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熬过平淡走过怀疑下一句职场上的自我怀疑期

你们面试不顺,开始自我怀疑的时候都是怎么度过的?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1被浏览628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十条职场法则,让你少走弯路阅读//5b.cdn.sohucs.com/images/fdca3beaf450c2d1a058.jpeg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文章来源:兰启昌(ID:lanqichang6)
作者:兰启昌
人生的幸福和工作息息相关,它占据了大量时间,而时间是人生最珍贵的资源。但当年轻人从校园走进职场时,却常常面临困境。因为职场和学校是完全不同的场所,游戏规则大相径庭。
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曾经的学霸可能在职场中不如人意,而那些学业上资质平庸的同学常常风生水起。这是因为,学校和职场所需要的核心素质不一样——除了少数岗位,智商差别对工作成果影响很少,而情商则对职场发展至关重要。
学霸习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擅长在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中获得高分,一直认真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这些能力,对职场成功并非关键。职场需要Street smart,实用智慧,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情商。
Photo by Radu Marcusu on Unsplash
毕业后,我先后在媒体、外企、创业公司工作,因为少不更事也曾走过不少弯路。每次面对难关并且渡过之后,都会自我省察,思考如何改进。在我看来,情商是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通过感知对方想法,觉察并处理自身情绪,从而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可通过日常训练习得。
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十条经验,分为两大部分,每一条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Don’t be angry.
我们容易愤怒,但愤怒是一种不诚实。因为愤怒意味着我们要求身边的人和事都达到完美,而这显然不符合现实。在各种层面上都努力诚实,是成功的开端。当不完美发生时,要平和坦然地地接受“事情已然至此”的结果,别急着去寻找责任人,更重要的是探求解决之道。
除了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愤怒还来自于人类的一种认知缺陷——“对人严厉,对己仁慈”。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为自利的偏误(Self-serving bias): 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而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在职场中,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当别人搞砸了一项工作时,我们认为他们事先没有思考清楚或者做事不认真;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常常辩解自己承受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发挥失常。
因此,我们需要让愤怒尽量远离自身。如果无法做到不愤怒,那么,有两点小技巧非常管用:
1.当感知到自己的愤怒时,别做出任何冲动的决定,别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
2. 深呼吸十次,结束之后,你会感受到愤怒的毒素正从大脑中慢慢流走,两分钟以前让你觉得罪不可赦的错误,如今看来也有发生的缘由。
Don’t complain. Don’t be influenced by people who complain.
有一本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因为这个鸡汤的书名,我很排斥它,一直没有阅读。但是当有一天,因为各种不顺让自己心生烦怒时,有那么一刹,突然意识到它说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所以不要抱怨。
愤怒常常产生于一时,由突发事件引起;而抱怨一般由许许多多的小事积累,蔓延的时间也比较长。正因为抱怨轻微而缓慢,所以许多人常常低估了它的危害。人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动物,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会真切改变未来的走向。如果我们每天抱怨所做的工作,抱怨所处的环境,它会潜移默化地让自己觉得这一切都不值得,因此做事越来越不认真,导致结果越来越差,从而引发新的抱怨。这就是一个“负循环”的形成。
因此,每当想抱怨的时候,都可以默念话糙理不糙的九字箴言: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与其期期艾艾心有不甘,不如换个视角看待周遭,没有完美的工作,但我们可以通过日拱一卒让境遇一天天变好。当你能做到不抱怨之后,需要提醒自己尽量别被周围爱抱怨的人所影响。如何做到呢?远离他们就是了,因为我们改变不了其他人。
Don’t say no to your boss in the public.
当我们在校园时,经常被老师鼓励在课堂上说出不同看法。学霸们因此养成了与老师同学“论辩”的习惯,对于求知求真来说,这是一个必备技能。但工作的目标不是为了“求真”,而是“Getting things done”,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要想使团队高效,管理者对下属的“信任”至关重要,而要使管理者“信任”下属,下属对管理者的“尊重”就非常重要。
地球上有70亿人,至少有69.999亿的人渴望被他人尊重,他们不喜欢被他人当面反驳。在公众场合中,直截了当对老板Say No,是一件情商极低的行为,因为你让他在众人面前失去了面子。很多学霸习惯了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因此把“争辩”当做一件他人理所应当能够接受的事。但有两个事实常常被忽视:
1.在学校时,你付出了学费,老师是服务者;在职场中,老板为你付工资,你是服务者。
2.老师有义务教育好学生;老板没有义务辅导下属。(好老板会倾心培养下属,但这可遇不可求)
Photo by Alexandr Podvalny on Unsplash
因此,当你与老板的想法有重大分歧时,别憋在心里,但也别当众表达,可选择在合适的私人时间,以有逻辑、有建设性的方式阐释你的看法,既能体现出尊重,也能表现出你对工作的热忱。
Don’t be the smartest one,especially don’t pretend to be.
学霸们把“聪明”这件事看得很重要,因为老师常常当众表扬聪明的学生。其他的同学可能会因此产生嫉妒,但他们的嫉妒没法伤害到你——因为在学校中,唯一的评价体系来自于老师,而学霸想要取得好成绩,不太需要其他同学的协助。
职场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同事们的态度很重要。每个人的工作常常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如果他人对我们态度不友好,不愿给予支持,我们难免会处于寸步难行的境地。因此,当你试图表现出比别人更聪明时,你让他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羞辱,而这种羞辱会成为一个个钉子,散落在你的前进之路上,给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尽管你可能确实是智商最高的那一个,但请收起骄傲的自尊,去看待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这不仅是予人方便,更是予已方便。
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彻底忘掉“聪明”这回事。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可分为两种:“表现型”和“进取型”。表现型的人喜欢被夸赞先天聪明,因此想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聪明,这会导致他为避免失败而放弃挑战,或者使他在遭遇挫折后轻易怀疑自身价值。进取型的人更看重后天进步,他愿意从一点一滴的日常中获得反馈,尽管这反馈并不总是正面,他也能从中收获能量让自己更加踏实前行。要想取得长远而重大的成就,“进取型”比“表现型”的概率更大,因为我们总是要面对新的挑战,总要面对一次次失败,但只要能从失败中学习,胜利的曙光就终将降临。
Don’t focus on things that you can’t change.
西哲有言:
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区别。
大多数人的问题在于,常常把本应用于改变某件事的时间,浪费在讨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许多人常常幻想——如果我是CEO,要如何如何,公司就会怎样。但说话易,做事难。只有成为技能优秀的员工,才有可能成为经理,规划实践项目;只有成为优秀的经理,才有可能管理部门,决定业务走向;只有成为优秀的部门总监,才有可能管理公司,确定战略并全力以赴。
成为能做那事的人。在此之前,把嘴巴闭上。
Be calm whatever happens.
每一天,我们都在遭遇各种意外。事情常常出乎控制,我们会着急、焦虑、感到无助,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没有一件事重要到如果搞砸了就会天崩地裂的程度。当坏情况发生时,别忙着“追责”,那会让自己陷入到不良情绪之中,先想想如何“建设”,怎样可以让情况变得没那么糟。当局面转好之后,你的心情也会渐渐平静。
在职场中,那些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总能心平气和,条分缕析,照顾他人情绪,找出解决之道的人,会渐渐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他们也值得获得大多数难以想象的犒赏。
Be logical all the time.
逻辑自有千钧之力。中国的教育制度,最缺的就是培养人的逻辑能力,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希望培养“盲从”的学生。但是,一个没有逻辑能力的成年人,在精神上将永远是婴孩。只有学会使用逻辑,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在一团乱麻中找出重点,为困在漫长隧道中的人们找到出口。
Photo by Karsten Würth (@inf1783) on Unsplash
逻辑虽然很虚空,但也能清晰地体现出来。要考察一个人的逻辑能力,简便的方法是让他描述一个涉及多方的复杂局面。如果他能找到主次,按照时间、空间、利害关系等维度来一一讲述,那他就是有逻辑的人,反之亦然。没有逻辑的人,短期内做不好当下工作,中期内难以提升绩效,长期来看进步缓慢。
如何培养逻辑能力?分为三步:
1.了解形式逻辑并实践之。可读《如何提问》、《金字塔原理》等书。
2.了解非形式逻辑并实践之。可搜索维基百科的条目:Informal logic
3.了解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偏误,并努力克服。可读《思考,快与慢》等书,可读维基百科的条目:List of Cognitive Bias.
Make others feel good.
如果把所有与人际关系中相关的知识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所有人都希望被重视,都渴望获得认可。因此,当别人犯错时,别急着横加指责,私下里讨论会更合适;当别人遇到难关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让人心生感激。但别因此走向极端——试图去讨好任何人。30%的人喜欢我们,30%憎恶我们,剩下的人对我们无感,这是生活的常态。试图讨好所有人,不仅会让自己疲劳,更是一件没有尽头的苦差事。
Knowing that you and your opinion are different.
在职场中,意见不同经常发生,不论是开头脑风暴会,或是决定一件事的方向,每个人因为学识、经验、文化背景的不同,常常会产生观点上的分歧。不幸的是,这种观点上的分歧很容易演变成相互之间的攻击。许多人的自尊太过敏感,敏感到像是玉石一样需要被小心呵护。此时,如果每个人能够意识到这一事实,世界一定会更加清净安宁: 每个人与他持有的观点并不等同,因此,别人反对你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讨厌你。
Be brave to speak out if needed.
尽管我们需要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但永远不能成为“顺从”的人。当你有不同建议时,要有勇气有艺术性地表达出来。一个公司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交锋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每个人都充分贡献出自己的才智,一个集体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生命体,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无往而不胜。也许有些人的工作环境非常压抑,不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那么该如何做呢?别想着改造环境了,赶紧逃离吧。生命有限,时间不等人,别和不值得的事情死扛。
在职场中,资历不等于经验,经历过,总结过,改进过,才是走向成熟的开始。尽早把坑都踏平了,才会更快迎来一马平川的时刻。消极情绪吞噬着你的努力不久的一条新闻,名校毕业的主人公,人生本应顺风顺水,却因走不出职场低谷,压抑数年,最终选择自杀。很多人在上学时赖以评比的成绩,光环,走入社会之后,很难再成为信心所在,很多人并不是败给了自己的能力,而是败给了自己的消极情绪。他在遗书中写道:此生最遗憾便是成了考试机器,别无它长,从来没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身处职场5年,依然找不到人生方向。在为他叹息的同时,我不禁思考:世界教会我们要努力、拼搏,但是没有人教你如何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
什么是“职场低谷期”?因为自卑而不敢同领导同事交往;因为技能缺失而觉得工作无聊,生活毫无意义;因为迷茫焦虑,而自我否定,不知道何去何从;陷入自我怀疑——消极情绪——胡乱努力——自我怀疑的死循环 ...不管是刚刚毕业的职场小白,还是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职场老鸟,只要你符合上述的一条,其实你已经进入“职场低谷期”。低谷期最显著的三个特点是:进入舒适区、充满恐惧、逃避问题。
你经历的低谷她都经历了其实每个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职业低谷期,有的人可能是几天,有的人是几年,再多的甚至几十年都深陷在那样的低迷之中。我身边有这样一位90后女生,她叫七芊,你经历的低谷她都经历了。而她现在的身份,是知名职场作家、前爱奇艺市场公关经理、TED演讲嘉宾、北京广播电台特邀职场嘉宾。很多人看到她的光环,却不了解她的经历,两年前的她也曾是个深陷低谷期的无助者。
大学毕业便在一家外企做翻译的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又不知道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工作。长达半年的时间,深陷于低谷期,那时她每天纠结苦恼,却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方式,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心理。因为焦虑,所以无法集中精力,看电视,打游戏,做了很多逃避问题的举动&&这种日子维持了几个月后,她决定正式告别颓废的自己,于是开始研究行业面试企业,不断地分析总结。最终,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你以为她的低谷期就这样走出来了?工作后不久,七芊再次陷入了一样的低谷期,非常无力,深感束缚,这种感觉最初来源于对于工作的不熟悉,而后来源于过于熟悉所造成的机械工作。这时她才发现自身低谷的真正“病因”。
开始以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就能解决问题。但问题关键是先要找到自己喜欢什么。就如同我们想要知道尽快从低谷期里挣脱的方法,但真正的问题是怎么辨别自己在低谷期之中。因为每段低谷期的原因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低谷期的组成,来源,以及力所能及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七芊渐渐发现人陷入低谷期的原因和时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她查询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资料,把应对职场低谷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七芊的工作渐渐有了起色,她学会了如何在低谷期到来之前辨别苗头,当有了这样的苗头的时候立刻转换行动,就好比开船的时候,即将遇到冰山时,要及时扭转方向盘一般。
走出职场低谷期她开始了真正的逆袭之路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连跳三级,进入行业最顶尖的公司,七芊成为最年轻的市场经理。每天坚持日更文章,文章被人民日报、智联招聘、思想聚焦等知名媒体转载,并受邀在各大平台上讲课,获得了大量流量和知名度。她出版新书《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上市后获得理想与自我新书榜销量前三,豆瓣评分8.2,获得当当首页和西西弗书店重点书单推荐。
七芊关于普通人如何找准自己的赛道演讲,在一刻Talks深受追捧。她也成为了仅次于《奇葩说》辩手马薇薇、前京东副总裁路聘的最受欢迎讲者。
受邀TED官方演讲邀请, 成为本场主题最年轻的演讲者。演讲讲主题《年轻人如何找到最满意的工作》引发全场热烈反响,YouTube当天突破5w点击量。接受时尚cosmo,时尚芭莎,北京漫步,网易等知名媒体专访。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向年轻人传授职业技巧。各大高校、企业、平台讲座授课邀约不断。
成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位特邀常驻职场嘉宾。脱离了职场低谷期的七芊,越来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掌握这些方法你也可以远离职场低谷期近2年来,七芊一直为陷入职场低谷期的职场人士提供付费咨询,迄今为止已经帮助1000多名职场人。七芊把这套方法交给了很多职业的咨询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通过他们的实践,更加确定了这套方法的可行性。
之所以那么多人要跟七芊学习如何脱离职场低谷期,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摆脱低谷情绪比一切都重要。她将结合她大量试错的亲身经历 + 心理学知识 + 数千学员案例,教你如何脱离职场低谷期,彻底丢掉迷茫、自卑、拖延,逆袭职场。
一个正确的选择,胜过百倍努力七芊的职业付费咨询699 /1小时现在仅需99元用2杯咖啡的钱,迅速脱离职场低谷期可永久回看,反复学习点击下方按钮,立即订阅&适合人群因心理问题而产生职场迷茫、焦虑没有接触到新的圈子而产生自闭陷入职场发展瓶颈期,不知道如何选择职场小白,对未来的工作发展非常迷茫即将进入职场,困惑职场生涯发展的大学生学员评价
摆脱职业发展瓶颈的死循环迅速逆袭职场限时优惠99元点击下方按钮,立即订阅
(责任编辑:戴琳琳_NBJ10848)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客户端付费课程文章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2e38a3a5d914ce6a5dba0a30e316fb3.gif现代职场“十大病”,看看你有哪一种?现代职场“十大病”,看看你有哪一种?老陈财经百家号本文作者:詹腾宇本文插画:欧阳昳(除署名外)中国职场的病,数都数不完。图/OIVIND HOVLAND从19世纪昏暗的账房到21世纪明亮的创业公司,工作占据了一个人一生中最有活力的大部分时光。对于人类而言,工作既是枷锁,也是庇护所。“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高尔基语)最好的工作状态应如阿兰·德波顿所描述的那样——“有尊严地感到疲惫”。当工作出了问题,职场出现十大病——摸鱼成性、抑郁成疾、过劳成瘾、自杀成真、接锅成仁、合群成精、妄想成灾、幻听成谜、嗜会成痴、多动成名,环环相扣,却无十大解药,在《隔间》一书中,这样的病人被称为格子间动物。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说,一个社会中,每个人在做自己并没有兴趣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做的事,而且每份工作都是由那些并没有兴趣的人在做;在另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选择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而且每份工作都是由对其有兴趣的人在做。那么,这两个社会中,哪个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更高、效率和创造力也更高呢?答案显然是后者。工作不光是谋生,也是人生表达和自我实现。如果格子间不能让你愉快地工作,砸烂它。十大病之一:摸鱼成性古有浑水摸鱼捞利益,今有无水摸鱼求嗨皮。上班什么都干,就是不工作。一件事被反感,大都因为它没了该有的模样。当工作与兴趣、理想、愿景、生活都无关,自我实现、价值创造无从谈起,只为了挣钱糊口不闲着,没有被赋予必要的意义和趣味,上班当然就与“正事”无关。公司角度的所谓“正事”是可为公司增值之事,是对得起员工身价之事,是一名员工应该克服惰性、争分夺秒去完成之事。但当一个人笃定认为公司或自己根本无值可增,身价被公司强行压低,不想如机器般麻木劳碌,只想消磨时光、不扛不忙、到点下班时,摸鱼成了唯一合理的生存方式。在工作这场长达每天八小时、一次持续五天的循环战役中,耳机隔世、微博上班、带薪发呆、在职走神,与时间对抗,跟无趣开怼,和命运嘻哈,跟严肃认真说拜拜,让放任自流成为习惯,是为“摸鱼成性”。十大病之二:抑郁成疾工作,即以有效劳动产生价值换取相应报酬。这绝不是件轻松的事(胸无大志的摸鱼老手除外),但也不该那么沉重。目前职场上已出现越来越多的致郁因素:年龄,性别,观念;市场结构重组,新兴职业冒头,社会环境更迭。生活和职场的双重压力,样样戳,时时戳,每一个年龄、性别和岗位,都并非安全无忧。高龄(35岁以上)员工可能被当成企业累赘,被盘算着淘汰掉;婚龄女员工可能被怀疑“随时会怀孕,随时生二胎”而在招聘中倍受歧视,导致许多女性在简历中得写明“已育,无二胎计划”;新人约等于被排挤的茶水工和背锅侠,试用期约等于低价试工;创业老板一边画大饼一边愁生计,创业员工一边看大饼一边愁兑现。公司要效益,员工要权益。两者相冲,声大为赢——通常是公司胜出,员工多吃哑巴亏。对有职场抑郁的人来说,快乐工作是什么?能吃饱肚子吗?能不受歧视吗?能不被淘汰吗?有等来诺言兑现的一天吗?期待快乐但永远与快乐无缘,忍受一切但忍不来好结局,时刻紧绷但随时会被击垮——当工作从改善生活的可能,变成毁灭生活的理由,叫人怎能不抑郁!十大病之三:过劳成瘾有一类员工,坚定反摸鱼。他们非常符合AI时代的基础岗位要求,堪称“当代人形机器人”:绝对服从,绝对付出,绝少反感,绝无抱怨,默默地产出,不奢求回报,不计较工作时长。他们被设定好了“努力就有希望,过劳才能升级”的“肝工作”信念。反正氪金是不可能氪金的,唯有埋头劳动方可安心。过劳是他们的信仰:996,白加黑,以司为家最光荣;晒加班,晒单量,晒喜提,移动才是真办公。这种人被丢到与世隔绝的大山里都会催生负罪感:咦,网络呢?信号呢?电话打进来怎么办?急事不能处理怎么活?哎哎,我不要假期,我要回去工作,工作和老板需要我!他们笃信要在职场有所作为,所以必须向死而生,或者装作向死而生。既要忙,也要让所有人看见。他们唯一的额外要求是加班时晒个自拍,让全世界见证自己劳碌而憔悴的面容(但是滤镜该上还得上),以及“我努力我骄傲,我不多说了你们能看到”的隐形膨胀。十大病之四:自杀成真过劳的下一步是慢性自杀,上着上着班就“上天”了。普通人进出格子间,摸鱼的耍弄格子间,传统意义上的“好员工”,则可能倒在格子间。和摸鱼导致的“安逸肥”不同,过劳导致的病症样样致命:无休止的加班,超负荷的工作量;随时随地的工作,没有尽头的调整修改;高度紧绷的神经,厌倦无力的情绪。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都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伤。最可怕的是,人会慢慢适应并接受这种强度。情况越难就越能习以为常,还能学会解压和自嘲。从无法控制精神和记忆开始,到无法控制身体的加速衰老,从初级的眼干颈痛、加班 暴肥、雅皮士流感,到致命的久坐成癌,日渐脆弱的肾和颈椎:一旦稍有责任心或者希望干出一番事业,为公司尽力或被公司压榨,危害都是巨大的。身体受到的伤害尚且可以留意,但内心的巨大压力和纠结情绪,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一定看得出来,这才是最大的健康隐患和死亡宣告——“哎,他不是一直都好好的吗?为什么会突然走了呢?”十大病之五:接锅成仁人在格间坐,锅从四方来。锅不在重,砸到就行;手不在稳,接到则灵。一个公司不可能不犯错,一旦犯错就有锅,一旦有锅就要找人接,一旦考虑找谁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总是你?接锅症患者通常同时具备两个毛病:太善于自省,又太拙于争辩。很好,这锅不给你给谁呢?经常被强行背锅的人,面相必然招黑,五官写满“我的错我的错”,只会接不会甩,职业生涯也可能受此影响而停滞不前。还有因为事情做得多而习惯性接锅的。锅不由分说地来,无论怎么争辩、向谁争辩,都像与空气对话,被一句话噎死:“这事儿不是你负责的么?你为什么事先没想到呢?”锅是有层级的,分管领导不作为,大领导砸下来,你被拖出来挡枪,当然比被分管领导直接怼要痛得多。甩锅的不是傻子,知道谁不反抗或难以反抗,甩得干净还没人追责。如果频频接锅成仁,不如考虑换个“战场”。十大病之六:合群成精太过于强调职场人际关系是种病,这会导致“明明职场塑料同事情,偏偏假装欢乐扮合群”。职场里有喜欢强行组织团建的领导,有喜欢打哈哈做和事佬的员工,还有一种“我很能处理同事关系,很有领导力,大家都喜欢我”的集体幻觉。职场并非交友频道,而是一个各司其职、各施所长、协同合作的平台。私人关系好,只是干好工作的要素之一,把个人情感带到工作里本就不职业,但偏偏就有人混淆。要知道,职场存在着产品和运营、编辑和美编、文案和设计、领导和下属、竞争的同事、甲方和乙方、乙方和丙方等诸多天敌,哪容得下你过家家般的孩童脾气。此外,能力平庸又喜欢做老好人的“小白兔员工”受到越来越多的警惕。“小白兔员工”扎堆,会让公司陷入创造力和进取心的双重停滞。能力强、个性足、不那么合群的人会愤而选择离开,剩下一堆假合群的“小白兔”抱团取暖——或者叫抱团沉沦。太多假合群的平庸员工看似营造了和谐气氛,实际上影响并产生了容不下正常物种的“死海效应”,落得个艰难存活、虽生实死的结局。十大病之七:妄想成灾很多人因为工作不顺、升迁困难、同事关系差,天天怀疑被人算计、遭到不公压迫,“总有刁民想害朕”可不是天子才有的想法。“我得罪了谁,谁又得罪我,我想屏蔽谁,谁屏蔽了我,我在打听谁,谁在议论我,我想无视谁,谁无视了我……”这种强烈的不安定感让人无法安心于工作,卷入无效社交和自我怀疑之中,过得紧张兮兮,惶恐不堪,这是自闭型幻想。另一种情况,则是“为什么这件事不经过我的同意,为什么这个工作不让我参与,为什么不问我意见,为什么可以动我的蛋糕”……对任何事情都持居高临下的批判意见,对任何忽略都充满怨念,这是自大型妄想。小职场是浓缩版的大社会,既现实无比又充满了各种问题,并不存在理想化的、干净无污的情况。所谓妄想,只不过是职场人士在无力对抗阴暗面时的多疑和愤懑罢了。十大病之八:幻听成谜微信每次响起都觉得是催活儿,电话每次响起都觉得是甲方追杀——条件反射之剧烈,几乎相当于想到“今天周日,明天是万恶的周一”。24小时待机的不只是手机,还有人。移动办公创造了幻听的必要条件,媒体、销售、咨询、公关等行业,需要与人密切打交道的人都苦不堪言。当工作无限制地渗入生活,当本该有的边界感被过度工作打破,原本泾渭分明的忙碌与快乐,慢慢成为一团混沌和无尽焦虑。人总有惰性和畏惧,而被动的、无聊的工作,把这些负面情绪狠狠放大,让人无处可逃。日常的工作内容才是致幻的要素。幻听的心态,一种是要求明确,却懒得执行,怕被催;一种是要求模糊,不知道如何执行,怕被问思路和进展。怕什么来什么,来什么崩什么,每个人都被消极的幻觉统治,成为职场一大恶性循环。十大病之九:嗜会成痴开不完的无用会议,做不完的无用PPT,几乎是格子间文化的代名词——格子间文化强调的正是高度集中想法、将其模板化展示的思路。前者是内化,后者是外化,都是管理者滥用权力的奇异偏好。用会议集中人头,用PPT集中思路,用乌泱乌泱的人刷存在感,用数十页PPT来阐述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后既无法形成价值,又难以展开行动,举轻若重,徒劳无功。开会最可怕的,是决策会开成了讨论会,迟迟无法下定论;讨论会开成了茶话会,往往回不到正题。同理,做PPT最可怕的是无法提炼中心,导致PPT做成了阅读理解和视力检查。有效信息被无效信息淹没,高效流程被低效形式击溃……对许多格子间居民来说,短平快地完成工作,似乎永远是个梦。痴迷文山会海和做PPT的管理者,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底层员工在吐槽些什么,他们也一直都弄不懂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总也办不成。十大病之十:多动成名跳槽成性是当代职场人士的常见病症,这倒不完全因为见异思迁和抗压不力,而是因为当代职场有一条“刷大案子—反复跳槽—抬高身价”的升级路径,这简直就是当代真人版的“跳一跳”。管理学家杰恩·巴尼(Jay B. Barney)1991年在《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中提出的VRIO人才模型,如今依然适用:价值(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组织(organization)四点,让人才考量变得有据可循。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要牛到独一无二,才能在职场中拥有理想的议价能力。这种标准,在稍显浮躁的国内人才市场中被逐渐异化。在职场多动症患者的眼里,某段风光到独一无二的经历也是拿得出手的——这恰好契合了一些企业急功近利、要虚名大于实绩的特质,比如某个风口创业企业融完资,给原本值七千元的人豪开两万元,而当创业失败、员工离散时,这些价码高但能力低的人重新回到市场,自然会遭遇眼高手低的尴尬现实。秉持“多动一动,在这个混乱的市场中或许真能一举成名”的病态思维,人与企业相互哄抬,相互成就,共造了一个浮躁又落差巨大的职场生态。本文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新周刊》创刊于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享有传媒界&话题策源地&的美誉。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老陈财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老陈带给你不一样的财经策略。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熬过平淡走过怀疑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