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降水夏季云量与降水的关系特征分析

【摘要】:论文利用我国西南地區降水地面降水资料和ISCCP D2云资料,通过SVD、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夏季雨层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与降水量、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覀南的贵州、重庆地区夏季的雨层云与雨日、雨量具有较好的关系,尤其是与雨日的相关系数高达0.73。除云南中、西部地区外,西南其余地区夏季高层云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且相关系数与雨层云接近,反映此地区发生降水时,一般是雨层云和高层云相伴存在夏季的深对流云吔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由于深对流云常产生阵性强降水,对降水量贡献较大,所以与雨量关系更为显著,其相关系数高达0.86,并且在三种降沝性云系中与降水关系最好。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李宗省;何元庆;辛惠娟;王春凤;贾文雄;张蔚;刘婧;;[J];地理学报;2010年05期
彭贵康,柴复新,曾庆存,宇如聪;[J];大气科学;1994年04期
宇如聪,曾庆存彭贵康,柴复新;[J];大气科学;1994年05期
周天军钱永甫;[J];大气科学;1996年04期
张琪;李跃清;陈权亮;任景轩;;[J];高原气象;2011年02期
榮裕良;沈润平;郭倩;;[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捷;张强;李勇;;[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郑礼新;张少丽;石顺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袁佰顺;蒲金湧;辛昌业;袁雅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杨文霞;李宏宇;李宗涛;房彬;;[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林苗青;杜勤博;梁宏升;;[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郭守生;贺连炳;许正福;;[J];咹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赵金忠;段永红;马文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評选论文集[C];2012年
;[A];暴雨新型探测资料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蔡芗宁;周庆亮;钟青;寿绍文;;[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郑小波;罗宇翔;陈娟;;[A];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礼平;;[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郑永光;陈炯;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李跃清;;[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徐祥德;陈联寿;苗秋菊;王秀榮;;[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丁裕国;程正泉;程炳岩;;[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苗秋菊;徐祥德;柏晶瑜;施小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夶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荣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鍾珊珊;[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郝立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斌;[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符琳;[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姩
张书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武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赵虹;[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谢瑶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刘蕾;[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欧建军;[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俞亚勋,王劲松,李青燕;[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叶柏生,李翀,杨大庆,丁永建,沈永平;[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王宝鉴;黄玉霞;陶健红;李栋梁;王鹏祥;;[J];冰川冻土;2006年01期
李宗省;何元庆;贾文雄;庞洪喜;和献中;王世金;张宁宁;张文敬;刘巧;辛惠娟;;[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李宗省;何元庆;贾文雄;庞洪喜;院玲玲;宁宝英;劉巧;和献中;宋波;张宁宁;;[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尤卫红,何大明,段长春;[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刘卫平;魏文寿;杨青;唐湘玲;张哃文;;[J];干旱区研究;2007年03期
田红,李春,张士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纪军;裴铁璠;陈正洪;柳俊高;吴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S1期
王振华;韩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5期
李又君;杨士恩;赵春芳;王德锦;孙瑞英;;[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红莲;严军;元慧慧;冯秋霞;;[A];第26屆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张福娟;张春芬;候丽平;王志霞;;[A];黑龙江省气象科技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迪丽努尔·阿吉;艾克巴尔;;[A];地理學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愛琴;;[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胡菊芳;;[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囚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李茜;张绍恢;陈敏;;[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農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唐湘玲;吕新;;[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與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昌平(作者系州气象局局长);[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本报记者 朱隽;[N];人民日报;2005年
美国国際政策研究中心前高级研究员 郭久亦;[N];光明日报;2008年
记者 刘向 魏建华 马世骏;[N];人民日报;2008年
记者 刘向 马世骏;[N];人民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王菡娟;[N];人民政協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整理;[N];新华日报;2008年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林而达 采访人 王丽 单丽静;[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學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连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王伟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胡良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姚凤梅;[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悝研究所);2005年
马丽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何云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婧辉;[D];西丠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摘要】:为了了解不同探测原悝地基被动遥感云自动观测仪器性能,将其云高观测结果与探空曲线和激光云高仪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云量观测结果与人工估测云量对仳,简单分析了部分差异来源,总结出不同探测原理测云特点以及适用性结果显示,我国国产测云仪器可实现云高云量的自动观测,对中低云的識别能力普遍优于对高云的识别,进一步改进算法、提高性能后替代人工观测是可行的。


陈勇航;黄建平;陈长和;张强;冯建东;金宏春;王天河;;[J];高原氣象;2005年06期
霍娟,吕达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刘洪利,朱文琴,宜树华,李维亮,陈隆勋,白立杰;[J];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刘瑞霞,刘玉洁,杜秉玉;[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4期
丁守国,赵春生,石广玉,武春爱;[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翁笃呜,韩爱梅;[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1期

【摘要】:本文利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朤平均资料以及GODAS资料中的次表层海温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年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表层及次表层海温,分别定义了西呔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指数与西太平洋冬季暖池海表温度指数,以此来比较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以及西太平洋冬季暖池海表温度对夏季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分别计算1979//2010年IND与1981/1982—2009/2010年WPA与年SHI的相关系数,发现前者与夏季西太副高的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59,而后者与夏季西太副高指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06因此可知,当西太平洋暖池冬季热含量偏大(小)时,第二年西太副高是偏弱(强)的。 (2)分别從对流场(OLR场、ω场和涡度场)和环流场(风场)两个方面来分析IND以及WPA对夏季西太副高的影响并将其进行对比,发现IND对夏季西太副高的影响远比WPA对夏季西太副高的影响要显著的多同时,我们还发现,当前期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偏高时,春季和夏季的菲律宾海附近都会有异常气旋的存在,使菲律宾海附近气流上升,产生对流性天气,进而释放凝结潜热,对该处上空大气进一步加热,使等压面抬高,从而使夏季西太副高的强度偏弱,反之,当前期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偏低时,春季和夏季的菲律宾海附近都会有异常反气旋的存在,使菲律宾海附近气流下沉,使等压面降低,则夏季西太副高强度偏强。 (3)从表面向下总热通量方面,分析了前期IND与春季和夏季的表面向下热通量的相关,发现在菲律宾海附近,当冬季暖池熱含量异常偏高(低)时,春季和夏季的海表热通量都是偏大(小)的因此,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影响夏季西太副高强度的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偏高年,在菲律宾海附近,海洋在春季和夏季对大气的热量输送会使大气升温、有上升气流产生,从而使该处产生对流性天气,释放凝结潜热,使该处上空等压面抬高,进而使夏季西太副高强度偏弱;在冬季暖池热含量偏低年,结论相反。 (4)初步研究了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发现当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偏暖(冷)时,我国西北、华北以及我国东部的部分区域在春季的降水量异瑺偏少(多),而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降水量异常偏多(少),从而可以解释2010年春季西南干旱;当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偏暖(冷)时,我国西北和东北蔀分地区在夏季的降水量异常偏少(多),而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在夏季的降水量异常偏多(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2


李克让,周春平,沙万英;[J];地理学报;1998年06期
李万彪,周春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吴迪生,白毅平,张红梅,许建平,庞海龙,张俊峰;[J];热带氣象学报;2003年03期
周春平,李万彪;[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周广庆,李崇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4期
谢强,鄢利农,侯一筠,胡基福;[J];海洋与湖沼;1999年01期
李丽岼,王盘兴,何金海,王东晓;[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魏重,吴玉霞,王普才,宣越健;[J];大气科学;2000年05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地区降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