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家庭如何中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子

同性恋家庭教育怎么样_百度知道
同性恋家庭教育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和异性恋一样的教育方式,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看人,这和同不同性恋没关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z55heihei)
(陈维-心理师)
第三方登录: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美国大学生为同性恋“父母”辩护而走红
“生活在同性恋家庭里没什么不同”
○本报特约撰稿 容若
&&&&沃尔斯和他的妹妹(右二)及同性“父母”
&&&&最近,一位名叫扎克·沃尔斯的美国大学生成了互联网上的红人,一段他在艾奥瓦州众议院为同性恋权益大声疾呼的视频在各大网站上广为流传,由此也引发一连串争论多年的话题:该不该允许同性恋者结婚、领养子女?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小孩是否能健康成长?
&&&&她们和所有父母一样爱孩子
&&&&扎克·沃尔斯今年19岁,看上去和同龄人没什么不同。这名美国艾奥瓦大学工程学系学生长得人高马大,性格开朗,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
&&&&沃尔斯是由一对女同性恋者生养的。
&&&&同性恋家庭能否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对这个问题,沃尔斯更有发言权。当艾奥瓦州议会打算投票表决,以决定要不要废除允许同性恋者结婚、领养孩子的《民事结合法》时,他站上众议院发言台,为捍卫“父母”权益大声疾呼。他的讲话过程被拍下来传到了网上。
&&&&“当我的生身母亲特里告诉她父母自己人工授精怀孕成功时,他们根本不想承认这件事,因为他们的女儿是个同性恋者。”视频中,沃尔斯面对州众议员讲述他的家庭故事,“直到我出生后,看到新生婴儿如此可爱,他们才放下心防告诉她,很高兴家里多了个孙子。”
&&&&两名老人没能活到女儿与其伴侣杰基结婚的那天。日,《民事结合法》在艾奥瓦州生效,该州正式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此后不久,沃尔斯的“父母”——特里和杰基结了婚,那时她们已经在一起共同生活了15年。
&&&&对沃尔斯来说,他的特殊家庭其实一点也不特殊。他的“父母”和所有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孩子。沃尔斯有一个妹妹,也是母亲特里通过人工受精诞下的。“我们两人的生理父亲是同一个匿名捐精者,所以我们是真正的亲兄妹,这对我来说是件很酷的事。”沃尔斯说。
&&&&和普通美国家庭一样,沃尔斯一家一起上教堂,一起吃晚餐,一起出外渡假,当然,家人偶尔也会争吵。2000年时,特里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这使她现在必须坐在轮椅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也有身处困境的时候。然而,我们是艾奥瓦人,我们并不期待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自己扛起枪打自己的仗,我们只希望从政府那里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
&&&&沃尔斯在众议院的慷慨陈词,引起很大反响。同性恋家庭是否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这在美国一直存在不小争议,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那些反对同性恋者收养孩子的人认为,同性恋者会在孩子的长过程中起不良影响作用。一些专家指出,由同性恋者养大的孩子因长期耳濡目染,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变得很模糊,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可能性也会加大。美国著名家庭服务机构“关注家庭”的比尔·迈尔干脆表示,孩子就应该在异性婚姻家庭中成长。
&&&&近日,美国共和党女总统候选人米歇尔·巴克曼在南卡罗来纳州举行的一项签名售书活动中,遇到一名生活在同性恋家庭的8岁小男孩。当男孩对她说“我妈妈是个同性恋,但她什么问题也没有”时,巴克曼立即站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了句“再见”,然后拂袖而去。巴克曼在共和党内一向以反同性恋著称,她曾经公开宣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所谓婚姻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
&&&&然而,也有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路透社曾在2009年9月报道说,研究人员对美国近1400对夫妇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155对同性恋夫妇,结果发现,不论领养者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其性取向都不会对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负责这项调差的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佩吉·阿沃莱特表示:“我们发现,儿童的年龄及被领养前受性虐待的经历,才会对他们的情感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对社会工作教育者、领养机构人士及决策者很有启示,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研究告诉大家,同性恋夫妇与异性恋夫妇一样适合领养儿童。”
&&&&沃尔斯也在演讲中称,在艾奥瓦大学,同性伴侣能够抚养小孩吗”等问题总会在课堂讨论中出现。“往往到这部份的讨论时,大家就沉默下来,因为谁也说不出标准答案。每逢此时我都会举手,告诉大家我的双亲是一对同性伴侣,我想我成长得还不错。”
&&&&沃尔斯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排在全美前1%,也得到了童子军最高级荣誉,此外,他还创办了一个小公司。
&&&&“我和这里任何一位听众的孩子没有不同,我的家庭和其他任何家庭也没有很大不同。在我19年的人生里,我从来没有因自己是同性伴侣养大的小孩而受到质疑。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双亲的性取向对我人格的健全发育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如何当好同性恋者的父母
深圳同性恋亲友会,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最多异性恋参与者的同性恋公益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他们的孩子、亲人或朋友都被社会标注上“同志”的标签。在这里,多数成员是同志的父母,他们尝试调整姿态,直面公众的偏见,有点脆弱,却又无比坚强。
&&&&保守估计,中国大约有3000万同性恋者,而同性恋者的痛苦绝大部分来自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如何当好同性恋者的父母,是一个被忽略却又价值重大的问题。
&&&&深港人文生活馆组织深圳同性恋亲友会的六名成员参与同志话题讨论,对比传统城市的狭小人际关系网,作为移民城市却又拥有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深圳,无疑让同性恋父母有了更从容的生活环境。在中国的家庭模式中,一个人的事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事。在孩子出柜后,家长要与孩子一起重新设计家庭的发展规划,调整家庭生活期待。无论是代孕、同居,乃至孩子选择丁克的家庭模式,亲友会的家长们都不应急于否决,而是探讨其可行性。
&&&&李银河曾总结:简单地说,“同性恋”就是在性方面受到同性的吸引,这种性吸引如同异性恋者为异性所吸引一样,都是发自内心深处最根本的情感需要。针对这种需要,深圳同性恋亲友会的父母们要跳出常规思维圈,他们慢慢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与别人有所不同,孩子的出柜、恋爱和同居,都有一套方法论可以遵循和解读。深圳同性恋亲友会的六位家长,他们代表圈子里的很多人,说了一直想对子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话———其实结婚与否、有没有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快乐、会不会幸福。
&&&&更多内容详见02-05版
&&&&统筹:南都记者&田恬
&&&&采写:南都记者&董馨&晏婵婵&周正阳&谢宇野
&&&&实习生&李艺琴
↑董妈妈从2012年开始,担任深圳同性恋亲友会召集人。胡可&摄
&&&&近期,一段90岁外婆支持外孙出柜、并且为外孙征集好基友的视频走红网络,这位外婆也被封为“中国好外婆”,外媒也报道了这则消息。老人的外孙对此很感动,“外婆的支持,让我更有勇气放手去爱”。事实上,深圳也有这么开明的同性恋者亲属,他们为了最大限度支持自己的子女,愿意陪着孩子,对抗世俗的成见。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探索一些更恰当的方法,来当好同性恋者的父母。
&&&&同性恋者的最大压力,往往来自父母
&&&&“看见女儿幸福地帮另一个女人提包,我会想,本来应该是有个男孩子帮我的女儿提包啊,为什么会这样呢?”知道女儿是一名同性恋者,已经4年了,尽管桑妮妈妈早就开始接受这一事实,也努力说服自己女儿除了喜欢同性,与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心里还会有着一闪而过的念头。”可无论如何,她在学着当一名真正从心底接纳同性恋事实的好妈妈。
&&&&中国第一个最多异性恋参与者的同性恋公益组织———同性恋亲友会从2008年6月成立至今已经接待了近千位类似桑妮妈妈一样的父母,其执行主任阿强坦言家长来自四面八方,“城市的家长相对更多,可也有农村家长来咨询,所有的家长们都渴望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而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的母亲吴幼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坦言同性恋者的痛苦绝大部分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根据学者的统计,同性恋群体占社会总人口比例的4%左右,保守估计,中国大约有3000万同性恋者,这也意味着同性恋家长的人数至少在6000万左右,同性恋这个词之于50年代、60年代生人的家长们很多时候如天方夜谭般遥远,在不理解孩子的同时,他们也会困惑是否是自己的教育让孩子“误入歧途”,在孩子们遭遇社会压力的同时,家长们同样承受着社会传统价值拷问。
&&&&更多时候同性恋家长们的恐慌更甚于同性恋孩子,在孩子们已然对同性恋有了更多了解,也通过网络社群找到伙伴时,很多家长在初听到孩子是同性恋事实时只觉得太孤独了,“第一次知道孩子是同性恋时,会想为什么只有我的孩子不一样,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最难以绕过的尴尬是身边人对这样的恐慌一无所知,还会像所有普通问候般询问家长们孩子为何一直是单身,一直不结婚。同性恋亲友会深圳召集人董妈妈就说很多父母接受了孩子出柜的事实,可他们还没准备好来自周遭的歧视和不理解,“我们群里还有个妈妈是北方人,就是因为要面对周围人对孩子不结婚的猜测、询问和眼光在家里待不下了,就到南方来了,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儿子在南方这边工作”。
&&&&难有孙子孙女,他们的晚年容易迷失
&&&&对比传统城市的人际关系网狭小,作为移民城市同时拥有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深圳无疑让同性恋父母有了更从容的生活环境。华东师大社会学系副教授魏伟就研究指出,相对于父权意识浓郁的北方,南方城市的舆论环境对于同性恋及其父母们更为宽容,而城市的国际化及开发程度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同性恋的生存空间,“每个城市同性恋公益组织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当地媒体对于同性恋的报道,媒体开发宽容的城市如广州、成都等就会让同性恋的生存空间更宽松”。
&&&&从2012年开始做同性恋亲友会召集人的董妈妈并不清楚深圳的同性恋父母到底有多少位,“只是今年上半年我见面接待的同性恋父母就有10多位,而通过Q&Q、电话、微信联系过的全国父母更不计其数”。
&&&&不少同性恋家长们被孩子“逼”着学会了上网,“要上网去了解同性恋知识”。很多人从此知道世界不仅仅只有身边那么大,桑妮妈妈甚至还学会了使用Y&Y语音聊天软件,“上网最大的好处是知道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父母和我一样”。她认识了和自己女儿一样的同性恋者,会开导他们,当面对这些孩子担忧自己的父母不能如她一样开明时,桑妮妈妈会分享自己也曾因为女儿是同性恋而患上重度忧郁症的事实。
&&&&更多时候这些已经聚集到一起的同性恋父母会想着去推动同性恋平等权益的维护,“父母应该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恋,因为是父母把孩子生成同性恋的,而不是孩子自己学坏变成的,所以,父母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应该对孩子持接受态度”。召集人董妈妈一直坚定着这个理念,魏伟更指出同性恋亲友会这样的组织意义不仅仅是关注同性恋,也应对了中国最突出的养老问题。“很多父母会希望同性恋孩子走入异性婚姻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够传宗接代,他们能够去照看孩子达到传统的安享天伦之乐的意义,否则他们的晚年方向或有迷失,而同性恋亲友会帮这些父母找到新的生活意义,即帮助孩子们一起消除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这让父母们会感觉自己是在做公益,做有意义的事。”
&&&&也因此6位来自深圳的同性恋者的父母勇敢出现在深港人文生活馆,分享自己接受孩子出柜的心路历程,一起探讨如何做一位真正从心底接纳孩子、爱孩子的同性恋的父母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
&&&&如何做好同性恋的父母
&&&&近期原则
&&&&0&1尽全力倾听
&&&&除非是被家长无意中发现,否则孩子在向家长坦白之前,一定是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因此,家长必须耐心听孩子说的每一个字,特别是为什么ta选择在这个时候向家长出柜。家长的倾听越耐心,越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孩子机会,也给自己一个相对充足的心理反应的时间,给惊讶的情绪反应一个平缓的机会。没有足够的倾听,你的所有行为都将面临更多的风险。
&&&&0&2就事论事地澄清
&&&&在倾听的基础上,家长一定存在很多困惑,所以,提问题肯定是需要的。提问的时候不能带有敌对情绪,要就事论事。因为你不知道同性恋的世界,也不知道你的孩子这部分生活经历,提问就是为了弄明白,不是为了羞辱或者指责孩子。所谓不耻下问是学习的重要品质,用在这里很贴切。
&&&&0&3关注自己的情绪
&&&&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进行谈话沟通,或者做决定。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好榜样。
&&&&0&4不评判地接纳孩子传递的所有信息
&&&&不论你是否愿意接受,这至少已经是孩子认为的既定事实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你需要自己进行判断,而正确的判断需要足够的事实信息,而不是情绪化的冲动。因此,要使用你比孩子宽广的胸怀去不评判地接纳孩子说给你听的每句话。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重大的事情面前不慌乱,才能整理自己的思路,做出决策。
&&&&0&5明确孩子的性取向在亲朋中的出柜范围
&&&&面对这个让你束手无策的问题,家长很可能在急于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这是孩子的隐私,应该征得ta的同意才能告诉别人。特别是在亲朋中出柜还是很敏感的,关系到你们家的每个人的利益,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决定。
&&&&0&6不急于做决定
&&&&在情绪化明显的时期,对于你知之甚少,或者道听途说的,关系到孩子的重要决定要非常慎重。建议至少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再做和这件事相关的任何决定。如果必须在短期内做决定的话,强烈建议找性教育专家咨询后再做决定。
&&&&0&7及时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孩子向父母坦白的时候,是抱着对家长的极大的信任,并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或帮助的。因此,不论家长对同性恋的态度如何,对孩子的这份感情需要应该积极回应。特别是中国的家长,应该明确表达“孩子,我们爱你”。
&&&&远期原则
&&&&0&1尊重孩子对于未来家庭的发展规划
&&&&尽管性取向是个人的事情,但在中国的家庭模式中,一个人的事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事,涉及到恋爱婚姻生育等问题,更是家庭的事情。在孩子出柜后,同性恋的孩子的家长要与孩子一起重新设计家庭的发展规划,调整家庭生活期待。无论是代孕、形婚,乃至孩子选择丁克的家庭模式,家长都不应急于否决,而是探讨可行性。
&&&&面对别人的询问,如“为什么孩子还没结婚等”,最好的回答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他自己决定一切,而不是慌张掩饰,甚至为了面子对周围朋友撒谎。而董妈妈也强调很多家长的压力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接受孩子,自己对孩子是同性恋还有心结,所以会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如果自己看开了,自己放宽心了,周围人的舆论就对自己产生不了影响了。
&&&&同时对于不少同性恋家长所担忧的孩子或会孤独终老、没有孩子无法养儿防老的情况,董妈妈则表示异性恋婚姻也或会结束,而对比不少异性婚姻考虑的现实因素如房、车、社会地位等,她所了解的同性恋情往往更纯粹,是基于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吸引,6位参与探讨的同性恋父母也同时强调“养儿防老则早就是过时概念,现在的养老模式应该是自己顾好自己,不给孩子增添压力”。
&&&&0&2和孩子一起规划如何坦然“出柜”
&&&&一个星期,这是晨爸爸从知道儿子是同志到完全接受所花的时间,与同性恋父母圈里斗争了数年的平均数相比,这个时间实在显得太快。易于接受,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同性恋有极为充分的了解。晨爸爸的儿子今年22岁,85后们只要回想一下自己同样五十岁左右的父母,可以说在出柜之前,晨爸爸和绝大多数同龄中年人一样,对同性恋的了解几乎为零,之所以能够迅速接受孩子是同志的事实,完全得益于儿子长达半年的精心铺垫和准备。
&&&&“向我们公布他是同志的那一天,桌上摆满了儿子收集的各种同性恋资料,书籍、影碟和机构手册都有,包括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很多同性恋的成因来自天生,当然其中最有用的,是告诉我们,深圳有一个专门的同志亲友会。看得出,孩子为‘出柜’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他自己肯定也经历了十分纠结的过程。”晨爸爸总结自己的个人体会,“绝大多数情况父母不能接受是因为在此前和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同性恋都是一个禁忌,大家对此普遍都没有知识储备,如果孩子除了责
&&&&怪,还能&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为他们做好&准&备&,帮他们寻找到可以倾诉和了解的互助组织,出柜的成功率就会大得多。”而几乎所有受访的同志家长都认为,在出柜前与父母增加互动、建立亲密的关系非常重要,而一旦父母能够接受“出柜”的事实,与子女的关系同样会有极大的改善。
&&&&0&3孩子“出柜”带来困惑,可咨询心理医生
&&&&孩子是同志,无论知识储备如何,绝大多数家长恐怕都默念过这个“彩蛋”千万不要砸在自己身上,震惊和无法理解几乎成为所有家长知道之后的第一反应,想尽办法帮孩子“治疗”,也成为了接下来父母应对“出柜”的“标准方式”,到这个时候,一直被人们讳莫如深的心理医生就成了“救命稻草”。
&&&&所有受访的同性恋家长都表示,自己都是在孩子“出柜”的第二天就立刻想到联系心理医生做咨询。与女儿“出柜”“斗争”了五年的桑尼妈妈对此深有体会,因为长期将孩子留守在老家,桑尼妈妈一开始以为女儿的“出柜”是一种博取父母注意的叛逆反应,甚至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回忆,“是不是因为怀孕的时候打了保胎针,是不是和老公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吵架给孩子留下了阴影”?第二天她几乎在医院开门的第一时间就奔赴了心理诊室。内心的强烈抗拒让她在相继咨询了几个医生之后仍然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而所有的转机则发生在五年后母女两人都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的那一天。“那一次的医生送给我一本同性恋手册,还推荐我回去看一部叫《断臂山》的电影。”这本手册和为李安赢得盛誉的电影,就成了打开桑尼妈妈内心的一个关键点。
&&&&在柴静的书籍《看见》里,她这样描述中国早期的同性恋心理治疗存在的状况,“像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一个人被强制性地唤起欲望,同时用药物催吐或电击的方式,让你感到疼痛、口渴、恶心。一次又一次,直到人体就像看到毒蛇一样,对自己的欲望做出迅速而强烈的厌恶反应”。中国研究同性恋最早、最有成绩的学者张北川坦言:“认识一个接受这种治疗的人,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你再也不会有选择同性恋的欲望了;你再也不用有欲望了;你好了。”而所有受访的同性恋家长都表示,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一是抱着看能不能改变孩子性取向的希望,但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心理医生能够给他们支持,并且能够帮他们肯定孩子同性恋的事实确实无法更改。因此,那种声称“同性恋是病可包治”的医生,家长最好请敬而远之,“圈子里有人让孩子去接受从尸体上爬过的死亡疗法,后来孩子整个人真的崩溃了”。
&&&&0&4提醒孩子注意同性间的性安全
&&&&在《新闻调查》做同性恋专题的那个时候,中国很多同性恋者只能在浴池和网上寻找性伙伴。对浴室经营者的调查显示,这种方式中主动使用安全套的人非常少,而在艾滋病的统计数据中,男同性恋者感染的比例在多个省市都比例最高,这种状况在中国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善。这也是晨爸爸在接受儿子是同志的事实之后,第一个担忧的问题。
&&&&性知识即便是对于异性恋的中国父母,也是十分难以向孩子启齿的话题。“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如果我不告诉孩子,他可能就会有危险,被其他人利用。”用最直接坦白的语言告诉孩子性行为如何保障安全,这是晨爸爸最终决定采取的方式。“我自己到网上搜资料,买书看,跟同志亲友圈的父母交流,我就告诉儿子,男同发生性关系的主要方式就是肛交,安全套比异性恋性交更为重要。”之后,也不管儿子懂不懂,晨爸爸甚至还为儿子讲解了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最直接往往是最有效的。”而一同受访的桑尼妈妈甚至还“走得更远”,除了为女儿讲解性行为安全,她还“潜入”女儿的同性朋友圈,利用Y&Y、微信、微博等各种工具为孩子们普及性知识,“很多小孩才十来岁,他们都不懂,有很多困惑,如果没有成年人出来告诉他们,他们从一些不科学渠道获得不当知识反而更可怕”。
&&&&0&5提醒孩子甄别伴侣是否真的是同性恋
&&&&爱上异性恋,对于同性恋来说是一场准灾难。尽管网络小说里流行的“掰弯”———同性恋让异性恋爱上了他们———&听起来带着悲凉的浪漫:我为你改变了性取向,但在实际上,在这场关系里,作为同性恋却容易成为最终受伤的人,如果对方不是坚定的同性恋,他/她极有可能最终回归异性恋,结婚生子,给最初的同性恋人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同性恋亲友会深圳召集人董妈妈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她认为同性恋的“自我认知”的坚定程度对于一段感情来说太重要了,她希望无论是自己的儿子,还是任何一个同性恋的孩子,都不要把不够“坚定”的人选作伴侣,自我不够坚定,甚至含有否定自己是同性恋这种倾向,可能令他们抛弃伴侣,在社会的压力下和异性结婚生子。董妈妈认为尤其是女同志的家长应该为孩子“长点心”,很多帅气的tom&boy(T&)很容易吸引女孩子们,但是她们却可能只是一时被眼前这位比男孩还英俊和体贴的人虏获,未必能够和她一起承受作为情侣要承担的社会的挑剔和评价。
&&&&“其实就算是在异性恋中,父母也会对孩子交的朋友有所评价,在沟通良好的家庭,这些都是良性的建议,其实同性恋也相同。”董妈妈认为如果有父母察觉到自己同性恋的儿女恋上了异性恋,至少很有必要把这份建议用合适的方式向他们提出。
&&&&0&6善待孩子的伴侣,甚至要帮他们留住难得的伴侣
&&&&Sunny妈妈常说她有两个“宝贝女儿”,只是不知情的人很少知道,除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另一个被她叫做宝贝的是女儿的女朋友。
&&&&“一定要善待孩子的伴侣,我会提醒她要珍惜,我也会帮她去珍惜。”Sunny妈妈如是说,她在经历了艰难接受女儿出柜的事实后,转向了坚定地支持女儿。等女儿带一个女孩回家后,她没有多问,甚至等到这个女孩住到了家里,她就直接“当成第二个女儿开始照顾”。
&&&&三个人一起窝在沙发里,一个靠着一个地看电视,和女儿的女朋友加微信,亲热地喊她“宝贝”,半夜为这个女孩子做夜宵……这位女孩曾情不自禁地搂着Sunny说,妈妈你对我真好。
&&&&有时候S&u&n&n&y也自问为什么要这么“宝贝”这个女孩,“因为同性恋的选择本来就少,能够找到一个孩子情投意合的人太不容易了,我要帮她留住这孩子”。
&&&&偶尔看到女儿给伴侣拎着包Sunny的心里会溜过一丝酸楚,因为她看到路上的女孩们都有男朋友帮忙提着包,但就在那时候,女儿回过头冲她灿烂一笑,她觉得什么都不重要,帮女儿留住这个人就是帮她留住笑容和幸福。
&&&&0&7善待孩子同性伴侣的双亲和家人
&&&&社会是默认异性恋的,所以一般家长都不会想到子女可能是同性恋,也从没有考虑过同性恋爱状态下“亲家”的相处之道。父母们在经历子女性取向和同性恋人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事情,把他们又拉回普通父母的状态。
&&&&广东地区,最早在媒体上主动曝光同性取向的是郑远涛,他的母亲吴幼坚经历过愤怒、反抗、挣扎、调查、认识、理解和支持等活动后,开始接受儿子与儿子的同性恋人。
&&&&郑远涛在接受访谈时说过“我一辈子感激父母让我走自己的路。”在谈及同性恋情时,许多圈内网友及支持者也都在贴吧、论坛里发帖表示,一段同性恋情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纳,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同性恋是正常的,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如何处理好孩子的同性恋人问题,是两个家庭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同性恋亲友会深圳召集人董妈妈认为,同性恋人的双方父母,把父母重新算回普通父母的角色,他们也会对孩子的另一半有一定期望和想象。但与普通父母不同的是,同性恋爱状态下的父母双方更有一种无言的默契和共鸣,心态上也会更加开阔和包容,所以也会和包容自己孩子一样,去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同性恋人。
&&&&具体如何做?“同性恋父母联盟”诸多成员给出的建议是,孩子恋爱时,父母要给出一个正确的引导。和与异性恋一样,两个选择恋爱或生活在一起的人,要清楚自己对未来的想法是什么,渴望什么样的爱情和生活。因为维持一段恋情要比开始一段恋情困难很多。同性恋人之间也会发生争执、猜疑、劈腿和分手,也有因各种误会和矛盾导致的更激烈和剧烈的争执。这时,双方父母的角色就显得十分关键,毕竟父母的社会阅历和处事经验相对丰富,在辅助孩子解决恋情矛盾事情上也会更加成熟。至于同性恋情状态下“亲家”如何相处,董妈妈建议,处理好关系是相互的,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任何事和人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自己要以诚待人、通情达理,双方的关系自然会很融洽;如果对方不好相处,也不必斤斤计较。
&&&&0&8当别人有偏见,站出来纠正:同性恋不是变态!
&&&&同性恋父母很难回避的一个困境是,他们经常身处于各种讥讽、贬骂同性恋的舆论氛围之下,亲朋好友谈起同性恋时大多极尽曲解挖苦之能事,令同性恋家长不免有“躺着中枪”之感。他们非常需要一种辩护能力,同笼罩在同性恋之上的负面舆论做斗争,他们要为子女们尽量剔除可能遭遇的潜在歧视,让早已成为“惊弓之鸟”的子女化解心结。
&&&&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家长恐怕要放弃掉把孩子硬掰成“异性恋”的尝试。作为“同性恋父母联盟”的核心成员,桑叶妮妈妈痛悔自己与女儿“冷战”多年的经历“那时候,我宁可断只手、断只脚也想让她变回正常的性取向,但后来我才慢慢想通,同性恋本来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啊!”异性恋的父母,要把自己的观念真正调整到支持(至少是中立)同性恋的立场上,“要明白,说服歧视同性恋的人,其实就是在说服过去的我们自己”。
&&&&“说服”他人的策略可以是迂回、灵活、不卑不亢的。知道儿子出柜仅数月的晨爸爸,如今心态已日趋平静,这段期间他恶补了许多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在中国目前的舆论环境下,直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支持同性恋,对于众多家长而言恐怕也要求过高。但家长可以尽量在讨论同性恋的话题、场合中表达对同性恋者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应避免意见相左时的争执和冲突。”在晨爸爸看来,同性恋父母不要与数量庞大的“主流”群体正面交锋,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自己看似没有成功的一次辩护,都有可能让歧视者的观念发生一次微毫的动摇,长此以往“歧视同性恋”的舆论将会弱化不少。“我们坚信,50年后的中国会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对同性恋的包容度一定会更高。”
&&&&0&9去相关网站,利用新媒体,自学相关知识
&&&&得知子女是同性恋,许多父母会霎时陷入惊慌迷茫之中,而这种“大惊小怪”大多是信息不对称、相关知识匮缺所致。而关于同性恋的科普读物、专业网站又大多触及敏感的道德禁区,因此在公开的出版发行途径中难以觅得。但家长仍可以通过网络中片言只语的生理知识介绍、医学读物定向搜集同性恋知识,一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二是为同性恋的合理性寻找佐证。
&&&&目前,华语地区较为知名的同性恋网站有淡蓝色的回忆、齐鲁同天、朋友别哭、中国同性恋等,这些网站会用故事、生理知识、名家访谈、同性恋性用具介绍、同性恋内心独白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可喜的是,该类网站中的讯息大多是客观、阳光、正面的,难怪不少同性恋家长点击后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恶补了相关知识后,晨爸爸惊喜地发现,原来同性恋不仅在伦理上成立,在生物学上也成立。“我看了很多网站以及一些‘同志’书籍才知道,原来动物界也有同性恋现象,历史上更有不少同性恋名人的风流韵事,这足以说明从古至今,同性恋者的D&N&A都没有什么异常,没有任何违背生物学规律的地方。”诸如此类的“惊喜发现”,在众多“gay网”中俯拾皆是,它们也成为了鼓舞同性恋家长的强心剂。而许多家长也乐观地期待,终有一天,同性恋网站、读物不再是小众媒介,它们所登载的讯息将会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常识。
&&&&同性恋眼中的模范妈妈
&&&&玫瑰妈妈:去香港参加为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游行
&&&&前不久,在中国同性恋亲友会联合同声公益联合会、浙江梧桐雨公益社团在浙江召开的第二届同志亲友恳谈会上,70多位“同志”及家长在金华进行交流。其中一位玫瑰妈妈讲述自己支持儿子出柜的经历。
&&&&玫瑰妈妈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日记,里面写满“戴着面具做人”的痛苦。经历过一系列心理挣扎后,她和孩子爸爸开始学习有关同性恋的相关卫生知识,学习用微博了解最新的信息,连90岁的孩子外婆都在微博上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乐观地生活。玫瑰妈妈曾经跑到香港代表内地的同志母亲参加为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游行,出发前,她戴着帽子、墨镜,包得严严实实,到了现场,她才发现,这些遮掩的措施完全没有必要,看见浩浩荡荡的队伍,她就知道,儿子并不孤单,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同性恋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工作,他们不是坏人,不是病人,只是这个社会中有异于大多数人性取向的一个群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