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教育有麦肯锡领导力模型课程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麦肯锡董事长鲍达民的领衔主讲了个清华经管-麦肯锡“全球领导力”系列课程,在创一教育平台就有,可以去听听呢。

原标题:【关注】麦肯锡报告:2030年近1亿中国人或面临职业转换,全球将有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近日发布的报告中称,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

麦肯锡报告中分了11个行业大类,看不同国家未来在这些行业的岗位需求变化。其中涉及到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的岗位需求增长明显,因为机器还无法在这些领域取代人类。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部分岗位需求将下降明显。

报告指出,按基本的市场供需关系,那些需求下降的岗位工资也将面临工资下降的窘境。与此同时,岗位学历要求将进一步提升,要求较低学历的岗位数将减少,大学乃至更高学历要求的岗位将增多。

注:在创意人员(艺术家、设计师、娱乐业从业者、媒体工作者)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85%。(下列图片均来自麦肯锡,以下11张图中的柱形图从左至右代表的国家分别为中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以及美国。)

注:在技术专家(计算机工程师、专家)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50%。

注:在教师(学校教师、高等教育、其他教育业专业人士)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119%。

注:在经理及管理人员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40%。

注:在建筑人员(建筑工程师、建筑工人、安装及维修人员)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9%。

注:在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医师助手、药剂师、理疗师、保健员、保育员以及保健技师)大类中,中国的岗位需求将增长122%。

注:在专业人士(客户经理、工程师、商业及金融专家、律师及法官、数学专家、科学家以及学者)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26%。

注:在办公支持(IT工作者、问讯员、办公文员、部分金融从业者(采购、工资单等)、行政助理)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14%。

注: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机器安装修理人员、安保服务、博彩业从业者、洗碗工、清洁人员、食物准备工人)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下降4%。

注:在社会互动(包含餐饮服务人员、零售及线上销售人员、一对一理疗师、娱乐业服务员、造型师、酒店及旅行相关从业者)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36%。

注:在难以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特别领域的机械工人、紧急应急人员、搬运工、机器安装及维修工人、农业从业者、交通维修人员、建筑清洁工人)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1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的一些相对低收入岗位,例如园艺工人、水管工、儿童和老人护理人员受自动化的程度也会较低。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技能很难实现自动化,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岗位工资较低,而自动化成本又相对较高,因此推动这类劳动岗位自动化的动力较小。

2030年,最多将有1亿中国人将重新就业

麦肯锡报告特别指出,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因为新的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人们应该提升工作技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报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

注:从左至右国家分别为:美国、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浅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5400万、6400万、1亿、7200万人需要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深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1600万、1700万、1200万、1000万人需重新就业。

注:从左至右国家分别:德国、日本、墨西哥以及印度。浅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1200万、2700万、700万、3800万的人口将需要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深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300万、1100万、100万、300万人需重新就业。

注:本图代表全球26.6亿工作人口中,最多将有3.75亿人的工作被影响,需要重新就业。

事实上,不同国家未来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会受到经济发展预期、劳动力增长情况、工资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资水平越高的国家越易受到自动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总数若出现下降情况,未来将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便会更多。

注:横坐标代表不同国家的2010年的GDP总值,纵坐标代表2030年各国目前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的比例。深蓝色圆圈代表中国,表示2030年,中国预计有1.112亿人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

麦肯锡报告还特别指出,在自动化的浪潮中,全社会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需要保持积极的稳健增长,以保证工作岗位的增加;二是提供工作培训机会,帮助个人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三是提高商业社会乃至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四是为那些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业帮助。

总而言之,对于每个个人来说,需要对未来高速发展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未来对于人类而非机器的岗位需求将持续存在,但人们也应重新思考传统的工作方式还是否可行。

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人,普通人最大的担忧就是,它会不会抢了我的饭碗?过去,这还只是担忧,现在,麦肯锡可以用一份160页的报告(只是报告摘要哟)明确告诉你:

●全球最高达50%的工作是可以被机器人取代的;

●有六成的工作岗位,其30%的工作量可以由机器代劳;

●到2030年(还有13年时间),保守估计全球15%的人(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工作发生变动,激进预估会影响3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8亿人。

虽然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不小,但是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不同国家,不同岗位,受到的冲击是有显著差别的。

比如,越是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越有动力率先采用机器人,因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的程度会更快更高。

如下图所示:到2030年,全球平均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比率是15%,作为不发达国家的代表,印度这一比率仅有9%;中国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为16%;而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德国,这一比率高达23%和24%。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正面临被机器人取代的巨大风险。

从具体岗位上看,稳定环境中的体力工作(如机器操作员和快餐行业员工)会率先受到冲击;

多变环境中的工作被取代的风险较低,因为从技术上来看,这些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化。如专业研究人员、照顾岗位、建筑师、管理人员、教育者、技术专家、艺术工作者等岗位需求未来会增多。

尤其是照顾类岗位(医生、护士、高级护理),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人力需求,这显然是受全球老龄化的影响。

在这个报告中,麦肯锡还有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子报告(而且还被排在了各国子报告的第一个,可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麦肯锡认为,从总体来看,中国将受益于自动化。

一方面,中国正走向老龄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将在65岁以上;

另一方面,中国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对劳动力有巨大需求,如果不是自动化,我们可能还会出现劳动力缺口,在生产效率上也难以提高。

但对劳动力的冲击也不小,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是总体岗位需求减少。

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职业,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但总体来看,到2030年,受人工智能普及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会较现在(2016年)减少1600万。

中国哪个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麦肯锡认为,是机械师和厨师。到2030年,以这两个岗位为代表的基础工作会减少360万。

戏哥猜测,可能是考虑到中餐的流水化生产趋势,厨师的需求会大大减少。

比如我们就知道一家叫一米云站的企业,他们是做中餐供应链,以热链盒饭供应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学校等大规模用餐场景。在他们的中餐工厂里,厨师这个传统餐饮必需的岗位,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取代了。

三是上亿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转换岗位——这就是摩擦性失业。

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至少1.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这要求他们学习新技能,适应与机器人的合作分工;其中700-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这意味着他们原有的岗位彻底被机器人取代,不再有人工的价值)。

如果人工智能以更乐观的速度发展的话,这一数字将扩大到2.36亿,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国人。

来源中国统计网、中国智慧城市导刊整理发布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或直接微信zbzn0002)

尊敬的李老师、各位嘉宾,以及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粉丝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来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平台城市的一些看法。

传统上关于城市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学科的角度来讲,很少从商业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成为经济越来越重要的载体,城市成为价值创造的来源,从商业角度理解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什么我今天想讲平台城市崛起的原因。

我今天的演讲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巨型城市的崛起,在中国在全球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去理解为什么这些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这种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含义?

第二,对于城市的看法是怎么样变化的。在传统上我们对于城市的看法更多把它看成是一个组织,如果我们今天把城市看作一个平台,它有什么含义?怎么样让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三,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平台的话,对于平台的治理方式,对管理城市有什么样的启发?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诞生,最主要的就是改变了经济的形态,大量的公司平台化使平台公司普遍崛起。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大量国际性公司,像谷歌、腾讯、阿里这样的公司,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平台是主导整个经济形态,我们想知道这种平台性的经济形态是不是在其他领域也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台模式不光在公司层面,它在产业层面,今天就可以看到很多线上互联网的巨头,包括阿里、腾讯、京东这样的公司,他们向产业上游和下游渗透。

平台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渗透,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崛起。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平台城市的崛起,平台城市的崛起,本质上是平台模式的扩展。

联合国的城市数据表明,巨型城市崛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是单按照人口来看,将东京看成一个国家,那么在2025年它将成为全球人口第31的国家;此外,全球超级城市持续涌现,包括上海、北京,包括非洲的拉各斯,都是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级城市。

我们可以看到巨型城市不是单个的现象,在中国和全球都在崛起。中国改革开发的40年里,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都是非常惊人的,城市的人口在过去35年里面增加了4倍,超过7亿。

根据OECD的估计,中国到205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5%。这个数据相当惊人,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近10亿人口会生活在城市里面。目前,中国已经有15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还有23个人口在五百万到一千万规模的城市,所以未来你会看到人口的集中跟超大型城市崛起,超过60%人口生活在城市里面,这个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形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增长是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源泉,城市和经济增长相互推动,大城市拥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高的收入,城市的治理本身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的治理不光关乎城市的安全,也关乎城市的经济效率,也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增长。

城市化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在座各位在来到的路上,我们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这个交通方式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包括今天看到的购物中心的出现,你会发现今天的购物中心跟传统百货商店已经有很大变化,这个跟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系。在经过快速的城市化以后,城市增长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 第一:劳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工资的增长会使劳动力变得越来越昂贵;

  • 第三:传统上对环境的意识没那么高,今天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这些条件意味着城市在将来的增长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越来越严苛的约束条件下,怎么样让城市更好地增长?让城市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我们城市治理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如果把城市看成一个平台,是不是能够学习和借鉴商业组织、特别是商业性的平台组织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城市治理会产生什么影响?

  • 传统上可以看到,城市的演变是非常自然的过程。首先是人口的自然聚集,形成村镇和城市。

  • 随着人口聚集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发展,慢慢地城市需要治理,需要组织和管理,所以出现了政府,城市制定规划。

  • 随着科技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IBM和麦肯锡等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借助于现在的技术和软件,借助于现在能够获得的数据帮助政府、包括城市管理者更好地决策。但是智慧城市的决策理念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我们只是考虑帮助政府做更好的决策,并没有考虑说让城市所有人更好地参与。

  • 而今天我们理解城市理念最好的方法,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平台。当我们把城市看作一个平台的时候,城市治理的理念就完全发生了变化。把城市看作一个平台,就意味着需要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方面的人和组织参与城市治理,而不是从上到下的单向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平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西安有一条非常有名的街道——骡马市,这条街道当时就是牲口交易的市场。城市包括居住的城和交易的场所市,所以说城市是天然的平台。很多城市从诞生开始它就是一个平台,就是一个交易的场所。城市作为平台,在今天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功能,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城市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的组织和机构,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企业、家庭,都会有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是怎么来引导平台上各个参与方,围绕这个城市平台来创造价值,这是战略角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任何一个平台城市必须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资产。首先,这个城市一定要有人才。这个人才可能是各个方面的,不光有高科技的人才,还包括要有好的厨师、家政工作人员。其次,一个城市要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为各类合作伙伴提供交互的接口。第三,支持这个城市治理和运转的技术。第四,现有的科技和技术,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使得数据可获得性越来越高,城市积累了大量数据,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城市治理过程中怎么能够使得这些数据为参与各方交互使用,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目前的城市治理里面,大量数据是孤岛,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如何把城市变成一个平台?必须想办法帮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帮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看新加坡作为平台城市的例子。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新加坡港。这个港口是全球最重要的港口,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新加坡港口的平台网络效应,它极大提升了新加坡港口的竞争力。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新加坡港和马来西亚的帕罗巴斯港,我们看这两个港口的数据对比,新加坡港它所服务的行业的数目是248个,但是马来西亚这个港口只有12个;我们看连接港口的数据,新加坡港连接了600个全球港口,但是马来西亚只连接了265。在这里,新加坡这个港口已经承担了平台型的港口角色,这种平台效应意味着更多的其他全球的港口会跟它连接。重要的是,这个港口是大量货物中转和商品交割的场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平台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生态上的商业,所以我们会看到新加坡有全球最大的修船基地、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新加坡的港口作为平台型城市的结果。

平台城市仍然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但有两个趋势我认为是比较确定的:

第一,在中国乃至全球,不光是现在已经看到的超级平台城市,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超级平台城市的崛起,这在中国会特别明显,中国会有越来越多千万级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而北上广深这种超级平台城市仍然会继续成长。

第二,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城市作为一个平台它的核心内在能力。超级平台城市的崛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巨大的网络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意味着越大的城市越能够为城市这一平台上面的各方参与者,提供更多参与和互动机会。比如上海这样的城市有很多不同美食选择,这在小城市就很难做到。二是城市的生态,在今天的创新型经济中能够协同促进创新,大家可以看一下杭州这个城市。杭州这个城市的发展跟阿里有非常大的关系,有大量从阿里集团出来的人在创业。创新和创业本身会对城市有非常大的协同创新,所以城市的生态会导致大的城市会越来越大,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深圳和杭州的例子就是良性循环的例子。

一个平台城市能够形成这种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取决于它是不是有核心领导力。平台的领导力意味着平台城市应该做什么事情?首先,城市应该聚焦促进,而不是去主导商业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说平台型的城市要聚焦于帮助别人创造价值,帮助别人形成互动,而不是自己主导这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在任何一个城市,尤其是平台城市里面,好的城市生态意味着这个城市会在多个产业链上面拥有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像上海,你会看到我们有非常好的港口,我们有非常好的有竞争力的汽车制造的企业,很多高科技方面、高校、医院这些都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其次,从城市角度来说,如果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平台,我们要考虑这个平台有哪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从城市来讲,你一定要梳理你的核心业务是什么,一个城市应该做什么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应该交给你的合作伙伴去做的。比如我们在这里提到基础设施,这个应该政府来做,还是加入合作伙伴?医院和学校这样的机构,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我们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参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教学?

再次,一个好的平台型城市必须具有非常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必须具备有效地跟公众沟通的能力,还要能够引导和激活这个城市的参与者,让他们能够为这个城市的价值创造作出贡献。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如果我们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平台的话,一个平台需要一个好的治理机制,我们必须要设计这个城市的治理机制,确保这个城市作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参与者能够有效地参与和创造价值。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城市的治理,我们在这里比较了传统的网络平台和城市作为平台。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的治理。

首先要吸引用户和促进高质量的互动。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左边是我们所讲的互联网平台,它的平台设计里面首先要想办法吸引用户。在右边是城市作为平台,必须首先想办法吸引企业和居民。网络平台上面的核心互动是商家跟用户,城市平台的核心互动是企业和家庭。

第二,光把用户吸引到平台上不行,还要确保他们能够形成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从城市角度来讲,我们核心交互是企业和居民,我们讲一个平台型的城市,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一定有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庭和居民。在互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确保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家庭,更要促进高质量的互动。同样的城市平台可以借鉴网络平台的机制。平台怎么能够确保平台的参与者之间能够产生高质量的匹配?你的需求如何能够很快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满足,商业性的平台领导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都是城市平台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第三,平台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平台的完整性上。在阿里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有各种服务提供者,如网店设计、照相、快递、支付等等。一个好的平台型城市必须确保城市平台的完整性,确保所有企业和家庭的需求都能够在这个城市平台上得到满足。

平台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平台的动态适应性上。网络平台会在不同时间发生演变。同样一个城市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20年前杭州竞争力大家都会说是旅游业,但是今天看杭州你会发现它的竞争力绝对不仅是旅游,还有这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好的平台型城市一定能够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具有动态适应能力。平台型的城市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其管理能力。这是我们在讲一个平台型的城市能够从平台型的网络能够学到什么。

在平台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白,政府的核心决策是什么?通过维护和促进平台上的不同组织之间的交互来创造价值,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平台城市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更多是促进和创造交互,也就是说为所有平台参与者提供互动机会。

其次,平台的治理比当地政府的监管会更有效率。城市的管理不再能够依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我们需要的是平台所有的参与者来共同参与城市的治理。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有一个例子,WAZE实际上是洛杉矶一个公共交通的APP,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每个人通过这个APP可以把自己的实时的交通信息传输到终端,这个终端整合这个信息之后,可以更好地为整个城市的交通引导提供服务,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体、家庭、企业跟社会如何参与城市治理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阿里支付宝,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像这些公司给政府治理提供支持,这已经体现了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城市治理的理念。

再次,城市治理应该引导正的外部性。这意味着说政府治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想办法引导那些有利于创新的这些事情,有利于创新它意味着会促进城市的增长,有利于工业,意味着整个社会,整个城市对所有人会提供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好的城市治理要想办法引导有力的正外部性,过去几年城市竞争的过程中,他们会提供补贴去引导那些高科技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它能够给这个社会创新带来正外部性。所以我们会看到像阿里这样的公司对杭州的影响,深圳有像平安、万科等这种公司对整个城市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好的城市治理想办法减少这种不端行为的外部性,包括像犯罪,这些事情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所以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引导正的外部性,想办法减少负的外部性。

今天这个简短的演讲,主要和大家分享我的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无论中国还是全球,平台城市尤其是超级平台城市的崛起会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我们在中国、全世界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超大型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不光是城市化的过程,还是一个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的过程,我们需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城市会成为我们将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互动的过程可以看到大量的企业和组织能够通过城市这个平台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城市的管理思维需要转变。像IBM、麦肯锡倡导的智慧城市,今天我们可以借助这些高科技更好地管理城市。但是我认为仅有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够,我们需要平台城市思维。我们在城市的治理过程中我们要从智慧城市转到平台城市,这个转变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大量的商业性平台治理的这些理念,帮助我们提升城市的治理,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大量地引导、鼓励基层、个体和组织的参与,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政府,这样我们不光能够减少政府的负担,而且可以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为平台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平台城市治理的核心是提供和促进高质量的交互。一个好的平台城市,应该能够为这个城市所有人和组织提供非常便利的交互,因为所有交互都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商业的价值。这就意味一个好的城市必须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包括更好的网络,更好的交通系统,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交互的前提,一个好的城市它应该有很多的帮助其他人满足各种组织交互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好的人才匹配的平台,需要有更好的家庭跟学校的平台以及医疗服务的平台。总的来说,平台城市治理要尽可能为平台上的参与方提供高质量的互动,提供便利,这是我们讲的平台治理的核心。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英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奖Samuel Johnson的一句名言。他是第一本英文辞典的编纂者,他在牛津读书,他非常喜欢城市,他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话。“一个伟大的城市是我们领悟生活的伟大地方。”还有一句“聪明的人不应该去乡村,应该在城市里面。””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现在我想把“伦敦”改成“城市”——“如果你厌倦了城市,你就厌倦了生活。”重要的是,对在座各位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集中我们的力量让城市成为一个美好生活的地方,能够为经济增长,为中国繁荣,为全球繁荣创造更多的价值,谢谢。

提问:对于城市不光需要自上而下的决策,政府部门决策转变近些年来是否有些遥远,一线城市当前逆城市化的远期有什么预期?

钟鸿钧:政府部门的决策转变近些年是不是有些遥远,我认为不是,大家观察最近这些年包括前面提到的像阿里和腾讯已经在参与城市的治理,包括公共交通的对接,包括现在腾讯在做的E证通,都是企业参与城市治理的典型。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已经在做出转变,我对这个比较乐观,虽然也许没有大家期望的那么快。第二,一线城市当下是不是有逆城市化,个人不认为这是一个逆城市化,我认为现在在一线城市他们有这种限制人口,这种规模的做法,但是我们觉得长期来讲可以看到这个巨大的网络规模效应还会主导城市的发展,当然不是说这个城市大到五千万或者一个亿的人口,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包括城市之间的连接可能会导致城市群之间的崛起,比如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之间的连接越来越便利。在将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超大规模的城市或城市群,它可能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比如说上海。上海跟苏州的连接已经非常非常密切了,所以将来城市的定义可能会更为广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授权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264024.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肯锡领导力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