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厨师因为考驾照流程科目一试题的缘故一年没工作了现在害怕找到工作会做不好(请为我指点迷津拜托了)

中国最赚钱的职业十年一个轮回!
高考的成绩已经公布,又到了选专业的时候了,这个时刻很多人都很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最赚钱,隐含的意思就是想自己提前潜伏,好轻松赚大钱,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里获得我们想要的答案。
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完全不同的二种模式和玩法,所以1978年以后的经济发展史才有参考价值,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刚改革开放的时候。
8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
在8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是什么?上了年纪的人可能都知道,但是年轻一代应该都不清楚这段历史了,那段时间,最赚钱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
当时的出租车司机赚钱赚到了什么份上呢,八十年代这十年里,全国人均月收入在60~100元之内逐步增长,但是出租车司机的月入,在元左右,折合到2018年的人均,大概就是月入10~15万这个样子吧,而且不是说你必须做到顶尖水平才有这个收入,你只要参与这个行业,就有那么高的收入,水平高的出租车司机和水平差的,收入不会太过明显的悬殊,毕竟都是体力劳动者。
当时的出租车司机,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个体户或者说承包者,出租车牌照和承包费后来被推上了天价,最后导致各大城市打车难,其根源就在于80年代的暴利,这一现状直到网络打车平台出现之后才慢慢缓解。
整个80年代,个体能从事的最赚钱的职业,全部集中在个体户、私营承包者,小作坊等行业,当时对于财富的最高定义的万元户,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个领域。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年代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前三名分别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而最后三名则分别是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当年还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哪怕年轻人也应该有所耳闻“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9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
因为个体户实在太赚钱,所以一时间全民下海成为风潮,甚至有县长、市长都辞职下海的。一批批涌现的老板阶层,大部分都是低学历低知识的,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且参与人数最多,所以知识无用论一时间尘嚣至上,美国人从来不信知识无用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中国80年代的那批小学文化发家的老板阶层。
而在80年代混的最惨的知识分子,成为下海的主力军,读到博士去做原子弹还不如小学毕业去卖茶叶蛋,这种明显不公平的待遇让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幅度流失,只要辞职下海,做什么都比做技术强。
为了扭转这一点,90年代开始,国家有意识的全面提升知识分子的待遇。而经过80年代十年间的疯狂下海,个体户的数量也已经严重饱和,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最急需的不再是低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技术人员。
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因为前十年的大幅流失,一方面因为中国高等教育薄弱而供给不足,还因为经济高速发展,雨后春笋冒出的大量公司而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导致了巨大的供不应求现象,助推了技术人员工资的飞速提升,考上大学,成为白领,就是光宗耀祖的代名词。知识分子不再受人鄙视,高考成为鲤鱼跃龙门的代名词。
90年代,是知识分子大翻身的年代,巨大的供不应求现象一方面让技术人员的工资飞速提升,一方面促使国家进行了教育改革,大学开始大幅度扩招,试图缓解大学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除此之外,90年代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但是符合外企条件的人才太少,刚开始很多人去外企上班也心存顾忌,所以外企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工作,在外企上班,就是有钱的代名词。
从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历我们可以推出这么一个道理,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的最主要因素。
200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
中国教育改革之后,大学扩招,铺天盖地的大学生很快塞满了各种招聘会,大学生不值钱了,从包分配的天命之子,变成了到处求职的普通人,别说铁饭碗,连泥饭碗都要自己去找。技术员不仅不缺了,还立刻饱和了。
到了这个阶段,体力劳动者不缺了,技术人员也不缺了,甚至外企的工资都没什么优势了,毕业的大量大学生从事什么职业最好呢,公务员。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要么单位,要么国企,都可以接受,只要进去,最差也能拿到一份不赖的工资和福利,要是运气好一点能拿个一官半职,那生活的就更滋润了。
00年代开始兴起的公务员热,一直到现在还有余波,由于公务员和国企实行高门槛准入制,不像市场经济那样迅速的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至今还有不错的吸引力,一些公务员名额放出来,报考人数甚至达到了百倍甚至千倍。
如果放开门槛,公务员的工资会瞬间被打成和民工差不多的状态,不过就算是目前存在门槛的状态,基层公务员的工资也在逐年的丧失吸引力,因为报考人数太多啊,高层没有涨工资的动力,你嫌工资低你别考就是了,高层也是懂市场经济学的,既然还有那么多人报考,那一定有吸引他们的地方,比如,过高的各种隐性福利等。
门槛只能减慢这个领域饱和的速度,但是不会改变结果,这个市场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速度慢了很多,但是从目前的趋势看,依然在坚定不移的向这个目标推进。
201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
转眼又过了十年,来到了10年代,这个时候的数据和文献就精确了很多,大家也都是亲身经历者,最新的一个十年轮回,最赚钱的职业当之无愧的是金融和IT从业者。根据2013年招聘网站数据,毕业生最期望进入的行业,分别是金融、IT、政府。
金融行业的高薪水来源于国家的四万亿,以及这十年来的不断放水和通货膨胀,具体的高薪起爆点也可以直接精确到2008年底和09年初这个阶段,天量的货币从央行发出流向各行各业,经过的第一道手,就是金融行业,那么理所当然的,金融行业获得的收入是最高的。
其次就是IT从业者,在2010年这一年,天才乔布斯推出了苹果4手机,果4手机不是第一部智能机,但是他是第一部划时代的智能机,他的性能征服了全球的用户,开启了智能机时代,到了2012年,全球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不愿意改变的诺基亚唯一的下场就是破产。
从年开始,各种制作APP和手机软件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盈利,也催生了对IT人才的巨大需求,一时间IT人才严重供不应求,那些有四五年从业经验的人,更是被当成宝贝一样直接开出了50万以上的年薪,有天赋的人,甚至可以拿到百万年薪。
IT的从业人员,什么都没做,因为风口来了,瞬间从供大于求,变成了供不应求,一年跳二次槽,跳一次槽工资翻一倍的神话,也就只有最近几年的IT人敢说了,其他行业的人哪敢说这种话。
这个十年周期,其实就是人才培养的周期,体现的是供需平衡的基本原理。
未来最惨的行业
在供不应求的十年黄金期之后,会进入供需平衡的十年白银期,然后是十年供大于求的青铜期,最后会进入一地鸡毛的黑暗期。
首先,我们看看80年代叱咤风云的出租车司机,以及卖茶叶蛋的个体户,过高的收入引起过量的从业者涌入,出租车牌照在90年代被炒成了天价,甚至可以说是成为城市行政垄断行业,但是这也没有影响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迅速下滑,在90年代,出租车从业者可以说还凑合,其收入并不亚于大学生,我称之为白银期。在2000年之后,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水平就开始慢慢下降,我称之为下滑的青铜期。到了2010年之后,出租车司机完全就是一个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辛苦的长时间工作,一个月就挣几千块,我称之为痛不欲生的黑暗期。
出租车司机这个行业,完美体现了十年黄金期、十年白银期、十年青铜期的轮回,如今陷入黑暗期,因为出租车司机本质上是没有太大技术门槛的,尤其是在驾照和车辆都泛滥的新时代,所以可以大胆预计,出租车行业会持续陷入黑暗期很久,甚至整体被网络出行平台给淘汰合并掉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这里我们还可以大胆预测一下如今依然处于黄金期的IT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是没有任何行政门槛的,所以完全符合市场经济,人才会持续涌入。人才周期限制了当他处于高薪的前十年,国家不能很快的培养出对应的人才数量填补缺口,但是同样,当他的薪水没有吸引力的时候,人才周期也不能很快流出这个行业。
所以,2020年左右,IT行业会脱离黄金期,其薪水增速会从远超社会平均值变成等于社会平均值,这个职业就应该开始从供大于求慢慢变为供需平衡的状态,开始进入白银期,这个时候IT依然是高薪,只不过增速没有了,其他行业开始慢慢追上IT行业的报酬。
大概2030年开始,IT行业会进入青铜期,溢价彻底消失,工资和同等学历其他行业拉平,都是清华毕业的,没道理从事核工业的就比从事IT的工资低那么多,如果是的话,那么报考IT的人数一定会远多于报考核工业的,从事IT的人转行人数也会远低于其他行业,多年累积下来之后,供大于求,这个行业的工资吸引力就会慢慢降低,一直到和其他行业拉平,彻底丧失吸引力为止。
大概2040年开始,会进入彻底的黑暗期,从事IT行业就是苦逼和穷逼的代名词,类似于今天的制造业从业者,现在的IT人不要称自己是程序猿,2040年之后你们才是真正的程序猿。不过IT从业者也不用如此害怕,还有20年呢,甚至在未来十年的白银期,你们也是高于社会平均报酬的存在,我觉得这么长时间足够你们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资本储存了。
这里有一个假定前提,那就是这个行业也属于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业,不能被行政门槛所干涉。
行业的十年周期
其实,除了职业之外,行业也是有十年周期的,例如80年代,最赚钱的行业,就是低端制造业,你只要开工厂,甭管你生产啥,傻子都赚钱。90年代,最赚钱的是商业,只要你开商场,从事流通领域,经商就是躺赚钱的代名词。00年代,最赚钱的是地产,大家都懂,如今中国的富豪,都是靠01年之后的那一波地产狂潮发财的。10年代,最赚钱的是移动互联网行业,马化腾用10年时间打造了QQ帝国,张小龙用2010年上线的微信,三年时间再造了一个QQ。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8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和最赚钱的行业,90年代进入了白银期,00年代进入了青铜期,如今都处于黑暗期,无一例外。以行业为例,从2000年附近开始,制造业就不再是一个暴利行业,典型青铜期,盈利能力和其他行业的差距在飞速的减少,不过还能赚一点,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从2010年开始,制造业赔钱就是一个常见状态,挣的钱全部还银行利息了,甚至连还利息都不够成为常态,有很多干了二三十年制造业的人,都撑不下去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黑暗时期,整个行业的报酬被打到社会平均回报之下,就是因为当年太赚钱,从业人员过多,都不肯退出从而酿出的苦果,最后用行业亏钱,职工不赚钱的黑暗时期,来倒逼这个行业回复正常状态。
而商业,慢了制造业十年,大概从2010年开始,就进入了青铜期,被电商给折磨的死去活来,如今已经陷入了赔钱的边缘,我认为从2020年开始,就开始进入整个行业的大面积赔钱或者不赚钱状态,类似于今天的低端制造业。这个锅不能甩给电商,就算没有电商,整个商业依然会不赚钱,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投入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回报率越来越低当然是常态,电商出现还是不出现,都不会影响这个最终结果,制造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电商的出现是利好制造业的,但是也不耽误制造业继续赔钱。
这里唯一有点例外的,就是地产业了,00年开始了黄金十年,按理说2010年就结束了,开始进入白银周期,结果年冻市5年之久的地产业,2016年又迎来一波爆发大赚钱的时期,可以认为是黄金期的延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延续的结果,是因为地产有明显的行政干涉行为出现,所以能够短暂摆脱经济规律周期的影响,就好像公务员热一样,延续时间明显比其他职业要久。但是这种行政干涉,只能影响时间,不能影响结果。
未来最赚钱的职业和行业是什么
看完了历史,我们看看未来,大家最想知道的肯定是未来最赚的的职业和行业是什么,我们统计历史数据发现,是否赚钱和供需关系完全呈正比,也就是说,最赚钱的职业一定是供不应求的行业。
那么什么样的行业会是供不应求的行业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发现,这样的行业一定是新兴行业,同时一定不会是老旧行业。
你可以这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40年里,曾经有人在里面赚过大钱,成为社会一致眼热的职业和行业,你统统可以回避掉了,这些领域未来成为好行业的概率,微乎其微。假设你在2010年创业,你杀进一个谁也不知道啥玩意的移动手机互联网端软件设计领域,成功的概率大概百倍于你那个杀进电脑网页端软件设计领域的同学,同时万倍于你那个杀进传统制造业的校友。你那个杀进传统制造业的校友,现在估计坟头草都已经三米高了,不管他是北大毕业的还是北大青鸟毕业的,结局都不会差太多。
哪个领域是未来的引爆点,总统和首富也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首先排除掉以前的老旧行业和曾经热门的职业,这些全是坑,要避开。其余的到底谁是真命天子,那就要靠赌了,就好像今天的风投一样,四处尝试。
如果你不愿意冒着赌博的风险,你吃到黄金期新兴行业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这里有一个替代方案给你,那就是吃白银期。刚刚兴起的行业,你都是可以去试一试的,比如IT还有十年白银好过,比如物联网,比如新能源电池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吃到白银期的,相比陷入黑暗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的制造业是要好很多的。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建议,任何行业选择,任何职业选择,都只是辅助,从事好行业不一定能带来好收入,只能说成功概率高而已,我举个例子:
人们羡慕演员的收入嘛?不羡慕,人们羡慕的是演艺圈做的最好的明星的收入,而不是那些普通演员,他们的收入可能还不如民工。
人们羡慕主播的收入嘛?不羡慕,月入二三千甚至零收入的主播简直如过江之鲫,人们羡慕的是那些网红主播的收入。
人们羡慕金融/IT从业人员的收入嘛?不羡慕,年入12万以下的金融民工和程序猿一样大有人在,人们羡慕的是那些年薪百万的高端金融/IT人才。
所以说,找对风口很重要,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是那些飞的最高的,永远是那些轻灵的鸟儿,但是给自己打造一对翅膀,让自己成为鸟儿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紫竹张先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2年前,扔泥巴扔出来一个重庆球迷协会...
提起重庆球迷协会,在中国足球圈可谓赫赫有名,它不仅是重庆首个球迷组织,还是国足官方球迷组织龙之队的西南区负责协会。
成立于日的重庆球迷协会有什么故事呢?一起来看看!
王绪明跟随重庆球迷协会共同成长了32年
32年,王绪明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他和重庆球迷协会一起成长,见证了重庆足球的起起伏伏。
1985年:泥巴砸出来的建会想法
为何创建重庆球迷协会?
听到这个问题后,王绪明眯起了眼睛,他没有简单地回答“热爱足球”,而是聊起了他建立协会的导火索——一个发生在1985年的真人真事。
王绪明和儿子与年维泗合影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足球还没有职业足球联赛,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中超。所以1985年在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举行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受到了重庆球迷的热捧,王绪明表示:“那时候的足球不要门票,直接进去看就是了!”
1985年重庆还没有直辖,所以余东风、余飞等重庆球员,都是在四川队效力,结果在重庆主场作战的四川队0∶2不敌天津队,这引起了重庆球迷的不满,赛后发生了狂热球迷用泥巴砸球员的事件。
王绪明回忆道:“那天下着雨,很多球迷围在球员通道扔泥巴砸球员泄愤,当时我也抓了一块泥巴。可是当我看到余飞浑身是汗水和泥土,一脸沮丧走下来,被球迷的泥巴砸到了既不还手也不还口,只是低头离开之后,我就心软了。他和余东风都是重庆七中出来的,这场比赛其实他们也拼劲了全力,我们不该这么做。”
这次事件之后,王绪明心中开始有了组建球迷协会的想法:“余飞被砸的一幕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当时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将我们的想法告诉球员,让他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而球员也能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输了这场比赛,那件事就不可能发生了,球迷和球员之间缺乏沟通!可是要想把想法告诉球员,一个人人言微轻,我们需要很多人推选一个代表!这样他们才可能听听我们的想法。”
1986年:首批会员120人、会费3元
决定要组建球迷协会之后,王绪明说干就干,他用“手写+复写纸”的办法,写了100分调查问卷。王绪明表示,当时写了三个问题:“1.你为什么看足球?2.你对中国足球有什么期望?3.你对四川足球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在泥巴砸球员之后的一场比赛,王绪明在大田湾体育场的主要球迷通道散发了100份问卷。让他意外的是,事后居然收回了50多份答案,26名球迷和王绪明志同道合,于是他组织了一次小聚会,决定成立一个球迷协会,就也是重庆球迷协会的雏形。
为什么不是把所有填写问卷的球迷召集到一起?王绪明表示:“我成立协会不是利益驱使,我从没想过从足球上赚钱,所以就没想过扩大规模,只要球迷能和球员沟通,形成合力,我觉得就够了。这是我最初的想法,也是一直坚持的做法。”
日,重庆球迷协会在大田湾正式宣布成立,王绪明表示能够成立相当不易:“当时重庆体委主任牛犇还是有顾虑,怕球迷协会不好管理。可我保证球迷协会我来养,如果体委不同意,我就想其他办法成立,最后体委还是被说服了。”
球迷协会挂牌仪式
球迷协会在大田湾成立大会
第一批重庆球迷协会会员,全部都是填写的手写登记表。据重庆球迷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彦成回忆:“当时200份登记表收回了120份,这120人成为了首批会员,缴纳了3元的会费,我也是这批加入了协会,当时选举后担任了秘书长。”
为什么会收3元会费?王绪明进行了解释:“收3元纯粹是想让大家重视这个协会、重视纪律,那时协会到公园活动的门票、茶钱都是我来给的。”
1986年:球迷活动逐渐成型
在重庆球迷协会成立之后,很快就迎来了第一场有组织的比赛,同样是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四川队在大田湾迎战大连队。当时重庆球迷协会把大田湾的13区作为了主看台,这一习惯也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重庆奥体中心重庆球迷协会依旧在13区。
协会球迷在大田湾13区看球
为什么会选择13区?而不是代表球队第12人的12区?王绪明表示当时首先考虑的是方便:“大田湾的13区正好对着主席台,看台下就是通道,进出很方便、容量很大。”
1986年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组委会做出了一项重大变革,比赛开始售票,票价高达5元(1986年一级工工资也才31.5元)。可是这没有挡住重庆球迷的热情,重庆球迷协会更是全体出动去助威,在看台上又蹦又跳,帮助四川队2∶2逼平了大连队。
为了庆祝这场平局,重庆球迷协会赛后组织了首次球迷展示活动:在大田湾体育场外用红纸折了小三角旗,穿在竹竿上挥舞庆祝。说起这件事,参与了当年活动的马彦成也笑了起来:“当时好多人围观,他们都看不懂我们在干什么,纷纷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哈哈。”
随后重庆球迷协会,就跟着四川队南征北战,去了成都、南充、自贡等地加油助威。在重庆青年足球队成立后,还跟随这支新军四处征战,取得了全国第三的最好成绩。
协会球迷的远征活动
1988年:年维泗为协会题词
1988年4月,重庆迎来了一场水平很高的热身赛。当时李应发指挥以全国冠军辽宁队为班底的国家黄队,和年维泗指挥以全国球星组建的国家红队,在大田湾体育场对决。这场比赛大田湾体育场内涌入了3万多名球迷,让全国都知道了重庆球市的火爆。
作为比赛的东道主,重庆球迷协会不仅在比赛中给双方加油,还在赛后邀请红黄队吃重庆火锅。王绪明回忆:“当时我在新华路开办了球迷火锅,所以邀请了国家红、黄队品尝重庆火锅,当时年维泗、李应发、高丰文、徐根宝等足球名人都去了。”
王绪明接待国家队球员在自己的火锅馆吃火锅
当时国家红队主帅年维泗,还给重庆球迷协会题词:“球迷爱球星,更爱我中华。”这也成为了重庆球迷协会的行动宗旨。
重庆球迷协会成立之后,1986年,王绪明召集协会成员制作了一面“足球兴亡,匹夫有责”的锦旗送到了国家队集训基地。说起当时送锦旗这件事,王绪明也是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怕送不进去,还通过陈家全(重庆短跑名将、在大田湾打破百米亚洲纪录)带我们去的。结果我们把锦旗送到了当时的国足新主帅年维泗手中,他收下后说这是他从事足球几十年以来,第一次收到的来自民间的锦旗!”
王绪明将这幅“足球兴亡,匹夫有责”的锦旗送到了北京
重庆球迷送锦旗给低潮期国足的事,在当年引发了《中国足球报》、《体育世界》的报道,让重庆球迷协会出现在了全国的媒体。正是有了那次的交集,所以年维泗趁着到重庆比赛,题词作为答谢。
1993年:经济发展协会壮大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93年,一直在做生意的王绪明生意取得了大进展,于是重庆球迷协会也迎来了发展壮大的好时机。王绪明回忆:“我是重庆最早一批开火锅店的人,最早我是80年代在新华路开球迷火锅,和小天鹅都是一批的。加上后来我又办了五环印刷厂,逐渐有了一些积蓄。1994年世界杯之前,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建立一个真正的球迷俱乐部!当时我给俱乐部起名叫球王,意思是一个姓王的球迷开的,并没想过称王称霸。”
王绪明自己开的球王国际俱乐部
1993年,在现在南坪红星美凯龙的位置,球王国际俱乐部诞生,里面装了四十多英寸的索尼大背投电视。球迷不仅可以观看1994年美国世界杯,还有可以在里面吃饭、娱乐,这里也成为重庆球迷协会的大本营,也成为了全国球迷协会到重庆交流的地方。
有了球迷国际俱乐部的支撑,王绪明不仅承包了协会购买鼓、旗、统一T恤等助威装备的费用,还时常请球迷到他的俱乐部免费吃饭看球,于是协会会员不断扩大。王绪明回忆:“当时在册的正式会员就有五六百人,加上外围我们有上千人了,因为大田湾13区的看台,80%都是我们的会员,所以我们对外直接说协会成员有1200人!”
随着重庆球迷协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加,1995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受邀题词“重庆球迷协会”,这一题词也沿用至今,每到比赛日就会在重庆奥体中心的13区挂着“重庆球迷协会”的横幅。
1995年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受邀题词“重庆球迷协会”,这一题词也沿用至今。
年:与两大名帅关系密切
对于重庆球迷来说,1997年是一个值得自豪的年份。因为这一年重庆直辖后,前卫寰岛也正式落户重庆,重庆球迷终于可以再次看到中国顶级足球联赛了。说起这段历史,王绪明坦言,前卫寰岛落户重庆意义非凡:“在重庆渝海冲甲失败之后,直辖之后重庆足球是一片荒土,寰岛的到来终于让我们有了归属感!”
和前卫寰岛落户相关的,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前国足主帅施拉普纳成为了前卫寰岛主帅。于是重庆球迷协会干了一件大事,现任重庆球迷协会秘书长胡伦,驾驶王绪明刚买的进口帕萨特,带施拉普纳游重庆。
协会秘书长胡伦驾驶王绪明刚买的进口帕萨特,带施拉普纳游重庆。
说起这件事胡伦十分兴奋:“当时考虑施拉普纳是德国人,体委没有合适的好车接他,刚好会长买的帕萨特是德国车,于是我们主动承担了接待任务。我记得当时我当司机,载着施拉普纳去游览了解放碑、观音桥,一路上都是球迷夹道欢迎,我也故意把车窗摇得很低,让球迷可以看看他,也让他了解重庆火爆的球市。”
在前卫寰岛重金引进了高峰、彭伟国、姜峰、符宾等国内著名球员之后,重庆球市火爆异常,大田湾一票难求。王绪明回忆:“那时候是重庆球市最好的时候,人们为了买一张票通宵排队,40元的球票炒到150元!”而重庆球迷协会也不断壮大,13区坐满了以后,也开始扩大到12区。
日,重庆足球迎来最高光的一刻——在足协杯决赛第二回合,首回合0∶1落后的重庆隆鑫,以4∶1上演了大逆转,击败北京国安捧起了足协杯冠军。这是重庆足球唯一一次拿到全国足球顶级赛事的冠军。
赛后重庆球迷协会和当时的主帅李章洙一起进行了疯狂的庆祝,李章洙更是在事后加入了重庆球迷协会,成为了该协会的名誉会员。
王绪明和尹明善为李章洙(右)带队获得足协杯冠军举杯庆祝
说起这件事,胡伦十分开心:“老李和我们球迷的关系太好了,王会长(王绪明)在得知老李只有韩国驾照,在重庆没法开车之后,帮他通过相关认证办到了重庆驾照。于是老李也是投桃报李,成为了重庆球迷协会的名誉会员。”
年:见证重庆足球起起伏伏
2002年对于重庆球迷来说是个幸福的年份,这一年国足冲出了亚洲,参加了日韩世界杯;接手了前卫寰岛的重庆力帆队也取得了顶级联赛最佳战绩(第6名),随后重庆力帆出战亚洲优胜者杯取得了第4名!
王绪明和时任国家队主教练高丰文合影
王绪明和时任央视主持人黄健翔合影
王绪明和时任中国足协主席阎世铎合影
王绪明和央视主持人刘建宏合影
说起日韩世界杯那年,王绪明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大事,不仅仅是给力帆给国足加油鼓劲,我们还在重庆组织了西部球迷联合东征助威团,召集了西部11省市的球迷代表,行程3000多公里去沈阳给国足助威,你们重庆晚报也曾对此事进行过报道。出线后还用摩托车拉着旗帜巡游到大连,然后从大连去韩国给国足加油!”
也许正印证了盛极必衰的老话,2003年开始重庆足球也经历了惨痛的“中超升降机”时代:2003年重庆力帆首次降级;2004年重庆力帆回中超,在中国足协取消升降级后2004年、2005年连续垫底,2006年再次降级;2008年重庆力帆冲超成功后,2009年再次降级;因为广州广药和成都谢菲联假球案,递补留在中超的力帆队,在2010年又一次降级,创造了7年4度降级的尴尬。
重庆力帆从足协杯冠军、亚洲优胜者杯殿军到“中超升降机”,虽然心里落差很大但重庆球迷协会没有抛弃球队,一直跟随球队南征北战,不过王绪明不愿意就这段历史说太多,因为他意识到这样的成绩也是一种客观的反应:“足球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运动,那些年球队投入不足,加上重庆青训也没有搞上去,降级是偶然中的必然。”
现状:全新思路重新上路
在重庆足球成绩不佳的时刻,王绪明也把注意力放到了更多的区域,包括女足比赛。2008年东亚女足四强赛在永川举行,他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庆球迷协会助威活动,到永川给铿锵玫瑰加油。王绪明表示:“那次去永川给女足加油,主要还是想拉动当地足球氛围的营造,球迷协会的作用就是掀起一股让人们能更关心、普及、热爱足球的浪潮。”
2009年10月,中国足球开始将假球、黑哨等丑恶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球迷协会会员声讨黑哨活动
就足坛的丑恶现象,王绪明没有直接去评价,但他提出了三个有关中国足球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是假球、黑哨害了中国足球,可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13亿人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人?主要还是基础出了问题——第一,现在国内没有足够的球场,这好比厨师没有锅如何炒菜?球员没球场训练、比赛,空谈青少年足球、青训没有用。第二,足球普及一直存在问题,现在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踢球?要么担心升学,要么担心身体,什么时候足球能像乒乓球一样脍炙人口了,那么普及就搞上去了。第三,我们需要一个宝塔制的联赛,从学校、区、市、省、全国,都该有足球比赛,可现在我住的南岸区人口八九十万,却一个全区的大型足球联赛都没。巴西一个州的比赛都比我们全国联赛精彩,这也导致国家踢足球的绝对人口少,没有人可选。”
为了帮助中国足球搞好青训,王绪明从上世纪90年代就以重庆球迷协会的名义,搞了播种足球计划,前后花了200多万给重庆的青少年创造踢球的环境,近几年又赞助了青训不错的辅仁中学。对于这些努力王绪明表示:“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尽我微薄之力来帮助青少年足球发展,以协会的名义,用物质的手段,选1-2所学校对口支持!选择辅仁中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希望它能做个榜样,未来会选其他的学校赞助,希望从中能诞生重庆足球的希望。”
王绪明自己出资搞的播种重庆足球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龄增大、精力不足,很难坚持全年组织球迷活动之后,王绪明已经将协会的主要工作交给了马彦成、胡伦等7人球迷领导小组。在最近几年重庆球迷协会领导小组,也连续组织了多次为国足加油的“龙之队”助威活动,让重庆球迷一直活跃在全国球迷圈。
不过,2002年世界杯后,重庆球迷协会就没组织大规模世界杯决赛圈观战,王绪明惆怅地说:“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对我来说都没有看的意义,日韩世界杯三场比赛我都现场看了,希望有生之年,我还有机会重返世界杯赛场为中国队加油!”
王绪明带队远征日韩世界杯,为中国足球队加油。
对于协会的未来,王绪明表示:“希望重庆球迷协会能一直延续下去。其实现在除了一些重大的事情外,我基本也放手让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去做了。我们有个7人小组,希望集思广益、各司其职,用集体的力量,自筹资金,搞好球迷活动,为重庆足球和中国足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雄起!
来源: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考驾照会有科目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