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山水这个游戏好玩吗?

9月15日,由中共松江区委宣传部、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博物馆支持,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主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山水画特展”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16组董其昌山水画作品,其中上海博物馆馆藏董其昌真迹5组。展览从2022年9月15日开展,持续至2022年12月15日结束。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响应人文松江建设计划,围绕建设“书画之城”的目标,策划举办本次董其昌山水画特展,旨在通过本次展览,展示董其昌的山水画艺术及成就,弘扬松江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传播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传承江南文化基因,助力打响“上海之根”文化品牌,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本次展览主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源自董其昌对艺术创作的心得。

董其昌是松江地区孕育出的举世无双的大书画家,他承上启下,引领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书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更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代宗师,是松江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名片。他一生成就颇多,山水画最负盛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接脱胎于此,并代表了董其昌划时代的艺术成就。

因此,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题策划此次展览,以宣传董其昌书画艺术和松江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导向,设置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线索吸引观众前来,展览内容严谨详实、提纲挈领,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带领观众一起剖析、欣赏、解读山水画作品,同时满足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双重需求,让每一位观众都能重新认识董其昌的山水画和松江古代辉煌的文化艺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好与价值,激发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认可与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展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5组共12件董其昌真迹,每一件都经过上海博物馆的精心挑选,可以说是件件精品,不管是整体还是单品都拥有难得的观赏价值。5组作品浓缩了董其昌的艺术成长历程,包括十分少见的被确实认定为其早期画风的珍贵作品《山居图》、表现其艺术探索与转折时期“学古而变古”的作品《仿梅花庵主笔意图》、《深谷幽独图》,艺术中后期的画作《仿古山水册》和成熟时期的佳作《锡山烟霞图轴》。在整个展期内,观众们都可以近距离观赏、探索董其昌的精妙笔墨。

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局部

董其昌《深谷幽独图》局部

董其昌《锡山烟霞图》局部

展览内容围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设置了“以古为师”、“以天地为师”两个大部分,下设若干小标题。开头“绘事起源”部分,辅以根据文献考证、总结的年表,介绍了董其昌最初在何时何地喜欢上山水画,概述了董其昌的画学传承和艺术奠基。通过具体作品,带领观众们一览董其昌各个重要的艺术时期,叙述了董其昌山水画艺术从开始到成熟的全过程。“天地为师”、“以心为变”、“以古为变”三个部分,将历史考证与作品赏析、绘画理论结合,全方位阐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涵和在董其昌艺术中的体现。“董其昌山水画特点”和“南北宗论”版块,阐述了具体的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详细地将董其昌山水画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面貌介绍给观众,呈现董其昌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两个方面举世无双的成就。

此外,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山水科普墙”,带观众跃升至历史长河上空,将山水画的样貌收进眼底。一千多年来,山水画从中国传统哲思中诞生,在一开始就追求“形似之外”的思想基础上,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自觉,不断突破新的高度。魏晋山水是人思想觉醒的外化,唐至宋初之画注重山水经营,苏轼以后,推阐画理、注重画意。元、明以来,在山水画上讲非人格化的气韵生动,以形而上的内容为中心,到董其昌彻底变换,成为艺术之艺术,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至今,人们可以从过往的山水画中找到几乎所有的答案,山水画是精神与现实,自然与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互动的艺术,正如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自带的无尽的勃勃生机,启发人们在审美之路上继续开拓。

山水画,即是中华文化,它与诗书一体。唐诗宋词犹在耳边,山水画与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艺术世界。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从一开始诞生时就参与了中国艺术从无到有、逐步进化的过程。

朝代更迭,书画艺术也随之轮转,我们无法得知艺术史每一个转折点在何时出现,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究竟又会带来怎样的转变,但董其昌毫无疑问在实践和理论双重尺度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成为了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一把标尺,没有董其昌的中国艺术史是不完整的。

董其昌的价值与意义是超越时代的,他使得山水画进入了下一个崭新的方向。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句话背后的是,中国山水画思想的传承与流变;他藉由山水画总结了过去的文人画,开创性地将文人画的风格特征以及审美取向确定了下来,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文人画成为传统绘画中不可撼动的主流。

对于今人,董其昌有着知过去、明未来的价值,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的名字,更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书画艺术的名片,他为松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今的松江文艺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势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引我们向先贤学习,激励自身,了解并研究松江辉煌的书画艺术,接续发展自己的文化,建设属于我们的现代人文松江。

此回展览也是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的第三次合作,是上海博物馆支持五大新城文化建设行动,为助力“上海之根”文化品牌建设,针对松江“书画之城”的特色,与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形成长效互联合作机制的开局。同时,我们也借此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之所以成就非凡,成为我国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涌起,封建统治阶级无暇顾及文学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中山水画在这个时期得以萌芽就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典范。山水画的萌芽与产生有着诸多的原因, 其中过早成熟的山水画论即有力推动了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画论站在山水画创作的高度为山水画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艺术精神;审美

我国的山水画,约成形在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此时的山水画作,还没有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社会上的礼乐思想已经崩坏殆尽,国家也是风雨飘摇,因此这时候的一些画家文士就走入山林,去研究和创作我国的山水画作,美丽的绿水山林。更给此时的画家,提供了美感体验的审视客体。

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开始萌芽和发展起来了。此时山水绘画的技法,虽然还没有成熟起来,但是,青山绿水作为重要的绘画题材,已经在魏晋的文人画士中,具备良好的发展雏形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原因

在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上,以及经济地位上,此时的世族阶层们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世族阶层优越的政治条件以及良好的经济上的条件,都为该阶层的游山玩水,提供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这也是世族人格,发展为自由独立的一个前提要件,因为独立而自由的人格,是我国山水画产生的心里依据。

当作为自然的山和水,它们开始更多地进入到文人的绘画中来的时候,山水的独立性,开始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一种可能。此外,魏晋时期的世族的官学,及其良好的文化传统教育,再加上这一阶层上面良好的教养,以及艺术创作能力,也是成为山水画创作的要件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实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处在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相应的在发生着十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崇尚清淡玄学风气的老庄哲学,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崇尚清谈的老庄哲学思想开始洗涤士人身心两重的悲苦,并且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世俗的生活中开始剥离开来。

可以说盛行于魏晋的清淡无为,是生命自我张扬的意中表现方式。这种社会风气,构成了我国魏晋时期,普遍的士人的生命情怀我国。道家崇尚自然的哲学,不仅是唤起了此时主体生命的归返,同时也使得人们在青山绿水的的乐游之中,临获到了与道同体的高峰体验。自然的山水,此时此刻,也就相应地,成为了自然之道的外在形象的突出显现,也就成为了士族文人们安息生命的青山道场。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代表作品的分析

(一)宗炳的《画山水序》

宗炳撰写的《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讨论山水画的文论,此文中的内容,大都是围绕山水画来谈的,但这篇论文的深刻意义,并不局限在山水画的方面。而是它对后代山水画的相关发展演进,无论是从理论上面,还是到绘画的实践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宗炳撰写的《画山水序》,首次倡导了“山水以形媚道”以及“圣人含道映物”的社会功能;宗炳撰在《画山水序》中第一次提出了,“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这就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解决了极大的难题。因为在我国以往的山水创作画中,都是不能解决的“人大于山、水不溶泛”的问题的,现在解决了。这就为我国山水绘画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从此以后,我国的山水的风貌在绘画上,被彻底的刷新了一次。

宗炳在他的的《山水画序》之中,还率先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点,第一次的把形神观,拉到了山水画创作的相关视阈中来,宗炳在他的的《山水画序》中从理论方面,作了大量的详细而且系统的阐发。

王微的《⒒》,阐释“图画非止于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绘画功能论。以前人们不削画工的技术。是王微首次把绘画的美术地位,提高到了和贤哲流传下来的经典的相同的高度。

与此同时,王微还指出绘画与地图,两者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山水画,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门,真正独立自主发展的艺术形式。可以说,王微的绘画论述,比《山水画序》中的理论论述,显得更加的圆润也更加深刻和成熟。

在《叙画》文论中,王微还提出了“明神降之”,这种先进绘画思想说明,王微对于绘画的艺术规律,已经认识到了相当高的艺术高度上来,同时,这也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绘画相关理论。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一)清逸超绝、畅快愉悦

精神层面上面的清逸超拔,以及畅快愉悦,是我国魏晋时期,山水画的重要美学特征。在魏晋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山水画创作形态,虽然各自有异各自有独特特点,但是,清逸超拔,却是它们的共有的一个艺术美学特征。

这种美学上的独特的审美风格的成形,与魏晋时期当时的玄学思想的风行,还有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传统,及其审美品味,不可不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的。

(二)人与自然浑同一体

人与自然浑同,互为一体,可以说这是我国魏晋山水画的一种独有的审美雅趣。不管是借助大自然的山水来获得体悟玄道,还是借大自然的山水,来抒发自我的至真至纯的性情。

山与水的美好形象,始终都是我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欣赏,或描绘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对象,可以说,无论是大到幽壑空山,还是小到扁舟一叶,生命的悲乐,还有襟胸与意念,都在这白纸黑墨之中尽展尽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游戏真好玩作文35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