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孩子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选择宝宝霜相信国内还是国外,我现在犹豫不决,毕竟我儿子还小。在线等,挺急的

(Aspie on Earth)
(n37r06u3)
第三方登录:如何给孩子最必需的教育,完成好为人父母的责任【家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460贴子:
如何给孩子最必需的教育,完成好为人父母的责任收藏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最必要的帮助,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转)我生在学校,长在学校,工作在学校。另外还有十年商界打拼的经历,看过了太多的教师和商界“成功人士”在子女教育上例子,基本上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很少!不由得感慨良多:中国的大多数为人父,为人母者,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颇有一些眼光短浅和自以为是,而且逃避责任,导致在子女教育上的灾难:说家长们的眼光短浅,是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多看几年,用孩子现在发生的行为去推导几年,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因此在行为上不能做到防微杜渐,把自己不喜欢出现的局面早早地控制住!比如:孩子刚生下来的几年内,父母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把全世界全部给他都不过分。这时候的父母是骄傲的,自豪的,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儿女将来会出现问题。上了小学,发现孩子有不少缺点,但是并不严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自欺欺人。心想问题会随着孩子长大自动解决,有些担忧,但是并不着急!家长们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甚至给孩子找了名校而心安理得,不再关心孩子的内心要求,也不注意孩子发生的不良变化,已为逃避思考问题,所以家长们往往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上了初中,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着急了: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病急乱投医。但是仍然不能痛下决心,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纵然此时还有机会,但家长并不能真正抓住几乎是最后的教育良机,指望灵丹妙药,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缺失,自然没有作用。到了高中,家长承认教育失败,唯一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早年的明星梦早已忘记。此时愿意花大钱来解决问题,想办法通过各种努力把孩子送进大学,或者送到国外,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愿意花钱,就能解决问题。结果是花钱带来了更多的问题!现在很多三流的大学里,挤满了这种家长花钱来上学,自己骗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大学四年,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没有学到。终于:孩子毕业成人,终于发现一事无成!不仅无法承担工作的责任,连基本的生活习惯都有问题,在个性格心理上都有严重的缺陷。此时,孩子就是家长的心病!无论自己多么成功,但是面对一个失败的孩子,唯有叹息!这样的例子并非个别,在我的身边俯拾即是。很多大学教师的孩子,批量地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商界的朋友,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更是一种普遍性。更有不少父母,牺牲自己的事业,想办法陪读,希望能够挽救万一。可是,为什么不早一点想办法?在最容易的年龄,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把教育的基础打好?父母们经常自以为是,对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不仅不认真思考,反而按照自己自以为是的想法乱做,直到出现严重的问题为止!一:父母们会为了职称,晋级,为了生意场上的竞争等,积极努力地进修和学习。可是对于关乎自己一生幸福快乐的子女教育问题,却从来不去研究和学习,以为自己天生就懂怎样做父母。凭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来养育孩子,成败完全就是赌博:可是孩子的一生难道是可以用来赌的吗?二:逃避责任的家长。家长也不是不知道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问题,也不是不知道周围朋友孩子教育的失败,但是家长很少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也会出问题,他们很自负地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故事”,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有一天开始痛苦地发现:自己成为了家长们教育失败的案例!三:天真地以为花钱就能解决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陪伴孩子,就用大把地给孩子花钱来弥补自己的教育责任。面对长大一些后在学习上,心理上有问题的孩子,大把地花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或者干脆送出国。岂不知如果钱能够解决问题,洛克菲勒也不需要从小严格(甚至是苛刻)地训练自己的孩子了!金钱可以买到利益,也会买来灾难,全看您怎么使用!我认识一些朋友,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得到的是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混混。就算你把孩子送出国(有些老板把孩子送出国,每年开销一百万以上),培养出来的也是“留学垃圾”。花钱买不来好孩子,只有智慧才能够带来收益!正是基于以上的想法,很担心自己犯其他父母犯的错误,担心我的自以为是和目光短浅断送了孩子的未来,同时也断送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自己才从正在发展顶峰的企业商务中果断退出,开办家庭学堂教子。我打算为孩子付出十年,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为了我十年之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被孩子牵累:我的一个长辈,面对孩子教育的失败饱尝痛苦,早早去逝。还有一个极宠孩子的朋友,却不得不面对任性的孩子无法管束,直到玩丢了自己的性命,咽下晚年丧子的悲痛。血的教训就在眼前。我自设学堂教子,不指望孩子成名成家,只是希望他生活幸福快乐,能够自立自强。这一切,都需要我能够在孩子最需要关注的青少年时期,给与他最有价值的教育,尽为人父母的责任。从五岁到十五岁,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如果这十年调整得好,一生无忧也!
来伊份网上商城 史上超优惠 !!
让孩子获得比读书重要百倍的教育:人生行为教育题记:由于孩子在学业上的超常表现,我自办学堂的行为,往往被视为要“培养神童”。其实在教育问题上,学业和知识要求被我放到很次要的位置,我更重视基本行为教育和思维教育。但是,重视行为教育和思维教育的结果,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就调整好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样做的结果,学习的问题就根本不用操心,肯定会学得很好。其实应试教育学的那点东西,相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来说实在是很简单的,如果居然有学习不良的情况,肯定就是教错了,或者是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有问题,家庭和学校没有给孩子良好的行为教育。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智力有缺陷,但是95%的孩子不会有这个问题。反之,如果只重视学业和知识教育,忽视行为教育和思维教育,学习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大多数孩子将无法学好。即使少数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成绩,孩子也会学得很辛苦。而且,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能力,就算是学习成绩好,也可以说是一个废物。类似的故事,家长们应该听过很多了。不过他们都不愿意相信会出在自己身上。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人,是让孩子的身体,心理和行为模式都健康地成长后顺利融入社会。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什么?当然就是养成教育,是人生行为教育!绝对不是让孩子学会认几个字,读几本书那么简单。松下幸之助说: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人。中国古代的先贤也说:行有余,则学文。意思就是在学做事做人之余,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读一点书吧!如果连做人做事都不会,就没有必要读书。读了也是白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行为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长期以来被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所忽略。但是由于行为教育在人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方国家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都非常重视行为教育,有专门的行为教育学教授和专家,也有专门的行为教育研究和培训。国内目前的成人教育中,有很多收费极为昂贵的培训课程如[成功学]等,往往一两天的培训费就达数千元,其本质上就是行为教育。可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完全忽略作为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人生行为教育,却把教育中最不重要的事情,读书,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作为孩子人生成长中唯一的教育。我在武汉大学授课时,开玩笑说全国各地的家长曾经一起开过会,统一了对孩子的教育原则的认识,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都对孩子说:好好读书,别的事情不用操心!学生们大笑,对这句家长念了多年的教育经心领神会!可怕的是:这句几乎每个家长都在用的“教育格言”,预示着孩子未来生活的坎坷,家庭的不幸,民族的灾难!通过这句教育格言,我们只看见一个个读书的机器,看不见活生生的人,看不到生命的成长,更看不见现实的社会!所以我们这个社会里才会有卖肉的北大才子,做乞丐的南京博士,自杀的武汉博士和杀人的马家爵们!还有考上大学后才一个星期,就因嫌食堂饭菜味道不好,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法过而跳楼自杀的大学生,有找家长要100元钱买礼物送给同学,家长拒绝后以自杀抗议的小学生------:种种不可思议之情状,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层出不穷。更多的是一堆除了读教科书外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愿做的“书生”。社会上有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其中不乏名校出身)的孩子,他们曾经承载着家庭的骄傲和希望,如今却在父母黯然神伤的注视下,躲在屋里虚度时光,赶都赶不出去!武汉大学某学院一个负责研究生教育的领导,提到新近入学的研究生时说:现在招的研究生怎么搞的越来越不懂事了?在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学生们认为工作不好找,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学生“赋闲在家”。另一方面,企业叹息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根本就不会做事,连基本的行为能力都没有。一家有名的报社一个部门负责人工作很忙,但是拒绝进人,因为他说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大多数不会做事也不会做人,不仅帮不上忙,反而添乱。所以宁肯自己忙一些算了。
即使上了班,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基本的行为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很多“没有教养”的行为,让人侧目而视,从而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莫大的困扰,过得很不快乐。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同事关系,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也搞得一蹋糊涂。以上这一切,都给家长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往往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手足无措:难道我们错了吗?当然错了:现在的学校教育体系,并不提供系统的行为教育,即使教育大纲里有所谓的“思想品德课”,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的。如果家庭也不提供行为教育,孩子等于就是没有教育。行为教育如果错过14岁以前的关键时期,孩子就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有很多成人,在工作和生活失败以后开始寻求行为教育,但是代价很高:首先是要特别抽时间出来培训,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其次是必须付出宝贵的时间,同时学费也很高。两三天的培训学费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而且即使付出如此代价,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负面行为习惯难以消除,往往培训过后数日,一回到原来的环境,就很快恢复原状,经常导致学习的失败。为什么不在少儿时期就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只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留心,有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老师,随时注意行为教育,就可以很轻易地建立孩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没有行为教育,也没有人关心行为教育,而我认为行为教育又是最重要的教育,是孩子决定将来生活是否幸福和快乐的基础教育,所以只有唯一的一个解决方案:自办学堂!行为教育最为困难就是:无法通过课程来教授,必须通过各种行动和体验来学习和成长,必须把行为教育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因此,今日学堂的任何学生和教师,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把人生行为教育融入到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到生活的一点一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时每刻,包括吃饭睡觉,都有专职的老师陪伴,并随时调整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今日学堂的教师,要学习的最重要的课程不是各种专业,而是行为科学,心理学,认知学和行为调整。不管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人生行为教育课程,是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学习的,而且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型学习,讨论式学习,心理辅导式学习,甚至我们的老师还会自费花壹万多元参加名师的行为培训课程。所有的教师,都非常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使之符合良好行为规范的要求。当然,他们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真正指导孩子们的行为教育。我国与世界最大的差距,不是物质上看得见的差距,而是思想上的差距,教育上的差距。我们目前的教育,不仅没有赶上先进的世界教育水平,甚至远远落后于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学做真人,行重于知”的教育思想,怎么可能不出事!如果我们的教育界没有人来做这件事,就从家庭做起,从我们的学堂做起。从我们的老师做起,从我们的孩子做起!附录:今日学堂行为教育准则 和美国学生行为规范今日学堂 行为教育准则今日学堂行为教育准则,是张健柏老师以中国传统的人格行为要求为核心,辅以现代思维方式的解释和当代成功学原则,重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在今日学堂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全面体验和实行,融合于今日学堂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校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师生共同体会和实践以下14项行为准则!14字行为准则如下:仁 孝 忠 信 礼义和诚 智 敬 恕 勇毅俭仁爱己,爱人,爱物,惜物,热爱和保护自然及环境对人与人和世界的关系认知孝 孝顺长辈,缅怀祖先首孝俤对自己生命来源的尊重和感谢是人生成功的前提 忠 热爱亲人和伙伴,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具有专注和专一的热忱。敬业乐群,爱家爱国,以学堂为荣
获得团队认可的必要素质 信守诺言,自信。做事认真负责,尊重自己的言行,不说废话空话谨信的古代格言,让别人能够委托职责的西方精神 礼 行为端正,语言得体与人交往注重礼节,遵守社会公德义 公正 平等 正直规则比胜利更重要西方世界最重视的fair play精神 和 和谐和合作。心态平和,心理稳定,不怒不躁。睦邻和友好精神,家庭和谐,手足情深 家和万事兴团队合作: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诚 不欺人,不自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忠实自己的基本立场。智 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行为准则,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人和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解如何处理人生的重要问题,懂得自我成长,具有超越目前现实的眼光,避免对自己不利的生活方式敬 敬畏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尊重他人权利和立场。尊敬师长,保持谦恭的心态恕 容忍,不计较,为他人着想,原谅别人,胸怀宽广勇 坚守原则,积极上进,追求卓越;勇于参与竞争,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毅 坚持不屈 坚忍不拔,能够面对逆境,不畏困难,耐心,不急躁,情绪稳定平静 俭 生活方式简洁健康,个性收敛不张扬;不浪费,不铺张,不做超过人生正常需要的 事情。对正当的投入慷慨大方。附:美国学生品德规范准则:这是目前受到世界教育界最好评价的学生准则,由美国迈阿密大学雷欧.克里斯顿教授制订,现列出如下,并根据内容,用今日学堂14字准则做了附注。1:明确自律的重要性,把自律作为动力,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即使我们不愿意(义,毅)2:做到值得信赖。这样当我们说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别人能相信我们!(信)3:讲真话,尤其讲真话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更要这样做!(诚)4:一生中,在所有问题上都要诚实,包括在工作上和与政府的关系上!(诚)5:独自一人时,要有勇气。当团体要我们做自己应拒绝作的事的时候,要顶得住压力!(勇)6:不要矫揉造作,弄虚作假。但是要显示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诚)7: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正当方法达到个人和集体的目的!(义,敬)8:在注重道德行为的场合,大胆地表现自己!(勇)9: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勇)10: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认识到虽然求胜的愿望很重要,但赢得胜利并不是最重要的!(义)11: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做到谦恭有礼,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礼)12:要像自己所希望受到的对待那样对待别人,确认这项原则适用于对待所有的人,不分阶层,种族,国际和宗教信仰!(义)13: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那些看起来纯粹是属于个人范畴的行为,实际上常常会影响到自己周围的人或影响到所处德社会!(和)14:牢记我们身处逆境时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意志是否成熟的最好考验!(毅)15: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出色!16:爱护他人财产。如学校财产,企业财产,国家财产,公有财产!(仁)17:遵守法律,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必须是非暴力的,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义)18:尊重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宗教自由和进行正常法律活动的民主权利。认识到这个原则适用于我们所憎恨的演讲,我们所讨厌的团体和我们所鄙视的人!(敬,恕)19: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制止那些有害于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智)20:避免产生性早熟的经历。形成与家庭生活准则相适应的对性的认识!(智)21: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具有何种性格和道德品质!(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好贴,我收藏了
帮孩子轻松面对高考高考,可能是每个中国学生和中国父母迈不过去的坎,即使出国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在关注如何帮孩子过这一关,甚至不惜代价!应试教育最滑稽,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中小学12年的教育目标本来就是面向高考,但是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面对高考的系统培养计划,往往是各行其是,采用背离高考原则的方式来准备高考,其结果就是导致大多数孩子面对高考的失利。因此,合逻辑的结论就是:要让孩子能够真正的面对高考,并轻松的通过高考,就不能依赖我们的应试教育系统。也就是说:真正希望孩子能够在高考中胜出,最好脱离现在这个应试教育体系。请看下面的分析:假如你的孩子现在6岁,当他18岁的时候要参加奥运会比赛,您是他的教练,很想让他赢得冠军,你会怎么做呢?第一种方法是从小开始就树立比赛的概念,经常参加模拟比赛,每一次模拟比赛的成绩都看得很重,都要得第一名,否则就担心孩子是否落后了。所以每次比赛都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并在赛前根据比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最后身经百战乃至千战后,就可以参加奥运会了。显然,这是一种短见识,急功近利的方法。据我所知,没有一位体育教练会采用,因为违背了体育运动原理,只会培养出刚开始两年好像很出众,但是后劲越来越差的运动员。恐怕还没有到奥运会赛场,这种运动员恐怕早就垮了。真正的好教练会采用第二种方法:开始阶段根本不让孩子参加任何比赛,而是花最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好像与比赛毫无相关的基础训练,如体能训练,反应训练,速度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等,提高孩子的全面身心素质。即使偶尔参加模拟比赛也只是让孩子熟悉一下比赛环境,但对成绩好坏毫不看重。特别是早期的比赛成绩根本就不能说明问题,把它当作游戏即可。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才需要频繁地参加热身赛,从中吸取比赛的经验,由于孩子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比赛就可以让他轻松地进入状态。搏击运动员,绝对不是天天在拳台上打来打去,吸取比赛经验。最多的时间,是在进行基本功训练。越是重大的比赛,需要的基本训练就越多。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同意第二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又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把高考比作参加奥运(其实比参加奥运简单一百倍),这场比赛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命运。正因为事关重大,我们才需要设计好一切过程,避免目光短浅,才能够让孩子在最佳的状态下突破!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受制于高考指挥棒。但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高考本身,而在于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孩子就身处于一个个模拟的高考环境,从小学开始就经常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标准考试,甚至于家长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以孩子拿到各种名次和级别而自豪。这些名次和考绩的证书,除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外,根本就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为了获得它,却需要费尽心力,而且要以牺牲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特别要命的是:高考的题目为众矢之的,每年都会有人指出命题不当,所以每年的考试出题都非常谨慎!可是平时中小学校里大考小考的题目,很多是胡拼乱凑的,根本经不起推敲。特别是初中以下的各种科目的考试题和教辅材料,孩子们天天要做的“试题”,经常违背教育原则,不仅不能够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知识,反而让学生的思维混乱。这样的大小考,不是误人子弟吗?标准化考试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评测学生的能力,是挂一漏万的方式。如果考虑到师资不足,教育资源有限而不得不为的话,把标准考试的方式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今日学堂今年新加入一个小学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家长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参加过数学奥赛并得过奖。但是我们的老师发现:孩子缺乏真正的数学思维力和逻辑力,思维方式特别简单,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很单一。虽然在同龄孩子里面,他目前的数学表现有些超常(因为家长让她天天做数学题),但我们可能肯定的是:如果不全面提高其思维素质,这种“数学天才”很快就会消失,到了初中,还很可能变成数学学习障碍(比如说目前发现他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将导致几何学习的灾难),所以盲目地抓数学,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长还很迷惑:原来成绩都很好的,上了中学(或高中)就不行了,也不知怎么回事!而小学的老师,特别鼓励学生和家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因为可以为学校和班级争光。可是短期的拔苗助长,带来了长期的无可挽回的损失,这值得吗?所以,我国应试教育的危害并非是高考。其实高考相对而言,还是我们这个体制中很公平的一种选拨机制,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代替。但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在于:从小学开始,教学内容和方式就向高考看齐。一些人(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根本就不懂怎样面对高考,用简单化的方式来对付高考,结果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违背我国高考的应试原理。特别是很多心理变态的家长,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或者第一名等,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这种要求根本就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但是却夺去了多少孩子的梦想。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成绩和排名,与中学学习的好坏和是否能考上大学,根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何必太在意,短见识的父母每次都要求孩子100分,对这种无足轻重的考试过分看重,制造了多少孩子的悲剧!如果从小把功夫花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上,就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的高考过关问题了!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时期,我成绩一直很一般,老师也从来不看重。但是由于个人喜欢阅读,看了很多课外书,对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就是应付而已。记得初中一个女同学任班长,平时考试成绩都很好,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可考高中的时候居然落选重点中学,高考也一败涂地。而我高中全省联考,被录入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但是进高中后平时成绩也一般,高考却超过很多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后来考研究生虽然是跨专业考试(从工科改为文科),完全依靠自学,也很轻易取得本专业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也就是说,越是大考,考得越好。分析平时学习考试很认真的同学,反而到大考的时候考不好,根本原因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平时考得好,不一定高考时就能发挥出来,高考毕竟是考综合应用能力。我平时成绩虽一般,但重视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知识面很广,在大考时就可以轻易获胜!作为中国人,不可能不重视高考,当然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如果让我来设计以最佳应试手段来帮孩子应付高考,我不会采用现在中小学那一套根本不符合高考应试原则的教育方式。要让孩子轻松面对高考,小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基本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提高思维速度,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起学习兴趣,让孩子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特别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就要过语言关,12岁以前,英语和语文都要达到熟练阅读的程度,英语的词汇量达到以上,中文的阅读量达到每年500万字以上,这是孩子将来参加高考竞争最大的本钱!同时,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体育运动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时间在1小时以上,主要参加各种健脑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使得孩子的身体素质达到最佳状态,为中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初中是孩子一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是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开始成熟的时期,也是孩子研究和学习能力的养成期。此阶段必须养成孩子的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孩子大量阅读,扩充知识面,培养孩子对各门学科的兴趣。初中毕业时,阅读量至少达到1000本以上的课外阅读书籍,打下最坚实的学习基础。在高中以前的学习,一般不主张考试,即使要考,最好只参加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一般的考试离孩子远一点。简单地说,高中以前的学习核心,基本任务是:锻炼好身体,培养思维能力,积累知识基础,建立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的最后两年,才是真正用来对付高考的时间。由于早已建立语数外的雄厚基础,此时的目标就是热身赛,熟悉考试规则,摸清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补上缺陷。即使我们的考试制度有一些变态,但是由于孩子个性已经基本成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能够适应这种巨大的压力,而不至于遭受伤害。我坚持认为:只有这样的高考设计,才是符合我国应试教育的最佳应对手段,才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佳手段。这种教育设计模式,目前体制内无法提供,只有自己来做! 系列文章网址: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家长是否想过,在“正常”的情况下,自己孩子的预期寿命可能不到50岁?甚至有可能三四十岁就死亡?估计没有人会这样设想,可这居然是事实:被严重剥夺了健康的中国读书人,要比普通人少活20多年,而且从学生时代起,就拖着不健康的身体学习和工作,生活质量低下就不用说了。想想看: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可怕吗?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吗?请看以下数据:2005年一月,清华大学36岁的讲师和46岁的教授在4天内相距去世,引起各界的巨大反响。别以为这是“别人的故事”,将来有一天,这种情势很可能就会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因为知识分子,也就是读书人,他们的寿命就应该比普通人少活20多年。因此将来这样的报道会越来越多,将变得毫无新闻价值。一份中国社科院调查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十年前,我国的居民平均寿命是76岁,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9岁。而现在的最新调查表明,北京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而且还有继续恶化的迹象。未来十年,平均寿命会降到四十多岁吗?我们的孩子能活过五十吗?本报道出来后令人大吃一惊:大多数人叹息:知识份子压力大,生活条件不好,脑力劳动伤身子,由此解决方法是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多休假,多吃好东西!这些都是瞎说:知识分子身体不良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工作的压力,更不是因为脑力劳动伤身体,而是现代教育的问题,早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不健康的种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收获死亡的结果而已!相反,一些老教授承担的工作任务从年轻时就很重,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平均寿命都很长!几年前一项国家组织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18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普遍不佳。最新的教育部2003年向全社会发布[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我们正在制造更多的体质不健康的人群!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没有人会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进行健康教育。我们所有的人,包括学校,老师,家长,还有孩子自己,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以教育的名义剥夺孩子的健康,促使我们的孩子早日迈向死亡。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学校上课时,书包放在椅子上,只有半边屁股坐着上课的吗?你知道这样对孩子的脊柱发育有很大的损害吗?你知道天天趴在桌上写作业,不仅影响视力,而且影响孩子的颈椎发育吗?你知道孩子的体育课仅仅是象征性的,学校的体育馆实际上是面子工程,基本上就不开放吗?你知道学校根本就没有健康教育吗?更为严重的是大学阶段:因为在“自由的”大学期间,由于缺乏早期的健康教育,也缺乏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缺乏起码的健康观念,大学阶段是学生体质急剧透支,健康状况迅速下降的时期,并成为一生的健康隐患!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忽略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缺乏运动的教育,正是败坏我们后代健康的敌人!难道您还敢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这个教育体制吗?我不敢,所以我只好自设学堂教孩子。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取决于四大要素:一:健康的运动:每天持续不断地坚持有益的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可是试问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运动条件?为了保证孩子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基本上取消了体育运动。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孩子每天都有两小时以上的体育课,我们呢?学校运动场仅仅是一种装饰,体育课仅仅是走过场;体育运动就像娱乐活动,仅仅是假日的调剂而已。这种不系统,不规律的体育运动,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二:良好的睡眠: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睡眠,身体健康状态会迅速下降,可惜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很多学龄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好好睡一觉。大量的作业,会让孩子做到转钟;午睡的时间,又由于种种不便而难以保证,最终结果,只能是付出健康下降的代价。据调查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睡眠,这一切,都可归咎于“头悬梁,锥刺股”的教学原则:苦读!好像不这样学生就学不好。三:健康的饮食习惯:吃什么样的食品才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应该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可惜很少有家长会这样想,仅仅是简单地花钱买东西,吃的更多一些,更好一些,以为就可以健康成长。要知道,青少年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经常会陪伴人的一生,我国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同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大有关系!学校也从来不会教这些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其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多数家长也不了解,结果是花钱吃出一个不健康的身体。四: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据调查表明,感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快乐的学生,超过70%。应试教育体系从根本的原理上来说,并不是一种教育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淘汰机制,用各种各样的考试方法来证明学生是一个失败者。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只会感到沮丧,无奈,焦虑和挫折;要谈“心情好”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在各种不良情绪下生活,身体健康当然也就无法指望。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用身体健康来交换。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他可以不杰出,可以不优秀,但是一定要身体健康!否则孩子一辈子受罪,不仅自己受罪,还连累家人,孩子。不仅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还是社会的负担!因此,如果应试教育无法提供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我当然只能自己办学堂,起码我可以为孩子安排每天在老师带领下的四次体育活动时间,每次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经常玩得满头是汗。外加晚上的游泳和其他课外体育课程,孩子的运动量大大超过其他同龄人。孩子晚上从来不做“家庭作业”,早上也不用早起赶着上学,也没有人来通过考试给他心理压力,中午的午睡能够切实保证,因此睡眠状况良好。学堂的老师,每个人都要学习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并随时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这种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可说终身受益。在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下,孩子的身体状况很好,体能明显超过同龄人,运动协调性良好,动作反应很快,健康状态非常良好!反过来,身体情况的良好,又促使了学习状况的提升。特别是我们选定的运动项目都有意倾向于提高大脑思维素质的运动,结果孩子的学习情况远超同龄人,他学习一个小时的收益要比同龄孩子学习两个小时效果还要好。其实学习挺简单的,根本没有必要把学习弄得那么神圣,以至于要牺牲健康来学习!系列文章网址: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您的孩子有四分之一的自杀可能性)(转自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孩子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如果身体不健康,可以说是制造出了一个废品!如果学习好,身体好,但是心理不健康,行为不良,这个人就不是废品,而是毒品!它不仅残害自身,更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想象一下,您的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接下来又考上了国外的好大学,报纸上这样介绍您的儿子,您是不是就会很满足了?还有别的要求吗?“某某某同学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想知道这个故事,就看看朱海洋的例子,看看结果您是否满意?该不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教育?可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内,心理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根据现在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把孩子送去上学,造成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高达50%左右,这不得不让家长忧心。云南大学马家爵为一点小事就杀死四名同学,引起轩然大波!教育部因此发文,要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武大的学生问我,以后这种事情会不会消除!我的回答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种恶性事件仅仅是开始,不可能因为教育部和高校重视“心理教育”就能解决的!果然,后面又发生了“南京马家爵”等多起大学恶性事件!证明不是发文就能解决问题的!除了杀人,还有自杀。上海市教科院作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市8个区调查2500名中小学生,居然有24.39%的人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国内地自杀的人有28万,自杀未遂的有200万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的第一杀手。(资料来源见羊慧明等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错了])。几乎每所高校都在为学生自杀的问题所困扰!高校学生自杀,已经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如果一年内居然没有学生自杀,校长,老师们都会额手称庆,总算又熬过了一年!2005年春节前,武汉大学书记刚宣布一年来没有学生自杀,大家的工作值得表扬。话音刚落,春节后一个博士就自杀了!而更糟糕的是:现在自杀的年龄有下移的趋势,中小学生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轻生,最小年龄的自杀者才9岁。自杀,就是严重心理问题的极端释放方式。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全国两亿多未成年人中,有心理问题的有40%以上。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近十年来,精神疾病已成为威胁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青少年人群中流行最广的健康麻烦,有心理障碍和品德障碍的青少年人数达5000多万!为什么我们周围存在数量如此惊人的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孩子?应试教育体制难辞其咎!在“好好读书,其他事都不要操心!”的教育原则下,在以分数和升学率来作为老师考评的唯一方式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最关注的当然就是分数,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坏学生”,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如此简单粗糙。真个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且应试体制下的读书,并非真正的读书,不是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品质素养的读书,而仅仅关注应试和文凭。在这种完全忽视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塑造,短见识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出现成批的马家爵一点都不奇怪。杀死同学算什么!杀死自己的父母,亲人的例子不是已经报道了很多吗?当然,有心理问题不一定去杀人。但是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个性狭隘,孤独,懒散,依赖和任性,自私,冷漠的人,注定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失败者!他不仅不能够被这个社会容纳接受,甚至也不能被自己接受。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可能都是无意义的。当一个人突然意识到自己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以外,心理状态不可能很好。他可能不会去杀人,但是会自杀。就算不会自杀,也会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在痛苦中!今年(2005)武大一个博士自杀,就与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有关!
甘家口建筑书店,建筑书店,低价任你来选!
更可怕的还是另外一项调查数据:据[新闻晚报]日报道报道,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全国14个地区168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武汉市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根据对我市1300名教师的调查表明,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0.4%显著高于国内正常成年人。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不同程度存在(见日[武汉晨报])从心理问题的分布上,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老师的心理问题多于男老师。这就意味着,小学阶段的老师心理问题最严重,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如果只接触一个老师,有一半的可能性是有心理问题的老师。如果需要接触两个以上的老师,从概率上看至少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而孩子在学校肯定要接触一个以上的老师,因此从概率上说,就是您的孩子100%地必须接受心理有问题老师的“教育”。这简直太可怕了,教师的心理,居然如此严重,如此高的比例------?而且,在全国出现如此严重的心理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教育体制的解决之道,居然是:在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武汉市对教师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出台后,解决方式就是编了一本[教师心理自助手册]发给老师了事。如果心理问题居然可以通过看书来解决,中国也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了。因此这种做法除了给人一些虚假的安慰以外,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作为家长,看到上面的这些报道,难道您不觉得可怕吗?把自己寄予厚望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您能收获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您的孩子一定会出问题,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孩子经过应试教育的摧残后依然健康。可是,您如何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正好是“幸运的漏网之鱼呢?”。我的常识和理性告诉我: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教育,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所以我只好自己办学堂来教孩子!事实上,看到身边一些年仅8-9岁的孩子,送到小学仅仅一两年,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被斥为差生。家长们委屈莫名,到处给学校和老师赔小心,我心中则暗生惧意,庆幸我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今日学堂同步英语的暑期班,仅仅学习了一个月,不少家长就说孩子有很大的变化,原来极内向的孩子,现在变得大方开朗多了,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很赞赏,对老师非常感激!其实我自感惭愧:一个多月,能做多少东西?孩子有变化,无非是在学校里压得太狠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让他轻松一些,快乐一些,值得家长这样的感激吗?虽然我们特别注意到人格培养和心理教育的内容,但是这难道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做的基本常识吗?由此更想到:学校真的不能让孩子去了!就算要去,也得等教给他一副不容易受伤的钢铁之心之后再去,而不是现在孩子年龄如此小,如此稚嫩脆弱,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打击下枯萎的小小心灵!因此,到13岁心理成熟之前,我是不敢送儿子去这个可以称为“心理问题集中营”的学校上学的!在这里,我可以回答一些朋友对我的质问:自己办学堂教孩子,风险是不是太大?实际上,我要反问的是:把孩子送到一个明知有各种问题的地方,让概率上100%会遇到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来执教您的孩子,难道不是风险?就因为长期以来的传统和习惯(其实也就是中国这五六十年来的养成的“依靠组织”的习惯),即使有很大可能性会牺牲孩子的未来,可大家都这么做,难道这不是真正的冒险,不是真正的残酷吗? 系列文章网址:
让厌学的孩子把学习变成生活中最有趣的游戏 导读: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而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天才。美国教育家 格伦 多曼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真正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并把学习的热情保持终身。可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做与此相反的“教育”。对于学习的态度,成人和儿童有着明显的不同:所有的儿童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所有的儿童都很喜欢学习,绝对不会有厌学的孩子,也绝对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和老师,只有厌学的成人。这与先天的智商没有关系,与孩子之间的个性和智力差异也没有关系,每一个小孩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导致孩子厌学和消极态度的,其实是父母和学校的态度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引起的结果。不少家长持一种错误的态度:即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吃和玩才是快乐的。所以鼓励孩子玩和吃,并把吃喝玩乐作为对孩子学习的奖励。对于幼小的儿童,怕学习伤脑子,家长的态度往往是“让孩子好好玩,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种认为学习是很辛苦的的思想,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地传递给孩子,最终达成共识,以至于我们这个社会中有90%的学生厌学,最终导致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挫折。孩子喜欢游戏,因为这是孩子对世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的方式。孩子对未知的世界都特别好奇,急于了解这个世界。孩子也特别想学会认字和读书,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大人读书讲故事中那个美妙的世界,但是缺乏语言他们却无法参与,所以很有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且,语言学习的天赋也在幼儿时间最强,他们能够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习和进步。如果在这个阶段有意地引导孩子学习,可以很轻易地建立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终生的学习习惯。如果缺乏引导,孩子即使玩也只会傻玩,缺乏创新的想法,反而是喜欢学习的儿童,玩得更有趣,更自信,也更快乐!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大脑的一些功能就会萎缩和丧失,而且成年后即使加大训练量也无法恢复。特别是语言能力,在小时候就基本定型了。学习不仅不会伤脑力,还会让大脑越来越灵活,善于动脑的人寿命也比较长。只有不正确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才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美国教育家格伦.多曼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而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天才。”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大多数被家长们扼杀了!小孩可以比大人快得多的速度学习和掌握语言。新东方的俞敏洪算是英语培训教父了,但是他的小孩学了一两年的英语就会指出他会话中说得不正确的发音和表达方式,我的小孩也会指出我普通话和英语中不标准的发音。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在语言敏感时期加强学习很重要。根据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后,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就已经过了,大脑中的语言区停止成长,与此相关的部分功能将会减退,会导致在语言学习上的困难。因此13岁以后,要真正学好一门外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即使花费更长的时间和努力来学习都达不应有的成效。其他大脑功能也一样,所以加强早期教育很有必要!
不仅对语言,儿童对其他知识的掌握也是令人惊异的:我原以为儿童具有天然的语言学习优势,所以较重视小儿汉语和英语的学习。但也认为孩子还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并没有特别强调数学学习,只是试一下看。但是奇怪的是:仅仅通过三个多月的学习,五岁多的儿子就学完了小学一年级数学全部的教学内容,开始学习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了。并不是故意抓进度来学习的,每一部分都是掌握了之后再学新内容,孩子的兴趣也很好,经常积极地要求做算术题,并且把得到正确的答案当作一种成功的游戏。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懂得负数的概念:一次他要我考他,我问100-10等于多少,他马上就回答出90。接着我故意开玩笑说:10-100等于多少?小家伙犯傻地说:不够减。我就说差多少才够?回答是差90个。告诉他“差90个”就是答案,只是在数学里,不说“差多少”而说“负多少”。他很快就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再问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说“负多少”了。这说明我们平时远远低估了孩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儿童启蒙阶段,语言的学习和知识的学习都很重要。特别是在儿童求知欲最强的时间,大量地吸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对于孩子今后的一生成就影响甚大。此时千万不要用成人认为学习很辛苦,很神圣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学习,连这种情绪都不能流露,否则会让孩子对学习抱负面的态度。另外,也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强化和不断考察儿童的“输出”能力,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等,如果孩子表现失误,就容易给孩子挂上“失败者”的心理影响,导致厌学。知识有一个积累期,不能拔苗助长,只要有足够的积累和输入,就会有不断的输出。所以在初学阶段正确地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把学习理解为一件非常简单和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我在小学和中学时代,从来就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平时成绩也一般(因为考试需要死记硬背,而我不喜欢),但是中学统考,我就轻易考取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大学统考也轻松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而且入学取分最高的专业。所以我从来就不把学习当成一件很难的事,反而使得我愿意去钻研一些人们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学科,而且自得其乐。但是我的很多同学是用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在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就意味着他将在“苦”中过一辈子,岂不可怕!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是认为学习很神圣,很辛苦。他们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辛苦和无奈,用各种画蛇添足的教学手法,把本来简单的教学内容学得苦不堪言。最后,把入学时充满好奇和好学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厌学又不得不学的学生,这样就获得了毕业的资格。这不是在培养人才,这是在摧残人才!为了让孩子一辈子获得真正的快乐,真正地了解学习,指望现在的学校是没有用的。我只能在家里自办学堂。我喜欢看见孩子不知不觉地开始读书,然后惊觉:咦,我什么时候学会认字了?我也喜欢他高高兴兴地完成数学题,把我也玩不好的数学游戏玩得兴高采烈!在他“上报纸成名”之后,他很不理解一些家长经常问他学得辛不辛苦,他说“学习很好玩啊!”。事实上,他认为学习是最容易的事情,做事才是最难的。因为他发现他可以完成大人们都不会的学习任务,可是他没有办法做大人们能做的事情。好,就是要这种思想:这不就是陶行知的“知易行难”的教育观吗?从教育学的原理来说,让孩子喜欢学习一点也不难: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追求成就感,只要孩子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他就会很有兴趣也会很努力地学下去,其努力程度会让大人都吃惊。但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却在打压学生的成就感,我们用各种根本就没有意义的考试来证明孩子的“无能”,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失败而非体验成功,结果孩子当然厌学。在今日学堂的每一个孩子,都很喜欢学习。面对比普通的小学课程任务要重得多的学习内容,孩子们学得很有趣味,而且,如果放假回家的日子,他们往往感觉很无聊,非常盼望到学堂上学。所以家长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很神奇,这只不过遵循了教育原理而已。如果孩子能有这样的学习愿望,您还需要担心他的成绩吗?在学习型社会,只有热爱学习的人才能成功!
好贴 转走了 留着慢慢学习!
让孩子的智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正常发展!(转自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这题目的潜在含义很明确:就是现在的教育,障碍了孩子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何以见得?请看下面的事例和分析。我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智力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一定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是我发现,这样的要求,对于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来说可能太高了!目前的“教育”,不仅无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反而限制和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我们眼看一个个聪明的孩子,在“教育”的名义下,变得越来越呆,越来越没头脑!根据教育科学对大脑发育的研究表明,13岁以前,儿童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完成。特别是8岁以前(女孩7岁前),儿童的大脑还在快速发育中。此时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用各种手段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增进儿童的学习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倾向。此时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13岁以前的教育,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也是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间。可是很少有老师真正关心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我们在智力开发最重要的小学阶段,其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准,反而会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而剥夺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这些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有:一:用机械的体力劳动来代理大脑的智力训练;学校阶段,用让“孩子专心听讲”来学习的方法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应该用更有效的体验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可是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思维和教学能力,中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因此,很多小学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往往用机械的,重复的体力劳动来代替对大脑的智力训练。如让孩子无休止地重复抄写课文n遍,抄写生字n遍,连数学题也要做n遍。教师的本意是通过重复的练习让孩子掌握知识点,这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完全忘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让孩子的身体在做苦工,而大脑不仅未得到锻炼,反而由于不断重复非常简单的学习内容而变得迟钝和麻木!从心灵上说,孩子非常讨厌这样单调的“学习方式”,从而认为学习是无奈的,令人厌烦的。在这样的“教育”下,小学生们没有几年就会从鲜活灵动的孩子,变成沉闷的,不擅长动脑思考的孩子。而且由于吸收的知识量很小,大脑是“空”的,缺乏思考的材料。为什么一些四年级以前一些很“乖”,成绩很好的“好学生”,到高年级和升入中学后成绩会大幅下降,而一些调皮捣蛋,成绩平平的学生,却后来居上,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脱颖而出呢?原因就是小学阶段越“听话”的好学生,智力受到的影响越大,越不适应后来的学习和生活。反而是一些调皮的学生,由于不太服从老师的“管教”,智力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反而脑子比较灵活,后期的学习和工作就比较好!二:严格限制儿童的身体活动,同时也限制了儿童的大脑发展!儿童的大脑发育是和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共同发展的。刚开始阶段,儿童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活动,也就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好动等!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也得到加强。实际上,经过良好思维训练的孩子,能够获得对自己身体活动的超常控制能力,达到所谓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状态,这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真正的体育是儿童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课程。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思维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勉强使用外部的力量来强行控制身体行为,表面上可以达到让孩子安静的目的,但实际上却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内在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得孩子的思维速度变慢,身体运动不协调,最终会影响学习的成效!
可是我们的小学,特别是一至三年级,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坐功”,把那些天性活泼好动,无拘无束的孩子,变得一个个如同泥塑木雕似的,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讲,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实际上,如果家长有机会去看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上课,就会发现:老师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在教学,而是在维持纪律和课堂次序,在教训“调皮”的孩子。真正在学校学的东西(教学内容)很少,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免老师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不少心理敏感型的孩子会变得内向和压抑,另外一些孩子会变得麻木不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小学六年下来,入校时个性很不相同的孩子,毕业时都变得差不多一个样。更糟糕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好,而是有意这样做,目的是“磨学生的性子,练学生的坐功”。我们可以理解老师们在面对几十个学生时,不可能个别辅导和调整学生行为,为了维持基本的教学次序,只能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强行约束。但作为家长,却必须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以牺牲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为代价的!三:教育内容简单重复,不利于儿童的大脑开发!人类的大脑,也如同身体一样,得到的锻炼越多,其机能也就越强。儿童的大脑发育期到14岁左右才成熟,在此期间加强对大脑的思维训练,可以明显地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惜我们的教材编排,却让人感到失望:每一学年所学的内容太少,太简单。以语文为例,其选择的文章水平明显低于儿童的思维理解能力,而且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课本内容和难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从量上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儿童。小学的语文课本,基本上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两三千个汉字,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根本就不重视。我七岁多的儿子,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把任何一册课本学完。我相信任何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可能用同样的时间把下学期的课本学完!问题是:孩子们在学校里剩下的时间是在作什么?缺乏足够的精神食粮,却期待孩子有良好的智力发展,这有可能吗?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品质”低劣,严重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不仅从教学内容的“量”上来说,我们的孩子是严重的营养不良。从教学的“质”上来说,我们更是毫无指望:语言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是思维教育,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少见到老师采用思维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来进行语文教育。连退而求其次的文化教育和行为教育也不可期待,只剩下文字教育。中国的语文,就是只会教“识文断字”的,中国的英语教育,只会让学生背单词,学语法。这样的语言教育完全违背思维培养的规律。(关于文科教育问题的文章,参见我的[千万不要读文科]系列文章)这样,我们在小学阶段的语言教育,就基本上失去了开发儿童智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在数学教育上,问题也很多,主要是重视“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数理思维”的过程,这同样忽视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启蒙教育阶段(8岁-12岁以前),教育的重点并非是具体知识的掌握,而是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的兴趣!此时的孩子大脑非常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热忱。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讨厌机械刻板的教育方式,也讨厌枯燥的概念,更不喜欢缓慢的节奏。特别是中国小学里面缓慢的学习节奏,会在几年后被孩子“适应”:也就是说会自然地让思维速度配合上缓慢的学习节奏。这样当学习任务突然又变重的时候(如中学),孩子的思维习惯又跟不上了,造成掉队的情况!可惜在小学3年级以前,两三个月就可学完的课程内容非要缓慢地学一年,孩子早已掌握的内容,一定要跟着老师慢条斯理地晃荡;学习中信息输入量极少,妨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另外就是把生动活泼的东西搞得枯燥乏味,把机械刻板的抄写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把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强行地压制,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都大大地降低,还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早期教育越好的家庭,这种反差就越大,孩子就越难以适应!很多家长会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原来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天赋能力好像越来越差,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越来越低。往往误以为孩子天资不好,其实都是教育的错!天赋是需要培养和强化的,如果不培养,反而压制,就会变差和消失,所以美国的学校特别重视“天赋教育”。如果当家长的四年级才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的时候,原因是在1-3年级的教育就出了问题。当孩子中学时出现学习障碍,根子在小学的时候就种下了!反之,如果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和思维基础,可谓一生都不用操心了。可惜很少有家长注意到这一点;等到高考前才来着急已经太晚,更多只是自我安慰。因此,每一个希望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底子的家长,都不能依赖这样的应试教育体系。我的孩子从七岁半开始,每个星期新学习的语文内容都超过壹万字以上,而且是普通成人阅读程度的难度。但是孩子并不觉得辛苦,反而学得津津有味。因为学习的方式和老师的良好引导,使得他感到学起来毫无困难!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孩子的语言逻辑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明显超过同龄人,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好!特别是自学能力的提高,我相信几年后老师根本就不用太多操心他的学习问题了。我的目标是15岁,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只能在家中自办学堂!
中国教育太需要创新教育的模式了,希望有更多的自助学堂来改变孩子,让孩子不光成材,更成人!自助学堂和我心目中的教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回复:20楼呵呵,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助家庭学校了,有行动力的家长还是不少的,成效很好,家长自己也很欣慰。他们的孩子很幸运。不过更多的家长却在一边痛苦一边无助中,希望他们能够看到这样的办法,来挽救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学好中文(转自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题目的意思很明白:如果送孩子上学校,就丧失了真正学好中文的机会!对这句话很多人会质疑,我在没有研究教育之前也不相信这句话,但现在了解越多,研究越多,越发现这句话是对的!如果说现在有一些学生的中文还不错,我还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好中文,不可能是学校教出来的,而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因为现有的语文教育模式,不可能教育出真正好的中文能力!中国的教育界,都知道我们的教育“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而对孩子‘一生影响最大,也是最失败,引起教育界议论最大,批评最多的课程就是语文(中文课程)。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抨击中国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只是我的孩子没有时间等待(也许到我的孙子上学时可以解决?)。身为大学老师,目睹了很多大学生惊人低下的汉语水平,我很担心把孩子送到学校里读了十几年书后,居然变成一个没有文化的“现代人”。由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因此我不得不自办学堂来教他。而其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与现行应试教育差距最大的课程:就是中文。陈丹青教授从美国回来在清华任教时,收到数百份学生的来信,与大量的学生交谈,发现:“今日大学生中文水准大幅度退化,其中文表达,中文思维,惊人地混乱低下,更谈不上中文修养。史论专业学生,甚至中文专业学生的中文水准尤其令人忧虑”。这种评价基本上是准确的,也是很多有识之士担忧的大事。别忘了陈丹青是在清华当教授,清华的学生已经是我们教育体制中的最优秀者了,居然还有如此评价,其他学校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我所任教的武汉大学的优等生们,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写不出通顺的课程文章,理解不了简单的问题者大有人在,中文不好乃学生主流。至于中文系学生种种不可思议情状,早几年就被众老师说成笑话,评说中文系学生90%都是脑子进了水的。语文教育为何成为现行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有其必然背景:家长总以为语文容易学,不知不觉孩子就会说话了,会读书读报了,会写字了。而且语文的好坏一时也不容易看出来!所以比较忽略语文教育。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并不了解语文教育的核心,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均把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到认字写字上,以为初学语文就是要先“打文字基础”,结果完全破坏了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阶段,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失败了!实际上语言是最难学也最难教的,绝对不是认几个字那么简单!特别中文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字载体,其丰富性和文化性更是博大精深!语言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就是思维和文化!教语言教什么?当然就是教思维,教思维方式,教文化传统,教理念。没有学会这些东西,张口你说不出东西来,提笔写不出文章来,与人交谈说不出内容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集体失语”症。可是教思维也是最难的,有几个语文老师会这样教?我们的语文教材本身就编得莫名其妙,没有教学目的,没有系统理论,没有教育思想,没有文化理念,没有教学方法原则。基本上只剩一个识文断字的功能,但这是语文么?仅以字面意思来说,“语”是能说,“文”是能写,也就是能够清楚明白地用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以及能够条理分明地用笔写出自己的思想,才是懂得“语文”了。我们12年的语文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多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武汉大学的很多学生,张口说不出什么内容来,提笔除了套话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不少大学生给我写的信,交来的文章,可以精彩到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即使退一步,不要求“说”,也不要求“写”,“读”行不行?就我所知而言,大学生们是普遍阅读不行(少数还可以),很多大学生除了教课书外根本就不读书也不爱读书。课余时间基本上是“傻玩”,租一些肥皂剧回宿舍“傻看”(连玩都少有玩出创意的),即使读,也是一些市井读物甚至是儿童读物。武大旁边的小书店里,大学生们会一叠一叠地抱走日式漫画回宿舍“读”。还有就是一些浅薄的言情,武打,奇幻小说。我给大学生们推荐国外的通俗思想性读物,结果在读后讨论中很悲哀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读不懂。如果是学术性读物,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我们视为学校教育成果的“精英阶层”的大学生们,只能读社会上普通民众都能读,都在读的东西,他们接受的教育又有何意义?中文教育收到如此后果,年轻的“精英阶层”居然只有如此大众阅读能力,我们还能指望语文能够给孩子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教育”吗?作为老师,可以叹息和呼吁;尽管知道这样并没有作用!作为家长,我心中便也暗生恐惧:儿子将来如果也是这般模样,那将如何是好?-----想来想去,唯一的办法,还是只好自己辛苦一点,花上十年的工夫,以图下半生的安心和不悔!现在已经过了两年多,目睹孩子的诸多变化,心情岂止“不悔”,反增许多“欣然”:儿子七岁的时候,与我津津有味地一起看完20多集的[孙子兵法]电视连续剧影碟,而在我买影碟的同一个地方,不少大学生们买回去的是几十乃至百集的日式漫画影碟和“韩流”连续剧。今年(2005)七月底,我到图书城挑书,带上孩子一起去(有意培养孩子对图书的感觉),他自己找了一本书,坐在地上看了近一个小时。我恭喜他取得了重大突破,孩子很迷惑,我告诉他今天是他第一次开始会读书的日子。他摇摇头说“我早就会读了”,我说“你原来读的书是有画的,今天是第一次读字书!”。他才看看手里的书:“呀,真的是字书,我什么时候会读的呢?”一脸迷惑的样子。一年多前还不会认字的儿子,正在不知不觉地走上我似乎无意中铺的路。我还在盘算:再过一年,他就可以这样津津有味地看英语书了!时间,其实真的可以创造奇迹!当年坚决反对孩子脱离学校的孩子妈妈,在我反复“做工作”中妥协,答应最多给我两年的时间“瞎搞”。如今“合同期满”,亲眼看见孩子各个方面的进步,也就再也不谈让孩子重回学校的“原计划”。只是说,初中总得上吧?我的回答是:还有五六年呢,到时再操这个心吧!我心中的想法是,希望更多中国的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学会真正的学习!特别是中文。在小学阶段奠好中文的基础,受益的是终身!关于我的具体的语文教育理论,请参见[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育]一文
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和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转自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我自办家庭学校教子,大多数人反对的理由就是:我们也知道学校的教育不好,但是让孩子上学校,除了知识以外,更主要是可以通过学校这个环境,让孩子有同学接触,逐步融入社会。自己在家教孩子,由于缺乏学校的大环境,也没有很多同学在一起玩,因此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会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影响孩子将来与社会的融合。因此就算学校的教育不好,也应该送孩子上学,学校的不足之处,自己在家补充教育就行了。持这种观点的,都是很关心我的朋友和亲人,包括我的父母,他们还是中学的特级教师。但是,上面那些反对的理由,其实是不存在的!也不符合教育原理。实际上自办家庭学堂教孩子,最大的好处,并不是快速轻松地获得知识。而是家庭学校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智力,并最终为孩子融入社会做好准备这一方面,远远超过普通学校所能做到的。因此,从培养儿童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来说,无疑家庭学校远比普通学校做得好!首先我们来看结果:现在的学生,普遍的评价就是大多数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在高分的同时,社会行为能力却是弱智!而且太多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据一项资料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有40%以上的有心理问题。我在大学教书,看到很多学生的行为就如同小孩一样极不成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冷漠和不融洽,遇到矛盾经常采取过激的方式来处理。这就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际交往智能”低下症。我长期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养,也一直对心理学和人际行为关系研究很感兴趣,知道一个人要获得真正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两个: 第一,必须有很好的指导者,足以作为孩子行为交际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同时还要随时对孩子的不良沟通行为作出调整。第二个就是要有与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直接交往的机会。交往的人越多,越复杂,越有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当然,这种交往必须在善于人际关系交往的老师指导下进行。我自办家庭学堂,选择老师的关键,就是他们是否有良好的个性和素质涵养,专业根本就不重要。他们平时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也不是知识,而是心理学,个人成长课程和人际沟通和管理课程的学习。教师的任务,在我看来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培育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也就是说,教师就是教练,不是知识的给与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因此要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沟通能力。从孩子的教育来看,由于提倡研究型,体验式学习方式,还要上各种不同的课程。孩子要接触不同年龄的学生,而且经常性的长期外出旅游,做义工,很多人际交流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因此在接触的面上和深度上,远远不是上小学六年下来,只是一个班级,几十个人的交往圈子那末单纯。因此,实际上在家庭学堂培养的孩子,普通具有更强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无论与什么人在一起,他们都能很快适应!一些大人说,跟我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相互之间会有良好的互动,往往会忘记他只是一个小孩。而带别的小孩出去玩往往很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别人在想什么,无法交流和互动,即使年龄大一些也显得自我中心主义,很不懂事。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遇到的也是这种情况。其实这就是家庭学堂与学校班级的不同:在学校里的时间,老师主要是上课维持纪律,放学就回家。没有多少时间供学生交流,更无法指望有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模仿,往往是好的学不来,坏行为一学就会。而且周围又没有大年龄的孩子一起玩,也无法通过模仿学会更成熟的孩子的行为模式,所以十几岁的孩子,行为还非常幼稚,心理也极不成熟。而自己办家庭学堂,就可以按照我对教育的理解来做。孩子们与老师同吃同住,一起做游戏,互动学功课。孩子有机会把行为成熟的成年人作为模仿的对象。同时老师的一大任务,是要根据学堂的行为规范原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会他正确的沟通方法,他还有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孩子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面对复杂的社会。而不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人造空间如普通的学校。实际上,根据现代教育学原则,人的基本行为能力和交往模式的形成,主要在14岁以前。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模仿比自己大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如果此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可能终其一生,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模式都很不成熟。武汉大学一个院长,经常感叹说最近几年招的一批研究生“很不懂事”,可知传统的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良好人际行为能力的学生!今日学堂在学生行为和心理调整上花的功夫是有目共睹的:暑期班40天的课程还未结束,家长们就普遍反映孩子的学习态度,对小朋友和家人的态度都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特别一些性格上有问题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全日制学习后,变得积极和开朗,也愿意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中来。我想,只有这样的学堂,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学校!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仅仅学几本教科书,那根本就不是教育!(附记:这是2005年的文章,当时提出这个观点,不少人怀疑。学堂办到今天,家长们已经明显发现:孩子上学堂后,与其他同事朋友的孩子相比懂事很多,也很善于互相沟通和交往。当初一些抱怀疑态度的家长,发现上学堂的孩子比自己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在行为表现上差距很大,知识储备上就更不用说,现在很后悔。不过,错过了最良好的教育时间,后悔也没有用了)
中间还有篇文章发不上来:《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学好英语》
让孩子保持开放的心灵和探索的热情(为什么小学生不能太关注成绩和参加学习比赛?应试教育的思维禁锢问题分析)(转自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作为一个现代人,拥有开放的心灵Open mind,能够主动地,充满热情地面对世界,可是说世界之门也就为之打开,他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人必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必定能拥有充实而快乐的人生。可以说,拥有开放的心灵和探索的热情,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我的孩子可以没有高学历,没有金山银海,但一定要有一颗开放的心灵,一定要有对世界探索的热情!值得庆幸的是:所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这种优秀素质,他们主动,热情地迎接一切对他们微笑的人,他们积极地,无畏地用各种手段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如学会了语言:对于成人阶段开始学习时花十年甚至二十年也学不好的语言,儿童们只需几年就应用自如;他们学会了走路和跑步,这对于现代最高级的计算机和机器人专家来说,目前仍然是极为困难的任务,以及其他等等。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六岁以前就学会如此复杂的东西,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证明一个开放的心灵多么的富于成效!可同样让人悲哀的是:开放和进取的心灵,这种本来是所有孩子都具备的素质,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素质,在小学毕业后基本上都没有了!一些很乖巧,不假思索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主动地迎合老师的学生,在小学二三年级就消失了,成为看老师眼色行事,看标准答案回答问题的“好学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维。至于一些坚持不肯放弃自我的孩子,结局就更凄惨:他们成为学校的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成为家长心头的痛。小学进校时一张张热情开朗和积极的笑脸,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拘谨,缺乏自信和不苟言笑的神情!有位小学校长说: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进校时千差万别的学生,出校时变得一个样!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可怕吗?可应试教育必然导致这一结局!在今日学堂,有一个8岁多的孩子学习非常积极努力,在学校里成绩也很好,是老师很喜欢的那种学生。特别是数学成绩不错,参加过奥赛并获过奖。可惜她的思维特征却并非开放而是闭锁型的。刚开始因为知道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好,老师们很高兴,说孩子的思维能力应该不错。结果却发现孩子作为思维能力基础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还不如比自己小的孩子。因此学堂的老师大为奇怪,因为我说过学习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就问我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我的回答是:数学的确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但是还要看怎么学。如果是用学知识的方法,用大量重复做题的手段来学习,则这时候的数学学习不仅不能提升孩子的思维素质,反而败坏孩子的思维素质!例如:知识教育重视的是结果(答案),就是“是什么?”的问题。但数学最重要的核心是过程,也就是“为什么”的过程。孩子在回答“为什么”的时候会犯大量的错误,这是正常的,老师就是在引导孩子解决错误的时候让孩子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由于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这个孩子也养成了重视结果的习惯。因此在思维方式上首先是“畏惧”:面对新问题时候不是主动地设法解决,而是期待老师告诉他,期待别的同学先回答,自己记住答案就认为学会了。回答问题的时候,她的理解方式极为肤浅,不肯做更深入地思考,甚至会自相矛盾,因为她的目的并不在于研究并解决问题,而是在于讨好老师,猜测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所以就会简单地把互不相干的答案罗列出来。该学生还特别关注结果和成绩,而不是关注如果做得不够理想是因为什么原因,因此也失去了改进的良好机会。这种思维特色,怪不得我们的老师认为她的思维特别表面化和肤浅。
其实儿童本来就是从错误中学习的,在童年时代尝试越多,对后期的正面作用就越大。当害怕尝试,害怕失败,只关心结果的时候,也就丧失了人生最可贵的素质!(我现在重新看到这段文章很有感触:文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就是今年出了问题的“尖子生小菁”,而这篇文章写于四年前,小菁刚上学不到半年,当时的小慧有自闭倾向的问题学生,她们是差距巨大的同学。没想到四年后这个根子问题没有解决,引发了12岁逆转现象,值得各位家长深思(链接尖子生的失色和丑小鸭的成长 家庭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小学阶段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年年双百分的孩子,竞赛的一等奖头衔,也根本无助于中学成绩的优秀。只有思维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关注成绩,关注各种比赛不仅没有意义,还有很严重的负面作用,就是败坏儿童的思维。因为各种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孩子很快就会养成思维惯性,以为一切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并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放弃自主的思维努力,放弃自主地推导出答案的努力。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孩子,会养成很糟糕的结果:首先是心灵的封闭,他们的思想仅仅用来关心如何获取答案,操心的是分数的高低。同时他们还会养成被动的思维方式,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正确回答”,机械地记忆“标准答案”。对无穷世界的探索热情,被封闭在追求分数的“功利”中。这样孩子学习的年限越长,思维封闭性也就越强,个性也越消极。最终,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思维素质。可是在传统学校里,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是老师的最爱,也是家长的骄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会带来心灵更大的压抑,往往到了青春期,遇到其他问题的触发,孩子就会以非常不可理喻的方法爆发出来:如现在很严重的网络成瘾现象等。很多家长说:原来成绩很好,很听话的孩子完全就变了一个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根子就在这里,就在小学阶段!开放式,体验式教育却相反:我非常反对从儿童时期就让孩子大量参加各种考评,更反对用标准答案的方式来禁锢孩子的心灵。打好孩子的思维基础,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保护和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是这一阶段学习最重要的目标。这种学习模式可能刚开始会很慢,学生可能开头对学习没有什么积极性,思维方式也很简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一。但是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孩子对学习越来越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丰富。到了最后,根本就不需要老师教,而是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要求老师回答!这种教育是探索型的教育,老师即使明明知道答案也不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犯各种错误后自行找到答案。而且老师还经常不提问题,而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来考老师和同学,以此来考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而非高明的“标准答案专家”,因此学生经常会认为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事。这样,孩子就把学习从外在的压迫变成了内在的自觉,学习效率和思维素质,远远超过传统应试教育!如果孩子具备了这种可贵的素质,拥有开放的心灵和不断探索的热情,14岁以后的教育,基本上不用家长和老师操心,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终身学习者。反之,如果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每一步,都要家长和老师的扶持,我们可以扶到中学,大学,扶到研究生,可是我们能够帮他工作和生活吗?这个社会制造出一大批缺乏思考能力的“思维奴隶”,对于过去极左年代是需要的,可是现代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必将付出巨大的人生代价!我们不能等待教育体制的缓慢改进,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这种严重负面影响,我只好自办学堂,期待孩子能够拥有开放的心灵,保持对世界探索的热情,拥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更多文章欢迎访问:
学会做人 让孩子拥有共同成长的伙伴(转自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只是成长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相对最不重要的部分。如果让我在孩子“成人”和“成才”中只能选一项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成人”,让他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良师,也需要有益友。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和伙伴是成长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在与伙伴游戏,竞争,打闹,怄气,和好,团结,孤立,互助等行为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并逐步融入社会,同时,从小与自己共同成长的伙伴,也是长大走向社会后互相支持和鼓励的社会资源!可惜,独身子女政策,首先破坏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孩童的成长模式,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在一起共同成长,失去了长大成人之前与社会融合必须的重要课程:如何与伙伴相处!结果造成巨大的负 面效应。有教育专家指出,独身子女政 策将会带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上最大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在没有伙伴共同成长的环境下长大的中国孩子,很难与社会融合,会给自己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同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最终破坏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现在大批的独身子女长大后,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80后,90后,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已经影响到相当多人的家庭,也影响到企业的运行状况。当然,计划生育政策是国策,否则人口bao炸也将直接破坏整个社会。我们理解`国`家采取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因此我们必须,也只有唯一的补救方式,就是教育。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完成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可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可能真正重视儿童的“成长”问题,只有对分数,对学习成绩的关心。学校中固然有很多孩子和同学,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伙伴,他们只有极为有限的时间在一起互动,大多数时间是像木偶一样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他们也很难有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在一起活动,无法通过向更大一些的孩子学习而改进自己的行为。由于应试的压力,家庭对孩子更关心其学习成绩,忽视其与伙伴的交往,像过去一样“串门”的机会也很少,结果孩子们几乎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结果就是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一大批心智非常幼稚的学生,其心理年龄远远低于其生理年龄。而且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果从大学生中来观察,发现就是社交能力以及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能力非常差!也就是说,长达16年的教育,即使拿到了大学毕业文凭,我们依然没有完成孩子的“成人”:社会化过程!难道作为家长,希望养育20年后,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成熟地面对社会,只能躲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吗?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伙伴的,特别是不同年龄的伙伴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游戏,才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行为能力。才能让孩子逐步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学校理应当承当这样的教化和成长的责任,这正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可是现在又有那一所学校在做这样的事情呢?校长,老师们的眼睛里只有分数,家长们的眼睛里只有成绩和排名,应试教育在已经渗入人们灵魂的今天,你能指望学校安排学生“玩”在一起的课程吗?你会指望家长安排孩子与成绩无关的共同生活和沟通吗?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学校不能提供真正的伙伴给孩子,我只能自己建立私人的家庭学堂。联合一些具有共同理念,有相同想法的家长,一起学习,让孩子拥有共同成长的伙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常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游戏,与不同年龄的人群接触,孩子非常适应与各种人的交往,个性开朗大方,外出时很受人们的欢迎。我相信,儿童时期学堂的生活,会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最深刻的记忆。让孩子拥有一批不同年龄的,友好的,积极上进的伙伴,也是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送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也希望所有的父母,帮助孩子获得人生成长的伙伴。 更多文章欢迎访问:
很不错,学习了~
不错,学习!
可是孩子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每天中午、晚上都有作业).我们该怎么办?不过,此帖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是我们对这样学习环境的容忍,才使得它可以长久的无所顾忌的存在;如果我们愿意从自己做起,对自己和孩子负起责任,就会找到许多新的出路。不过呢,和大多数人一时的不一样了,许多家长就会因此又有许多顾忌,导致一边痛苦一边情愿继续忍耐。这就需要抉择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世界没有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
有想30天内提高英语水平的请到这个网站有想购物的现多家网站与淘宝联盟大优惠有想月赚6000的(每天三个小时)
是个好贴,可是我来晚了,我的孩子已经悲惨了。。。。。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妈妈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位专家指出,一共有六种教育,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往往是情商而非智商最高。
妈妈通常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他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 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