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是对求职者的一种不信任的说说做法,个人觉得有鄙视的行为,认为你做不好这个工作才会用面试的方式来刁难你

钱钟书在名著《围城》里,半开玩笑地说到:“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语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的学生,社会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那么处在鄙视链底层的教育系学生怎么办?“他们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这一段看似戏谑的调侃,却一语道出了那个时代的人心浮躁。百年之后的今天,随着社会多元化的日益发展,大学所谓“专业鄙视链”也正在慢慢地消失。然而,国人自古就有的名校崇拜心理,一条全新的“鄙视链“,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恣意横生,乃至愈演愈烈。

我们不一定都有光明的前途

华灯初上,陆家嘴高大的写字楼灯火通明。衣着鲜亮的人还在夜幕之下,奋斗努力,尽可能让自己过上更为体面的生活。这些在繁华中心上班的白领阶层,动辄年薪大几十万,然而究其出处,鲜有毕业于非名校者。

在这个地方,学历仿佛是高楼之下一条两岸相阔的河水。普通大学毕业生在这头,热闹的他们在对岸的那一头。

如果往回看,在上个世纪,父辈所处的那个年代,大家对于学历的执着似乎没有现在如此之深。

就连《新华字典》都非常诚恳地说到:“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可惜如今,名校的崇拜作祟,一条完整的“外国名校>985>211>一本>二本>大专”的“学历鄙视链”,阻隔了多少兴致昂扬参加秋招、春招面试,但是却败兴而归的毕业学子。

虽然早就在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规定:明文禁止高校举办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之中,实行非985、211学历不录用的限制。但在实际上,招聘单位的学历歧视依然普遍存在,不仅没有得到根除,反而有愈发明目张胆的趋势。

去年新闻爆出:苏宁集团在广东工业大学举办校园宣讲会,招聘职业前途无限的管培生。当然,不少的同学跃跃欲试。而他们满心欣喜,带着简历到达会场之后,却被负责人明确告知:

”一些好的岗位,比如管培只能留给 985,211等名校毕业生,他们是奔着管理层去的,而你们不行。”

原本是一场令人期待的校园招聘,到了最后却不欢而散。

许许多多对于未来报以美好憧憬的毕业生,因为所谓的“出身不佳”,一次又一次被备受招聘的歧视。出师未捷,心中难免不有抱怨:新华字典还是那本新华字典,只是没考上名校的我们,却不一定都有光明的前途

学历歧视并非中国本土所独有。比如前段时间官司缠身的Facebook,有半数以上的员工来自全美前十的学校。而有一些国外的大公司虽尽管没有如此极端,但是毕业于世界排名前二百大学的学生,确实是大部分员工的学历构成。

其实,无论中国企业还是外国公司,对于名校学历的崇拜,都有一定的客观的原因。

第一,有研究显示,就读于“985”、“211”等学校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能力在平均值上确实优于其他普通大学。以四六级考试成绩为例子,抛开外语专业学校,仅仅看国内的综合性大学。2015年,北京大学的学生考四六级的平均分高达568,第二名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553居其后。名校之外的平均成绩,就鲜有出众。比如,马云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其学生的六级均分只有333分。尽管,名校毕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非常优秀,但是从总数来看,其能力出众者确实相比于普通大学更多。

第二,学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指标。尽管我们一再抨击高考制度的不公平,但就目前而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模式,确实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认可。相比于其他难以衡量的指标,比如说,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更偏向主观的评价,学历是既看得见,又具有公证力的硬实力。以高考分数决定排名高低,而名校采取择优的录取体系,整个录取过程由国家统一进行指挥,公开透明无差别,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这无疑是值得信任的。

第三,名校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人才。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高等学校有1700多所,其中“211”、“985”学校总共151所,占其中的6%。总数不到10%的学校,却承包了全国近五分之四的博士生、三分之二的硕士生、三分之一的本科生,以及半数的外国留学生的培养任务。这些学校还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近70%的科研经费。拥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优越的师资,这些名校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目中的翘楚之处。

再加上,中国人普遍相信“学而优则仕”,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意味着这些学子至少是高考选拔比赛的优胜者。我们也就一再相信,拥有名校学历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也更容易被培训成公司需要的人。

因此不难理解,同学们在考研备考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想要把名校作为报考目标,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这当然是一种更高远的志向与追求,其心诚然可赞。

不过,如果被功利主义冲昏了理智,陷入沉迷于学历情结的浮夸之中,往往结果会适得其反。

当你放弃捡起地上那六便士,选择了抬头看月亮的时候。内心只会更加笃定,你从来不会去想如何做到一步登天,伸手捧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由于学历歧视现象的屡禁不止,加上社会现实的各种压力,在一些浮躁者内心之中,早已经划上了一条简单粗暴的“考研鄙视链”——“报考国外的瞧不起报考985的,报考985看不上报考211的,而那些没有志气的人,只会想考普通学校”。

毫无疑问,这样的“考研鄙视链”是一种浮夸心理的作祟,是一座没有扎实地基的空中楼阁,当然也只能是一种病态的存在。

理想纵然丰满,但是认清自我更加重要。当让我们冷静头脑,停下来认真想一想,就不难发现:那些不顾自身的实际,以追求功名利禄之心,一心冲击名校的人,往往得不到最好的结果。

根据《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每年研究生考试中"弃考族"弃考率约在10%-20%之间。也就是说,每10个考研的同学当中,就有1到2个同学选择了中途退出。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以去年庞大238万的考研报名人数计算(创下了13年以来的新高),弃考的人数高达24万人左右,差不多就等同于8所一般规模大学的学生,全部选择弃考

也许这些考生当中,有不少是自身的原因选择退出。但是我们不难想象,这其中有多少人,仅仅是因为目标制定得过分宏大,远远超越了自身的能力,到了最后不得已提前结束追求梦想的机会

其实选择正确的报考学校,就如同选对人谈恋爱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借用一位作家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过程是再合适不过了: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最后,当你开始认清了自我,为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你就不会太在意最后的得失成败。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一切的过程都是如鱼得水,而过程的本身就是馈赠。按部就班,就是伟大。往往这样的人,更能获得命运的垂青。

有一种病态,叫做浮夸。而有一种浮夸,叫做“考研鄙视链”。抱有这样的心态去考研复习,到头来只会是一场黄粱之梦。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一步一步走,按部就班。

来源于:学术志 作者:朱伟老师(ID:teacherzhuwei)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先谢谢大家的关心。这几个月一直忙于投简历,面试。简历投了五十多份,面试大概有十几家吧。

今天我得到了一个在德国的国际律所的Offer。确切的说是一个国际咨询公司。其中包括律所、税务所、经济审查等业务。

我这几个月依然没有工作经验,但积累了不少面试经验。这次得到Offer也在意料之中,因为的确是我所有面试中表现最好的一次。

除此之外,还在等另外一个律所的消息,本周还有一次面试。所以目前还不能定下来到底要去哪里。但至少,现在有一个保底的工作了(说保底有点不确切,因为所有的工作都配得上我。只能说它不是我面试中遇到的最牛的所),还是很开心。

等一切尘埃落定,我会好好总结这一段日子的心路历程。希望给还在找工作的朋友提供一点信息和心理上的支持。

再次谢谢所有人的关心,建议与意见!

这是一次在德国找工作的面试经历。

因为我在德国读博时间过长,期间一直抑郁。去年十一月开始,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改变。于是从前一天还昏昏沉沉的状态,到第二天其次咔嚓把简历弄好,准备齐全现有的各种证,在网上,向每一个律所(法学专业)投简历。

我知道这几年经验的空白,是弱项。于是想办法通过一点点优势(书面德语),认真地针对每一个律所,写一封情词恳切的求职信。

我也知道,我的资历过不了人力资源筛选那一关,所以都是直接与律所 做跨国并购或者有中国业务的合伙人写信。

效果还不错。虽然大部分合伙人都直接把我的求职信转给人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或者被拒,或者被无视。

见了几个合伙人。因为我在信里提了,即使律所目前不需要我这样的人,也可先见面聊聊。真有人找我去聊。态度都比较和蔼。还留下我的资料,说是以后有职位空缺了再联系。

不管怎么说,德国人大部分表面上是和气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所谓素质吧。

唯有下文要讲的这次面试经历,给了我一点打击。写出来也不怕大家笑话,我反而觉得这样能帮助我和与我情况类似的朋友尽快自愈。

其实诡异的感觉从我向那个律所发出求职信之后就产生了。首先我很惊异于合伙人A快速的回信。差不多是发信之后五分钟,就回了。

信中毫无德国人一贯的假客气,没头没尾,只一段:

“谢谢你的求职信。下周三过来?”

我心中立马好几个问号:过哪去?几点?……

由于事先做了功课,知道这个律所是最早做中国业务的比较好的国际所。我联系的合伙人,也确实是该律所中国业务方面比较在行的资深律师。于是不疑有他,依旧按我礼貌的风格写了封回信,并请他提出具体时间地点(哪个办公室),我们好面谈。

依旧是很快的回信,约了时间,让我去律所直接报他姓名,之后会有人带我上去。

再次回信确定了这件事,我也尽量调试了心态,作了一些准备。

面试那天,我准时到。约见的合伙人A还有其他业务,让我在会议室等。这很正常。咱们求职者等十分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也是常有的。后来实在等不了了,尿急,于是先去方便了一下。

待我回来,发现A已经背对我,坐在那里。翻着我的资料。

我迎上去,与A握手,并自我介绍。顺便对刚刚去方便的事情表达了一下小小的歉意。

A对此没反应。待我坐下,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抛过来一句话:

“你这几年都在做什么,除了写你的论文?”

我一下子慌了(真是经验不足)。爱说实话的我,只好回复,其实也没干什么其他的事情。我的论文进展不是很顺利,也没有心思做太多实习……

A立马苦着脸,皱着眉,很直接:

“不行。这样不行。我不能要你这样的人。”

我鼓起勇气,强撑着给自己解释:“我之前状态不好,现在想重新开始。我想根据我自己的能力,我可以。”

A又翻了翻我简历,那眼神仿佛看见一堆屎落在他手上一样的嫌弃:”你这几年,就没干别的?就是练钢琴,画画,写作?(我在兴趣爱好栏里写的)这都是什么?!”

我已经没有力气回答。感觉抑郁症状已经占据了我,什么都不想说。

“我需要的是那种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的人。像你这样,什么也没做,不行。” 他边说,边走到我身边,意思是请我走。

我也站起身来,稍微作了个回应:“ 就因为我这几年没经验,您就断定我是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

然后我就很没脸的被他强行送到电梯口了。

一直出了律所大楼的门,一直走到地铁口,一直到我自己的家里,我都很恍惚。

五分钟不到的面试,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或许这次面试就是现实对我最真实的回应。或许所有其他面试被拒或不了了之的情况,与这次的实质都是一样的。用人单位都揣着对我个人能力的各种不信任,只是人家有涵养,没有直说罢了。

晚上,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不由自主回想起白天的面试经历。越想越不舒服。我是近几年比较抑郁懒散,但是,该有的资质我都有。十多年前就过了国内司法考试,本科硕士都是国内名校。也有海外的硕士学位。为什么就因为没经验,就要被下这样的结论—— 我是一个对外界不感兴趣的人?

还要鄙视我的爱好。音乐,文学,绘画……的确,如果你没有成名成家,没有变现,没什么人拿它当回事。尤其是在律师这样“高端”而现实的圈子里。但是我的爱好,它是整个活生生的人的一部分,它帮助我思考,让我更完整。你没资格鄙视。

不给机会很正常。特别是现在不到30岁,甚至20岁出头,嫩的掐出水的姑娘小伙子一抓一大把的,凭什么给我这个老青年机会?

但,即使你在业内已经风生水起,我是个无名小卒,是你眼里的 Verliererin/ loser,你也没资格鄙视我。你根本不了解我 —— 当然或许你觉得我并不值得你去了解。但,不表示你可以随便对我这个人轻易的下结论。

究竟意难平。当天晚上,我又做了一点没任何意义的事情—— 给A先生写了一封长信。

先是客套,感谢会面。然后表明,我并不想为自己争取在他那里的工作机会—— 因为我们不适合。接着我谈了对他个人行为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做什么都很“快”的人。快速回信,快速面试,快速决定。快很好,效率。但是,快也容易出错,甚至让自己丧失重要机会。

另外,我还跟他商榷了一下对于律师职业素质的一点点看法。我说,律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共情”的能力—— 去理解别人的情况和心理。而这,是我自认为的强项。

当时写的内容比较长,这里只挑了重要的说。之前以为自己对一切打击都做好了准备,没想到现实砸过来时,我还是懵了。那次面试,暴露了我的问题:承受压力的水平不高,应变能力也不强。更主要的,把我刚刚貌似做好的心理建设,一下子击垮。之前几年的抑郁状态,突然又找回来了。

我也跟个别人聊了这次经历。(其中一位德国老先生说,根据A先生的姓分析他并不是德国人。他们德国没有这种银:)) 我以为,经过这段时间找工作的历练,敏感脆弱的神经已经慢慢地变得坚韧。但是偶尔还是会做噩梦梦见A当时鄙视我的眼神。

啰嗦一大堆,最后想跟耐心看完这篇并无干货的文章的朋友说,如果你跟我情况有类似,处于职场鄙视链的末端,请你接受现实并正视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无论现实生活中,用人方如何鄙视你,你都得告诉自己:你们是平等的。他没资格鄙视你。你要继续努力,要自信。不为证明什么,不为气死谁。只为了生存、生活,为了让你的能力终究能得以发挥。

看到那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给我鼓励和关心,很感动。真心的。

为了不过多解释也不想跟谁撕,在这里给无法看长文章,只能关键字阅读的朋友们总结一下这篇的主旨,就请不要再重复一些我们本来都认同但跟我这篇文章没有关系的观点了:

首先,没有经验肯定是硬伤——这是我说的必须认清的现实。

然后,没有人可以因为你的不足而对你不礼貌或者羞辱你。

接着,你不能成天活在别人给你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折磨之中。这种状态必须自己克制。遇到这种情绪马上转移。

最重要的,往前看,相信自己。时间不能抓紧也不能捡回来,只能利用。可供利用的是现在开始的每一刻。

我也没完全走出不良心态的困扰。但是我知道总的趋势是好的。

没听说谁找不着工作最后待家里一辈子的。如果有,那也是你的福气,说明有人愿意供养你。

再补充一点吧。哎,透露个人隐私更多了!其实找工作困难的朋友们,可以先找实习的。用实习补上工作经验缺失这一块。国外这边虽然对实习生要求也蛮高,但是好一点的是,不太廉价使用劳动力。也不太有超过三个月的实习。

(这也是文章下面的一个姐们儿的意见。给她掌声吧!)

欢迎按下方蓝字继续围观我的其他文章:

想看我更多的故事、评论,请关注公众号:玩玻璃球的荒原狼

楼主年龄... ...秘密如今已经入职了自己满意的公司,就吐槽一下那些个奇葩面试经历,
也希望各位看客引以为戒,不要... ...轻易辞职
毕竟... ...好的公司不好找,奇葩公司满地吵

武汉嘛,比不上北上广。不正规公司太多,注:此处不正规即,不给员工交社保,薪资体系很有问题,占用员工正规休息时间还觉得理所当然。


好像现在很多职位都是月休四天,好像有些HR还会冠冕堂皇地说,转正就缴纳社保,转不转正凭个人本事,你工资拿得高还在乎社保那点钱吗... ...之类之类的
我想说,社保是每个正规公司应当为员工缴纳的好嘛,这跟本事和瞧不瞧得上是两码事。连社保都没有能力缴纳的公司,你有什么实力留住小爷我。

就在这职场杂乱的时代,我还是选择光谷那一块公司就业,也是万万没有想到,大公司的奇葩之处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几个大公司的面试,恩,茶后娱乐娱乐,切莫太当真

首先,首先听说英文字母第是二个字的公司。楼主是非常想去加入这个大家族的,奈何,投了几次简历,才姗姗来迟面试通知。


恩 歪瑞严格...第一轮就是笔试
楼主表示 经常光顾此软件 对这等面试题目也是叹为观止
仿佛重新经历一次文科高考。。。。。。不,楼主是理科 当然更加不懂啦
嘿嘿 于是本着诚心实意的态度 除了选择题 还是空白交卷(此处还鄙视了一番 身边偷偷用手机查阅答案的小朋友,人事小姐姐说了呢 不可以用手机查的哟)
人事小姐姐还是既认真既敷衍的问了一些问题 就这样给我不通过了

第二个公司,直播大头。当初楼主还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接到了面试电话,恰逢楼主上厕所,硬是被此公司的人事小姐姐钉在厕所长达20多分钟接电话。。。。。。很尴尬啊


本以为,面试的时候会轻松一些,又是被人事小姐姐足足审问了快一个小时。问的内容吧,你越是躲避,就越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小姐姐,你也是real执着呢,连人家家务事都要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到此,你以为结束了吧。嘿嘿~并没有哦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部门的组长小哥哥又是来面试哦 好嘛 又是一个小时将近
除了专业问题 还有 你能接受公司男女比例失调吗?你能接受上班好好的,突然有两个男生在你旁边口嗨吗?你近两年有结婚打算吗?等等detail的问题
楼主还是抱着诚实坦白的心情回答了
最后这位小哥哥 说本周来消息就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来上班;没消息就是面试没通过,感谢你来面试
本来想着都问如此细节的问题了,应该是没有很大问题
结果居然是一场空,心情歪瑞低落。

第三个公司,曾经上过美国时代广场广告位的公司。楼主虽然没有这样的工作经历,但是人事小姐姐还是觉得本人工作经历可以试试。于是就邮件了一道笔试作业过来,说一天时间完成。


楼主又是绞尽脑汁,用毕生之所学完成了(哈哈。。。有点小夸张,但是确实认真对待)。
朋友看了也是觉得不错,然后顺利通知去面试了。
朋友陪我一起去的,那个写字楼就不多说了,绝壁是每天上下班排队排到吐血的程度
通知下午四点半面,这个时间很怪异吧
提前半个小时到了,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面试上。
问了一堆专业问题,来句,你是依据什么来开这个工资的。
我顿时!!!被蒙的一圈一圈的
好家伙 原来是为了diss我才叫我来面试的呀
我当时也不说什么 就简单回答了一下 根据行业水平,咨询过身边朋友才说的这个数字。
面试的小姐姐就各种怼我啊 还拿着我以前的工作经历不停地打听我以前公司的消息
那我就不客气了 对于这样像是窃取别人公司经营模式的人 给什么脸

我虽然是个小员工,但是高尚的职业操守还是要的。


若一个员工离职了就可以随便卖之前公司的机密,这个员工没有公司愿意要吧。

面试一圈下来,还是想给一些HR小姐姐忠告,若不愿意要此人,大可随便敷衍两下,细节问题还是别像个狗仔一样问得详细清楚。有时候,面试者没有被录取,总觉得自己像是被拉去戏耍了一番,满足您的八卦之心,那我们的真诚之心又该何处放置呢


且行且珍惜,人才不易,也许他只是一颗小螺丝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信任的说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