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其善也善任是指什么呢?

以下试题来自:
不定项选择下列关于质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哪些?A.出质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权但合法占有的不动产出质的,适用质权的善意取得B.甲委托乙办理房屋产权证,乙办证以后又以房屋向丙出质,丙不知乙无处分权,故可以行使质权C.甲向乙借款,约定用自己的一头牛做质押,后来甲将自己所有的一头驴交给乙,乙接受,则设定了质押权不是牛D.甲向乙借款5万元并以某文物花瓶质押,乙由于承包丙的企业,承包费3万元,遂以甲的花瓶转质押给丙,谁知花瓶被损坏,则乙应对甲承担赔偿责任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乙对相机的占有属于无权占有B.丙对相机的占有属于他主占有C.丁对相机的占有属于自主占有D.戊对相机的占有属于直接占有2A.当留置权、抵押权、质权并存时,留置权优先B.当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质权优先C.两个都没有登记的抵押权并存时,依据时间先后确定优先顺序D.登记了的抵押权依照登记的时间先后确定优先受偿的顺序3A.丙因善意取得而享有质权B.因未经乙的同意丙不能取得质权C.甲对电动车的毁损、灭失应向乙承担赔偿责任D.由于丙的原因导致电动车毁损、灭失的,乙可向丙索赔4A.该抵押权因抵押物不特定而不能成立B.果该抵押权如果没有未办理抵押登记则不能成立C.该抵押权虽已登记但仍然不能对抗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买受人D.乙无权对丙从甲处购买的生产设备行使抵押权5A.尽管抵押权设定在先,并且办理了登记,但是抵押权实现后,刘某在租期内仍然有权继续承租。B.对于刘某的损失应当有甲公司承担C.如果甲公司曾经口头告知刘某已经抵押的情况的,损失由刘某自己承担D.如果甲、乙公司协商将卡车折价归乙公司所有,乙公司有权解除租赁合同且不承担违约责任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二册中--原平五峰山寿宁寺的空间、学佛网个人空间
※ 与我交友
※ 法宝流通
我的友情链接
19:11:00 阅读:&&
  修行人应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修行人每天都要想生命无常,想死亡随时随地都会来临,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以及每个时辰,寿命都在减少,岁月在不经意中溜走而让人察觉不到,流逝的岁月,永远不会再回来。修行人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光,不要虚度,要认真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没有人能改变这一既定事实。很多人怕死,谈死色变,怕说死,甚至不敢去想死,然而死亡这个东西,从你一下生,就一天天走向死亡。  明知道以后会死,还要努力的活着,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什么?复杂的社会,听不完的谎言,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躲不完的寂寞,流不完的眼泪,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后累死在不知道的那一天,这就是人生。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  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平时我们执着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我们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无聊的喧闹和琐碎的杂务来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太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脚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死亡是个大迷雾,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死后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们。  对于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别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吗?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运转,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  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为借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如果想挣脱死亡的宰制,绝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我们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永远被紧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地生生死死。  大多数人只是在临终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就在当下,我们需要清醒一下,严肃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死去,那该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亲朋或邻人亡故,这极易触发我们对锺爱自己的长辈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联想到自己亦将必死,进而引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的真义,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不必等到受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还茫茫然然面对未知。  此时此地我们就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命运和准备死亡的契机,从正面跟死亡接手,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熟悉它,随时想到它,正如一位法师所说的那样:既然不知死亡在哪儿等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我们这个世间,一切都是假的,死了以后一样也带不去,没有一样是你自己的。我们的生命很脆弱,随时就没有!不要以为我将来还有多少年好活,没那回事情!  佛在经里面常提醒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所以,没有一样是真的,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能得到的。  人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很脆弱,不要认为我还很年轻,我还能活多少年。你看看每天报纸上那个讣闻,送丧的多少年轻人?  你能保得住你活个八十、九十?靠不住!所以我们一定觉悟。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再得人身复几时?  真正修行人,对死亡没有恐惧,为什么?死亡的是个身体,身体不是自己的,这是每个修行人一定要明白的。这身体有生、就有灭,这身体是我所有的,就像穿衣服一样!衣服穿旧了、穿脏了、穿坏了,你自自然然去换一件新的;身体损坏了,你也自自然然去换一个身体。  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几句经文虽很简短,但却道出了人在六道轮回的真相。  人生非常短暂,佛经中把人的一生比作行云、流水、闪电、晨露,人的生命就像虚空当中漂泊的白云一样,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每个人没有任何办法去改变死亡的命运,任何一种有生命的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们在死亡的路上狂奔着,人人都像被判了缓刑的罪人一样,一天一天在接近死期。  身体只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逐步走向衰老,我们无法留住健康,无法抛开病痛。就像我们无法留住昨天,同样也无法把握明天,青春和健康在时光中悄悄的流逝,直至终老,在眼泪和不舍中,走进下一个轮回。  人生是一场梦幻,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而且这个世上找不到一个不死的人,尊敬的佛陀也已涅,圣人们也一个个的离我们而去,声闻、缘觉也要和肉体分离,世间的神祗同样也避免不了死亡,而且,不论你逃向何处,高山上、丘陵中,也逃不出死神的手掌,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神仙和皇帝都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但这仅仅只是美好瑰丽的梦想,谁都没有找到,也不可能找到。某些我们所了解的“长寿法”也最多只能做到拖延期,改变不了生命的规律,因此我们不能有不死的侥幸心理。  更重要的是死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也不会提前通知我们,当他来的时候我们只能乖乖的跟着走。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只是一口气,一些小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热也能变成致死的因素,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其实,每天我们都听到、见到过无数的生死,道路上的车祸、医院中的病人,及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但是每当见到这些时,我们总觉的好像离我们很远。  可是,谁又能保证今天我一定会不死吗?也许你可能觉得自己还年轻,可是黄泉路上无老少啊!意识不到这一点正是人的感觉迟钝之处。因为惧怕死亡,我们闭口不谈,感觉提到便很忌讳,那不是欺骗自己吗?难道不提,死神就不会来临吗?虽然想到这些,会让我们感到难受和可怜,但是真正勇敢、有智慧的人时时刻刻面对并做出有准备的。  佛陀也说过,看见众生的生死就像看到秋天的舞步。有时想想,生命就如天上的闪电一样,瞬间划过。  如果你感觉痛苦,就是你很留恋这个身体,那这个身体就愈换愈差!愈换愈差,来生就会到三恶道去了。  如我们愈换愈殊胜,来生就到人天,这是学佛人最低的利益!这例子也很多,譬如唐朝高僧悟达国师,他在十世之前只是个出家人,由于生生世世懂得努力修行,后来成了帝王师。话说汉景帝时代,朝廷大臣袁盎,以后出家做了高僧,由于生生世世都努力提升自己的道行,所以死了之后,十次都到人间来,第十世的时候做了帝王师,这就是悟达国师。  这都不是偶然的事情,这是他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生死看得很淡薄,知道要认真努力修行,所以死了之后,自己可以作主,自己可以选择到哪一道去。  佛教讲,六道众生的生死是分段生死,意思就是众生在不断地出生和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断更换,人的第七识(梵语末那识,即心理学的潜意识)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残留(西方科学家通过对实验对象催眠,有可能会唤起实验对象前世的记忆),众生的第八识(梵语阿拉耶识)是恒存的,人们造作的一切业(身、口、意的善业,恶业)都积累在阿赖耶识中,作为轮回的条件,根据阿赖耶识里善恶业的多少决定进入六道中的哪一道。  佛教的目的就是清算第八识里的帐,作善不动善念,作恶不动恶念,消除第八识里的业,从而脱离六道轮回。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修行人是没必要对死亡产生恐惧的。  如果我们天天观无常,对死亡很熟悉,最后就能接受它,不再觉得恐怖。有生必有死,这是很正常的事,只不过时间早晚和死亡的方式不同而已。印光大师十分肯定地说:“修行人没得商量,必须将一个‘死’字――这个字好得很――挂到自己的额头上。”  人死了,只是人的肉身灭亡了,而人的魂魄和精神并不会死亡或者消失。它是非物质的东西。所谓的死亡与再生,就像人们一件衣服穿得很旧了,扔掉了,就是“死掉了”;你又换了一件衣服,就是“再生了”。死亡不可怕,人人都会经历!凡人多看重名利,尤其是名。他们希望死后能够极尽衰荣,留名后世,可是,死后一切都已化作灰飞烟灭,穷尽一生所追求的“名”,也不过一场空罢了。《教王经》中说,人死的时候,一切财产受用、亲友眷属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生前造的善恶业会跟随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生时什么也没带来,到死时两眼一闭又什么都没带走,方知是大梦一场。  只要是六道的众生,只要在轮回中流转都离不开苦,苦是轮回的本质,佛法中对于苦有很多描述,分为八苦、六苦和三苦。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这些苦每个人都能有所体验,人从出生的时候就是注定了一生的苦,有生就有死,也有人世的种种痛苦,没有生就没有苦的经历了。衰老是无法阻止的,即便采用各种方法,想延缓衰老,用各种保健品、化妆品或是去美容、整容等等方法也阻挡不住衰老的进程,垂暮的老人总在缅怀过去,畅谈自己年轻的经历,而现在行为不便,精神衰退还要依赖他人照顾。  病痛每个人都有经历,都会感受,看到他人死亡时的恐惧,就能猜想死亡会承受非常巨大的痛苦,总要和自己喜欢的人分离,使自己承受思念的苦楚,而又常常和自己的冤仇之人相聚,进行斗争让自己愤怒和身心疲惫,很多追求实现不了,不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得不到,不能满自己的心愿,让内心感到遗憾,心里又充满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就是八苦。  《佛说八大人觉经》中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们能带走钱财吗?钱财买不通死神,平时人们羡慕那些世间趾高气扬的有钱人,在死神面前和乞丐一样,不分高低,一分钱都带不走;历史上无数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活着的时候,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但在死神面前,权力和武力起不了任何作用,一切威风都风吹云散。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这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一帆风顺、事事成功。  然而,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则实在是很难达到和实现的。反而,我们所能经常听到的却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叹!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名和利啊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事难料人间的悲喜。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夫妻、儿女,都是爱欲,染污法;荣华富贵很风光、很体面,人家很吹捧你,但这都不能永远保住,到阎罗王那里,就不认这个账了。这些都是过眼烟云,都是要和你分离的。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一定会见到明天的太阳,却不知道无常就在身边,也许下一秒,你就要放下现在所有难以放下的房产、汽车、妻子、儿女、父母。  人有太多的欲望,就有无尽的烦恼,欲望的驱使让心灵没有片刻的歇息。为了财产,为了房子,为了名誉,为了地位,甚至为了感情。你争我夺,互相纠结。有几人知道这只是一场虚幻。  钱财再多,死后张开的双手握不住半分文;房子再大,只是量人的斗具;古今将相在哪里?只不过荒冢一堆被草埋;所谓的珍贵感情,更经不起任何的风雨,昨日山盟海誓,今天就成为回忆;在无常的变化中,一切都那么脆弱。死亡并不是别人的事情,迟早有一天,我们必然和它相遇,而何时来临,它不会事先通知你,那么,你做好准备了吗?两手空空的来,两手空空的去,只有业力伴你走向下一个轮回。  【生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人生其实就那么简单】人只要到了火葬场,你浮躁的心就会很快安静下来,把名利和财富都会看得很淡。  火葬场----人生最后的驿站。在这里,不管你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达官贵族,还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翁大款,或是默默无闻、一贫如洗的平民百姓,甚至是声名狼藉、人人痛恨的千古罪人,最后都要来到这里,以同样的姿势,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然后被推进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炉膛,再次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被红布包着的小小方盒。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  回光集云:“千年秋树花开易,一失人身再复难!”悟真篇云:“试问堆金等山狱,无常买得不来么?”吕纯阳云:“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即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张紫阳云:“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  谚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又云:“儿孙胜似我,要钱做什么?儿孙不胜我,要钱做什么?”丢下家业儿孙享受,造下罪业自身承当,死坠地狱,儿孙不闻不问,那时才知后悔,而后悔已无及矣!  世人尽被财、色、烟、酒、名、利、恩、爱迷了,不知悟性穷原,寻孔颜乐处。这财、色、烟、酒、名、利、恩、爱,是缚人的枷锁!是戕贼身心性命的斧锯!但是谁能预料,世事无常,寿夭不定,大限之期,不论年老年少,一样要去。  因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老的固然要去,少的也一样要去,或甚至死得比老的还要早一点。因生死路上无老小, 白发偏送黑发人,所谓:‘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昔贤诗云:‘奉劝诸贤及早修行念佛,光阴如箭实难留住,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少年白了头!  其实人生就这么简单。什么荣华富贵,在这里都恍若烟尘,不过一瞬;什么恩爱情仇,在这里都灰飞烟灭、一笔勾销。  生死是早晚的事,人活一百,你也避免不了死。我们看一看,从古到今,有几个永远不死的,没见过一个。所有的人都要死,既然所有的人都要死,早死晚死没什么区别。  世事无常,来日不多,不要认为我还很年轻,我还能活多少年!你看报纸上那个讣文,你到殡仪馆、公墓去看看,十几、二十岁死的,很多。  因为众生在迷,迷惑,不觉悟,贪著这个世间,认为宇宙人生、三界六道是真实而有,所以贪著身心世界这一切事物,攀缘、妄想、执着这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上起妄心造恶业,循业受报轮回生死,被生老病死所逼迫,苦不堪言。因为众生在迷,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就一直在建立无边的生死,这生死道路走得太远了,众生迷执不能自返。  人生劳劳碌碌,用尽机谋,复苦身心,究竟为着何来?为衣、为食、为住,衣能蔽体,食能充腹,屋能遮风御雨,不饿、不寒、不露足矣!何必有千想万,终无已时?一旦大数告尽,一口气不来,什么也带不去,只落得赤手空拳,四块木板,身卧泥土而已! ”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及早回头来修行,老实念佛回西方。  人生苦短,弹指之间就过去了,所谓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去造业?人不能不觉悟,不能不及早回头,所以断恶修善要趁早,要赶快!  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寻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西方佛国。如果那样,一切来不及了。  人生是一场戏,而死亡不是生命的断灭,只是这场戏演完之后,进入下一场戏的换场过程。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入戏很深的演员,只不过没有认识而已。  很多人只喜欢迎接出生,却拒绝接受死亡,这有点偏激。就像一个人只爱早上醒来,却不愿晚上睡下一样,忽略了后者也是自己必须经历的事。其实,就算你睡下了,第二天照样还会醒来,生死也是一样的道理。  死亡并不神秘,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死亡根本就不是生命的结束与终结,而是生命的起点,只不过是换一个身体而已。就像把硬盘里面的数据拷出来,装到另一个硬盘当中一样。当然,如果今生做得不好,来世会有不好的果报。  我们怕死,放不下这个身体,总执著这个身体是我,这是不对的。这个假我是怎么来的?是分别、妄想、执着来的。无量劫前,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都有佛性,就因为我们接受了五欲六尘的染污,才堕入轮回的,堕入轮回后,把假这个身体当作了真。  人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o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  修行人每天要想生命无常,想自己在今世生活的时间不多,死亡随时随地都会来临,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以及每个时辰,寿命都在减少,岁月在不经意中溜走而让人察觉不到,流逝的岁月,永远不会再回来。  可是,我们平日修行的时间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人生百年,睡眠就占去近一半,前几十多年年幼无知,中间几十年,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因工作、吃饭、购物、交往等太多的事情花费了时间,后几十多年衰老多病不能认真修行,可是我们修行的时间每天每夜连几小时都不足,并且在短暂修行的时间里,还昏沉、散乱、放逸,能够专心修行又有多长时间?我们就拿这点儿资粮去面对死亡,结果可想而知啊!  修行人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光,不要虚度,专心专意去修行。不要再搞六道轮回里做游戏,让一生又一世,一劫又一劫转生为,鼠、牛、兔、蛇、马、羊、鸡、狗、猪等等……你上刀山,下油锅,你做饿鬼、化虫蚁,你在无量劫中沉沦于六道轮回里,使你白骨堆成一座座高山,这游戏不好玩,六道轮回太苦了!  我们无始以来在六道里一次次的轮回。也曾升过天堂,也曾堕过地狱,又因一次次的隔阴之谜,忘记了前世所受所做。今世在人道中,尝尽酸甜苦辣,看遍世相百态,喜怒哀乐,浮浮沉沉;游走在生死边缘,尝遍世间艰辛。  《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中的五趣生死轮回图,以“鸽”形表“贪”,“蛇”形表“_”,“猪”形表“痴”,说明五趣生死之开展乃由此三毒。又《祖庭事苑》谓“三毒”能招“三涂”恶果,即“_”堕“火涂”(地狱)、“贪”堕“刀涂”(饿鬼)、“痴”堕“血涂”(畜生)。“贪、_、痴”是“意业”,我们都知道:“思想指导行动”,人们的“身业”与“口业”,都是在“意业”的指导下进行的,故《八识规矩颂》“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第六识“意识”)。  六祖在《法宝坛经》中说:“贪_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由此可见“贪”与“_”的“苦果”是“饿鬼”和“地狱”,而“愚痴”的“苦果”是“畜牲”,在六道中轮回中,“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被称为“三恶道”,“三恶道”是“果”,“贪心”、“_心”、“痴心”是“因”,“因不离果”,“果不离因”。  《圆觉经》: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达摩大师《血脉论》云:“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我们为什么会沉沦在这无常苦海?皆因执著“我”的存在。我们误认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为了这个逐渐衰老的躯壳,为心驱使,为生活所迫,奔波劳碌,终其一生。  能在今生成就,脱离六道轮回,是我们迫切的心愿。世上万物皆如镜月空花,只是一场梦幻。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曲终人散时,何去何从,只有自己选择。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  每一众生从无始以来,住于生死,受尽苦恼,轮回世间,是可耻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尽甜来,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说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钝者七天亦能往生,千万不可看轻自己。  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受苦,比菩萨修六度万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轮回无限度,学佛吃苦,吃了有好处,生死轮回之苦是白受的。  佛陀看透了世事无常,所以放弃王位,隐入山林,苦苦寻求人生解脱的真谛,为我们开启了佛教的大门。揭开了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人世间没有永恒,只有佛法才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佛法让我们找回自性,抛开一切虚幻的假我,寻回本性中清清净净的真我。真我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是这个真实的我,被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欲,烦恼习气,层层包裹。不见自性的清净光明。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我们有幸得了人身,又能听闻佛法,是我们多生多劫所种的善根。能在今生成就,脱离六道轮回,是我们迫切的心愿。世上万物皆如镜月空花,只是一场梦幻。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曲终人散时,何去何从,只有自己选择。  轮回怎么来的?轮回是业力变现的。业力从哪里来?你执著真有,这么来的,你有执著你就造业,没有办法不造业,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天天造业,念念造业,不是天天,念念。怎样叫我们不造业?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是造业,造净业,这个报在极乐世界,不在别的地方。你的妄想杂念在六道轮回,出不了这个六道的范围,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一定要知道。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第二条是六道轮回,第三条也是六道轮回,条条大路全是六道轮回,只有一条路通到极乐世界。六道彻底放下,六道众生受苦,有缘,尽心尽力帮助他,没有缘不要去找缘,不攀缘。随缘不攀缘,有缘做,没有缘不做。阿弥陀佛!  人突然死去,原来是这  一、寿尽死  一般来说,由于前世的引业,这一生的寿量是一个定数,连一生呼吸的次数也是决定的,如果没有积聚增减寿量的因缘,在寿量用尽时,就会“寿终正寝”,这是寿尽而死。  二、福尽死  虽然没有耗尽寿量,但以福报消尽,也会导致死亡,比如,冻死街头,或饥饿而死。因此,享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消福,平常有福报时不可挥霍,总要为将来留一些才好。  在此奉劝学佛人,有福报时应当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报舍给他人用。修行人不应随顺现代人的作风,而应随学俭朴惜福的古风。  三、未舍不平等死  所谓未舍不平等死,按世尊在《药师经》等经中所说,有九种因缘导致寿量未尽而死。  以下一一说明九死因缘:  1、谓食无度量。  即饮食过多或过少,不能适量。  饮食不足,会令身体饥瘦虚弱;饮食过量,则使呼吸艰难,这都会加速死亡。  2、食所不宜。  即食物不适宜。食物在体内不能很好地消化。  3、不消复食。  因为饮食不平和,导致饮食不能消化,如果还继续进食,就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类疾病。  4、生而不吐。  引起了身体不适的食物,在尚未消化时就应及时吐出。倘若强忍不吐,将导致疾病,是减寿的因缘。  5、熟而持之。  即由过去因为饮食不知量、食用不适宜的食物、不消复食等等,因此在体内造成各种疾病,又不加以去除。这些疾病,由熟变所生,所以称为“熟”,有而不去消除,称为“持”。  6、不近医药。  即不去求医问药。  按照《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为了去除由饮食引起的各类疾病,本应遵照良医所开良方服药,才能消除疾病,但自己不遵从,这也是死缘之一。  《四家注》对这一句解释为,有些饮食与药物若分开食用,不会产生疾病等致死因缘,混合使用则会导致中毒。  7、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即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对身体有利,哪些有害,生活中不懂得取舍。  比如一个人挑担,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气的大小,过于蛮干,则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又如,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或经常彻夜长坐,或在季节交换之时,不能按时加减衣服,都会制造死缘。  8-9、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在非时行非梵行,以及过量行非梵行。  非时是指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时,非量是指纵欲,过量而行。  印光大师说:世间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间接致死的,即由色欲亏损遭受别种感触而死,又有十分之四。  肉体只是灵魂的一件衣服  按:现代科学知识承认,我们地球人掌握的知识,只是浩瀚宇宙的零星部分,有95%是我们还没有掌握的和未知的,但所谓唯物,将自己不清楚不知道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迷信”。实在是是一种祸害,一种“科学迷信”,这种思维令科学发展更受约束,现代的天文学科学其实就是源于古代的占星术等等……  人是有灵魂的,肉体死去,灵魂还在,肉体不过是灵魂的一件衣服。  人有没有灵魂,一位日本外科医生和一位美国物理学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人是有灵魂的,肉体死去,灵魂还在,肉体不过是灵魂的一件衣服。这使失去亲人、哀恸不已的两位科学家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两年前,日本的外科医生本田贺志教授的长子因车祸受重伤,他亲自参加抢救,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本田贺志老夫妻一直很悲伤,常常思念长子。有一次老夫妻俩带着儿子和女儿4人驾车春游,在长子发生车祸的西海岸富岗山麓悼念长子过后,全家照了合影。照片冲洗出来后,老夫妻一看惊呆了:照片上多了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们死去的长子!  本田贺志教授执医40多年,见过无数人的死亡,又亲手解剖过无数的尸体,他从不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在日本,以前就出现过人死后影像又出现在和亲人一起的照片上,本田教授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这一下他亲眼看到了事实。他拿着照片对一些医学专家说:“看来,我们要重新认真探索,研究‘死亡学’。现代医学对人体未能查明之处,实在太多了……”。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克里斯多夫是位物理学家。3年前,他的妻子死于白血病,他一直怀念着妻子,一个人过着孤独忧伤的生活,平时闷闷不乐,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兴趣索然。最近,他突然精神振奋,性格转变,对事业,生活充满活力。家里原来乱七八糟,现在是井井有条。别人以为他有了新的伴侣。  结果一打听,让人跌破眼镜,他说自己仍是一个人生活,并没有结交异性,只不过是“亡妻卡娜丽娅每晚都来看望我,替我盖被子,收拾房间”。朋友们认为他思妻过深,产生了幻觉,让他去看医生。他说,我自己是物理学家,难道还分不清幻觉与真实?  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证实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克里斯多夫教授在房间里安装了录像机,录音机,微波探测仪,等待亡妻“灵魂”的到来。到了午夜某一时刻,这些设备全部自动打开,克里斯多夫教授知道亡妻来了。实验结果:录音机有音,录像机空白,微波探测仪收到电磁波讯号──发现有物体在室内移动。  哇,人脱去了肉身,并不是一了百了,灵魂依然存在!  克里斯多夫教授对朋友说,自己与亡妻相会没有一点恐怖感,而是亲切感。  这次实验的结果让教授信心十足,他决定做更深入的探索。他将最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安装在一家大医院的太平间里,对每具死亡不久的尸体进行检测,终于发现人在死亡后的几小时里,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离开人体,大约持续四五分钟的时间。这和俄罗斯的人脑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完全同样。  克里斯多夫教授说,那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就是“灵魂”,当灵魂离身后,才可以认定人(肉体)真正的死亡了。  近些年常常有一些新闻报导,说有人经过各种原因昏迷濒死后醒过来后,除了相貌没变之外,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本来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抢救过来后讲的一口法国腔英文;原来不会修车,突然变成修车专家;还有不少人醒过来后,不认识自己家人了。这就是当一个灵魂脱掉这个肉身走后,另外一个魂灵穿上了这件衣服(这个肉身)。看起来还是这个人,但根本上却不是,是另外一个魂灵在主宰这个肉身。  这两天,深圳新闻网有一个报导,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报导说一位英国女子莎拉?汤姆森脑部手术后完全丢掉了13年记忆,不认识丈夫,也不认识孩子了。  莎拉现年32岁,家住埃克特,与丈夫克里斯?汤姆森育有3个孩子。去年11月,她因脑部血管畸形形成血栓导致昏倒,入院接受治疗。医生为她实施脑部手术后,她一度陷入昏迷,在重症监护室待了10天才见好转。  没想到,醒来后,她认为自己19岁,生活在1998年,并对13多年来发生的国际大事,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北京奥运会、日本「3?11」大地震等一无所知。她以为美国流行歌星迈克尔?杰克逊依然健在……。  更为严重的是,莎拉也不记得丈夫克里斯和3个孩子。身为母亲和妻子,莎拉竟然对他们毫无印象。有时,莎拉把丈夫克里斯错认成医院工作人员。  由于认为自己只有19岁,莎拉会像有些年轻人那样,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行为举止也像个不成熟的年轻人,容易情绪激动。家人不得不适应性情发生变化的莎拉。为帮助她找回记忆,他们常陪她翻看旧照片和家庭录像。克里斯还带莎拉去了两个人第一次相识的地方。  报导最后说,经过克里斯不懈的努力,莎拉再次爱上克里斯。“去年圣诞节,我(手术后)第一次对他说了‘我爱你’,那种感觉就像我们初相识。我害羞了。”  显然,不是莎拉丢掉了13年的记忆,而是莎拉的魂灵走了,一位1998年去世的19岁少女的魂灵主宰了32岁莎拉的肉身。所以才发生了这样的怪事。  窗户纸捅破了,就是如此简单。阿弥陀佛!  故事:狐狸  狐狸发现一窝鸡,因太胖钻不进去,于是饿了三天终于进入,饱餐后又出不来了,只好重新饿三天才出来,最终它哀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过嘴瘾,就是白忙活。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无人能带走一生经营的财富与功名。用青春赚的钱,难以买回青春;用生命赚的钱,难以买回生命;用时间挣来的钱,难以挣回时间;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用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自己的一生。所以,学会休息和快乐很重要!把这段话送给自己和朋友圈的每一个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故事:轮回就是一大梦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醒过来之后,他就迷惑了:“是我庄周梦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庄周,到底那个是真实呢?”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实际上,庄周梦蝶,等他醒过来之后还是在梦中,既然是梦,梦就没有什么可信性,因为梦就是虚幻的、虚妄的东西。佛典里常常用梦来比喻一切世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从生灭心产生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在做梦,没有一点的真实。  既然了解到做梦,无论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它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虚妄的。我们这一生来到世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寿命长短,本质上也没有差别,都是在做梦――无明大梦。佛的本义是觉者,佛就是从梦里面彻底醒过来了,这个觉者来觉醒我们这些还在梦中的众生。其实我们在梦中遭受种种的苦乐,它也是虚幻的。  但是在梦里面你会被这个梦境所控制,会感觉到真实的恐惧。诸佛示现在世间,目的就是让我们醒梦。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我们在梦中喊救命呐,救命呐,苦不堪言。那么观世音菩萨示现在梦里面解决了我们梦里的问题,但这只是解决世间众生的一些苦恼问题,最终真实的大利,就是让我们彻底醒过来。  你在叫救命救命,这时候――比如你的小孩正在做恶梦喊着“救命救命”,做父母的,你不会太当真吧!他说“救命救命”,你还真的要拿枪过来啊?你知道是假的,这时候,你帮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醒过来:“啊,醒来醒来,宝贝宝贝醒过来!”醒过来他就好了嘛!所以,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醒过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醒梦(生死大梦)。声声佛号唤醒梦中人,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彻底地成为朗然大觉(佛),三界六道轮回就是一个大梦。修行要从这里面去契入――如梦观!阿弥陀佛!  为什么要学佛  题目就是――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这个题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呢? 信仰佛教的目的,就像从事其他的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咱们人无论是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一切的目的就是在于:如何才能够减轻痛苦;如何才能够增长快乐?就这个问题。  我们学佛的人,要扪心自问:“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这种意识,那就是古人常说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地来到人间,糊里糊涂地死了,这个可惜!  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得人身,怎么就这么糊里糊涂过一辈子?“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闻佛法,这是何等的幸运!世间人不懂佛法,他把人生的目的订在什么?三不朽,中国儒家过去讲的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  他这一生有他纯正的目标,我们听了也非常赞叹,难得!像宋朝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他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他做到了,这个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学佛之后才知道,那个目标并不是真的,那人生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是求觉。学佛就是学觉悟,唯有觉悟,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我们这一生得人身,如何把我们的境界从人道提升到佛道,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  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如果自已连人的真理、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理、自然的规律都不去了解,在认识上、思想上又不去明确它和理解它,人们就会迷肓、懵懂,糊涂地来(生),无奈地走(死),这一生一世活得迷糊、泛味,感到]有多大意义。  现在很多人每天重复着这几件事:起床、穿衣、吃饭、干活、挣钱、养家、睡觉„„,天天如此,一日复一日,重复着做这同样的事情。有的生活好些,逍遥一点;有的业障重些,身心痛苦,日子过得差。总之,每天就这样过日子,确实烦而无味。  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如果不明确自己到这个世间来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自已的来历,也不知道我们今生死后向何处去,心里就会没有一点底。因此,对于生老病死等八苦,毫无对策解决;对于自命运不能自己作主,只好┯伤窗诓肌  所以我们世上的许多人,每时每刻都只能在烦恼、痛苦中爬行,外劳其形,内伤其心。当然,也有些人不会感觉到这些苦的,这是因为这些人被社会现象迷惑住了贪欲与追求,还有的则是因为前世的福报尚未享尽,所以还会以苦为乐,暂时感到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一旦这个现象跟他们的贪欲追求相反,并且陷入漩涡里去的时候,他们就感到痛苦万分了。  如果要解决这些痛苦的问题,让人生更美好,更有幸福感,我们就只从学佛开始。因为佛陀发现了人的真理、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理和自然的规律,指明了人们解脱痛苦、获得快乐的方法和途经。  只要通过我们认真的佛法修学,就能明白人世间以及宇宙的真相,就能找准自己离苦得乐的途经。明白了世间、宇宙的真相,也就能得到世间人生的真理,就知道今生应如何才能做个好人;就知道如何去修善积德和念佛修行,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就能真正离苦得乐,直至求得到人生最后的解脱。  学佛是要学佛的观念,并不是只作为一种信仰来装饰自己的门面,也不仅仅是作为信仰来充实自己的思想境界。学佛就是要用佛学精神来指导自已的言行,解决我们生活中各种现实和最根本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许多未曾修学过佛学的人,不懂人生真相,不懂因果,也不讲因果,不懂得用佛法作理性处理。  有些人为了满足私欲,往往会无法无天,不顾一切地去做出杀人、放火、盗窃、贪A、敲诈、欺骗等违法犯罪的~,导致今生进牢狱和死后堕地狱的果报;许多不懂佛学之人,在为人处世中不讲孝道、不讲良心,不遵纪守法、不敬畏天地神灵,目中无人,损人利已,常常犯下坠恶道之罪,难于出离苦海;还有一些人满脑的贪嗔痴慢疑,心灵得不到提升,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就是在今生今世中,也会感到痛苦难熬„„。  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在我们每天的耳闻目和自身经历中,对这些现象也该有所感触的。  但是,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因为学习了佛菩萨的般若智慧,他就能用佛学来破除自身的无明执着,可以用佛法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用佛法理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按照佛陀教诲,做到依教奉行,自觉坚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自已就能逐i地看破和放下妄想、执着,烦恼、妄想就会不断消除,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就不会去做违法犯罪的勾当。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心灵的清净,则身心愉悦,境界会不断提升,最终会离苦得乐,达到解脱境界。而达到了这一境界的人们,就能最终摆脱物质生活的束缚,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普通人通过学佛希望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学佛能让你破迷开悟,能让你证悟宇宙、人生真理,能让你远离乃至拔除痛苦烦恼......;你真能学佛,是第一大的德:你依教奉行,就能成佛!  学佛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学佛的过程,掌握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了生死、断烦恼,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到达自由自在的境界。  佛教教义,则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己寻找自己的道路;找好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愿望,圆满自己的功德。  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见识了不少世面,拥有了财富、权利,为什么却还是做不了自己的主呢?大家都受着命运的主宰,环境的约束,现象的干扰,时时刻刻都在烦恼和痛苦当中爬行,外劳其形,内伤其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有的人,活在世上,每天重复着几件事:吃饭,睡觉,干活,找钱,养家,过日子。天天如此,日复一日。不同的是,有的生活得好一些,逍遥一些;有的生活差一些,痛苦多一点。但不论快乐痛苦,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却不明白自己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不了解自己的来历和今后的去向。也许某一天突然困惑了,会发出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疑问。  而佛陀,发现了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理和自然的规律,指明了人们解脱痛苦、获得快乐的方法和途经。只要我们认真的佛法修学,就能明白人世间以及宇宙的真相,就能找准自己离苦得乐的途经。  明白了世间、宇宙的真相,也就能得到世间人生的真理,就知道今生应如何才能做个好人;就知道如何去修善积德和念佛修行,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就能真正离苦得乐,直至求得到人生最后的解脱。  现在这个世间是末法,而且是浊世,五浊恶世,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一面是酬偿业报,一面是天天造业,业因果报这样相互地缠绵,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就造成长劫轮回的现象,这个现象很苦,谁知道?佛知道。  我们要问,本师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度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佛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你不听这个教诲,舍弃这个法门,将来必定是长劫轮回,受苦无尽。  一个人堕落在六道轮回,长劫轮回,你说多可怜!堕落的时候容易,出去的时候非常艰难,这一桩事实真相只有佛知道,也只有佛把这一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我们与佛有缘,而且这个缘不是偶然的,生生世世就跟佛结了善缘,所以这一生得人身,能遇到佛法,能遇到净宗,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真想脱离六道轮回,机会到了――如果这一生能把这个机会掌握住,我们就脱离了。阿弥陀佛!  神佛不分 智迷不辨 佛 法 僧 改变自己 如果自身没受益 烧香 磕头 读经 早晚功课  一、神佛不分  许多人虽然已学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应搞清一个观念,那就是佛与神是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是已觉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放下一切世俗荣华,在深山丛林中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继而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开启众生的智慧,去除众生的烦恼,让众生觉悟菩提,成圣成贤。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得到解脱的圣人。  至于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经》中则各有异说,但总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气、正直无曲,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的,死后皆可成为神。  众神也有正邪之分。如关公、岳飞、文天祥等,因为其凛然之忠义精神,广受后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  邪神,则是依照邪术修炼成为精灵的物体,虽亦有神通,但仍脱离不了鬼道。  此外,还有天神、地神之分,有某些教派说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称为帝释,居欲界忉利天)所册封,如雷神、电神、水神、火神、稼穑神、祸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爷、土地公(城隍爷如阴间县长、土地公则如阴间邻里长)等等不一而足。  神的福报虽然也不错,可是依然没有断除烦恼,仍无法超脱三界,等到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轮回。  由此应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萨,佛教徒应该加以审慎观察,以免神佛不分。  不懂得什N叫佛法,神佛不分,认为自己常常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去供养,这就叫学佛,这个错了!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你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世尊在住世的时候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不得事馀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佛教并不是否定神的存在,而是否定神的全能,只是把他们当做众生的一种而已。尔今,就连西方学术界也将佛教认定为无神论的信仰。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惟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  佛教是世尊的言教。信仰佛教不是被佛主宰,而是以佛为导师、为榜样、为助缘,最终成为同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的佛。  信仰佛教可以使我们破除迷惑,走上正途,对于这一点,只有真正入门的人才能有亲身体会。如果我们对佛法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便枉下结论,则无异于坐井观天。  佛法从世尊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是在空却了对观察主体、被观察物件等的执着的情况下所证得的,因此,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佛法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厄而建立的,它普遍适用于整个法界(宇宙),对任何一种众生都不存在丝毫偏见,人类见佛法为真实,动物见佛法同是真实;善人从佛法中成就,恶人同样能从佛法中解脱。  一定要晓得,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我们遵从经典上的教诲,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这就是佛菩萨保佑,这就是佛菩萨加持。  佛教里头没有迷信,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决定得真实的利益。利益从哪里来?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修得的。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  二、智迷不辨  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本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很多人不明事理,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祭拜,烧香跪拜。  诸佛菩萨完全站在教学的立场上。诸佛菩萨的加持保佑,用的是理论。他教给你修学的方法,你要依照他所教导的方法去做去修行,你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改过迁善,你就去得到益处。就会得到利益。那才是真正的加持保佑。  有些人不明白此理,心存不善之念,自私自利,也跑到寺院里烧香拜佛求保佑。保佑他平安无灾,升官发财。结果不但没来平安,反倒来了灾了,他就说这佛不灵呀,其实你那是侮辱佛菩萨。你把佛菩萨当作是恶势力的包庇者了,你种下什么因,必得什么果。佛菩萨改变不了你的因果。  现在大家都把佛教当做迷信、当做宗教(宗教里头属于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拜一个神,低级宗教什么都拜,叫多神教,多神教那就是低级宗教),我们的亏吃大了。……  迷而不觉,这就讲到迷信。什么叫迷信?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你相信它是迷信,你不相信它也是迷信,没搞清楚,信与不信统是迷信,一个是迷的相信,一个是迷不相信,所以统统是迷信。什么是正信?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相信它是正信,不相信它也是正信,我搞清楚了,你了解了。所以都得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才行。  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何谓智信?  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尝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三、什么是佛?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那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修行皆可以成佛。佛是宇宙最伟大的圣者。具有无量的福,无量的神通,而得大自在者。  四、什么是佛法?是每一个学佛人需要一再审视的问题。佛法不是用来寻找财富的方法,也不是用来寻找名气、利益、地位、情感……佛法,是利益众生的方法。众生无不希求安乐,无著菩萨说,如果希望自己安乐,就应该先把安乐送给他人。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为众生带来安乐的正确方法,而我们自己的安乐,就像木头燃尽,木灰是不求自得的事。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汇报。  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还要能闻到佛法,那更不容易了!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你要是不闻佛法,这个机会就得不到。  佛法,自始至终是讲觉悟。佛法是“正觉的教育”,是“真实智慧的教育”,是“惠予众生真实利益的教育”。 佛法是求自在、求解脱、求智慧;晓得一切法了不可得,生活就幸福、自在、随缘。 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心地清净,外面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心里绝对不落一点痕迹,这是佛法。  佛法不是求人,而是求自己。佛法是心地法门,唯有心能转业。佛法不从外求,佛法从内心求――自心性中求,有求必应。 佛法称为内学,其原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什么是佛法,是每一个学佛人需要一再审视的问题。佛法不是用来寻找财富的方法,也不是用来寻找名气、利益、地位、情感……佛法,是利益众生的方法。众生无不希求安乐,无著菩萨说,如果希望自己安乐,就应该先把安乐送给他人。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为众生带来安乐的正确方法,而我们自己的安乐,就像木头燃尽,木灰是不求自得的事  佛法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家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世间的学问,都不圆满;唯有佛法,有利无弊。佛法里面一丝毫的迷信也没有,你越学越喜欢,天天以佛法熏陶,是最幸福的生活。佛法贵专精,不贵多,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够得真实利益;学得太多太杂,充其量是个佛学家,对于了生死、脱轮回,毫无相干。 以佛法长时熏修,愚痴也会变成智慧;天天用佛法来熏习,久而久之即能转迷为悟。  遇到佛法,这个缘分不可思议,太殊胜了,太幸运了,应该要珍惜。要破“身见”,“身见”,要珍惜自己的念头,念念跟自性相应,才能明心见性;念念跟善法相应,在六道里头是三善道的果报;念念与不善相应,在六道里面的三恶道。  佛法能让我们离究竟苦,轮回是究竟苦,脱离六道轮回这是离究竟苦,往生极乐世界是究竟乐。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到终极目标,都是极乐世界。真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法,有一定的原理原则,但是没有一定的方法。无量法门,都是修正错误思想观念的方法门径而已。遇到佛法,深解义趣,才能真正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佛说法,不厌其烦地重复,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没有开悟,这是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之后,才知道要感恩,才知道要发愤、要用功、要真干。  五、什么是僧?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 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团。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  僧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导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圣证果的人。“僧”是续佛慧命,传扬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脱知见的圣弟子。  从广义来说,“僧伽”,则是指佛教全体的教团。佛法的弘传,人人有责,但是在家信众毕竟有眷属亲人的牵绊,不易脱离亲眷束缚,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间的责任托付给和乐清净的僧团。僧团毕竟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由此可知。  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学佛求法,并且助佛弘化、广度众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释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对两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仅止于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间的神鬼信仰类似;如果仅仅探究法义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当于一般的学者,看书做学问,与自己的信仰无关;如果仅皈依僧,即与民间流行的认义父义母、拜龙头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宝具足,才能学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为他们修学佛法,所以是具体地象征着佛法。在释迦佛住世时代,僧已代佛弘法;当佛涅之后,更需要僧来传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又叫作僧团,每一个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称为僧人;在教化的场合,僧人即代表僧团,分头教化有缘的大众。因此,佛是佛法的源头,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为全体的佛教。  六、如何运用佛法改变自己目前的不顺利?  什么是命运?生死、贫富等遭遇就是命运。谁都希望自己的命运好一些,看你用的念头如何?如果磕头的时候,是为了 丈夫少打麻将,少喝酒,改掉脾气,或者是为自己多挣点钱,办事顺利等,这都是有求心,有没有错误?没有。但是说明心量太狭窄,谁都希望心想事成,但是前生没有积累心想事成的因,而去求得果报,这是妄想,是攀缘,是违背因果规律的。这样在佛像面前磕头去求就是磕破脑袋,也求不到如意的结果。  相信因果最重要,只有相信因果,心才会老实,再把爱心扩大,处处为众生着想,改变自己,才能够慢慢感化身边的人们,别人才会因你而改变。要想改变别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先要改变自己。  《毗奈耶经》中说:“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应当经常造福德,如果没有福德,就会遭受各种苦厄,若能修造福德,今生来世都会获得快乐。  所以相信因果最重要,只有相信因果,心才会老实,再把爱心扩大,处处为众生着想,改变自己,才能够慢慢感化身边的人们,别人才会因你而改变。要想改变别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先要改变自己。  七、学佛以后如果自身没受益,家庭没往好的方向转变这就不算学佛  生活在这个世间,大多数人怨天尤人,这个环境不好,这个人对不起我,觉得自己不错,别人不如我,为什么我所得的不如人?他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个人命运,谁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萨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  学佛之后,才晓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是因缘果报,这个事实明了了,一肚子的怨气就没有了,就化掉了,心情就舒服多了,就开朗多了。家庭比以前更和睦了,烦恼少了,智慧就增长,这是佛法的好处。  我们学佛,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依教奉行,现前就能得到殊胜的利益。最明显的,身心健康、烦恼轻、智慧长、事业顺利。  所以说人生在世,如果不学佛,就非常可惜!但是学佛要好学、要深入、要真正下功夫,要解行相应,要应用在生活上,这个佛才没有白学,学了才真有用处。  八、烧香的真实义是什么?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香客烧香,最好是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烧三炷高香”。香要插端正。如果随缘插一炷香,也要插正,否则视为对佛之不敬。  每当遇到烦心事,心里还是会很乱,许多人就非常想到庙里去烧香,拜一拜,求求佛菩萨。  (维摩经)有云:上方有众香世界,众生闻香入律,自然止恶生善。虽然这是指众香世界的行者闻香而令行止有戒律,并且息灭恶念而生出善法,对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可适用。因为好的香,自然会让闻者生出喜悦,这种喜悦对平素有修持的行者,马上会转换般若性智,对没有任何修持的众生,也可因此获摄受,暂时止息恶念,进而生出向佛的善念。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  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总结十条,第一个「礼敬」,头一个对自己有没有礼敬,有没有尊重自己,有没有?没有。  何以见得?你不尊重你的性德,你不尊重你性德里头的智慧,你不尊重性德里面的德能,你不尊重自性的相好,你天天到外头瞎求,去胡闹,这是不知道尊重。  所以尊重首先是自己,礼敬自己,称赞是自己,供养是自己,都从自己开始,自己没有得到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哪有这个道理?  九、拜佛的真实义是什么?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佛菩萨像前五体投地,虔诚膜拜。为什么要拜佛?多数人是把佛陀当做一个依赖,向他祈求些什么。这样的拜佛,和拜神是没什么区别的。从某种角度来说,甚至带有巴结权贵的意味,和礼佛的本意背道而驰。  真正的礼敬诸佛,不是为了祈求恩赐,也不是为了寻求保护,而是了解到佛菩萨的人格特征和无量功德后,心向往之,希望自己也成就那样的大智慧、大慈悲、大解脱、大自在。  且说佛陀灭后,后世不见报身真佛。那时优填王因思念佛陀,就用旃檀香造佛像,视同真佛供养,为佛像肇始,为后人带来忆念追思之需。《圆觉经》说:“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以佛像做礼拜、供养、观想之修持所用。佛经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诸经典中,常赞礼拜、供养佛像之功德利益,因之佛教徒遵循已久。  拜三个头:  一拜,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  二拜,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  三拜,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真正拜佛是明白什么是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拜佛,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我们稍稍有一点小福报,贡高我慢,自以为是。……我们见了佛菩萨的形象要顶礼三拜。顶礼是折伏我慢。以我们尊贵的头顶,顶礼佛的足,这是折伏我慢。什么时候我们修到能够起点作用,真正把自己我慢降伏住,多拜佛。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对礼敬诸佛之功德详加阐释。佛是人天之师,虽具高至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乃至诸天、仙人、梵王、帝释、人及非人都要向佛礼拜,足见拜佛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告诉我们: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礼佛的功德最大,除去毁谤佛法、对佛无缘者所谓&迷信&,当然我们不承认信佛是&迷信&,因为信佛根本就不是&迷信&,它可以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而言,即以最小的效果和利益来说,也可以强健衰弱的身体,尤其是内脏不健康(如胃病患者)以及膝部有风湿病和感冒鼻塞的人来说,若常向佛行五体投地的叩首礼,其痊愈速度,更是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从拜佛当中真正觉悟过来。我们要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都当作善知识看待。这个贡高我慢的心,逐渐的就会收敛了。藏传的密宗,初学的学人,第一堂课就是要磕十万个大头,这十万个大头差不多在半年当中要磕完。显教里面虽然没有这种严格的限制,初学,老师通常教学生每天要拜三百拜佛,都是折伏我慢修行的方法。每天拜三百拜,你拜个两三年,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十、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早晚功课  读经的目的在「调伏身心」,不是在求解。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是为自己断除业障、烦恼、习气,恢复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觉。目的在此。  读经真正的作用,是用它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决定不是念这个经佛菩萨喜欢,念给他听。今天造恶业,回去念几遍经,佛菩萨就原谅你、消你的罪业了,那是自欺欺人。读佛经、听说教,听了、读了不能做到,那不叫学佛,那叫增广见闻。  读诵不是叫你记住经文,不是的,是什么?读诵是把妄念打掉,意思在此地。你读诵就不会打妄想,你只有一个想法,不是很多,乱想。所以就用这个方法,是修定,读诵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所谓修定,就是让你心止於一处,制心一处,它的目的在此地。  念佛亦如是,也是把妄想念掉,念掉之后,那就一念相应一念佛,跟自性相应了。佛就是自性,叫真如本性。这个起作用可就大了,遍法界虚空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不稀奇,本能,个个都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你没有开发,你现前被起心动念、妄想执著迷惑了,障碍住了,自性的功德不能现前,自性的智慧不能现前,自性的德能不能现前,相好样样都不能现前。  读经为什么? 坚定信心,坚定愿心,读经是为这个。心如果真的坚定,经念不念没关系,听不听不要紧,它的目的就是这个作用在此地,帮助你坚定信心、坚定愿心。你的信愿有问题,你就认真学习这部经典,统统搞透了,你怀疑都没有了。  读经是一种方法,叫你读三千遍,三千遍读了的时候豁然开悟,为什么? 三千遍那么长的时间里头你没有妄想,就这么个道理。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念经主要目的是这个。现在都搞错了,念经想了解经里所讲的是什么,你所了解的未必是你需要的。  真正开悟了你就知道,全知道了。那人家请你讲经,你讲的方式不一样,对程度浅的人讲得浅,对程度高的人讲得高深,不相同。  根本智的训练,每天不能间断。在家同修你们的工作很繁忙,一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去做,这一点钟用真诚心,把一切事务统统放下,使心地清净、平等、真诚恭敬,用一个小时来读经,经念熟的话,一个小时一部就够。出家人每天至少要念二、三个小时以上,因为你出家,发心专修,不像在家人工作那么繁忙,所以每天至少要念二部到三部。  这个跟世间念书不一样,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平等、真诚、恭敬,这叫修根本智。念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起个妄想,动个念头:这句经是什么意思? 那你这四个都没有,你的三学六度,真诚、恭敬、清净、平等完全没有,这就错了,就把佛法的修行变成世间法去读诵,变成念世间书。所以佛家讲的读诵,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跟平常念经完全不一样,功夫每天都不能间断。这样下去,有个半年、一年的训练,心清净了。  读经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真诚心、恭敬心,一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就是这一部经要一次读完,不要分做几段,分做几段的话,当中就有夹杂,效果就低了,就差很多很多。读经的时候,决定不能有任何事情来干扰,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在家里面读经,最干扰的就是电话。读经的时候,最好把电话拔掉。不要有任何人打扰你,你用清净心来读,你才能收到效果。平常如果常常有干扰,读的时候常常间断,这种读经是帮助你熟悉,使我们慢慢念得比较熟,是帮助熟悉,是在练习阶段,这没有什么大作用。这个时候读经,要求不夹杂、不间断,等于说打仗一样,这不是练习。这是一定要求得真实的功德效果的。  为什么要做早晚功课?做早晚功课有什么好处?早晚功课不是为佛菩萨做的,是为自己做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修忏悔法门。早课提醒自己。所以我们选读的经文,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提醒自己。我今天的想法,我的思想、我的行为,希望能跟四十八愿愿愿相应,每天早晨做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与佛教诲相应的,好,我今天做到了,明天要保持,不能失掉。没有做到的,要生惭愧心,一定要发改过的心,明天我一定要做到。这样子做早晚课,早晚课就有功德。帮助你忏悔,帮助你发现过失,帮助你改正过失,那叫修行。阿弥陀佛!  学佛的目的何在?  【一】学佛的目的何在?  学佛的目的何在?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动机不正确,怎么学、怎么修,都会走到歧途去。  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一般人回答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求安乐。而世俗的人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到庙里烧香?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佛菩萨保佑他平安,目的在此地。全是为个人、为家庭,坚固的我执一丝毫都没有化解,念念增长执着,念念增长分别,所以他所行的一切善,叫世间善法。为什么叫世间善法?果报不出六道。六道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六道就不能够超越。  学佛的目的何在?一般人都知道,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了生死出三界,度众生随缘,深信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怨亲为法侣,转业海为莲池。  学佛,首先要学会过一种不执着的生活!很多人误会了佛经上所说的功德相。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着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就照着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才能从凡夫而跨入佛境。这才是大功德!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佛经的义理,不明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我们现在是凡夫,解脱、成佛是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遭受着痛苦,现在要摆脱轮回,解脱痛苦,但只在嘴上这样说不行,只在心里这样想也不行,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迷失了自性,思想、行为都已经“出轨了,现在就要改变思想和行为,要回归自性。现在我们的内心是无明、愚痴的,如果想成佛,内心就要变得智慧、觉悟。  现在我们的行为是处处为自己着想,如果要成佛,行为就要变成处处为他人着想,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既然你不想做凡夫、想做佛,既然你不想六道轮回、想摆脱轮回,既然你已经决定了要解脱成佛、要学佛修行,就不能再跟着自己的烦恼、习气走了。  你以前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凡夫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轮回的因,现在就要彻底改变,要把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抛弃。所谓转识成智,就是要重新建立观念。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了,但很多时候还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这都是要改的。  但是这种改变也有难度,不容易啊!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自以为是,总是自然而然地自作主张?这就是习惯。我们无始劫以来轮回于六道,已经习惯了,现在要改这个习惯。  我们在这个世间,佛法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导一切众生最高的目标。不是教你升官发财,是教你离苦得乐,离一切苦,得圆满的乐。  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不迷,苦就没有了;觉悟,乐就圆满了。  这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终极目标,不能不知道。  真正学佛的人,我为什么学佛?我要成佛。就像惠能大师当年第一次见五祖,他给五祖礼拜,五祖问他,你来想求什么?能大师回答的是,我来求作佛,不求别的。我相信忍和尚一生也没有碰到这么一个人,问他来干什么,他要来作佛的。  一般人进佛门烧香礼拜,问他干什么?求升官、求发财、求长寿、求保平安,都求这些,没有听到说有一个人来作佛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来求作佛的,他真的成佛了,不就一切法从心想生!  【二】我们来世间只有一个目的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这个要清楚,佛告诉我们,我们来到世间只有一个目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妄尽还源,那我们就没有白来了。像上学读书一样,我们上学读书为的是什么?升级,年年向上提升,小学升到中学,中学升到大学,大学升到研究所,把最高的学位拿到了。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在佛法里面,佛陀是最高的学位,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  世间这些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拿到学位有什么好处?拿到学位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我们在这个世间,佛法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导一切众生最高的目标。不是教你升官发财,是教你离苦得乐,离一切苦,得圆满的乐。  【三】了生死出三界,是学佛的终极目标  学佛的人,一定要晓得,学佛的目标在哪里?学佛的目标一定要订在究竟圆满的佛果,学佛的人如果不发心作佛,那可以说,他的佛是白学了。  我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我鲜明的目标是了生死出三界。不但是了生死出三界,而且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弥陀如来。  我来到这个世间,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的方向、我的目标,其他的统统不是。其他的,无论别人做的是什么,一概与我不相干,我走我的路。  但是修净土,《无量寿经》重要,《无量寿经》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事实、理论都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使我们对于那个世界认识清楚。  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是接引你,帮助你建立坚固的信心,帮助你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信心、有愿心,怎么个修行法?《要解》好!《要解》的指导是第一殊胜,《要解》帮助我们修行。  你信心坚定,坚持这个法门,一生不改变,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拿着莲花来接引。这个莲花是你自己心想变现的,你愈精进,花就愈大,光色愈好。  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假的,你一样也带不去。不但身外之物你得不到,身体也不是自己的,你也得不到。既然晓得死不带去,何必要去争这个?  争取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重要!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去。可是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功德是完完全全能带走,这是真实的。  我们今天修净土,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一生决定要成就,这个事情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四】怎样学佛?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会念,可是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佛的根找到。  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  善导大师讲:“往生品位总在遇缘不同。”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  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  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  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  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  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_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  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  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  一、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尊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对父母、师长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法总结来说,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从孝亲尊师开始,大圆满也在此。  所以,什么人能将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还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师道,孝道和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杀”,不杀害一切众生,亦不恼害一切众生。若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在任何场合要令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就回避,要与人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  真正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众生对你无不尊敬、欢迎、爱护。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头反省,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过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仅是念佛、磕头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个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偷盗就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不是甘心情愿,而是逼不得已给你的,你收受也属于偷盗。偷盗的范围很广大,所以古人解释为“不与取”,意思很深广。  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凡是文化艺术作品、戏剧影视,会引导人犯身口意三恶业者,称为绮语)。”用真诚、清净、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行。凡圣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虚妄心。意三善是“不贪、不_、不痴”,这是讲存心。  对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一有贪_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一有一切有,一条没有就统统没有。《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的画像上有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阿、恕(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汉字写的)。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言之,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是身,“阿”是口,“恕笔且猓登寰弧!段蘖渴倬芬豢司徒玻骸叭登寰弧保⑶姨乇鸢芽谝捣旁谇懊妫吧苹た谝担患ニ;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桩事做得圆满,就成佛了。  因此,初学佛从十善业下手,成佛也从十善业圆满,怎么能疏忽?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以十善为标准,观照自心,这就是从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实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将此根本舍弃,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踏实。  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只要念念不离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从这个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净宗祖师大德常教人“三心圆发”,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三心圆发,圆发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做到了。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坚定信心,决定要信净土,决定不怀疑,这就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选择的大乘经典是《无量寿经》,每天都要读诵,并且要深解义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  佛在经上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做到。然后你对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  我们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当然生烦恼。所以,此地“读诵大乘”,并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如果你们要听《华严经》也可以,就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  所以,我们受持以《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上,《华严经》讲得详细。  “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