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有效阅读掌握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有效的学习

>复盘学习过程:没时间、没效率?——我如何10天完成理论阶段学习排序: /
复盘学习过程:没时间、没效率?——我如何10天完成理论阶段学习
发布于日 00:17
写完微信定位作业过后,陆续开始有同学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思维方法和学习心得,前几天小健老师也问我要不要发个帖介绍一下学习经验。所以我纵然知道暖石的同学们都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但还是恬不知耻地跑来写了这个分享帖,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扩展思路、相互启发,以求相互砥砺、共同前行~~
本帖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个人情况介绍(供各位看官参考是否有继续食用本帖的必要)2、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我的时间管理系统)& & &2.1人生规划& & &2.2职业规划3、学习计划及具体执行办法& & &3.1进度规划& & & & & &时间测试& & & & & &学习方法测定& & &3.2学习方法分析——原理、利弊及可行性简述& & &3.3高效工作&学习的其他管理点4、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都是在各个小伙伴处统计来的主要问题,看看有没有你需要的?)& & &4.1时间不够& & &4.2规划不合理& & &4.3听着听着走神了& & &4.4文案实操难做& & &4.5微信定位不会做5、文末福利,包括提及的软件、电子书,联系方式。
--------------------------------------------------分割线-------------------------------------------------------
1、个人情况介绍
进度情况:正式加入暖石学习的第19天,掐头去尾刨除例行休息,学习时间一共16天,其中:职业规划2天,理论学习共花费了10天。中间花了点时间做交流调查,近几天刚刚进入第三阶段的微信实操之中。&
个人情况:“工作”非“在职”,目前在做“兼职老师”,工作量可能与在职情况差别不太大,但时间相对机动,大佬有空了预约我去上课就去,没空的时候我就可以在家活动。当然,我每天同样需要研究其他机构的辅导视频、补充课程笔记、磨课、刷逻辑题。工作时间从每天3-4h/天至8-10h/天不等(辅导老师都懂的,一天上12节也不是没有可能对吧-_-||)
&关于本帖的交流情况:来暖石这些天几乎都是独狼行动,不是因为我孤僻,是因为我懒且热爱高效,所以理论阶段没什么探讨点我就一直闷头学习。直到我打算来写个分享帖,我才开始第一次加了同学们的微信(也有同学因为我的作业而主动加了我的微信),专门用几天时间和大家开始交流学习问题。这时候我才发现交流还是很能让大家彼此扩展思路的,这样不光可以互相启发,还可以帮别人梳理问题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本帖中涉及的问题都是我和同学们聊天过程中谈论到的问题,写出来,希望对你有用~~也希望可以跟更多同学交流思路和方法~~欢迎大家跟我交流━(*`?&*)ノ亻!。 &&
2、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我的时间管理系统)
“无目标而生活,如无罗盘而航行”;目标清晰方能远行。
2.1 人生规划
出于对某个远方目标的迷之执念,从读研开始,我特别认真的规划起了我的理想、我的未来和我的人生。我这么喜欢研究人,当然肯定得先研究明白我自己呀。我的所想、所欲、所念,哪些是合理且在自身努力范围里可达到的,哪些是不合理且一时兴起并几乎没用的,我觉得我得清楚我每一步的行为有没有意义、能不能通往我的愿景,才不至于在“通往奴役之路”上走起来没完。
所以我根据戴维&艾伦的“六个高度”:
(出自GTD时间管理必读书目《搞定》,文末有电子书福利~)
从我“人生铁打不动的最高原则”到“每日吃喝拉撒的具体行动”的逐级拆解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它目前正长成下面这样(仅显示当前在执行动作):
额外说一句这个GTD软件Omni Focus,它怎么可能支撑大到人生目标、小到具体行动呢?事实上这多亏于它在目标和项目拆解的纵向时间轴之外,给我们留下了第二维度,情境(context)和透视(perspective),它们长下面这样:
给不同的事件打上不同的场景标签,就可以轻易选择你“现在立马就能做的事情”,现在场景下能做的马上做,不能做的放在相应场景下做,你不需要浪费时间犹豫我现在该干点啥,能干点啥。比如,哪些是该在“办公室/重要”情况下完成的事,哪些是在一定在“OS/PC”上完成的事等等,这样可以完全摆脱传统日程表上,对时间机械化的分割和占用,让所有时间灵活起来。而“预测”功能则可以按照结束时间帮你排出一天的to do list,让一切时间都是可被利用的。
当然,刚开始做时间管理的小伙伴们我不推荐从这么复杂的系统入手~~可以从简单一点的时间观察记录软件、高效番茄钟、to do list等等开始规划时间。需要进一步经验的同学请手动@我。
跑题了。。回到重点上来,这套拆解目标的思维方法和张君老师讲的职业规划方式其实不谋而合;非常推荐各位小伙伴有机会尝试一下。
2.2职业规划
来暖石之后,直接影响是填补了我在金字塔“目标”那一层缺失的一些知识,让我获得了足够的资讯补充下面的责任范围、任务、行动,使整个系统都更加具体和立体。我的OF软件太难截出长列表了,偷懒缩写个大概计划。
没有规定具体年限收入,是因为我和张君老师感觉一样,我觉得只要我保持求知进取,票票自然好运来~~【奸笑.jpg】
始终没有想清楚怎么职业规划的小伙伴,请参考张君老师的【职业规划让你不迷茫】,传送门:
&当然各位也可以参考金字塔的下面四层制定具体的目标方向,即:
我为什么花了长篇巨幅来讲之前的规划方法和系统呢,大概是因为万事皆有因果,只有在符合逻辑的路径内选择最直接的路径,我们才能避免在横生的因果链条中浪费时间、甚至迷失自己,从而更轻松地抵达目标。早年读到博尔赫斯说,“时间永远分岔、通往无数的未来”,我就在想,我不要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我要走到最想要的那个未来,那么就千万不能丧失目标,哪怕走得慢也没关系(事实上我真的走的好慢),因为莱辛也告诉过我们,“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一定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所以真心希望你也从探知自己的内心开始,千万不要迷失,唯有如此才有无穷无尽的动力,让你成为最想成为的人~~~
3、学习计划及具体执行办法
“当事情按计划进行时,没人会惊慌,即便这是个可怕的计划。”
3.1进度规划
有计划当然是好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对吧~~我长期的办法是通过记录每项任务所用的时间,确定自己每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消耗和效率度,用的软件(aTimeLogger2)长下面这样(这是学习初期的统计):
经过统计之后,确定每天可用整块学习时间仅有1.5小时左右。那么我要考虑的是,这些整块可用时间是否得到有效利用,还有没有提升空间?所以我分别进行了时间测试和方法测试。
时间测试:
①首先,我又认真观察了暖石的课程时间分布,平均每节在6-10分钟左右,7-8分钟居多。我推测,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大佬们研究过学习理论(张君老师好像在视频里也提到了);比如注意力曲线
(图自《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
比如,数字资源呈现形式对学习注意力的影响研究:
所以把时间限定在10分钟以下,并尽量砍掉了注意力的衰变期;二是由于短视频有利于我们这种工作人士碎片化学习。
②那么,我根据这种注意力规则和课程短快的特点去学习,是否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 & & 如果用整块时间持续学习,我以第一阶段中的第一部分为例,据我统计整段视频共135.4分钟,核算下来共2小时15分,但平均学习时间推荐的是6小时。多出的4小时应该是用于笔记or思考。这个想法我在营销思维部分进行了验证,3+4部分推荐时间是3.3+1.3,共4.6小时,276分钟。我一边听视频、一边写笔记,其实多用了一点时间,共花费288分钟,比暖石计算时长仅多出14分钟。& & & & 但经过1、2、3、4部分的整块时间学习,我觉得这种看视频+写笔记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我,理由如下:第一遍看视频,如果停下来写笔记,会打断整体思路;不停下记笔记,会记不全;如果想记全又不用停下来,可以用截屏+Onenote,但记忆不深刻,仍然需要二次整理。所以不管怎样,还是需要全神贯注的看两遍视频,专注时间double。& & & & 然后,我又尝试了高效的小伙伴们在用的第二种办法:第一遍纯看视频,过一遍,体会要点、抓住框架;第二遍回头写笔记,有的放矢,还可加入自己想到的额外tips+浏览捕捉下面有效提问,可以深入记忆+理解。结果:效果变好,专注时间仍然double。
那么,不管用什么办法进行整块的时间学习,整块专注学习时间依然double,并且持续学习注意力会衰变,一小时后注意力绝对会下降了。
学习方法测定
所以我又换了一种方法,毕竟不是谁都有着天天4、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更何况!我的工作性质决定我只要在工作就是在用脑!!一天的脑力都是有限的,全神贯注的专注时间一定要想办法省着点用啊!!
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学习所需要的所有步骤:视频讲解+笔记和思考+tips和下方提问。然后确定了属于我的第三种办法:
a.第一天晚上,边做不费脑的工作(比如刷其他机构的教学视频),边在静音情况下,写出课程笔记大纲,把握整个课程的逻辑框架。
b.第二天早晚路上+不费脑工作(比如总结学生错题 or 补写逻辑笔记),总之是不费脑情况都可利用,用来把课听完(只听不看,因为写过框架,可以捕捉到框架和语言上的关键节点,不会不知道在说什么),把讲解和头天写出的笔记内容在脑中整合。
c.一般下午3-4点前可以完成b的工作。所以下午5-8点,全天效率最低的时间,用来随手百度知乎、看看提问,有启发的咔嚓成tips发送到各自笔记软件里(我用的OneNote,针对内容不同有时也用Evernote),晚上做笔记前贴入昨天的笔记中。
这样,一天之内可以把同一套内容想三遍,基本能完成深入思考,可以过了。笔记大概长这样:
(字很丑啊。。大家忽略我的字不计吧~~)
④根据拆解过的新学习流程,重新规划自己可用的学习时间。每天必有的1.5小时学习时间,用来提前理解逻辑框架,建立课程整体结构;第二天白天最少还有3-4小时碎片时间可以用于听视频和思考。每天可用时间从4-6小时不等,最少可完成12-15节左右的课程学习和思考。
3.2 学习方法分析——原理、利弊及可行性简述
以上的学习方法看起来把整个学习过程拆解的很细碎,但其实组合起来的整体效果俱佳。它非常适合精细阅读及深入理解,是我在研究生阶段做著作翻译时经过多次尝试留存的战果。后来我到处查询过这个办法有没有名字,最后被我找到,它叫SQ3R读书法。
原理:SQ3R读书法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的。它是由英语Survey(浏览),Question(发问),Read(阅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而得名,而SQ3R也分别代表着五个学习阶段。
在学习暖石的过程中,它被我浓缩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中:
① 正式学习之前,先【浏览Survey】+【发问Question】,并同时记录笔记;在这个过程中,要广泛涉猎所有的重要信息:正副标题、插图表格和前言结语、摘要概要等。从标题上就开始做做记录,同时开始提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查询记录不认识的词,理解逻辑框架、各节承上启下的内容,看到标题产生的问题联想等;这样一边粗读、精记,一边提问,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钻研。
② 当你开始听取视频时(对应【阅读Read】一步),要精读细读;由于已经写过笔记,脑中已经有了整体框架,此时需要的是内容填充。这个过程对前一天笔记过程中存留的难点、疑点要反复听,尽可能使自己在逻辑框架的内容填充之外,还可以充分理解。此步力求将前一天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新的知识内容详情结合起来,建立联系。
③&听完一个章节后,根据①中的框架进行脑中复述回补;并通过具体的tips和其他提问巩固检查(对应【复述Recite】和【复习Review】);这个过程考查快速记忆,回忆内容。看看自己开始的提问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回答,检验自己看没看懂。同时,通过百度知乎相关案例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做成属于自己的小tips,在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完成复习。
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首先,这种方法可以把对一个复杂陌生内容的学习过程,拆解成简单、易执行的不同动作,因此可以从易到难,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由此而来的优点也就非常明显,一方面从易到难利于减少听下去之类的畏难情绪,一方面从框架到细节,再从细节到框架,可以在一次一次的重复与回顾中,不断加深认识。另外,很多小伙伴都觉得时间不够,这个方法可以让你不再全神贯注去找整块时间,有的是时间可以利用。
也非常明显:一心二用非常反科学反人类;同时对脑力要求稍高(俗成:累……)。
翻遍知乎注意力问题和心理类大V的公号,每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人类不能进行多任务处理(一心多用)。“ 因为大脑本质就是单线程的,所谓的「多线程」只不过是相对比较快地进行切换而已。因而多线程处理一定面临任务切换耗散(switching costs)和任务混淆耗散(mixingcosts)【前者指在同时处理的两个任务间相互切换时,人脑认知压迫前一任务并强化后一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导致的认知能力降低;后者指在认知切换到后一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前一任务的内容,这不可避免的会降低认知能力】。就算解决了单线程和多线程的问题,我们也不能违背生理上的认知同道规律(比如,我们不能同时看两部电视剧对吧~听觉、视觉只能被一边占用)。
难点突破及可执行性
所以,本方法的难点也在于如何解决一心二用的问题。
事实上,人脑并不是不能一心二用,而是大脑在处理任务的时候是基于两个独立的系统的:一个是有意识的、理性的、需要逻辑的、带有记忆的、有时间线感知的,进行串行处理的,这种情况同时只能处理一件事情。这一类就是前文被我称之为“费脑”的那一部分任务,需要100%注意力,用的是抽象思维的思考脑。比如做数学题。另一个部分则是无意识的、直觉的、感性的、瞬时反应的、只负责处理当下的事件、不进行记录的,并行处理的,它可以搭配其他事情,同时进行多事件处理,这种大部分用的是我们脑中的反射部分。《慢思考: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一书中,作者对这种脑力分配做了具体的区分,大概是下面这样:
拿我个人的事例来举例:
对我来说,看其他机构的教学视频、统计学生的错题数量和分类等常规工作,只需要我在那些已经烂熟于心的知识点里找其他机构方法上的优化之处,或者把学生的错题放在我归纳出的错误框架之中。因此这一类活动我已经交给了反射区,它并不需要占用我的思考通道,所以可以前者可以用来和暖石学习笔记搭配,而后者可以和听视频内容相搭配。
假设我们大脑的内存是0~100,
很多工作(比如我刚开始做逻辑题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大脑负荷,用来记忆和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但是随着这个套路次数越来越多,这种套路记忆会帮助我减少大脑的负荷减少,变成一种本能反应;这个时候脑力消耗相对较少,甚至不怎么会被感知到:
所以可以搭配一项相对陌生的,需要大部分精力投入来完成的工作(比如暖石的学习)。
一旦确定了对于费脑工作(需要抽象思考的思考脑活动)和不费脑工作(只管此时此刻的反射脑活动)的区分, 完成了这种搭配,就会发现每天多出超多的时间可利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但等等!有前提的!前提是,要完成这种区分,你必须必须要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强项和弱项,了解自己每项工作大概可能需花费的时间和效率情况,脑力极限是多少,需要的休息是多少,这样一天之内便可最大限度的无缝衔接所有时间。所以还是要重申前面的话,一定要“认识你自己”,要科学地审视自己、观察自己,如此才能更好地安排自己,完成自己。既不在能力之外的范围苛求自己,也不在能力之内的范围浪费自己~~!
另外!!作为一个经常需要给人讲课的人,我的直观经验让我向大家推荐另一套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我之前经常要接触一些新东西讲给别人,但事实上很多东西我可能也学了不久,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讲出来的重要性。我明显感觉到,我对某种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是在我不断的讲述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的。费曼学习法的原理长下面这样:
第一步:获取知识(某概念),理解你所要学习的材料的内容。第二步:讲解/复述你所获得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潜意识的形式再次复述你所学到的知识。第四步:这一步是一个可循环过程:不满意——纠错反馈;满意——尝试运用更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再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以运用。第五步:反思。反思你在思考的时候在哪里卡了壳,着重这个地方,再次理解。这个过程至关重要!第六步:检验,通过不断的进行实践检验才能巩固你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考量自己对一个概念或知识是否理解,一个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如果能够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让别人完全听懂你在说什么,就证明你完全了解所学的概念;如果不能,也许你还应该好好去理解一番才行。
所以,能够和其他同学多交流,去解答别人的问题,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梳理思路,会获得巨大的提升。另外,无论是我的SQ3R还是这个费曼学习法,反思都是特别重要的一步,所以小伙伴们,千万别偷懒哦~~
3.3高效工作&学习的其他管理点
要全天保持高效,其实自己的身体状况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所以需要
能量管理坚持八小时睡眠(不排除睡眠质量高的人6小时就够睡):睡够了能保持头脑清醒。最重要的!!让你远离焦虑和忧郁情绪。好吃好喝,优质高蛋白(自查食谱~~)。用脑越多,饿的越快~~一定要提前备好能量源。坚持每天锻炼(我是一周有五天出去跑三公里,两天休),今天的跑步份额
时间管理to do list,每天花一点时间做个to do list,把当天的事情一定排好优先级,尽量在一天之中只需要执行,不需要再费时间额外安排思考。番茄钟: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以持续维持到25-30分钟左右,所以,考虑下番茄钟?25分钟高强度专注后让自己休息一下。没有任何工作的时候,我在家也会使用番茄钟,可以维持一定时间段内的专注力。(常见的有forest,用自己的专注力种出一片大森林~~我用的番茄土豆,但只有整块时间时才用,所以用的很少)&碎片化利用。方法参考第二部分的拆解学习法,当下场景能做的事情马上拿来做,专门抵制拖延。然后你的时间可能也会变成这样(虽然整块时间之后6%,但所有黄色格子都是和暖石相关的时间):
其他高效tips:a.手机push尽量关了吧,简直万恶之源。b.放过自己吧,全天长时间高效不可能,动脑的尽量安排在自己最高效的黄金时间时间,人人都有效率低点,别在效率低点折磨自己~c.巧用学习工具。Evernote、OneNote,还有一大堆我不知道的电子笔记,随手咔嚓咔嚓,随时弥补你会忘记的小tips。d.把脑中的想法,一切能落在笔上的东西都落在笔上,清空你的大脑。当我们总是隐隐的惦记着一件事,大脑里就会不可避免地会响起这样的声音“还要xx事情要做”,隐形地侵占大脑的内存。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蔡格尼克效”(Zeigarnikeffect),即:当一件事还没完成时,我们在心里就不会忘记它。其实,为了消除蔡格尼克效应,关闭大脑里烦人的杂音,我们需要的只是随手写下来,让它在我们的脑中结束,把焦虑外包给一张纸。然后把它忘记吧~~这是减轻压力、提高转速的不二法门。也正因如此我才推荐大家早晚花点时间做to do list,写完就先剔除大脑吧~~白天只需要逐项完成即可。最后,记录时间,观察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安排。
4、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执行之中总是花样乱套,对吧~~所以,我总结了和小伙伴们聊天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在职的,时间不够。解决方法:参见本文第三部分,如何碎片化利用时间。待业的,自控力不够。这个可能还是差了点动力和鸡血,我看过一项调查,普通人打一次鸡血一般能持续3天左右,所以想要长久动力可能还是要点目标。各位,请认真叩问自己的内心,方法参考本文第二部分。
学习计划制定不合理:学得比计划快了还好说,学得比规划慢了很打击人的,有木有!!有木有!!这种情况主要是:一是要比较着急的小伙伴,每天定了太多的学习量,学不完真的会陷入焦虑的,因为第二天又要加上前一天剩下的学习量,真的会越来越焦虑,焦虑会传递积累,直到有一天爆了,整个人瘫软在家,然后等着过几天又发愤图强重新再来一圈。这种情况,我曾经切身经历过!!现身说法,请正视自己,也正视自己能力的极限,能力、效率都是存在一个上限。活成一个钟一样的柳比歇夫,他的最高纪录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约每天可以规划的时间即可以记录时间为10个小时),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可规划时间的上限了(记录与规划,真的推荐参考下柳比歇夫的《奇妙的一生》)。还有一种情况是,小伙伴们经常被突发事件打断计划,解决办法参见前文高效tips,请为一切事件划分优先等级~。
视频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无法持续保持专注。这项我也跟你一样啊喂!!所以把学习过程拆解成不同的板块了呀!!在所有的学习方法中,带着问题去学习一定是最简单直接高效的办法。所以第一轮先写过笔记,提炼逻辑框架,对整体内容有所思考和把握;那么再听的时候,就可以带着问题、按照整体逻辑结构去捕捉这8分钟里你所需要的关键点。觉得张君老师语速神快、有点催眠的同学试试??一旦你有了问题,会感谢高语速帮你快速找到问题点的!(真的要吐一槽,我一直被人吐槽语速太快,直到我碰到张君老师,这是我碰到的第一个比我语速还快的人~~瞬间理解了我的学生的痛苦,【掩面逃跑.jpg】)当然,如果你是整块时间学习爱好者~~那么,持续的、高强度、高密度的集中注意,谁都会陷入脑力疲劳。一般人来讲,脑力高度集中使用所能持续的时间大概在4小时左右。成年人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概在25-30分钟左右。精力在1个半小时之后必然会递减衰退,远不如分段式学习效果好。所以亲们~~如果你是整块时间持续学习党,参考下前文的番茄钟吧。
文案实操作业好难做&~~这里主要也是两个问题:第一种,对课程理解不到位,所以没法下笔。①作为一个曾经需要很认真的学习写这写那的过来人告诉你!!没法下笔、写不出来东西之类的,真的很可能只是心理障碍啊!对于没接触过的东西有所畏惧,没有信心,很可能写了一次反而有信心大增了~~~反过来说,哪怕真的尽了最大努力,还是不尽如人意,也要写了才知道深浅,才能得到最直接的自我反馈,知道哪里理解不到位。这种血的教训最直接,调整一下就好啦。亲身经历告诉我,写东西是个不停校正方向的过程,要靠一次一次的努力思考和改正,才能越来越快。②另外,理解不到位不光是听课方法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可能还需要多加一点思考,让营销思维落地。比如随手逛小红书的时候,就可以想想它内容运营策略上的变化和原因;打开电脑的时候也可以想一下百度、谷歌、必应这些不同搜索引擎不同的运营模式所针对的用户痛点;路上看到小米手机的广告,可以考虑一下它针对的用户、文案的特点+优点+利益分别是什么之类的。做好笔记,理解逻辑,勤学多思,很快就可以突破那层迷雾感。第二种,就是”改了几次还没通过,感觉好颓啊“的想法。这个问题大可不必头痛啊同学们~~如果已经在知识点上理解过硬了,那么就一定要注意审题!一方面可以在动笔前从正面分析要求:”结构完整“+”明晰的因果关系“+”特点、优点、利益每个方面写出符合要求的描述“。说白了就是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每一点之间无缝过度。所以关键还是逻辑、结构和对卖点三要素的理解,因此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可能更符合考官意图哟~~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写,强烈去看其他同学的作业。最重要的!!一定要看老师的评语!!看几篇就可以总结出来评分规则,6分及格一般是”卖点三要素齐全,精准,证据充分,逻辑清晰“,优秀的作业就是”文字有细节有场景,很有说服力“,更有临场感,所以这是一道针对考官意图的命题作文啊。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一定要”理解内在逻辑“+”文字有血有肉“,当然作为一个初学者&如果当作一道想要迅速过关的练习题,内在逻辑还是第一要义!&
很多同学是不太能理解特点和优点的区别。窃以为,特点就是产品自身的某个固有属性(xxx产品有……),优点是产品的特点能带来什么好处,是对特点的解释升级(主语还是产品能……),利益则是这种优点能在具体的场景和情境下,能带给你(用户)什么好处(在……场景下,你可以……)。
微信定位好难做啊!!~~很多觉得进度被拖慢了的同学都是苦于微信定位,觉得什么都感兴趣,但是好像又什么都无法深入。老办法,我还是推荐大家把这个问题拆解成最小单位,一切立即豁然开朗。前文中我一直用到的拆解目标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从一般拆解到具体个别的演绎法。但此处,如果你面对的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所措,我强烈向大家推荐相反的一个逆向思维方式——归纳法,让你从最具体个别的情况归纳总结出最普遍可行的一般状况。我举例说明。首先,你要抛开一切条件,然后去考虑自己的基础能力,此处你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分为三个部分。A、立即可以输出的能力(会拍照、会打游戏一肚子攻略、会搭配、懂美妆、常旅行等等);B、辅助输出的能力(会手绘、会P图、会科学上网、会写攻略等等);C、基础思维能力(逻辑好、审美好、比较能力强、实感临场感强等等等等)。然后你再抛开能力,考虑你的 D、爱好(爱读书、爱画画、爱旅行等等)。这其实是把每一项的变量控制到最小,去思考我们擅长什么,我们能坚持什么,只有这样我们在把(A+B+C)+D每个具体条件组合起来,保证把变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求得最稳定的结果。我的第一步思路大概是这样:确定了大概的范围之后,我们需要的是考虑它的可行性和落地情况,这就是又回到了从一个具体的目标落地到不同的细节和行动上的思维方式。此时我们又再度回到拆解的方法上。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能不能写出来 + 二、产出还需要什么技能(内容产出);三、能不能成功引流(渠道推广)。把几项条件加起来,再加上相关市场分析,就是上一步中所剩的几个可选范围的可行性。在这几个中,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推广渠道和引流问题,如果有没有渠道,写出花也没人看;但能引流的情况下,关于写和技能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补充。因此,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各个渠道的特性和流量情况,与选定范围是否配套;其次考虑怎么补充写作内容和所需的其他技能。如果以上几项考虑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个定位就可以敲定了;如果同时出现了几项没有问题的~~那么恭喜你,要么选真爱,要么扔硬币吧~~
有些同学觉得我的定位很启发性,来问思维方法,所以我后来暗暗总结了一下。我觉得,关键在于对不同情况下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在你面对一片汪洋大海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请珍惜你所有的一切能力,它是你得以远行坐标和基石大陆;这个时候你最该做的是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自己找到最安全的航行路线。而当你志存高远、目标明确的时候(这么厉害的同学肯定已经不需要被定位困扰了),要考虑的就是(拆解推理)最终目标所需的具体的目标、行动、动作,通过利弊分析,在各种可能性中,拆解出最可能实现的。整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控制变量,不管是前一种思维方式还是后一种,关键中的关键都是找到一点确定性的东西(不管是能力还是目标),把变量控制到最小,这样比较有利于得到一个稳固的结果。
-----------------------------------------分割线-----------------------------------------------------------------
最后,非常感谢看到这里的看官看完我废话连篇的一帖。如果对你有帮助,我非常高兴,如果对你没帮助,那非常抱歉浪费了您的时间。作为感谢or补偿,我准备了文中提到的所有软件的列表:
Omni Focus(GTD管理)
aTimeLogger2(时间记录、分析)
番茄土豆(番茄钟)
Forest(同上)
以及,涉及到的全部电子书名称:
《搞定1 - 无压工作的艺术》
《搞定2:提升工作与生活效率的52项原则》
《搞定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
如果有哪位同学想交流下时间管理、目标设定,想要电子书,or想知道更多时间管理软件使用体验(偷偷告诉你,市面主流软件我几乎全都使用过),欢迎加我的微信:liuguor-tttu & 一起探讨。
当然如果你懒得同我讲话,但想直接拿资源or 想支持一下我的公号(提前感谢??ヽ(&▽&)ノ?,声明,是电影号,不是效率时间类公号哟~),欢迎扫码关注~~回复【时间管理】即可得电子书and软件。谢谢各位~~
相关帖子:
全部4个回复
1.字不丑,真是挺好的
2.我得手工为你的思考点赞,字里行间透露出思考的习惯
3.关于学习方法那个部分,我建议同学去看看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会给你一些启发。比如人的大脑质量占比体重超级小,但是消耗了20%的葡萄糖,换句话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掌握如何去平衡自己精力,找到自己优势精力,把优势精力和重要复杂的工作相匹配的技巧。
4.番茄钟是一个工具,再往后的执行中,事实上是需要通过了解自己,把执行和思考渗透到每一份每一秒,你的思考切换是按照分钟的频率来做的。越来越会脱离工具。
个人公号:张君学习笔记
学分:6007
果儿同学的这篇帖子,可以说是关于学习理论课程部分最全、最用心的方法总结了。
最全就不用说了,看她帖子里包含的内容你就知道啦。
至于最用心,其实这篇帖子早在上周一、7月30号那天她就开始构思了。
我想,如果是我写的话,我可能会在帖子里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然后就提交了。
没想到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参考了大量的社区帖子、找同学做了调查,并且用自己的方法帮同学解决了实际遇到的问题后,才发了出来。
(问我要社区里相同类型的帖子参考,以便让自己写的更好)
(为了让帖子的内容更能帮同学们解决问题,决定去调查一部分同学)
(在做用户调查的过程中,帮同学解决了实际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才说,这是我目前见过最全、最用心的理论部分方法总结。
如果你在学习理论课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那么,建议你认真看看这个帖子哦,或许会帮你打开心结,让你有所收获哦~
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学分:2043
仔细浏览了一遍,很详细,很胖胖��马住后面慢慢参考。果儿果儿,在你离开重庆之前让我们愉快的去吃顿火锅吧��!
把你的烦恼跟我换
知乎大神既视感,五体投地
知之甚少 唯善学
产品建议、课程建议、吐槽把你想说的告诉我们吧,这些信息对暖石的发展至关重要
暖石的评价
如果暖石真正帮你进步,谢谢你帮我们写一个走心评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三个月入职互联网公司三个月突破职业瓶颈三个月转行互联网推广三个月学会精益创业 -->
或扫码加老师微信咨询
写下你的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是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