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习题详情
12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明史·于慎行传》【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迁庙。【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C.亦寝不行寝:废止D.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3分)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C.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再辞不允,乃就道。【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C.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D.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2)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5分)D&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举:中举。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这是一道涉及文化常识的题目,明代应该是科举盛行的时代,举荐制已经过时,所以应是中举,乡试考中也正好叫中举。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于慎行”性格特征是“厚道”和“耿直”, 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C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由此得到答案B正确。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选项事件、人物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①故事——按旧例,率——都,直——充当,无及——没有到。②卒——死,起——起用,籍——登记。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明史·于慎行传》【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迁庙。【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C.亦寝不行寝:废止D.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3分)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C.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再辞不允,乃就道。【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C.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D.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2)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明史·于慎行传》【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迁庙。【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C.亦寝不行寝:废止D.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3分)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C.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再辞不允,乃就道。【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C.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D.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2)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5分)”相似的习题。这两句诗既是李白一生遍访名山大川的写照
时间: 7:37:08
&&&&&&&&白鹿洞书院揭示[1]□朱熹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文学上强调文道统一,重道德修养,以致用为主,反对浮华。其诗文创作均有一定成就。有《朱文公文集》。早在唐代九江就出现了书院的最初形态,李渤就曾在此读书。南唐升元年间,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开始在白鹿洞“建学置田”,正式称为“庐山国学”,这是庐山第一所学校。北宋在统一大部分国土后,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北宋末年,因金兵南下,庐山的建筑包括白鹿洞书院被战火毁坏。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九江星子县),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这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淳熙六年至八年()朱熹任职于南康军期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重建院宇、筹措院田、聚书、立师、聚徒、订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立课程等。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后来书院的发展、学校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2],长幼有序[3],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4]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5]之,慎思[6]之,明辨[7]之,笃行[8]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9]也。若夫[10]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11],迁善改过[12]。右修身之要。正[13]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14],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15]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16]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17]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18]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19],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20]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注释:[1]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2]别:内外差别。[3]序:尊卑次序。[4]敬敷:认真布施。[5]审问:详细地问。指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6]慎思:谨慎思考。[7]明辨: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8]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9]穷理:穷究事物之理。[10]若夫: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11]窒欲:亦作“窒欲”,抑制欲望。学习导读: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从学规文本之后的解释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这[12]迁善改过:指改正过失而向善。[13]正:纠正,改正,匡正。[14]得:得到,收获。[15]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16]徒:独,仅仅。[17]固:原来,本来。[18]持循:犹遵循。[19]大端:谓事情的主要方面。[20]戒谨:小心谨慎。&&&&&&&&&&&&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出现之后,很快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学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思考与练习:1、你认为朱熹制订的“学规”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2、试结合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谈谈道德修养的意义。3、你知道从唐代以来九江曾经还出现过哪些书院吗?它们分别在九江的什么地方?拓展阅读:朱熹《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温泉》《落星寺》《景德观》《归去来馆》、、、、陆九渊《白鹿洞书堂讲义》丘浚《赠友忆白鹿洞》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采薇□《诗经》《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直陈其事,大致相当于叙述、描写;比就是比喻;兴是感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2]。靡室靡家,玁狁之故[3]。不遑启居[4],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5]。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6],载饥载渴[7]。我戍未定,靡使归聘[8]。采薇采薇,薇亦刚止[9]。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0]。王事靡盬[11],不遑启处。忧心孔疚[12],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13]。彼路斯何?君子之车[14]。戎车既驾,四牡业业[15]。岂敢定居?一月三捷[16]。驾彼四牡,四牡骙骙[17]。君子所依,小人所腓[18]。四牡翼翼,象弭鱼服[19]。岂不日戒?玁狁孔棘[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1]。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2]。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1]薇:野豌豆苗,可食。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2]莫:通“暮”,本文指年末。[3]靡(mǐ)室靡家:无有室家生活。意指男旷女怨。玁(xiǎn)狁(yǔn):即北狄,匈奴。[4]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5]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6]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7]载饥载渴:即又饥又渴。[8]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聘:问,谓问候。[9]刚:坚硬。[10]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11]靡盬(gǔ):无止息。[12]孔:甚,很。疚:病,苦痛。学习导读:《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玁狁之故”,即玁狁的侵扰;“王事靡盬”,即远征守边的战事一直没有结束。[13]尔:同“薾”,花盛貌。常:常棣(棠棣),即扶栘(yí),植物名。[14]路:同“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君子:指将帅。[15]牡:雄马。业业:壮大貌。[16]捷:接。指接战、交战。[17]骙(kuí):雄强,威武。[18]腓(f?i):掩护。[19]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20]棘:急。[21]昔:指出征时。[22]依依:茂盛貌。霏霏:雪大貌。紫霞真人《游白鹿洞歌》陈崇《义门家范十二则》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四、五两章写行军打仗,着重描述两种情景:一是写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的精良,其中渗透有保卫家国的自豪感,也有对贵族与士卒严重不平等的怨愤。二是写战争的频仍和紧张,将前三章的战争艰苦性具体化,把战争的紧张激烈氛围渲染得很充分。最后一章写戍边士卒归来途中的情景和心境。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有难以诉说的悲哀。该诗在艺术特色上也很有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整体抒情结构的倒挽法。文章的特定抒情时间、地点、景物、心情,都是在篇末第六章里点明的,并且有通挽前面全部五章的作用,所以称作抒情结构的倒挽法。在《采薇》中,这种抒情结构的倒挽法至少体现有两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一是将杂沓的战争经历浓缩在短时间的回忆之中,将曾经变化着的情感放到归来时较明朗、稳定的心情中去重新观照,事件、情调、主题都会比较集中、谐调、强烈,体现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运重若轻的整体构思匠心。二是篇末点明前面五章都是一个戍卒归途中的回忆,有豁然开朗之感。第二,情景交融,而且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一是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二是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兴奋、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历经战争灾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三是离家出征时高兴,战后回家时悲痛,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也正蕴含在这反常之中;当你为这反常心理找到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时,诗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四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强烈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第三,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叠词。《采薇》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进,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一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表明时间的推移,体现离开家乡之长久,寄托着越积越深的思乡念人之情;二是由“采薇采薇”起兴“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若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本诗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别,重叠句相互之间往往也只是换掉一个两个字,这明显是用一支曲子反复咏唱所造成的痕迹。重章叠句,从文宜约、意欲丰的角度来看,或许是短处,但口头传唱,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与音乐感比较强。《采薇》中有七处用了叠词,一处用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用“烈烈”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用“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用“依依”描绘柳枝迎风披拂、柔软袅娜的姿态;用“霏霏”摹写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用“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状。叠词的状态感、程度感、时间感较强,或用来增加形象性,或用来强化情感力,效果都很好。思考与练习:1、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方面的情感?2、理解这首诗的的艺术成就。3、请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拓展阅读:《诗经》中的《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秦晋肴之战[1]□《左传》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者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者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叙述历史事实时,能够鲜明地表现出肯定或批判的态度。《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东周前期两百多年间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春秋是列国兼并时期,记述战争是《左传》的重要内容。《左传》写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左传》写战争,集中笔墨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方面,而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在艺术上,《左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善于写细节和表现大场面。总之,《左传》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冬,晋文公卒[2]。庚辰,将殡于曲沃[3];出绛,柩有声如牛[4]。卜偃使大夫拜[5],曰:“君命大事[6]:将有西师过轶我[7];击之,必大捷焉。”杞子[8]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9],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10]。蹇叔曰:“劳师以袭远[11],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2],必有悖心[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14],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5]!”蹇叔之子与师[16],哭而送之,曰:“晋人御[17]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18]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19]。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0],左右免胄而下[21],超乘[22]者三百乘。王孙满[23]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24];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2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26],遇之。以乘韦先[27],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28]。不腆敝邑[29],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30]。”且使遽[31]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2]。使皇武子辞焉[33],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34]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35],犹秦之有具囿[36]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37]。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38]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39],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40]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41],天奉[42]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43]。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44]?”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4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46],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47]。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48]。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49]。晋于是始墨[50]。文嬴请三帅[51],曰:“彼实构吾二君[5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53]。君何辱讨焉[54]?使归就戮于秦[55],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56],妇人暂而免诸国[57],堕军实而长寇雠[58],亡无日[59]矣!”不顾[60]而唾。公使阳处父[61]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62],以公命[63]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64],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65]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66]。”秦伯素服郊次[67],乡师[68]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69]。“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70]掩大德。”注释:[1]本文选自《左传》中的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标题从通行的选本。肴(yáo):又作“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东接渑池,西接陕西界。有东、西二肴,本文中所说的秦晋之战,发生在东肴的南北二陵之间。[2]冬:指鲁僖公(又称厘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冬天。晋文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曾与秦穆公缔结秦晋之盟。[3]庚辰:晋文公死后的第二天,据推算,为十二月初十日。殡:殡葬。曲沃: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是晋君祖坟所在地。[4]绛(jiàng)地名,:晋国都城,故址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柩(jiù)有声如牛:棺木传出像牛叫的声音。[5]卜偃:晋国的卜筮官郭偃。使大夫拜:领着众官员向灵柩行礼。[6]君命大事:晋文公发布军事命令。这是卜筮官借对“柩有声如牛”现象占卦,从而进行战争动员。[7]西师:从西边来的军队,指秦军。过轶(yì)(车队)越过。:[8]杞子:秦大夫名,秦国派驻郑国的监护部队的长官。[9]管:钥匙。[10]穆公:秦穆公,名任好。蹇(jiǎn)叔:秦国的老臣。[11]劳师:使军队疲劳。袭远:袭击远方的国家。[12]勤而无所:劳而无功。[13]悖(b?i)心:叛离的心思。[14]孟明、西乞、白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均为秦国将领。[15]中寿:通常理解为中等寿命。墓之木拱:坟墓两旁的树已长高合拢。此是穆公对蹇叔的诅咒。[16]与(yù)师:随师出征。与:参与。[17]御:抵抗,阻击。[18]夏后皋:夏桀的祖父。[19]文王:周文王。辟:同“避”。[20]周北门:周天子都城(洛阳)的北门。[21]左右: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免胄(zh?u):摘下头盔。[22]超乘:跃而登车。[23]王孙满:周襄王之孙。[24]脱:粗略,此指不谨慎。[25]滑:原为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本年为秦所灭,“肴但之战”后为晋所占。[26]市于周:(去)周的都城(洛阳)做生意。[27]乘(sh?ng)韦:四张熟牛皮。乘:代指四(每乘四马)。韦:皮革。先:先(送)。[28]吾子:对秦帅的尊称。敞邑:对本国(郑国)的谦称。敢:自言冒昧之词。[29]不腆(tiǎn):贫穷。腆:丰厚、富饶。[30]淹:停留,驻扎。积:军需给养。卫:安全保卫工作。[31]遽(jù)告:通过驿车迅速传递消息。遽:驿车,引申为急速。&&&&&&&&&&&&[32]束载、厉兵、秣(m?)马:扎束行装、磨砺兵器、喂饱马匹。指做好了战斗准备。厉:同“砺”。[33]皇武子:郑国大夫。辞:辞谢,下逐客令,请他们离开郑国。[34]脯、资、饩(xì)、牵:各种食物。脯:熟肉。资:粮食。饩:已杀的牲畜。牵: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35]原圃:郑国的兽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36]具囿:秦国的兽苑,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37]逢孙、扬孙:人名,皆为随从杞子驻郑的秦军将领。[38]冀:希望(获胜)。[39]继:继续。一说指援军。[40]原轸(zhěn):又名先轸,晋国大臣。[41]勤民:使百姓辛劳(指出征郑国)。[42]奉:送,给予。[43]纵:放纵,放跑。[44]报:报答。施:恩施,恩惠。死君:忘记国君(晋文公)。[45]不哀吾丧:不为我国君之死而哀悼。同姓:晋、郑两国国君均姬姓。[46]谋及子孙:为后世子孙打算。[47]遽:急速。兴:征调。姜戎:晋国国内的一支部落。[48]子:晋襄公,系晋文公之子。因当时晋文公尚未安葬,襄公尚未继位,故称子。墨:黑色。衰(cuī)绖(di?):白色孝服和麻带。因出征之师着白色服装不吉利,故染黑。梁弘:晋国将领。御戎:驾御兵车。莱驹:晋国将领。右:副将。[49]墨以葬文公:穿着黑色的丧服为文公举行葬礼。学习导读:.&&&&&&&&[50]始墨:开始形成着黑色丧服的风俗。[51]文嬴:秦穆公之女,晋文公之妻,晋襄公之嫡母。请三帅:请求释放秦国的三个被俘将领。[52]构:使结怨。二君:两国之君。[53]厌:同“餍”,满足,甘心。[54]君何辱讨焉:您何必屈尊而去处罚他们呢?[55]就戮于秦:到秦国受处罚。[56]拘:捉拿。原:原野,此指战场。[57]暂:仓促,此意指轻易。免:赦免。[58]堕(huī):同“隳”,损害,毁坏。军实:战果。长(zhǎng)寇雠:助长敌方气焰。[59]亡无日:距亡国的日子不长了。[60]不顾:顾不上(在晋襄公面前的规矩)。[61]阳处父:晋国大夫。[62]释左骖(cān):解下车子左边的马。[63]以公命:假托晋襄公的名义。[64]不以累臣衅鼓:不将俘虏杀死,以其血涂鼓。累臣:囚臣,孟明自称。衅鼓:古代用牲畜或战俘的血涂抹在钟鼓上的仪式。[65]从君惠:顺从晋襄公的恩惠。[66]拜君赐:拜谢晋君的恩赐。[67]秦伯:秦穆公。郊次:等候在郊外。[68]乡师:面对军队。乡:同“向”。[69]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替:废。[70]眚(shěng):眼力障碍,比喻小过。&&&&&&&&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左传》的作者对春秋战争的看法基本上与孟子相同,也持否定态度,因而对战争的)发动者多有谴责。肴之战虽系大国争霸,但这场战争是由秦穆公一手挑起的。他为了插足中原争夺霸权,竟不讲信义,背弃盟约,偷袭盟邦郑国。而且又是乘女婿新死,晋国治丧之际,趁火打劫,确实是诸多不义。因此,作者认为,秦穆公“以贪勤民”,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应承担罪责。尽管作者没在文中明加褒贬,只是客观地记录史实,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对秦穆公的贬斥与憎恶。对秦军在这场战争中的策略和举动,作者也抱着明显的否定态度。作者认为,秦穆公“以贪勤民”,不仅违背道义,同时也是导致秦军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贪欲熏心,利令智昏,秦穆公听不进蹇叔对形势的正确分析,错误地制定了“劳师袭远”的军事策略,从而把秦军导向败亡。而秦军在实施这千里偷袭策略的过程中之轻狂骄纵,散漫无度,又大大增加了自身的不利因素。咎由自取,必败无疑。总体上看,作者对这场战争是有明显的思想倾向和是非观念的。他的用意,是想以此反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社会状况,揭露秦穆公“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罪责和秦军“劳师袭远”、轻狂骄纵的错误,以揭示秦军失败的必然原因。在艺术上,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本文尽管事件纷繁,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却毫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有条有理,委婉尽致,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对史料的选择和组织能始终围绕老臣蹇叔的论战而展开,一条线索贯穿全文。事实证明,后面情节的发展无不一一印证了蹇叔的真知灼见。第二,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例如,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秦穆公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但失败之后勇于认错;晋国先轸刚烈率直,善辩能断,敢说敢为,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郑商人弦高聪明机智、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于言辞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个性化的言行,跃然纸上。第三,外交辞令,委婉得体。《左传》反映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的争斗,既有武力的交锋,也有外交上的较量。本文在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孟明谢赐的三段描写中,就有精彩的辞令描写。比如弦高犒师所说的句句是客气话,又句句是带刺的话,柔中带刚,口气谦恭,但谦恭中带有自信,礼貌中含有尊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皇武子辞师的一席话,让秦国知道郑国是有所准备的,不敢贸然发起攻击。不杀杞子等人,而用很温和的手段将他们赶走,解除了后顾之忧,生动地体现出外交辞令委婉曲折而暗含机锋的威力。&&&&&&&&&&&&思考与练习:1、试对秦国遭受“肴之战”失败的原因作综合分析。2、以本文为例理解《左传》写战争的特点。3、体会文中的几段外交辞令(如弦高的话,皇武子的话和孟明的话)意在言外的特点。拓展阅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左传·齐晋鞌之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余光中(1928—),台湾著名诗人,以“乡愁诗人”著称,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学习导读:这是在充满家国忧愁之思年代写成的文章,虽是从写乍暖还寒时候的春雨落笔,却巧妙地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故土情结和中国意识。余光中经历了家国离别的痛楚,20多年来,长长的海峡隔断了两岸的来往,诗人虽十分怀念故国,但却又欲归不得,他曾写过名诗《乡愁》,这里,作者又借凄迷的冷雨,把20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文章题目作者着一个冷字,顿时文章笼罩在一种清冷凄楚的氛围中,在这种沉哀的基调下,作者打开情感的大门,把所有的对江南竹楼、雨巷孤灯、古屋的回忆放在淋漓的冷雨中,愈发使这种乡愁显得凄苦。游历异国名山胜水,心里荡激的是中国诗词的意趣妙境,还时时忆记祖国文化中的种种名物,虽无时不向往祖国的历史文化但却无法如愿以偿,乡愁更深更浓更重,只能借漓漓的冷雨来洗洗自己赤热的游子心。文章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作者在行文时将许多古诗名句融入其中,便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典雅,具有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律。这正是余光中散文的显著特色。思考与练习:1、分析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的?3、文章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春天,遂想起》、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李白李白(701—762),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带),隋末其先人迁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起,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等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殁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一生同庐山有密切关系,公元726年首次游庐山,以后由于在九江经商的一位兄长的接济,又几度上庐山隐居。安史之乱起,李白于756年秋再次上庐山,入冬,永王李璘出兵东南,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三次派人上庐山邀请他做自己的僚佐。李白不知其野心而入其幕。第二年,李璘败,李白受牵连,坐狱浔阳,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半路遇赦东归,又到庐山居住。李白在庐山期间,曾建有“李白读书堂”,创作了许多吟咏庐山的优美诗篇。人们为纪念李白,将一些地方用他的名字或诗句来命名。例如五老峰背的青莲谷及青莲寺,就是因李白而得名。而日照庵、黄云观,则是分别取他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黄、云万里动风色”的诗意。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表现出李白豪迈、正直、傲岸的性格。现存诗九百多首,以古体、绝句见长。有《李太白集》。&&&&&&&&&&&&我本楚狂人[2],凤歌笑孔丘[3]。手持绿玉杖[4],朝别黄鹤楼[5]。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6]傍,屏风九叠[7]云锦张,影落明湖[8]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9],银河倒挂三石梁[10]。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11]长。注释:[1]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写作了这首诗。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与李白同游庐山。[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称“楚狂”。[3]凤歌笑孔丘:接舆曾唱“凤歌”讽刺孔子。《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4]玉杖:汉制年过七十者授以玉杖,哺之以糜粥,杖柄以鸠为饰。鸠,不噎之鸟也。李白当时年近六旬,以“绿玉杖”喻神仙之游。[5]黄鹤楼:旧时黄鹤楼在武昌府城西南隅黄鹤矶上。[6]南斗: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共六星。[7]屏风九叠:庐山的九叠屏,在五老峰东北。古时称庐山,学习导读:&&&&&&&&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12]清我心,谢公[13]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14]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15]。先期汗漫九垓上[16],愿接卢敖游太清[17]。&&&&&&&&其山九叠,川亦九派。[8]明湖:鄱阳湖。[9]金阙:指石门。二峰:香炉峰和双剑峰。[10]三石梁:指三叠泉。[11]吴天:因庐山一带三国时期属于吴,故称。[12]石镜:《水经注》载:(庐)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谢灵运诗“攀崖照石镜”即此。[13]谢公:谢灵运。[14]琴心三叠:道家术语,指修炼功夫很深。[15]玉京:天帝的居所。[16]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之外。[17]卢敖:《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太清:道家指天空最高处。&&&&&&&&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由于安史之乱中无辜下狱,又遭流放,内心有着无限幽愤之情,希望在山水中超越黑暗的现实、污浊的官场,进入到自由自在的神仙世界。诗中对庐山的雄伟、秀丽的景致作了形象的描绘,并且在写景中融入了李白身上那种独特的豪迈不羁的个性。全诗境界雄旷,辞旨慷慨,表现了李白山水诗歌的特点。“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开宗明义表达胸襟,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要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描述他的行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两句诗既是李白一生遍访名山大川的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起笔勾勒轮廓,写山景鸟瞰;然后从仰视的角度,细描庐山绝景。接着笔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诗人下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娓娓道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然后,诗人登高远眺,长江雄伟气势在眼前喷薄而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李白历经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人生无常,盛世难再,油然而生寻仙访道的想法,希望借此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诗人甚至还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的羁绊,去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李白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借卢敖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余韵悠然。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激荡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也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思考与练习:1、从这首诗看出李白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2、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李白《望庐山瀑布》《望庐山五老峰》《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别东林寺僧》《庐山东林寺夜怀》、、刘过《观三叠泉》杨维桢《庐山瀑布谣并序》&&&&&&&&&&&&醉花阴[1]□李清照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她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中,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工文章,丈夫赵明诚对金石学深有研究。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赵明诚病死,她就孤苦地漂泊于绍兴、杭州、金华一带,晚境凄凉。李清照的词作,以1126年靖康之变为界,前期多闺情相思之作,后期大多抒写个人身世的哀痛和河山破碎的感慨。她善于塑造鲜明的形象,语言清丽动人,富有创造性。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在词论史上占重要地位。有《漱玉词》。薄雾浓云愁永昼[2],瑞脑消金兽[3]。佳节又重阳[4],玉枕纱厨[5],半夜凉初透。莫道不销魂[8],帘卷西风[9],人比黄花[10]瘦。注释:[1]醉花阴:词调名。[2]永昼:整天。秋天日长,所以说“永”。[3]瑞脑:一称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4]重阳:又称重九,节令名。农历九月初九。[5]玉枕:即瓷枕。纱厨:即碧纱厨,在木架上蒙上绿纱,里面放床榻,用来避蚊。学习导读:这是一首相思之作,表现了女词人在重阳佳节孤身独处,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情思念。上片写秋日无聊,从节候天气入手。天气阴沉,节候转凉,又逢重阳佳节,更觉独居的寂寥。“愁永昼”三字,突出了词人内心的烦闷难捱,百无聊赖。下片即承此三字而来,再作铺垫: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应景之举,但在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却都成了女词人思念之情的依托。结尾三句,以人比花,取喻新奇传神,言情含蓄蕴藉。由于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时值重阳,丈夫仍远宦在外,不能欢聚,思念难已,形容憔悴,比黄花更瘦。在写法上,这首词用了正侧、虚实结合的笔法。上片写愁永、夜长,表明女词人孤寂难耐,从思念丈夫一层说,用的是侧笔、虚笔。下片写把酒、赏菊突出自我形象,用的则是正笔、实笔。末句更是全篇神光凝聚的点睛之笔,因此脍炙人口。思考与练习:1、这首词是如何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2、元伊世珍《琅嬛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风瘦。’正易安作也。”请分析本词令陆德夫击赏的末三句妙在何处?3、背诵这首词。拓展阅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任继愈《旷世才女:李清照》髻□琦君琦君(),原名潘希贞,著名散文家,浙江省永嘉县人。青少年时在杭州、上海等地求学,1949年去台湾定居,后移居美国。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学习导读:本文以女性的独特视觉和细腻体察力,巧妙地选取了发髻这个象征女子青春美丽的富于特征性的事物展开叙事。作者回忆“我”的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渐渐衰老,终而相继去世的人生历程,寄托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从而感慨岁月的流逝、青春的难驻和人生的苍凉。[6]东篱:指菊圃。陶渊明《饮酒》(其五)诗有“采菊东篱下”的句子。[7]暗香:幽香。[8]销魂:忧伤。[9]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10]黄花:菊花。东篱[6]把酒黄昏后,有暗香[7]盈袖。&&&&&&&&&&&&作者在短短的篇幅里,借助于发髻这个观察点,倾注了各种复杂的情感:从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到同为女性的对母亲的幽怨之情的同情与理解,对姨娘的同情和怜悯,最后至于对自身、对人世的爱憎贪痴之情的感叹。这份感情深沉委婉、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却又无孔不入,只是它并不粘执小气,而是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特有的宽厚和温柔爱意。比如作者因同情母亲而对姨娘产生的恨意,前面一直没有流露,直到姨娘来上海一节,才以一句“我已经早已不恨她了”婉转道出。在文章的结构上,作者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将几十年的沧桑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变迁中,看似随意道来,其实独具匠心。叙述简洁,描写精微,文字清丽典雅,是本文行文的特色。思考与练习:1、简析《髻》所抒发的丰富复杂、层层递进的情感内容。2、在时代人生的流变中,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件东西、一个场景都可以作为“文眼”构思文章,表达具体的情感和思想。试根据不同的立意构思一篇文章。拓展阅读:琦君《细纱灯》《烟愁》、张洁《拣麦穗》唐敏《女孩子的花》老子(节选)□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之史,后退隐。他博学多才,据传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但学术界对此书的真实性多有歧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是以圣人处[2]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老子》第二章)(上善[4]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5],故几[6]于道。居善地[7],心善渊[8],与善仁,言善信[9],正[10]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1]。《老子》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14]。夫唯[15]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图难于其易[16],为大于其细[17]。天下难事必作[18]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六十三章)注释:[1]“故有无相生”等句: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2]处:做,处理。[3]教:教导,教训,教育,说教。[4]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最好的善。[5]恶:讨厌、不喜欢。人恶卑下,《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儒家力争上游,老子与之相反。[6]几:接近。[7]地:天高地下,至下谓之地。[8]渊:沉静的深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9]信:河水汛期即至,叫做信水。这里指人说话要有诚信。[10]正:同“政”。[11]尤:过失,差错。学习导读: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目选了几段老子的文章,从总体上讲,他的哲学思想有唯心主义的底蕴,但其中也有辩证唯物论的成分在里面,上面所[12]“曲则全”等句: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13]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以“一”为观察天下万物的工具。一:这里指老子所说的“道”。式:模式,法则。[14]“不自见,故明”等句: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著;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矜:矜持。长:领导者。[15]唯:原因,因为。[16]图难于其易:打算克服困难,要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17]为大于其细:实现伟大的事业,要在它还微小的时候入手。[18]作:开始。&&&&&&&&&&&&选的文章中,或者揭示了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等范畴互为依存的关系,或者揭示了曲与全、枉与直、旧与新等范畴互相转化的奥妙。他的思想既复杂,也丰富,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其中思想的辩证性和论述的简明扼要,都有非常大的可取之处。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的含义。2、老子关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理论,对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启发意义?定风波[1]□苏轼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3],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4]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5]。料峭[6]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7]却相迎。回首向来[8]萧瑟[9]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2]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亦称螺师店。[3]雨具先去:携带雨具的人早离去了。[4]芒鞋:草鞋。[5]一蓑烟雨任平生:指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学习导读: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思考与练习:1、谈谈你对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的理解。2、本词是怎样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的?拓展阅读:诗八首□穆旦穆旦(),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天津。中国现代“九叶诗派”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并留校任教。1948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执教于南开大学。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始于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时。20世纪40年代前,受英国浪漫派现代诗风的影响较大。后来在浪漫主义中融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成为现代“九叶诗派”的一面旗帜。20世纪40年代的诗作多收入《穆旦诗集》。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等人的诗作,在译坛享有盛名。苏轼《超然台记》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之泰然。[6]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7]斜照:指夕阳。[8]向来:方才,刚才。[9]萧瑟:指寒风冷雨的声音拓展阅读: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一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二&&&&&&&&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四&&&&&&&&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七&&&&&&&&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五&&&&&&&&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八&&&&&&&&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三&&&&&&&&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那形成了树林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六&&&&&&&&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他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春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学习导读:&&&&&&&&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本诗是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如果把这首诗的特点概括一下,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在哲学的层面上来表达对爱情整体过程的思考和体验。即从哲学层面上写爱情的一个发展过程:从初恋,经过热恋,再经过沉思,最后到爱情融入生命里的升华。第二,他用具象和抽象结合的方法来创造意象,并且进行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连结,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增加了诗的朦胧度。第三,这首诗是由八小节组成的,它的内在结构非常严密,像一曲交响乐一样,有内在的起伏、升腾和起承转合。概括起来说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哲理,一个是陌生,一个是结构。思考与练习:1、体会《诗八首》和你以前读过的爱情诗有什么不同?2、如何理解“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3、比较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这两首诗对爱情的不同阐释。当你老了[1]□叶芝威廉·勃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出生于都柏林一个画师家庭。他是二十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后期作品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为一体,被誉称为“爱尔兰诗魂”,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923年因他“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因为他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注释:&&&&&&&&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2],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1]此诗是叶芝在1892年为毛特·岗而作。毛特·岗是爱尔兰自治运动中主要人物之一,曾是叶芝长期追求的对象。[2]毛特·岗热爱爱尔兰独立事业,曾为之进行终身的斗争。学习导读:本诗是叶芝1892年写给毛特·岗的,当时诗人27岁。他一生对毛特·岗有着始终不渝的爱慕,但遗憾的是叶芝的爱并没有得到毛特·岗的回报,诗人就在这遥遥无期的爱情旅行中吟唱着一首首坚定而寂寞的恋歌,《当你老了》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当你老了”以时间假设的方式回顾自己对对方的爱之路。时光是残酷的,它带走了美好的时光,留下的是浓重的阴影;它摧毁了你美丽的容颜和青春,甚至在你衰老了的脸上刻上痛苦的皱纹,但是唯一带不走的是爱。或许只有当站到那么远的“老了”的距离,才看得清逝去的青春,才能真正体会到坚如磐石而历久弥新的爱情。全诗分三节。第一节写的是虚幻的情景,深情地吐露出对女友的无限柔情。第二节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从遥远时空里的深情伫望回到现实,采用直接表白的方式,道出了爱的本质。第三节又转向了虚幻的场景,不过和第一段相比较,它更加浪漫,情感也显得更加坚定,期望爱情能像夜空中的繁星,亘古不变。全诗风格清丽,语句流畅,是叶芝抒情诗里的上乘之作。思考与练习:1、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一句?3、毛特·岗71岁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叶芝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世人会因我没嫁给他而感激我的。”为什么?试作分析。拓展阅读:叶芝《白鸟》《他诉说十全的美》《印度人的恋歌》、、龙沙的《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裘小龙译《抒情诗人叶芝诗选春江花月夜[1]□张若虚张若虚(660?—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诗作大部散佚,在《全唐诗》中仅存2首,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2]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4]。空里流霜[5]不觉飞,汀[6]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7],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9]何人,但[10]见长江送流水。白云[11]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12]。注释:[1]《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创自南朝陈后主叔宝。[2]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3]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4]霰(xiàn):细密的雪珠。[5]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6]汀:水中的空地。[7]纤尘:微细的灰尘。[8]无穷已:没有止尽。已:止,止息。[9]待:一本作“照”。[10]但见:只见、仅见。[11]白云:此喻指游子。去悠悠:形容白云缓缓飘逝。[12]青枫浦:一名双枫浦,故址在今湖南浏阳境内。浦:原指大江、大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此指离别场所。不胜(shēng):经不起,受不了。[13]“谁家”二句:是说在此月夜,有许多游子舟行江中,在外飘泊;也有许多思妇伫立楼头,思念丈夫。“谁家”“何处”、,互文见义。扁(piān)舟:小船。[14]月徘徊:指月影缓缓移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3]?可怜楼上月徘徊[14],应照离人妆镜台[1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6]。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8]。昨夜闲潭[19]梦落花,可怜[20]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2]。&&&&&&&&&&&&[15]妆镜台:梳妆台。[16]“玉户”二句:意思是月光似乎故意与思妇为难,帘卷不去,手拂还来。玉户:此指思归居室。捣衣砧(zhēn):捣衣时的垫石。[17]逐:追逐。月华:月光。[18]“鸿雁”二句:意思是游子、思归彼此之间难通音信。鸿雁:此指信使。《汉书·苏武传》记有鸿雁传递书信之事。长飞光不度:鸿雁飞得再远,也不能逾越月光。度:同“渡”。鱼龙:指鲤鱼。《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说鲤鱼也能传递书信。学习导读:&&&&&&&&潜跃水成文:鲤鱼在水里潜游,水面上激起波纹。文:“纹”同,波纹。[19]闲潭:平和、幽静的水潭。[20]可怜:可惜。[21]“碣石”句:指游子和思妇分处天南地北,难以相见。碣石潇湘:此处借指天南地北。碣石:山名,故址在今河北省。一说,碣石山已沉入海中。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22]“落月”句:江边树林洒满了落月的余辉,轻轻摇曳,牵系着思妇的离情别绪。&&&&&&&&《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思考与练习:1、“月光”是本诗的灵魂吗?为什么?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础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知。3、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拓展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王湾《次北固山下》庐山游记(节选)□胡适胡适(),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说。“五四”时期,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治学上提倡怀疑主义,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胡适曾两次来庐山,第一次是1928年4月来庐山旅游,第二次是1937年7月应邀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商讨抗日国事的“庐山谈话会”。日,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的胡适,带着儿子祖望,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部长高梦旦、东南大学校长蒋维乔、光华大学教授沈昆三结伴来到庐山,下榻于胡金芳旅社(现云天饭店)。有“考证癖”的胡适尤其注重各个人文景观。他来庐山时,便随身携带了清康熙七年由吴伟编撰的《庐山志》,在海会寺又买了康熙五十九年由毛德琦编撰的《庐山新志》,对庐山诸多古迹详尽考证后,写了这篇《庐山游记》。学习导读:1928年胡适在庐山期间,对庐山诸多古迹详尽考证,因此这篇《庐山游记》堪称是胡氏“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治学方法的亲身实践。它不循古人登览寄慨的旧格,指陈故史,也不深藏什么典据,只是随记着山行的零札,似无用心而游山之乐却久含在字句里。“在山仅三日,成就万言书”,庐山令胡适妙思泉涌,滔滔不绝,而他关于庐山“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的评价,也以包容宗教、理学、东西方文化的宏大气韵奠定了庐山在中国宗教史、教育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促进了后人对庐山文化的深入研究。《庐山游记》当年6月由新月出版,后由商务印书馆多次再版,因其对庐山名胜作了大量的考证,故被列入胡适的学术著作中。&&&&&&&&&&&&思考与练习:1、谈谈你对胡适治学格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理解。2、这篇游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在学习中做点小小的考证也是很有趣味的事,请就庐山某一地、某一人、某一习俗或某一知识点做一番考证,得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短文。拓展阅读:胡适《四十自述》《尝试集》丰子恺《庐山面目》、七律·登庐山□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诗人,书法家。毛泽东钟情庐山,他一生三上庐山,分别是在1959年、1961年、1972年,主持党中央的多次会议。他在这里筹划国事,纵论古今,援笔著文,挥毫题诗,显示了革命家的壮怀豪情,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重要篇章。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1]。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2]。陶令[3]不知何处去,桃花源[4]里可耕田?注释:[1]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2]“云横”二句:毛泽东日致钟学坤的信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3]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后辞官。[4]桃花源: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长满桃花的水源)地方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学习导读: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原诗前有小序云:“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后接受周小舟的建议,将《序》删去。诗作首联从动态入手。“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反华势力的叫嚣,(当时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共产党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思考与练习:1、谈谈对毛泽东生平思想及其诗词的了解。2、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毛泽东与庐山的故事?拓展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饮酒(其五)[1]□陶渊明结庐在人境[2],而无车马喧[3]。问君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注释:[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饮,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铨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各篇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借以抒怀。山气日夕佳[6],飞鸟相与[7]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8]。&&&&&&&&&&&&[2]结庐:构筑住宅,这里指居住。人境:人们聚居的地方。[3]车马喧:世俗交往的喧扰。[4]君:陶渊明自谓。尔: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柴桑南面之庐山。[6]山气:山间气象,指风景。日夕,傍晚。学习导读:&&&&&&&&[7]相与:相交、结伴。[8]“此中”二句:化用《庄子》之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主要描摹诗人归隐后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现陶渊明抛弃世俗功名,返璞归真,融入自然,乃至“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全诗以“心远”二字总领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三层意蕴层层推进,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其田园诗歌恬静率真风格的充分体现。第一层“忘世”。开篇四句描绘超脱世俗功名后,精神世界的虚静心态,颇有深致的“大隐隐于市”的忘世情怀。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这首先就要否定世俗价值观,前四句很自然地实现了这个目的。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启下,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之处在于“天然去雕饰”,这么缜密的结构竟然毫无斧斫痕迹,注意力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到第四句“心远地自偏”上去了。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写诗人悠然间完全沉浸到自然韵致的“物性即我”的忘我心态。此时的诗人已然微醺、飘飘然,甚至有点放浪形骸。他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交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就在那一刻,人与山仿佛在引项共鸣,合奏出一篇轻盈而温暖的乐章。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地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表现自然的律动。因为无所系而无所求,所以平静、充实。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的升华,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写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上是在说这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最自然、最真切也是最和谐的感受,表达理性的逻辑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本诗情景理熔于一炉,自然天成,为陶渊明饮酒诗之代表。思考与练习:1、有人说陶渊明的语言过于“枯瘦”,你认为是如此吗?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为什么?3、同样用诗讲述哲理,试比较本诗和唐代诗人寒山《冷山》的优劣。冷山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拓展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其三)曹操《短歌行》李白《月下独酌四首》爱莲说[1]□周敦颐周敦颐(),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神宗熙宁六年(1073)病逝,附葬于母亲墓旁,谥元公。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他是理学的创始人,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其学也称濂学,后人称之为濂溪文化。著有《周子全书》《大极图说》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4]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2]蕃(fán):多。[3]濯:洗涤。涟: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4]亵(xi?):亲近而不庄重。&&&&&&&&&&&&学习导读: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说”是一种古代议论性文体之一,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