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树增讲长征,现的战史专家有哪几位最法国著名作家

  原标题:史海 | 你知道学会洗脚,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吗?    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位勇士斐里庇得斯,他是长跑高手,因为他,才有了马拉松这项运动。  读解放军军史,能够读到无数位勇士的英雄故事,他们甘于牺牲、竭力奔跑、追求胜利,用双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描绘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油画。 新华社发最著名的奔跑  解放军军史上最著名的奔跑,有两次:一次是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一次是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期间抢占三所里。  如果能够穿越到当时,人们会看到这样壮观的场景:在崎岖的山道间,白天,黑夜,年轻的战士们不停地奔跑,很多人完全是凭着本能在前进,人体的潜能激发到了极致,头顶热气蒸腾,脚下飞沙走石。有的人跑着跑着,就一头栽倒在地。更多的人,跑到了终点,他们精疲力尽,却是目光刚毅。  这两次不惜一切的狂奔,堪称“生死时速”,也带来了辉煌的胜利,直接改变了历史:  飞夺泸定桥,当时红军情势非常危急,前有守军,后有追兵,如果不及时渡过大渡河,完全可能变成“石达开第二”。敌我双方都隔河朝泸定桥飞奔而去,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敌人大部分沿河东岸北上,跟我们隔河齐头前进。如果我们比敌人早到泸定桥,胜利就有希望,不然,要想通过泸定桥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了。  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要和敌人赛跑……我们已清楚地看见对岸的敌人仍然还和我们并肩前进”,对岸敌人打起火连夜赶路,红军战士也点起火,并迷惑对方,让他们以为也是国民党军队,“两岸敌我的火把,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像两条飞舞的火龙,把大渡河的河水映得通红……蠢猪似的敌人万想不到,大摇大摆地跟他们并排走的,就是他们日夜梦想着要消灭的英雄红军,糊里糊涂地同我们一道走了二三十里。  后来,雨下得更大,到深夜十二点钟,对岸的那条火龙不见了,他们大概是怕苦不走了。这一情况立刻传遍全团,同志们纷纷议论着:抓紧好机会啊!快走,快走啊!一个跟着一个拼命地向前赶路。”  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比东岸敌人提前赶到泸定桥,经战斗后将桥控制,确保了红军大部队安全渡过大渡河。  若干年后,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来到泸定桥,他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感慨道:一天一夜步行240里,一项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的纪录由此诞生了!  抢占三所里,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获胜的关键,第38军113师在冰天雪地中,以14小时急进70多公里,抢占三所里,接着又派出部分兵力主动抢占三所里以西龙源里,这样,将美军南退的两条道路全部截断。  美军第9军第2、第25师,土耳其旅和美军骑兵第1师,南朝鲜军第1师各一部陷入志愿军的三面包围之中。经浴血奋战,给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  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本来想靠这场战役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结果惨败之后,不得不命令部队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撤退中车祸身亡。这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史称“清长大捷”,志愿军最终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  此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写完嘉奖电,意犹未尽,又在结尾写下了著名的六个字:“三十八军万岁!”  解放军军史上,有太多太多“急行军”“强行军”的记载。  1938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日军蚋野大队500余人偷袭残杀我军民300余人,八路军120师358旅决心在敌人返回县城必经的滑石片村设伏报仇。  当时敌人距滑石片只有10公里,358旅却要走25公里,在旅长张宗逊带领下,八路军战士飞速行军,抢在敌人抵达前20分钟赶到滑石片村。战斗打响后,敌人做梦也想不到这里会冒出八路军。是役全歼了日军蚋野大队,这是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秋季反围攻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战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  无独有偶,日,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得知国民党71军88师从靠山屯撤往德惠的消息,下令1纵1师迅速插往德惠至农安公路上的郭家屯实施阻击。  当时敌人从靠山屯撤到郭家屯是80里,1纵1师赶到郭家屯是140里。1师官兵连续14个小时狂奔,终于赶在敌88师之前到达了郭家屯。经激战后,解放军大捷。这是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的关键一役,东北战局开始向解放军一方好转。  战后,被俘的敌263团团长兰松岩惊奇不已:“从没有见过像贵军这样神速的。原来我们侦察50里以内没有情况,可是走到这里却被包围了,真是莫名其妙。”得知解放军是从140里外靠两条腿跑过来的,兰松岩更是震惊:“140里,两条腿?神速,神速呀!”    ▲资料图片: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新华社发动静之间,生死立判  兵贵神速。无论古今中外,机动能力差的部队,别说打胜仗,命都保不住。  抗战时期,驻延安的美国陆军军事观察组观察员鲁登,曾亲身体验过八路军战士奔跑的能力:为了避免日寇的截击,大家不得不连续26小时不吃不睡地强行军。  无论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无论是快速转移,还是一次伏击战,或者双方几十万大军厮杀的战役,共产党军队的“奔跑”能力,均令对手胆寒。尤其是在围歼敌人、堵住包围圈“扎袋口”时,绝对是“飞将军附体”。  大迂回包抄,在快速运动中歼敌,与“围点打援”一样,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经典战术。  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中,为堵住国民党军廖耀湘部的退路,解放军6纵3万余名官兵上演了一场舍命越野大长跑,部队轻装,除了枪支弹药,其他的全部扔掉,包括衣服、背包、干粮袋。  全军强行军两夜一天,兼程240余里,战士累得吐血,没时间吃饭,没时间架设电台,向敌连续突击,堵住了廖耀湘兵团主力,把包围圈的袋口,紧紧扎住。  同样是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陈官庄收官一战,解放军战士以平行追击、围追和超越拦截的战法猛追猛打,将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合围。  当时国民党的飞行员目睹了江淮大地上壮观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士三五成群,在旷野中疾奔,像无数浪花组成的洪流,先是在国民党军的后面,之后平行,然后超越。史料记载:解放军在追击中以昼夜六十多公里的速度奔跑,不少官兵因为饥饿和困倦摔倒在路边的沟里。  相比于解放军的神速,杜聿明集团因蒋介石前后矛盾的指挥,加上自身的混乱,没头苍蝇一般,东冲西突,最终在陈官庄陷入重围。  解放军阵地上,广播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第一句就是:“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敦促他们放弃幻想,放下武器,“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  跑得快,就是有底气。  动静之间,生死立判。战场就是这么残酷。    ▲资料图片:淮海战役战场一角 新华社发学会打绑腿,学会洗脚  红军长征抵达延安后,毛泽东与贺子珍在窑洞前有一张合影,照片中,贺子珍打着绑腿。  从红军时代开始,绑腿就是战士们的标配了。1934年10月初,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获释。  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有个细节:“(一个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后,红军先给他发了一件高领的蓝上衣,一条像睡裤一样肥的裤子,一双草鞋,一顶有帽檐的红军帽和一把大刀。新兵马上就需要自己学会打草鞋和裹绑腿。”  确实,红军战士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打草鞋和打绑腿。绑腿起源于欧洲,拿破仑麾下的法国军队曾经大规模装备过。  今天的科学分析说:高强度的行军会引发小腿血管的过度膨胀,从而引起静脉曲张,打上绑腿后可以压迫血管、加大血液输送压力提高血液循环量,以减轻腿部肌肉的酸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尤其重视绑腿,因为擅长奔跑,而且多在山地作战,绑腿可以有效地防止腿部被荆棘割伤,同样也可以防止蚊虫钻进裤腿里面,有效提高行军效率。  打绑腿,很有讲究,太紧了会勒得腿疼,血液运转不畅,松了,跑着跑着就掉下来,岂不误事?史载,一些老兵在实践中发明了更有效的打法,使用两副绑腿,一副打在小腿较细的部位,另一副将小腿剩下部分包住。这种打法不但实用而且美观,让小腿看起来几乎一样粗细。  绑腿还有其他作用。杨成武将军在飞夺泸定桥的回忆中,说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湿滑,有人跌倒,又有人因为极度疲惫而打瞌睡,后来,“大家干脆解下了绑腿,一条一条地接起来,前后拉着走。”攻打天险腊子口时,红军缺乏绳索,把绑腿连接起来,攀上悬崖。绑腿还有救护作用,粟裕将军年轻时有一次被机枪击中手臂动脉,鲜血狂喷,警卫员临危不乱,扯下绑腿奋力扎在粟裕伤口将血止住。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创建根据地,给当时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袁文才送的礼物中,有一对皮革裹腿,至今作为文物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这是豪华型绑腿。  绑腿之外,洗脚的事,也得讲讲。  奔跑能力如此重要,得把脚侍候好。部队对于宿营后睡觉前洗脚的事,一向是很重视的。不过,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关于洗脚,大不相同。  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记载了国民党非嫡系部队六十军在长春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五十军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讲国民党部队中士兵所受的虐待:  “李继先在国民党第60军辎重团第1连当新兵时,一次,给一位姓蒋的班长打洗脚水,水端来后,班长把脚往盆里一伸,烫了,气得一蹦三尺高,飞起一脚将李继先踹倒,然后,把洗脚水泼到李继先身上,再用脚在李继先的胸、腹、腰、背上一阵乱踢。”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迅速将大批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改造成自己人,当时他们有个特殊称号叫“解放战士”。触动“解放战士”灵魂的,往往不是大理论,而是小细节,比如,晚上宿营的时候,班长会给战士打洗脚水,一批批“解放战士”都享受了这一“待遇”。在等级森严的国民党军队,在被毒打的“李继先们”眼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班长给战士打洗脚水,就是真实的存在,并非专门为改造“解放战士”而特别设计。作家李发锁在《围困长春》一书中写了个洗脚的细节:  “当班长的基本功,得把全班战士的脚管理好,到了营地第一件事是买柴火找锅烧开水,吃不上饭也要先洗上脚,把走麻木的脚烫得觉得痛了才算好,烫完了再挑泡,有的睡得死死的,班长还要给弄给洗。”  再说说鞋子的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得到美械装备,鸟枪换炮,包括穿上了翻毛大皮鞋,但似乎并不合脚,74师师长张灵甫曾抱怨:“美制军鞋穿着很打脚,士兵长途行军全部起了水泡,更严重的是捂出了脚气。”他对解放军的棉鞋倒是很欣赏,认为“共军的棉鞋既保暖,又透气,而且还不会打起水泡。”与敌人赛跑,与命运赛跑   解放军军史上的一次次高强度甚至创造奇迹的急行军,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  这些史实,包含了大片的所有元素:历史关键时刻的悬念、冲突与抉择,英雄挑战自我,苦难的过程,辉煌的结果,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及挑战过程中完美呈现的人类宝贵的勇气,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人的价值。从美学的范畴来讲,这是一种崇高之美:庄严、刚劲、雄浑。  遥想当年,那些年轻的战士,拼命奔跑,誓死向前,与敌人赛跑,与时间赛跑,也是与命运赛跑,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历史充满张力和魅力吗?作家李峰在《决战朝鲜》一书中,还原了38军113师穿越朝鲜半岛的山林、雪地、原野,赶在机械化的美军前抢占三所里的场景:  “113师的官兵们已经要熬干身上的最后一丝精血了。他们边打边跑,击垮无数股南韩散军,一步也不停地向三所里狂奔。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就此不起。一些战士疲倦到极点就躺在路中间,让战友将自己踩醒后接着跑。最苦的是炮兵,沉重的部件和炮弹压得他们腰都直不起,却一步都不能脱离步兵。现在,支撑113师前进的已经不是体力,而是纯粹的精神力量了。”  绝对是世界纪录!14小时急进70多公里,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而且还是在陌生国家的冰天雪地中——要知道,1990年海湾战争,现代化的美、英军重型装甲部队在平坦的伊拉克沙漠上,每昼夜的进攻速度也才50到60公里……  决定战争胜负的,远不只是武器装备,还有战士的纪律、信仰、斗志和牺牲精神……精神的力量,在历史中一次次让人肃然起敬。杨成武回忆飞夺泸定桥时写道:  “队伍像一阵风一样迎面卷来,又像一阵风一样从我们身边刮过去。但每一张脸,每一双眼睛,我都看得非常清楚。在走过的队伍中,‘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声,此伏彼起。这声音压倒了大渡河的怒涛,震撼山岳。队伍前进的速度更快了。在行军纵队中,忽然一簇人凑拢在一起:这群人刚散开,接着出现了更多人群,他们一面跑,一面在激动地说着什么。这是连队的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在一边行军,一边开会啊!时间逼得我们不可能停下来开会,必须在急行军中讨论怎样完成党的任务了。”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的意志力,信仰、信念、信心,英雄交响曲。要知道,兵贵神速之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毕竟,拼命跑过敌人,不是目的,目的是把敌人阻击在自己面前,等待战友们聚而歼之。在极其艰苦的急行军后,接踵而至的,是更为艰苦的阻击战。奔跑精神永不过时  1948年9月,解放军在牢牢围困长春数月后,10万大军南下攻击锦州,关上国民党东北军队撤回关内的大门。当时,10万大军在9天时间内,乘坐火车悄无声息地来到辽西,如神兵天降。这是解放军机动能力的一次大提升。时至今日,部队机动能力较之当年有了质的飞跃,令国人欣喜。  但不论机器能力有多强大,甩开双腿奔跑、敢于胜利的精神,永不过时。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  作者 | 关山远  编辑 | 闫齐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相关新闻:|||||||||||
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日07:56&&&&来源:
原标题: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核心要点:
■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正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 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胜利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长征是人民军队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长征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经过80年的岁月洗礼,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
一、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
长征是在党内“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实行错误的军事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危局的紧急关头被迫作出的抉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先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御敌于苏区之外;继而转为保守主义,与敌人进行阵地防御战,使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不断缩小,最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进行西征,并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11月,红二十五军也因不能打破敌人“围剿”,撤出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党政机关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同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由于敌人重兵压迫,也根据红军总部指示,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向西转移。由此,南方红军各部分别开始长征,战略转移由局部发展为全局。由于敌人重兵“追剿”,中央红军原计划在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并在贵州创建新苏区的战略意图均未能实现。弱小的红军只能向经济、交通都比较落后,国民党统治也相对薄弱的中国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转移。这样,红军的战略转移便发展为万里长征。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并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终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
红军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党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由重压下的战略退却成功转变为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推动实现了中国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人民军队后来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和最终胜利,更不会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长征,无可置疑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二、形成中国革命成熟坚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
长征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仍为“左”倾教条主义所统治,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从而导致湘江战役的失利,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左”倾错误领导人却不顾严峻形势,仍然坚持进军湘西。当时,蒋介石已以20万重兵在沿途重重设伏、张网以待。危急时刻,毛泽东同志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避开敌人伏击。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中央多数同志支持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随后,红军出其不意进军贵州,取得节节胜利,把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甩在后面,争取了主动。在挫折和胜利的反思中,党和红军开始酝酿改变错误领导,以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深刻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决定改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委托毛泽东协助军事指挥。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6月到达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这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我华北的侵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变化。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到靠近华北抗日前线的川陕甘地区落脚,以开创革命新局面,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但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个人野心膨胀,公然向党争权,还企图挟党中央南下。为了党和红军的前途,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党中央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此后,在全党和红军官兵的坚决斗争下,张国焘被迫放弃南下错误方针,撤销另立的“中央”,率部北上。党中央同张国焘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斗争的胜利,捍卫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正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
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又把其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自“九一八”事变始,中国共产党就以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一再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就开始筹划进行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准备。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倡议“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并表示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愿意作为国防政府的发起人,红军首先加入抗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不论他们的党派、信仰、性别、职业、年龄有如何的不同,都应该联合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国民党而血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全国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会议提出,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党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会后,党中央开始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系,率先在西北达成了停止内战协定。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完成了参加抗战的战略集结。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作为红军继承者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四、铸就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冲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与敌人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但始终打不倒、压不垮,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将士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征服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表现出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雄心壮志。面对长期缺粮缺衣缺药的极端艰难困苦条件,红军将士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干粮让给同志,宁肯自己牺牲也要抢救战友生命,表现出了团结友爱的风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长征铸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民心中,长征成了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代名词。长征不仅激励了中国人,也吸引和打动了外国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震撼、净化着人们的灵魂,许多人自发踏上红军当年的长征之路,体验长征精神的巨大魅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要始终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夺取新的伟大斗争胜利,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书写强国强军的时代篇章。
(责编:常雪梅、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北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