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国科大和中科大与国科大那个实力强?

32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国科大300名被宠坏的孩子,中科院想打造第二个中科大难度有点大!两院院士师资雄厚的国科大国科大的师资全国NO.1由于最近几年中科院招聘的研究生生源整体素质下滑,虽然研究生规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数倍,但是成才率却相差甚远,社会和教育部更认可中科大的研究生,只是国科大为了抢夺优秀的生源,于是开启了本科生培养的先河,首批作为试点,国科大只招收了300名本科生,目前国科大首批毕业生已经开始答辩毕业,深受中科院和国科大领导的关注,要知道国科大院士团队官网就有273名,基本上每一名本科生都可以匹配一名中科院院士,国科大因此也把这300名首批本科当成宝贝对待!国科大本科生毕业答辩现场首批国科大毕业生待遇惊人作为国科大的首批本科生,学校给本科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年准备大量的经费送这些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从300名首批本科生来看,除了一部分内部保研的,剩下的也被大量报送到香港读硕士,可见中科院和国科大对着300名本科生的看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余金中教授作为督导专家,参加了国科大部分本科生的答辩会,认为他们有些人的工作不亚于前不久他刚刚参加的博士论文答辩。从这样高的评价似乎国科大在本科生教育培养上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规模和数量壮大后,这样精度培养的持续性有待考究!已经非常成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科大想要变成第二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很不容易摘桃的高手不一定是种桃的高手,中科院的主要任务是尖端学科的研发应用,高等教育培训不是中科院的本职工作,国科大似乎不像一所正规的高校,他的师资分布在全国各大研究所,其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非常的成功,每年2000名的本科生规模,学科精度和成材率也很高,为全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千人和杰青人数几乎贡献了10%,还有千员一院士的说法,每1000名中科大的本科生中就培养一名院士。虽然国科大第一批300名本科生已经毕业,但是他们的教育竞争环境相对较小,不像中科大可以感受到“高四”强大的学习竞争压力,缺乏比对参照物,师资零散不集中,知识储备可能偏重于做实验,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待历史证明,国科大想要变成第二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难度很大!希望中科院可以学习德国马普所,精简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世界顶尖科研技术研发上,本科生的教育培养还是交给高校,马普所甚至都没有学位授予权,但是人均科研产出却是中科院的数倍!9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眼中的中科大与国科大
我的图书馆
我眼中的中科大与国科大
我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院大”)的研究生,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对于两校的微妙关系略有所知,也在高考刚刚结束的这个时候看到了一些事情,触动着我想要说点什么,便决定草草写下一些内容。院大今年也该招进第三届本科生了,院大的本科生非常金贵,过得也很辛苦,领导们对这些少年寄予了沉重的希望,盼着他们成长得相当厉害取得极大的荣誉,以便打响尽快这面新牌子。说是新牌子,也不大对,毕竟是借了中国科学院的壳子建设起来的,更多的是沾上了“中科院”这家喻户晓的名头,根本不需要211,985这些浮华的东西。院大的本科生确实很厉害,多才多艺,够给学校挣面子,但凡有校内的小比赛,最高荣誉也都悉数被本科生占据着。而且他们幸运,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院士级别的老师带着,小小年纪就能面对国家最顶尖的科学家,自然而然祓除了高中时代的羞怯,再面对一般人的时候都能有一份宠辱不惊的淡定,因为他们实在有他多机会接触大师名家了,最高水平的人都亲密接触过其他小场合是根本不必紧张的。谁不羡慕呢?可是本科生累,课程繁重,作为开路先锋还得在玉泉路建立各种社团,还得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能够为学校赢得许多声誉的活动,更得努力拼命的学习不让自己辱没了当初的志向。他们人太少了,可是学校希望他们挣取的荣耀太多太多,一方面要培养他们成为理所应当的科研人才;一方面还得让他们尽情发挥才情,尽可能的覆盖掉人们对他们根深蒂固的“书呆子”印象。所以本科生们不得不齐头并进,学着天书一般的教材,再做一些恨不得能把艺术学院比下去的漂亮展示。据我所知,本科生数学方向用的是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那套数学教材,数学分析是卓里奇,代数学是柯斯特利金,这对于大一的学生的感觉就像是把高等数学放在文科生面前一样吧。前几年清华大学刚建基科班的时候也试用了一届学生,反应非常不好,似乎连一个学期都没能坚持下来,我不知道院大的本科生是以何种毅力与天赋硬生生地撑过了这般虐待。院大永远不缺老师,本科生的公选课都是各个所最精良的老师开设的,可怕的是这些老师对待本科生态度非常认真,憋足气力要把课程神髓传达给本科生,所以每一堂课的密度都是不小的,这样一来本应当轻轻松松混学分课上随意做着各科作业的公选课都变得必须聚精凝神才能勉强跟上节奏,老师的好意恐怕又给本科生增添了不少负担。院大对英语相当重视,本科生的英语课频次不低,小班教学,而且都是外教,适应起来得花些功夫,为达到学校的要求还得一点都不松懈才行,我听到本科生对英语课的抱怨很重。一切都没什么不好,最好的师资力量,最高的校方关注度,无非就是需要每一名本科同学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均衡发展全面成长。最要命的事情是整个院大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图书馆,这里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有人问院大的本科生对学校什么地方还不满意,他说学校是不是把图书馆的书都从玉泉路运到雁栖湖去了。我们刚来雁栖湖面对校门正后雄伟气派的图书馆时可是怀抱着多么大的期待,拾级而上穿越大门时心中有多么激动,进到里面之后的场景就有多么让人失望,估摸着雁栖湖校区每个同学借上四五本书所有书架会变得清爽无比,最奇特的是藏书中有不少就是针对本科生的,莫非学校怀揣善意觉得新进的研究生需要巩固扎实一下基础。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不然博尔赫斯也不会说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这句让所有大学生都深记于心的话,院大独独遗漏了最最重要的东西,这已经不能算作无心之失了吧?其他比院大低几个档次的学校也能够在图书馆方面毫不露怯,就按很低的比率来考量,人家也能依靠不错的藏书滋养起一些偏才怪才,院大有什么呢,指望本科生自己买书么,宿舍太小也放不了几本,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看电子书吗,太过无情。其实,我看着院大的本科生们,就觉得好似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和同学,我所说的相似程度应该要比其他人的感觉更深,我是说他们挺像中科大的学生,毕竟都是科学院系统培养的,那种执着那种决不服输那种天下第一的豪气都曾是仿佛在科大学子身上见到。我对院大本科生的担忧终究更像是对科大学弟学妹们的担忧一样。&&(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更想说的是院大的研究生,这个表述本来就不准确。来院大雁栖湖校区集中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要回中科院下属遍布全国各地的不同所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讲,最后的毕业证都是所里签发的,既然最终不能拿到院大的毕业证,当然就不是院大的学生。准确地讲,我们只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里被代理培养了一年,我们只是代培生而已;就像还有一部分所的学生会去科大代培一年一样,他们再怎么也不会叫自己是科大的学生吧。我估计大部分同学都还不知道这个事实,这也就是院大为了扩大影响所使用的招数了。各得所安,各取所需:院大的学生多,势力大,还能去各个地方做做宣传,学校乐意;进来的同学一般都认为院大比自己以前待的学校强上很多,作为院大的学生,有面子能骄傲。其实院大底气是不足的,她没有自己的校徽,只能强借中科院的院徽来掩饰遮羞;她也怕自己没有存在感,在学校各种设施上都贴满了“ucas”的标致,甚至连食堂座位上都见到;她宣传自己的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太很多第一:培养了中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可那个时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被叫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很多科大学生对于科大的荣誉被院大莫名其妙的抢占有着较大反感,我算其中之一,院大把太多事情故意混淆,搅乱名称与实质,以此手段做宣传未免有失公允。在周围研究生同学眼中,许多早已把院大与中科院视为一体了,或许仍是由于对中科院体系的不了解吧。院大是中科院的下属单位,科大也是中科院的下属单位,包括更新的上科大(上海科技大学)也都是中科院的下属单位,三者是平级关系,竞争多于合作,与三所高校紧密合作的是各个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所以三校在宣传时也都会强调“所系结合”,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从北京迁至合肥的中科大将这个办学方针体现得弱一些。&&&&&&&&(当时尚未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大在三校中“所系结合”落实得最到位,因为她已经将一部分京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收纳到院大本部,也就是说这些老师完完全全变成院大的老师,职称也从副研究员、研究员变成相应的副教授、教授,所带的学生也自然算作院大的学生,但是诡异的情况是这些学生有部分拿的是研究所的学位证书,还有一部分拿的是院大相应院系的学位证书,根本性地再次令中科院和院大并不平行的两级关系变得混乱不清。如此一来,院大就名正言顺的拥有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四个校区了,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有研究所的老师,也有院大本部的老师。虽然学生归属不好弄明白,但是对老师的待遇是相当分明的,研究所的老师从城区来到雁栖湖上课是能够住在学校国际会议中心里面的宾馆,享受舒适的房间和很好的餐饭;本部的老师只能住在学校用剩余学生宿舍改造的招待所里,房间比宾馆里的当然狭小很多,而且伙食只能到食堂解决,最好笑的是老师在食堂打饭还得多收缴10%的手续费,我只见过在其他学校用教师卡吃饭打折的,从没见过这反其道行之的做法,结果是逼得很多本部老师要么上完课匆匆逃离不选择住在雁栖湖校区,要么就在自己的办公室支一架简陋的折叠床,勉强休息。更让人不舒服的是本部老师来雁栖湖上课被视为天经地义,学校也只愿意支付普通的课时费和一点点交通补贴,实在不得人心,特别是和一些从外校聘请的老师待遇相比较会让我们学生感到寒心。刚才文凭的事还没说完,今年中科院做出了一个让人看不明白的决定:把在南京的几个研究所的研究生生源全权归中科大管辖,也就是说那些所里面的研究生学籍是科大的,学位证毕业证也都是科大的。这里可见中科大与中科院的关系也没差到哪里去,就近的实施起“所系结合”的办法来。而且玉泉路校区也不全都是院大的土地,里面就有一个中科大的北京教学与管理部,直愣愣地一座楼就钉在了院大的核心地带,我宁愿想着这是两校一种友好情谊的象征,更是两校同出一源的明示,至少中科大还在北京有一块自留地,作为对老科大的一种渺远想念安静存在着。&&&&&&&&&&&&&(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里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座楼)&院大的确很大,雁栖湖校区也实实在在的近邻雁栖湖,而雁栖湖是我去得比图书馆更频繁的地方,我对院大的感情也仅悬系于此。相反,我不时特别怀念在科大的日子,我看不懂中科院对科大的态度,但是科大凭借自身的成绩不断肯定着自己,强调着存在。今年的“可佳”机器人,习总书记的到访,何江师兄成为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的首名大陆留学生,“中国有些青年科技人才”奖的丰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即将发射等等都是科大足以刷屏的重磅新闻。其实,科研成果永远不会是衡量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标准,院大本科生所在的玉泉路校区是以前科大在北京的地盘,科大在文革的时候动作太大,被逐出北京,颠沛流离被很多地方拒绝最后被合肥接纳,所以她和合肥本就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学和地方能相亲相爱到这地步的非常少见。院大在北京几乎不算有地缘优势,雁栖湖校区就是个绝好的例子,老师叫苦,从市区来一趟在路上至少就得搭上一个半小时,在京区研究所的学生也得经常回去帮老师干活,在非京区研究所的老师更是缺了一年的劳动力,而有些报考地方研究所的同学本来就只是想找一个离家近的地方学习工作没想到却跑到北京郊区念一年书,对任何一个群体都没有好处。再说科大,经过南下迁移之后,学校仪器老师都缺损严重,在合肥当时一片农田附近选作校址,还得靠学生亲手搭建起一些教学楼。经过十几年发展元气尚未复原,更在敏感事件中再受重创,宣传与资源被层层设限,当年如日中天之势渐渐衰疲,招生质量也不再是最顶尖。但就算是局面不佳,所谓的地理位置太差,照样没能拖垮科大,成绩还在不断做出,名气犹在;清北在北京,复交在上海,我科就在合肥,即使在合肥,依然能够获取一份信任和期待,依然能够赢来掌声和喝彩,不卑不亢。合肥是个不浮躁的城市,科大也是个不浮躁的学校。院大在北京横空出世,已没有当年科大创校时只能用夸张来形容的掠夺式的招生手段,也没有科大悲惨的几度创业历史,难有科大安静的读书氛围,仅靠张冠李戴来的一些名声实在不是发展的一条好路。&(刚刚建校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最重要的都还不是上面提及的种种,我觉得科大人都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一些学校特有的气质,而这恰好涉及最敏感的话题。科大传承下来的精神和《亮剑》里面李云龙讲的军魂多少有些相似:“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科大的精神不是首任校长郭沫若(他并不是科大的精神领袖)给的,科大校训里的“红专并进”也别有深意,当年创校时的那些大师们,英雄们缔造了一个自由的科大,自由到越界。很多人求问大学的意义在哪,教育的意义在哪,我觉得还不只是完善自我充实人生那个层面,我相信得更往深处去:是自由。“自由灵魂不死”,自由的精神代代相传,斯人已去,我相信他们希望每一个科大人都能享受自由的思考。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科大和国科大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