爽专注的阅读界面。“Archive”功能,可以为读过的大量网络文章存档,日后用到时方便提取。事实上,我现在通过壹读、鲜果等渠道通读过的网络文章,几乎都会顺手加到Pocket里。: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携带方便、价格便宜、即买即看、易于分享,是它相对于纸质书的优势。内容质量,是它相对于非正版“电子书平台”的优势。我也介绍过。多看阅读: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除了拥有豆瓣阅读的优势外,它吸引我的地方还包括:字体更多,特别是有好看的衬线字体“书宋”,非常接近纸书的体验;开放,能阅读自己从其他渠道获得的txt、epub和pdf格式的电子书。优酷:App Store可以安装。安卓也有客户端。这个不用多介绍了吧。可以把喜欢的视频缓存到本地,在没有wifi的时候也可以看。特别提醒,有些人在颠簸的车船上阅读时,会头晕目眩。比如我在地铁和火车上没事(飞机应该也没事,但电子设备不方便开),在汽车和轮船上就头晕。这时还是去听昨天分享的“梳洗/行走”app们吧。或者你实在累了,“”了,就干脆去听音乐。
可以把自己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下1分钟之内能做的事列一张清单,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挑出一件迅速处理掉,既利用了碎片时间,又减少了拖延。有一本书叫做《1分钟能做什么》,作者: 杰夫·戴维森,触发了我开展了一次发散思维之旅。不实践不知道,经过这几天的行动和罗列,我得出了以下一份长长的清单。生活:家务早晨简单扫地做饭后擦灶台水开后灌入暖壶每日记流水账叠好被子叠3件衣服把提前放入电商购物车里的物品批量下单付款料理喝一杯温水吃一块小点心把一枚鸡蛋达成蛋液健康护肤美妆起床后伸个懒腰醒神、发呆洗手、擦干、擦护手霜剪完一只手的指甲用漱口水保护口腔卫生简单洗脸在脸上拍爽肤水涂口红梳个简单的发型梳头40下按摩耳朵120下给加湿器灌水打一盆洗脚水足底踏板按摩选择当天要佩戴的饰品出门走到楼下地铁充值ATM机取钱找个人问路拍下一张照片自助打印一张火车票或飞机票在快递箱输入密码取出个包裹学习:听一条1分钟语音背诵一篇新概念2英文课文用金山词霸查一个单词含义作一份简单的日计划画一个简单的卡通人物在iphone下载一个APP工作:在电脑打120个字给工作伙伴微信留言回复一条工作留言或提问批量删除不再需要的资料转发一份公众微信到朋友圈递出一张名片,简单自我介绍用固定格式和模板发送或转发一封邮件拿出充电线给手机、KINDLE、电脑充电关系:讲个笑话娱乐大众给家里发个短信为朋友发出的信息点赞给家人打电话确认一件小事扫描二维码,关注一位新朋友领导力:在合同上签字完成一笔手机转账作一个快速决定,当然,如果这件事相对简单,其实3秒钟就可以做好决定
(本文已授权 职场君 首发)(本文已授权 职场君 首发)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文/路小疯一、学习的样式在讨论如何最佳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种学习的样式,不同的学习样式,有不同的特点,对学习的方法、时间的安排要求都是不同的。明确了这几种学习样式的特点,我们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效率地完成我们既定学习目标,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一) 体系化学习与专题学习体系化和专题化,这是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的学习样式的划分。体系化学习是指系统地完成对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从章节的基本的概念定义,到阐释推理,到结论,最后再到较为宏观层面,章节与章节,概念与概念,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体系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形成和勾勒出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完成对某一学科的“扫盲”工作,当对方提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时,你至少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这一过程通过阅读和学习基础教材就可以实现。在笔者就读的法学专业,是尤其强调“体系化学习”重要性的。任何一个法学新生,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四年的学习生涯。整个法教育学体系包括宪法、法制史、行政法、法理学、国际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环境法、经济法等等。通常先学习宪法、法制史、法理学,再学习民法、刑法。这个标准还可以无限细分下去,民法中包括了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婚姻家庭法、人格权法、继承法等等。一个法学的新生,不可能一上来就对民法总则或者侵权法中的内容理解的相当通透,一定是经历至少一年到两年的体系学习,掌握了一定了法律思维方法才能够对民法和刑法晦涩艰深的内容有所掌握。任何的学科,都是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习惯用语的,话语体系和习惯用语构成了本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体系化的学习,既是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初步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的过程。比如法学专业就非常强调“权利——义务”的思维方式,注重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熏陶和法学知识贮备,你是很难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理出头绪,抓住关键点的。专题学习与体系化学习较为不同,最重要是对学习的深度要求不同。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导师对我们的要求不再是熟练掌握某一知识点,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概念、用语。当我们能够以特定的成绩进入某一所高校深造时,学校和导师就已经默认了我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不会再要求我们系统地学习部门法,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对某一概念、用语、原理、定论,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一个概念的定义,而且要知道某一概念、制度的来源、发展,其利弊如何;对某一个知识点,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会自己发问,自己解答。导师往往直接布置相关论文,或者将课题的部分交与你,相关的文献资料知识都需要你自己去搜集、深化、拓展、完善。这样的一种学习样式,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相关知识贮备之上,发掘新的问题,从已知推导至未知,形成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样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专题学习”。(二) 课堂学习与拓展学习这是根据学习的方法和地域进行的一种学习样式的划分。顾名思义,课堂学习主要指在校学习,或者通过专门的课程班级进行学习。课堂学习往往与体系化学习联系起来,好处是能够比较联系地掌握某一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缺点是往往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往往需要抽出一定或者整块的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拓展学习比课堂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你可以借助任何的方式,选择你想要学习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学习资料其实是相当丰富,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也是越来越便捷的了。网易有专门的公开课,PPS等平台上也有国内国外各大名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当然,拓展性学习的前提是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贮备,或者至少对某一领域、行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拓展学习的方式往往是多样的,甚至可以不局限于专业的学习资料本身。笔者平时喜欢追美剧、英剧、日剧,而笔者的专业是法律,当我拥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功底之后,看电影、追剧,往往能引申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之上来。譬如,日剧《legal high》是一部律政剧,其中的很多案件,在追剧的过程中,经常能够将其中的案件与法学知识联系起来,无罪推定、律师的定位、司法独立、程序正义,这一个个看起来晦涩和枯燥的词汇,在电视剧的过程中与活生生的案件结合了起来,这就要比你单单在课堂上捧着书本,背概念记理论要有效的多。再比如,笔者在学习运筹学的过程中,在玩相关的竞技游戏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忆和引用起运筹学中的相关知识,如何制定目标是最有效的,计划与计划之间如何衔接,如何衡量成本,如何利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率。看似笔者是在玩游戏进行娱乐,其实在娱乐的过程中也是将自己的理论转化“应用”了一番,一些枯燥晦涩的公式、定理,因为有了活生生的案例和应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印象深刻了。(三) 兴趣学习与专业学习这是根据学习的目的不同对学习样式进行了一类划分。如果你只是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不求做到非常专业且艰深的高度,只求了解,那么这样的学习样式就可以称作是“兴趣学习”。而专业学习则相反,往往是带有特定的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其目的性和功利性体现在必须通过特定的考试、考核,培养出相关的能力、技能。通常而言,兴趣学习更加开放和自由,对时间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更低;而专业学习要求制定较为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专业学习按照阶段不同,又可以细化为基础性学习和冲刺性学习,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侧重点,基础阶段侧重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梳理,不能有所疏漏;而冲刺性阶段往往侧重于重点、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点,专业学习,必须要经过基础和冲刺两个阶段,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需要指出,以上学习的样式只是粗浅的划分,而且很多情况下它们都是彼此重合和渗透的,在体系化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一问题,需要钻研和深究,或者觉得自己掌握的不是特别好,那么就可以继续就这一问题寻找相关的资料,做进一步的思考,这就是专题学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理论或者实践操作案例,或者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素材,需要你用相关的知识、理论去解释、阐释,这又是课堂学习向拓展学习的转换了;专业学习不排斥兴趣,兴趣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有点,进而继续进行学习、研究,未来把它转化为专业学习。这都是有可能的。二、碎片化学习的最优路径碎片化学习,就是利用比较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我们在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同时,需要建立在前述的几种学习样式之上,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进行的学习的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如果你是想要彻底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熟手,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是系统地构建起自己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至少买几本市面上公认的比较好的相关领域的教材或者著作,有条理地慢慢研究;大致对相关的概念、基本理论有相应的了解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的专题和拓展学习了。如果时间相对而言比较整块,如周末双休日,这样的整块的时间应该用于阅读基础性的书籍,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而工作较为繁忙的平时,学习时间可能比较零散,这个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和拓展学习,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或者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联系起你刚刚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看看能不能解释和梳理生活中遇到的特定问题。如果你的生活中恰好没有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新闻、故事,联系到你刚学习的理论、知识之上?甚至完全不搭边的两个领域,新闻素材、故事、资料,你能否站在你学习的知识之上重新对其进行解构、解读?这同样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笔者的职业是科研和写作。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形象不同,我的大量时间并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而是花在了与他人交谈和讨论之中,有时候也会利用闲散的事件阅读新闻和各种花边事件。看似是在不务正业,而事实上,笔者相当多的灵感和思路都来源于生活的其他所见所闻而非文献阅读。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会思考其中是否存在值得研究的法律问题,是否可以用法理来解释,有时候,一个好的问题,一个好的思路,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比如有一次,在高铁站排队买票,一个急着赶车的同学问我能不能让他先买,我爽快地答应了。事后我返校一回忆,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其中涉及到法律中的顺位利益让与问题,如果当时只有我们两排队买票,自然不存在任何法律问题,可是排队的不只有我两啊,我擅自同意让他先买票,并没有征得背后其他排队的同学同意,实际上是对他们优先顺位利益的侵害。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例,也谈不上有多么严重,但是这样细小的生活问题,就能够引发有关理论和知识上无穷无尽的思辩和研究,实际上是非常生动有趣的,这样的例子,也是整日埋在图书馆阅读文献所不能发现的。零散的时间可能不足以让你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详尽地研究掌握好某一专业,培养出足够优秀的能力,但是足够让你发现一个值得研究、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是我对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第一个建议:利用较为大块的零散时间建构知识体系,而小块的时间用来从无穷多的生活事件、素材中发现问题,初步思考。我的第二个建议是:牢牢地把握这些问题,如果你拥有了较为整块的时间,你当然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寻找相关的数据、资料、书籍或者其他资料帮助你思考、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整块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较为零碎的事件尝试着在你自己的脑海中,利用你自己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粗浅的分析,推理,等到时间精力更加充裕的时候再进行验证,完善。不要小看这样学习方式的作用,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虽然每天的成效和进步都有限,但是每天每个时段,只要你在思考,在学习,你总是在进步,日积月累,在相关的领域你就会有一个大的质变。实际上,我在知乎上30来篇有关学习的文章都是用类似的方式完成的。每一篇都只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细小的学习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于我求学以来现实生活的感悟,是我自己亲身遇到过的问题,每一次思考,可能都只有一点点进步,只有几个尚不完善的结论。但是日积月累,渐渐地就形成了理论,形成了体系。而写作这些文章的时间,也是零散的,抽空完成的,并不耽误任何的科研工作。事实上,写作的过程与思考、积累和完善观点、推论、结论的过程相比不值一提,在写作之前,相关的理论在我自己的脑海中已经验证反复推导过无数遍了。我的室友阳博士同样是这样一个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高手,他入学之初就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通读一遍,但是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都比较重,因此他的方式是每天只要弄懂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即可,附上自己的感悟,体验,时间一般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利用10来分钟的时间寻找古文的翻译和注释。这样,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他已经看完了《论文》,《孟子》,最近又在钻研《道德经》。所以,重要的不是一口吃个胖子,而是持续的积累,碎片化的时间,只要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每天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靠,时间一长,坚持下来就会有可观的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灵活运用了体系化学习、专题学习、课堂学习、拓展学习、兴趣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方法。正向我前文所说的,这几种学习样式其实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关键是你是否转化得当。比如,每个人都有偷懒的时候,也许你累了一天回到家中已经即疲力尽,根本无法系统性看书、思考、写作了。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不能进行学习呢?当然能!笔者也有厌学的时候,看着一大推论文任务和写作任务发愁,也许累了一天了根本不想翻书动笔,只想好好地放松一下。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体系化学习、课堂学习转为为兴趣学习、拓展学习、专题学习啊!我喜欢看电影、追剧,那么我就找几部我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可能是涉及到法律的,可能并不涉及,并没有关系,我在思维的层面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了。一次我正在为一篇法理学的论文犯愁,不知道该写哪方面的题材,结果晚上看电影准备放松,恰好看了韩剧《亲切的金子》,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讲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专门谋杀儿童,但是由于司法的疏漏导致他逃脱了制裁,结果被害者的父母们一商议,决定联合起来偷偷处死他。我顿时就有了灵感,第二天就针对这个故事,专门以“公力救济外的私力救济,其边界在哪里?”为命题,完成了我有关法理学的论文。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去用理论分析,但是由于我有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点去思考、分析,而且这个过程比单纯完成论文更有兴趣,我就是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情况分析清楚,自己弄懂。最后完成论文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是我思考的副产品罢了。因此,我的第三个建议就是: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和自己耍一点心机,多样化利用和整合素材,不要觉得整天坐在教室,听老师讲一句做一句笔记的方式才叫做“学习”,其实,任何能够调动起你学习的主动性,带动你积极思考,让你有极强的解决问题的冲动的过程,都是学习。当然,如果你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兴趣学习,整个过程就简单的多了。你完全可以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感觉走,值得提醒的是,在兴趣学习的过程中,你自己还是要有一条基本的脉络和主线,掌握好相关问题的知识体系,或者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自己构建出一套知识体系,这都是可以的,这比单纯的东一棒子西一棒子,不求甚解的效果要很好多。在兴趣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结合其他的学习式样,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时候,我还建议大家养成以下好的习惯:首先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阅读任何材料、书籍、报刊或者交流讨论时,都要有意识地把素材往自己既成的知识体系上靠,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者你想要提高的方面的知识)尝试着去解读,思考,分析。这样,这些素材才能够转化为你相应的知识,而不是沦为信息的垃圾和边角料。其次是养成随手摘抄做笔记、做记录的好习惯。有一个好的问题,好的思路或者一些新的体验,都随时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以免遗忘。记录的时候可以简单记录重点,或者画一些简单的逻辑图,这对于后来的持续思考,搜集资料,继续研究,整理思路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最后是定期整理、写作的习惯。如果不定期进行整理,那么你获得的经验、知识永远都会是零散的、残缺的、不完善的。这也是写作的重要意义所在,它能够把你平时积累的东西书面化、条理化、清晰化,在写作总结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你思维方式,逻辑的提高,把零散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体系化,结构化,方便你下一步的学习、研究、思考工作。提问回答:1.@职场君:您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我是在校的博士研究生,就读的是法学专业。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大家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后来从读研到读博,获得了两次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一次博士一等奖学金,我感觉很大程度上都要归结于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功劳。平时导师布置相关的科研论文,一般的同学可能直接去寻找数据、资料,进行写作。而我可能不等导师布置任务,自己就在相关的领域或者更多无关的领域进行思考,等到有任务、课题布置下来,平时的积累就起了作用,而且平日很多看起来无关的领域所学,也与课题沟通起来了。碎片化时间,一般的同学可能就浪费掉了,或者觉得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我一直在坚持思考和积累。2.@史立华:如何通过碎片化学习达成我想目的?比如,我想学人力资源,碎片化学习如何整理,最终形成自己的技能。 这个我其实已经在我的正文中进行描述了。首先肯定还是利用较为整块的时间,譬如周末、或者夜晚下班的时间段进行体系化的学习,这个过程肯定是不可或缺的。然后,上班期间或者较忙的时间段,可以在脑海中对自己有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资料,新闻,案例进行阅读,研究。尝试着用自己所学的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能不能解释,阐释好,有没有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思考没有思路或者答案,也没有关系,等到时间充裕的时候再去系统翻阅书籍,或者请教高人解答,自己提炼总结好。这些都是形成相关技能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原定的计划总是被打乱怎么办?严重觉得时间不够用。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也深有同感。毋宁说,计划照常执行才是怪事,计划被打乱才是正常的。因此,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我已经比较习惯和淡然了,遇到突发情况,你即使调整修正自己的计划就好了,原有的计划可能是体系化的学习,阅读,突发状况导致你不能有大段时间学习了,那么好,你就自己转化为拓展学习、兴趣学习和专题学习就好了。很多计划外意料不到的事,其实只要你有意识地往自己的知识体系上去靠,去解读,往往也能够获得很多额外的收获。关键还是要打破“学习就是在课堂,听老师讲才算是学习”这样的观念。:工作和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我自己也有科研任务,勉强算得上是“工作”吧。我的习惯是,首先当然还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再进行自己的个人的学习,如果自己的工作都不能胜任,肯定是不称职的。如果你的工作和学习是兼容的,类似于我们的科研工作,实际上我在科研的过程中也是在学习,这与我个人的自主学习其实是不冲突的,差别可能只是具体的方向上。如果你的工作和学习是不兼容的,那么我的建议还是首先要保质保量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然后利用我上述所说的碎片化时间,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如何做到短时间快速高效学习?首先我觉得短时间快速高效学习的前提是长期的酝酿和准备。就像我在正文中说过的,你心中起码已经有一定的问题和思考了,有了一定的思路和结论,这样等到你翻阅书籍,寻找资料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高效的。如果是体系化的学习,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过于追求“快速且高效”,宁可慢一点,效率差一点,把知识基础打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暂时搁置下,平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思考,反复理解。下次再看书学习,或者看到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也许就通透了。“反复”是很重要的,利用多种学习样式,巧妙结合,专门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其实基础知识扎实,积累一上去,之后的学习是会越来越快速高效的,不要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
:我想有学习的时间,可总感觉哪个也挤不掉,该怎么办?亲,上班路上有时间吧,中午吃饭午休有时间吧,当你不能手捧书本的时候,至少还可以用你的大脑。周末总能抽出几个小时阅读吧?先利用周末体系化地看一些书,然后不懂的地方,感兴趣的地方,都记下来。下次上班,午休的时候在脑子里反思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转化复述出来,或者有生活中的情形可不可以解释一下,或者看到新闻报纸时,有没有相关的事件可以联系一下。这些都用不了你很多的时间,等下次再看书的时候,你再去验证完善你的结论,是不是对的,哪些是需要完善的。原先已经有的经验、理论可不可以联系起来形成体系?思考本身也是学习哈,只要坚持积累下来,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如何高效地消化和吸收碎片化的知识?我觉得首要的前提还是你先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或者相应的知识贮备,一个完全不懂法律的人看了一篇法律报道,能够吸收学到多少法律知识,更谈何高效吸收呢?所以想要高效地吸收碎片化的知识。首先还是必须体系化地学习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至少保证具备某一领域的知识框架,这样你在阅读相关领域素材和文章的同时才能够凭借你已有的知识去消化、吸收、解读。当然,抛开专业不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你可以站在你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去吸收,获取知识,比如一篇法律的报道,但是我是学经济的,我完全可以站在经济的角度重新去解读和重构这篇报道,获得我新的观点和结论,这样,我觉得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转化吸收知识的方式。 :如何不把碎片的时间用在看手机上,或者不让手机把我们的时间打成碎片?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的问题,而不在于你是否看手机。我平时也喜欢看手机,但是在看的过程中我会把看过的素材有意识地做一个分类整理,然后联系相关的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解读,所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学习。如果看过就忘了,没有一定的思考,或者仅仅是作为猎奇来看,我觉得确实是浪费了时间。还有,我自己写文章,有科研任务或者大块时间学习的时候,肯定是不会看手机的,休息的时候会,这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只能逼着自己不耽误学习、工作,即便是看,也要有意识地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9.@职场君:如果遇到初入职场的自己,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认真负责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每一次吃亏都能学到新的东西,那么这个亏就算没白吃。10.@职场君:感谢您的回答,可以请您推荐一位职场达人作为我们下期的专访嘉宾吗?感谢!我寝室室友 阳博吧。工作经历,阅历,思想都很丰富,让我佩服的财税博士。
合理的利用零散时间不单是技巧的结合,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平时就准备好,遇到空闲时间直接就用不用考虑1、随身带本书,定期更换2、身上带着平板或Kindle,充好电,装满书和视频,比如TED、公开课3、准备个Mp3,装满英语或有声书4、随身带笔记本和笔,有空的时候,记些想法,列一些待办事项清单5、准备个电话清单,都是要打电话的人。比如公司客户、家人、朋友,空闲时打个电话交流下感情7、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做个扩展运动,锻炼下身体。8、观察周围的人,看看着装、表情、姿态和口气,看时候长了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看到有意思的人可以偷偷拍下来9、发呆、胡思乱想,放松自己的大脑10、平时打印一些笔记或资料,排版到一张A纸上,放在身上,没事的时候找出来复习一下。11、在手机上准备一些想背的古诗或资料,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看看12、做个当天或前一周的总结,记到笔记上或Evernote上13、平时订阅一些Blog、网站的RSS,空闲时阅读一下14、准备几张八页小书带在身上,遇到空闲时间填写一下15、给家人或朋友准备个礼物清单,在空闲时用手机上网挑些有特色的创意礼物,买完放到办公室里。等有需要的时候立刻就可以用。16、给老婆或老公发条情话,问候一下17、观察周围的环境,有多少商铺、客流,外面装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色和值得注意的细节,顺手锻炼下记忆力和观察力,还可以顺手把看的东西拍下来或记录下来。很少人会注意观察自己的周围,如果我问你,某一段路一共有多少家商铺,都是哪几个,能把名字全部说出来吗,98%的人都回答不了。象这样技巧可以写下上百种,不过这些技巧并一不定适合你,你也可以开动大脑,有无数种可以利用的办法,考虑好想哪种方法真正适合自己,最终把这些零散的时间象拼图一样变成有效的大块时间。我现在就是利用空间时间来回答问题,空闲时间结束,答题完毕。
在堵车、等公交、开会间隙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觉得很无聊,因为用这些“鸡肋时间”也做不了一件完整的事,所以很多人都是让这些时间流失掉。而一个懂得珍惜时间的人,则会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很充实。那么,怎样才能好好利用这些零碎时间为自己增值呢?1.通过碎片化阅读来实现思维锻炼既然是零碎的时间,那么就可以相应的做一些碎片化阅读,像短新闻、干货推送之类的内容就适合作为零碎时间的阅读材料。我们通过在短时间内接收这些短新闻、干货信息,然后逐渐学习一种信息过滤的能力,快速捕捉有效信息,使自己得到一种思维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2.利用碎片时间整理问题碎片式工作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完成,比如整理问题、搜索资料等工作就适合在零碎的时间里完成。就像你在阅读文件资料的时候遇到专业名词,如果暂时不影响下文的阅读,就先把这个问题记下,然后继续全篇阅读,等到整篇资料阅读完毕再去查找与整理相应的问题答案,这样就不会因为一边读一边查资料而扰乱了总体的思路。尤其是在阅读整理英文邮件的时候,查专业单词真的适合在零碎的时间去完成,这是有一定的记忆规律的。如果一边阅读一边查找整理,我们不一定能够快速消化这些资料,相反,在其他零碎的时间里去整理,我们的认知接受力会更强一些。3.在碎片化时间里做好日程计划在开展一项工作之前,做好日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保持一个宏观的思路,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不会丢三落四。其实这种日程计划基本不用花太长时间,只要稍微想一下、规划一下就OK啦。有时候利用一些小助手,也可以在零碎的时间里提高工作效率。相对来说,我用189邮箱的日程管理用得比较多,只要在客户端上面用语音输入就可以设日程了,感觉还挺方便的。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还是不错的,而且只要在排队等公交的时间里稍微想一下、计划一下就好了。
除了利用碎片时间,我觉得我们还应该有一种并行处理事务的思维,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下面就简单讲讲两个稍微实用的小例子:例1:之前有一次做课程调查报告的时候刚好碰上校园网络不稳定,得去网吧查资料。去到那里,才发现只是找一点点资料和码一篇报告就得花几块钱,感觉有点亏。后来我的同学灵感大爆发,“我们可以一边查资料完成报告,一边下载一些综艺视频啊”,所以,我们就在做报告的时候下载了好几期综艺节目,真的一点也不亏。稍微想一想,在工作上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并行处理事务的思维。当你在传输一个超大文件的时候,你可能要花一些时间,这时就不要干等着,你可以审查其他数据或写其他文稿,这样就不会浪费这些等待的时间。例2:上网追剧,总会遇到广告、卡节的情况,那么,烦人广告该怎么躲?怎么追剧才能流畅到飞起来?让骨灰级追剧者来告诉你:只要同时打开两个视频网页,在A网页看第一集的时候就在B网页缓冲第二集,当你在A网页看完第一集就直接点击第三集,让它自行缓冲,然后转到B网页去追第二集,如此循环,两个网页轮流进行下一集的缓冲,这样就可以躲那烦人的120秒广告啦,而且有缓冲,追起剧来可以任意跳,不用担心中间卡住。总之,提高时间利用率还有很多种办法,这就要靠大家平时多摸索多总结,并由此学会提高工作效率。
我的一些想法:这个时代信息碎片化,时间也碎片化,结果经常是知道了很多却没有做,或者感觉没时间做。时间碎片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就是日常时候中的被迫切割的时间,比如排队、等电梯、蹲坑等等。这种短时间,在信息时代以前也有,人们也安之若素,同样活下来。比如很多笔记方法里,都建议拿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灵感,据说很多作家都是靠这种方法积累素材的。要应对这些时间碎片,可以用前人的办法,比如“三上”读书法,随身带本书(或者电子书),找一些闲散的书看看,时间长了就会有积累。不过我觉得这些时间,对于忙碌的现代人,倒不如休息一下,放空大脑或者身体某一部分的肌肉,反倒好过刻意看书、听东西或者记录。毕竟时间转换是需要成本的,进入情境也需要成本,时间短的很就不值得投入精力了。集中注意力这件事也是一种消耗品,消耗没了,就更难进入状态,浮皮潦草的看看倒不如不看。话说回来,对这些时间的重视,也正是信息时代带来的负面作用。有了功利心,越想利用这些时间产生效益,越可能丢掉对时间的掌控感。而且在碎片化时间关注的内容,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碎片化的念头,影响后续的事情,微博微信基本都是类似的弱相关信息,和自己的关注点重合度很低,只适合打发时间看看,时间的收益很低。正经大块的时间还没用好,谈什么利用碎片化时间呢?第二种时间碎片,就是主动把大块时间切开。通常在智能设备上活跃的人,原以为自己可以花一个时间做一件事,结果因为设备的多功能和多线程,多了好几个吸引自己的缘由,本来一段时间被几种目标切割了。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我们已经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了。我第一次跑2个小时的时候,就觉得很漫长,觉得这两个小时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可如果坐下来,两个小时能产出多少呢?很是疑问。慢慢的,跑的时间里,会觉得时间是自己的,是可以掌控的,因为只做一件事,或者两件事(听歌),反倒能关注时间的变化。所以,培养专注的态度很重要。要写文章,就拿走手机,关掉多余的浏览器窗口,或者用那些屏蔽其他干扰的程序(比如全屏书写软件)。要上网刷微博,就定一个番茄的闹钟,刷个痛快。大块的时间是容易产生效益的,要注意。好了,理论说的一堆,我目前是这么做的:1. 手机装了EverMemo这个笔记软件,所有文字性的东西都记进去,不管是不是碎片时间内。2. 今年制定了新规矩,只在蹲坑时间刷微信朋友圈。3. 订阅的公众号用印象笔记保存,然后……清理工作目前拖延中。集中时间消灭碎片事务,是下一步要积极尝试的。4. 尽量专注的做一件事,不人为破坏大块时间。
女生。1.随身携带润唇膏和小支护手霜,细小的时间间隙补涂。夏天补防晒。2.按摩两手指连接处的关节,做眼保健操,方便的话敲大腿外侧的胆经。3.App:喜马拉雅,一边走路一边听下载的节目。4.打电话5.背诗,一天背一首,碎片时间温习。以把琐事做完为首要原则,再考虑碎片时间有所积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职猎人更新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