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江美惠现在在广东哪里,她江宏杰的祖籍是哪里漳州诏安的,求好心人帮帮忙呗,我找不到她了

积淀丰厚的文学传统
漳州的文学史是与漳州的文明史同时谱写的。当陈元光率领来自中原的三千子弟兵,来到闽南大地.经历了20几年的艰若征战
终于平息了战乱.建置了漳州府.其时,他已经在戎马俊倥偬中写下了50几首诗歌了。这批诗田被后人编成《龙湖集》行世、陈元光(公元657—711)字廷炬,号龙湖
光州固始县(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随父陈政奉诏率府兵成闽南平定战乱、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病逝;21岁的陈元光继任父职。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奏置漳州都治获准.陈元光任刺史。任职期间
他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学重教.政绩卓著.死时年仅55岁 被后人尊称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善待.无论在征战中 还是在从政时
他都坚持吟咏创作诗歌。《全唐诗》、《全唐诗外围》收有他的诗歌7首。陈元光的诗歌反映了漳州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凤士民代他在《题龙湖》制共5判中写道:“地极绥安镇.天随使节存。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酿。诗人不仅以朴实的语言
清新的笔调描绘了闽南的秀丽山川和特有风情.而且表达了传播中原文化.开发闽南地区的情感和意愿。
随陈元光人闽
任承望即的了儒.原是一个落第的进士.虽长期处身军中
自是精于诗文.他地为后人留下了《冬日到泉郡进次九龙江与诸公唱和十三韵》、《归田二十规二篇诗作.其作品因采自瞻.闲雅从昏
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唐代闽南地区的地理风情以及平闽期间的丰富的突料。
比陈元光稍晚的潘存实.也是唐代有名的诗人。潘存实,字镇之.生近年不详.漳浦甘棠人.他青年时曾与龙溪人周匡物结为好友
合称“潘周二先生。他年轻时第一次参加考试.就以《晨光丽他掌赋》、《双陆子赋》得名 进士考试时
又以《玉声如乐》等诗文人选、他的诗文收人宋人编的《文苑英华》诗文集和北宋姚钦编的唐代诗文总集《唐文粹》中
他和陈元光一起.是开湾初期的漳州重要的作家。
外地来漳州任职的官吏,也成漳州的文人.对漳州文学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最早见宁记载的有南朝的沈怀远.陈朝的顾野王等 唐朝宰相李德用经过漳浦盘陀岭
就写下了“明朝便是蛮荒路.更上层楼望故乡”
的名篇.此后.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曾任漳州军事判官、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诗歌.影响很大;仙游人吕涛在拜竭成惠届时写下的名句”唐文无人修列传.潭江有庙相将军”让所有想起陈元光的人都会想到这二句诗。此外.大诗人杨万里曾被派来漳州任知州
虽来就任便调往别处,但也在漳州留下诗作。当然.为漳州文学史作出贡献的首推南宋大儒来巨。朱表曾任漳州知州 虽然任职时间只有一年左右.但为民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漳州文化的繁荣。历史学家把朱裹知漳月成漳州文化发展的里程现从此以后.漳州区有了”海滨邹谷之美誉。
明初漳州通判王玮”以文章名世,在漳州有不少他的诗文传世.他的诗《清津十咏》说漳州“文物如别鲁
斯言信不虚”。明末的黄道周(公元年)更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他的诗歌既有赞颂美好河山
反映民俗民情.更有哀叹民生的艰难.怨恨朝政的腐败。清军人关南下时.他曾组织义军英勇抗击.兵败被捕.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
表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使人读后无不肃然起现黄道周的诗文被收人后人编辑的《黄漳浦先生全集》其中有如《盛颂》《梁峰二山赋》
堪称千古绝唱。黄道周的诗文.是漳州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明代的漳州文学艺术极其鼎级结集文社、诗杜的风气也开始流行。其中多有落拓文人。终日高谈阔论.激扬文字.也写下大量诗文行世、与黄道周相同时代的张奖
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他除了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外.也以诗文名世,时人称他”文章炳蔚.言行清茂”。与张燮同为漳州七子的漳浦人林茂桂.也有《意雅涉笔》等五部诗文行世。当时以诗文结集行性的还有王会的《归田集》《建文野史》《梦斋笔谈》吴大成的《梅月诗卷》林一阳的《诗文集》等。
清代的漳州文学界领袖当属著名理学家蔡世远 蔡世远曾倡立东江文杜.参加的文人共有加多人.著名有《二希堂文集》影响深远、蔡世远的好友
后来官至广州知府.被誉为“治台宗匠”的蓝鼎元.也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笔记。
声名远播的现代作家
漳州现代出了三位著名的作家林语堂、许地山和杨骚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有很高的地位、林语堂1895年10月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板仔乡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因。他的父亲林至诚是漳州市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人.婚后迁到饭仔、林语堂对家乡扳仔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在许多文章中一再提到坂仔.深情地描绘和赞美家乡的秀丽风景。他于年间应美国某书局之约,用英文写成的《林语堂自传》写道:“在孩童时我的居处逼近自然——有山、水.有农家生活。因为我是个农民的儿子,我好以此自诩”。他回忆儿时常在河边检抬石子的情景.说: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饭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和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他反复强调他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林语堂在他晚年写的《八十自叙》又深情而细腻地描绘了报仔的美景和他在家乡的生活。他说:闽南“和华北光秃秃的景象大不相同
充满绿树 果园、田夫、耕牛 到处是荔枝 龙眼和拍子树.浓郁的大榕树处处为人遮荫.冬天桔子花开了 满山红艳、这是在他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后写的
可见家乡在他心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我能成为今天的我.就是这个原因。我把一切归功于山景。这是我性格的主凋 想追求自由 不让别人打扰。
林语堂幼时在家乡位仔的铭新小学读书.13岁时到厦门寻源书院读书.毕业后考进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读文科 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先后赴美、法、德等国留学.获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后历任教于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30年代
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字宙风》等刊物。1939年赴美国1966年到台湾定居.日病逝于香港.享年82岁。他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组主任
国际笔会副会长 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语爱有中文著作及翻译文集近20种.英文著作34种 包括长篇小说 人物传记
散文杂文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瞬息京华》、《苏东坡传》等在读者中的影响极为广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名著全集》共30册.是目前大陆收入林语堂著作最多的中文版集于.由于他的一些英文著作尚无中文译本等原因
林语堂的许多著作仍未能收人这套”全集。
以笔名落花生闻名于现代文坛的许地山(公元年)三岁时随父落范漳州市
年轻时曾先后在漳州的省立第二师范和英华中学任教员 还兼任过省立二师附小主理(校长)。1921年1月 对地山与沈雁冰 叶圣陶、郑振臂
王统照等12人共同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宣传“为人生 的文学宗旨、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和小说集《缀网劳蛛》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许地山的散文内容驳杂
有揭示人生哲理的有描写儿女情长的 也有宣传佛教思想的。《落花生》是一篇人们熟悉的作品
文中指出“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因此主张像落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他的小说大都故事曲折.富传奇性.浪漫气息浓厚。193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看桃》标志着作者思想与艺术进入一个新阶段.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正直爽朗以及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春桃泼辣而善良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左联作家 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之一杨骚
自古锡、维栓.日出生在漳州一个以制面条为生的贫苦家庭。父来杨长生当时已有三子二女.杨骚是三兄弟中最小的。杨骚未满周年便过给堂叔杨鸿盘做儿子。杨鸿盘是个私塾教师.那时还没有儿子。养子到来以后
杨鸿盘接连有了三个亲生儿子.杨骚成了家中长子。
杨骚幼时随养父在私塾读书 后来就读于河海龙道师范附小
汀简龙道师范预科和省立第八中学(都在漳州)。1918年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34年10月
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一诗歌《心跳。同年冬天.他辍学回国。次年夏天应聘往新加坡在道南小学教书 业余坚持诗歌创作
这些诗歌后来收在他的第一本抒情诗集《受难者的短曲》中、1927年冬天 杨骚到上海专事写作 不久就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杂志上发表作品。1929年l月底
他回到家乡漳州 住了一个月 又到上海、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象联盟成立后.他就加八左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曾翻译苏联名著《十月》、《铁流》和美国小说故践的犹太人》。1932年9月 杨骚和穆本天、任钧 简风等人一起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这时l
他出版了第二本行情诗集《春的感伤》。1936年4月,杨紧完成了长篇叙事诗《乡曲》以南方乡村为背景,反映了农民对统治者的反抗。这是杨骚实践中国情歌会理论主张的重要作品
先发表于《文学界》创刊号(1936年6月)后来被收入国防诗歌丛书出版。在上海的10年.是杨骚文学创作的旺盛期.在此期间 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作品
其中有诗剧集《记忆之都》剧本集《他的天使》等。937年夏天.他到福州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与部达夫、许钦文、楼适夷等组织文化界救亡协会.负责起草宣言.被选为常务理事.创办《小民报》O
1938年冬天 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1年初到新加坡参加抗日文化活动 曾受陈嘉庚之聘
主编闽侨总会的机关刊物《民潮》。1950年10月到雅加达任《生活报》副刊《笔会》编辑。
杨骚于1952年10月回到国内1953年1月任广州市作家梅会副主席。他因身体多病.这段时间创作较少
曾与人合作创作童话《苹果姑娘》和儿童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等。1957年回月15日因患脑血管栓塞逝世.享年57岁。
值处一提的还有一位被誉为传奇学者”.卓有成就的现代文学家郑子瑜。郑子瑜1916年生于漳州市区.20来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南洋.现旅居新加坡。他在l年代京撰写了《“阿Q正传”郑笺》一书.1958年开始对晚清诗人黄遵宪的研究.担任《南洋学报》《黄遵宪法研究专刊》主编.1962年应日本几所大学之邀巡回讲授《黄遵宪与日本的关系》《中国修辞学的变迁》等D
1978年担任东京大东文化大学外语学研究院教授.]984年受聘于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1992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修辞学史稿)《鲁迅诗话》、《郑子瑜诗文迹》、《郑子瑜选锄、们外文测、《诗论与诗纪》、储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文学、修辞、教育——郑子瑜学术讲演集》等。
硕果累累的民间文学
漳州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 以辛勤的劳动写下了自己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娓娓动队的故事。尤其是在唐建州之后
华夏民书札他传播到此左土地.与这里的民间文化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漳州民间文学。时序轮转至20世纪30年代.有翁国梁.翁国声兄弟和陈郑酒等人,在民间文学这里园地上辛勤耕耘,播种民间文学之花新中国成立后.有陈登科
黄瑞金 刘汉宗、白建英 郑惠聪 孙英龙、沈汝添 工雄锋 卢奕醒、郑炳炎等一批民间文学爱好者.他们在采录整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洒下了汗水和心血。
漳州民间文学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有太姥夫人在大姥山拓上而居,于是就有了”太姥夫人的传说”、唐际政、陈元光率府兵人闽
平定品潮间变钦啸乱.开创了安定的局面.民间流传着陈氏父子平闽十八用的故事。来朱见知漳州时,教化厉措 严整弊份 力倡儒学,政绩显著 流传着《朱茗改诗》
《断用地》《计除开元专恶僧》《朱文公使飞瓦》等故事。宋代还留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棉测、《吴本行医济世》《颜师各保李纲反秦桧》及《高东溪》、《陈北朝》的传说。元代陈吊眼起义抗元.有《烧工过耐、门嫖女将陈辊》、指汉精挑、《血染十八宫》《中秋夜打杀元军》等故事。明代有黄道周《种正妙对尺四座》《敢与皇帝辩是非》《怒斥式臣洪承畴》《慷慨就义石头城》等故事和《洪恩在高安的传说》、《林阁老的传说》、《状元林覆的传说》、《反蒙机智故事》、明末清初
郑成功军队进军漳州天地会起义叵清 留下《郑成功酒醉斩施琅》《创井与剑潭》等许多郑军和大地会的传说。清代还有蔡新 庄臣阳 唐朝彝 面理
许凤等名人的故事和海浪小刀会起义的传说.以及法官司断案的《蛇案》《徐明案》《糊涂官智判糊涂案》《智被蛇毒案》等。
1923年4月元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 留下不少革命传说和歌谣 如《红军由获飞机》《毛泽东借书》《
邓子恢攻打棺木地》《无敌将军刘永生》《王占看巧排四瓜阵》和《送哥参军》《穷人要革命》《苏区政权一枝花》等.
漳州是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相籍地.也是汉族 会旗。高山族等20多个兄弟民族原居地
闻名通进的花果之乡。在民间流传。《阿四山之神灵风》《四日军而朱一贸》《郑和下台湾》湖恐构与望夫台》《三不知法案》等许多关于华侨和强台关系的故事
少数民族的故事和《水讪花》《兰分荔枝》《八卦芦柑》的传说和歌谣。
为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1982年漳州创办了民间文学小报《金盏》计出版16期
发行20多万化 因地区文化局组织采风.陈文和
白莲英参加编辑的《九龙江的传说》、郑惠阳收集整理的《蛇即君与松子脸》黄瑞金和刘汉宗的《兰竹荔枝》沈顺添的恢台风情录》、王雄释和卢旺醒编写的《漳州民间故事》郑炳炎的《陈元光传奇》等民间文学作品集先后出版
博得读者的好怦。
漳州市民间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 省级铁奖 充分显示其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瑞金
刘汉家的放牧《姨妹山》获省优秀作品奖 全国会员郑惠职专著《蛇郎君群与莲子脸获全国出版图书三等奖 全国会员沈顺添故事《台湾为何教条船》获全国民间文学征文 梅峡杯
一等奖专著《故事写作浅谈》获第四届水仙花杯民间文学荣誉奖《吴凤舍身除恶仗》荣获1995年全国故事大赛二等奖.
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家重点社会科研项目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先后发动了全市一千多名民间文学爱好者.深人地进行采风,认真的整理编篆.至1992年6月
完成了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的任务。其中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分卷》l—4卷 收人故事723篇5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漳州分眷》l卷
收人歌谣388首及部分田手小传Z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漳州分卷》l卷.收入谚语5498条、同时还出版县(区)乡(镇)、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47卷。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
具有鲜明 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它依然有着感人的艺术颗大。它是文化园圃中的绚丽花朵.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故事传说 歌谣
谚语.汇歌真、善 美.鞭挞假、恶、丑.并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深受人们的喜爱。
丹青尽夺造化功
绘画是地方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页,是地方文化高雅啡酒的表现。
漳州地区现代意义的绘画.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开元间
素有”以书画之凰阁”之称的钟绍京.被贬任怀恩县尉,怀恩县治大致就在现在的诏安、云霄一带.他的到来 对漳州的诏安等地绘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南宋囵州龙溪人陈津(年)字安卿 号北溪.一生和衣《宋史》却为其作传可见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陈囵追随大理学家乐备直接继承了朱衰的学说,影响深远。漳州人自今还有”陈北溪 好字画
的民谚。并有关于他善书画的传说.流传于漳州泉州一带:陈淳善画八哥.(八哥图)挂在壁上
猫以为是美八哥.意扑上去把画撕破.朱县委陈淳画(佰鸟画)月余本成、叫书匠去推 陈图正在吃甘蔗.即将甘蔗醮墨汁 在肩上点了几个墨点 叫书憧带回
书憧以为太难看,就到街上买了一把新词回去.朱赏一看 说.这哪里是陈先生的画 快把真品取出”。并加以墨点变成百鸟飞落吃米 又传说陈北麓无钱嫁女
就把一生的画作三大箱作为陪嫁.后来亲家因偷偷开箱一着.气得一把将字画烧掉.新媳妇回来急忙去抢 只抢出画有“雨”和壮阳”两幅画。后来婆婆晒谷子
媳妇挂出太阳图。就传说固不是事实.但说明陈淳善画 并在民间有较大的影响。陈淳的绘画作品未见传队元朝则有黄正规(女)善画 以《九附图》闻名的记载。
明代漳州文风鼎盛.大学者黄道周不但增长书法 而且善画。史载黄道周“诗文敏捷.书画奇古 真草隶书自成一家.山水人物及长松.怪石 极其磊落。清兵人关后
黄道周另三千义军赴江西抗岚兵败被执.押在南京 临就义之日 友人持酒食为其诀别,黄道周“饮晓如平时 酣寝达巴”迢“民某索书画
吾朗诗之,不可旷也。”京来纸笔”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 幅甚长.乃以大率竟之.又索纸作水墨大画二怕.残山利水,长松怪石 逸趣横生
题后加印章.始出刑”。黄道周的画作现存于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手中的至少有《松石图》《群松图》、《魁星图》、《陆游像》、
《疏林水屋图》等十二幅
见于前人评述.或从黄道周著述中知有是图的有《天下七松图》《雪石图》等十六幅。其中 《群松图》曾为刘海粟收藏.留下一段佳话。三十年代刘氏为筹款办学而忍痛售出
为此一引出了一段佳话.郭沫若听说此事.赋诗道”大夫二十九.盘回若龙虬.劈面风生寒 当头石怒吼 狡哉存夫子.珠矾难脱手。赢得办学资 驱仍依旧更有大赚头
盛事长不朽。漳州古代大学者的介入.给漳州绘画的发展定下了高品位的基调
时人有“石斋善画,漳州的画家“推黄石斋,徐子冒为最”。徐子管.名大洲,生卒年不详.明漳州龙溪人。《福建画人传》记载.“善花卉翎毛,所画自鸟 羽毛丰满
花卉钩勒巧细 神采奕奕 皆师黄道周”。
比黄道周小15岁,晚一科进士的用安人沈起津(1601一?)也是一代书画名家.年轻时风流调说
曾在溪畔装死抓乌鸦.一时传为美谈.据民国《诏安县志》记载.沈起津“书画人神品。《福建画人传》和《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则称.书画人神品
名流宝之若拱管。可惜现存存世的只有他的书法.却见不到他的画作了。绘画是地方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页 是地方文化高雅费洒的表现.
宋朝的朱星曾在漳州一带活动 他的学生陈浮 现龙海县人 是著名学者又很喜欢书画
对当地颇有影响。明代大学者黄道周擅长书风影响遍及漳州各地。据新编做浦县志》所述.黄道周的国世画作有《十八松图》《陆游像》等25幅.其中《群松图》曾为刘海粟所藏
三十年代刘氏为筹款办学而忍痛售出。为此郭沫若赋诗:”大夫二十九.盘屈若龙虬:劈面凤生寒 当头石怒吼。狡哉存天子
珠现难脱手。赢得办学资.阻球仍依旧。更有大赚头、盛事长不朽。”想不到黄道周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不仅解了刘海粟的燃眉之急还引出了一图画坛佳话。漳州古代大学者对书画的介人.给漳州绘画的发展定下了高品位的文化基调。明代用安的沈起津是一代书画名家。年轻时风流惆说
曾在溪畔沙滩装死排乌鸦 传为一时美谈。据民国《诏安县志》记载沈起津“书画人神品,可惜现在只能见到他的书作见不到他的画作了。
当闽南乃至福建仍处于文化相对落后时.漳州画坛却演出了精彩的一幕.这就是诏安画派的出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陪安的航海业已十分发达
当时的北船途经上海、宁波、天津直至东北旅顺等地。船海业的发达,沟通了温州画坛与当时中国画坛主流的联系。康熙乾隆年间的康瑞.铜山人.善画佛像山水人物花卉.作画时
泼墨淋漓””一抹立就”。留传下来的《墨牡丹》以大写意笔法画就.与明代大写意画家徐渭相近
具有强烈地抒情意味。与康瑞同时或稍后的诏安沈和刘国里等画家.其水墨山水随意点染
天真恬淡酷似未带倪玉林、这几位画家的画风均具典型的文人画气派.他们将文人画传统接续至漳州画坛。后来又有诏安的沈锦洲乘船北上习画
学来了院体画的传统。文人画的洒脱淡雅和院体画的精细华丽.为诏安画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道光至光绪年间出现了一个约数十人的诏籍画家群。他们以师法扬州画派为主 其中有沈瑶池 谢颖苏 江志周等杰出画家。沈瑶池字古松 少年时向沈锦洲学画
中年后人物学黄镇.花鸟学新罗山人。据有关资料看.古松是一个画艺高超而又淡泊名利的画家.朝廷征召他当官廷画家他不去。《中国画家大辞典》记为
乾隆时征召不就”,事情记对了却把朝代给记错了。谢颖苏是个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子,画兰竹的才气直逼郑板桥。民间传说皇帝召他进京画画
他在驿馆里用宫里送来的绢擦茶水.拿甘蔗渣蘸墨汁往绢上乱扔 让微服来访的宰相在目瞪口呆中看他将满绢墨点收拾成消妙绝伦的《百鸟归巢》。
在清末民初开始有了诏安画派的名称.民国初年编的《诏安县志》即有诏安画派的记载。现代画史专家王铁落在其著作拥建画坛史话》中说诏安画派“影响及于全省(包括台湾),所以诏安画派又有困派之称,此话不假。道光年间谢颖苏在省城管抚将军衙门任幕僚.又曾东渡台湾讲学传艺
设计板桥林园,被誉为“留下作品最多 对台湾艺事影响和贡献最大”的”台湾文化史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之一。汪志周
号瘦石山人.曾在闽北设帐授徒.他的弟子陈文台是翻译家林纤的书画教师.林野在《畏庐三集》中写道:瘦石山水精工
虽大屏巨障.域有韵致、兰竹近徐文长。”林料又曾在画跋中为汪志周画艺高俊却画名不传而抱不平。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
诏安画派的杰出代表当推马兆解、林嘉、沈镜湖等人。马兆勤.早年底半工写画法。赴礼部考试途经海时拜访任伯年.后来改变画风“力趋写意”晚年喜欢画水墨写意山水。他的画风对当时的诏安影响很大。林某是马兆群的高徒1904年在厦门鼓浪屿孩在花园开设“东山瑞亭画室
又丢过台湾 他在省内的影响超过了他的老师和同型画家。林莉擅长人物花鸟 他与长乐的陈子备共有的倾明艳丽”的花鸟画风领导了当时的福建画坛。沈镜湖增画人物.多以渔民
乞丐为题材 堪称平民画家.同时他又是现代著名画家沈耀初的启蒙教师。
诏安画派虽是个地区性的小画派 但在八闽大地仍处封闭落后之时
能崛起一个高品位的画派并为世人称道确属不易这是开放宫腔的漳州!大地盛育的文化果实。诏安画派也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它指的是道光至民初的诏籍画家群而不是标示某种统一的风格或一脉相传的宗派。今天
这个画家群也不局限于现在的诏安人,如马兆胶、林某为东山人,只是当时的东山部分属于诏安。因此历史上的诏安画派可以说不仅是诏安的画派而且是漳州的画派。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画派并非坏事它为现代漳州书画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诏安本地更是得益非强.时至今日
书画活动在诏安十分普及而且在普及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堪称雅文化的普及和胜利,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而对漳州各县区而言书画活动日见兴盛
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这不能不说是漳州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20世纪是大一统的封建文化逐步瓦解的时代,是新文化觉醒和发展的时代.漳州的美术青年纷纷走向世界.20世纪中国画坛上有几颗耀眼的明星是从漳州升起的
漳州画坛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平和的周等初是我国老一辈的油画家,1903年生于平和霞寨,1922年考人用门美专.1924年毕业后到新加坡任中
小学图画教员.1925年秋到巴黎.第二年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在印象派画家约乃斯 罗隆指导下研习油画 壁画。1930年回国
曾在厦门美专、上海新华艺专、杭州国立艺专任教。1949年侨居印尼。创作了在量表现印尼风情的作品。1959年回国定居。他是老一辈画家中潜心研究印象派绘画的画家.他学印象派元老毕沙罗那种色彩鲜明
充满阳光感、笔触小巧轻快的画法.又学印象派新秀修拉的点彩画法。在实际创作中将两种画法揉为一体,似写似点倒不乏中国画的韵味.在色彩处理上尽量降低物象的明暗对比.追求色彩的丰富与单纯的和谐统一.使作品近看色彩缤纷
远看又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印象派的神韵。他的作品给人一种阳光灿烂 清新温和 明快优雅的享受 具有鲜明的特点。正如老画家秦宣夫所说
周等初“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色彩画家、晚年他将自己的80幅藏画捐赠给平和县人民政府.平和县政府特建周等初纪念馆珍藏周等初的画。
诏安的沈福文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艺术家.1906年生于诏安太平静下 青年时代先后赴厦门、杭州、北平求学
在杭州求学时沈福文是进步学生。1929年(民国18年)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在林风眼校长的指导下成立了”西湖一八艺杜
后来部分社员为追求艺术新路而另立团体.改名为“一八艺社沈福文是改组后的成员。“一八艺杜” 受 “左翼”文艺思潮影响 思想进步并得到鲁迅的直接指导
鲁迅开办的木刻讲习会即是以“一八艺杜” 成员为主体的。在杭州
沈福文展出进步木刻作品受到鲁迅赏识.但因此被校方开除。1933年沈福文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因参加平津木刻大展被捕。出狱后于1935年东渡日本
由蔡元培介绍人东京松田研究所研究漆艺 回国后受聘湖南国立艺专 随后参与创办中华工艺杜和四川省立艺专.是第一个将漆艺搬上高校讲坛的教育家。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院长、名誉院长、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他创造了独特的研磨彩绘工艺方法.作品融中华传统漆艺和日本漆艺为一体.形成了浑厚朴实、深沉润泽的风格
使传统工艺获得了现代艺术品格。其作品被莫斯科东方美术博物馆、列宁格勒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国立博物馆等收藏.在创作大量作品的同时还编写了《漆器工艺技法撷要》《中国漆艺美术史》等著作。1988年和1989年沈福文两次将自己的藏画分别赠给漳州市人民政府和诏安县人民政府。
沈柔坚是在中国美术界有广泛影响的漳州人。沈柔坚.原名沈较理.1919年生于诏安县东城村.自幼喜欢画画.从临摹《芥子国画传》开始学习中国画
其启蒙老师是沈耀初。同时深受闽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影响,他说民间艺术”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的种子.一直使我保持着对民间美术的欣赏,成为我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养料。1935#考人省立龙溪简易师范美术教师黄稷堂在艺术上给他很大影响
国文教师郑畴则将他
引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沈柔坚到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开始木刻创作。1949年.随军解放上海.在上海军营会文艺处从事美术创作。1962年当选为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4年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并受聘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89年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历任第九第七、第八届全国美展评奖委员会委员。
沈柔坚是个有完整艺术思想和深刻艺术见解的画家。在战争年代他主要从事本刻刻作和战时宣传画创作.为革命战争服务。解放后长期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文化领导工作,从60年代开始多次出访欧洲,对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有直接的了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明确的艺术观点.他认为艺术“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
并主张艺术创造要敢于冲破成规俗套。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他大胆借鉴西方巴比仲国派、印象派、后印象派 野兽派、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精团.以致在”文革
中被成上“沈凡矿(荷兰的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的帽子而受批判.在80年代.沈柔坚的木刻版画将中国民间绘画、野兽派、表现主义的特点融为一体.强调色块对比与平面构成.尽量削弱画面的立体感.具有强烈的现代艺术格调.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艺术面貌。沈柔坚.在版画创作中达到了他的艺术顶峰.并在中国画创作中进一步队
扩大这一成就。他的中国画创作充满了创新精神
虽然画的仍是花鸟山水.但墨色厚昆线条强劲、气势磅民全无传统文人画的温文尔雅、优用用移的情致.而是在作品中尽情地抒发〕画家的恐怕、他将中国画的大写意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了独特的魁力。沈柔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画家.他在作品中坚持以色墨
线条等纯绘画语言抒发性情.这个原则与康定斯基
诺尔德、河同西卡等表现主义画家是一致的他们说“我觉得线条与色彩最能直接表现作画者的感情。”因此他的中国画不借助诗词等文学手段来点明或扩展画作的内涵
地的中国画作品画完后往往只签名盖印
即使是”诗情画意”的内容也靠纯粹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而不是借古人或今人的话句来点染所谓的诗情。这样做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模式.调整了观众的欣赏期待
也使得他的作品与传统水墨画拉开距离而具有了现代艺术品格、这样做看似省事但实际上是绘画创作的难度更大了 对绘画技巧的要求更高了。
沈柔坚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显示了他非凡的艺术勇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现代艺术的印象派 表现主义等流派处于受批判的地位
被当成与社会主义文艺格格不人的东西.而沈柔坚早在家50年代就开始借鉴四方现代艺术 正如刘海粟所说.“作为画家.柔坚是一个艺术的大勇者。”
在中国美术界的知名画家中
漳州籍的尚有著名版画家林仰蝉.诏安人抗战时期任连《新华日报》等报刊的美术编氧解放后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单位工作。韩柯.诏安人.董名油画家 为徐悲鸿得意弟子
在北京解放军某部工作。沉默.版画家
中国画家.为香港知名画家.近年来创作成就颇巨。汤沐黎.华安仙都人.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班.198l年选派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意作品顺王别姬》曾轰动一时.后移居加拿大。
20世纪80年代漳州画坛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画家沈耀初的归来。
沈耀初(190-1990)论安县杜渡村人
从小便喜欢画画树枝瓦片墙脚地面全是他作画的工具场所。人学后开始用纸笔作画并初显才华,以致塾师请他画扇、当时的诏安画派名家沈镜湖见后大为赞赏并收优耀初为徒。用年时期在漳州
汕头辗转求学 两地的美术教育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他虽想赴海求学但家里无法提供所需学费
只好返乡教书谋生。此间从朋友处间接了解吴昌硕的笔法.他大胆吸收这种与诏安画派不同的大写意画法 一时让乡人大吃一惊。1947年他去厦门举办个人画展
未受赏识,当地报纸竟然讥队”笔大如椽.有八大之风.只可自娱,不可见世。”1948年他只身赴台,想看看台湾的画风并买些农具回家办农场.没想到风云变故
海峡两岸隔绝不通.以至在台湾一呆就是哪年才得以回家。在台湾的前20年几乎居无定所.由于没有教员证.不得不在水里、西队自南、斗南、苗栗 二仓等地轮换任教
最后在台中雾但农校退休。1966本沈耀初退休后隐居于南投县中兴新村农庄万了园破旧的农舍。在此之前沈耀初虽也曾偶尔送作品参展,但均未遇知音。隐居农场期间对世事不闻不问唯有专心作画画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1973年台湾《艺坛月刊》发行人兼艺评家姚梦谷偶然在校用店见到沈据初的作品
对他的作品极为赞赏 特地专程拜访沈据初并推荐他到台湾 国立”历史博物馆画廊举办画展 画展使台湾画坛大为震惊.1974年沈据初荣获台湾画学会金爵奖 被誉为与张大干
黄君壁齐名的中国画家。1987年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评选10位台湾代表性画家(又称台湾十大画家)赴国外展览,沈耀初名列其中。1989年6月
沈耀初终于回到他阔别41年的故乡 返台后同年12月分别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新光美术馆举办回顾展。1990年6月再回故里
同年10月24日因癌症病逝。家人按他的遗愿让他长眠在故乡南山之麓。
沈耀初回故乡时出资兴建“沈耀初美术馆
以珍藏他从台湾带回的作品。1991年夏天沈耀初美术馆落成.收藏沈耀初备时期的代表作120幅,馆内设展柜展出部分作品。
沈老先生曾说他一辈子尽兴尽意所做的事唯有作画.70年的时光大都耗在纸笔墨现上“是来自天性的喜好”因此他的画显得朴实亲切
纯是他的人生际遇和自然秉性的真实表现。他说:紧因生长农村.泥土气息甚重.一生与富贵无缘、”综观他的作品 多取材于乡间的家禽家自
山野韵味浓郁。他画的《狗知家贫放胆眠》更是他隐居生活的写照.一无所有却悠闲自在、又如《破巢雏鸡图》寄托了对故乡老弱妇孺的思念,画破巢下两只失护的小鸡并题”癸巳除夜见邻舍敝筐一具.中有无母饥雏三两哀啼其间
是殊萧索抢掠。缅怀桑林老弱妇孺.其流离道速.辗转为壑者.厥状较此推更惨,爱作破巢雏鸡图十以资志慨云耳。”令有相同遭遇者见此画而不禁清热泪下。
作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笔墨成就。他的笔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厚重而豪气洋溢.以篆箱行草笔法人画 形成了 重、大 拙、见迟
的风格。最能体现他的创造性的是他的现代笔墨意识:冲国画是一笔一笔构成的—一每一笔都是一个形状.一个大的形状虽无设计好了
还要许多小的形状组合后把它表现出来—一集合这许多小的形状.就能使这大形状完成。他在作品中将每一笔的形状与物象的整体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格到好处地解决了笔墨与造型的矛盾。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令人耳目一新。
沈耀初传奇式的一生确实耐人寻味。他以他的执著和毅力、几十年的隐居修炼.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成就,他的成就展示了传统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和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他的艺术历程是在继承徐渭、八大
齐白石、吴昌硕的基础上独辟增径
顺造学养、意识 逐渐求进 以达致自然表露自家风貌”。他生于大陆东南一隅的诏安县.隐居于台湾的乡村
却创造了全国顶尖的艺术成就.推进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他虽在台湾成名
上海吴昌硕研究会的画家和理论家说沈耀初先生在大陆也是当之无愧的十大画家之一、沈柔坚说:超初先生独特的艺术创造.将在我国画史上永放光芒.”
沈耀初先生生前淡泊名利 身后也只是以他的作品 他的经历默默地启发后人不懈地攀登艺术高峰。每当我们走进沈据初美术馆 面对那些精湛的作品
总会有许多感慨和许多的启发。
当我们回顾那些著名画家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启蒙老师大都是主要在漳州本土活动的画家。正是这些画家和美术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也正是这些在漳州本土活动的画家将造型艺术介绍给人民大众
主富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添上绚丽的一笔。
黄稷堂(19O3-1985) 原名则自字尧民 号湘道人.晚号稷斌生前为漳州画院院长
是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22岁考进*海美专 师从刘海粟、潘天寿、诸闻的等名家.毕业后回漳州执教,传播新美术思想,教导学生要多学美学理论、多观察
多写生、多作速写.沈柔坚就深受他的影响。他的中国画承习八大山人、石涛.徐渭 吴昌硕、开白石画学.形成自己隽永简练、空灵超脱的风格 以花鸟画著称
惯用左手作画右手写字。50年代蒙受不日之冤而在画坛沉寂30余年1983年得以平反昭雪。1984年筹建漳州画院并任首任院长。
林使龙1939年生,龙海币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美协常务理事、漳州市美协主席
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师。70年代曾创作国画恻医又过大娘狲人选全国美展.是福建少数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之一.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优秀的作品。主要从事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
有作品《水仙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林波龙具有突出的绘画才能 而旦在美术界口碑甚好.可惜英年早逝。
李淑华 女.漳州市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家。主要从事工笔人物画创作.70年代有一工笔人物画作品人选全国美展。她与林梭龙同为漳州美术界的佼佼者。
林少丹.1919年生.东山县人14岁起画壁画和制作工艺瓷雕 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画写意古装人物,线条勾勒与阔笔落墨结合.造型简练生动。所画钟偏在闽南极为流行
成为闽南民间画钟馗的模式。其作品《钟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现任的漳州市美协主席、漳州市艺术馆馆长林育培 油画家;漳州市美协副主席
漳州市展览馆美术设计室主任曾坚中国画家
漳州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闽南日报社美术编辑黄启根.他们除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勤奋创作外,通过他们的工作直接地影响和引导着漳州的美术活动
漳州美术活动的成绩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诏安已故老画家沈汉帧门910一1978)、徐序行(191一1990)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了许多书画人才。沈汉帧少年成名40年代曾出版《沈汉林花鸟画集》临石楼画集》。徐序行曾任中国美协福建分会筹委会委员
理事 笔墨修为境界甚高
影响所及随他学画的晚辈皆能注重笔墨功夫的修炼。诏安书画界仍在辛勤创作的老先生各具特色.许沙治诗书画兼擅,笔墨简约含蓄、韵致冲淡清雅。沈荣添笔墨纯净敦厚
色彩雅丽轻松。高继文笔墨生或.赋色清雅、沈吉文用笔挺拔.意境深远。好百引大胆雄健 富有生气。在他们的影响下话安学书画的青少年十分讲究笔的功夫
因此在书画普任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笔墨水准。
漳州市最有特色的画家当数沈冰山先生了、盲人沈冰山眼睛虽盲却增长画画 笔致苍劲、造型简括
构图奇崛、曾在福州、上海、北京举办个人书画展 所到之处领闻媒体纷纷给予报导 并引起京沪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的画令人惊叹而他的精神更令人佩服。
漳州市的群众性书画活动的成就也是值得一提的 我们拥有龙海市——现代农民画艺术之乡 诏安县——书画艺术之乡 漳浦县——民间剪纸艺术乡
全省8个绘画艺术之乡我们漳州就占了3个。
漳州各县区市尚有一批颇具实力的中涉年画家.人数众多恕不—一列举 但他们预示思漳州画坛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相信。
当代漳州书坛回眸
漳州书法的发展源远流民 代有出新。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 其书风在九龙江流域可谓领风气之先
给九龙江流域书画艺术的发展留下深刻和影响。明以漳浦铜山人黄道周为代表 把漳州古代书法提升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高度。明末清初以后
漳州虽曾一度在书画方面进人兴旺时期 但就历史长河的起伏看 它已由巅峰滑向低谷。这种落潮现象一直延续到当代.延续到“文革”后期。
大地复苏.一批民间能书者带着浓用的民间色彩和沉重的步团缓缓走来。
书写的民间性。芗城的马海髯 魏宝贵、范益民、渡和陈间阳龙海的林颖
平和的曾命追捕的洪和海 林跃文陈瑞林;云霄的高张帆施戏弄 张八卦 许燕 方启德、柳鸿溪 东山的洪干学 沈振东 马驰。诏安的沈吉文
沈荣镇、许沙治等、这些老书家影响一方 成为群众书法的学习的样榜。
表现的多元性。在民间 漳州出现两个很有趣的现象 一是民间书家很受群众的欢迎。比如
许多群众对马驰 沈言文的字十分喜爱。二是漳州地区出现中国书坛奇人吴协生.以双管同时写异字
技巧独特.操作新颖猎奇.写镇福联,为许多领导人、海外侨胞挥毫赐题.一时传为佳话.影响海内外。
效法的继承性、随着书法的开始复兴
漳州各县中、小学生、青年人就近拜师的现象异常突出。这种不遗余力的师带徒继承方式
与各类书法业余学校的兴起以及自学碑帖遥相呼应.为漳州书法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览大赛,给江州书坛带来影响和动力。
展览,给漳州书坛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动力。以1990年为限
此前有两个展览引起漳州书坛的震撼。一个是全国性展览,即惊州市政府举办的《漳州统一祖国书法展览》;一个是全省性展览
即《福建省青年书法征稿比赛》。从1985年到1991年.漳州书家的作品大量投稿多种展览和赛事。郑玉水。柯云瀚、方闻达 阿介川 淋墨、孙文垠、优惠文
王作人、陈间呼、魏宝贵 时沙田、苏龙生、沈荣添等在全国各类书展中人选、获奖。1991年6月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书坛瓣人作品展中”,或木图
方闻达、许介川等三人作品人选 首先敲开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大展览”的大门。
八十年代初 中国书法家协会福建分会在漳州成立
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给漳州书坛吹来一股春风、漳州书协成立于1985年.当时首批会员大多数是民间影响较大的老同志。青年年人则很少。
1988年.以漳浦县文化馆为依托.在李木教、柯云瀚 方闻达、兰君植等倡导下,成立“漳州市青年书法研究会”聚合了全市青年书法爱好者二
三十人。他们经常集会、交流作品、切磋技艺 是漳州最早的书法沙龙。
此外.冻方书法研究会”“市职工书法协会、“丹诏书画杜
鹦海书社”漳州市老人大学书画协会 等等.对漳州书法的普及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展览”成为漳州书法劲旅的主要竞技场。
围绕“三大展”漳州书法界走过奋斗、希冀、崛起的历程.九十年代初 漳州书坛拥有一支由二
三十人组成的青一色的中青年书法家劲旅.驰骋在中国书法的竞技场上。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大展中 漳州书法成绩斐然全国展:1992年第五届
郑玉水、方闻达人选。1995年第六届 林仲文获奖 李本教等6人人选。中青展:1993年第五届 李木鼓一等奖 方闻达等4人人选、1995年第六届:李本教一等奖
沈届文获奖提名 黄坤生等10人人选。1997年第七届:沈舜乾等10人人选。新人新作展.1993年第二 2四届:方闻达等12人人选、楹联展:1994年第一届
李木教金奖 何玉瀚银奖 蔡乙鹉等11人人选。1996年二届 柯云瀚、陈白钟金奖,陈中华铜奖 林仲文等6人入选。1999年第三届:柯云瀚获银奖.优惠文获奖提名
林仲文等6人人选。正书展:1996年首届:沈舜乾人选:1998年第二届沈惠文获奖。行草书展:李术教等8人人选。扇面展:1997年首届林仲文等9人人选、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柯云瀚、李木教、方闻达人选。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办的重要展览中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李术教等4人入选1997年兰亭奖、牡丹奖中,柯云瀚人选。在199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综合奖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中
柯云瀚 李术教获银奖.在省政府举办的三年一筐全省政府最高文艺综合奖“百花文艺奖”中 首届李木教二等奖、方闻达获三等奖(全省3个获奖.一等奖缺)。二届:柯云瀚
陈秀钟二等奖.沈惠文、林仲文三等奖(全省4个获奖 一等奖缺)、在《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的'99《中国书法》年展中
打云散沈唐文的作品人选(此展征稿对象为三次以上入选中青展作者 被喻为最高水准的展览)。此外.在各类书展中 我市的黄坤生、李力、黄榕城、吴燕明
钟晓平、林学东、沈亮光 陈中华 蔡乙科蔡汉长、邓建民、罗觉华、谢荣伟 李毅、吴友元 江汉华、沈顺成许崇伍、林汉真 杨文乾、兰君植、黄思忠、谢龙绥、陈勇钟
王高升、陈海魂时启生、陈东河等也多次人选。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漳州刚刚开始崭露头角 在1999年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论文评选中
打云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雅书法的理性审视》一文人选。罗觉华的《振叶与寻根,观澜而索源》被评为评为二类论文。 1998年,在中国书协
美协合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当代书法卷》中(收人全国200名著名书家代表作
全省6名“《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是《中国美术全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后续延伸,二者为有机的组合体。而作为官方对20世纪书法的历史评定.《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书法卷》的出版则标志着20世纪书法历史地位的确立)我市柯云瀚、李本教人编。在全省历届书代会上.已故的市书协主席郑玉水曾任省书协常务理事 在1999新一届书代会上
现任市书协主席柯云瀚当选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或木教当选理事。
漳州戏剧源流
漳州戏剧的兴起与发展和中原文化南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漳州一带主要生活着“蛮很”的少数民族 从晋末水嘉之乱之后 就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
特别是后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父子奉令李军人津.井于会供二年(686年)上建州表 获准后 陈元光率领的宁原姓大军在漳州落地生根.从此 男生女长通落息
五十八氏交为婚”并传来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易来耗而为犁 不问地之坚强轻弱 奠不在使、”令“荒接如是 几疑非人所居
的漳州变成“花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带来了“中军乐吹 大鼓凉伞 等文艺 陈兀光的诗句”父老吹龙矿、“和之美工萧
就是对漳州文艺的具体描述.也说明中原文化的传人.给漳州戏剧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家314年间 漳州僻处东南偏安一隅 经济
文化都得到顺利的发展 朱份在《跋吕仁南诸公帖》云“靖康之乱中原涂炭 衣冠人物 年在东南
天旋地转 闽浙及居于天下之中。”由于经济发达
文化也繁荣,宋元符元年(1098年)漳浦县挂有“弦歌堂
漳州府志补遗记载.”林虚极(道士)于家和年间(lll9—1125年)晋京参加上科试,中琴科 引御前奏琴
宣台赐资.佩金鞋 号金法郎 后乞归漳、”戏剧也于这个时期兴起并得到发展。据《朱子守潭迹实》载.“朱先生守临漳 末至之始 困郡交民得于所素 林然望之如神明
俗之淫荡于优戏者在悉屏班通。”朱竟于绍熙元年〔1190年)知漳州,可见在他上任之前,漳州早有优戏存在O著名戏曲史学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知中说.”(续墨客挥剧(卷七):王子员初平国可.边题宁匍.讲武之暇,国教军士为评鼓戏.数年间进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同
皆之由初制仇朱家在漳州料也见过这种评鼓戏.珠子》(卷一百三十九成:“如舞评就其间男子、妇人、增资杂色,无所不有
但都是假的。”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年--1269年)在家居时喜有《灯夕二首》,其中《评进》将有“本子流传自柳营”同向
柳营则为漳州九龙江西溪与北深交会处。由此可见.漳州于宋时流行者评进戏。北来龙溪人陈淳在《上增寺丞论淫戏》中因看不惯当时盛面为“随俗”
的乞冬戏.给她罗列了八大罪状“欲望台判 按榜市} 明示约束:并贴四县各依指挥,敬槐诸乡保甲严止绝。(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据此把漳州乞冬戏断为中国南戏之一.是中国戏曲形成的里和碑之一.这也是洛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件荣耀之事.明以来,由于海浪月港的兴起.“所资金钱.岁无虞数十万.公私并越.其范天子云南湾也厂
张四在《清潭风俗考》里说.漳州当时的农民极力扩大耕地.城市里头 有多种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常有住在委同穷基的人.成为暴发户
从前的败屋矮墙..化为画理雕涂(龙溪县志》卷23记载当时津市以”孤屿遥屯前代不啻瘠土.忽而声名文物.成为东南一大都会。”这么优厚的经济实力,给漳州地方戏曲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1992年5月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是最好的证明。《明刊闽南戏曲统管选本三种》以下简称(明刊三种》)是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发现前卧在那里的明万历平辰(1604年)由李碧峰
陈我含于海浪刊刻的《满天着》和明万历年由漳州林景最刊刻的《钰妍丽锦》 明万历年间漳州洪秩衡刊刻的《百花赛锦》的三本戏曲选段和统管如集。这个前所未有的发现
对回南戏剧史以及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无疑是重大的贡献!《明刊三种》之第一种《满天春》收录了“明戏十八队
实际是18个折子戏,在其上栏还收录146文唱段的曲词《明刊三种》之第三种《钰妍丽锦》和第三种怕花赛锦》中收录了13支唱段的唱词。这些折子戏和唱段皆选自南戏《刘智远》佩文学》《朱文》等27个剧目。《明刊三种》的发现.工见明代漳州一带戏曲繁荣之一斑.也印证了中国戏曲史的”始于京
盛于明 的论断。
清代各路戏剧流人漳州 经宋
明的戏剧熏衡漳州一带的风俗已是每节必有戏。《云霄县志》记载:俗淫于潮戏,每岁一街杜最少演出十数已所赞不食 其演出的剧目之丰富甚至编成民吸.天马场 持雨伞
敢(盖也)大姑.大姑你来我不知 做戏做伯阳(《蔡伯喈》)”;伯喈吃米糠
做戏做刘观《刘全进瓜剿)刘刚去刘Rj&戏做郭华(《郭华买胭脂》)郭华买胭脂.做戏做姜利《姜诗以四记》)姜待会栩杀 做戏做英台〔《梁山伯与祝英自》卜英自是查共
武松去拍虎(《武松打虎》);拍虎没死.大老爷史鉴地理、”入清以来在漳州一带流行的戏剧很多.据漳浦人氏蔡爽于乾隆十三年(174年)成书的《官音汇解释义》中记载.有唱官腔的正音戏
唱白字的泉脱 做大班的昆腔 做九角的四平戏.唱期调的潮腔,唱小曲的采茶戏.抽交助的傀儡戏 以及“通音”的乱弹
罗罗等。而被称为漳州老戏的闽南四平戏在漳州一带可谓盛极一时.现保留在南靖县的四平戏荣华班一对守岛可为资证、该戏班成立于光绪十三年(188年)牙级为朝廷官员所赠
一面涂写“荣华投
另一面涂写24个演出的剧目
其中有《状元游街》、《金花报捷》《百花赠剑》、《断机教刊等、当即民间流传这样的戏谚.”荣华看一出胜过咸菜烧肉骨“荣华吹
热闹围子胚(年轻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兴建于洛州市新华路达聪巷内万寿宫戏台是江西商贾来没兴建同乡会馆时修建.每年皆请江南戏班或过境戏班演出
难怪乎《同安县志 礼俗》载:“昔人演戏 只在神协一光绪后 始专雇江西班及 石码戏”。
漳州终于有了自己语言声腔的戏曲——芗剧。芗剧形成于台湾 但是孕育这种剧种的主要基因是漳州的方言体系、漳州锦歌.由这2个因素构成台湾歌仔戏(芗剧)的道白和主要声腔
热度加上车效 采茶以及中原传来的各种戏剧的表演而形成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歌仔戏传回大陆 这个新兴剧种回到她的基因怀抱里 立即风靡一时 在漳州
厦门,甚至扩展到泉州地界 所有的戏剧为为生存.几乎都改弦换输演歌仔戏.歌仔戏在大陆流传中 以得到充实和发展1954年得名为会剧、在漳州地区除靠近潮汕地区的东山
诏安 云霄 平和4个县份以潮剧为主兼流行套剧外 其余县(区)皆以芗剧为主。芗剧这个剧种已成为福建省六大剧种之一 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交流中
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流传在漳州地区的千姿百态的戏剧.近1000多年来给漳州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陶冶人们的情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漳州布袋戏
木偶戏在旧时统称为愧侃戏。布袋戏即掌中木偶戏.又称“指花戏”、“是戏”傀儡戏剧种之一。
掌中木偶戏的历史上有1000多年、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一幅壁画《弄雏》画中一位妇女用指掌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 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
漳州何时有了布袋戏.年代来洋。但南宋时.漳州演傀儡之风已相当兴盛, 以致惊动官府
下令禁戏。漳州知府朱党于绍熙元年(1190)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股灾析福为名 敛掠财物.装异傀儡。”
漳忖略地请中叶以来
大显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 形成若于不同流派 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
各有特色,“福春”派创始人陈文湖“福兴”派创始人林鹏100多年以来.已传承八代人.鼎盛时期 各类班社100多个。1921年前后 龙溪 海澄 春 派尚有“但福春
等十三规“兴 派有“金堂外 五个班。漳州布袋戏还远传周边的广东 台湾等省。湛江地区的单人木偶就是明万历年间计年)从漳州一带传去
十粤西单人木偶表演弄打.仍保留漳州布袋戏形式;台湾北管布袋戏的道日用漳州腔
故台湾学者也认为是从漳州传入。而目只有台湾与治州才称掌中木偶戏为布袋戏.中可见两地艺术渊源之深。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
漳州布袋或受尽波折摧残.几乎难以为继 四十年代末已奄奄一息 许多著名老人都改行以说书当小贩度日或回家种田。
解放后 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 渗
州布袋戏进人一个新的春天.是布袋艺术向全国传播和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1951年5月龙溪县成立了
漳州南江木偶剧团选出郑福来为团长。这个团是漳州第一个共和班制的专业布袋戏班。集中了郑福来的“正来福春班 和陈南田的”新南福春班
的老班底;1953年漳浦县成立了以杨胜为团长的艺光木偶剧团。这两个团在1959年3月合并为龙溪专区木偶剧团 1959年11月省文化局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剧团。同时
龙溪等地的布袋戏老艺人吴长元、在饭、蔡清根等人也先后出面组团,到五十年代末,全区专业、半专业的布袋戏剧团已达到25个。“文化大革命”中
漳州的地方戏曲剧团全部横遭强制解散的厄运 布袋或是幸存者 虽然它只能作为木偶演出队附同于文宣队。”文化大革命
后.龙溪地区木偶剧团(现名漳州市木偶剧团)恢复为省重点剧团
是唯一实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受到特殊保护。此外.全市尚有30多个民间职业班社.从业人员近40000人。
从1956年9月漳州布袋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胜、陈南田参加国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木偶艺术团首次访问前苏联、捷克、彼兰以来.漳州布袋戏的足迹已遍及欧、亚、澳、美洲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杨胜、陈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万春打虎》于1960年9月参加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比赛,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各得金质奖章一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一代的治州布袋戏表演艺术家频频走出国门
为祖国 为榜州争得更多的盛荣誉、外报纷纷以《中国福建木偶戏如台风袭击美国》、《最精彩的中国木偶戏》仙人的中国小演员》、《出种人化技艺高超》等为题
高度评价漳州布袋戏艺术。 1994年7月由漳州市木偶剧团和省艺校漳州木偶班师生组成的木偶表演团
参加了德国94年尼古拉木偶戏剧节、大会组委会授予“特别优秀表演奖”。木偶头雕刻艺术家徐竹初父子的作品也先后到过香港、美国新加坡、台湾
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国外艺术家誉为“世界第一流艺术
漳州木偶头则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漳州布袋或高超的技艺
早已在建国初期就引起电影界的注目.1952年12月《大闹天官z被拍摄人新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闽南愧憾戏》1956年又有《蒋干盗书》、《路打不平》(即《霞万春打虎》)由*海电影厂拍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艺术片《中国的木偶艺术》。改革开放以来
漳州布袋戏又跌身荧屏 拍下憔旋风李剑、《岳飞》等优秀电影电视艺术片。40多年来漳州木偶剧团的艺术家先后与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厂中央上海、福建。漳州电视台台作摄制了67部(集)电影电视片。日剧团编演的《如此打虎英雄》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双洲现场直播表演.开全国木偶戏进人《综艺大观》之先例。
漳州布袋戏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实 据老艺术人郑福来 杨胜 陈南田 在饭等五十年代中的口述.共有传统剧目319个(1561本)O到1962年底共完成记录本戏* 个
坠仔戏71个.由福建省戏研所和龙溪专区文化局注释
编印《福建省传统剧目选》(龙溪布袋戏L集,选出优秀传统剧目8个钢人《中国地方戏曲集成》〔福建卷)。布袋或有“隔诺说古”的特点,许多老艺人善于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历史通俗小说
民间故事编戏演出。最多的“三国”戏有115本。其中老艺人郑福来就积累、保留有日夜场不重复多达一年半的演出剧目。他表演的”坠仔戏”以丰富而精炼
形象而通俗的群众语言.常令观众捧腹大笑.并从内心产生了共鸣。同时,著名剧作家陈开除庄火明等人也写下大量新编古装现神话剧、现代剧
儿童剧、童话(寓言)剧、课本剧以及小品等
并在全省。全国的会演、比赛中屡屡获奖和久演不衰。《大名府》被称为漳州布袋戏的明珠.上演已达万场以上;大型神话剧《针馗元帅》参加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获木偶艺术创新奖、优秀木偶剧本奖、木偶布景设计奖;《八仙过海》于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
获演出奖1992年9月《狗腿子的传说》参加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导演奖和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等。1994年10月《两个猎人》参加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举办的”全国专业院团几重木偶皮影戏金猴奖
比赛,囊括了最佳演出奖等6个最高奖。庄陈华、洪惠君被授予“中国木偶表演精英 称号;漳州市木偶剧团获“全国木偶精英变革单位”称号。
布袋戏的表演精巧、灵活、轻便。既适合于成年人.尤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又称得上是“老少咸宜。布袋戏偶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
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民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右以同时表演两个怀格、感情各异的偶人。漳州布袋戏被称为北派.是因为它用北管演唱.有别于唱南曲的泉州出中班。北根布袋戏的特点是:京剧风味,扮演武戏、短打戏,动作较快灵活,善于刻划人物性格
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动作.这个凤格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艺术大师杨胜在《蒋干盗书》一剧中 双手分别操纵蒋干与周瑜
把两人在台上的斗智表演得淋漓尽致.刻划人物性格人木在三分。在《抢亲》、《浪落子》等剧目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另一位大师 古籍的陈南田增长表演 金殿戏
和”武打戏”,武打动作准确、明快 干净、利落 他在《独木关》表演薛仁员病挑安殿宝和《大闹天宫》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也很深刻和生动。其他名老艺人在饭
吴长元等人则在官袍戏中演包拯、关云长等人物也各具特色。
昔时,布袋戏的舞台是六尺长的“一字合”弄偶者只设正、副手两人
井里进行表演.受到很大限制、解放初郑福来和陈南田师徒一次从“坐式”改为“立式 的变革
导致漳州布袋戏艺术的全面革新和发展.使布袋戏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日臻完美。“坐“立”之间的四革的直接效应就是舞台容量的增大.随之木偶的加大
舞台美术的革新都成为可能戏偶的表演更加逼真、细微和行档化。时表演艺术的革新.杨胜的贡献最大.过去布袋本偶表演不注重下身
移动台位一幌就过去.杨胜给戏偶雕刻龙靴、穿彩神、模仿京剧的台步。为解决表演者步伐大.戏偶会步小的矛盾
他琢磨出一个股脚步”的办法.即所谓“跨大步.走小步”表演者一步跨出10寸,由回九寸 台上的戏偶就日移动一寸。此外
还在基本协的训练上增加了”腰旷、因功”解决了舞台加深之后产生透视上的差距。以上种种的革新都直接进人培训的教学内容.所以导致后培养出来的新人.基本功更加全面和扎实.并为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从五十年代末的漳州艺校木偶科到现在的福建艺校漳州木偶班.已培养出来一大批的后继力显
有不少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杨烽 庄炼什米亚来 郑如愕 陈炎森.以及更为年轻的吴尧亮 洪惠君 庄晏红
已是当今漳州布袋戏中的中流抵柱.他们旧师辈的名老艺人共同在提高表演艺术 创造木偶特技等方面硕果累累
并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漳州布袋戏在民间也相当普及利活跃, 职业剧团不少是以家匿为丛础组成.夫妻团。父子(女)班 甚至祖孙三代同一团 比比皆民
小学和幼儿园织也有兴趣小组。多城区巷Q中心小学红领巾木偶剧团更是名声在外1993年他们两次出访.1991年l1月文化部少几司举行“全国部分省市幼儿不仅调得
他们参演的5个剧目全部获奖.奖项奖级为各代表队之冠。
漳州布袋戏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斐声海内外的“国宝”这个誉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大文家郭沫若先上1962年初参观看了龙溪地区周罔剧团表演后
写下一首《西江月》词曰“创造倡人世界.指头灵活十分.何况且生五用、解放以来出国 伽今欧美知名 奖章金质有定评.精上再求精进”。
漳州木板年画
中国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 早在汉代 在门上画门画已形成风俗 含有“御凶& 的意思,特别是在旧时农历新年.既说贴上一对门神
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也有装饰门板的作用。最早门神画的是“神答 和”郁垒
这是两个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的人物.传说他门会用学素抓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暇虎
因此古代为了辟邪 就把”神茶“郁垒”和老虎画在大小门上。传说唐贞观风李世民梦中以为宫中闹免 夜不能寝,大将秦款宝
尉迟恭就自愿镇守在宫门前,以防邪困扰乱.目为其壮胆.宫中果然得以安静 后来李世民为免其用守宫的辛劳 就命大画家吴道子为二人造像.张贴于直门
这个习俗便沿用了下来。
在敦煌石窟中已经有发现木刻《金刚经》其中有木版印制的佛像.这是最早的木版画,《五代会要 经落》记载“后盾长兴三年
中书门下奏,借依石经文字 刻九经印版。这可能就标志着雕版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了 在当时.雕版印刷确有许多好处,《朱子语类》
论语写道:我只是一个印版印将去.千部万部虽多
只是一个印版。”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主要也只用来印刷佛经和少量的书藉.被民间利用得最好的就是印制年画之类的民俗用品了.所以,到北宋年间
就出现了彩版年画。《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 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好.桃板…”。《东京梦华录》记载这种事.说明这是一种新生事物。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最早雕板.是出土于北宋巨鹿城址的二片雕版。其中一片长方形长59厘米.觅153厘米,枣木质.作一面容端雅的女像.身穿宽大对襟长衣.双手交叉合掌上仰。衣上有变形团龙纹饰
中间系一花结.右侧有对称细长团带两条 头戴花朵形饰物 雕版刀法纯熟
线条道劲有力,经鉴定为是北来时的雕版原件.也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年画雕版之一。木版年画到了明代已是相当普及了 风格上继承了来元版画的遗型
井且形成了这一形式的独特表现手法.多用图案纹样,形式庄重,刀法雄健.粗扩.黑白对比强烈,色彩明快。清代康熙以后 中国民间雕版年画创作进人了极为繁荣的时期
并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 山东潍县的杨家埠年回 河南的朱仙镇年画 河北的武强年画 山西的晋南年画 陕西的扶风年画
风知年画 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安徽阜阳年画,福建的泉州年画 漳州年画 广东佛山年回
湖南辰州年画等.几乎各省都形成了代表该省松地方文化艺术特征的年画创作中心。
各地的木板年画工艺大同小异.基本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
国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 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镇年画,有用九版印制的
而桃花坞木版年画只用红黄绿蓝黑五种色彩。杨柳青年画则采用雕版印出轮廓线条.再以人工填色星染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先印线条.人工填彩完成后再套一次金线版;而晋南的木版年画喜欢以画上配诗.字画 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画还很注重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如桃花坞年画
传统题材还包括“姑苏万年桥”玄妙观庙会 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群众喜爱。
传统的木版年画线条单纯 色彩鲜明
多用大红大绿大黄.且以原色为主.少用复色.表现的场面热闹。内容上可以为喜庆吉祥,避邪厌胜二大类。由于木版年画印制方便,价格低廉.题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
所以广为中国老百姓欢迎.直至成为中国民间造年过节.办理婚庆喜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广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代的漳州木版年画就很兴盛.已经有数家作坊出现.如“曲文斋”“多文带”等 而发展到掴代
更有“胡庆堂””俊记“锦源堂“永华堂”文华堂”“多艺斋”等12象。其中最茗名的是颜姓家族开设的 颜锦华书地
颜氏明永乐间从外省迁到永寿县,不久后又迁人漳州
定居于洋老刘 颜姓家族世代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开始创书并兼印制木版年画
表画、刻、印的年画作坊(俗称红剧拥有60多名医师作品达200多种。之后又分设了“锦源堂”使记“永华堂“文华堂”等名号 在漳州地面上影响最大。
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自张.主题突出,强调图案性.装饰性 纯朴田雅,色块雄浑,好用大红大绿.对比显明。
线条上继员了北方木版年画中的粗扩简桔.又流露出漳州人的纤巧细既是有乡土气息。一般采用五块雕板分五次套色印制几乎不用手工渲染
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县称年画中之一绝。
漳州木版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平日常见的题材有”五谷丰登”、“胖娃娃、“一团和气”、“莲生贵子、四季花开””三阳开泰
财神”。“根绿寿”以及戏曲人物故事令其二避邪镇宅类
常见内容有助福、“童子”避邪“秦叔宝和尉迟恭
武财#”、镇宅老虎“虎咬剑””狮头”等。还根据季节,年节的需要 制作不同题材的作品。如过年时专用来贴窗门的“福
喜“春牛图、合家欢”师年有余、“财神献瑞”、”加冠进禄、讲条和郁垒”“姜子牙在此“八卦图”清明时节专供祭扫的彩色冥纸.五月端午节有“龙舟图”七月普渡有经在纸。中秋节有贴花灯的吉祥图案
此外,日常的吉祥喜庆故事图案更多 常见的有”老鼠娶亲”“九流图”孟姜女”“说庸””薛刚反唐“昭君和番”陈三五娘、英台山伯 神话.通俗文学连环画 以及民俗图案
花卉等.还有极带地方特色的娱乐性年画“葫芦迷。据不完全统计 有300多种 成为闽南地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
许多木版年画作坊纷纷倒闭 富有远见巴实力雄厚的颜家.便利用这个机会 先后将各家的木版年画木雕底板收购下来 集于一家
使这个的传统民间艺术珍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抗战胜利后 颇家的木版年画已经垄断了漳州的市场。巨拓展了市场.远销到台湾 东南亚一带、进人五十年代以来
漳州地区岂间逢年过节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也木版年画渐渐消失 市场衰弱 年画作坊终于停业、年轻的一代已几乎闻所未闻
更难得一赌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丰采了。
木版年画离开了作为年画的市场.但作为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依旧是风韵犹存.巨藏在深闺R闻其声.不见其容.逾是显得可般妩媚。1957年.颜家传人颜家镜先生印制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作品
参加了在前苏联举行的东欧各国民间艺术展览.1986年 颜文华先生又印制了一套古木版年画 参加福建省美术展览会.使工艺美术界为之惊叹不已
各报刊杂志也争相介绍。根据专家鉴定,颜家珍藏的漳州木版年画有部分确实属于明代的雕版 大部分乃雕于属于清代。目前,福建的木版年画雕版
除长乐县还有数片外.均收藏于漳州颜家.弥足珍贵。
1986年后 漳州木版年画先后选送赴英国展览,晋京展览
同时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福建画报》台湾《狮美术杂志》等国内外的早杂志纷纷选登介绍、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杭州、上海、成都各美术院校.争相前来索取收藏。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收藏家们,都千方百计索求
有的甚至干里迢迢来到漳州 也只能是驻足于香港路83 号作坊旧址前,最后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
人们在深切地期待着.颜氏家族继承辉煌的报业
让延续数百年的堂号,作坊焕发青春.再展风采。
两岸谜缘今胜昔
漳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在地缘 血缘、神缘、文缘诸方面有着悠远而绵密的联系。明清之际 漳州先民为拓里兰岛推动台湾社会进步树勋厥伟.颜思齐 吴沙
吴凤朱一贵。林明文、连横等名垂青史。据1984年台湾人口普查,当时全台人口1800万人.其中祖籍漳州的就占35.2%。
1984年元宵.漳州谜协在主办省第五届进会的同时举办了”甲子迎春谜展
其中”港台侨
部分展出的台湾灯谜书刊和剪报.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东山县政协也在同期举办”海峡两岸同胞灯谜会猜
40多名台湾渔民和东山岛上的台胞、台属及各界人土500多人欢聚一堂.张灯射虎。之后 张奕虎、吴龙云、杨炎木、林智宏、杨椅章就着力于海峡两岸的谜学交流
撰写了《海峡两岸系赵清》、《一个大有作为的新领域》等文章.并在《虎啸》第18至26期开辟专栏连续报道台湾谜坛现状和动态.《闽南日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
开辟《周末》副刊 经常选刊赵家名作 推介台湾谜家、谜书 谜作.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
1989年元宵,唯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
拉开了帷幕,来自台北、高雄、台南及香港的16 。谜界先进 和北京、上海
南京、沈阳、深圳等14省(币、区)35市(县)的近120名谜友欢聚萝城.共襄盛举。诞节期间 海峡两岸谜友首次同场竞技,切磋谜艺 交流谜书
缔结情缘.在连续两夜的对外开猜中 佳作如云 如台北吴学平的“要算主人情重”(注.面为《西厢》句)猜谜友名 东有礼、泰国卢山关的
嗓待之恋”猪七言唐诗“树木犹为人爱惜,哪江滩杜的“大陆台湾互怀念”猜木材带量”两方相思、上海浦东谜杜的“今城宝岛一水色共仰明月总京怀 猜唐诗目”章吕夜思
等等。闭幕式上.高雄领队萧@瑜先生向组委会赠送“文化先锋
铜匾.表达了对漳州谜坛和文艺界的敬意、“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开拓了海峡两岸谜学交流的新里程。
1993作高雄市谜学研究会和漳州灯谜协会结为姐妹会.携手共创中华诞史上第一个文虎基金会。1997年元宵.漳州第二届中华灯谜艺术节再次举办。1998年元,.漳州灯谜协会陈绍雄
杨辞章、张奕虎和水仙花少儿艺术团一行35人、终于踏上了祖国宝岛 圆了10 年之梦 率先实现了两岸谜界双向交流。艺术团在台期间
举办了四场展狱挂出数百条以欢庆虎年元宵 抒发两岸人民情怀及闽台方言、台湾地名和人名为题材的灯谜 如“元宵前后共团圆”猜字“期”海峡两岸共涛声
猜飞机型号“波音、“协和”百米开赛 竞争激烈 猜闽台口语 拼起走”等。现场展措与少儿歌舞表演穿插进行.受到台湾民众的好评。
谜馆虎踞威镇阁
漳州灯谜艺术馆始建于1992年.原馆址在罗城区文化馆四楼,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唯一的灯谜艺术馆
有”中华谜史第一馆”谜坛圣地”之称。帕内收藏着与灯谜有关的文字材料7千多件.包括海内外灯谜书刊近5干册 灯谜艺术照片近千幅
印章谜108枚.207名谜人手书谜络等。还陈列有当代文艺名家钟敬文周而复 冯其庸 王学仲、沈柔坚、休职费新我等名家和海内外谜界的书画佳作
纷呈异彩,琳琅满目。 漳州灯谜艺术馆拥有着“镇馆三宝”。第一宝是广东肇庆端砚艺术家
端州谜社”社员陈日荣先生捐献的巨型 国粹一号 端砚。该砚
视中藏砚”大砚周边镌刻着393台小砚,系仿制历代名砚如王苗之的凤池现、苏东坡的东井砚。其次.该砚为”谜砚合管、砚背面铭刻有168条规谜。第二宝是 近代谜圣
张起南手书、近代著名谜家张超南撰旬的 山作惊涛时杂云气.辉生明月可沁诗心 的金字捕木恩联。该联已有近百年历史
系永定县峻岭张氏昆仲后裔捐职第三宝是苏州已故谜书收藏家、谜资 高伯瑜捐献的79种150册灯谜古籍 其中孤本
珍本甚伙,如沿康熙年间出版的《一夕话雅谜》、流荷隐语》、他园谜刊三种》《张黎合选春为录》《增广隐格释例》一向被谜界视为拱壁。
日,人们还沉浸在春节和元宵的余欢中 在漳州标志性建筑、著名旅游胜地——威镇阁重光扬正气.着灯换形展文风。”灯谜新馆与威镇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既增加了名同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也使自身显行格调高级 气派恢宏。
倘佯于漳州灯谜艺术馆的摊史”、“谜艺“谜苑”展厅
人们仿佛走进了扑朔迷离的灯谜大观园。那份美不胜收的富丽 铸史馆经的博大.以及曲径通幽的精深 足以令人沉醉
如沐春风.平添几许灵气和悟性。观摩质地凝重而气韵生动的榕灯源流图》石刻壁画、《历代谜家传略碑刻》和仿汉代青石雕“曹俄碑”发思古之幽情
你当为中华灯谜之源远流长、波诡云费而惊叹。漳州灯谜馆开馆8年来 已接待数千名参观者 有中央、省 市有关领导
在中央对外新闻单位记者团、港台新闻记者采访团和台湾民俗基金会 更多的是慕名而来”朝圣”取经”的海内外谜友。日
原全国人大剧委员长彭冲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谜馆,当场挥笔题写“求真悟美”予以勉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聂大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人民文学》副主编王扶和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也分别留下了”艺海奇葩”中华文化谜.谜底在漳州”、中华文化一绝”谜海奇观
的墨宝 为灯谜馆增辉添色不少。
芗剧与台湾歌仔戏
在中国的360多种地方剧种中 唯一形成于台湾的是歌仔戏、台湾歌仔戏与芗剧是一对井蒂莲。这个话题得从歌仔戏的形成说起.
据《台湾省通志
艺术论》记载“民间初年 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闻名 暇时常以山歌.信以大亮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以后 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
传授门下 试为演示 博得佳评.还有人出而组织剧团 名之曰
歌仔戏”。近年来台湾学者对歌仔戏的形成做了大量田野调查.主要成果有宜兰县民俗爱好者陈健铭先生(祖助漳浦县)找到歌仔助的坟墓、获悉其原名为欧阳来助()并对他从事歌行戏活动做了全面调查
撰出《野台锣鼓》给子介绍。另有台湾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戏剧研究专家曾永义先生在《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中披露在采仿罗东歌什戏老艺人黄河和(1993年出生)时发现欧阳来助尚有师承.综合所有田野调查
曾教授认为:随着移民在台湾早就传唱着闽南歌谣,大约距今1004左右 有来自大陆的歌谣说唱家.诸如猫仔源和陈高犁.他们开班授徒 以歌谣演唱故事 他们弟子中
像歌仔助 陈三如、简四句、杨顺枝、流氓 帅等都是个中校使者.这些单子们开始组织戏班.演示诸如《陈三五娘》 和《山伯英台》的故事。
虽然歌仔戏形成于台湾.但不可忽视.构成歌仔戏主要因素的唱腔和道白皆源于闽南 全台湾省百分之八十以上讲的是不漳不泉、亦
漳亦泉的闽南话.自宋以来就有大批闽南人到台湾开发 特别是明以来郑芝龙招募数万灾民拓皇台湾.至明末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其将士几乎是闽南人.并留守于斯。他们带去农业生产技术 建立村庄 寺庙 把闽南的音乐、舞蹈 曲艺、戏剧等文化带到台湾
为歌仔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歌仔戏发祥地台湾宜兰县实地考察。宜兴居住的大部分是津浦籍台商.拓荒先锋者墓碑的序头皆刻“金浦”现在宜兴人其食谱以及农村使用的斗笠仍保留漳浦风格。在公园里自娱弹唱的人们用的是闽南特有的长柄月琴.唱的是漳州锦歌曲牌和台湾民谣《江湖调》(《江湖调》吸收到歌仔戏中使用
大陆人称为《卖药哭》)。海峡两岸的学者达成共识.歌厅戏是由四州锦歌(台湾人称为歌仔)说唱传人台湾后
吸收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山歌.从歌厂陈说唱的代言体发展为叙述作的戏剧表演.并佑以车鼓的表演.再从落地扫发展到半冥反(赶上半夜四平戏演出后.下半夜利用其舞台演示)直至独立组团成为较成熟的剧种风靡全台湾。
闽南与台湾是人同宗 艺同源。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联仔戏传回大陆.回到其胚胎始生的根源地.使得她有机会回馈母体。由于语言相同 戏中曲白字字句句皆人耳
很受群众欢迎.在很短的时间内 从厦门传及漳州 从城市传遍农村.原来流行于闽南的四平线、小梨园、京剧等都纷纷改弦换辙.请台湾师傅教唱歌仔戏。一时间,
歌仔戏悦耳动听的主要唱腔《七字泪》清早起来天光时”传遍闽南漳、厦、泉.甚至远播东南亚华侨居住地。这阶段由于学戏的都是农村的农民子弟.在大陆也称职仔戏为子弟戏。
歌仔戏在抗日战争之前已风靡全闽南,到了抗日战争暴发之后 台湾沦陷 海峡两岸隔绝.大陆的歌仔戏被国民党当局诬为亡国调
遭到禁演的厄运。同时期在台湾进境内的歌仔戏也被日本侵略者禁演。大陆子弟戏以邮江海、林文祥为主要的艺人对歌仔戏主要唱腔的源头—一锦歌旋律中吸收新索材.创作新腔《杂碎调》取代原来的台湾歌仔戏传人的唱腔
首演《六月雪》获得成功、这种新的演示形成的唱腔以《杂碎调》为主.也吸收一些新民歌 电影歌曲、其它剧种的音乐 对原来台湾歌仔戏音乐进行改良
这阶段的困仔戏在闽南俗称为改良戏。
抗日战争胜利后, 海峡两岸交流复通1948年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去台湾演出
带去了新改良的《杂碎调》与台湾观众见面 由于《杂碎调》取材于锦歌.台湾听众对这新颖、似熟非熟的优美旋律特别赞赏.所有台湾本岛的歌行戏剧团都争学这个新曲调
由于是都马剧团带去的曲调.台湾艺人、听众就美其名曰称其为《都马调》并一直流传到现在。1949年10月以后.海峡两岸再次隔绝
都马剧团就此留在台湾。无独有偶1948年台湾霓生社歌仔戏剧团到厦门做商业演出 也留在大陆没有回去 她给大陆改良戏带来一些台湾歌过戏演唱风格。从此后
这朵白海峡两岸人民其同栽培的艺术奇葩在两岸不同的政治、生活的土壤中各自开放。
在台湾.职仔戏发展成野台歌仔戏、内台歌仔戏 广播歌仔戏、电影歌仔戏
电视歌仔戏等形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歌广戏演员廖琼枝、杨丽花、叶青等 对推动歌仔戏的发展做出贡献。由于受到四方各种文艺原侵蚀
歌仔戏艺术不大景气.近年来台湾有识之士提出要重振歌仔戏.并排练演出精彩歌行戏1995年还邀请大陆歌仔戏创作人员参加台湾歌仔戏的二度创作.对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的交流做了有益的探讨。解放后在大陆的歌仔戏经历了”改戏、改制
改人”的戏
革除旧戏的封建糟粕以及舞台上的丑恶、猥亵、野蛮、恐怖的表演.搜集整理了优秀传统剧目,团结教育改造了旧艺人,出现了职仔戏辉煌、繁荣时期,出了好剧目
如《三家福》、《碧水狲等.《三家福)曾获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出二等剧本奖:《碧水赞》与样板戏《龙江颂》同系姐妹篇,名扬全国。由于歌仔戏在大陆主要流行于漳州的芗江流域.1952年被命名为芗剧。这些年漳州的多剧界艺术工作者不断地为提高艺术质量做不懈的努力.曾4次晋京献演。1976年移移植样板戏《龙江颂》选场、1979年《双剑春》、1995年《侨乡轶事》、1998年《保婴记》。1991年梦剧《戏魂》赴扬州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
获剧本创作文华奖的主要演员郑秀琴获文华表演奖。建国以来漳州萝剧也出了一大批好演员
比较突出有陈老体弱台籍)、李少搂(台籍)、纪招治、姚九婴、张丹等,漳州芗剧团1983年赴新加坡演出1995年赴台湾演出,还与台湾艺人同台演出。1995、lpo7年分别在自北、厦门举办两届海峡两岸政在戏学术研讨会.两岸学者对来仔戏的历史、音乐、舞美、导演、剧本创作等问题共同探讨,.使隔绝近半个世纪的一对并蒂莲重新开放在一起。
漳州传统民居
漳州传统的民居 最基本的单元是”一厅二房二伸手”也称为”三间起”,整座房子基本是方形,即走进大〔1是大天井、天井两侧是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
厅左侧为大房
右侧为二房.进人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戾席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如生排祖先神位.把桌前成八仙桌,便是客厅了。左右两院可以散开
也可以是木板场.作为后房。也常常作为小房间。以这个基本的单元作基础,可以根据财力和需要.进行种种发挥、变化。
五间起”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
是一厅四贵的格局 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 稍门的门正对员席 一亘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井列的三间
中称为明间 两边称为农间 通常的比例是3:4.3.即明间要大于次间。
在五间起的基础上,左右两侧各间隔3米左右
增建二组向心的厢房.厢房可以是半封闭的 后侧作小房间 正前开一小门 也可以是开放形的,即前面完全敞开
但作为厢房的基本条件是.大厅两侧各要开一个通厢房的边门。在三间起或五间起的基础上加小楼,于厅中的屏风后设梯道.通常小楼只安排在厅和房之上.院廊上是不作楼的.
在五间起的基础上增建三进(五间起已有二进,即门厅称一进.厅房为二进)此时.二进的屏风两侧便成为通往三进的通道。在此基础上
也可以建成四进.仍至五进。最后一进也称为后堂。
如果出现四进或五进 最后一进常常被建成后楼.如漳浦的赵家堡宫厅。但不管出现几进
两边的厢房都可以随之延伸 乃至超过主座的长度、比如 漳浦的张廷珍府第.就呈此式.并出现了后仰、该店第是上述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
也叵映了清初闽南民同建筑的最高成就。
蓝廷珍(年)字荆璞医漳浦湖西人.畲族.历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
福建水提师督。康熙六十年奉命率师平定台湾朱一贵起义.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其孙蓝元枚.亦曾于乾隆问李师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 祖孙同为提督 同居一品
同溢程毅。其府拟定于湖西合族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清雍正上年建成 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建筑群,通面宽50 米
深86米,山地约65亩,以对称的纵向五落建筑和左右后二组厢房组成。王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 后堂.主楼
后厢.后师和左右两厢为护思.与正堂.后堂以过水底相连 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三组厢房与门厅又组成一个环绕的院墙.是为院城 府第正门朝东.面宽七月用
墙而用漳浦少用的红砖墙面.大门两侧一组青石门较 高1.5米.分别刻高浮雕荷花水草走兽.门柱对联书复席再于崇朝 韬阳奚似管乐定东部以七日
成机可比孙吴。以颂扬蓝廷珍平自的武功。府第屋顶白面升起为重脊硬山风 正堂墙面用石砖装饰 前后为檐席 为卷椰风 明间设屏风
堂中的木柱全部以沓石八角镜面雕花柱础承重 正党两边的卧房前以漏窗花墙隔断与小院相对现;后堂的布局与正堂相似 为奉把先人的场所 后堂与后厢之间为主楼
林”日接楼”楼底层以三条石构筑.二层以三合土夯筑.面宽23米进深10米 分为二开间 为应付突发事件比如战争而建的 平时多处闲置。
蓝廷珍府第是闽南地区传统的建筑群落模式 以对称的布局 明确的在层次和变化的空间表现了都督府的威严气派.明清之际间南地区盛行的上楼建筑的加人.强调了这一气氛
又于左右后三面建厢房 内恻作为一般家人的住房.外墙起了城搞的作用 是民居 城堡 土楼三者的完美结合。 同时
设计者为了避免空间的失调.在厢房与主堂屋之间以四组楼空砖房和过水底连接 使整个建筑群形成完整的整体.为了避免用民中涉过长 根据地形处理了三个收差
并设置了一座花砖隔断.增加了厢房本身的变化。府第的木雕 石雕等建筑结构也高度反映了烟市地区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其中如青石门鼓采用了高浮雕和圆雕处理
极为罕见.府第前大程以条石铺设其条石的纵横交错 出颇有讲究 据说移居外地的族人可以此来认定家亲。
影响到一个地区建筑群体形象的首先屋面的设置.在漳州的传统建筑中 规格最高的是孔庙 所见漳州孔庙和漳浦孔庙 都采用了重檐歇山式 由联山式便见于少最庙宇
地观浦县全县单歇式庙宇仅见八座。作为民居建筑.坡顶是最可被接受的形式.由于这是一个多雨的地区 出檐的大小关系到一座建筑的寿命
民间大量采用的是是山顶.也见有少数采用硬山顶的
可能因为建造者对于该建筑的墙怵抵御雨水的浸蚀有较大的把握.也由于处在沿海地区的建筑抵御台风的问题要优先于抵御桶水的问题.而沿海地区的建筑物墙体里多半很有大量壳灰。
闽南地区的屋脊都有两边升起.作燕尾的习俗 俗称“皇宫起” 除了燕尾的形式多种多样.并在屋脊和燕尾上作诗艺术性的文章 如砖雕 发雕 剪瓷雕等
湾泉民间盛传为燕尾不源于闽南曾出过一名皇后 由于皇帝的恩宠.温泉民间广受恩惠等等。实际上 这项民以及大量的雕塑 应是对是山式屋顶的适应。
漳州传统建筑的梁架通常是采用台梁式 也见有早期的建筑或较小形的建筑 采用登斗式党斗式有营造工艺相对简单.牢固的优点。但漳州多雨 气候潮湿
木制与阅大员接触.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所以一些建筑采用经斗与台梁式相结合的形式。
漳州长古代建筑中 最古老的衙门官署为漳浦县衙正堂
漳州府和漳浦县同时理置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府县合署办公。唐开元四年(716)年颁州好和漳浦县迁到令址
唐贞元二年门86年)漳州府治迁到龙溪.这里就作为漳浦县衙 一直沿用了一千二百多年 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其间
来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淳佑八年(1248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稍康熙十二年(167年)以及1986年等多次扩建.重修和整治。县行整体布局为 围除
大门开于中轴线偏东 人大门 大门东侧为土地底.关帝庙 西恻为监狱 人大门向西20米进入中轴线.沿中轴线进人仪门 沿西道经戒石亭 露台,东侧为礼房 户房 交房
的侧为仓库 工房 刑民兵民承发房 露自正对面为县行正堂 正党称亲民堂.有后堂, 后堂西为预备仓.东为迎宾馆.亲民堂正后面为县丞区
东为东行.西为捕衙。
漳浦县行虽经多次维修 叵规制未能改变 其中见于记载的仅明初张理知漳浦 修在后悬”紫阳牧爱堂
匾.康熙十二年再次整修,悬”亲民堂”匾.宋代行中悬有木匾.刻 尔泰尔禄.民育民脂.下民易磨 上天难欺
嘉靖年间易之为石匾 建亭置之,称戒石亭
又于匾后刻“民之父母 四字篆书 ”匾今尚存。又于晚清修仪门 内移数尺。漳浦县衙正堂后进子1982年拆除今在正堂和西侧的工房、兵房、刑房等。
漳州南山寺则是漳州现存最古老的大型寺庙、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年)宋韩德年间(963-968)重修.寺庙占地万平方米 沿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 天王殿
大雄宝殿 西恻为戾廊 穿过戾评.在为藏经客 陈太傅词 右为净业堂、德星堂、伽蓝段、僧舍等、大雄宝殿面阔五民 进深五间
抬梁木结构.重据歇山顶.反映了闽南地区寺庙建筑的基本格局。与南山寺规格相当的寺庙还有始建于唐开元二年的漳浦威惠庙、唐漳浦兴教寺
后平和三平寺等,但威惠庙和兴教寺现均废弃或经政建.不见往日的盛况了。
闽南地区较多的庙字多为单体建筑,其中最富盛名的为东山关帝庙、东山关帝庙体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宏杰的祖籍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