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集团的经营理念是什么有什么可值得借鉴学习的吗?

  2017年上半年,对于很多车企来讲并不是很好过,因为从中国乘联会给出的数据中上半年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下降0.2%。但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一家一直亏损的乘用车企业终于要盈利了,它就是一汽轿车。

  在7月中旬,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据公告显示,一汽轿车销量对比去年同期增长37.83%,预计上半年净盈利为2.7亿~3.3亿元。这次公告对于长期深陷亏损泥潭的一汽轿车来说无疑是非常兴奋的。但是要是细分到一汽轿车的具体车型的销量成绩的话就会发现一汽轿车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因为一汽轿车之所以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并且在销量上快速增长,最大的功臣是合资品牌一汽马自达,而自主品牌一汽奔腾轿车的发展依旧是停滞不前。为什么这样说呢?疆哥先给大家看看两个表格。

  从表格中我们能够发现奔腾的轿车车型的销量对比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度的下降,而下降幅度较小的还是奔腾的首款SUV车型,要知道今年上半年SUV市场可是唯一一个同比保持增长的乘用车市场。而让奔腾整个品牌对比去年同期依旧增长的原因是因为今年3月份上市的奔腾X40。

  而从一汽马自达的销量中能看出,一汽马自达基本占据了整个一汽轿车的60%的销量,也得益于马自达的高速增长才拉动整个一汽轿车的销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汽马自达的销量要算进一汽轿车的销量里呢?而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为什么又没有算进一汽轿车的销量里呢?如果要解析起来得从整个一汽集团说起。

  一汽集团全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子属公司非常多,而刚刚疆哥所说的一汽轿车、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都是属于一汽集团的子属控股公司。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则是一汽集团跟丰田大众的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并且由双方合资建厂生产,这样说起来的话虽然他们名字都带有一汽,但是一汽轿车和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在销售生产上是分开不同公司算的,所以一汽大众、丰田的销量是不会算到一汽轿车的。

  至于一汽马自达为什么要算进一汽轿车的销量里,是因为马自达是直接授权给一汽轿车生产,并提供技术支持,所以在生产上跟合资建厂的一汽大众、丰田不一样,一汽马自达的车型是完全有由一汽轿车的建造厂生产,收入上一汽轿车也只需要给马自达公司授权价格,利润是不需要双方分成的。也许有人会问:的确也是有一汽马自达公司啊!为什么不是合资建厂?而疆哥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下,确实也存在那么一家公司,但是公司全名是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日本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营公司。股份占比为一汽集团4%,一汽轿车56%,日本马自达40%。公司作用是负责销售马自达品牌车型及它们的备件、附件和工具。

  在知道为什么一汽马自达的销量为什么算进一汽轿车之后,回头看一下整个销量,不禁又在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一汽马自达能实现高速增长,而自主品牌的奔腾却还是如此低迷?

  先来说说一汽马自达吧,其实我们观看整个马自达品牌来讲整个上半年的车型销量在中国都是处于上升的,所以一汽马自达的销量增长也跟整个马自达品牌的发展有关!首先,在技术上马自达的新一代创驰蓝天技术可以说是获得了各位媒体和消费者的一片好评,在业界也属于有着非常高的水平;在颜值上,新的马自达车型都用上了最新的魂动设计,年轻运动的外观非常符合如今年轻消费者们的爱好;在市场上,日系车的销量复苏,有利于马自达的在中国的发展。

  至于奔腾持续低迷的原因,疆哥则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跟环境有关,整个上半年的中国乘用车市场对比去年同比是处于下降状态的;

  二、跟一汽奔腾的技术有关,有人说一汽奔腾的很多技术用的都是老款马自达的技术,就连最新推出的奔腾X40都是跟森雅R7同平台打造的。有网友甚至讽刺奔腾汽车就像电脑城的组装门店,拿全球各个车企的不同资源东拼西凑来攒出一辆整车;

  三、车型更新换代慢,自06年的11年间推出6款车型,而B70这款06年推出老旧的车型也没有换代的迹象,导致在整车设计上跟不上时代;

  四、品控问题,奔腾的很多车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品控问题,B70甚至出现过自燃时间,2016年一汽奔腾虽然也召回8603辆X80,但还是难解消费者们心中的不快啊!

  其实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品控、产品力上做好,奔腾在品控上做不好最终迎来口碑下降。在产品力上又不肯发力,颜值跟不上时代潮流,d导致同级对比优势不强,最终变成现在这样子也是自作自受。反观马自达,大力发展自身产品力,设计上迎合潮流,技术上不断创新,能够有现在的销量增长确实也是应得的。

原标题:500多页的机器学习入门笔记,下载超5万次,背后都有什么故事?

从动笔到完成,梁劲差不多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作为人工智能的门外汉,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关于梁劲,关于《机器学习——从入门到放弃》的诞生始末,希望下面的对话能给你一点启示。

AI科技大本营:能简单自我介绍下吗?

梁劲:我是一名设计师,目前在 SAP 从事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自 10 多年前加入这家公司以来,一直在做 business applications。SAP 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系统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很多超大公司都在用 SAP 的软件解决方案,包括微软、苹果、Intel、波音、3M 等 ,SAP 在企业管理系统方面积淀深厚,在这 10 年里,我参与多款产品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和数千名同事一起研发一款耗资数十亿美金的大型产品,获得了很多经验、知识、教训。目前我参与的产品,是一款让普通用户自助式分析和展现数据的 Cloud Analytics 产品。

在加入 SAP 之前,我在一家初创公司担任产品设计经理。这家 startup 是由 Intel 亚太区一个 VP 创立的,创立之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一群年轻人满腔热情地加入了这家公司。在奋斗了 4 年之后,我选择了离开,很不幸的是这家公司后来很快倒闭了。

作为早期员工,我经历了产品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很多感慨,即便离开这家公司很多年了,回想起来也依然有点感伤,就像是看着一个小宝贝诞生后不幸夭折的感觉。虽然公司的产品失败了,但这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成长最快,收获也最大的一段时间。

AI科技大本营:您大学毕业之后都从事了哪些工作?

梁劲:我的专业是化学相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做公务员。这是我人生当中最黑暗的 10 年,那段时间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报、聊天,下班后就是玩游戏,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生毫无希望的感觉,我想摆脱这种生活模式,但又觉得无能为力,我不知道如果不做公务员,我还能做什么,我什么也不会啊,我这 10 年最宝贵的青春就这么稀里糊涂荒废了。挣扎了很久,我最后决定破釜沉舟,下定决心把自己的饭碗砸掉了。

这些年很多人为了考公务员,挤破了头,是不少人热衷的工作,即便在当时,公务员也是热门工作。当时我辞职的时候,周围的朋友一片反对之声,有一个认识的领导,对我说:“你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多少人钻头觅缝想当公务,你却要自己砸掉铁饭碗!”回想起来,这一生做出了很多愚蠢的决定,但离开政府部门是我这一生最正确的抉择。

离开政府后,因为机缘巧合,我加入了刚才提到的那家创业公司。其实一开始是非常艰难的,从政府部门跳到浑身不搭界的 IT 创业公司,技能上是有所欠缺的,我所有的相关技能都是基于兴趣爱好自学的,从专业程度上来说,我完全就是新人。

我在那家公司,负责产品的构思,以及具体的用户界面设计。因为是初创小公司,所以职责比较综合,我在这家公司边做边学,逐渐在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遍地都是 startup,其实当年国内的创业公司非常非常少,我们做的产品,最早是对标 Groove(后被微软收购),后来产品方向变了,尝试过不同的方向,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在初创公司工作,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但做事也有它的好处,与 9 万人的大公司相比,在小公司个人其实有更强的 ownership,对产品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及时验证 idea 最后的成效,虽然公司产品最终失败了,但这个过程个人收获不少。在创业公司打拼了几年之后,迫于生计,我最后选择了进入外企,开启了另外一段职业生涯。

AI科技大本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因为什么原因而关注?

梁劲:最早关注人工智能,大概是在 2016 年,也就是在 AlphaGo 一鸣惊人之后,当时感觉很震撼。然后开始断断续续看关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但是还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阶段。后来在网易公开课上,试图看吴恩达在斯坦福的机器学习教程(不是 Cousera 的那个版本),看了一阵就放弃了,因为看不懂 。

其实我不是程序员,本身没有很强的动机去深入学习 AI,我当时做的产品本身也不涉及 AI。只是我做数据可视化产品,已经好些年了。看到人工智能的火爆,我在思考是否有机会用 AI 重塑传统的Business Intelligence/Analytics(商业智能/商业分析)?

传统的BI (business intelligence)虽然号称商业智能,但其实没有真正的智能。用 AI 去革新 BI/Analytics,才有机会提供真正的“智能”,然而这不可避免会涉及到 AI/Machine Learning,如果我自己完全不懂,我又如何能去设计突破性的 Analytics 产品呢?所以,我就有了学习“机器学习”的动机,我并非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机器学习”,了解它的原理,想把它和传统的 Analytics 结合,看看有没有机会做出有突破性的创新产品。

AI科技大本营:什么时候产生自己动手写一本机器学习教程的想法的?为什么?

梁劲:学习“机器学习”完全是自我驱动的,并非是工作上的硬性要求,而且我这是跨界学习,作为非程序员,要去学“机器学习”,本身挑战不小。但凡自学新的 topic,特别是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场人士,要长期坚持下去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个 topic 还很难,如果没有强烈的动机,不少人学着学着就很容易放弃了,这是人性使然。

我在学习初期,也遇到巨大的困难,根本学不下去。后来自己想方设法在网上找各种英文教程硬着头皮看,勉强看懂一些,到后面才越来越顺了。在看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笔记,到后来内容也积累得越来越多。

Learning by doing 和 Learning by teaching 都是高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就想通过 Learning by teaching 的方式去学习,于是产生了把笔记整理成教程的想法。通过整理笔记,重新组织,也是一个整理思路,加深理解的过程。

)”。我意识到很难的 topic 其实可以用直观、有趣的方式去呈现。市面上机器学习的教程可谓多不胜数,但写的直白简单的却凤毛麟角。人都喜欢看图的,讨厌看大段大段枯燥乏味的文字,因此,我萌发了用图形化的方式去写一份教程的想法。

AI科技大本营:在开始动笔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梁劲:写这个教程,其实是边学边写。针对每个算法,查书籍,在 YouTube上看视频、在 Google 上搜索介绍算法的文章,特别是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课件,如果只是简单的黏贴和复制,那是网络搬运工,没有太大价值。我在一开始就定位于做一份高质量的精品笔记,所以在消化它们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并重新组合,尽量以图形化的方式来展现。

虽然这份笔记的内容大部分都来自别人,但解构并重组,也算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特别耗时。打个比方,搞懂一个算法,花了一个星期,再把它用新的方式表述,花了 2-3 个星期。我不是 AI 专家,这份笔记跟市面上的教程,从深度或广度都没法比,但我自信它对于初学者的友好性,可能不亚于绝大部分教程。

AI科技大本营:您是怎样学习机器学习的数学知识的?

梁劲:吴恩达有几个视频,介绍机器学习里用到的常用数学知识,可能只需要 2-3 个小时学习就能了解了。

AI科技大本营:您是如何安排写作时间的?

梁劲:为了写这个教程,占用了大量私人时间,经常做到深夜,周末泡在星巴克写,过年的时候都每天写,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AI科技大本营:在写这本教程的过程中都碰到了哪些困难?

梁劲:遇到最大的困难,还是数学,这恐怕也是多数人学机器学习遇到的最大障碍。我大学毕业多年了,对于数学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每次看到算法部分,看到数学就崩溃,看不懂啊,那些符号是啥意思都不知道,仿佛天书一般。后来看了 Andrew Ng(吴恩达)的 Coursera 上的教程,然后逐渐就能看懂那些公式了,看懂那些数学符号了。要精通 Machine Learning 肯定需要很懂数学,但如果只是入门和应用,需要懂的数学并非想象的那么难。我在做这份笔记时,考虑到了初学者忘记了数学这种情况,尽量图解注释了相关公式。

AI科技大本营:从动笔到完成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是什么让您支撑下去的?

梁劲: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一年左右时间。回头一看,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整个过程挺艰难的,有时看不懂算法的时候,心里那个着急啊,数学忘光了,学起来非常吃力,有时也难免有想放弃的想法。只是又觉得笔记做得这么多了,貌似做的还不错,放弃也有点可惜,于是又硬着头皮做下去,那些困难后来基本也克服了。

AI科技大本营:在这个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梁劲:整个过程,我特别想验证的一点,就是是否可能把特别复杂的东西,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把它讲述清楚?目前来看这个目标初步达到,从读者的反馈来说,他们对笔记的评价非常 positive。如果有资源和团队,我很自信还能以更好的方式去呈现概念,做出一份非常好的优质教程。只是限于成本和时间,我一个人目前没有不太可能做到这点。

太多的技术书籍和文档都写得晦涩难懂,为什么不能写得浅显易懂呢?可是要把复杂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让别人读起来顺畅,读起来舒服,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怎么教过学生如何去以友好的方式、以结构化的方式去陈述和表达概念,甚至非常多的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很好地教授复杂的概念,照本宣科。无数学生深受其害,不是学生笨,而是老师不会教。很多一流的专家,长于技术,长于研究,但不善于清晰易懂地表达,他们更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向初学者去表达。

曾经看过网上有人说,“不要使用同济版《高等数学》教材….美国的教材写的真不错,通俗易懂;麻省理工的老师教的真是好,深入浅出。国内的教材怎么就这么难懂!但是同样是高数,为什么学起来感受会差别这么大呢?”, 我没有学过同济版的高数,但我有类似的感觉,国内的教材,各种技术书籍,普遍写的很烂。不是 topic 太难,而是它没有被以合适的方式去表述!

我在想一个问题,国内的中学、大学教材,是否有必要来一次改写大翻新?大学里是否有必要把“视觉传达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

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如何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值得有志人士去研究,我也倡议一下,希望设计师、Technical Writer、产品专家、技术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共同努力研究这方面的实践方法,总结提炼Best Practice。比如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视频教程》,算是机器学习领域屈指可数的优秀教程了,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教学技巧,以后有时间,可以写篇文章分析总结好的展现技巧。

AI科技大本营:笔记传到网上之后,有人给您提意见吗?

梁劲:有的,不断有读者发邮件或微信后台留言点赞,表示感谢。普遍的评价是教程做的精美,觉得教程写的很清晰、浅显易懂。当然也有读者帮助指出了教程中的差错,提出建议,并期望提供更多算法的介绍。

AI科技大本营:未来会关注哪些 AI 领域?打算写另外一本教程吗?

梁劲:未来可能会关注一下强化学习。暂时没有写另外一本教程的打算。我这个英文版笔记是无偿分享,不断有读者问是否有中文版,很抱歉暂时没有这个计划,做这个太耗费精力,以后看情况再说吧。

AI科技大本营:对想转型 AI 的职场人士有什么建议?

梁劲:我也不是 AI 专家,提建议不敢当。我只是想说,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需要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和趋势的变化。长期局限在某个领域和环境里,即便成为专家。如果不积极拥抱新事物、新知识,有 overfitting (过拟合)的巨大风险,一旦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原先的知识、技能、优势都会化为大幅贬值,甚至化为乌有,被时代所抛弃。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是避免自己走向保守封闭,跟上历史进程的有效手段之一。

预享信息科技:本文转至AI科技大本营

【摘要】: 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已被世界公认为汽车制造业最成功的管理模式,并且西方学者将其理念、思想、技术体系概括为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对TPS的研究已经遍布全世界,众多研究与推广TPS的企业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丰田的管理方式重视在企业里要建立质量文化。丰田最重视的是确实执行与采取行动,我们总是要求员工:何不采取行动,尝试不同的方法呢?当你诚实面对失败时,才有矫正的机会。于是,藉由不断改善,或应该说是靠不断尝试的行动以获得改善,就能提升实务与知识。 建立无间断的流程。从一开始,丰田就认为,谁都能雇用机械师、工程师,谁都能雇用这个、买下那个,但是,在建造一部车之前,丰田应该先使建造一个模型、制造一具引擎等的新革命性流程至臻完善,一切必须回溯到源头,就是这种理念使丰田与众不同。 杜绝浪费。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注意从接到顾客订单到向顾客收帐这段期间的作业时间,藉由移除不能创造价值的浪费,以缩短作业时间。 现场改善在制造业,数据当然重要,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事实。不带任何成见地到现场实地观察生产状况,对每件事、每个问题重复问“五个为什么”。 打造学习型组织。我们把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错误发生时,我们不咎责个人,而是采取改正行动,并在组织内广泛传播从每个经验中学到的知识。学习是一种持续的、遍及全公司的流程,所有层级的团队成员都能彼此分享知识。 丰田为什么能成功,对丰田模式只有一孔之见的我认为: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正是国企所缺少的、应该借鉴和学习之处。 通过学习,我们将丰田的问题解决法引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教育培训,大部分管理人员基本掌握了此方法。在工作实践中,他们运用此方法,解决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增强了企业推行TPS的信心。 企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通过学习TPS,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和标准,坚持下去,我们的企业会尽快走出困境,去迎接辉煌的未来!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9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魏迎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胡红云;林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梁永建;杨光薰;夏国平;;[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0年02期
黎小平;;[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彦如;马红;;[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仝强;谢永春;李长华;杨海军;;[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薛彬;;[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董桢;;[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姚宇国;隋薪;董桢;李孟元;林嵘;;[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贺小丰;;[A];2010年浙江省质量管理优秀论文选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玉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宋迎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建军;谢华生;谢咏梅;;[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赵书峰;王瑞金;;[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闵启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A];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会议资料[C];2007年
陆海忠;;[A];“东飞马佐里杯”2007高效能精梳机工艺技术交流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王方水;王美荣;司志奎;;[A];“德昌杯”2006年全国紧密纺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接民;李恩柱;;[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A];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文集[C];2008年
陈光华;丁咸木;;[A];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贾晶晶;[N];中国企业报;2011年
本报记者 于普增;[N];中国质量报;2004年
本报记者 赵三明;[N];中国工业报;2010年
特约撰稿 王嘉徵;[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丛根;[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营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