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周星驰周润发在俄罗斯名气大不?

作为喜剧之王,周星驰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很大,是他的努力,让“无厘头”成为一个名词,这些年,周星驰的电影产量锐减,但是他的影响力却从未有过任何下滑,《西游·降魔篇》、《美人鱼》、《西游·伏妖篇》,这三部与周星驰相关的电影,都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然而,正因为他的成就巨大,周星驰也面临着很多对比,周星驰与李小龙的成就谁更大,这个命题被经常提及。


周星驰在国内的影响力,大家已经见识到了,几乎没有任何导演与明星可以与之匹敌,他的影迷之多,年龄层跨度之广,张学友的歌迷与周杰伦的粉丝都无法与之相比,在国内,似乎知道周星驰的人,比知道李小龙的人更多——因为李小龙只拍了四部半电影,而周星驰,有几十部。但就成就而言,周星驰与李小龙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周星驰哪怕倾其一生的奋斗,也达不到李小龙的同等地步。



李小龙是第一个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人,他对动作片的贡献,永远排在第一位,他在国外享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没有那一个中国人可以与之相比,这些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奖项来衡量。李小龙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一个动作明星,一个功夫大师、武术家,还是一个哲学家,生活家,他33岁的年龄所绽放的光华,周星驰55岁在他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这并没有任何贬低周星驰的意思,毕竟能达到周星驰这样的地位,已经很难得了,他依旧是无法超越的。在李小龙的伟大成就面前,周星驰更多的是以其粉丝的形象出现。


众所周知,李小龙是周星驰的偶像,周星驰走上电影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小龙的影响。周星驰对李小龙的崇拜,到达了近乎痴狂的地步,后来在很多电影中,都有直言不讳的对李小龙的致敬和模仿。也可以这样说,是李小龙成就了周星驰,周星驰才会在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时候点名致谢了李小龙。这两个人都是我的偶像,他们不需要分出个高下。

更多周星驰的精彩解读,请关注公号:星迷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物道(ID:wudaoone),转载请联系物道。


最近,古天乐、张智霖主演的《反贪风暴5》上映了。

作为“反贪”系列的最终章,吸引了无数影迷前往观看,在票房表现上足够优秀(截至发稿前,票房已超3亿)。


图 | 源于《反贪风暴5》海报

但口碑,还是一如既往难称满意。

很多人都只是冲着情怀而去,冲着自己记忆里的“港片时代”而去。

而结果,往往就是带来又一轮的唏嘘、感叹,乃至失望。


们又一次感叹“港片已死”,又一次怀念起港片江湖。

纵观近年来的港片,大多都被人们打上了“贩卖情怀”、“剧情老套”的标签。

不怪人们太苛刻,只怪从前的港片太经典。

上世纪中后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英雄本色》、《纵横四海》、《警察故事》、《倩女幽魂》、《霸王别姬》……一部部经典港片,不知陪伴了多少人的青春年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 | 《英雄本色》、《纵横四海》、

《警察故事》、《倩女幽魂》、《霸王别姬》

到了近20年来,曾经享誉全球的“东方好莱坞”,却在人们日复一日的叹息声中,慢慢地没落了。

当然,这也并非无迹可寻。

早在“港片已死”的声音出现之前,有一种电影便早已宣告消亡了。

这种电影,叫“赌片”。


众所周知,上世纪的港片有三大法宝:一个是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功夫片,一个是以林正英为核心的僵尸片,还有一个,就是赌片。

周润发的赌神、刘德华的赌侠、周星驰的赌圣……个个都是电影史上绕不过的经典形象。


图 | 由左至右,分别是赌神、赌侠、赌圣

从1989年的《赌神》,赌片第一次登顶香港年度票房榜单,到1999年的《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赌片最后一次进入香港年度票房榜单,刚好10年。

这10年,基本就囊括了赌片的所有起落沉浮,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与蜕变。


图 | 1989年的《赌神》,开启了香港电影的“赌片时代”。


任何事物的兴起,都离不开时代的助力。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工商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发展,一方面也进一步扩大了香港的贫富差距。


图 | 九龙城寨,彼时香港最大的贫民窟,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于1993年被拆除。

在此之前,不少港人虽然生活窘迫,但内心还是较为平和的,大都安分守己、蔑视赌博。

可是随着炒股、六合彩、赛马等活动的兴起,眼看着身边一部分人借此一夜暴富,很多人就沉不住气了。

越来越多的底层百姓,开始寄希望于“暴富”,而赌博,也就成了他们最无法抗拒的诱惑。

那个年代,香港闹市的一些街道上,麻将馆的招牌几乎随处可见。


图 | 作为国粹,麻将本是古人发明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却在历史的沿袭中,被后人绑上了赌博的“贼船”。今天,当有人用麻将作赌具的时候,其罪责,当不在麻将。

香港的电影人当然不会忽略这一点,赌片也就应运而生。

早期的赌片,还是以揭露赌局骗术、批判赌博为主,属于“戒赌”片。

如1972年的《吉祥赌坊》,作为赌片开山之作,它延续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港片的警示传统,票房倒也不错,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图个新鲜,并不怎么在意其中的内涵。

1974年许冠文执导的《鬼马双星》中的一句台词“新界的牛也勤力吧,又不见它们发达”,无疑说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

待到1976年,一部《赌王大骗局》则为往后的所有赌片,打下了基础。

诸如听骰子识点数、超强记忆力、换牌等等经典招术,都被后来的赌片不断复刻。

但这种现实题材的赌片,在浮躁的社会风气面前,很快便失去了关注。


图 | 1976年,程刚导演的《赌王大骗局》,是第一部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赌片,其中的赌术、千术设定,为后来的所有赌片奠定了基础,故而被称作“赌片起源之作”。

在往后的10多年里,赌片电影基本处于小打小闹状态。

反而是TVB在80年代推出的的两部赌片电视剧《千王之王》、《千王群英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段空白。


图 | 1980年,王天林监制、王晶编剧的《千王之王》收视火爆,捧红了任达华,也让谢贤从此成为“四哥”。


图 | 1981年,TVB趁热打铁推出了《千王群英会》,请来了周润发演男二号,王天林还特意拉了一把杜琪峰,手把手把他带了出来。这部剧也是刘德华、梁家辉人生第一次出现在电视荧幕上,那时他们都还只是个小透明。

一直到1989年,一个叫王晶的胖子站了起来。

那一年,王晶先后拍了两部赌片:《至尊无上》和《赌神》。前者更像是黑帮片,后者则成就了香港赌片的巅峰。

在《赌神》中,王晶巧妙地将当时最流行的功夫、喜剧、动作、黑帮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下子点燃了人们的观影热情,也引领了香港电影的一个时代。

大背头、黑风衣、巧克力……无论过去多少年,周润发的“赌神形象”始终无人可以超越。


图 | 1989年《赌神》上映,一举成为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主演阵容包括周润发、刘德华、王祖贤、张敏,堪称王炸。

在娱乐性之外,影片对人性也有一定的反思和挖掘。

王晶曾这样总结高进的悲剧性:“他最后打败了所有人,但能失去的也都失去了。”

随着《赌神》一炮而红,赌片终于迎来了它的爆发期。

1990年的香港票房排行榜,冠亚军分属《赌圣》和《赌侠》。

前者是“无厘头先锋”刘镇伟见《赌神》成功之后,趁热打铁跟风推出的作品,还拉来了当时还在演配角的周星驰,没想到就此让“星仔”变成了“星爷”;

后者则是王晶看《赌圣》大火之后,赶紧把正当红的周星驰抢了过来,与刘德华组成“双男主”,并在影片末尾特意安排了一个“赌圣与赌侠齐声唤赌神为师”的情节。

王晶大概是想以此力证,自己才是“赌片之父”。


图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赌片成就了周星驰,或者说,是王晶成就了周星驰。在那个年代,赌片市场近两亿的票房都来自周润发、周星驰和刘德华,而其中一个亿都来自周星驰。


再往后,市场上也紧跟着出现了很多稂莠不齐的模仿作品。

《赌霸》、《赌王》、《赌尊》、《赌魔》、《赌煞》……但凡与“赌”有关的词,基本都被用了个遍。

但在票房表现上,都与王晶的作品相去甚远。

毫不夸张地说,王晶确实是把赌片拍得最成功的那个人。

如1994年的《赌神2》,尽管影片本质上仍是对过往赌片的自我重复,但丝毫不妨碍人们的观影热情,也使它一举打破历史纪录,成为了第一部突破5000万票房的香港电影。

邱淑贞饰演的海棠,更是时隔多年仍为人津津乐道。

但这,几乎便是赌片最后的荣光了。


图 | 1994年的《赌神2》,影片本质上并无太大突破,但邱淑贞咬牌这一情节,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画面。

前面说过,赌片的兴起是时代所趋。

同理,赌片的没落,也是时代蜕变的结果。

王晶的赌片之所以能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赢在了“娱乐性”。

无论周润发、周星驰,还是刘德华,在王晶的电影里,赌徒的形象都被无限拔高,乃至神化。

在“人人都想靠赌一夜暴富”的年代,这当然是一种再精明不过的做法。

哪怕业内不乏指责之声,王晶也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图 | 那时候,香港还名列“亚洲四小龙”,经济一飞冲天,港人普遍自信、乐观。王晶“英雄主义”式的赌片,恰好迎合了当时香港的社会氛围。

人们在那紧张刺激又不失诙谐幽默的赌片宇宙里,得到了情绪的释放与狂欢。

但那之后呢?喧闹过后,一无所有。

赌博,终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

从职业赌徒被神化那一刻开始,赌片的衰落便已经注定了。


图 | 麦子善执导,吴镇宇、关秀媚主演的《一个烂赌的传说》,早已揭露了赌博的本质。比起一夜暴富,更多的是一败涂地。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经济大幅衰退,股市低迷。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因炒股、赌马、赌球欠下巨债,最终跳楼自杀……

种种悲剧,无不令人扼腕。

“英雄主义”这条路,没法再走了。

于是,赌片迎来了一个“自省阶段”,又一次回到了“现实”。

就连王晶,都放弃了以往大获成功的赌片套路,走起了写实路线。

从《赌神3》到《赌圣3》,赌徒们不再有特异功能,不再有神奇莫测的赌术,个个最终也都只落得个凄凉下场……


图 | 2000年上映的《赌圣3》,堪称全员悲剧。舒淇扮演的苦儿被侮辱,王晶扮演的罗四海惨死厕所,许绍雄扮演的阿鸡被逼跳楼,张家辉扮演的主角无名都瞎了……

于赌片而言,这像是一场轮回。前辈们走过的路,王晶他们后来又走了回去。

结果,没有丝毫变化——写实的赌片,激不起半点水花,票房惨淡。

不同的是,从前的人们,是不在乎,所以不想去看;

而后来的人们,则是早已深有体会,所以不必去看。

1999年,不死心的王晶又找来周星驰,想要再造赌片神话。

但最终,周星驰只在剧组待了6天,实在无法忍受粗制滥造的剧本,拂袖而去,两人从此再无往来。

这部电影,叫《千王之王2000》,最后一部纯粹的赌片。


图 | 在拍《千王之王2000》时,王晶不惜以每天150万港币以上的片酬请来周星驰。双方不欢而散后,王晶曾吐槽周星驰“不适合和别人合作”。

说到底,赌片就是香港电影给当时的人们,营造出来的一场春梦。

梦醒后,哪里有什么赌神、赌圣,全都只是赌鬼。

当人们清醒了,赌片自然也就到了退场的时候。

哪怕自2014年起,王晶拉来了周润发、刘德华等人,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先后推出了《澳门风云》三部曲,也无力回天。

三部电影,票房一部比一部高,口碑却一部比一部差。

有评论称:“《澳门风云》充满了隔夜饭的味道。”

人们对于赌片的最后一丝情怀,终于也被榨干了。


图 | 《澳门风云》三部曲,没能拯救赌片,反而耗光了人们的所有期待。曾经缔造了赌片神话、捧红了周星驰的王晶,也一次又一次被人拉出来反复嘲讽。


当人们还在吐槽“港片已死”的时候,赌片,早就死了。

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赌博的认知,从狂热回归到了理智。

赌博,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欲望。赌性,亦是人性。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赌博的历史。

夏朝有“六博棋”;公元前3000年,印度就已经玩起了骰子;古希腊人斗鸡、古罗马人斗兽……

还有类似“抽签”、“抓阄”、“猜丁壳”等等行为,本质上与赌博无异,都是拼运气。

运气好,你赢了,自然身心愉悦;运气不好,你输了,那就不服再来……


事实上,在生产资料匮乏的远古时期,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赌博。

寻找水源、采摘果实、狩猎动物、部落迁徙……每一样,都是稍有不慎便要赔上性命的豪赌。

所以对赌博的偏爱,其实早早就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不敢赌的,活不下去;太冒险的,也死得早。

人类的文明之路,实则亦是一种赌博的艺术。

幸运的是,在漫长的文明演进里,我们早已远离了那种搏命般的生存环境,更多是靠劳动、技术与合作。

所以今天,赌博已经从一种生存的本能,变成了一种人性的欲望。

赌徒从中得到爽感,得到刺激,亦从中得到毁灭。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另一个名字,叫“死亡之城”。



从前的香港赌片之所以能风靡一时,正是因为它迎合了当时人们的狂热。

但随着时代动荡、经济低迷,越来越多的悲剧让人看清了现实——寄希望于一夜暴富,最多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所以无论是王晶的“英雄”式赌片,还是嘲讽“病态赌徒”的警示片,都已无法得到更多的关注。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再从另一方面来说,自香港回归之后,广阔的内地市场,吸引了无数香港艺人、导演转战内地,其中就包括了四大天王、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等。

大量人才流出,老一辈艺人先后老去,新人又挑不起大梁,香港电影江河日下,也就成了必然。



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居乐业的人们,更有底气、也更愿意去脚踏实地。

曾经见证了港片巅峰期的港产赌片,早就走到了尽头。

那些曾经在经济转型时期诞生的暴富神话,也逐渐被人淡忘。

于影视行业而言,也许有些唏嘘;但于社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因为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从来不是所谓的赌神、赌圣,而是每一个平凡而又踏实的普通人。

点个“在看”,为这个时代,也为每一个踏实、努力的普通人。


1、凤凰网《赌片风云》

2、国家人文历史《怪力乱神还是娱乐闹剧:那些年,发哥演过的赌片没那么简单》

3、腾讯网《港产赌片风云史 三十年兴衰浮浮沉沉》

4、香港票房排行榜()

5、知乎 #香港赌片的前世今生#

6、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赌片的没落,终究是社会进步所致》

7、朱蕾《赌博的历史》

物道:使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在这里,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微博@物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润发和周星驰什么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