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选了政史地可以报什么专业,想学中医,可以报这个专业吗?我是浙江的

深度分析高考改革下6选3该如何选择?(含报考专业,推荐学校及就业方向)
从2017年开始,天津、山东等很多省市开始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总成绩改为3+【6选3】模式。即数学、语文、英语三个科目加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科目的成绩组成,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科目就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治、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六个学科中进行选择了。
2018年即将升入新高一的学生们,也要面临如何选择科目这种伤脑筋的问题了。那么,该如何选择?
到底是听凭任凭孩子的兴趣?
还是纵观近几年高考的难易程度?
又或是考虑将来填报高考专业范围?
那么面对新高考,选科已然成了棘手的问题,毕竟它关系到未来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影响终身的“选择”。
科目组合分析
1、“6选3”有多少组合
从上表可以看出,单是组合就有20种,名义上报考哪一种都可以,但考虑到高考以后的志愿填报,就会发现绝对不是如此,大学专业限报政策给我们选科具有很强的引导和限制作用。
高一高二的同学们请注意,我与清华北大的小伙伴们创建的公众号(清北状元学习圈)。并评为2018最受高中生欢迎的自媒体平台。关注公众号,回复4499领取《高分其实很简单》高效电子版学习资料!
《高分其实很简单》可以帮你找到高考出题规律,答题技巧和应试技巧,还有9大科目的高考学习技巧和方法,高考学习知识点,高分学霸笔记,知识易错题分析等等学习资料电子版。帮助学弟学妹们考上理想大学。
2、学科组合特点
图中,我们将传统的理科标记为蓝色,传统的文科标记为红色。
每一个选课结果都能形成一个三角形,通过三角形里红蓝颜色的对比,能看出你的选课是偏文还是偏理。
但是有2种特殊情况:
当出现历史+化学+生物以及物理+政治+地理时,明明是二理一文,颜色却是红色多,明明是二文一理,颜色却是蓝色多。
因为物理和历史分别是理科和文科里的“强科”,所以搭配其他两门普通科目时,仍然表现出强烈的理科性和文科性。以物理+政治+地理为例子,虽然是两文一理,但是由于物理一门,这个组合的学生就能满足99%的高校专业要求。
表中“最热门”科目组合:物理+化学+历史。(排在首位)
(1)这个组合以后在高考志愿选专业时是无敌的,基本无任何专业限制,可以通吃所有专业,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专业填报自由;
(2)这个组合中文理搭配合理、难易相互均衡:物理最难,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偏于记忆,只要记住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多做题很容易搞定;历史,一般人都对历史感兴趣,学起来比较轻松。
表中“最冷门”科目组合:政治+历史+地理。(排在末位)
(1)这个组合专业限报太严重,高考以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受限太大;
(2)政治目前内容涉及到马哲,对高中孩子难度很大,想高考取得高分非常困难。
3、科目组合特点
(1)竞争太激烈的组合:物理+化学+历史,虽然“可报考专业比例”是最高的,但是竞争也是最大的。因为物理,化学有中考基础,初高中学习是一致贯通的,而历史比之政治更方便记忆和发挥。因此很多高中这三门课的师资力量也都是比较强的。所以,选择这个组合的人会比较多。
(2)专业选择严重受限的组合:历史+政治+地理,传统的三门纯文科组合,可报专业比例只有52.9%,意味着只有一半专业可以报,是所有20种组合里最低的。其实不少高校专业和学院的要求是必须要搭一门理科,所以一门理科都不搭的纯文科组合在专业上就受到很大限制。
(3)与大学难以衔接的组合:地理+生物+政治,属于原来高考文理综比较冷门的三门科目。这个组合除了可选择一些生物相关类专业外,很难与大学其他专业衔接。大学许多理工科专业都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文科类专业都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因为“文史哲不分家”嘛。
特别提醒:在选择“+3”科目时,学校的教学实力是大家千万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不少学校并不是6门科目师资力量都很强大,都很完整,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高三级别的相关科目老师(生物和地理最典型)。
如果在选科问题上还处于迷茫或者犹豫的家长,不妨看看班班老师给出的建议:
(1)志向坚定的同学,首选“最相关”科目:就是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并且目标明确,那就大胆选择和其目标、规划最相关的科目即可。
(2)兴趣明确的同学,首选“最喜欢”科目:如果学生有明确的爱好和兴趣学科,那就勇敢选择最喜欢的科目,今后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可能性会最大。
(3)偏科明显的同学,首选“最拿手”科目:学生在高一时如果六科中有明显偏课,那就直接选择其最拿手、学的最好的科目,这个科目就容易成为他以后成绩甚至高考成绩的亮点。
(4)学科发展均衡的同学,首选“最适用”科目:就是这样的同学直接考虑高考专业填报、未来工作来确定选什么组合。
(5)成绩一般的同学,首选“最自信”科目:如果学生成绩一般,亮点很少,那就推荐他选择自己最有信心学好的科目或组合。
科目报考专业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有重要作用,想在未来从事上述相关行业,就必须学好物理。
可选择的专业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读研比例40.4%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伴随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必须高 效、清洁。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 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从事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
读研比例37.1%
工程力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读研比例30.2%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属于理科大类,电子信息科学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支柱,是一门结合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进行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现代测绘技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和和信息交换的光通信技术;用光进行临床医疗、器械控制、精密测量、遥感探测、智能制导等应用的光电一体化控制技术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光学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光信息的产生、获取、转换、传播、存储等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及其应用。本专业培养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光纤通信、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与此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
船舶与海洋工程
读研比例29.3%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军部队提供各类装备和进行海洋工程设计建造,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船舶制造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设是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之一。作为新世纪高新技术之一的海洋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湖北海军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
读研比例26.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多进入各钢企、制造企业、汽车厂,以及陶瓷、水泥、家电等企业。就业范围广泛。一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方向多进入钢企和相关研究院,高分子及非金属方向多进入陶瓷、玻璃、涂料、家电等行业,多属大型国企、军工、民企和科研院校。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偏应用的材料加工和其他一些研究方向,相对找工作容易一些。
由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读研的比例相当高。而上述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研发、技术职位也大多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
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
应用物理学专业
读研比例25.4%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25.2%
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铁道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及轻轨车辆、动车组、公路汽车的研究教育、设计制造、运用管理等,可参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可以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车辆相关的研究所以及汽车、机械相关行业各技术部门,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与检测、汽车营销和汽车制造管理工作;可在国家机关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规划管理工作,也可在贸易和保险部门从事汽车贸易和保险业务工作,还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
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可选择的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31.4%
本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理论、组成、结构、性能及生产条件间的关系,具有材料测试、生产过程设计、材料改性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设备及技术管理的能力。
长安大学、辽宁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
材料化学专业
读研比例29.3%
材料化学(Material Chemistry)专业一般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材料化学专业所研究的大多跟传统产业有关,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学科,因此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的课题没有那么新潮和热门,但是在现实生产中,对优秀的材料化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例如说冶金行业,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等问题,都需要用材料化学的知识来解决。
中国虽然一直以陶瓷闻名世界,但实际世界上精密陶瓷(用于电子材料中,价钱非常昂贵)绝大部分是由日本制造的,就是因为我们在配料、控制烧结条件等环节技术力量太差,而材料化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材料化学专业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发展空间大。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
植物保护专业
读研比例26%
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能够从事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与检验、无公害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安全与检验、农药加工和经营管理工作。就业于各级农业、林业部门;进出口检疫检验部门;海关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农药生产企业;各级基层农场、林场、森林公园等。
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
环境科学专业
读研比例25.6%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除少数人进入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之外,大多数人进入各级环境理论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担当研究或咨询人员。
进入各级环境理论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担当研究或咨询人员。在大气、海洋、交通、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等领域均有广泛分布,在对污染治理、环境规划、人口问题等重大课题上发挥骨干作用。其工作性质涉及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方面。
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人员——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评价、管理和规划等工作;
环境工程师——从事环保产品的开发,或进行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教师——担任大中专学校相应专业的教师;
公务员——在中央和地方、各工业部委的环境科学研究部门工作。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西大学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25.5%
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黑龙江大学、湘潭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可选择的专业
读研比例42.7%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临床医学就业方向: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临床医学领域高校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读研比例33.3%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延边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30.2%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的学科方向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 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可在管理机构和国家机关,医学机构(临床研究、高度专业化的医学护理,管理) , 在医疗器械的使用、销售和服务上,研究所,大学(基础研究,教学),国际制药、保健品企业(管理、研究和开发),私人机构和医生合作,毕业生可直接参加高度专业化的医学护理和解决临床基础研究的问题,由他们研制的器械和系统对于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缓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生物技术专业
读研比例26%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由于连续数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连续几年教育部列为10大“红牌”的本科专业。
思想政治与教育学、文学经管等方面的专业有很大的关联!
可选择的专业
社会学专业
读研比例25.4%
专门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够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社会的研究与调查工作。也是培养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与史学、语言、考古等方面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可选择的专业
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的择业面看似狭窄,但凭借该专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体的文案策划、企业的企划部门、图书出版界、旅游等岗位或领域闯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学领域。
主要的就业去向有:
(1)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历史与社会学教师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各报纸新闻单位
(10)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选择的专业
矿物资源工程
读研比例27.5%
矿物资源开发工程(采矿工程)方向培养从事矿物资源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在矿物资源开发、现代矿山开采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工程 设计、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安全技术及监督、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矿山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
毕业生主要到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科研等部门从事矿物资源开发、加工利用、规划与设计、矿业投资(咨询)、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工艺革新与技术研发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也可到大中专院校担任教师,还可继续攻读研究生。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25%
本专业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扎实的勘查技术与岩土工程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获得岩土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为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主专业。培养从事矿产、能源和地下水等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能从事岩土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等的勘察与施工,并懂设计、检测、监理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系可从事如下科技和工程研究、设计、施工、培训和咨询等方面服务:资源勘探与开发技术、钻进(井)设备及器具、超硬材料与碎岩工具、测试技术与自动化、钻进(井)工艺与工程浆液、水工设施建设、航道治理、桩基工程、地基处理与托换、基坑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供水与降排水成井、岩土工程勘察、非 开挖铺设地下管线、微机软件开发。
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科)对江苏省内招多少人 我的分数是257 选修历史A 政治B 能被入取吗_百度知道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科)对江苏省内招多少人 我的分数是257 选修历史A 政治B 能被入取吗
去年的被录取的最低分是235最高是331.。求解。。拜托我要准确点的答案。。最好是有这个经验的学长学姐的回答。。。谢谢了...
去年的被录取的最低分是235 最高是331.。求解。。拜托 我要准确点的答案 。。最好是有这个经验的 学长学姐的回答。。。谢谢了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知道贡献者0425
知道贡献者0425
采纳数:596
获赞数:50893
擅长:暂未定制
有可能吧 运气好的话
我是南中医的。但是我对基础医学院的这个不太清楚,可能吧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公示 | 浙江省要推荐这几位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候选人,您认识吗?
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我省(区、市)推荐的国医大师候选人葛琳仪、王永钧,全国名中医候选人范永升、王坤根、陈意、连建伟等6位同志(按推荐顺序排序)有关情况公示如下,公示期为—14日。公示期间,有关问题可向我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
联系电话:
?? 省人力社保厅省公务员局
?? 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局
葛琳仪,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33年6月生,1962年8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4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2年7月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临床上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疑难病、老年病,倡导“三位合一”思辨模式,融辨证、辨病、辨体(质)为一体,以正本清源、攻补兼施为治则立法,遣方用药精练得当,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知常达变”学术思想。在诊治肺系病中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如运用清肺温肾法,以“正本清源、补虚泻实”为原则,以“用药简练,轻重有度”为特色,在迁延难治的咳喘病治疗中屡获佳效;诊治脾胃病中,认为中焦气机斡旋失序是其病机特点,立法理气缓中,善用花类药以轻拨气机,强调宜柔忌刚,顾护胃气为要;治疗内分泌疾病以“足厥阴肝经”为纲,如消渴病论治中,常于滋阴剂中佐以辛润之品,取其散、行、润之性,达到宣通三焦气机,促进阴津化生,既滋阴又能防因滋腻太过而阻碍气机。
自1971年起主持了“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工作,先后对七叶一枝花、侧柏叶等52种药物进行临床药理研究,在对上万名慢性气管炎患者治疗基础上,研制出该病中西医结合分型辨治标准,筛选出多种有效单味中草药及药对。中医急诊方面,1982年率先在省内组建中医急诊协作组,亲任组长,研制了“止血一号”等7种治疗出血、高热、及急性菌痢等急诊用药,其中“止血一号”获1992年省医药科技进步奖。行医生涯中,针对各种疠气疫毒(如1988年甲肝大流行等),总是挺身而出,率名老中医及时制定出防治方药,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力倡剂型改革,率先设置中药制剂室,挖掘研发各名老中医的验方验药,研制出颗粒剂、膏药等多种剂型,创立院内制剂100余种,成果转让4项。指导学生完成《鼻炎中药气雾剂的研制》研究工作,成果“一种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获发明专利。
对中医教学与科研倾注了大量心血,担任附院院长和中医学院院长期间,重视人才培育,支撑并培养了省级中医院第一位中药学界的工程院院士李大鹏,先后有21位专家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省级名中医。对教学、科研、医疗等管理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后期教学质量,实施医教结合;增设了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等专业,结束了学院24年单一中医专业设置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并推动浙江省中医对外高等教育的交流。作为研究生导师和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学术继承人58人。著有《慢性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慢性气管炎中西医结合科研资料汇编专辑》等,参加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医临床内科学》一书编写工作。
历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理事、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中医药高评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7年2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在全国成立首家“名中医研究院”,任院长至今,“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集省内102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级名中医,以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主要任务。
医德高尚,不论高贵贫贱,都一视同仁;加号延诊、垫付药钱,甚或亲自出诊,更为常事。她对中医事业忠心耿耿,辛勤耕耘、探幽索微,虽已耄耋之年,却仍为中医事业尽心尽力。
王永钧,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35年1月生,1954年1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62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59年12月杭州市首届中医学习班毕业(夜校),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创立“风湿致肾病”理论,细化风湿扰肾及肾内癥积的中医辨证,对中医肾病学术影响深远。通过对中医诊断为肾风病的1148例患者进行症状和证侯学的调研,提出尿蛋白和尿血等精微物质(精血)从肾泄漏,其轻者缘由肾虚(肾失封藏),重者则是风湿扰肾为主的网络病因使然,前者益肾固肾可以获效,后者则需加用祛风湿药,方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减轻,延缓甚或治愈。中医肾风病,其临床表现的全过程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病相似,而“风湿致肾病”理论则尚可涵盖现代免疫炎症介导的一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他撰写“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的风湿证侯”一文,得到多数同道的认同,不仅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纳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制定IgA肾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及治疗方案所采用;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中,该理论再次被全国13家“三甲”医院临床验证,论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和《世界中医药杂志》,并在2010年美国肾脏病年会大会发言。
创新“IgA肾病辨证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应用源自中华文化的“象思维”,结合“审病-辨证-治病/证”的临床思维方法,认为现代医学科学领域的尿象、血象、影象、超声象、肾病理象等,极大地拓展了“四诊”视野;他用中医传统理论结合创新的“风湿致肾病”理论,研究、分析、验证、判断这些现象,将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宏观与微观辨证结合,互参互补,使辨证更加清晰和精确;继而研究证侯的演变规律、机理及治疗方案,并证实综合治疗虚、瘀、风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2016年,以陈香梅院士为首联合申报的以“风湿致肾病”理论为核心中医基础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是浙江省中医肾病学科奠基人。1961年与洪用森医师在杭州市第一医院创建中医病房、1963年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建中医内科病房,1986年在杭州市中医院创建了浙江省首个肾内科。视病人为战友,呕心沥血,不辞艰辛,成功救治了无数危重急症。在他的学术引领下,医院肾病学科发展壮大,医教研并进,是国内首位开展肾脏穿刺手术用金指标为中医肾病微观辨证提供了依据;第一个建立肾病实验研究室作为中医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平台;第一个开展系统的透析疗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在“九五”期间成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国家中医肾病75个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大组长单位,同时杭州市中医院的护理专科也成为全国中医护理专科协作组肾病方向的组长单位。
学术成果丰硕。他以第一承担人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十五”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各1项,省部课题2项;获省部科研成果8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厅市级各类奖多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篇,与团队成员共同发表论文169篇,主编学术专著3部,参编《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中医肾病学》等4部。
培育人才无数。毕生从事中医事业,先后培养出陶筱娟、徐琳、陈洪宇、张红梅、鲁盈五位肾病专/学科带头人;培养了陶筱娟、周锦、程晓霞三位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指导老师;陶筱娟、周锦、程晓霞、朱彩凤四位浙江省名中医;陶筱娟、周锦、程晓霞、朱彩凤、张卫华、鲁盈、俞东容、陈洪宇八位杭州市名中医。同时,他还曾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导和博导,还带过第1-3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博士8名、硕士21名;培养继承人4名;带教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7人。
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1955年11月生,1977年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39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77年8月浙江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7月取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门诊部等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内科及风湿病专科医疗工作。长期以来坚持每周三个半天以上时间参加临床,其中2个半天门诊,1个半天病房查房及门诊医疗。他中医理论功底扎实,勤于学习与探索,重视传承与创新,诊疗技术精益求精。在临床上除诊治内科常见病外,几十年来一直围绕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症、硬皮病、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银屑病等风湿免疫病,开展临床诊治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明显,深受病人欢迎。尤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他根据温病理论和临床实际,提出热毒血瘀阴亏是其基本病机,解毒祛瘀滋阴是其基本治法的学术观点,并建立了由其基本方及随症化裁组成的治疗方案。经过全国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能提高疗效,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副作用。该治疗方案在全国中医风湿病学科影响深远,已在全国2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作为临床路径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对于肿瘤、糖尿病、痛风、荨麻疹等难治性疾病,他重视辨证,善于灵活使用经方与时方进行治疗。他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时时为病人着想,对于生活困难的患者,他常常免除其专家诊疗费。每次门诊总是门庭若市,许多病人来自安徽、江苏、广东、黑龙江,有的来自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了满足远道而来病人的需要,他总是一再加号,仅仅半天诊疗人数就达40人以上,有时上午门诊会一直拖到下午1时才下班,深受患者的好评。
作为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专家,已培养、指导了李夏玉、陈秀芳、黄继勇、赵天喜4名继承人,均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他指导董飞侠、叶平等多人,由于工作认真、热情传授经验,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他还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了以培养继承型人才为特色的“中医七年制何任班”。已培养中医内科硕士、博士毕业生81人。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牵头承担了科技部“973”计划“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长期从事《金匮要略》等中医课程教学,主编了国家级及中医药行业第7-10版《金匮要略》教材四种,200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中医经典课程继承与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编写并出版了《素问玄机原病式新解》、《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等学术著作5种,发表学术论文66篇。
业绩突出,在行业中影响较大。他先后应邀到安徽、福建、天津、新疆等地以及巴西、日本、美国等国家讲学,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科教频道作中医讲座,2016年11月在新西兰第十三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作了“上火的机理与防治”主题报告。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文史馆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在担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期间提交了《关于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比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作用的建议》的议案,得到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针对社会上对中医药的偏见,及时予以澄清,为中医事业奔走呐喊;在高校办学方面,他倡导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得到国内中医教育界的好评;在中医发展模式方面提出走多元发展道路,得到国内中医行业的认可,其论文被中华中医药杂志评为优秀论文。
王坤根,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1945年10月生,1961年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5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师从范士彦5年制中医学徒,1966年9月出师。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医路求索,德医双馨
跟师临证、集中上课、诵读经典、配方制药,五年的学徒生涯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本功。长期在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七十年代,当地甲肝暴发流行,积极组织防治,亲自教授防治知识,并拟协定方,带领基层医生上山采集中草药,监制、分发给群众,有效地控制了甲肝的蔓延。
1979年在全国中医招贤考试中,以全省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选拔调入省中医药研究所从事心血管临床研究。1983年在干部“四化”的大背景下调入省卫生厅中医处从事中医管理工作,空闲之余仍坚持临证,从未间断。
践行“临证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步法辨证论治:抓住主症,综合兼症;提炼病机,确定证型;制定治则,选方用药。使辨证论治具备了很好的可操作性,并举办学习班推广,撰写论文,发表于《中医杂志》。
擅长治疗脾胃病,主张“脾胃分治,五脏共调;中西互参,以中为主;治养结合,以养为主”。擅用经方,不泥于古,创制出“痞痛舒”、“三术二陈一桂汤”、“柴郁二陈汤”、“柔肝和胃饮”、“调气通腑汤”等高效经验方。显著的临床疗效吸引了大批病人,年总门诊量2万余人次,其中36.82%为区域外病人,遍及全国各地及欧美华侨。
始终铭记“急病人之急,痛病人之痛”这朴实而高尚的宗旨。早年在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农村基层,每遇危重和疑难病,不论贵贱、贫富、亲疏,必上门随访。五十余年来,一以贯之。现在每遇这类病人,都主动提供手机号码,以便及时提供信息和帮助。
在基层抢救病人通宵达旦。每遇病人,必立即诊治,即便是刚端起饭碗,也立即搁筷救治。高尚的医德深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当地群众来杭就医络绎不绝。在群众中口碑颇高。2005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医师”称号。
源于临床,勇于创新
先后主持、指导完成“痞痛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等多项课题,并获得多项奖励。申报专利两项。经验方“痞痛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院内制剂工作正在进行。
重视治未病思想,注重中医的普及和传播。历时三年,组织编写了《现代中医保健丛书》,2000年正式出版,2006年修订再版。本丛书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素善笔耕,强调宁缺毋滥,“要自己有心得,方能言之有物”。自己撰写或指导学生完成的《从病案谈辨证论治》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均经王老认真反复审阅修改。
桃李争妍、后继有人
特别注重人才培养。1977年底领衔筹建桐庐卫生进修学校,首开中医班,担任教师,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这些学员都已是当地中医骨干,有的已成为市级名中医。
重视病案积累,凡经他诊治的患者,都有完整的病案记录。2008年至今已积累病案12万余份,并建立数据库,为总结经验、临床带教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临证带教时,无论病人再多,都详细了解病情,医案理法方药完备,主动授予学生诊疗思路,深受后辈欢迎。
顶层设计,开拓发展
任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局长期间,为浙江中医工作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是我省中医药事业“七五”、“八五”、“九五”发展规划的制订者和实践者;主管医政期间,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工程,有效地推进了我省中医医院的健康发展;是我省中医科研管理的开拓者,使我省成为全国最早独立管理中医科研的省份之一。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书记期间,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培养中医人才创造了条件,曾获“浙江省优秀院长”、“全省优秀思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陈意,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45年6月生,1961年10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5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1年10月至1966年12月师从李誌铭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同时参加杭州市中医班学习。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1961年,拜杭城名医李誌铭先生为师学习中医,成为国家批准认可的中医学徒。1962年春,卫生部门组织师带徒中医学生成立“杭州市中医班”,应招入班,得到了潘泽候、李汝鹏、汤士彦、高德明、盛循卿等杭城名师名医的授课教导,系统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1966年,五年学满毕业,被分配到基层医院工作,一心扑在病患上,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1978年,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全国选拔中医药优秀人才的文件,经过层层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进入了浙江省中医院。
坚持铁杆中医,中衷参西,无其他嗜好,惟看病一也,每日工作忙碌而充实,临床上始终以医职为重,以医技为要,以医德为基,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待每个病人。
自创“调气派”。此调气,非狭义之理气耳。“百病皆生于气”,调之由期为平。调气之法,自当非止一端。随证治之,或升或降,或固或泄,或出或入,皆调气之属也。广而言之,中医治法中,皆寓以调气之意。如解表以透气、和中以调气、补益以生气、消导以散气等。
承担省级中医保健任务近二十年,2005年被聘为浙江省干部医疗保健专家。2008年起承担中央医疗保健工作,2010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工作尽心尽责,得到一致好评。
中医需要薪火相传,毫不保留的把几十年来的临床积累尽数相授。时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期间,推动省内中医事业发展。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承担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2人(夏永良、陈珺),均已出师,并取得博士学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8人,其中宋力伟、马红珍已为浙江省名中医,方宏图、吴晋兰为杭州市名中医,金普放为绍兴市名中医,陈慧为金华市名中医。承担浙江省卫生厅首批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培养对象,郭勇已为浙江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8人。此外,还承担本科生1200余人、硕博研究生180余人、进修生490余人、以及国外留学生110余人的临床带教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优秀指导老师”。
积极参与参政议政,多次以各种方式为发展中医献计献策。在浙江省人大十届五次全会期间,由我倡议的10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大力扶持中医,人类需要她》的议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
五十余年来,诊治的疾病既有咳嗽、哮喘、胃炎、失眠等常见病,也有鼓胀、中风、虚劳等难治病,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和冬令滋补膏方的调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体简述于下:1.临证诊疾,辨证为要:辨证应以八纲为总纲、脏腑辨证为基础,外感重寒热、内伤重虚实。2.遣药组方,调气为先:自谓“调气派”,调气并非狭义之理气,当广义驭之。调气之品多以清灵为长,芳香悦脾,和胃启纳,脾健胃运,气血乃昌。3.八法增涩,以和统之:八法无固涩之法,于八法之中增“涩”一法。以和法统摄八法,以八法分而治之。4.清热化湿,毋忘苦温: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于苦寒中加入苦温。寒湿以苦温立法,湿热当苦寒之中和入苦温之品。5.调和阴阳,制膏大法:通过辨别病患体质,详察阴阳气血之虚实,兼顾原有旧疾,制定滋补膏方。组方配伍包括以下几方面:足量的扶正补虚药,适量的治病祛邪药,少量的和胃助运药,必要的矫味剂与赋形剂。
连建伟,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1951年2月生,1970年3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46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80年12月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自1970年起在浙江嘉兴县乡村行医,从事中医工作,为民众所赞誉。1978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首届中医研究生,师从首届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专攻中医方剂学,1980年底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至浙江中医学院执教、临床至今。
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通中医典籍,长期坚持临床,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尤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优势。能熟练运用历代名方辨证论治,医术精湛,医德医风好,用药少而精。目前年门诊量逾两万人次,患者满意度高。2005年至今被浙江省保健委员会聘为“浙江省干部医疗保健专家”,多次为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中科院院士悉心诊治。被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评价为“功力厚重、成效卓著”。
他为中医事业努力工作,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当选为第七、第八届浙江省政协常委,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如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提案”。
于1987年出版的《历代名方精编》,既言于古,更验于今,既便掌握,又裨实用,该书在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口碑甚佳,被载入《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还先后撰写了《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连建伟中医文集》《连建伟中医传薪录》等专著共12部,在国内中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方剂学》负责人,是“十三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主编、全国首部案例版《方剂学》教材主编。先后出版中医方剂学教材10部,发表中医学术论文125篇。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学术著作优秀奖一项,并曾三次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主持的“疏肝解毒利湿化瘀法对利福平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007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的“秉承传统、融合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始终坚持在临床、教学第一线,为祖国培养中医学后继人才。他提出了“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的中医成才之路。带教各年级中医本科生、各级医师、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出中医临床基础及方剂学专业硕士生22名、博士生25名、博士后2名,其中已有6名被评为教授。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连建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已培养出省级名中医2人、市级名中医1人、基层名中医4人,接纳外单位人员进修学习10人。先后主持“方剂与治法的新进展”、“连建伟教授经方研究与应用经验学习班”、“连建伟临证经验学习班”等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共6次,共培训主治医师以上卫技人员达700余名。为浙江省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讲授国学,并出版了《连建伟国学精要讲稿》,百岁高龄的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赞赏“目前需要这样的教材”。
被国务院授予2008年度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9月被聘任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5年赴台湾长庚大学讲授《金匮要略》,其授课实录《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已成为海峡两岸医学文化交流的见证。自2011年以来,先后受邀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斐济、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并作中医药文化专场报告,所到之处,深受听众欢迎,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来源: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选课政史地没什么优势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