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每星期一次一次像圈套歌词三小时是什么意思

一日服药三次随饭点走? 错!是每8小时服药一次|服药|药物_凤凰资讯
一日服药三次随饭点走? 错!是每8小时服药一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魏医生说,所谓的“一日三次”,其实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一日两次”就是每隔12小时服一次药。“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原标题:一日服药三次随饭点走? 错!是每8小时服药一次“这种药一天三次”、“这种药睡前服用”……看病拿药后常听医生这样嘱咐,但是一天三次的服药时间到底如何划分,你搞清楚了吗?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用药误区?每年的9月被定为国家安全用药月,听听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魏来为大家解答吧。睡前服药至少提前15分钟某种药一日三次服用,通常病人会理解为服药时间跟着餐点走。魏医生说,所谓的“一日三次”,其实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一日两次”就是每隔12小时服一次药。“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魏医生还列举了几种大家常见的服药误区。睡前服药通常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需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作活动,不宜服药后立即卧床,以免药物滞留在食道,引起食管溃疡。“顿服”是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退烧药镇痛药不可同时吃头痛脑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患病后人们常常会自行买感冒药、退烧药或者止痛药来服用缓解症状。魏医生不建议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的感冒药,或者服用了退烧药的同时又服用镇痛药,“在许多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这种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成分。”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而其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可损害肾脏,造成肾细胞坏死,同样也可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构成破坏,还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白血病。自行停药分情况病人在服用医生开出的药物时,有时候还未服用完药物,就自我感觉身体已恢复,便停止服药。这样自行停药的服药误区在老百姓当中也非常多见。“有一些疾病可以通过自身的抵抗力增加来消灭体内的病毒,用药的目的只是使症状减轻,因此一旦症状缓解,应立即停药,否则就会给肝脏带来副作用。包括普通感冒、扁桃体炎等。”魏医生说,但有的病情复杂,治愈后也容易复发,如癫痫病、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这类疾病就属于病好后缓慢停药类型,“病人应在服药治愈后,为防止复发,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他举例说,前不久医院接诊过一位50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医生开了1个月剂量的口服药,并要求患者半个月后到医院复查,再调整用药。“后来患者服药1周后发现血压已恢复正常,就自己把药停了。结果几个月后身体不舒服,再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血压比之前更高,需要更大剂量的药才能控制血压。”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慢性疾病,被列为终生不停药类型。“这类疾病暂时无法根治,只能通过长期服药控制。一旦药物停止,病情就会复发。如果长期停药,还可能使并发症提前出现。”如果在服用药物期间发现漏服,需要立即咨询医师或药师,制定正确的补救方案。切不可自行在下次服药时加大剂量,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9674
播放数:89781
播放数:98629
播放数:164424
48小时点击排行Published in:
on 日 at 2:08 下午
Published in:
on 日 at 8:40 下午
Published in:
on 日 at 10:09 下午
伴随着哀乐,丁志健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25日上午7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
终年34岁的丁志健因“7·21”暴雨,驾驶自己的越野车回家途中,在北京二环路广渠门桥附近不幸遇难。他是北京一出版公司旗下幼儿刊物的编辑部主任,北大研究生毕业。
一个风华正茂的私家车主,因为一场大雨,竟然活活淹死在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主干道上。丁志健的遭遇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与争议。
连日来,记者通过现场调查、走访当事人家属和目击者,初步弄清了丁志健的丧生细节。
7月21日下午,丁志健出门前往位于北京两广路上的光明日报社附近一个地点,与同为出版行业的朋友谈业务推进的事情。
约好见面的时间是下午2点多。出门前,妻子略有不满,说都周末了怎么还要谈事情,也不是非常紧要,在家陪陪孩子多好,何况外面要下大雨。夫妻俩说好,大约下午4点多妻子给丁志健打电话,让他谈完事情了就早点回家。
下午4点多,妻子给丁志健打了电话,叮嘱他早些回家,此时外面已经下起大雨。丁志健在电话里回复说,回家路上应该不会有问题。下午5点多,有些焦急的妻子再次拨通了电话,丁志健答应回家吃饭。
傍晚7点半左右谈完事,丁志健说要回家同小孩一起吃饭,告别朋友,驾驶着自家的黑色现代途胜SUV,自西向东,沿两广路经广渠门方向,驶向位于甘露园的家,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最终成为他的不归路。
水漫广渠门
北京广渠门桥通车于1989年4月,位于广渠路与东南外二环相交处,西起铁路桥,向东上跨护城河、二环路,与广渠门外大街相接。共有快、慢车桥,匝道桥,三层互通。铁路桥周围地形有一定下凹,成为夏汛时积水容易汇集之处。
比地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更为复杂的是庞大的地下管道结构。煤气、电力、热气、上水、排水,五种管道时而交叉时而并行,在地下两三米至十几米的空间井然有序的排列,维持着地上世界的正常运转。但是,当这些管道出现问题时,地上世界的平静可能瞬间就会被轻而易举打乱。
地下的排水管道所行并非直线。经路面雨箅子收集的积水,在抽水泵吸力的牵引下,沿着自东向西的方向平行于广渠门内大街汇集到夕照寺街,然后进入夕照寺泵站的集水池,再由抽水泵排入支管,之后汇至宽5米左右的方沟,方沟的出口就是广渠门桥下的护城河。自这里,铁路桥下的积水汇入护城河。
广渠门附近的气象记录显示,7月21日当天,铁路桥降雨量达到196毫米,其中140毫米的降雨高密度集中于晚6点至9点时段。
根据北京市排水集团的记录,当天18点40分开始,夕照寺街附近四个排水井开始向上冒水,19点20分,又有十个井冒水,水高达1.5米左右。与分布在铁路桥最低点收集积水的雨箅子和排水井不同,这些分布在广渠门内大街和夕照寺街的排水井尽管也收集路面积水,不经过泵站,是直接汇入同一个方沟再汇至护城河。
7月21日晚,由于降雨强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护城河退洪变慢,河水迅速上涨淹没方沟,短时间内即越过护城河桥栏。1米多高的水淹没了桥栏和其他地上设施,广渠门桥下一片汪洋。河水形成强大的推力寻找出口,方沟出口处的阀门在河水的推力下反向倾斜,破势的河水沿着方沟涌向支管、井口,倒灌广渠门内大街与夕照寺交接的地方,并迅速流向最近的下凹处──铁路桥下的主路和辅路。
一位匿名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当晚6点20分也就是井开始冒水的时间,夕照寺泵站的四个抽水泵正在满负荷运转。四个抽水泵中有两个90千瓦的大泵,一个55千瓦的中泵和一个22千瓦的小泵。四泵同时运行,每小时能排水522万升,“平时小雨中雨一两个泵就够了”。
监测记录显示,自6点20分开始,四个泵的工作时间在290分钟至320分钟左右。然而在护城河与铁路桥下的路段形成倒灌回流后,这样的排水相当于是在回流中形成一个“死循环”,水排入护城河再回流至泵站,泵站再将水排入护城河。这时铁道桥下的积水由三部分组成,原有不能排出的积水、护城河倒灌的水和新下的雨水,“抽水设备相当于作无用功”。
上述匿名人士表示,这并不是泵站第一次出现倒灌问题,两三年前就曾发生过一次,他也曾看到相关报告。“不是设备(抽水泵)不行,而是河道的问题”。
附近东花商街做生意的商贩们告诉财新记者,当晚本来渐进上涨的水突然一下子就涨起来,“像浪一样打过来”。
这些危险的信号并没有及时传递给丁志健,多位曾在现场围观的群众表示,铁路桥附近没有任何警示,也没有交警疏导交通。
最后三小时
7月21日晚7点40分左右,妻子接到了丁志健的求救电话,此时距离他离开朋友的时间只有十来分钟。
丁志健此时就在广渠门桥西侧约300米的铁路桥下主路上。由于辅路与主路之间存在将近1米的落差。当水面淹过主路时,水面高度主辅路显示将一致,容易造成误判,辅路上可顺利驶过轿车,主路上则会落水。
电话里的丁志健语气相当慌乱,他告诉妻子,车已经淹没在水里和其所在位置,而且称车门打不开。妻子让他赶紧打110,丁志健说110打不通,妻子让他用手撞开。
挂了电话后,妻子开始打110,打不通;再打122,也打不通;打120,120说不能打这个电话,得打122。时间一点点在流逝,将近晚8点,丁志健再次给妻子打电话说,“快点救我,我这边快没有空气了”。他当时在电话里很焦急,已经开始哭了。
妻子扔下电话后拿着锤子和邻居一起往铁路桥赶。走到通惠桥上的时候已经彻底堵车。妻子从车上下来,一路跑过去。
在赶往出事地点的路上,终于打通了110,此后派出所打来电话,妻子报了明确的位置:广渠门铁路桥下,西至东方向、主路上,有一辆黑色途胜车在水里。但派出所一再反馈说里面没有车,只有水;妻子说肯定有车。派出所跟丁志健联系,手机已不能打通。
克服诸多险阻,妻子最终赶到现场后,不停地求现场的交警赶紧进去救人,但交警回复说不归他们管,要去找消防。
妻子对后来抵达现场的消防人员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我一再说我先生是在主路上,可他们依旧在辅路上面无动于衷,真的是一动不动!”她和在现场的群众一再求援,直到求救信号发出的两个多小时之后,车子才被拉出来。
“听说有领导来了,他们才下水救人。”妻子无奈的说道。期间,有一个小伙子看不过去了,试图游往深处救人,但因水势过险,只能无奈返回。妻子表示,希望能找到这位好心人,向他表示感谢。
当晚10点半左右,丁志健的车被打捞上来,是淹没在铁路桥下五辆车的最后一辆。其他车辆中没有人员被困。
丁志健被送往医院抢救,但其实为时已晚。医院检验报告显示,丁志健为溺水而亡,手和头骨皆有挫伤。丁志健的一位朋友说,挫伤是因为撞击和捶打产生的,过程可想而知是多么痛苦。
财新记者发现,在出事地点附近有三组不同的摄像头,分别是交管局探头、交管局事故逃逸探头、交管局电视监控探头,当晚的情况应该能够及时被交管部门获知并保存下来。但是,距离铁路桥步行不到十分钟的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东城交通支队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录像。
7月25日清晨6点,丁志健的遗体从医院运出,送往八宝山殡仪馆。
6点半钟,殡仪馆前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大批前来送别的亲友和自发悼念的群众。
7点钟,遗体告别仪式正式举行。妻子悲痛难忍,几分钟后抱着女儿跑出了殡仪馆大厅。
丁志健夫妇的女儿才三岁,今年 9月1号就要上幼儿园。丁志健出事后,家里人很长时间内不敢告诉她父亲去世了,觉得她实在太小,不可能理解,只能跟她说爸爸出差了。出事当晚,妻子拿着锤子出门时候,小女孩也哭着喊着说要跟妈妈出去,奶奶一把抱住了她,说妈妈去救爸爸,爸爸车开不出来了,被困在水里了。她说:“我也要去救爸爸!”。
目击者者告诉财新记者,“7·21”那个雨夜,妻子在现场孤立无援时,只能借来扩音喇叭不停高喊:“丁志健,丁志健,我来救你了!”希望丈夫能听到她的声音多坚持一会儿。
狂风暴雨中,这个无助的声音依然传得很远。(网络)
Published in:
on 日 at 10:04 下午
马姨是我在国内的时候单位的一个同事,是我的部下也是我们单位头儿的爱人。
认识马姨的时候她比我现在的年龄大不了多少,可在那个时候她就是个长者,也因为她是我们头的爱人的缘故吧。开始大家认识的时候她还没有在我们单位工作,那个时候大家都叫她马姨,慢慢的她成了我们全单位的马姨。
马姨人好,热情,大方,个子高高的,长的也不错,看见人总是笑嘻嘻的,特别爱说话,跟她认识很快就能感觉到有一种亲切感,所以马姨的人缘一直很好。马姨是东北人,做得一手的东北好菜,什么包子饺子,尤其熬大碴子粥和拌凉菜都是特别拿手的,那个时候单位有食堂,中午的时候大家都是去食堂吃饭,可在马姨到我部门工作后,我们经常能吃到马姨做的粥和拌的菜,有时候干脆就不去食堂吃饭了,马姨每次知道我们要吃她做的饭的时候都是提前准备的,一大盆的菜,一大锅的粥,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马姨看我们吃的那么香就说:“吃吧,多吃点,明天再做。”跟马姨在一起我们从来没有拘束。
由于马姨的爱人是我们的头儿,所以我们还是很小心的,只有在头儿出差的时候才能那么放肆。从认识马姨就知道她患有糖尿病,过去对糖尿病的治疗除了吃药就是控制饮食,马姨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什么都不能多吃,看着她的样子大家都觉得可怜,可是马姨却不那么难受,不管我们吃什么她都乐呵呵地看着,从来不馋,能做到这样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要有很大的毅力。
马姨一生养育了3个儿女,大儿子是他们的最爱,可惜大儿子在谈恋爱的年龄喜欢上了一个离过婚带着个孩子的女人,马姨和爱人死活都不同意,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太少了,父母的儿子那么年轻家庭条件也很好,怎么能找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呢,马姨每次跟我说的时候都会抹眼泪,为了不让儿子娶那个女人他们夫妻俩没少操心,大儿子为此还被父亲打过。
可遗憾的是大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父母的意见,最后酗酒导致疾病在3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老年丧子给马姨带来的伤痛太大了,她一下子老了很多,头儿也是。听人说那些日子头儿见谁都说:“你们谁缺钱,我这儿有,给我老大准备的结婚用的,现在用不上了,你们谁用谁就拿去吧。”听着让人心里很难过。
马姨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沉闷,她总跟我说:“要孩子有什么用啊,看到没有,这孩子就是坑人的,多坑人啊!”那样的痛我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做父母的不允许孩子娶一个那样的女人为妻确实有他们的道理,可是他们没有办法理解那个女人和他们儿子的感情,马姨在后来的日子里经常回忆大儿子小时候的事情,说,那个时候人们都下乡他不用去,人家男孩子都喜欢军装军帽军用背包,他说喜欢就都能有,马姨总忘不了她在家里透过窗玻璃看着大儿子穿着军装带着军帽,背着军用书包走在路上那神气的样子。
没想到的就是儿子喜欢上了那么个女人,据说那个女人在儿子去世后还到家里来过,那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这个女人为他们的儿子花了很多钱买酒,也为他们的儿子还过很多买酒欠的债。马姨跟我说:“你说这孩子怎么不早点到家里来,早点跟我们说,如果知道是这样,别说带一个孩子了,就是再多我们也不会管的。”我心想,在那个时候,不管谁说,你们都不会接受的,其实单位里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可是大家除了理解父母对儿子的心之外,谁也没有办法说别的,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马姨的二儿子和小女儿都很孝顺,也很出息。马姨还有一个外孙子和孙女,这两个孩子都是马姨带大的,尤其是外孙子,马姨退休回到东北后基本都带这个外孙来着,她带着外孙到处去玩,还给外孙花钱去学了中国象棋,没想到,外孙子学的特别有成绩,曾经参加过全国的少年比赛还获了奖,马姨为此特别骄傲。
其实跟马姨在一起的日子并不是很长,也就几年的光景,马姨随我们头儿退休一起回了东北。再后来我就出国了,出国后我一直跟国内的同事们有着联系,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打国际长途电话费奇贵,电脑更是没有,所以都是靠写信联系的,每次马姨收到信都会给我回信,我也是收到信就再给马姨写信,就这样又是好几年的光景我们靠写信交流。记得第一次给马姨打长途电话的时候,马姨特别激动,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在那儿生活的怎么样啊?能赚多少钱,要是不多就回来吧。”当时听着都想流眼泪,那种父母般的关怀,那种真情实意多少年后的今天想起来依旧觉得特别的亲切、温暖。
尤其是马姨知道了我的地址后,每年都会给我寄来几盘中国歌曲的磁带,而且不知道他们怎么算的,正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我能收到,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刚来美国,还在打工阶段,美国哪里过中国年,都是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的,可是连续好几年大年三十的时候回到家,门口一定有一个小盒子,拿起来一看就是马姨家寄过来的中国歌曲磁带,第二天我们会把这些磁带放到车里,每天开车就听着这些歌曲,现在想起来那个高兴劲,那个想家劲,那个对马姨一家的感激还在心里。
马姨的老伴有一年出国到了美国,不过没来我们这个城市,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说他在公用电话给我们打的,我赶紧让他把公用电话的电话号码告诉我,我打了过去,他特别高兴地说,没想到在美国能给我们打电话,说马姨说的,到了美国一定要给我们打电话,看看我们生活的怎么样,他说,老伴哪儿知道,在美国打电话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带团的召集他们要走,没有时间多说了。他回到家后又给我们来信说他是求人家一个黑人帮忙打的电话,原来对美国人的印象都不好,都是电影里的那些形象,没想到美国人是这么热情,愿意帮助人的,还对自己不会说英文还能让人家知道他要干什么挺自豪的,人老了不管原来做什么的,都会特别的天真。
马姨的爱人退休后回到东北去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了,那段时间经常在电话里跟我们说他的摄影技术是多么好,还参加老年人影展什么的,那个年代还没有数码相机,能把照片拍好确实不太容易。还记得当年我要出国的时候马姨他们就送了我一个当是不错的相机,送我的时候马姨的老伴说:“你看看,送你们个相机吧,还是没有闪光灯的,这个相机也是别人送我的,这个人也是,送我相机怎么不送闪光灯呢。”说完了自己还笑了笑,马姨在一边说:“送你东西,还说这话。”初到美国的很多年,我们除了在美国的人家街卖不用的东西的时候买的一个傻瓜相机外,都是用的马姨家送我那部相机拍照片的,寄给他们照片的时候,我都写上哪个照片是用哪个相机拍的,马姨写信就会说,老伴说还是他送你们的相机拍的照片好看,其实我们还用不好那样手动的相机,很多时候颜色都不太好,不过清晰度是绝对的高。
再后来马姨的老伴就患了脑癌,那个病是很遭罪的,最后人就什么都看不见了,马姨始终没有说,后来听其他同事说马姨陪爱人去北京看病了我才知道,我托同事给了马姨一点钱,以表示我对他们的关心,同事跟我说,马姨他们说什么都不要,后来好说歹说才算收下了,说他们对我的这一点点表示感到特别的高兴。后来他们回到东北后我又给我们头儿打过几次电话,听得出来那个时候头儿病的已经很重了,我曾经给他介绍过去看中医,他写来信告诉我看病的情况,从那些字中看得出来他写也很费力了,后来马姨跟我说他非要自己写,其实那个时候他的眼睛已经有问题了。
马姨对老伴特别的好,伺候的特别细致,从烫运衣服到做饭收拾无所不能,老伴病了住院她自己那个时候糖尿病也很厉害了,却一直在医院里亲自护理一直到老伴去世。马姨失去老伴后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毕竟那个时候他们才都60多岁,每次跟我打电话写信都是念叨老伴的好,那些日子我都不敢给她打电话,每次打电话还没等说话呢她就开始哭。
在美国的电话费便宜一些后,我跟马姨说,咱们不写信了,我多给你打电话吧,马姨似乎不太愿意,她有时候就会说:“那你寄过来几张照片吧。”她知道寄照片的时候我就得写信了,我理解她的意思,所以每年还给她写几封信,马姨要我写到她女儿单位,然后女儿回家的时候再带给她。
后来的一些年,我跟先生回国多次都是到北京看望老公的父母,每次只有几天,加上都是因为老公的父母生病,所以没有回过东北,记得有一次回北京我给马姨打电话,她说:“你现在忙,给我写信也不那么勤了,你知道吗,我很想你,没事儿的时候就把你过去写给我的信拿出来看看,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那?”说的我心里特别的难受。记得那天婆婆在我边上,婆婆听到了马姨的话很感慨,她说:‘你看看,我儿媳妇人多好,这么多年的老太太还想你想的这么厉害,要不你就去趟东北看看她吧。”婆婆那个时候患了肺癌,不过我们都没有告诉她,我说:“这次来不及了,下次吧。”婆婆说:“对,下次多呆几天的时候吧。你也可以平时多给她写几封信的。”我知道其实婆婆心里不希望我们回来再去别的地方,因为每年的见面时间只有这几天,就算她没有得病,我们也要多陪她的。
从国内回来我给马姨打了电话,也写了信,我跟她说了我回去是看望有病的婆婆,她回信说我托人带给她的礼品收到了,还直说谢谢我。她跟我说,老伴在的时候都是他每年给我们去店里挑中国歌曲的磁带,老伴病重了就托女儿帮他们挑的,还问我是不是喜欢听,女儿欣赏的歌曲也许跟我们不一样,还说就担心大年三十收不到等等,让我觉得心里特别难受。我跟马姨说:“以后就不要再麻烦了,现在我们能回国了,每次回去自己买就好了。”就这样她才算不再每年给我们寄中国歌曲的磁带了。
再后来大家都有了电脑了,打电话的时候马姨告诉我女儿单位地址变了,我再写信的时候就给了马姨女儿我的邮箱和聊天工具的地址,就这样我跟马姨的女儿有了联系,有一次我给马姨写了信还寄了相片,马姨的女儿跟我聊天的时候告诉我,以后就把照片发到她信箱里就可以了,那样回去给她妈妈看还能放大一些,因为那个时候马姨的眼睛也不太好了,我跟马姨的女儿顺便说,那以后信也写到邮箱里吧,你给她看就是了,马姨的女儿犹豫了一下,我马上说,那好吧,我还是写信归写信,邮照片归邮照片吧。
那以后我又给马姨写过几封信,我也知道马姨那个时候糖尿病也很重了,而且她女儿跟我说她已经有点老年痴呆了,今年的春节我从父母那里过年回来照例给马姨打电话,她接了电话开始几句话还算正常,知道我是谁,可是再像以往聊天那样说到单位的同事们的时候,她就变了,开始不理后来就说,我不知道他们都是谁了,我这个时候才承认她可能真的有问题了。马姨的女儿给我写信也说了,她妈妈现在脾气也很怪,总有疑心,还喜欢骂她和哥哥。那天马姨的女儿还跟我学了一件事儿,我年前给马姨写的信她女儿带回去的那天正赶上家里吃晚饭,马姨饭都没有吃就进到房间里把门关了起来,女儿进去叫她吃饭的时候,她正在看我写给她的信,可却是反着拿着呢。那一刻我就知道,今后不用再给马姨写信了。
我知道马姨虽然有儿女在身边,虽然他们都很孝顺她,可是她的内心是寂寞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只要我给她打电话她都会说非常想念老伴,我常常劝她,要想开,要为儿孙着想,他们需要妈妈,需要奶奶姥姥,我也劝她现在家里条件这么好,应当好好享受,可她一直说:“我什么都不需要,我就想跟我老伴在一起,哪怕天天吃窝头咸菜。”马姨曾经跟我说过,她老伴的出身不好,年轻的时候很有才,可是没有女孩子愿意跟他,所以用马姨的话说:“是我可怜他,给了他点温暖。”看得出来马姨是爱老伴的,那个年代的人有这样的心也算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了,马姨的内心是温柔的,虽然她发脾气的时候也挺厉害的,这也是那短短几年里马姨给我的印象。
每一次跟马姨通电话,她都会问我有没有打算回去探亲,要我如果回去一定告诉她,我说:“你就放心吧,我回去一定会去看你的。”马姨说:“我去看你也行啊。”我们约定我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到她家去吃一顿她做给我的饭菜,马姨说:“你还想着马姨做的饭菜呢,你这孩子一点都没变。”这些记忆还那么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可是却突然间变成了永远的回忆。
其实再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医院开始给她使用胰岛素,她的病情一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血糖稳定了,人也胖了一些,而且还是我在国内的时候听说香功能帮助糖尿病,就给她买了书,她回东北后一直跟公园里的人们一起练,用她自己的话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马姨的愿望是要看到孙女儿和外孙都长大,希望他们都能更有出息,也希望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到美国生活,住上别墅、开上好车,马姨曾经说:“如果有那一天,我就能在美国见到你了。”马姨的孙女和外孙学习都非常好,孙女已经考上大学了,马姨对晚辈的愿望是能实现的,只是她没有看到她希望看到的那一天。
由于常年的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在了马姨身上,不久前马姨去世了,她带着没有见到自己孙子外孙女长大的遗憾,带着自己没有能长寿的遗憾,也带着没有再见到我的遗憾,走了。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去跟她深爱的丈夫和大儿子团聚去了。
或许马姨在这个世界上是寂寞的,没有人给她足够的时间让她倾诉内心的苦闷,没有人能理解她离开老伴后的孤独,儿女们的孝顺跟老人真正的需要也许有着太大的距离,不是老人要求的多,也不是儿女们做的还不够,这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矛盾。
人和人相处的久了,都会有感情,但是如果一个人要让别人能长久地记住自己,要让自己在离开的时候还有人怀念,这个并不容易,马姨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同事,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她和她的家人在我初到美国的那些孤独寂寞的日子里曾经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安慰是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而我由于身不由己没能满足马姨希望我能跟她再见上一面的愿望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和永远的痛。
马姨,一路走好!有你们的惦记、牵挂和祝福我会生活的很好、生活的更好的。希望你们在天堂里安息。
Published in:
on 日 at 2:24 上午
《回国随笔》
上次写了回国随笔之3,无非是夸了夸中国30年来的进步,不料引来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对我的批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说我只写了大城市,没写中国的农村,只写了住豪宅的,没写住平房的,所以是盲人摸象,没有看到中国的实质;另一类问我把中国写得怎么好,怎么还赖在美国不海归? 天那,这都哪挨哪啊?我回国走了几个地方,写点观感,无非是走马看花,有啥写啥,发发感慨,怎么竟招来这么多批评。
第一,我确实是只去了几个城市,没有去农村,所以也只写了城市,难道这也有错?这是写随笔,不是博士论文,不需要面面俱到吧?你如果了解中国的农村多一点,你去写一篇文章,帮助我们多了解一点中国的实质吧。自己不写,却随意批评别人的文章不全面,这种不需要动脑子的评论有何意义?中国这么大,这么复杂,哪一篇写中国的文章不是片面的?
第二,我夸中国的巨大进步,不等于否定美国依然有很多好的东西,不等于说我不认同美国的优点。我一直认为中美之间有巨大的互补性,一边是我们熟悉的文化美食和机会,一边是文明礼貌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注定一辈子都处在顾此失彼之中,难以两全。我写篇随笔夸夸在中国的见闻,跟我是不是海归没有任何关系。海归是个人生活的选择,涉及到家庭诸方面,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中国的进步是一个社会的大命题,有目共睹。拿一个个人生活的小问题来反驳一个社会的大命题,提出这种问题的方式本身就相当幼稚。我倒是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篇写中国进步的随笔冒犯了这么多北美华人?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得我夸中国?中国怎么说都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它有进步我们该高兴不是?你们为什么不高兴?这深层的心理矛盾,值得我们思考。
那好吧,既然你们那么看不得我讲中国好,那今天我就来写写中国的问题吧。这下你们总该高兴了吧,哈哈!
在中国各地走动,接触了很多人,有一个观察令我百思不解,就是外面的人往往说中国好,里面的人往往说中国差,究竟什么原因,我也说不好,希望各位发表高见。举个例子吧,我接触了一些海归和台湾人,说起中国的发展和机会都是赞不绝口。一个中年台湾人,听上去不算怎么有钱的,8年前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买了房子,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倍了,一提起他在大陆的房产投资,真是笑的合不拢嘴。他一再说民进党把台湾搞得一团糟,经济也不发展,还是大陆好啊;我接触了一个50多岁的美国人,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长岛的跨国公司的section VP, 过去10年里去了中国40多次,对中国的发展感同身受,感慨良多。在渝兴川菜美食飘香的喧闹声中,这个老美熟练地用筷子夹着水煮鱼片,跟我谈起他在中国十年来的见闻,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接触了一个菲律宾人,在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做财务总监,说起中国的发展他时常流露出羡慕之情,说这里充满着希望,同时对他的祖国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他说他们菲律宾政府腐败且无能,把自己国家的经济搞得一团糟,他们作为菲律宾人一点都没法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相反每次看到中国人为自己国家鼓掌自豪的时候,他都很羡慕。不仅是羡慕这个国家,更是羡慕它的人民能为它骄傲;我接触了一个美国公司的高管,是个白人,负责公司的全球信贷业务。站在他这个位置,他看得到全球的经济走势,资金流向,顾客的业务发展和偿债能力。有一次一起吃午饭的时候,他刚刚跟CEO开完会过来,刚刚给中国客户做了一个硕大的框架协议。他对我说,你看吧,我估计不出几年中国就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的发展实在太惊人了。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总之一句话,外面的人看中国都觉得它很好。
中国本土的人呢?这就依人而定了,混得好的说中国好,混得差的大骂ZF,但是很有的意思的是,不管混得好的还是不好的,对中国都没有安定感,而且大多都很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法治安定和清洁。真是有意思啊,好像大家都羡慕身边没有的东西,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一个朋友在上海浦东一家半导体公司做工程部经理,手下管着十几号人,在陆家嘴住着价值400多万的房子,开着福特车,在我看来他的日子过得很不错了。可他对中国一点都不看好,常说这个国家没有前途,他说中国半导体这个行业已经被贪婪给吞没了。前些年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只要把跟采购有关的的人打点好了就行了,现在是从设计规划到工程维护到采购财务,所有的人都要打点,都要准备钱,否则他们都给你找麻烦。他的客户,一家中国的半导体公司,前段时间从美国买了一台二手维护设备,美国购买价是16万美元,最后通过一家中间公司转手到这家公司是65万美元。这当中的差价呢?据他所说全部分给了客户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中间公司只是转转手,也没挣几个钱。他说,你看一个行业已经贪婪到这个程度了,还有希望吗?凑巧的是,回到美国看到了Business Week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这些年一直处于over-capacity的状态,投资摊子过大,中国那么多半导体公司,没有一家是盈利的。看了这篇文章,我哑然失笑,是啊,一套设备价钱翻了4倍才买到手,投资摊子怎么会不大?公司还怎么盈利?
另一个朋友在一家外资公司做财务高管,也是衣食无忧,却老是跟我打听北美的生活,对中国流露出深深的担忧。我问他,你日子不是挺好的嘛,打听这些干什么。他说,我日子确实看上去挺好的,什么也不缺,但是我没有安全感,你看,我们吃的东西,喝的水都不知道干净不干净,儿童喝的牛奶居然有三聚箐胺,在路上开车到处都是无视交通规则的人,税务局的人飞横跋扈,我虽然过得不错,但外面穷人那么多,人没饭吃了就什么事都愿意干,你说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有安全感?我只能无力地劝他说,你放心吧中国不会乱的。但到底中国怎么样,我想他生在其中,总比我知道得多吧。还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券商里做证券分析,他告诉我说在他们分析师这个圈子里,没有人相信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也没有相信人中国GDP的增长率是8%以上的,全是水分。他说他最近把中国GDP增长的计算方法跟美国德国等国家作了一个横向对比,说你哪天到我公司来,我把我做的分析给你看,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ZF说的数字不可信了。我忙得没时间去,但如果下次有时间,我真的想去看看他到底分析了些什么。
这几个都算是混得好的,至于混得不好的呢,更是大骂中国的现状。一个朋友是美国海归,自费留学来的美国,在美国蹉跎了好几年,拿了两个学位,也没找到什么好工作,签证到期只能回国了。回国后只能重新开始,而中国的房价已经是几年前的5倍了。城市里的女孩都很现实,没有房子的男人,或者说没有能力在短期能买房的男人,现在连找女朋友的资格都没有,基本上已经被排斥在婚恋市场之外了。 他回国2年了,前后交往过2个姑娘,开始时人家听说他是美国回来的,还挺有兴趣。交往几次,女孩就问起他有没有房子,朋友是个老实人,实话实说告诉人家自己留学把以前的积蓄都花了,暂时没有能力买房。你也猜出结果怎么样了,姑娘在第一时间就消失了。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每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回,房子啊,是多少男人的梦魇,多少女人的伤心地。关于房子的事,我下次再专门写吧。
那天晚上,一家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裁请我在在苏浙汇吃饭,华丽的大厅里雕栏画柱,流水潺潺,穿着整洁的黑白制服的服务生端着美味的菜肴来回穿梭。餐厅里到处都是红男绿女,穿着Burberry的男人,背着LV包的女人,这个世界仿佛到处都是钱。我的酒店跟餐厅仅隔着2条街,酒足饭饱,我谢绝了人家开车送我的好意,决定步行回去。走出没半条街,我就被眼前看到的场景停下了脚步。这条马路在修一个街边花圃,街上的一角被挖开了,一辆卡车停在那里,几个工人正在往下卸水泥板。没有什么起重设备,没有机械,只有两条粗木条搭在卡车和街面之间,两个工人在卡车上把水泥板沿木条滑下来,另外两个工人站在地上接。这水泥板我目测估计能有二三百斤重吧,居然就用这种原始的方法往下卸。万一一根木棍打滑了呢?万一水泥板朝下滑的时候左右不平衡呢?我不敢想….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奢华和贫穷隔着半条街。
Published in:
on 日 at 3:27 下午
《回国随笔》
在国内各地穿梭,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中国30年高速发展的成果,很多进步真是足以让美国等所谓发达国家汗颜。这意思并不是说中国现在什么都比美国好,而是说看看今天的中国,再对比一下30年前的中国,那巨大的变化简直就是一个童话。看看今天的美国,对比30年前的美国,心里十分不是滋味。BusinessWeek前一段时间的一篇文章写得很好,说美国现在的年轻人是the lost generation,因为他们是过去60年来第一代会比他们的父辈过得差的人。在美国今天企业裁员风声鹤唳,大家都pray for 0% GDP growth, i.e. no decline 的年代,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看来铁定会超过8%. 如果这个趋势再保持20年,这个世界将变得我们不再认识。
今天早上,坐在酒店高挑明亮的早餐厅里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美丽的海景,海边一幢幢新起的现代化建筑,上面是英文的广告,防波堤里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游艇随浪摇摆。看着此景,恍然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这里跟纽约或迪拜有多少区别?而这里只是中国的一个二线城市。叹息……这个城市的海边修了绵延数公里的绿化带,竟然有近百米宽,真的是十分气派,这城市规划得很有气派呀。
我一再注意到国内从业人员的素质,现在真的是相当的professional。前些年那个只知道吹牛拍马的教育部长搞了高校扩招,中国一下子多出了上千万的大学生,弄得他们找工作的时候灰头土脸。然而其副作用就是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导入了以前他们不从事的职位,从而提升了很多行业的人员素质。另外,国内现在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学院相当热门,很多是民办的,比如酒店学院等。其结果呢,是很多以前看来比较抵挡的职位,现在都由受过很好教育的人来做。说句不好听的话,在国内你只要住四星以上的酒店,连餐厅里端水的服务员气质都很不错,桑拿部里技师不少是大学生,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你当然可以骂中国没有人性,如此不把大学生当人。可转念一想,这种现象的专业名词叫over consumption of human resources,也就是人太多了就往低里使唤,可美国就没有这种over consumption吗?美国有的是!你看看美国大公司里人挤人里把着那么些职位,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白人使唤着英文不甚好的亚裔和第一代移民,部门和部门之间为了推卸责任而大打口水仗,多少美国人在一个公司干了一辈子到退休也拿不到8万以上的年薪。这不也是一种over consumption吗?你再看看这些年多少高智商的博士硕士进入了华尔街,处心积虑地点搞出了financial model, 证明了只要大家不断里发明金融衍生工具就可以大家发财,结果仅10年把美国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不也是一种over consumption吗?你也可以说,是同一种现象,可是两国的层次不同。确实,层次是不同,但小平同志说的好,发展就是硬道理。在8%GDP 和-2%GDP的比较面前,层次的说法显得很苍白。
当然国内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我每次都要写空气污染,真的是因为它每天都令我十分烦恼。这终年不见蓝天白云的日子难过啊。由于空气差,树木植物的也子显的很脏地耷拉着,不像国外的植物那么有生气。去那个数公里长百米宽的绿化带去锻炼,不到半小时喉咙就很难受,这个污染也太厉害了点。
国内的代沟在扩大,明显地感觉到国内80后的女生跟70后是两代人。80后的女生很知道展现自己的性感,似乎也挺享受这个过程,同时对男人的所谓”好色”表现出70后所没有的那种理解和体谅,真的是观念的一次的巨大进步。今天在一个算比较正式的场合,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梳着整齐的马尾辫,穿着整洁的牛仔裤,一副干练的样子,她穿着一件衬衫上面4个扣子都没扣,露着白色的贴身园领恤,这一身挺典型的美国式性感的装束穿在一个中国女孩的身上,让我眼睛一亮,呵呵。跟一个80尾巴的女孩一起吃饭,谈起身边男男女女的很多事情,她十分坦然地说起很多事。我相信这些事要是跟一个70后的女生谈,至少不会这样自然。社会变得开放而宽容,这是明显能感受到的。在国内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对比70后和80后女生的文章,作者的口吻是80后女生,酸酸的笔调,非常好笑。
朋友date了一个83年的女生,白领女孩工作十分认真,常常加班到深夜做什么marketing proposal, 弄的我朋友经常对她发火,可那个女孩确总是不生气。朋友在外面还有几个女孩藕断丝连的,时不常出去约个会什么的,那个女生只当不知道,一如既往的踏踏实实跟我朋友好,经常弄的我朋友有负疚感。那个女孩的意思,虽然没明说但挺清楚的,就是说,只要你跟我结婚后一心一意地过日子,婚前男人怎么乱玩都是你的自由我都不干涉。我那个朋友被负罪感折磨了久了,也玩得差不多了,现在决定跟那个女孩结婚了,俩人认认真真在看房子。我很相信他们婚后会很幸福。这个聪明的女孩,以80后特有的宽容和大度,驯服了一个有点浪荡确很相当有出息的男人,这是真正的聪明女孩啊。想想跟李泽楷生孩子的那个梁洛施,可能也是差不多的故事吧。女人能聪明和理解男人到这个程度,真正的女人也。
说到中国现在最令我担心的,就是出门不安全。这主要指的是马路上新司机太多,都是些技术不过关的马路杀手,挺恐怖的。这几年大家有钱了,买车已是稀松平常的事,可驾驶技术不过关那,加上路况远比美国复杂,经常听说各种事故。还有一个是路上画的线对司机没什么制约,经常是压线乱开。昨天过行人斑马线,明明是行人过马路的绿灯,我跟在美国一样目不斜视地往对面走,忽然一辆出租车不知道从哪里窜到我面前,离的仅半米远,还狠狠地摁喇叭,把我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它过去。想想很多可能的因素,如果开车的是个新司机,如果过路的是个腿脚不便的人,等等,这可能就会发生一起事故了。路上还见到一个年轻的女孩车停在坡上挂错了档,一路倒退撞上后面的车…..中国的马路杀手问题,看来若干年内只会更厉害。
Published in:
on 日 at 3:23 下午
《回国随笔》
这几年在中美之间飞了许多次,写了十几篇回国随笔,承蒙各位读者厚爱,虽然有骂人的,但大部分是鼓励的,在此表示感谢。很多人在跟帖中谈民主谈政治什么的,我声明,本人对那些没兴趣,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虽然始终贯穿在生活中,处处透出它的印记,但我等小民实在是无法左右半分,只能是随它去了。倒是挣钱喝酒泡妞之类的事来得更实在,让你觉得自己是在生活,呵呵,所以我一再说了,我是个俗人,你们别指望我去谈什么大道理,分析国家大势什么的,本人低级趣味,千万别对我抱太高的期待,否则,你会失望的。
很多人一再要求我写写国内喝酒泡妞的事,好吧,今天就写点吧,来谈谈国内的女生。首先说明两点,第一,为了让本文顺利发表,某些地方我点到为止,具体的你自己去想,想不出就算了,呵呵;第二,为了防止对号入座,我把自己的事情和身边很紧密的朋友的事情搀和在一起,或许还把人物换个换,这样你们评论的时候,说不清哪件事发生在谁身上,哈哈。不过声明一点,我保证本文说的事情全部真实。
看过其他海龟写的文章,说现在国内的男女关系很随便,尤其是未婚青年那一群人,体会着63年来前所未有的空前自由。这一说法,据我了解,基本是真实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刚回国的时候,周围朋友出于好意给介绍单身女生 (注:本人状态为合法单身), 为给双方留面子,也不说是相亲,只是说认识一下聊聊。朋友真的是贴心啊,不但人是他介绍的,连地方都是他给挑的,于是便有了跟陌生女生在星巴克见面的经历。第一次见面,我还挺紧张的,女孩来了之后,我买了2杯咖啡,一人一杯,其实稍微一聊就发现话题真不多,挺尴尬的,半个小时便匆匆结束了。后来见到朋友,无意说起买咖啡的事,被朋友劈头劈脸骂了一顿,我楞住了。朋友说,现在国内见面的规矩是各买各的咖啡,这种事情男人没必要发扬什么绅士风度,这里面有几层原因。第一,国内男生远远比女生吃香,单身女生的问题往往是找不到有素质的男人见面,像你这样的,去见个面就不错了,还买什么咖啡啊?第二,很多人见面其实连10分钟都聊不到,你都不知道跟她能不能聊上话,破费什么啊?第三,国内现在有很多托,俗称婚托,其实跟某个公司打工的,他/她出来见面,是为了吸引你去某公司挂号登记缴费,成为什么会员。如果碰到这样的,你还买咖啡不是成了冤大头了?听了朋友的话,我无语。这才发现,国内社会没有诚信的问题已经无所不在,人际关系中的严重不信任,居然侵入了单身男女交往的细节。细想起来,现在国内(主要指大城市)男女交往也真是不容易啊,人心比以前复杂了,连这种应该是最纯净的关系都掺入了很多需要你去剔除的因素,难怪剩男剩女成了社会问题。你从这个角度去想,也就能理解所谓国内性开放的问题,是啊,性来得很容易,爱来得太难了!你如果生活在这个氛围里,你能比芸芸众生好多少?
你知道什么叫“备胎”吗?在国内,这是指同时谈几个恋爱对象,同时交往,并行处理,相互备份,呵呵。且慢,这要是在以前的年代,男人要是同时交2个女朋友,要承担多大的舆论压力啊,因为这接近于流氓行为。可现在大家似乎都接受这一点,不但男人是这样,女生也这样,哈哈,这就酷了。所以就出现了以前某个海龟描述过的,这个周末睡这个,下个下个周末睡那个,天亮了大家各自回家,很轻松地说一声我们再联系吧。国内很多剩男不结婚跟这个有很大关系,以前结婚是为了有固定的性,现在不结婚能享受到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性,何必结婚呢?坦率地说,这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我到现在也无法接受,每每跟朋友谈到此类话题,我都会叹口气,跟朋友说,我在美国待久了,待傻了。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如何来逃避他们的嘲笑。
说起国内的性开放,引用一句话,真叫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一次跟几个好朋友见面,其中2个曾经是一个公司的,聊着聊着说起他们原来公司的男女之事。两人把人物事件地点之类的一碰,连他们自己都吓一跳,原来他们公司的男女之事这么复杂,某某人在跟谁好的时候同时在劈腿,有男有女,有名有姓,我们在旁边都听傻了,真是一群不知消停的男女啊,呵呵。记得以前那个名家说过,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来有点道理哦。性开放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观察,个人觉得,现在社会的性开放主要源自女生观念的开放。我一贯的观点,男人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今天的男人和15年前的男人,从思想到行为完全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外部环境。而女生就不同了,今天国内女生的性观念比起15年前,那种突飞猛进的进化,堪称社会一大奇迹。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的传统啊,以前还讲女德,讲妇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在15年里被击得粉碎,值得真正的社会学家去研究。
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你写点具体事例吧。可以写,可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写,写出来有碍观瞻,而且让一群北美生活久了的同胞听,估计眼镜会掉了一地,呵呵。我就挑级别最低的举个例子吧。城市里某几个区域是有名的酒吧休闲区,晚上很多中国人外国人都去,俨然一个联合国俱乐部,这里面,云集了都市的一大群红男绿女,, 每天晚上上映着无数故事。一次见到7,8个短裙背心的中国女孩在那里玩,相互之间基本说日语,偶尔漏出点国语,也不知道她们是什么身份。朋友常去某个酒吧,一次看到几个男女在一起玩,看样子像是同事party,其中一个女生比较有眼缘,他就上去跟那个女生碰了个杯,调侃了一会。因为女生的同事在,不便久待,就又回到了自己的位子。过了一会,那个女生主动来到他的位子跟他喝酒说话,聊了一会,又回到同事堆里去了。这样一来二去打了几个来回,朋友一看已经后半夜了,人家的同事party也没有要结束的样子,自己也累了,就打算回家了。他走过去跟那个女生说,我们留个电话吧,那个女生答应了,两人留了手机,朋友便跟起身跟她道别,然后往外走了。走到酒吧门口,忽然发现那个女生从身后追来,对他说我送你上车吧,朋友有点惊讶不过还是说好吧。那个女生跟他一起上了朋友在停车场的车,没什么太多的言语,很默契地就把那事办了,然后那个女生自己回酒吧继续跟同事去party了。朋友如梦如醒地开着车回家了。再次声明,此事完全真实,毫无夸张。
也许你会说,你写的是偶然事件,不代表什么。让我告诉你,不是的,我只是随便挑了一件来写,这样的事发生的频率之高,你不会想到。也许你又会说,大概这个女生不是什么善类吧。让我告诉你,不是的,据我的观察,这种场所尽管人群比较复杂,但大多数周末去玩的都是平时深受职场压力的都市白领,去哪里派遣压力,或许放纵一下自己。中国的大都市啊,除了钢筋混凝土,还是钢筋混凝土,除了高楼就是停车场,你以为可以像美国一样,随便找片草地散步,看云淡风轻,看松鼠蹦来蹦去逗你开心?把很多事情凑在一起想,慢慢能明白国内性开放是怎么形成的。是社会价值观的严重缺失,大家都有意无意地不再考虑什么善恶;是都市生活压力巨大,空间狭小,大家都需要某个渠道去发泄;是诚信的缺失,人与人很难建立信任关系,于是相对于投入真心实意去换一个踏实的明天,及时行乐来得更实在。人心啊,就是这样变的。我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国内,我知道身边有不少私生活很开放的女生,有名有姓,谈不上什么秘密。也许有人羡慕她们放纵带来的快乐,而我却更可怜她们身为女人的悲哀。我相信绝大多数女人骨子里是愿意从一而终的,是渴望一份完美的爱情,然后为一个家庭而奉献。只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个梦越来越难圆。
朋友一直跟我灌输一个所谓事不过三的原则,就是说跟同一个女生约会三次,如果那个女生还不上床,就拜拜。第一次听说这个的时候,我把眼睛瞪得老大,对他说,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朋友很认真地对我说,不是,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懂,女生都懂,就你这个美国土包子不懂。我听了如在云里雾里,已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个朝代穿越过来的,怎么才离开中国没几年,这世道都变成这样了?直到自己有了亲身经历,才知道朋友没骗我。那是一个外企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写ERP软件的,二十七八岁的女生,说实话身材还真不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就有了第一次见面。见面照例是在星巴克,可能因为大家都是外企背景,聊得还不错,算是有个好印象,我没管朋友说的什么惯例,依旧是买了2杯咖啡,呵呵。没过多久,女生发来短信问没有时间一起吃饭,还说某条路上一个艺术餐饮区还不错,忙了一周我也想轻松一下,就答应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约会,我又是一贯绅士风度地买了单。说实话,男女一起吃饭让女生买单,我还真做不出来。吃饭的时候聊得最多的是各自公司的情况,什么样的老板难伺候,哪里的房价多少一平米,等等。你可以想象出来的,典型的公司白领之间的话题。吃完饭女生提出想看电影,于是便去了附近一个电影院,看完送她回家。后来她还发了个短信过来,说今天很开心,让你破费了之类的。又过了1,2周,女生又发来短信问周末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饭,我说好啊。她在市中心一家叫Simplicity的中西合璧的餐厅定了座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坐在露台上,周围是市中心的摩天大楼,霓虹灯闪着漂亮的光,欧洲籍的帅帅的waiter送上菜单,我们用英语点的菜,喝着酒,露台上的微风佛过脸颊,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国内拥挤的都市,但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城市夜晚还挺有它的味道。对面的女生显然很喜欢这种情调,她说,她一直觉得这个区域是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她辛苦工作了一天,受了老板一天气,只有来到这个地方,体会一下这个都市小资的气氛,才觉得自己受的气是值得的。我听了,心里暗自叹息,哎,又是一个饱受压力的白领女性。
一顿饭吃完已经是半夜11点了,女生开始委婉地问我住在哪里,是不是还是自己一个人住,我隐隐感觉到今天这个约会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在此之前我曾无意提到自己一个人住的,心里犹豫了一下,便跟她说我今天住到父母那里去,所以路还挺远的,其实是我心里很难接受才见面三次就把一个女生带回家这种事。我对那个女生说,我先送你回家吧。很明显地,能感觉到对方有一点淡淡的失望。到了那个女生住处的楼下,我把她送到门口,女生面对我站着,既不去开门,又不说什么,我能够感觉到空气里的尴尬和她在期待什么,我得承认我心里是挺挣扎的,毕竟一个身材玲珑的女生站在面前啊,最后还是我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占了上风,我对她说,你赶紧休息吧,我就不送你进去了。没想到那个女生一下子眼泪出来,她抱住我带着哭腔说了一句,你真是个好人,我认识你还是很高兴的。我当时有些手足无措,对方突然成了个需要安慰的人,我本能地在她脸上亲了一下,拍了拍她的背说,知道了,你早点休息吧。这是我们认识2个月唯一一次有肌肤接触,之前,连手都没碰过。这一别,这个女生从此再没音信,没有联系了。以后每念及此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想,哎,果然事不过三啊,第三次见面,我不跟人家上床,人家女生主动就跟我断了,这算什么事啊?想想就憋屈啊!
说起国内的女生,不能不说说90后女生。90后女生是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她们很明显地懂事早熟,对社会,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远远超出她们姐姐辈在同龄时候的水平,有时候我听到90后女生说出来的话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天哪,这些我到挺后来才明白的道理,这些20岁出头的黄毛小丫头是怎么懂的?是啊,是这个社会逼着她们在早熟。90后女生往往很小的时候就谈恋爱了,所谓早恋,找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稀里糊涂地就把第一次搞丢了。年轻的男孩哪里懂得怎么疼女人,除了玩这个玩那个,他们懂什么?所以,90后女生的第一次恋爱大多命中注定是以满身伤痕告终。 等到20岁出头的时候,第一次恋爱已经结束了,90后女生开始接触社会也懂事了,大多进入了不再相信男人,不再相信感情的阶段。这时候的90后女生,既渴望能找到一份长久真实的感情,又对男人十分没信心,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其实你把90后女生和70后女生做个比较,我觉得90后女生在男女关系上的认知,大约比70后的早熟5年。这种早熟对于女生来说,我不知道是喜还是悲。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不是我们坏,是这世界变的快。
90后其实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他们什么都没赶上;中国现在房价高到天上了,他们开始进入社会要独立了。男女关系纯洁的年代,他们没赶上;现在都市里男女关系那么功利那么乱,他们要开始婚恋了。中国低物价高分配的年代,他们没赶上;现在劳动者分配在GDP的比例那么低,大学毕业起薪那么低,物价那么高,心里预期还那么高的年代,他们赶上了。所以我的观察,除了官二代富二代之外,寻常家庭出来的90后,命中注定是负重而行的一代,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一代。有时候,看着90后女生一分钟前还是灿烂的笑容,洁白的牙齿闪着光,快乐得像一个小兔子,一分钟后,说起什么社会上什么烦心的事情,脸色唰地就沉下去,说出一些在我看来30岁的人方能发出的感慨,我心里暗自叹息,90后的女生,活得累啊!
下面是我熟悉的一个90后女生放在她的微博上的话,每次读到她写的东西,我的心就如同被敲了一下似的,很疼。通过这些话,我感受到一个面对这个压力大得令人绝望的社会,渴望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生活的万分无奈,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请珍惜喜欢乱想的女人,乱想是因为她们缺乏安全感;当她们说没事没事的时候,其实是想你们对她说怎么了,然后紧紧地捉住她的手,让她感到安全”。
“说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我会难过!”
“我把耳朵轻轻地贴在窗户上,用心聆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感觉一切都那么的忧伤………”
Published in:
on 日 at 3:08 下午
《在国内做按摩》
每次回国必做按摩, 花美国一个零头的钱,便可以挑一个女孩帮你按个舒坦,身心愉悦,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也。按摩做多了,对国内的这个行业增加了很多了解,便也是感触多多。写出来供同在美国坐牢的弟兄们分享。也欢迎姐妹们阅读本文,不过对你们可能没太大帮助:)
首先,按西方市场学的定义,国内的按摩服务业现在说完全进入市场化,品牌化,正规化的经营。市场定位,产品细分十分清晰,有的地方打自己的品牌也好几年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服务场所,而且明码表价,绝不宰客,这跟10年前真是天壤之别。记得10年前在北京,只有一些高档场所才有按摩,而且价格昂贵且服务内容十分隐蔽,要问去过的兄弟才知道那里到是什么样的场子。那时候第一个钟好像是388元,加钟为288元一个。记得一次带客户去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洗了个澡,做了两个钟的按摩 (注: 正规按摩), 便花了每人1000多,那可是10年前啊,那时大多数人的月工资才2000吧,真是天价。跟现在深圳138元就可以做两个钟,而且饮料畅饮,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呀。
所谓产品细化,指的是你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场子,明码标价且十分容易找,不用去猜,不用去问,从按摩场所的名称,规模,装修,和服务名称就可以看出服务内容,简直就是一目了然。很多场所经营了好几年了,服务内容十分固定,也有自己的固定客户群和贵宾打折卡,跟当地公安颇有默契;国内现在环境很宽松,只要不象FLG之类地给共产党闹事,政府也懒得管你。你挣你的钱,他收他的税,各得其所,不是叫和谐社会嘛,哈哈。
中国现在是个金钱社会,深圳是尤为突出的金钱社会,完全就是笑贫不笑娼。你去深圳那里看看,向西村这样的地方有无数个亮着红灯的发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才15,6岁,统一价格150元一次,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啊。下沙这种地方,很多社区叫二奶村,都是20岁出头的姑娘,被香港人包下。香港的一些卡车司机甚至都在深圳有个二奶,什么叫原始的资本主义?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得多好呀,原始资本主义是每个毛孔都淌着剥削的鲜血。用来形容现在的深圳,贴切之极。
在深圳罗湖区嘉宾路著名的金光华购物广场对面,有一家经营了多年的太平洋桑拿中心,是很多香港人和内地白领经常光顾的地方。这是个规模很大的场子,光是中间的餐饮区域就相当于一个大型自助餐饭店;正规服务,指压138元两个钟,饮料畅饮,水果任吃,晚上7,8点钟去太平洋,里面可以说是宾客盈门,在餐饮区,男男女女穿着浴衣在那里或吃饭喝茶,或聊天打牌,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看到一桌象是一群80后的男男女女,在一个桌子上嬉笑打牌,听他们的言语之间很熟络,估计不是同学就是同事。大浴场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在美国真是没法想象吧?
在太平洋挑技师是在电脑屏幕上挑的,现在哪些技师可以服务,各做什么服务种类,技师来自哪个省,统统在电脑上显示得一清二楚,而且有她们的各个角度的玉照,姿势撩人。我选了一个看上去挺可爱的,从照片上看大概20岁出头的样子,随即服务员在电脑屏幕上直接安排好了技师,服务选项和房间,前后不到一分种。天那,真是先进呀,在这个可以同时服务数百人的大型场所,一分钟就全安排好了,这种效率堪比美国Walmart的全球配送中心,哈哈。
到了包房,技师已经在门口等候了,看到我走过去,微笑地鞠了个躬。我打量一番,确实是我在电脑上挑的那个女孩,但看上去怎么象大了七八岁?仿佛在几分钟里面时光流逝了好几年似的,电脑上那个俏皮秀丽的女孩,一转眼变成个风韵少妇了。边做指压边跟她聊天,慢慢知道她来深圳已经8年了,一直在太平洋里面做按摩,结过婚又离了,老公看上别的更年轻的女孩子了。说到这里,她幽幽地说,男人不都是这样嘛,靠不住的,你说是吗?我一时真的是无语。男人真的靠不住吗?我那么多同学同事,结婚多年也不少,对老婆家庭那叫一个好呀,真的是模范丈夫。只是,他们是不可能找一个做按摩为生的女孩做老婆的呀。人生啊,就是个自我选择的过程,女孩去了那样的场所工作,基本上就是把找个好男人做丈夫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她们的生活圈子,整天能交往什么样的男人呢?可是,一个从内地去深圳谋生的女孩,如果学历不高的话,深圳又能给她什么机会呢?去火车站那里的金色时代看看,这种感觉就更深了。在此打住不多聊。接触了几个做按摩的女孩,很快便能从她们眼神里看到相似的东西。什么东西呢?很复杂,可是说是6分狡谐,3分迷茫和1分单纯。狡谐的部分是,由于她们的底薪极低,她们是靠客人点种,做回头客,以及小费来挣钱的,于是总是在分析判断这是个什么样的客人,以什么样的代价能换来什么样的回报,是否划算;说到底,就是不断在做risk and return analysis,唉,这些女孩也挺可怜的,挣钱不易啊。说到迷茫和单纯,是她们的生活其实极单调,几乎没时间接触外面的世界,除了排钟,给客人做按摩,就是睡觉休息。眼前的这个女孩居然过了8年这样的日子,让人唏嘘不已。8年啊,她手底按摩过的男人可能有几千个了吧?我想她的世界里只有吃饭,睡觉,和男人三样东西了。男人可能又分为大方,不够大方,小气三种,这就是她眼里的世界吧?深圳啊,真是以牺牲一代人的代价换来了今天表面上的繁华。
在国内做的另一个项目叫精油开背,就是技师用植物精油帮你按摩背上脊柱两侧的穴位。这项按摩很舒服,对于长期坐空调办公室的白领来说可以治疗很多慢性病和隐藏的疾病,但技师相当累。以前经常点钟的一个技师6号是河南人,26岁,做按摩这一行已经5年了。她经常说再做一段时间就再也不做这一行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们20岁出头的时候刚做这一行也不觉得什么,做了几年,把客人的慢性病是理疗好了,病却转移到她们身上了。因为精油开背其实是把客人的病气排出来,但一部分病气却到了她们身上,而她们是不知道怎么给自己排的。我听了真不知道说什么。这次去了那个常去的地方点6号,他们告诉我6号回老家了,不干了。这同样的故事,在国内不知每天要上映多少啊。对了,也许你要问,做按摩这些技师挣多少呢?我来告诉你吧:足底按摩68元,技师提17元;90分钟全身指压138元,技师提30元。做一个客人算一个,无基本工资,无底薪。如果客人选择用精油而不是普通按摩膏,加10元,技师提1元……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伟大导师恩格斯的话吧: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淌着剥削的鲜血!
Published in:
on 日 at 3:06 下午
《回国随笔》
本人目前已经海归,接受了一家Fortune 100的offer, 任亚太区总监,手下管着亚州各个国家几十号人,忙得天昏地暗。趁这次回美国度假,上来跟大家报个到。以前在归坛上泡了很久,大家总是在讨论该不该海归的问题,HG HBG 谁好谁差,等等。后来我觉得,与其在网上争来争去,不如如亲身去体会一下,是甜的还是咸的,尝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先来谈谈事业上的机会。可以这么说,美国现在还是半死不活的,尽管有了点起色,中国呢,真的是欣欣向荣啊,跨国公司很多现在都是西方不亮东方亮,东方尤以中国亮,业务增长点都在亚洲,固定资产投入也在亚洲。你去中国的job market去看看,机会那个多呀,职务一个比一个高,工资一个比一个高,兴旺得让美国的兄弟们嫉妒。以本人这几年的经历,我们可以来打个比方。比如说在美国,如果有一个15万年薪的职位空出来,除非是偏僻行业,我想至少会有20个以上的qualifed candidates去竞争这个位置,而且每个人都是证书一大把,以我们的东方面孔和带口音的英语,轮到我们的机会恐怕不大。同样收入的位置如果在中国呢,估计只有3-5个qualified candidates, 你的机会就大多了。总的来说,还是美国的人才太多了,低迷的经济不足以消化。中国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就算高端人才多,很快就被市场消化了。话又说回来,中国的高端人才毕竟还是缺的。所以啊,你去看看吧,很多总监级别以上的人,都很年轻的。一个跨国公司如果开个全球高管会议,你会发现,欧洲美国来的都是50多岁的,中国来的大多30-40岁,哈哈,这就是中国的机会呀。
再来说说收入,国内这两年通货膨胀得太厉害,物价涨得不行,相应工资也不断在涨。一线城市现在外企高管,一般收入应该在70万人民币到300万人民币之间,以职务而定。这个收入以美国的标准来说,应该是很不错了,可有趣的是,如果你在中国,你不会觉得钱多的,还会觉得压力大。为什么呢,东西太贵了,像样的东西贼贵,你要是在一线城市没有房子,回去还要买房买车,重新开始的话,年薪70万的人会感觉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呵呵,我没有夸张,你回去体会一下就知道了。朋友告诉我,现在如果你手上没有300万的cash, 就不要去房产市场看房了,免得看得自己头都抬不起来,这话实在的很。
土鳖们很厉害,而且过得很滋润。现在混到高管的土鳖,都是在严酷的中国职场跌打滚爬十多年上来的,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特别地aggressive, 有时候aggressive到海龟受不了的程度。我们公司的一个土鳖高管经常说,不要怕给手下人加压力,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多好,取决于上司对他的要求有多高,你对他的要求越高,他才做得越好。听得我不知道该说Yes 还是 No. 不过这位高管本人确实是身体力行的,公司有什么事,他一开会对手下人一顿骂孙子似的训斥,一会议室人连大气也不敢出。呵呵,这就是中国,什么事情到了中国都会localize。跨国公司文化再好,进去中国10年后,全部都localize了。适者生存,是中国的丛林法则。混得好土鳖们,凭借在中国过去8年房地产市场的增值,已经全部完成了人生的原始积累,基本上是手头有2套公寓加一套别墅的样子,至少一半房贷已经还清,有的已经全部付清,家里有2辆车,再拿着百多万的年薪,每年去国外度假,日子很好过的。
一线城市外企现在又一群很特别的员工,就是他们完全是不缺钱,不需要上班养家糊口的,上班完全是为了社交的需要,或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前几个星期请marketing 部门派了个产品工程师来讲讲新产品计划,来了个30多岁的男生,带着黑框眼镜,十足的书呆子样子,跟我们做了一个多小时的presentation,全是技术细节,人也是典型的工程师般的,有点木讷,怎么看都是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苦读书的孩子出身。开完会,同事告诉我,他是开宝马车上班的,家里有十几辆车,是个不知道什么来历的大户,也是很多单身女孩偷偷猫着的钻石王老五。汗颜啊,这个可能资产上千万的人,做着几千元月薪的工作,谁能想到啊?从这一点,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现在的经济多元化。这些事,在十年以前,恐怕是见不到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外企的工作非常非常地累,工作强度和压力远远高于美国。所以,如果你想海归,先考虑以下是否吃得了那个苦。我手下的那些员工,很少有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或上网浏览的,基本上无论你什么时间去看,都是在工作。几个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女孩,成天泡在电脑上,spreadsheet上, 几乎到了几个小时不抬一下头的程度。有一次有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让手下的一个女生做,大约2小时就把结果拿来了,巨大的pivot table做得十分专业,里面的formula设置很巧妙,我看了甚是惊讶。依我在美国的经验,同样的事情交给美国人做,做一天应该算是很reasonable的,中国的员工2个小时就做完了,而她的工资可能只是美国同行的六分之一。这就是中国职场逼出来的压力和效率。
有意思的是,就算国内经济这么好,同学同事们大多数是忧心忡忡的。毒牛奶,瘦肉精,皮革奶,均是大家午饭时常说的话题。还有物价那么高,个税那么重,退休以后养老没有保障,等等,相反他们倒是很羡慕我们这些海外的华人,说我们至少有基本的保障。中国现在普通民生的艰难是很严重的,食品卫生的事情已经触及了人心的底线。一个熟悉的女生做了妈妈,一次聚会时,说起了她的儿子经常哮喘。她说,现在的孩子长大时吃得食品都是有问题的,比如牛奶,激素等等,很普遍的问题是小时候大多湿症,大了一点就是哮喘,全班有很大比例都这样,真的让人担心。邻居老人说,中国现在环境污染这么厉害,食品又不安全,看病医生给你乱用猛药,再这样下去,中国人就要把自己这个民族自我毁灭了。我不敢说事情是不是这样严重,但这样的话从几个70多岁的老教授嘴里说出来,发人深思啊。
其实,细看国内的很多现象,都会发现一个同样的根子,就是ZF在经济层面实在盘剥得太多了。个税那么重,企业税那么重,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增值税,许多不增值的环节也去收你个17%,再加上冗长的行政环节,企业或个人在国内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被剥了一层又一层。跟朋友算了一笔账,一辆Accord在美国卖2万7,加上税和牌照(国内叫上路价),也就3万美元不到的样子吧。上海一辆Accord卖28万,加上17%增值税,10%购置税,5万元牌照,还有其他杂费,上路价要40万人民币,折算成美元接近6万美元。哈哈,在美国可以买2辆了。这就是中国生活的成本。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国家拿去了那么多,企业和个人手里的就被压倒了最低,为了生存,很多没出息的事情就出现了。什么在牛奶是三氯氰胺凑的,火锅是清水加化学调料的,产品里偷工加料,市场上连坑带骗。其实,ZF减个30%的税,少参与一些市场,让民企私企都有更大的喘息空间,企业个人腰包鼓了,也就不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同时好好引导一下社会风气,把儒家道家的东西发扬光大一下,少搞搞世博会这样的扔钱不讨好的东西,往社保医保里面多投入一些,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也就愿意花钱了。中国从出口拉动型经济到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型也就可以实现了,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不过,我只是个小土豆,也就只能说几句风凉话了。中国像一辆卯足了劲的火车,拼命地奔驰在原野上,谁也不知道最后是开向哪里。我们呢,也就是该喝酒的时候喝酒,该泡妞的时候泡妞,做点工作挣点钱,过过小日子了。
Published in:
on 日 at 10:18 下午
小小青青草的新浪博客
点击图片进入我的新浪博客
我的照片库
点击图片分享我的照片
我们家的故事的博客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家的故事
平淡生活的博客
点击图片感受平淡生活
人间四月天的博客
点击图片分享温馨记忆
1,419 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次一次的伤害我歌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