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神丈上写对联怎…么写?

  云归大海龙千丈2143214,这句今音契合四声喜全递的大气之句,是谁写的呢?  我查阅了我的声动7字句数据库,发现我记载的是:  云归大海龙千丈(乾隆题于颐和园广润灵雨祠的龙王庙楹联)。  上联是:云归大海龙千丈  下联是:雪满中空鹤一群  再回想了一下,当时是我读夏成钢的《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的时候,找到的发音契合四声喜全递的好句!  我再从书架里找到夏成钢的《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翻到第343页,可见这幅对联的记载。  这句至少是二转青句了,累计有2人著名人士认可此句,至少进入2本书籍,文运之气较为强盛。  云归大海龙千丈由乾隆首写,获得吴佩孚的大力认同。乾隆和吴佩孚都是著名人士。  吴佩孚();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  乾隆及乾隆文采后备团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这句豪迈大气,云归大海龙千丈是乾隆亲自写的可能性非常大。  说明:如果你百度搜索云归大海龙千丈,找到的第一个相关结果是与吴佩孚有关,会误以为这句是吴佩孚写的,实际这句是乾隆写的。  龙千丈的意象可见如下两句:  1、瑞龙千丈何蜿蜒(宋朝陆游的《题望海亭亭在卧龙绝顶》)  2、蛰龙千丈起西山(宋朝张栻的《喜雨呈安国》)  归大海的意象可见如下三句:  1、水曲折而归大海(宋朝释正觉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2、皆归大海中(宋朝释法泰的《颂古四十四首》)  3、不归大海不藏山(宋朝郑獬的《浚沟庙蜥蜴》)  云归大的意象可见如下之句:  云归大似谙风势(宋朝的释净照)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所云者何?
  @徒伤天边一孤鸿 1楼
10:57:00  所云者何?  -----------------------------  问好 徒伤天边一孤鸿 ,你可以考下别的对联论坛或对联qq群的联友,问下   云归大海龙千丈
是谁写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潮州俗语故事(四) 作者:蔡绍彬先生
我的图书馆
潮州俗语故事(四) 作者:蔡绍彬先生
①贤人短命
②三斗米食在肚角
③东施(厕)羊敬先生
④水浏牛屎塔,山兜出状元
⑤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⑥一板拍死江西王
⑦福建出天子,潮州做战场
⑧去到吕宋胶拉巴
⑨涸溪建塔败潮州
⑩一句秃驴骂通庵
&&&&&&&&&&&&&&&&&&&&&&&&&&&&&&&&&&&&&&
贤人短命&&&
在惠来县神泉镇北面十里的赤山乡马东山南端,有潮州神童苏福墓,苏福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年)童子科举人,当时年仅十四岁,上京途中染疾身亡,有《苏福神童诗》存世,《潮州府志》也有他的传记。其墓碑完整,高二尺二寸,宽一尺,厚四寸,碑座长三尺半,宽一尺,墓碑中间刻“皇明崇祀乡贤神童叔祖墓”之阴文,左右分别刻有“永历巳丑岁(1649年)孟春之吉”和“总兵官侄苏文修”,碑座下刻有“国献家祯”四个大字,周围巨石环绕封成坟堆。永历是郑成功拥载的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巳丑是永历三年也是清世祖顺治六年,这一年郑成功攻打潮州府城和占据潮州沿海各县,总兵官苏文应该是郑成功的部将,是其二十四镇之一的神泉港总兵。郑成功这一年打败当地降清的苏利武装集团,占领惠城、靖海、神前、甲子等地。在苏福墓东的神道碑刻有“明神童苏福先生墓道”和“明万历戊戌(1598年)冬方应祝立”,可知在苏文修墓的五十一年前已有此墓。
在神泉镇内还有清高宗乾隆三(1738)年惠来知县杨宗秉为苏福建的“苏福家祠”,该祠坐北向南,有明间、次间、拜亭、天井门楼和库房。全座深十三点八米,宽九点五米,总面积一百三十一平方米,是有梁架、圆柱和圆顶石的硬山顶式无升起无下侧脚六柱建筑。杨宗秉还在祠厅题联“三十夜海月题诗,思空太极”以赞叹苏福《三十夜月诗》,神泉贡生胡斗槎对以下联“五百年玉笏朝天,兆夜何人”。
传说苏福自幼天资聪颖,出口成章,八岁赋《三十夜月诗》,其中初一夜: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十三夜是:一轮未满缺些儿,后夜阴晴未得知;已有清辉连四境,何妨对此酌金卮。其十五夜:天上人间月半中,中秋八月半欣逢;四时但愿长如此,六合阳光普照同。十七夜是:一鼓初敲韵未终,好看破镜上苍空,但知光彩依然在,任侍骚人说不同。其廿七夜:频催玉漏夜迟迟,才见银弓上海湄,又说惜花人起早,忙妆只是半弯眉。故被称为神童。
传说苏福十岁时在山坡折梅花,刚好北山驿丞路过,他有意试苏福才思,便蹲身拾起一穗稻谷说:拾穗见神童。苏福便把梅花送给他说:折梅迎驿使。驿丞大喜把此事上报县官,县官也听到他有三十首《夜月诗》,便转奏朝庭,当时朱元璋初定天下,广招贤人,闻潮州苏福和浙江解缙都是神童,便召两人到南京晋见以殿前面试,这个牵牛弟出身、当过乞食和僧人的皇帝用墨在黄纸上一泼,然后在周围点了几点,给他们两人作为题目;解缙看为蜘蛛,便写下“蜘蛛满腹经纶,天下太平圣人出”,朱元璋见其马屁拍得响便得意洋洋。但苏福看成螃蟹,他关心百姓苦疾,又恨官吏横行,便写下对“螃蟹全身甲胄、横行霸道妄自尊”,朱元璋不高兴,便借口苏福年幼,派吏部员外郎林鼎元护归,候仕录用,路过浙江时遇瘟疫流行,苏福染病身亡,年方十四岁,朱元璋闻知后赐葬,潮阳县令(当时神泉属潮阳县,惠来是明世宗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才置县)也亲住其家祭拜。潮州俗语有“贤人短命”叹惜苏福早逝。
苏福家乡神泉在惠城南三十里,有“海角甘泉”古井,原先各处井水咸苦而不堪入口,唯此泉水清甘而水量充沛,自宋代至今,不论是几户人家到现在的二万多人,皆饮此泉而且取之不尽,神泉港之名出于此井。苏福当年见此泉神奇无比,特题有独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下联专侍后人续题,清高宗乾隆年间,惠来知县王玮修建甘泉亭,将此联刻于石亭柱上。编者1984年到神泉看海市蜃楼(曾经常出现),但没看到,当年三月廿七日午后有次很壮观的出现,可惜没赶上,便试以解放后曾在神泉出现过七八次的“迁境”对苏福的泉联“神妙巧但无实、看海阔天空、何有楼台?”
&&&&&&&&&&&&&&&&&&&&&&&&&
三斗米食在肚角&&&
《海阳县志》载:“西湖有怪石二,一大十数围,高数丈,一仅其半,屹立湖滨,形状酷类蟾蜍,俗因名蟾蜍石,时常作怪,宣德间,王源奉敕守潮,命百夫扑碎,琢为广济桥用,怪遂息,源乃为记而勒诸石。”王源是福建省龙岩人,明代永历二(公元1404)年进士,宣德十(1435)年,朝庭选择十一名廷臣出任州官,王源便来潮州任知府,他在潮州任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修建湘子桥便是其中之一。
传说王源来源州之前,因湘子桥是石墩木梁,洪水一来,木梁便被冲掉,而平时木梁也有危险,经常垮或掉下,伤害行人,王源到任后看到湘子桥有墩无梁,地主豪绅霸占渡口,抬高渡费,人们过渡不便,叫苦连天。经过调查:王源看到西湖山上那两块“白虎瞰城”的巨石大数十围、高数丈,正是做石梁材料,而城西一带多火灾,相士说是这两块巨石作怪,要求除掉,豪绅知石可作桥梁,也散布流言,说怪石如除,必遭更大天灾。
王源决心除石以作桥梁,方便民众,便带手下李通和陆雄与差役民工,同上西湖葫芦山的东山顶,只见怪石峥嵘,李通和陆雄及差役民工相信流言,怕惹祸灾,无人敢先动手,王源见状,不顾自己年迈,亲自拿了铁镐,砸去怪石一角,并告诉大家:“韩愈在潮州敢驱走鳄鱼,我也要除此怪石,若有祸灾,由本官担承!”大家见知府亲自动手,过意不去,也纷纷动手把巨石推倒,作为建桥石梁而陆续运至江边,据说众人在石下还挖出一个石盘,盘下有一白石如人头,眉目鼻嘴也有,此是作怪之妖,王源动手毁掉,除了妖石,潮州之火灾诉讼就减少了很多,修湘子桥也有石梁。但石梁要三丈长,宽和厚各三尺、重九千斤,若用人工构架,几十人才能挽石一条,故无法架上两墩之间。
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一个身高一丈、黑面虬发、势若奔马的大汉,看到大家都停工叹息,便问何故,有人告知困难,大汉哈哈大笑说:若我食饱,便可抬梁上墩架好。众人不信,但王源相信他,叫伙房煮米三斗给他吃,大汉狼吞虎咽,王源问他岂有吃饱?他说:食在肚角。王源叫伙房再煮,他说架梁后再食,众人便称他为三斗汉,潮州有“三斗米食在肚角”俗语喻人之大食,其出实于此。也知王源慧眼识异人,当下只见三斗汉力扛九千斤石梁,登架而上,毫不吃力,王源遂让三斗汉饱食,他尽扛其余石梁,架设合格,有如神助,梁架桥成,交通方便,王源赏三斗汉钱数十千,他买米食尽而去,不知所终。
桥成、怪石除,王源却被豪绅诬告,被捕坐牢,潮州人民派代表上京请愿,朝庭才给予平反,官复原职,后来他卸任时,人民再三挽留,并为他立祠祭祀,原来葫芦山东山上有《除怪石记》石刻,但石被毁,只有《海阳县志》还有全文。湘子桥确有长十米,宽高各一米,重达五吨的石梁多根犹存,传说当时架梁时是先把石梁扎于木筏上,等待到洪水涨到墩上时,才把石梁依靠浮力架上,由于洪水涨时水流很急,不少船工和架桥者牺牲了性命。
&&&&&&&&&&&&&&&&&&&&&&&&&
东施(厕)羊敬先生&&&
潮州人把公厕叫做“东施”(TF:应为“东司”),这句流传很广的潮汕俗语家喻户晓:意思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因为死在厕池里的羊,丢了可惜,其肉又难以进口,就送给别人,但多数人不知这个民间故事的原由,这个“先生”是教师还是医师呢?他们在潮州话都叫做先生。
盛端明是潮安人,字道希、号程斋,明代弘治十五(公元1502)年进士,曾任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太子少保,相当于今天副总理级的一品高官,这个名人不但是文学家、著有《程斋汇稿》,而且是个医学家、著有《程斋医抄》,《潮州府志》上有他的传记。
传说盛端明当左都御史(等于现代副总检察长)时,曾奉旨到江西龙虎山进香,在山上认识了一个风水先生,这个先生二只怪眼、善观人间祸福,一张铁嘴,能道天灾吉凶。说他有封王之相,但三年二重孝(三年内双亲去世)目前要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了,要辞职回乡拜祭,守墓三年,此间如朝庭有急用,也可提前复官)回乡,如果父母的墓能修择得好地,三年后便可封王。盛端明起初不信,但隔天便接到家信,知道其父盛风仪去世二个月,盛凤仪字景瑞、成化元(公元1465)年贡生,曾任仁化训导和安溪教谕,后又倡修学宫,府志有传。
当下盛端明上本向朝庭辞官,重金聘请这个风水先生同回乡为父择地修墓,俗话说“丁忧哭无父”、因在朝做官,父亲生病也不能伺候,死了之后因路途太远,也不能见到遗体,因为早已盖棺了。当时从江西经福建汀州(今长汀)入韩江东支流的汀江,经上杭、峰市,入广东的茶阳、三河、高陂、留隍,那船到了归湖,盛端明为了试风水先生的本事,便叫书僮骗他说:潮州到了。那知他说:此地山乌水粗,离城三铺,所出人奴。因归湖离潮州市区三十华里,由于耕地极少,当时该地居民只好外出给人打工。盛端明听了,非常佩服。先生站在船头,书僮后来看见鹿湖那座山,便对先生说:此山象鹿,先生说:不过是只死鹿,峰迴江转,看到鹿头上有数石如苍蝇,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盛端明回潮州办完丧事,风水先生择地城北凤山南麓、花园村北凤胆之穴葬盛凤仪,地名称“飞凤含书”,本是一柯姓村落,但盛端明利用权势,强迫该村寅时拆龛、卯时拆厝,此柯姓乡村只好迁到枫溪。风水先生与盛端明说:地葬凤胆,凤将啄我双眼,我如失明(潮州话称为青盲),你要养我一生。盛端明想到三年后可封王,便满口答应。墓修成后,皇帝急召回京,丁忧不用一年久。又一年升礼部尚书,又半年加太子少保,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兼副总理。
风水先生在盛府,先是被敬为上宾,但慢慢受到冷落,因他眼睛瞎了,不能再给别人看风水,而盛家虽是祖传名医,但盛凤仪去世,盛端明忙于做官,也没有时间给他治眼,俗语说:看熟唔知惊、久住令人厌,两年后风水先生好几天都吃羊肉,便问新来的书僮:府内为何天天宰羊?书僮老实相告:上日只羊跋落东施激死,羊肉无人敢食,阿厨说先生看唔见、食清洁(意则看不见制作时的脏状认为是清洁的),就专留给先生食。这可把风水先生气得死去活来。
俗语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尽管不是盛端明的主意,但家奴有罪及家主,风水先生决心报复,不久,盛端明的母亲又死了,古代潮州人夫妻“生要同裘,死要同坟”夫妇合葬,风水先生便对丁忧回来的盛端明说,原你父母预备合葬的墓穴太浅,这次合葬时墓穴要加深三丈,如有黄泉水出,可叫我去看。盛端明见风水先生料事如神,便叫手下按照其吩咐去做。新墓矿挖到三丈深时果然有黄泉水出,盛端明叫人抬风水先生来看,他便以水洗目,目复明。传说此乃凤胆挖破的胆汁也,凤胆挖破,此穴已成死穴,墓虽成但皇帝没有召盛端明回京。守墓期间,盛端明便整理医案,写出《程斋医抄》这部医学著作。风水先生破了盛家的凤胆风水,本该算了,但他不肯走,还要使盛端明丢官,可知也非善良之辈。一日盛端明问起为何久未复官之事,先生说:我们坐在大厅,日日看死人从门前经过,阴气太重,如能把门前的路挖成鱼池,城里人不会抬棺木从我们门前过,便可封王。原来盛府建宅在北门外虎头山前,虎头山的虎神有死人的亡魂可吃,盛府便有虎威官气,前路一断,死人抬往别处去,虎神无食也路掉或饿死,盛家的官气也没有了。盛端明不知是计,断路挖成鱼池,这就是“渔池换纱帽”的故事。风水先生也借故溜掉,果然鱼池挖成后不久,信任盛端明的嘉靖皇帝(盛端明曾做过他的老师)死了,隆庆皇帝登基后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再叫回盛端明,而后来因盛端明在任左都御史期间弹劾过很多人,其中有的人重新上台后便参奏盛端明贪赃枉法,强占民居,隆庆皇帝就罢了他的官。
风水该不该信?有的人不信,潮州俗语也有:“风水先生、背个罗庚、看山掠龙、四散哭父”。本书是把个民间故事介绍出来而已,值得一提的是盛端明的墓文革后期被人偷盗,很多文物被盗墓者卖掉。
先前潮州太平路中山路口有“宫保尚书”牌坊,是为盛端明建的,因他曾任太子少保和礼部尚书。在大街郭厝巷头有“六贤坊”是盛端明为弘治十一年解元(全省第一)和五位举人所建。在昌黎路原学宫前有“解元坊”也因盛端明、吴殿邦、游定海、陈春英、陈雄思、陈昌期、谢学圣七个解元而建,这三个牌坊都与盛端明有关,这也是不得了的。
&&&&&&&&&&&&&&&&&&&&&&
水浏牛屎塔,山兜出状元&&&
在潮安县沙溪镇一个叫做“眠龙”的地方,有一口东北向的大墓,该墓有碑亭和拜亭,都是用花岗岩巨石筑成,碑亭是四柱落地的全石结构,碑文在亭后壁正中:“明考将仕郎默斋孙公,妣耋寿孺人慈烈林氏墓。”碑亭前十米处是庞大巍峨的三开间结构拜亭;深纵约三米、宽十米,八根四米多高的石柱托住石楹,屋顶由每块大约三四平方米的花岗岩石板盖成。这是潮汕地区最大和保存最好的明代石墓,传说该墓也称“三女贵”,因为墓主孙默斋的三个女婿是兵部尚书(部长)翁万达、工部侍郎(副部长)陈一松和状元林大钦。
传说翁万达、陈一松、林大钦是同学,翁万达与孙家大小姐、陈一松与孙家二小姐虽定亲已久,但孙默斋以翁万达不知茶水中有几成水工(公)、几成水母,陈一松不知天有多高为由,不让他们迎娶,故他们长吁短叹、无心读书,林大钦知情后决心为兄解忧,亲上孙府解答这两个天大难题。
机会终于来了,孙默斋生日时,叫仆人送来一请柬,请翁万达和陈一松去赴宴,他们一看上面写着:食尽牛头肉,借刀杀猪烹,传书人未到,有言寄丹青。翁万达和陈一松认为柬上没写上时间,不去也罢。林大钦说:牛去头成午,猪属亥加借刀旁是刻,传字去掉人旁就成专,言寄丹青都是请。但他们还不想去。林大钦决定代他去,他写了一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孙默斋一见大喜,马上捧为上宾,此对联也流传至今。由于林大钦在龙湖当过教师,故孙默斋敬他坐上席,而族长算为本家。倒坐下座,族长不服,作对想难为他:鼻孔子、目朱子、朱子为何孔子上?(朱子指朱熹,说朱熹怎能在孔子上位)林大钦见他倚老卖老,便对曰: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及后生长!(以族长须长于眉毛而作)满座叫绝。
酒席结束后,孙默斋知林大钦是陈一松和翁万达的学弟,而且才高北斗、学载五车,便很客气的冲茶请他,林大钦喝茶时发现水略有咸味,便说:员外,看来贵府饮用之水,定受潮水影响。明代海潮涨时可到湘子桥下,沙溪地在潮州西南五十里处,海潮也掺进当地溪水,故孙默斋说水中渗有海水。林大钦问约有多少份量,孙员外说约有三成。两人在大厅对坐时,看见门前有一枝旗杆很高,林大钦便问:员外,你看这旗杆有多高?孙默斋不知是计,便说有半天高,林大钦心中暗喜!茶过三巡,林大钦讲明来意,要为二位学兄催亲,孙员外说:秀才有所不知,万达和一松虚有其名,不知天有若高,水有工母,我既把女儿许配给他们,也不反悔,只要他们一天不能回答此题,我便不让迎亲。林大钦说:万达兄托我禀明员外,贵府食用之水,是三成水母,七成水工,本来我也不相信,但听员外刚才说三成海水,海由水,每组合,每由人母组成,故算为水母,江字由水工两部份组成,故为水工。孙默斋无言可对,只好应允,潮州俗语:“有予(准备)擦(制服)无予”喻有备可胜,(TF:予?预?擦字我感觉怪怪的)源出于此。还有“三成水母、七成水工——半咸淡”喻不纯净,也来源于林大钦之机智。
当下林大钦乘胜追击,还说:员外,我学兄一松也托我来禀员外;天是二枝旗杆高,我本不信,是听员外刚才说那旗杆有半天高,方知我兄早有成竹在胸,只羞于开口而推说不知。孙员外听得目瞪口呆,便答应陈一松也可迎娶。又知是林大钦套出他的话,便夸奖其机智盖世,把第三女儿许配给他。后来他们赴京都考中进士,潮州俗语便有“一门三进士”喻贤以类聚,“三女贵”喻岳父慧眼,皆源出于此。
传说后来林大钦与翁万达,陈一松和后来做过户部郎中(司长)的潮安人潘恕(字南窗)同进京赴考,离潮州前,潘恕拿出十两银子给善算命者问功名,那人挺一指说:尽在其中,如将来不在此数,银子退回,招牌你砸。潘恕想再问详细,那人说天机不可泄露。翁万达怪潘恕白丢十两银子,陈一松也说:有问等于无问。但赴京途中,林大钦悟出受骗,对大家说:我们四人都中,算命的可说一起都中,如都不中,他也可说一起不中,三人不中,他可说只中一人,两人中可说一半不中,三人中可说一人不中,五种可能都与一有关。可见林大钦聪敏过人,潮州俗语有“在只手指内”喻样样可对付,出实于此。后来他们四人都中进士。
林大钦一行乘船从韩江北上,七十里水路到丰顺前县城留隍,又七十里到大埔高陂,再七十里到三河入汀江,又七十里过大埔前县城茶阳入福建峰市,再七十里到上杭县白水祭地方,先前有个秀才在彼投江,冤魂不散,作对为难人,如不能对,必受其害,他们到该地时狂风呼啸,黑浪惊涛,鬼魂出现喊:白水祭、白厝白鸡啼白昼。白日见鬼,众人都大惊失色,但林大饮记起前一天在叫黄泥垅的地方过夜,便对:黄泥垅、黄家黄狗吠黄昏,鬼魂自愧才浅,长叹一声离去,自此白水祭地方再没有冤鬼缠人,风平浪静。
船在运河北上时,林大钦料此科必中,便叫船家亮出“状元及第”灯笼,那知有一浙江举子也亮出同样灯笼,两人谈判后,决定各出一字争输赢,负者回乡,下科再考,那举子要林大钦先出,林大饮不知是计,便出“火”字,那举子便出“金”字,说:真金不怕火,我赢。那知林大钦说:“五行相克火克金”,那举子自愧才不及人,回船归乡。
在桑埔山东麓状元埔,有座墓向西南、碑亭高约三米,亭内藻井刻有八卦太极图,横额是“东莆佳城”四字,墓碑文为“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东莆林公墓”,右下角有小学“孝子天继泣血立石”墓前有长五尺,高三尺八的立石马和长三尺二,高二尺的卧石羊各一对,墓主是潮汕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林大饮。
林大钦(年)字敬夫,号东莆,潮安县金石镇仙都(俗称山兜)乡人,因当年金石镇属海阳县东莆都,故用地名为号,著有《东莆集》和《策对》,嘉靖十一(1532)年状元,府志有传,为潮州后七贤之首(其他六贤是本集另编的翁万达和萧端蒙,另四贤是罗万杰、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可见编者的《潮汕名人词典》)。
仙都是林大钦故乡,今状元府还存有墙垣和规格宏大的基石、柱石和没有上盖的大门,传说林大钦原名大茂,出身贫寒,曾在牧牛时于溪边用牛粪堆一塔让流水慢慢冲掉,后来建有一塔称“牛屎塔”以记,潮州俗语有“水浏牛屎塔,山兜出状元”喻穷乡出高贤。(TF:应该是“水流牛屎塔”)林大钦启蒙老师叶臻曾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大钦知老师认为他是竹子难作栋梁材,便以先开花后出叶的寒梅为对: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叶臻知他有大志、定能青出于蓝,又作“此木是柴山山出”再试,林大钦对“白水是泉夕夕多”叶臻自愧,便为林大钦改名为大钦,有钦佩之意。
传说林大钦十六岁便到潮安县龙湖镇去教书,当他背着棉被包到龙湖书院时,主事见他年纪少又貌不惊人,便作一对难他:西鸟东飞、遍地凤凰难立足。林大钦毫不胆怯,便对:雏龙初跃、一江鱼鳖尽低头!主事见他口气不小,便以院后种的虎耳草(潮州人称为三洋菜,为清热退火绿色蔬菜)作对“银湖院后虎耳草”(龙湖也称银湖)再试,林大钦一时想不出来,只好回家,这个十四足岁的少年背着棉被包往返走二十里路到金石宫前(TF:前面说他是16岁,这里说他是14足岁?),看到龙眼(桂圆)树的黄花落在池塘里,便有思路,回龙湖书院找到主事,说:金石宫前龙眼花,主事大异,四座皆惊其巧,便留下教书。
传说林大钦胆很大,上厕所时遇到一个大头鬼要吓他,他不怕而把灯笼放在鬼头上,大头鬼便说:大人好大胆。他回对:小鬼真大头。大头鬼佩服他的胆识就当其僮仆,后来帮他很多忙,如一次他冲撞知府仪仗,知府便出对:白面书生、腹内暗藏春色。大头鬼便代对: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知府见他博学,便没有治罪。他中状元后,嘉靖皇帝曾问:为何卿你耳廓小,朕的大。林大钦说:牛耳大,龙耳小。此言一出,自己吓坏了,皇帝是龙耳怎可说自己是龙耳呢,嘉靖听了很不高兴,便问:“书出何典?”当时如答不出,就是欺上辱君,罪可灭门!林大钦回答不来,胆战心惊。此时大头鬼暗中与他说:《金刚经》第十三篇。嘉靖叫人去查,果有此说,不但没有加罪,还夸奖他博学多才。
由于大头鬼帮了林大钦很大的忙,一时名满天下,别的小鬼便冒充大头鬼来受赞扬,故潮州俗语有:小鬼假大头,讽刺那些冒功者。林大钦中了状元,誉满潮州,他的乡人也很光荣,要去金石和府城写灯笼字时,只要报上山兜,写的就会写上林府,当时就有一句俗语:山兜灯笼——知知,但后来有个写灯笼的却不知情,一见顾客报山兜,就按俗语写上“知知”闹了大笑话。
林大钦另一位老师是澄海市隆都镇上北乡陇美村黄石庵,林大钦中状元后就把黄石庵接到京城居住,请嘉靖皇帝召见他,嘉靖看在林大钦份上,赐黄石庵进士出身和颁旨建“状元先生第”,至今这个府第保存完好,比林大钦旧居更完整和有气派,石匾“黄氏家庙”落款为“门人林大钦题”。对联“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也是林大钦写的,传说林大钦还请当时宰相夏言和张聪各写一对联:“黄榜题名进士第,春风设帐状元师”和“带水环流真结佩,蓬峰如笔定生花”(TF:蓬峰?莲峰?)可见林大钦当时尊敬老师的美德受到朝野的赞赏。
传说林大钦中状元后游街,皇后出来看时游行队伍已经过头,皇后姓陈,原藉潮阳,随父到浙江做官时入选,林大钦也知皇后贤德但按例又不能回身致敬,便把状元帽后转示礼,皇后见这位二十二岁(实岁20)的状元如此有礼貌,脱口说出:“绝仔真贤”这句夸奖的话。由于皇后和皇帝一样是圣公嘴,故林大钦短命。其实他出身贫苦人家,身体虚弱,加之深入社会,了解民间疾苦和社会症结,故在《策对》中敢讲真话,揭露时弊,嘉靖皇帝很不高兴,虽然两个宰相很器重他,但他不愿同流合污,所以没有得到重用,只得寄情于诗酒和山水,三十五岁就去世了。
上面谈到孙默斋是翁万达,陈一松和林大钦的岳父,估计不全是但可能有一个或二个,因翁、陈、林三人不同时中举,其中翁万达年,比林大钦大十二岁,今汕头市郊鮀浦人,嘉靖五(公元1526)年进士(比林大钦早六年),而陈一松年(比翁万达小二十二岁),嘉靖二十五(1546)年中进士(比翁万达慢二十年),年龄差距都在十岁以上,估计不都是孙默斋的女婿(今潮安县东凤镇内还有其故居,有藏书楼和九十九个门的官厅遗址)。虽然潘南窗与林大钦同榜,但根据其墓志铭知其夫人姓翁,可知孙默斋这个“三女贵”的名称有疑问的。
就地域而言,林大钦最有可能是孙门女婿,因仙都去沙溪不上十里而且从墓碑上可知孙夫人也姓林,林大钦是早逝,应先于岳父去世的,如果夫人孙氏,应该基碑有诰命孙氏夫人字样,但没有注明夫人,只有孝子天继,这个天继,是不是其亲生儿子,就很难说的。另有一传说:林大钦少时很喜欢邻村一个姑娘,曾托舅父与她说亲,那姑娘不肯嫁他而嫁给一农夫,后她在河边洗衣时,林大钦刚走过,便作诗:一双银筷插落河,八幅罗裙泛清波,当今状元你唔嫁,无伟(何故)去嫁做田哥。那姑娘回诗:状元头上戴乌纱,只顾朝庭不顾家,不如嫁个农夫汉,日来耕田夜回家。林大钦非常佩服她的敏慧。
从前在潮州太平路铺巷头,有为林大钦建的“状元坊”也称状元亭,对面太昌路也称状元亭巷(今已被湘桥区人大切断,占为大院),传说先前潮州太平路的其他四十四座牌坊只能叫坊,能称为“亭”的,只有这一个,因为状元亭上那条用载坊顶的石梁是整条石条横贯左右的,象征是“国家栋梁”,其他的牌坊都没有这个规格。
&&&&&&&&&&&&&&&&&&&&&&&&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韩江上游是两条大江,从广东龙川和紫金县发源,经过五华、兴宁、梅县的西江叫梅江,梅江在梅县丙村与从福建和江西流来的石窟河汇合后继续东流,而在江西瑞金和石城发源,流经福建上汀、上杭、永定和广东大埔的东江叫做汀江。梅江和汀江在大埔县西北汇合而流入韩江,汇合的地方由于能看到这三条江,故称三河坝,它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地方,朱德元帅曾带南昌起义军在此激战过。
在三河坝虎星山称蛤赳(小青蛙)停留地方,有座潮州历史上对祖国贡献最大和最有名气的名人葬墓——翁万达墓。虎星山形似伏虎:头朝下,背朝天,后腿平伸而威风凛凛,坟墓建于头部中间,灰白相间,酷似虎头,从三河坝乡左侧小路上山,先见一座“御葬”碑亭,墓碑有“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赐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崖翁公墓”,墓前左右两侧各列石仲翁、石马、石虎、石羊。下阶正面嵌入矿志二块,左侧另一碑亭有碑志其传略。墓左数十米处建有纪念馆陈列文物并有翁万达坐像,这座两层楼房是近年才建的。
从墓前可见韩江、梅江和汀江蜿蜒流过,据说古代顺流而下的船只至此因江流曲折,不能扬帆而象下旗致哀,逆流而上的船只因水流喘急,船工要府身船舷奋力撑篙而象匍匐跪行,夜间因三段水域都有船只灯火,故在墓地可“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据纪念馆管理员介绍:十年浩劫期间,这位封建社会的国防部长难逃开棺之劫,但墓中并无值钱之物,翁公遗体容貌如生,身缠黄绫,令人严肃起敬。作为封疆大吏二十多年而这样清贫的,可能只有包公可比。
翁万达(年)揭阳鮀浦(今汕头市郊)人,字仁夫,号东崖,嘉靖五(1526)年进士,此前曾在桑浦山龙船岩读书(今存翁公书院遗址)(TF:龙船岩?),先任户部主事(处长)、郎中(司长),出任广西梧州知府时有部卒为虐百姓,万达不顾其为王侯亲兵而缚其尤横者杖之,官威大振,当时准备讨伐越南,晋升他为广西副使(副省长级)。
越南在古代本是广西属地,秦始皇三十三(公元前214)年因出大象而称象郡,汉武帝六(公元前111)年改称交趾,三国孙吴黄武五(公元226)年称交州,至1426年开始的明代宣德年间因地旷人稀,土民凶悍,难以治理,朝庭放弃,官民撤回广西以减少政府开支,但百年后广州人莫登庸为越南国主,他有侵吞广西野心,先勾结断藤峡瑶侯公丁、凭祥州土官李襄、龙州土官赵楷和思恩州土豪卢回,不断蚕食边界,翁万达要求总督张经先处治这四个人以绝内应,由于没有内应,莫登庸不敢出兵。
朝庭从这四人口供中知道莫登庸蓄谋已久,便派毛伯温带大军进剿,翁万达认为路隘林深、水土不服、不宜进兵,当时刚好抓到越南探子,翁万达便叫他去看明朝大军威严,叫探子告诉莫登庸如愿投降便不进兵越南,如不投降,朝庭已来大兵,越南军队乌合之众,武器不好,定不能抵抗,损失的是老百姓的村寨,莫登庸慑于大兵压境和内应被斩被囚,只好亲到明军阵前投降,万达功升四川布政司(省长),越南人民因免受战祸而奉他为“英勇大帝”,在泰国也有建庙祭祀。以前香火甚盛、达三百余年。
后来翁万达还做过陕西布政司(省长),右副都御史(中央副总检察长)巡抚陕西,升兵部右侍郎(副部长)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化)大(同)山西保定军务。曾修筑大同开山口等处长城一百二十八里、张家口长城六十四里。当时有大同王赵充灼谋反,翁万达不畏权势,把他解京治罪,嘉靖大喜,晋升左都御史(总检察长),翁万达又请银六十万两,修长城八百里,“京师赖以为安”。
当时蒙古部落要求到北京进贡求赐,政府未能答应,翁万达主张接待,解除紧张关系,但没有被采纳。敌方数十万骑进攻居庸关,京城震撼,翁万达指示周尚文在曹家庄迎敌,激战三日被敌人包围,翁万达亲自披甲跃马带数千人前往支援,敌兵连壁十里,当时刮大风,翁万达用柴枝扬尘,敌人以为大兵至而惊呼:翁太师至。连夜东撤,众将乘势追击、败敌后皇帝封他为兵部尚书,正要调他入京时,却丁忧归乡,隔年秋天,大同失陷,诏起用翁万达,潮州离北京八千余里,需行四十日夜,嘉靖“日夕候万达不至”,加之严嵩进谗言,遂改用王邦端任兵部尚书,数日后万达至,降为兵部右侍郎,嘉靖辛亥(1551年)因先前十年在边关积劳成疾,申请回乡,皇帝批准,回潮州后因在谢表上用错字而革职为民,次年十月,兵部尚书赵锦失职,命万达代之,但他已“卒于上杭舟中,年五十五。”《明史》对翁万达有很高评价:“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为人刚介坦直,勇于往事,临阵常身先士卒,善御将士,得其死力,隆庆中(嘉靖的儿子明穆宗的年号,时翁万达去世已二十年)追谥襄敏。”
作为被尊为潮州后七贤之一的翁万达,著有《耆愆集》、《东崖集》、《平交纪事》、《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思德堂集》,是遗作最多的潮州名贤。原先潮州大街东门头有“少司马坊”牌坊是为他建的,他父亲翁玉的牌坊也在东门头,翁玉名梅斋(年)、时因翁万达卫国有功而加封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墓在揭东县地都镇铁场山,占地十亩,严嵩写的碑文与墓今犹存。
传说翁万达是张飞转世,因有一次皇宫失火,嘉靖皇帝见有神圣帮助灭火,便问:救火何人?该神圣说:二弟关羽,嘉靖便知自己是刘备转世,便问:三弟何在?关羽与他说:镇守三关,他就知是翁万达。潮州俗语:“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喻非凡奇才。
传说翁万达年青时要过渡到府城,渡公就说:我出个对你对,对得好,免渡费,对不出,收双倍。翁万达说:好。渡公以船后橹孔为题“孔子出周(舟)末”意为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的西周末年。这个对很难对,翁万达很后悔:出双倍渡费是小事,但对不出被看不起事大,好在渡船要走一段时间,他可以慢慢想,真是“一肚如东海,一时想无来”。心越急越想不出。但渡船到半溪时,刚好雷阵雨至,天上电光闪闪引发他的思路,马上回对:(电)光武(舞)起汉中。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的中兴指汉朝中期(西汉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共二百一十四年,王莽篡位十六年,刘秀建东汉至公元220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算为中间)渡公非常佩服,不收渡费,巧对也流传至今。
&&&&&&&&&&&&&&&&&&&&&&&&
一板拍死江西王&&&
普宁市大南山镇灰寨乡后一块称为“牛地”的山坡上,有一座坐西南向东北的明墓,三合土墓坑,上面封土堆,石坟面,墓成太师椅状,占地面一百余平方米,这座较大型明墓就是潮州后七贤之一肖端蒙的墓地,该墓在五十年代曾被挖掘,现只剩下石雕龙形坟手和坟手下的石壁,按民间传说,这位“铁笔御史”有九十九处葬墓,只有一处是真的,因为他刚直正义,故仇人很多,怕奸臣派人挖他的墓,取走皇帝赐给他的“金头”。《潮州府志·古迹》有“御史肖端蒙墓在戎水都禁山”,灰寨乡古时属戎水都。
肖端蒙是潮阳人,字日启,号同野,嘉靖二十七(1514)年进士,曾任山东道御史(省检察长),任间清查驻军实数,落实军用开支,检举贪官,得到皇帝赏识,提拔为贵州巡按(省长级),到任后曾申请多派官员、增加举人名额,为人民办了一些好事,任间生病告归回潮州时上疏陈述潮州人民的苦难,要求朝庭拨款修东城墙御洪水等,六件大事都得到解决。嘉靖三十七(1553)年,少数民族武装俺答大举入寇,京师戒严,他奉诏到延安和绥德选精兵到北京加强卫戍部队,由于他这件事办得很好,嘉靖皇帝赐金绮(真金线织的袍,民间误传为金头),改任江西巡按。
传说嘉靖皇帝(明世宗)当时派遗肖端蒙这人铁笔御史去江西是有目的,因为他的叔父:明孝宗朱右樘(弘治)的弟弟吉王朱佑栓一直不满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嘉靖的哥哥)传位给他,吉王长期蓄谋造反,要学明成祖朱棣夺侄建文皇位之事,积蓄力量以制造内战,此事嘉靖不用交代,肖端蒙早已明白,他到了江西时,尽管吉王裁兵缴饷以消灭罪证,但肖端蒙从他指使恶奴打死人和强占民田入手,要求嘉靖定吉王的罪,由于吉王老谋深算,没能抓到谋反的把柄,加上他又是叔父,故朝庭只批准打他一板以作象征性惩罚,俗语说:打虎不死、反口伤人。肖端蒙知道吉王狡猾异常,如这一板打不死他,那江西人民和自己都后患无穷。
吉王有一种潮州称为大浪抛(阴囊肿大)的毛病,由于荒淫无耻,阴囊肿得象个大布袋,平时行动要用一根布带搭在肩上兜起来,走路也要人扶,俗语说“大浪抛拉做马步好”,走起路来就成八字步,肖端蒙宣读圣旨后使对吉王说:皇上知道叔父身体不好,但皇亲犯法,与民同罪,不打不行,叫我好好照顾你。吉王不知是计,以为这个铁笔御史还要讨好拍马屁,便倒在地上。肖端蒙把他的大阴囊扶到屁股上,边扶边说:“扶正正正拍歪痛”(也是潮州俗语:意为表面讨好而暗藏杀机)(TF:歪?疑为?),又拉出吉王那两颗大如鸭旦的肿大睾丸,暗示差役对准打,那差役也恨吉王为害人民,使狠狠打去,吉王大叫一声,痛得昏死过去,由于睾丸打烂加上年老体弱,这个害人虫被打死,江西人民少了一害,嘉靖也很高兴。
肖端蒙著有《同野集》、《潮州府志》上有他的传记,潮州西湖葫芦山中段有《皇明嘉靖庚子科题名》石刻,高四尺,宽三尺九寸,字大约四寸见方,有“肖端蒙潮阳人辛丑进士”。肖端蒙的父亲肖与成是明武宗正德(1513)年解元(全省第一),正德十二(1517)年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承务郎,传说肖端蒙出身之母是婢女纳为妾,有占卦者路过肖府见晾着的草席有渍如牡丹花状,细问知是老翰林爱妾的睡席,便断定将来子必大贵。不久便生下肖端蒙,后在潮阳西岩为他辟一书房,让其攻读,今遗址尚存,为游寺者必探访之处。肖与成为潮阳人民做过二件好事,一是曾身先士卒,带乡勇抗击侵犯倭寇,保住县城。二是护城河壅塞时捐资疏浚,变卖家产,还清工程费用。肖端蒙在嘉靖二十五(1546)年因病告归后继承父志,向皇帝上呈《条陈远方民瘼六事疏》,倾注对故乡父老关切之心和继续防卫家乡的志向。1973年在肖端蒙于潮阳井都衣冠墓出土有上述的《六事疏》,估计是他的手书。
&&&&&&&&&&&&&&&&&&&&&&&&&福建出天子,潮州做战场
潮州有句俗语“福建出天子,潮州做战场”喻有得总得有失而不会因祸得福,此语一说是天地会(起源于福建诏安)准备起事时先在潮汕地区散布的政治舆论,一说是明代张琏起义占据福建汀州和漳州,建立造历政权,自号飞龙人主(皇帝)、其部下王伯宣准备进攻潮州时散发的偈言。(TF:不会因祸得福,就是祸不单行,哪来有得有失?)
现饶平县上善镇与福建省平和县交界的柏嵩关(海拨六百多米)、有明世宗嘉靖三十九(1560)年饶平县元歌都(上饶镇)乌石乡人张琏建的宫殿大寨遗址,宫寨的周围环列小寨数百座,昔称“黄屋朱城”,曾经驻军十余万。当时造历政权占据江西和福建三十多县,《中国大事年表》有列入,《中国历史记年表》也有登记造历一至三年年号。饶平到平和公路从关下穿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朱德元帅也用兵于此关。而在澄海市莲下镇槐泽乡与槐东乡交界的雕刀桥有“飞龙王国界碑”,记下莲阳及附近农民参加张琏起义的事迹和王国辖地。
《广东通志·前事略》有“(张)琏故饶平县胥(小官吏)也,盗官银,(被发)觉,入贼中,阴(自)刻石曰:飞龙传国之宝、投(入)诸池,伪(装作)与众渔,得以出,众视之大惊,以为帝王符也,于是大埔贼萧晚、罗袍、杨舜相与饮血(为盟),推(举张)琏为长(首领),琏自号飞龙人主,封袍等皆为主将,劫兴宁、长乐、围平和,使(萧)晚屯木窖,其党林赞据南靖为声授(TF:声授?声援?),吕细断(阻当)汀(州)、漳(州)官兵所出之途,(罗)袍,(杨)舜出永定,连城以(断)绝(官兵)饷道,王伯宣犯潮州。”和“琏等僭号(造历)纪元,(其)势日炽(壮大),(兵部侍郎、两广提督)张臬奏调兵七万六千进讨,都督刘显、俞大犹(TF:俞大犹?俞大猷?)、王宠领其众,斩首六千六百级,捷闻,兵部拟献俘(上京),诏就所在磔之,传首三省”。
《潮州志·明·大事志》有“四十一(1562)年壬戌、张琏复掠南靖,官兵次龙讨理,两广军门张臬统狼兵数十万征之,舟系于江五千余号(艘),自老隆抵虎头岗,环流三十里,驻泊半载,散兵弥郊野(到处都是),环城人家房屋(被官兵)毁拆,荡覆无遗(存)”。“是岁奉诏会师,二十万分七哨大剿张琏,两广兵驻潮州,福建兵驻漳州,浙江兵驻汀州,(当)时督抚陆稳总江(苏)浙(江)劲兵六万,属参将俞大犹将之,琏出攻漳州,诸帅乘虚捣其巢(进攻柏嵩关),琏急回(兵)自保。”
俞大犹“疾(速)引(一)万五千人登柏嵩岭,俯瞰贼巢,琏环顾失据(怕失据点)乃分贼四队,且守且御,官军逼贼营,望其城栅甚丽,旁环以小寨,无虑(不止)数百,逐进逼城栅而遗别(的)将以火攻左右,焚其寨,贼大溃、乃悬(赏)赐获琏者万金、官指挥(师长),获(萧)晚千金、官千户(团长)。其党郭玉镜(出)卖琏,缚之以降,斩首六千六百级,收降男妇一万五千余,捷闻,琏磔于市。”
但《明史稿》和《明史·外国传·三佛齐》有载“张琏作乱,官军已报克获,万历五(1577)年商人谐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华侨首领),漳(州)泉(州)人多附之”。梁启超便把张琏列为八大华侨伟人之一,现代南洋史研究者也多采用这一条记载。
张琏起义被镇压后,他的大将王伯宣(澄海苏湾人)部下朱良宝继续抵抗官兵,朱良宝是澄海市莲上镇涂城乡人,于明穆宗隆庆五(1571)年聚兵数万,多次大败官兵,活动达五六年之久,现涂城乡至蔡厝山一带还有他起义活动的遗址多处:在涂城北面,有长约十五米的寨墙,在南峙山东的蔡厝山有其营盘地、缚马峰、祭旗峰和皇帽石中军帐哨位(有几块巨石堆积如皇帽状)。在溪南镇脚桶山顶也存有朱良宝部队哨所,呈圆形,直径六米,高一米,西南面有宽二尺的小门。涂城乡的铺脚池当时为其部队的洗马池,该乡垄东埔还有埋葬其部队的万人墓。据《澄海县志·海防》介绍:隆庆五年八月官军剿朱良宝于程洋岗,败绩。三年后的明神宗万历二(1574)年三月,总兵张元勋大破朱宝良于南洋寨,良宝自焚死。
&&&&&&&&&&&&&&&&&&&&&&&&&&
去到吕宋胶拉巴
潮州俗语有“去到吕宋(菲律宾吕宋岛)胶拉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喻路途之远和差距之大。但明代确实有一位潮州农民起义领袖带兵去过吕宋岛的马尼拉(今菲律宾首都)。在陈历明主编的《潮汕文物志·军事遗址》有“三百门位于饶平黄冈城西南十二公里处,历来为饶平三大出海口之一,也是该岛与海山岛的海上交通港口。明万历元(1573)年,饶平海上人民武装队伍首领林凤为反抗明朝统治者,决意冲破海禁,到海外开拓实业,在饶平沿海招募志士多人,从三百门上船出海,到达南澳屯兵,尔后北上闽台,为福建总兵胡守仁所败,翌年他重整旗鼓,扩充军备,率领海陆军各二千人,还有妇女儿童,分乘六十二艘战船,船上备有大批种子、生活用具和生活用品,于十一月远征菲律宾,在马尼拉登陆后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伊,万历三(1575)年五月,西班牙殖民当局调动重兵进行恶性报复,林凤苦战四个月,为保存有生力量,突围出海,其残部不少人遁入山区,与当地居民乙峨罗人通婚,友好相处,开拓实业,形成乙峨罗—华族体系。”
《潮州话故录》说林凤的部队“由澎湖开抵菲律宾南怡佬戈沿岸,和西班牙的军队打起来并把他们打败,守当地的西班牙当局马上向马尼拉报告。林凤是潮州饶平人,菲律宾史学家说:他出生在中层阶级的家庭中,童年时就表现出好动的气质和领袖欲,十九岁时召集同辈青年参加中国海贼队伍,有雨机警和勇猛得到海贼头的注意,海贼头病逝后他就自任头目,另一中国海贼要与他争位,被他用武力击溃。从记载可知林凤虽然在当时被人称为‘海贼’,但事实上他参加海盗是另有抱负的,据《明史》的记载是政府到处要捉他,他只好亡命吕宋,但从他军队中有一千名妇孺来看,离开中国是避开暴政。林凤在南怡佬戈打败西班牙殖民当局后,便把舰队南移到马尼拉,率兵登陆和西班牙军队打起来,开始打了一个大胜仗,敌人守将高第战死,后来西班牙人得到明朝政府潮州把总王望高的帮助,把他围困,转败为胜,林凤只好从最后据点代瑁港退出,据说他的一些部下逃入北吕宋山中,与当地人结婚。”
《简明中国通史》有“西班牙武装远征商队在公元1751年占领吕宋,后把菲律宾群岛全部占领他们对居民和华人肆行残酷的虐杀和掠夺,菲律宾从宋代开始就与中国通商而且关系密切,马尼拉是华商聚居地,当时有个叫李马奔从吕宋逃出,归途中碰到林凤舰队,便引他进攻马尼拉,林凤于日进攻马尼拉,正在吕宋掠夺的西班牙舰队急回马尼拉湾,林凤败退至亚加诺河口,华商全退出马尼拉。明朝政府说林凤的武装商队是海寇,当他们集合去反对西班牙舰队占领菲律宾时,福建巡抚反而派舰队出海追赶他们,西班牙殖民者为要和中国建立通商和传教关系,欢迎明朝的舰队进入马尼拉以便共同对付林凤,明朝指挥官感谢殖民者帮助他们讨灭海贼并欢迎其到中国。”
据《明神宗实录·卷三十》记载:“海贼自澎湖往东番魍港(今台湾省台南县东石镇温港)”。当时是万历二(1574)年,可知林凤也开发过台湾,并以台南为基地“扰粤闽两者”,今台湾省台南县有林凤营为记,比郑成功1662年开发台湾早一百多年,从1586年在西班牙出版的《中华帝国史》记载:林凤占领温港时,已发现“有两艘是马尼拉驶往中国”的西班牙船,可知当时林凤是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夺回温港而且了解马尼拉的。书中还写道:“当时林凤和部属大概都厌倦做海贼的生活,既然向明朝政府求抚不成(在南澳钱澳求抚不成,只攻陷过神泉镇而没再掠劫各地),一听海外有个这么富庶的岛国,便萌起迁移之心,准备到这个乐土去建立家业,于是林凤的舰队便由台湾沿北吕宋南下,浩浩荡荡向马尼拉进发。”从今天看来,这个说法是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
涸溪建塔败潮州&&&
涸溪塔又称凤凰塔,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三(1585)年,塔高四十五米八,基围十六米,七层八面,是当时潮州知府郭子章倡建,他还写了塔联“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但潮州民间传说此塔是浙江人林监成为破潮州风水而建,其实《潮州府志》并无林监成这任潮州知府,但本书称俗语故事集,也收录这个故事。
明世宗嘉靖年间(年),潮州有很多人在北京做大宫,其中有状元林大钦,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副总理级)盛端明,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翁万达,湖广布政司(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四省省长)郑有周和陈天资,广西布政司刘子兴,贵州布政司郑旻,江西、福建巡按(代省长)吴一贯,江西巡按肖端蒙,御史成子学,工部侍郎(副部长)陈一松,户部侍郎林熙春等,据编者的《潮州名人词典》统计:此四十五年间潮州任从三品以上高官者达百人以上,传说当时皇后也是潮阳陈姓之女(因随父到浙江做官而入选)有国舅陈南科和陈北科,潮州俗语有“御街担白话”喻地方势力强大(白话是潮州话),就是指这个时候。
传说当时潮州知府林监成生得鼠头獐目、猴面鹰鼻“头壳生疮,脚底流脓——同头糜(烂)到脚”,他不但成天想搜刮民脂民膏,还想找门路拍马屁以投靠达官贵人、好升官发财,有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是晒官服的日子,林监成未知潮州有此风俗,从府衙出来花街柳巷时发现前面坐着一位红袍大人,虽是背面对着已吓得他胆战心惊,急忙下轿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本来手下差役也可告诉他是袍帽,无奈他平时对下人刻薄,大家也看这个近视眼马屁精的笑话,因当时知县是七品青衫,知府是五品蓝袍,四品三品紫袍,一品二品才是大红袍。林监成以为是大官回乡,抓到他的劣迹而要当街辱他、故伏在地上,久久不敢抬头,又见没有动静,更以为是大官发怒不理他,急忙退到轿边,上轿返头,哪知前面又有一红袍大人坐在那里,原来那家也是大官,见林监成跪了很久,特搬出袍帽来收拾这个坏知府,他只得又落轿伏地,跪到膝盖破皮,又过了很久,有狗打架把袍帽撞倒,他急忙站起来扶,才知道是晒袍帽,不觉怀恨在心:我来潮州做父母官还不如一只狗!忿忿而回,存心报复。
潮州俗语有“三斗油(芝)麻官”喻官多但小,从《潮州府志》看来,从唐朝到清朝乾隆年间约八百年,潮州中进士有记载的就有四百六十八人,(还有一些没有记载的),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各一人,都是潮安县人,举人六百九十九人,其中武状元二人、潮安和揭阳各一人,武举人一千五百十二人,据说在广东六大府中名列第一。林监成想:潮州要出三斗芝麻那样多的官,那可数也数不清,又知道“活地葬着欹头凤”故事,宋代刘家祖孙三代就出了十六个知府以上高官,一定要破潮州风水,使这“百万人家福地”变成“死地”,使“前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的俗语变为空话。
能够做知府,林监成也有些才学,他看到涸溪东南地势象鲤鱼,顺东溪而下到急水又有鲤鱼脐渡,凤凰塔地方,正如鲤鱼之眼,如以塔为钉,钉在鱼眼,鲤鱼死了就跳不了龙门,潮州就没有高官做了,所以在涸溪建塔败潮州。此后清朝二百余年,潮州不但不再出状元(只有林德庸、黄仁勇两个武状元,但官不过五品)。而且也没有出过尚书、侍郎。在急水塔附近出有一种小白鱼,民间便说是鲤鱼被钉死后的殂虫变的。
涸溪塔建成后,林监成趾高气扬地登上塔顶,但看到东面的莲花山象一支蜡烛,不觉大吃一惊,红烛高照象征登科高中,又在东方,紫气东来,福禄之兆。所以叫人从山上挖井,要熄此烛,其意为斩草除根。莲花山在潮安,饶平和澄海交界处,主峰高562米,因周围没有高山,故显得高,从正南方向看,极似莲花,莲花也称芙蓉,使木槿科的芙蓉只得加上一个“木”字、称为木芙蓉。当下林监成叫人在莲花山上挖井熄火,莲花得水更加繁茂,故明朝后期又出有监察御史(副检察长)谢正蒙和曹升用,福建布政司黄琮,礼部尚书黄锦,礼、兵部尚书郭之奇,大常寺少卿(副部长级)辜朝荐,礼部尚书黄奇遇,大仆寺少卿郑同元,右佥都御史(副总检察长)罗万杰,太常寺少卿陈良弼(澄海人)以及清代的直隶总督(类似今天的北京市长)郑大进等,只在崇祯元(1628)年潮州各县就有八人同榜进士,创全国历史记录。
林监成要破潮州风水的阴谋,被潮州人发觉了,御史成子学参了他一本,林监成丢了官,垂头丧气的乘船回到浙江老家,传说当时潮州有神笔李子长,凡画的东西都能变活,(其实府志县志皆无李子长这人),他决心也象林监成破潮州风水一样,画一条还没有点睛的蛟龙送给这个下台的知府,如果林监成回乡看一没有点睛而点了睛的话,蛟龙就会把这个无事生非的恶棍家乡搞个天翻地覆,把其乡风水也破掉。
李子长来给林监成送行,这个坏蛋当初到任时是何等威风,现时成了丧家之犬,也没有人送他,看到神笔肯送赠这幅几年来求之不得的画,真是感激万分而且百思不得其解,虽然李子长嘱咐他一定要到家乡才可打开,但海上航行时空他不禁拿起笔来一点,蛟龙腾空而起,林监成乘坐的船在蛟在腾起的漩涡中沉没,这个害人虫也身葬鱼腹。
&&&&&&&&&&&&&&&&&&&&&&&&&&
一句秃驴骂通庵&&&
吴殿邦是明代潮州枫溪人,他字尔达,号海日,万历四十一(公元1613)年进士,当过通政参议,尚宝卿等副部长级大官,博学多才、能文善书,书法为当时所重视,工笔画也有逸韵,著有《浮云呤》、《古欢堂集》、《匏谷诗集》和《艺园文集》等,《潮州府志》上有他的传记。今枫溪镇内三山国王庙门额的“山国枫芘”和对联“枫老山门古,溪深国泽长”,就是他于崇祯九(1638)年写的。
传说吴殿邦少年时常被附近一僧人欺侮,潮州俗语有“十个回匠(和尚)九个破相”,指大多数有病,因过去都是指导生病的孩子送进寺院,希望佛祖保佑他们成活,但这个名叫不空的和尚大概是放下屠刀的,不但孔武有力,而且喝酒吃肉,边吃边说:斋心免斋嘴。又与凤山庵花娘尼姑静音淫乱,称“斋日无斋夜”。一天静音前来投宿,通奸时被师兄弟发现,不空便说他与尼姑睡时中间隔个香炉,人家说:明明香炉没拿进你房里。不空拿了自己性具说:这是香,静音是香炉。因潮州人把妓女说成“天中香炉——众人插”。
由于是邻居,有时吴殿邦行路过往会遇到这个不空,有一次中秋节,他和不空与一个妇女同要过塘尾渡赶回家,渡公看吴殿邦是秀才,便说你们每人做人三句半我就渡你们过去,不然要等待到十人够载才渡,中秋夜哪来那么多行人?吴殿邦只好答应,只见他出口成句:三人搭同舟、十五是中秋、月明好看册——俭油。大家拍手叫绝,渡船便开。不空痴迷那个妇女,也不请自做三句半:三人搭同船、风吹娘仔裙、裙裾一向起——笔云(裂纹)。(TF:向?掀?)哪知该妇女也非等闲之辈,回敬说:秀才说来有书理,和尚说来真无耻,笔云正是秃驴嘴——缺齿。不空无话可说,吴殿邦和渡公见此都大笑起来。(TF:看来并非僧人欺负吴殿邦,而是相反。)
又有一次,吴殿邦看见不空踏伤一只潮州人叫做蛤赳的小表蛙,不空为收回自己在渡船上的丢脸,便装腔作势的把它拿起来揉揉捏捏,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贫僧误伤于你,罪过罪过,现在与你治好伤,超生去吧!”回头抓到一只潮州人称为水鸡的大青蛙,便说:“唔比领弟(不比你弟),掠来落红布袋(吃掉,胃口如红口袋)”。刚好又被吴殿邦遇到,便问他:“为何不再放生”,不空说:“这只唔比伊阿弟,食草无食虫,是斋个”。真是厚颜无耻。
传说吴殿邦中举之后,很多人都来请他赐名和树号,有个驼背的名叫阿桥,原来是卖菜的,后来发财后为富不仁、一毛不拔,人们都厌恶他,他也要求吴殿邦给他树号,吴殿邦便为其取名“镇卿”,他不知是计而扬扬得意,后来就成潮州的一句俗语:腰龟茄——镇筐。以卖不出去的弯老茄子喻低能儿占高位者。
吴殿邦中举后,潮州人都喜欢他的书法,讨不到就偷,三十夜(除夕)贴的春联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可把要偷的人吓坏了,天亮时吴殿邦把下节补贴下去,变成“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另一年的对联是:“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不空听说吴殿邦的书法值钱,便死缠活赖要吴殿邦写对联,吴殿邦被缠烦了,便写下“凤来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原先凤字繁写是中间不是又字而是鸟字,去掉鸟字放下禾就成秃字,而芦字去掉草头加上马字旁便成驴字,古代把坏僧人骂为秃驴,不空不知其意,沾沾自喜的贴在寺门上,“一句秃驴骂通庵”,这句潮州俗语有打击面大广之意。
凤山庵那个静音看到很多人请吴殿邦写对联,便要吴殿邦也给她庵门写一付,由于潮州知府林监成是他的相好,吴殿邦推辞不过,便说每一字要一两银子,但为附庸风雅,便问吴殿邦说最少要写多少字?吴说最少八个,一边四字,最多百字联也有。静音虽不识字还是忍痛拿了八两银子,请吴殿邦动笔。吴殿邦不但讨厌静音的淫乱,还讨厌她好食和胡说(在潮州话叫做嘴道孬),如她喜欢吃海蛎煎(潮州话叫做蚝烙)便说海蛎是释迦牟尼的鼻滴属斋,虾无血也属斋,没受精的鸡蛋也是斋,成天吃这些东西后去和知府乱搞,当下便给她写了“一条直入,两片齐开”八个字,叫她贴时不要倒置,因为有些不识字的人,把灯笼倒吊,闹出很多笑话,静音看见一字只有一划也要一两银字,暗中咒骂吴殿邦贪财,但把对联贴出之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大胆姿娘假畏人”、她虽没出大门去看,在堂门里也沾沾自喜,好不得意。
那天林监成来了,看到对联后知道奸情败露,成为人家嘲笑对象,气得庵门也不进去,打道回府,越想越气,叫手下找来吴殿邦,大加指责:你身为秀才,多次淫乱佛门,该当何罪?吴殿邦不慌不忙的说:这对联本是“一条直入西天路,两片齐开慈悲门”。但师太要省钱,只买上节而不要下节,府尊大人又有邪念,叫我怎么办?林监成无话可说
吴殿邦在万历壬子(1612年)中了解元(全省第一),次年中了进士.传说原先他不喜欢读书的,十五岁那年,老师叫他写一篇文章才能回家吃饭,吴殿邦对着白纸坐着,日已过午还没有写一个字,后来肚饿受不了,便随便写了四句,老师一看,拍案叫绝,原来写的是:学生年十五,畏书如畏虎,秦皇烧不尽(指焚书事),害我在受苦.老师说他开窍了,将来会一鸣惊人。自此吴殿邦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认真读书。
吴殿邦虽中进士,但没向九千岁魏忠贤送礼而不能放缺.有一次魏忠贤生日的时候,百官都备厚礼前去祝贺,吴殿邦空着手也去看热闹,只见魏府门前大石狮边放着一个大鼓,鼓上点有一支大蜡烛,魏府又不是府衙,为何门放此鼓?白天为何点烛?吴殿邦沉思良久,突走上前去,拿起鼓槌朝鼓上一敲,鼓响烛灭,众人皆大惊,魏忠贤想篡位,放此鼓和烛表示心迹,探看岂有识者,谁知被吴殿邦看出他想“一鼓灭明”的心迹,不禁大惊而放慢步伐。后来打听到是吴殿邦所为,便派他到广东电白县去当知县。
离京之前,因他写得一手好字,多人求墨,吴殿邦一看都是些搜刮有民脂民膏的高官,便标明价格作为润笔费,今天看来属有经济头脑,一位做过太史令(国家秘书长)的大官派管家求写一块“太史第”牌匾,依照其所定价要二十两银子,那管家从中扣了二两,只拿十八两给吴殿邦,他就写“大史第”给管家带回,老太史一看气坏了,管家把实言告知,太史叫他速补钱去加那一点,但还是很容易看出是后来补加上去的。
有次吴殿邦回乡,恰好府城要在灶巷头为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吴一贯建牌坊,吴一贯是潮安彩塘人,成化十七(1481)年进士,曾任御史、巡按渐江福建,由于为民除害,惩治贪官,因此曾两次遭到暗杀,他死后潮州人民不但建祠祀祭,还建此“大理少卿”和“经略边务”牌坊,上面的字当然非吴殿邦莫属,他也当仁不让,大笔一挥而就,牌坊建成后每天都有很多文人学士前来欣赏,无不称赞这铁划银勾之神笔。
传说有一天吴殿邦也到牌坊前,听到人们的赞扬,不觉有些得意,但此时却有人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写的比他还好。吴殿邦一看原来是个卖糯米丸的小贩,吴殿邦便叫他写写看,那小贩也不认识吴殿邦,便在街前借了一把扫帚,在水沟醮了一些水,照牌坊的字划了一下,吴殿邦和大家一看,真的差不了多少!原来小贩天天拿扫把扫地,照着牌坊上的字划,熟能生巧。哪知小贩一听有人赞扬,更加得意扬扬的说:我因家贫,从小无能读书,要是我从小练字,定比吴殿邦强!吴殿邦问他还有什么本领,小贩说:我这汤丸个钱四粒,你买三个钱,我一勺就是十二粒,四个钱住十六粒,保证唔加(不多)唔少。吴殿邦说:我买五个钱。小贩只一勺放到碗里,他一数真的二十粒不多不少。又说买六个钱,小贩随手一舀,又是二十四粒不多不少,吴殿邦真的很佩服。
(TF:《潮汕妙语典故》有:潮州人将说话不注意,因此伤及或打击一大片的这种现象称为“一句秃驴骂通庵”。这俗语源于明朝时期的书画家吴殿邦。
明朝时期,潮州枫溪出了一个颇负盛名的书画家吴殿邦,他善于射虎,嗜谜如命。一日,吴殿邦到山上游玩,来到一座山庙,便进门去歇息。庙中的和尚都不认识他,见他只歇脚不给添灯钱,便不去理他,而且说了一些风凉话,很是伤了吴殿邦的自尊心。吴殿邦愤而离开。
过了几天,吴殿邦和几个文人又一次上山来到此庙。庙中和尚听说大书画家吴殿邦上山游玩,都十分恭敬,拿出纸笔请他赐墨。他们何曾想到吴殿邦就是几天前遭他们奚落的那个人。
吴殿邦对这群和尚的势利十分生气,提笔就写“凤栖禾下鸟飞去,马宿芦边草不生”,将“秃,驴”二字嵌在谜中。和尚们都不知底细,喜颠颠地拿去装裱并挂了起来。明眼人一看,都笑破肚皮,说:“一句秃驴骂通庵。”)&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看图写话和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