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返す 邋遢这个词的读音怎么读,什么意思啊。谢谢!

cinderelld这个单词怎么读。还有它的意思。谢谢了。_百度知道
cinderelld这个单词怎么读。还有它的意思。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Cinderella [简明英汉词典][7sindE5relE]n.灰姑娘(&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女主人公)One that unexpectedly achieves recognition or success after a period of obscurity and neglect.灰姑娘:经过一段被冷落和忽视的时期后,意外获得承认和成功的人After
Cinderella , the fairy-tale character who escapes from a life of drudgery and marries a prince 源自 Cinderella ,一个从苦役生活中逃脱出来并嫁给王子的童话主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1芭蕉生雨中  添字采桑子 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开始喜欢上芭蕉时,还从未曾见过真正的芭蕉。  只见过美人蕉。  每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园林工人们会从暖房里把一棵棵美人蕉请出来栽种到公园里或道路两旁。至多一个月,就能见到盛放的花了。美人蕉并不高,大约有几十公分的样子,一蓬浓绿顶着一茎火红,着实热烈。  看着美人蕉,思念得却是芭蕉。尽管我只拥有它的影像从未睹过真容,但喜欢这事,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未必亲见,照样能够喜欢。  许多向往,不就是这样开始的么?  图片里的芭蕉,茎干秀挺,宽宽大大的几片绿叶随意舒展,窗下、门旁、廊前,甚至疏篱外、乱石堆边,便是只有一株,立时就是满眼生气。  这样风姿绰约的植物,与千里冰封的北地原本是不相配的,也只能对着图片图像惦着它。直到去南方旅行,才终于见到芭蕉。与想象中的一模一样。绿叶婆娑,生机无限。欢喜地把它一次又一次地请进镜头里,在不见芭蕉的时日,翻出来看。  但是,芭蕉的风韵神采,还是直到读了李清照的这一首词才真正领略到。  初见有高过房顶枝叶伸展到青黛屋瓦上的芭蕉树,惊叹连连,心里有,却又说不好,树高、枝长、叶茂、冠展,如何说得生动准确呢?原来应是“阴满中庭”!不着一字具象,而芭蕉模样全出。诗意犹续,再叠一句“阴满中庭”,树密冠深,凉阴满满,启意下文。舒展的当是蕉叶,卷曲的当是蕉心,“叶叶心心”,全部无例外,每一片芭蕉,无论卷舒,都是依依恋恋、脉脉含情。  上片写情,徐缓有风致,含蓄有节制。  下片诉情起,顿入凄凉伤心境。  三更犹然辗转枕上,是一直未眠?还是陡然惊梦?还是半睡半醒?总归是伤心人常有的情状。伤心偏又逢夜雨淋漓,滴滴哒哒地敲打着窗前的芭蕉叶,静夜里听得清楚分明,“点滴霖霪,点滴霖霪”,一声声,密密绵绵无尽头,枕上的伤心事原就在暗夜里纵横伸展,难以收拾,又被这雨打芭蕉的声音勾连,愈发地凌乱不堪了。点滴霖霪的又何止雨声,更兼痛自难奈的伤心人的眼泪,点点滴滴,不断流地滑入枕中。叠句,以连绵的音韵状凄苦的心绪,意蕴深长。人被愁损如此,底是何事?只说是江北人沦落南方,水土不服,不习惯听。其实家事、国家之变俱不堪承受,夫死、家败、国破,孀居之贵妇再无人照拂,不得不抛头露面,逃难飘零,往昔的甜蜜美好一去不返,而前景却不可期。思亲思乡念国,世事俱堪哀,最深的伤痛说不出来,只好说说芭蕉。雨打芭蕉扰人眠,只有这个能说出口。   芭蕉生雨中,是一些人眼中的清雅风景,是另一些人心里难描难摹的深哀巨痛。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00次 发图: | 更多
  2草木有本心(日)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是《望月怀远》的第一联,“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是最能代他的人品、情怀的还是一组十二首的《感遇》。  张九龄入阁拜相前,已经屡经宦海沉浮,第一回做京官,结局是辞官返乡;第二回做京官,结局是受迁连调职外地;第三回作京官,终以才学、远见、风仪获得认可,直升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理朝政。  手握重权时,张九龄接到过不少干谒诗。最出名的作品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开元二十一年),诗写得含蓄委婉、气势磅礴,诗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孟浩然先在王维居所偶遇玄宗,一句“不才明主弃”弄得龙颜不悦,张九龄此时也是有心无力,倒是后来张九龄罢相出任荆州长史后,才有机会聘请孟浩然入幕。王维写过《献始兴公》(开元二十三年),这一首写得直截明快,公正而不藏私。其时,王维官拜右拾遗,有张九龄提拔的关系,张九龄早年自己也曾任过这个职务。诗如下:“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王孟二人并不知道,尽管他们怀着强烈的渴盼心,但此时他们从张九龄身上并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们还要稍稍等待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因李林甫罢相,随即又下放荆州。张九龄贬官失势,离开了权力中心,在荆州,他写下了十二首《感遇》抒怀,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士大夫的凛凛风骨、磊落胸怀卓然可见,若说有得,这才是王孟从张丞相身上真正的获得。  “兰叶春葳蕤”是组诗的第一首。兰草桂树,自生于世就是世人眼中的高洁之物。屈原在他的诗篇中屡次写到香草香木,其中就有兰与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九歌?山鬼》)。香草香木都对应着内在的美德。“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淮南小山虽志在招隐士出山,却也把纷披丛生的桂树与高逸出尘的隐士放到了一处。张九龄采用了《诗经》中传统的比的手法行篇,以兰桂自喻。兰草方春生机勃勃,桂花清秋皎洁香远,它们自有本性,自得其乐。  只是世事从来不能随了意愿走,偏偏林中就有爱慕兰桂雅洁的慕雅之士嗅到了草木天然自发的香气,明珠暗投,从来都是悲哀无奈的事情,应该的是:宝剑送壮士,红粉赠佳人。高山流水会知音,慕雅人若攀折,如何?竟不是喜,也不是惧,只是不愿意而已。  草木有本心,春葳蕤,秋香远,是自性,与外物无涉,又何干美人的慕与厌?诗至收结也没有明言人事,却处处皆见诗人的影像。君子如兰也如桂,品性高洁,育内美,修学业,砥砺德行,都是本心意愿,本性使然。追求君子之道,在君子是份所应当的事情。以追名、博誉、逐利来揣度君子,是不知君子本心呀!  张九龄是开元名相,忠诚奉公、选贤任能、不徇私、不阿附,可惜玄宗识又未识,九龄罢相后,朝臣荐士,他会常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等他在“安史之乱”中慌奔蜀地,真正识得张九龄的君子才智与君子理想时,却只能遣使至曲江祭奠追悔了。  草木有本心,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呢?见的多是:这人攀来那人折。
  喜欢这样的抒情文学
  @红楼隔雨a
11:08:08  喜欢这样的抒情
文学  -----------------------------  问好!欢迎常来。
  3 幸运的劳劳亭  南京城南有两座有名的亭子。  一个叫新亭,新亭依山临江,风景殊丽,同时又居于军事要冲,有营垒建筑于此,必然地,新亭会留下一些历史印迹。  《世说新语?言语》记录过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晋书?谢安传》记录过一次“新亭宴”,与“鸿门宴”仿佛,“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  新亭的南面,还有一个亭子,因傍劳劳山,遂得名劳劳亭。这是个送客亭,古时的送客亭,长亭连短亭的,多得数不胜数,偏偏劳劳亭不仅扬名天下,还穿越了历史,是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诗人是李白,诗即《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意明白晓畅,即使是白乐天找来的不识字的老妇人,也知道李谪仙写了什么。把人人都解的意思说得让人拍案,正是诗仙的本事。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客亭是离亭,行人全是过客,离别才是客亭的主角,凭谁入亭,尽裹着一身的别恨离情。“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离别,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真的无法不让人黯然销魂。离亭,承载了数不尽的牵挂、劝勉、安慰、愁苦、怅惘乃至醉酒的疏狂、断肠的眼泪,最是天下伤心处。谪仙人仅用“十个字”就道尽了离恨苦,可诗才写了两句。从前祖咏在长安应试,应按规定作六韵十二句五言排律一首,他却只写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交卷,考官诘问,他说“意尽”。李谪仙该如何?谪仙自然无凡思,水穷处,恰是云起时。诗仙放眼亭外广天阔地,春寒料峭,杨柳还未挂丝吐绿,诗思陡转,“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融情入景,借景泼情。春风解意,阻人离别。小诗只二十字,词约义丰情重,劳劳亭逢李谪仙,三生有幸!  不知为什么,李白对此亭情有独钟,他还为此亭写过一首《劳劳亭歌》,是七言古诗: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感叹离别,即眼前景,抒万古情。境界阔大,思接千载,李白一向都是这样地襟怀开阔、气度不凡。古风的容量,总是绝句比不了的,所以李白在这里连自己的游踪、怀想和抱负都容纳了进去,劳劳亭却成了诗仙诗兴遄飞的一处起点。  幸运的劳劳亭。
  北人这个称谓,在现在来讲,可能涵义没那么复杂。在宋代的话,尤其是北宋时期,北人是要比南人优越的。在京为官的大多是北人,南人寥寥。我记得好象是范仲淹还是寇准的文章中,有看低南人的句子。  到李清照的时代,仓皇南逃,这里词中的北人,自嘲,自损的意味很重了。  这是李清照词中一个很有趣的地方,给我一个印象是一个很善于自嘲的女人,再比如她的怎生得黑。从心理角度讲,自嘲一方面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另一方面是一种落差的弥补。
  @地下丝绒
11:55:26  北人这个称谓,在现在来讲,可能涵义没那么复杂。在宋代的话,尤其是北宋时期,北人是要比南人优越的。在京为官的大多是北人,南人寥寥。我记得好象是范仲淹还是寇准的文章中,有看低南人的句子。  到李清照的时代,仓皇南逃,这里词中的北人,自嘲,自损的意味很重了。  这是李清照词中一个很有趣的地方,给我一个印象是一个很善于自嘲的女人,再比如她的怎生得黑。从心理角度讲,自嘲一方面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  -----------------------------  如果是自嘲,我想落差弥补的可能性更大。自嘲也是很难的。李清照到晚年,凄苦自伤的情绪会更多吧。  问好!
  5 出居庸关(日)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这首诗作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469)。时徐兰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经居庸关途中作。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则录为徐兰《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两诗诗题有异,前两句完全更完全不同。“将军”一联诗旨浅近,然而放在康熙帝励精图治、龙兴伟业,此番更御驾亲征的背景中,平地便能生出豪壮自信的情绪,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肯定是必然之事,跟着,又涌上一股急切的心思,将军自是要建功立业,做士卒的,尽管卑微渺小,也有一战成名、获得功勋封赏的机会。前方有可期之事,恨不得加快脚步,早到前线,施展抱负,渴望的心思开篇便被大力铺陈。  沈本“凭山”一联则全是景语,首句写边关的地理位置,凭山俯海;次句写军容军势,以侧笔写之,但见旆影风翻,则三军军容齐整气势威赫可以想见。  单看这两联,其实各有千秋,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凭山一联,觉得更有边塞诗的味道。但若与后联合起来看,更能够浑然一体的,还是“将军”这一联。前联出关心情本已急迫坚守,此句忽地又转犹豫不决,出现这样的大逆转大回环,也是有足够理由的,“马后桃花马前雪”,马前马后,截然不同,宛如世界的两端,桃花世界,不止有桃花,还有温暖、爱、美好、柔软、幸福,是将士们能够奋不顾身的全部力量之源。雪世界,也不止是雪,还有冷暗、孤寂、残酷、血腥、死亡,是一切人愿意竭尽所能避之恐不及的黑寒疆域。军人即将出关,站在两个世界的端口,内心如何能平静无波?此一别,或许桃花世界就再也不见,回头,太是人之常情。   喜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雄壮,从中可以触摸到盛唐的风骨气度;也喜欢“马后桃花马前雪”的辗转挣扎,最是柔情铁面中,有纠结、有矛盾,才见真实的人性。有过犹豫,后面的坚决才更有底气和力度。沈德潜曾评此联,“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写到者”,隔了七八百年,能出一点新意,很不容易。  徐兰,字芬若,号芝仙,常熟人,少随王渔洋学诗,沈德潜曾语,“诗无一语不奇,吾友徐龙友见之,几于下拜”,清代学者王应奎、朱庭珍对他边塞诗的评价也都很高,王说,“沈方舟尝与吾友汪西京论近日虞山诗人,以芬若为第一”。朱庭珍道,“徐芝仙塞外诸诗,境奇语奇,才力横绝,在昭文诗人中,另出一头地。”“祁连呼吸与天通,不与人间节候同。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归化城杂咏》,“万骑从天下,边人拭目看”《塞下曲》,“城头一片秦时月,每到更深照黑河。马上万人齐仰首,不知乡思是谁多”《关山月》,即使不看这些想象奇绝、气势雄浑的边塞诗句,仅凭“马后桃花马前雪”一联,徐兰也当得起这些评价。
  楼主这帖子不错,花了心思与功夫了。借楼主帖子,能学到许多,顶一下帖子,期望更多同好看到。  讲到这种类型的诗歌,我倒是想起宋太宗来,亲征燕云,豪情万丈,也是歌以咏志,结果屁股上挨了两箭,坐驴车落荒而逃。  乾隆作为诗歌生产大户,打大小金川,虽然没有御驾亲征,御制诗却是作了不少。  要说真正有气概的,还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
  @地下丝绒
18:12:48  楼主这帖子不错,花了心思与功夫了。借楼主帖子,能学到许多,顶一下帖子,期望更多同好看到。  讲到这种类型的诗歌,我倒是想起宋太宗来,亲征燕云,豪情万丈,也是歌以咏志,结果屁股上挨了两箭,坐驴车落荒而逃。  乾隆作为诗歌生产大户,打大小金川,虽然没有御驾亲征,御制诗却是作了不少。  要说真正有气概的,还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  -----------------------------  谢谢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太宗人品太差,我不喜欢。  乾隆写诗的勤奋倒可以学习。  曹操才是文武双全之士。横槊赋诗者,几千年来,也无几人。大半人只能截取一半情景。
  @雨水芒种
17:13:28  5 出居庸关(日)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这首诗作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469)。时徐兰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经居庸关途中作。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则录为徐兰《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两诗诗题有异,前两句完全更完全不同。“将军”一联诗旨浅近,然而......  -----------------------------  喜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雄壮,从中可以触摸到盛唐的风骨气度;也喜欢“马后桃花马前雪”的辗转挣扎,最是柔情铁面中,有纠结、有矛盾,才见真实的人性。  嗯,我也喜欢“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气魄雄浑、壮怀激烈  我还喜欢“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漫天飞雪中的豪爽与哀而不伤
  @雨水芒种
17:13:28  5 出居庸关(日)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这首诗作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469)。时徐兰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经居庸关途中作。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则录为徐兰《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两诗诗题有异,前两句完全更完全不同。“将军”一联诗旨浅近,然而......  -----------------------------  @红楼隔雨a
16:35:29  喜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雄壮,从中可以触摸到盛唐的风骨气度;也喜欢“马后桃花马前雪”的辗转挣扎,最是柔情铁面中,有纠结、有矛盾,才见真实的人性。  嗯,我也喜欢“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气魄雄浑、壮怀激烈  我还喜欢“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漫天飞雪中的豪爽与哀而不伤  -----------------------------  边塞诗有力度,有深情,一向愿意看。
  6 南京   江南好  纳兰容若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旧历秋冬时节,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爱新觉罗?玄烨第一次巡幸江南,纳兰容若身为御前侍卫,随驾扈从,每至一地,皆以《梦江南》词牌抒怀,首句皆作“江南好”,共十首。  此首咏南京。白居易《忆江南》有“风景旧曾谙”语,容若此词也用了一个“旧”字,与乐天同又不同。乐天以“旧”字言说熟悉亲切,容若却以“旧”字写繁华过眼云烟,“旧”中自有兴废慨叹。建业、长安都曾屡为帝都,无限的显赫不凡,不尽的盛况空前,随着朝代的覆亡,都成了蒙尘的往事。建业既旧,新主当来,新主声威如何?“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车顶紫盖、船绘双鹢,旗插翠华,车套六马,帝王来也。新朝是满族统治,入主中原时间还不长,而江南,在不久之前,更是刀兵乱挥、血泪横流之地。新朝虽定,但民心如何?着“争”“ 拥”、“看”三字,无需多言。容若虽是文人性情,厌于官场经营,但他作为满族贵族,又随侍在康熙这样旷古少有的励精图治的帝王身边,对新朝兴盛的自信与自豪,也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新旧映照,诗人心里究竟何感?“雄丽却高寒”。此句本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张词摹写实境,容若以景语说情语,“高寒”虽是秋冬之季的一般感觉,但容若用于此,却是别有意味,“雄丽”者,写实,昔年旧都的格局仍存,而气象不再,旧都之运命,大抵如此,故生“高寒”之感。
  7 无锡   江南好  纳兰容若  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还似梦游非。   康熙帝是史上著名的勤政帝王,南巡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密。十月二十七日夜,皇帝才抵无锡,二十八日游过惠山后即启程,在无锡逗留的时间还不到一昼夜,可谓实打实地行色匆匆。  长停还是短驻,全不由人,但其实,纳兰容若只要听闻无锡二字,就已经特别地欢喜了。咱们今天有朋友圈,古人也有朋友圈,或者比咱们今天的圈子还要纯粹几分。纳兰容若身边也有一个朋友圈,基本上是非功利的,目的倒有,多半在于揄扬彼此在诗词文章方面的一些见解和主张。象今天一样,兴趣相投的人会定期不定期地小聚交流。应该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纳兰熟悉了梁溪的山水风物。毕竟,他的朋友们大都来自江渐,到过梁溪。通过某种渠道,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地方,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到那里看一看吧,谁没有过这样的思念和渴慕呢?纳兰从未见过梁溪的草木,一定不止一回地想过梁溪。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心理感受,久盼成真时,第一反映往往是不敢相信,纳兰也有这样的感慨。原来,真地、的的确确地到了朋友们常常念叨的梁溪。那些泉石风物,向来只在朋友们的诗词文章里亲近过,这一时三刻,竟已经无比真切地映入自己的眼帘,居然真的来到这么远的梁溪了?恍然若梦呵。  来了,见了,梁溪的第一印象?扈从帝驾,只得匆匆一瞥,果然是江山如画。江山如画是个好词,但以江山如画状梁溪,究竟还是有些笼统。纳兰以画比江山,必定要找出最能见出梁溪神韵的那一幅来,梁溪山水清淡简远,只有元代倪云林的山水画可以仿佛,“一幅云林高士画”,梁溪山水,仙雅气韵流动不息。  这一首小令,字里行间充溢着欣喜,压也压不住地欣喜。《饮水词》里,实在少见。
  立场  江南好  纳兰容若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何必让中泠。   每临朝代更迭,士人群体里总有一些人念念不忘旧朝,拒绝接受新朝。在明清易代之际,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鲜明激烈。只有很少的士人主动地向新王朝靠拢,与满清统治者合作。绝大多数的士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士卒百姓,在清军南下之时,在众寡悬殊甚至预知败局的情况下进行惨烈地抵抗和斗争,直到被杀害,或者自杀殉职、殉国。“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张煌言《八月辞故里》)。“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瞿式耜《绝命辞》)。“一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张同敞《绝命诗》)。“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刘宗周《绝命辞》)当清王朝逐渐确立巩固了统治地位之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士人,以遗民的姿态生活,著书讲学,坚决不入仕,始终拒绝承认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地下相逢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顾炎武《悼亡》)。“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当然,也有一些士人,出于各种考虑,被胁迫着做了新王朝的官或者参与了新朝的科举考试,但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痛悔和愧疚,“浮生所欠止一死”(吴伟业《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二)》),“长恨飘零入雒身,相看憔悴掩罗巾”(龚鼎孳《赠歌者南归》),“谁教失脚下渔水,心迹年年处处违”(吕留良《耦耕诗》)。明末清初,士林整体的风气便是这样以气节相标榜,对新政权是截然地拒绝姿态。对于出仕为宦的士人,士林侧目以视,清流多有谤议。  其实对于新政权的掌权者而言,对于入新朝的士人态度也很复杂,出于巩固统治的实际需要,也出于安抚民心的需要,掌权者对入仕仕人做出欢迎和礼遇的模样,但其本心对于汉族身份的士人还是防范猜忌甚至鄙视的,否则,乾隆帝就不会令人编本《贰臣传》出来,康雍乾三朝酷烈血腥的文字狱更能见出掌权者对士人群体极端仇视的心态。  人总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的,同样的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态度评价情感都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纳兰容若是满清贵族,对于明末士林深深抱持的“华夷之辨”心存反感,对于明亡后士人的遗民心态也做不到透彻理解,对于士人们宁可披发入山变姓逃窜江海也不仕清的行止很不赞同。从他的《金山赋》里可以察觉,他对于自己服务的这个新王朝赞美认可相信的程度还比较高,尽管赋是种很夸张的文体,但纳兰的情感还算真诚。在黄天荡,狂风大作,人惧降篷,康熙帝偏令满帆,迎风逆行,皇帝本人还伫立船头,轻松地射江豚,纳兰用“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的词句写皇帝声威,唐宋之问《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有句,“百灵无后至,万国竞前驱”,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有戏词,“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纳兰容若这一句,分明还流溢着强烈的自豪之情。汉族士人入仕新朝,纳兰容若乐见其成。他是个文人,他的思维与掌权者的政治思维和官场里面最寻常的乖滑官僚思维全然不同,他是个诚厚良善的谦谦君子,他的乐见与愿望充满真挚与热心。  纳兰容若有个以诗文会友而生成的朋友圈,圈子里的人大都是明亡后仕清的汉族文士,在朋友圈里,彼此之间平等相待,真心论交。纳兰容若平生第一回去无锡,江南的风物,让他强烈地想念起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朋友们,与纳兰容若关系特别契厚的文士,张纯修是直隶人,属北方人,其他人基本都是江南人氏,距离无锡不远,纳兰的老师徐乾学是昆山人,陈维崧是宜兴人,姜宸英是慈溪人,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三位都是无锡人。这些人中,徐乾学是顾炎武外甥,任过侍讲学士;陈维崧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自己仕清,做过翰林院检讨;顾贞观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领袖,顾氏家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本人掌国史馆典籍;秦松龄,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检讨;张纯修,做过县令、知府;姜宸英和严绳孙仕路坎坷,以布衣修明史。朋友们出仕新朝,纳兰更借咏惠泉和说锡山为他们正名。惠山泉是陆羽定名的天下第二泉,水自是味永的好水。“出山哪得浊”却是一反前人意,独出机杼,杜诗《佳人》有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以在山守志节为清,纳兰偏说出“味永出山哪得浊”,为友人辩,且赞美友人。  “有锡”一事,很是有趣。《锡金县志》记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故此地原名“有锡”。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此地便被改名为“无锡”。王莽年间该县又发现锡矿,复称为锡县。东汉锡又采尽,再次定名无锡县,直至现代。《东周列国志》中则讲了个故事:战国末,秦将王翦伐楚,驻军锡山,掘得石碑,碑上有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纳兰容若用此典,自然还是极力揄扬友人。  这一首小令,表面上咏惠山二泉,其实别有深意。在汉族士林尤以仕清为耻的舆论背景下,纳兰容若为仕清的友人们击节,固然是关怀友人的情谊使然,但也未尝没有为汉儒仕清剖辨的意思吧。
  “这一首小令,表面上咏惠山二泉,其实别有深意。在汉族士林尤以仕清为耻的舆论背景下,纳兰容若为仕清的友人们击节,固然是关怀友人的情谊使然,但也未尝没有为汉儒仕清剖辨的意思吧。”  有新意,发人所未发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红楼隔雨a
10:46:55  “这一首小令,表面上咏惠山二泉,其实别有深意。在汉族士林尤以仕清为耻的舆论背景下,纳兰容若为仕清的友人们击节,固然是关怀友人的情谊使然,但也未尝没有为汉儒仕清剖辨的意思吧。”  有新意,发人所未发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新意说不上,不过可以看出纳兰也有牢骚语啊,呵呵!  情诗还是纳兰最好的作品。
  9 是浪漫的事  赠范晔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最浪漫的事》是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两个人,一起慢慢变老,是爱到极致的深切渴望,站在爱的一端看过去,那么长那么长的悠远岁月,自然绵延出一重重的浪漫。  爱情两字本身,就是浪漫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但最浪漫的事,也未必只有爱情。  比如这一首《赠范晔》。  诗出于南朝宋?盛弘之撰《荆州记》,宋朝李昉等人编撰的《太平御览》卷九七O果部七《梅》也中有记载:“《荆州记》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盛弘之是南朝刘宋人,生平不可确知,《荆州记》的完成时间元嘉十四年(437年)。  437年之前叫陆凯的出名古人有一位,三国时期人,吴国陆逊族子,《三国志.陆凯传》载:“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这位陆凯是儒将,写首诗倒也寻常,不过他生活的年代与437年间差了两百多年,这样一首好诗能被埋没了两百多年,一直到南朝才被盛弘之披沙拣金地挖掘出来,似乎让人有点难以置信。且要寻找与这位陆凯先生同时代的范晔先生,史上完全无考。如此算来,三国陆凯当不是诗的作者。  与盛弘之同时期人氏中倒有一位范晔先生(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很有名气,《后汉书》作者。公元420年,范晔正式进入仕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还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等多种职务。范晔在荆州做过官,《荆州记》里面录他诗文自然正常。《宋书》记:“(范晔)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檀道济这一次北征是刘宋元嘉七年,但这一回并没有像义熙十三年的北征那样进入长安,只打到山东历城,檀道济虽然多次在作战中获胜,终因粮尽南还。显然,随军出征的范晔也不可能到三秦之地。如此看,这位范晔先生似乎并不是得梅之人。与这一位范晔先生同时代的陆凯先生生平俱不可考。  这真是件有趣的事,《荆州记》言之凿凿名姓俱全的两个人,居然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让读诗人临风遥想了。  但这首诗写得这么清透真挚,即使完全不知道陆凯和范晔是何许人,也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和欣赏。  两位朋友,相隔南北两地。那么深地惦记着朋友,衣食住行好不好,谋生的情形如何,家小怎样了,有没有新诗文写出来,对世情和人生的看法有改变么,对朋友的思念牵挂绵绵缕缕,将自己紧紧包裹缠绕。江南春来早,寒梅已经绽红吐芳。梅性高洁坚贞,见到梅花,更加想念品格如梅的朋友。朋友远住陇上,《陇头歌辞》里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那等的苦寒,必定给朋友的生活带来更多艰难。站在梅丛边,颠来倒去地,想起朋友间的一些琐事,愈加思念起见不到面的朋友。恰好北去的驿使从这里经过,急忙叫住他,但是让驿使捎什么过去呢?千万句心里话,究竟说出哪一句呢?特别特别的思念之情,如何开口说出来呢?还是什么也不说了,就折一枝梅花送过去吧。这一枝梅花,是江南的无边春色,是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所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看到了,你也能看到了。  把我看到的最好的东西送给你。只是一枝梅。我的心意,你一定懂。  千里迢迢,若以金珠美玉来配,华丽得炫目,也不过是俗常。  只是一枝梅,才见出友情的浪漫不同寻常处。  虽然如此,还有多少人真心稀罕一枝梅的浪漫呢?  “聊赠一枝春”。千古的浪漫。若有幸遇到,千万珍惜。
  10 伤心?画(日)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人总是生活在比较之中。有意为之。或者仅仅出于下意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无论是与周围的人相较,还是逆着时间的河流上溯,无非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迷惑,或者安抚自己的情绪。当然,春风得意的时候,人也会如此,也无非是释放自己的情绪,或者确定自己的位置。不过这需要另外探讨。《金陵晚望》是首怀古诗,这里主要关注的还是遭遇困境时的比较心态。怀古诗,从来都不是仅仅为了说古事道古情,吊古伤今,论古是序曲,伤今才是主调。  南京一定不适合建都,站在结局这端看南京的往事,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前有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这是常说的六朝,后有隋、南唐、明朝前期也在此建都,太平天国的都城也建在这里,最晚的是中华民国。所有在南京建都的王朝,统统都是短命王朝。明成祖以靖难之役强夺皇权迁都北京,明朝国祚绵延得长久,都城却被明成祖擅改,在皇统由谁延续的问题上,开国皇帝的意愿终归是夭折了。曾经有这么多王朝前仆后继地在南京建都,为什么呢?是奔着这里的王气来的么?《景定建康志》载,“楚威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南京的旧名里面,最出名的就是金陵,金陵确凿无疑地有王气,只是王气被镇过了。若不看王气,单讲地形,金陵北枕长江,东有钟山,南有秦淮,西有凤凰台,地势险要,向来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但是金陵偏偏守不住一个王朝,二千年里,不管是谁家的王朝,落地金陵就是短命。写金陵的怀古诗也是特别地多。  《金陵晚望》题上并没有怀古的字样,前联写晚望之景,拟人笔法,金陵城陪伴的风景何可描遍道尽,映在诗人眼中却是这一幅,浮云落日风飒飒的秋景图。斜阳晚照的美丽总是因为它的转瞬即逝以及接踵而来的灰蒙蒙的暮色和黑沉沉的夜色而让人的心情倍加复杂纠结,这种一言难尽当中又总是脱不掉辛酸凄凉落寞愁苦的底子。在高蟾生活的晚唐,盛唐的光华差不多褪尽,中兴也成泡影,国势日益衰颓,有识之人,谁能不怀忧?登高远望,向晚的风景更带给他满腹的沧桑,终是忍不住借古抒怀,“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六朝兴废事,何处不伤心?一片伤心,似因六朝而起,但让人痛心疾首事,又何可归于六朝?“画不成”的至深至重之痛,无形无状,无处无法排解,只好凭它伤痛下去。  说到“一片伤心画不成”,话是说完了,意思犹在言外。画不成的那一片,没边没际,也没完没了。
  这才是好帖呢!顶  
  喜欢  
  @化成大明
09:46:36  顶。  -----------------------------  一字千均!谢谢支持!
  @青海雪
10:15:50  这才是好帖呢!顶  -----------------------------  谢谢鼓励和夸奖!有空来坐坐!
  @幸福的小尾巴520
11:18:41  喜欢  -----------------------------  干脆见性情,握手!
  11 画?伤心(日)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韦庄这首诗是题画诗。开句即发问,谁谓当是有所闻而问,可见韦庄读过高蟾的《金陵晚望》。同说金陵,高蟾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借驳高蟾开篇,重点却与高蟾一般,都落到“伤心”上面。  韦诗是题画诗,缘画而作,诗意自然离不开画意,但画意究竟若何,却唯有懂画的人才能省得。韦庄自然是懂画之人,六幅水墨淋漓浓泼淡描的南朝画卷,他看到了的反复涂抹的伤心二字。六朝时期的金陵,何处不繁华,何地不热闹?可入画者数不胜数,王谢堂、乌衣巷、秦淮风月……,活泼泼地鲜润惹人,这画上却不曾点染过一处。满卷涂抹的,尽数是老木寒云。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见尽为禾黍,有《黍离》之悲;汉代十五出征的老兵侥幸返乡,“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茫然泪下。金陵既然已经沦为故城,选老木寒云入画,其余残垣断壁、荒宫弃殿俱可想见,果然是“伤心”之画。金陵故城如此模样,谁是金陵后尘?后尘又模样如何?画人的心思曲折,诗人的心思也是曲折,伤心人作伤心画,伤心人解伤心画,一片伤心,画中可见,诗中可品。题画诗与金陵图堪堪相配。  开篇的发问是设问,韦庄以六朝画卷回答,已是一层意思;以世相分析回答,又翻出一层意思。他家画不出伤心来,是谓画人或者原本就不伤心不动情,或者不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画中。“画人心逐世人情”,画人心不在画,如同学御术的赵襄主心不在马,画人的心思只在追逐迎合世情,如同赵襄主的心思在于旁的竞赛者,赵襄主学御不成,一般画人也画不出反映真性情的佳作,只好泛泛地画些缺少灵魂的画作。伤心画不成,画人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笔折到世相上的回答,洞若观火,很是辛辣。  心逐世人情者,岂止画人?岂止前代?今时今世,心逐世人情之相,较之从前,远远过之而无有不及。
  12诗意的栖居(日)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买花卖花的事在一首诗里面作主角的时侯着实稀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卖花是水韵江南的鲜灵背景。“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买花是少妇的婉转心思。白居易有首《买花》,借花事讽权贵,花好不容易作了回主角,还不大招人待见。“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养花若要这般养法,不养也罢。  高启这一首《卖花词》,花事也是主角,花事,是个谋生事,一番辛苦,自不必说,但养花的生活,还是让人生出几分的羡慕。  诗写得晓畅朴素,近于白话。截取了卖花人一日的卖花生活,分镜头拍摄下来。先是一个花的特定镜头,小树枝枝都好,鲜花枝头初绽。接转一个远景镜头,别家的园圃里,还是一片单调的绿呢。下面人物出场,卖花人担了花担稳稳地在走在田垅上,镜头再转,美人晨妆,帘外传来卖花声。下一组镜头,却是美人掀帘出来站在花担边挑选,两个人笑点着一盆盆花,轻声说话,卖花人说些养花经,美人频频点头。最后一组镜头,淡红的夕光照着田野,卖花人担着空担脚步轻快地走过来,几只蜂蝶追绕在前后,卖花人与蜂蝶经过镜头,渐渐地一同融入暮光中。远处飘来卖花人的歌声,“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卖花人自是解人。朱门富贵无常,荣华易逝,不过好看一时罢了。反倒是卖花人生活,虽然清苦,但是自食其力,心地安宁,平淡自在。  卖花人是普通的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真实的花农生活未必如高启所说的这样有诗意,但诗意仍然能够到处栖居,只要怀着一颗热爱柔软悲悯的心。  高启一定有这样的心。
  13这样一场考试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创造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春风得意、走马看花。这首短诗的全部着落,都在春风得意上面,走马看花也是春风得意的外化。多年的潦倒,长久的压抑后,终于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迎来了遂志如愿,狂喜舒畅瞬间迸发喷涌,从前颓丧晦暗的种种情状,蛛丝一样辗压成马蹄下的尘泥,前程光亮亮,耀眼夺目。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姿态,果然只有春风得意可以贴切酣畅地描摹出来。  金榜题名后,就是这样的春风得意,孟郊毫不隐讳地跟大家说了句大实话。当时却有议者贬讽他“亦见其气度窘促”,很可算是局外人说风凉话。  《唐才子传》记孟郊:拙于谋生,一贫彻骨,裘褐悬结,而个性梗介孤直,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孟郊事母至孝,年岁老大,功名无着,生计困顿,孝亲也只能在极有限的条件中。没有长期在底层辗转挣扎过的人,很难感同身受“百无一用是书生”那等悲怆辛酸的煎熬与绝望。  隋代创科举,唐代发扬光大,在我国持续了千数百年的科举考试给予了出身寒门的文人改变自身命运、改换家族门庭的机会。一举成名天下知,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家人、亲族、乡党,无数的目光热烈地聚焦在赴试的书生身上。十年寒窗苦,长久的准备之后,分野在考试后出现。  唐朝二百九十年,进士及第的人数只有六千四百多一点,平均每年二十人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书生们,从他们的家乡千里万里地赶来,在长安滞留数月甚至数年、十数年的书生们,都会下第。  失败如此普遍,失意如此寻常,却丝毫不能减损抵消一点点失败者的痛苦,自责、惭愧、怨恨、愤懑、悲苦,傲慢、嘲弄、鄙夷、斥责……人世间的很多滋味,书生们这一夜就尝遍了。“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下第后上李中丞》)。“不归何慰亲,不归何慰亲,归去旧风尘。洒泪惭关吏,无言对越人。”(郑谷《送进士赵能卿下第南归》)。  孟郊也有两番下第的经历。第一回下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落第》),春花全不见,欣欣向荣的长安春色完全变成了枯寂肃杀的秋天,那么地让人难以忍受。再下第,其苦痛,当非仅是翻倍,而是几何层级般递增。“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第》)“九起”言其多,首句诉人难眠,次句写梦易醒,可见人的精神状态极差。两度长安陌上,总是春花烂漫,见花人忍了又忍,到底没能逼回辛酸愧疚的眼泪。  落第的痛苦沉重锋利,压抑得当事人几乎窒息,一朝及第,欣喜若狂,正是常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也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再任性点,又能怎样呢?比起平康里寻欢作乐的豪掷,春风得意实在太含蓄了。
  14长夜  宫 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宫怨是个老话旧题,差不多的人都对这老题说道过几句。昭阳宫、长门宫又是常被念叨出来的人家。昭阳宫的名主儿是赵飞燕女士,汉成帝皇后;长门宫的名主儿是陈阿娇女士,汉武帝皇后。两人的日子本不搭界,却常常被搁到一处讲究,赵女士是得宠的代表,陈女士是失宠的代表。得宠失宠本是常事,论说起来,这其中的美女们也是举不胜举,偏是赵陈二女士赚了最多的关注率,私下估计,当与她们的出身有关。赵女士虽擅舞,身份却是舞姬,着实低微至极,虽然无出,但姐妹相扶,稳坐了皇后宝座。陈女士的母亲是有权势的馆陶大长公主,夫婿是自己的堂弟,本来就亲上加亲,两小无猜的年纪,堂弟就有金屋藏娇的允诺,堂弟上位,陈女士的母亲还很出了力,但到头来,陈女士还是被拉下皇后的座位,废居长门宫,没几年,就下世了。宫里的女子,荣辱、福祸、乃至性命,都拴在君王的喜好上面,得宠失宠之间,天地云泥之别。常人多把赵女士陈女士相较,更显出君恩的无常。  李益这一首《宫怨》,不只是平平的两两相较,干脆把得宠人和失宠人拉到一个环境里面彼此映照,以乐衬哀,倍增伤怨。  春天是一个让人心生欢喜的季节,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一年的开头,都让人的内心充满希望。春夜温暖安静,花香在殿里殿外浮动,沁人心脾。明月皎洁,花团锦簇,连缀在繁花上面的颗颗露珠都看得清清楚楚,露珠晶莹剔透,月下花林如雪,在这样的春夜里徜徉,不觉便令人沉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歌吹宴饮,纵兴逞情,才不算辜负这样的良夜啊。果然歌吹声阵阵传出,那里是昭阳宫。春夜的全部美好,原来都聚集在昭阳宫。昭阳宫的主人多么幸运,得宠于君王,独占了所有人的欢笑。  昭阳宫的欢乐达到顶峰,李益的视角突转,悄悄移近到长门宫。长门宫里,春花自开,明月空照,花月如何,根本没人注意到,昭阳宫那边繁盛热闹至极的歌吹在这边也飘渺如梦,若有还无。长门宫里,只有宫漏的声音,一声一声,声声不断。漏尽天明,长门宫人的耳畔,宫漏声却没完没了、无始无终地延续着。“似将海水填宫漏”,看似夸张,却逼真道出长门宫失宠人永夜难捱的无边痛苦。  四句诗,只见歌吹暖,宫漏长,并无一字言怨,而两相映衬中,怨苦自显。四句虽全是景语,落脚处却全在情语上,虚实相生,一干情语全部融于景语中。
  如此情谊如此别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一定是个很适合做朋友的人。“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若非很深刻地理解友情,怎么会把每一首友情诗都写得那么好,他在朋友两个字里面,藏了那么浓那么重的深情。那些诉说友情的诗句,不管是慢吟,还是默诵,总是令人感怀不已。  飘零天地间,始终能有一份甜稠绵密的友情相伴,宛如衣袖里永远拢着一簇小小的灯火,微弱,然而恒定地暖。  沈先生多么让人羡慕,不是因为留名千古,而是因为他拥有了沉甸甸的友情。  “杨柳渡头行客稀”。古人长行多走水路,送别也多在水边,渡头是古诗常见的意象。杨柳渡头,既是实境描摹,更含依依离情。北朝乐府民歌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折柳送别,慢慢演化成古人的风俗。柳,即留;且柳,插枝就活。折柳赠人,既表达挽留惜别之情,又表达祈福祝愿之意。时值春日,风和日暖,绿水悠悠,杨柳新裁,蝶舞莺飞,这样美好的时光,好友却要在此处分别,眷恋之情在开篇就铺展开来。情感上再是难舍,分离还是迫在眼前。渡头向来是热闹的所在,到了这一时,行客已经寥寥,别的远行人都已经纷纷扬帆上路,送行人也渐渐散去了,时间真的已经不早,诗人的朋友也要登程了。  “罟师荡桨向临圻”。临圻句,解法不一。有说圻是岸,临圻是近水的岸边,句意当解作船夫向另外的岸边划去,意谓天晚人归家。与上文联起讲,是说友人已经离开,送行者还长久伫立,望远怅然。时间很晚了,不唯行客散去,连水上谋生人也踏上归家的路,只有送行人惦念着远行的朋友依依不去。单看这两句,这样解释也无不可,只是若以送客者此际惆怅难言的情态直接接续下两句诗的浑然难阔,上下文之间情感的转换就显得突兀不相谐了。  如此,临圻还是解作地名更好。时间催人行,拖了又拖的朋友还是解缆东行了。  船与人渐行渐远,岸上的送行人却突然大声地喊出了, “走吧!走吧!没关系的,我的思念就象这无边无际的春色,从这里开始,一直陪你到家!”这一声大喊,船上本来沉浸在愁闷孤寂情绪中的朋友,精神为之一振,离愁尽数被抛在脑后。他也大声回道,“回吧,回吧,放心吧!”“放心!”“我也放心!”江面上,爽朗的笑声隐隐约约地传来。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扫离情低徊惆怅的暮气,让诗的基调一跃变为欢快昂扬的节奏。送行人疏朗开阔的襟怀不仅强烈地感染了离人,也在旁边者心中唤起了振奋喜悦之情。春然是相思生发的背景,二者本不相干,却在这一瞬间被诗人神奇的想象、精妙的构思编织到了一处。春色如霞似锦,春光明媚妍丽,春天生意葱茏、满蕴希望,所有这些美好,都成为友情真挚动人的内核。难以具象的情感,突然被无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且随着春色的斑斓多姿呈现出无限的张力。清赵彥传评这一联,“妙摄入送字,以行送且神送,且到处相随,遂写得淋漓尽致”(《唐绝诗钞注略》)。  人隔两地,而春色无边,既然友情已经形影相随,分别又何必带着哀伤,就这样豪爽热烈地大笑而别,又有何不可?
  16相思  伊州歌  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清风明月苦相思”,劈头一句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风清月白之夜,最是宜人遣兴,但这也要看对象,在形单影只的思妇眼中,再怎样的良辰美景也是虚设,反而更易勾出满腹的哀愁。情景反衬,处身的外境越是安静清平,内心世界便越是痛苦煎熬。以“苦”字摹画相思,含蓄蕴藉,不只道出了相思的滋味,酽苦滞涩,更巧妙地隐藏了困坠于深情中的相思之人辗转颠踬攀爬挣扎的种种姿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念远怀人,差不多是古时许多女子生活的常态。而至“苦相思”的境地,实在是彼此分离时间慢长得不堪忍受了,良人一去,十几年都过去了,他的声音似乎还响在耳畔,他留在记忆里的模样似乎也还清晰,还是旧年居家时的脸庞,女子的容颜在镜里却已有了不小的改变,今时的良人究竟在哪一方?变没变老呢?  从军之人完全地身不由己,早就知道如此,故些在分别那日殷勤叮嘱,一遍又一遍地请求,看到大雁南归,多多地寄来家书。年年雁南飞,年年盼书盼不回。清风明月之夜,曾经在脑海里翻腾过无数回的离别场景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那一天的每一件事情,彼此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又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写信啊!”“知道的。”“别忘了。”“不会的。”“请多写一些。”“嗯。”“千万记得。”“记着呢。”“写信啊!”“忘不了。放心吧。”“知道了。保重啊!”“嗯。你也仔细些。”“嗯。”旧事如昨,而良人音讯全无,“苦”的岂止是相思,她的心早也泡在苦水中,凄楚万端,她对生活的构想又如何不是愁苦莫名。但纵使如此,这么多年,都只能一个人悄对清风明月,她的情感表达的也是那么节制。她不隐讳地直说出“苦相思”,却也只说到“苦相思”,刻意隐藏了所有其它的情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平素的教养让她不自觉地就表现出这样的中和之美,她的眼睛定闪耀着温柔而坚强的光芒。这样一个女子,直的令人难忘。  这首小诗虽短,笔法却错落有致。正叙与倒叙交织,现实与回忆并行。更用了反衬的手段,以清风明月的良宵反衬孤独的“苦相思”,以殷勤嘱回忆反衬家书无的现实,曲折含蓄,意味深长。  《伊州歌》浅近晓畅,一面诉情,一面说故事,很适合凭几弹唱。王维的诗在当时常被坊间传唱,这一首乐曲不传,不知唱出来是什么味道,想来也要哀而不伤婉转清脆,才合得上诗人的本意吧?
  18 乔迁  孟城坳  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新家既然曾有故主,新主乔迁时不免想些故主的旧事,原是人之常情。何况这宅子的旧主人辞世时间也不很长,其为人行事遭际也着实令人感慨。  宋之问,高宗时进士,武周朝知名的诗人,有才华而无品行,醉心于权势富贵,整个仕宦经历差不多就是一部谄媚阿谀的个人史。他奉承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至有为易之捧溺器的流言在朝庭市井传播。及张氏兄弟被诛,中宗及位,宋之问被贬泷州,他不堪贬地艰苦的生活,私自逃归洛阳,好友张伸之收留了他,他偶然得知张伸之与人谋诛宰相武三思,竟卖友求荣,害死了张伸之全家。因出首有功,宋之问又讨回了先时的荣华,其恩将仇报的小人行径却深为时人不齿。归来的宋之问,审时度势,选择了谄事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却引起了安乐公主的政治竞争对头——他旧日也曾依附过的太平公主的不满,太平公主向皇帝揭发了宋知贡举受贿事,宋之问再被贬出朝庭。中宗薨,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杀掉韦后和安乐公主,以宋无品且反复无常将宋流放到钦州,很快又将宋之问赐死。一生汲汲于富贵,一生事如此完结。  一个诗人,因善谄权贵获赏识,煊赫一时,却终因此丢了性命。他是他宅院的过客。王维搬进辋川时,已经主动选择与李林甫把持的权势中心保持距离,居官,明哲保身而已。其时,为人正派、胸有韬略的贤相张九龄已被罢免,李林甫口蜜腹剑、妒贤嫉能、排斥异己,王维的政治热情完全被压抑,政治理想也荡然无存,他自然不屑与奸臣同流合污,在这样的情形下住进辋川,想到旧主人宋之问宦海浮沉的一生,心情必然复杂。  新家第一面,“古木余衰柳”。古木森森,幽暗阴郁,残存的几株老柳衰枯萎败、几无生气,宅舍院落一派荒凉破败凄冷凋弊之象。旧主人曾经在这里精心营构,砖石草木、亭台屋舍,这里的一切,都沉淀着旧主人对生活的构想与趣味,却才过了三十几年,就完全失了本来的模样。旧主人费心经营时,何曾能想到这些呢?如今连旧主人都不在了,又哪里会有如昔的房舍!旧主人连自家的命运也左右不了,当然更顾不及这等身外之物了。旧主人左右不了的命运,新主人便能左右么?或者说,世间有谁,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么?有作为有政声的张九龄被罢相,有政治憧憬的诗人选择辋川半官半隐,过往的那些进取原来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所谓争取终归也只能在命运许可的幅度内努力。真相是:没有谁能真正左右命运,再是不情愿不甘心,也是命运的一部分;承受也好、接受也好,都是对待命运的应然态度。  宋之问是他宅舍的过客,我也是一枚过客而已。“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终有一日,孟城坳的新宅,会成为我的旧舍,那时,它又会被谁当成新宅?  不禁想起王羲之在兰亭的那一声“悲夫”的长叹。  一众好友兰亭雅集,曲水流觞,以文会友,本为乐事,羲之却敏感地察觉到乐易逝悲易长的秘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人不同时,而悲愁相类。  又哪里会空悲呢?  “空悲”不空,是实实在在的悲慨。它不只是对眼前宅、旧主人、新主人生出的具体之悲,更是因生命有限和人的力量有限而生出的超越之悲。  《孟城坳》是《辋川集》的第一首诗,乔迁新居本来应当充满喜悦之情,但是显然,王维初入辋川时,情绪低落沉郁,与后来的超然闲逸大相径庭。
  17 绚烂的寂寞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因为这首诗而对辛夷花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特意查了资料,还百度了图片来看。知道辛夷花又名木笔,是木兰科落叶小灌木植物,花朵很大,春天花开时,确实是云蒸霞蔚,灿烂绚丽。好奇心很快就下去了,但三五不时地,仍然会有辛夷花在脑子里浮现出来,它们一丛丛地长在深幽的涧谷里,含苞、绽放、零落、成泥,它们生灭在辛夷坞,瞻之在前,忽焉在远,似乎可望,又永不能及。  这首读一遍就能记下的小诗拥有奇异的能力,不动声色地引你进来,进来你便不肯离去了。  这是王维《辋川集》的第十八首诗。王维诗画兼长,此首以画法入诗,诗画合一。辛夷树的梢头,吐露了点点朱红。虽然春到深涧晚,大朵大朵的辛夷花还是从枝头开始绽颜欢笑。山坞荒旷幽寂,花朵娇嫩芬芳,春风轻拂,丛丛花树迅速地蓬勃繁盛起来,满涧火焰灼目,香气氤氲。深山美景如此夺人心魄,但其实并没有人亲眼见到过,“涧户寂无人”,山谷幽寂深远,杳无人迹,这里百千万朵的辛夷花开过便零落了。一年一年,此地的花自开自败,不只无人理睬,甚至根本就无人知晓它们的存在。这里为尘世所遗弃,也遗弃了尘世。它们与尘世两两相忘,两不相关。花开花谢,年复一年,不知道辛夷花在涧谷里开过多少季,又还会再开多少年,也不知道涧谷静默了多少寒暑,又还会再守侯多少春秋。涧谷寂寥,辛夷花寂寞。明人胡应麟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这里,果然有刻骨的寂寞,绚烂的寂寞。  绚烂之下,只有寂寞么?  逢春而开,盛极而败,自开自落,自性长在,又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王母虔信佛教,佛教深深浸染在王维的生命中,兼之个体在动荡时政下的遭际与选择,至隐居辋川时,王维已把居官当做一种形式,而用多半的心力来钻研追求佛法,《辋川集》里,多见佛家“寂”、“静”、“虚”、“空”的禅思旨趣。  涧谷寂寂而存,辛苦夷花岁见荣枯,无论变与不变,它们都是生命的具体形态,各具各的奇妙美好。辛夷坞远离凡嚣,空静安宁,涧自幽深,花自开谢,生命依照自性流转变迁,自由自在。反观人身,羁于红尘,时常被外物外情侵扰,被无常事影响,被牵一发,便动全身,逐日心田上跑马擒兔,常寄身在喧哗躁动之中,鲜少有空明静宁之时,又哪里得自如自在呢?诗人借涧谷繁花,指点了修习自在的大道。辛夷花有开落盛衰,生命也有浮沉去来,这是生命的本来形态。得失之间,升沉之事,都应放下看开。生命的姿态,当放下诸多尘俗杂念,努力求得虚寂安定之境,在虚寂中精进,如花努力地绽开,在安定中体悟,如花平和地零落,然后明心见性,得到生命的本真与自在。  前人讲过,景语都是情语,古诗绘景,其实都是为说情。这一首《辛夷坞》,以冷澹幽寂之景传递清淡静宁之情,拈花示禅,大有深意。
  19 旧时的才女
  本草当羹汤,玉味年来已遍尝。真个此身为苦器,堪伤,消瘦今春甚海棠。    移榻就红芳,绮恨和鹦忏一场。枕簟惹花熏梦去,甜乡,亏得甜多梦亦香。  《南乡子》(棠院养疴谱此遣闷)  缠绵病榻,沉疴不愈,一天天地灌着苦涩难咽的药汁子,康复的希望似近又远,再寻偏又渺茫,怎么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黯然、缭乱、悲苦、哭怨,甚至再激烈一点的情绪,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较平时,久病之人已经瘦得有些脱相了,顾影眼中,却仍然似花一朵。这女子算得宽和坚强,虽自伤,却有度,懂得自赏,却不自怜。还能在养病的无聊和身体的不适中寻找度日的乐趣,以之超拔现实境况的束缚,当真是兰心慧质。  不过红颜向来薄命多。这女子叫玉并,大兴人,世家女,四岁丧父母,姑母养大。十五岁被清庭一办事大臣蒙古族人三多纳为侍妾,男人大她三十二岁,幸而三多诗文皆长,常教有文学功底的玉并学诗书画,两人相处也称上琴瑟和谐。只是妾的地位太低下,玉并世家出身,终为人妾,再多的不甘心,也只能吞到肚里,她原不姓玉,嫁后讳言母家姓氏,竟以“玉”为姓,是她不甘心的仅有表达。玉并喜画梅,梅.傲骨冰心、高洁清雅的品格,或者便是她寄怀于画的原因吧。  这么一个女子,才二十八岁就病死了,真可惜。  冯小青,比玉并死得更早。  小青是字,本名玄,明万历人,杭州豪公子冯氏妾。讳嫁同姓,只称字小青。小青也是世家女,受过良好的文化教养,长于诗词,妙解音律,父母膝前,俨然小才女的模样。只是造化从来不由人,小青才容兼美,却未及长成,家里就发生了变故,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无奈依人作妾。冯妻性妒,不容小青,夫君性懦,眼睁睁地看着小青被赶到西湖孤山别业独住,身边只有一个老仆妇照料。西湖天下秀,在形孤影单的小青眼中,却只余无边的幽冷寂寞。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无题》)泪眼人望泪眼人,断肠人慰断肠人。《牡丹亭》是小青的唯一慰藉,也更添了小青的孤苦凄寒,小青始终是寂寞的。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无题》)  红颜空老,美人迟暮。小青有个普通得卑微、简单至极的愿望,要那个男人百忙里能够垂顾她一眼。愿望只是个幻境,实境冰冷,喜、怒、哀、乐,不管什么样的情绪,再如何百转千回,终是无人知会。满腔绝望才会顾影商求,影子虽然瘦不盈握,可观而不可亲,却毕竟陪在身边,若是瘦影也弃我不顾,小青何堪?被抛掷在荒境的日子太过难捱,以致聪慧如小青,也不管不顾地央求,卿须怜我,又许诺,我怜卿。这样的一个小青,若是一直被幽闭在这里,难免早夭。  据说小青有亲戚劝她改嫁,她不肯,想必还是放不下与冯生的一段深情。  情深不寿,相思成疾。小青在人间写了最后一首诗:  “稽首慈云大士前,不生净土不生天;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要有过多深的渴求和祈盼,求盼着有人或者有仙能够成全自己,成全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相依相守的愿念?要如何地日日夜夜、朝朝暮暮地煎熬过、绝望过?要有多大的慈悲心,才许下这样的宏愿,愿自己受过的伤尝到的苦遭过的罪不再让有情人遇上?要有多重的深情,才要世间花常好月常圆莲并蒂蝶双飞鸟比翼人成双?  小青终薄命,以画像自奠而卒,年只十八。  小青有颗琉璃心。  严蕊的结局稍好一点。  严蕊是艺名,她本姓周,字幼芳,出身低微,迫于生计,自
乐礼诗书,琴棋书画歌舞诗词皆佳,且有学识。但所有这些才华免不掉她的贱籍,作为台州营妓,严蕊必须接受官府派遣,与各色男人应酬,不是倚门卖笑,一样咽泪装欢。凌濛初专门给她写过一篇小说《 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讲说严蕊夹杂在大儒朱熹和士大夫唐仲友的争闲气中被诬下狱,受尽挫磨而不肯诬人,后被开释,官府官员问其志,严蕊做了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那官员因此为她脱籍。严蕊后来嫁了个丧偶的宗室子弟,琴瑟和谐。  小说当然是杜撰的。但这一首《卜算子》,确是严蕊的作品。事实上,真正为严蕊落籍的官员正是小说里的唐仲友,南宋淳熙九年,唐仲友在台州知府任上,为严蕊落籍。不知道唐仲友为严蕊落籍与这首词有没有关系,依词意推测,应该是有的,严蕊以花自况,无奈、求告、梦望,一一道来,似直似曲,实在打动人的心扉。一个心地善良的官员读过了,如何能不判令严蕊从良?严蕊获得自由身后,回到黄岩和母亲住到一起,再后面的归宿不得而知。终于能过上平静安宁的日子,山花满头,严蕊应该还好。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  好有画面感,活脱黛玉的前身。
  @卓荦观史
19:25:24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  好有画面感,活脱黛玉的前身。  -----------------------------  问好!
  20 开阔的寂寥  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及。  王维选择了高远阔大的视角描写华子冈。远山连绵起伏,秋色尽染,斑斓绚烂。长空下,飞鸟翩跹,四散飞远。诗人冈上冈下,徘徊不已,长声喟叹。古人常在明净高爽的秋日登高揽胜,依诗人所见的华子冈风景,当令人心旷神怡,生出舒畅的逸兴豪情。不想,王维所有的情感居然是无边无际的惆怅。  诗人所见者,是鸟,又非鸟;是山,又非山。诗人见山,见天地的广阔无尽;诗人见鸟,见生命短暂易迁。宇宙无穷,人生苦短,如何不惆怅?惆怅又哪里有极?  《华子冈》是《辋川集》的第二首,诗人刚刚迁居于辋川,虽然做出了疏离腐败的李林甫政权的选择,但到底是逼于无奈的勉强之举。政治抱负破灭的愤怒,“兼济天下”理想之路就此断绝的痛苦,岁月流逝功业无望的悲哀,非但没有因华子冈的秋色消减,反而更进一步是提醒了诗人:个体微渺无力、生命易逝无常。华子冈的高天阔地、飞鸟聚散,没有激发诗人秋高气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情,反而让诗人生出了更复杂的惆怅之情。  王维后来给裴迪写信说到华子冈,“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冬夜宁静寂寥,春日生机无限,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不知不觉便被这里清淡明秀的山水感染同化,看见了这里的美,喜欢,不愿离开。  《辋川集》的每一首,裴迪都有和诗,《华子冈》的这首和诗写得好,“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道,山翠拂人衣。”云光岚影、夕晖松风,清淡静谧的画卷徐徐铺展,见之,一洗尘嚣。
  21空山(日)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是小学时学的。小小的心眼里,只是有些惊奇“柴”字,既然读“寨”音,为什么不写成“鹿寨”呢?诗句倒是背得飞快,意思好象也很容易就弄明白了呀!  要很多年过去,才知道小孩子的明白天真可爱。读《鹿柴》,再也读不回小孩子的轻快了。  诗人本来也没把轻快的情绪放在这首诗里。  空山,自然不见人;不见人,可不就是空山么?空山,旷而静。却忽然听到有人在说话,虽然听到人声,四处寻觅,视线掠过幽谷密林,却连人影也找不到,更显出山的空旷杳然。  空山,自然静寂,人语突响,打破了空山的静寂么?空山深阔无边,人语微弱,传不数步,便归于沉寂。空山的静寂不知从何时开始,或者自有此山,便如此空旷,如此静寂,偶然响起的几声人语,不过停留片刻,便散而无踪了,剩给空山的,仍是恒长的清寂。人语只是空山的过客罢了,便是空山中长驻的那些老友,枝头鸟鸣,梢上风声,草间虫吟,落叶的悉索声,涧溪的水流声,此起彼伏,不止不能打破空山之静寂,反倒倍增了空山的寂莫。人语之“响”,更衬出山之“空寂”。  诗人才用了十个字,就已经完全说明白了此山空寂的情状,下面还要说什么呢?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一句写声,这一句写色。画家王维是取景着色高手,空山深幽远阔,他只描画出林下的一小片青苔,以小搏大,以微见深。深林、青苔,虽均是冷色调,却与空山寂静堪堪相合,只如此,却不是画家妙处,王维的妙笔是,涂一抹暧色进来,以一缕迫近苍山的夕照余晖映衬幽林下冷湿的青苔。画面不止平生了丝微暖意,更显出了明暗和层次。然而,这画的味道还不止于此。夕阳穿过高林透射下来的这一缕浅淡的轻晕,只是返光,转瞬就会逝去,当夕光消逝,青苔、深林、空山,便都尽数没于沉沉的幽暗中了。画家这一笔,以有形有状之暖,绘无形无边之冷。空山,静寂,幽冷。  清人李锳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诗法易简录》)王维本业诗画兼擅,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地。  鹿柴的风景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在王维眼中,无疑是幽寂清冷的。王维虔诚奉佛,《旧唐书》本传记:“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佛家追求的寂灭虚空不仅在表现在他的生活里,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鹿柴》传递出的寂静空冷,可能是环境本来如此,但也一定与王维对禅的思考追求有关。诗人看鹿柴,带了一双寻美的眼睛,也带了一颗禅心,只是王维在诗里把禅悟表现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王维的诗,淡然中有真性情,唐代诗人中我最喜欢他,尤其那两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开阔、从容的气质格局,真的很让人钦佩!
  @卓荦观史
12:48:17  王维的诗,淡然中有真性情,唐代诗人中我最喜欢他,尤其那两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开阔、从容的气质格局,真的很让人钦佩!  -----------------------------  我也特别喜欢这两句啊!
  22无处不在(日)  文杏馆   王维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第一句诗本自《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司马相如为陈阿娇所写,用木兰和文杏做屋的椽和梁,以建筑材料的华贵从正面衬托居室里女主人的美好优雅,又从反面映照出她的孤单寂寞。  古典诗文中,经常有类似《长门赋》这样的夸张描写,以材料、用具、器物的精致华美,来映衬人物的容貌和品行的美好,或者寄托美好的愿望。比如刘兰芝自请下堂时对嫁妆的描述:“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比如《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比如《有所思》中的一根送情人的簪子,“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也有许多诗文,出于习惯,用华美的建筑、器具作为意象,比如画桥、桂堂、玉阶、翠幕、七香车、水晶帘、云母屏风等等,增加阅读的视觉美感。  香草美人之喻,是屈原创造的著名意象。各样香草在屈原的诗歌中层出不穷地摇曳着芬芳,司马迁解释过,“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从此以后,以香草喻高洁的品格,也多见于古诗文中。  这样看来,文杏馆,是否真的文杏为梁、香茅铺顶,还真的有点难以指实。我更认为文杏馆是普通的楼阁,诗人故意选用华美的建材,为的是营造出美好的环境。  香茅是种香草。但文杏终究是什么品种的树,却难以确证。一般多说是银杏,今天辋川遗迹有古银杏,有王维手植的说法,但真相如何,也不确知。明人宋懋晋有《文杏馆图》,2013年拍出百万价格,画中有数株红杏开得正艳。明代另一画家吴彬有《文杏双禽图》,画中文杏是一枝干粗壮的老杏。不管文杏究竟如何,总归是种名贵漂亮的树木。《西京杂记》记:“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杏二。文杏[材有文采]。蓬莱杏”。文杏树的花纹漂亮,用作屋梁,应当是高大上无疑。文杏馆是这样一处所在,屋舍的建筑并不特别,但是纵横交错的梁椽,都是文杏木所制,木材本身带着细密漂亮又变化无穷的花纹,远胜过精雕彩绘。屋顶又铺满香茅,远远地走过来,就能闻到丝丝缕缕的香气,进到屋子里,香气如烟似雾,清淡缠绵。在这样的环境里,清馥的气息直沁肺腑,身心通泰。  刚刚还在极近处,惬意舒畅地欣赏着文杏梁天然生就、笔笔不同的花纹,诗人却突然携着观者转到极远处,“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立足点陡然降低,须尽力地向高处仰视,才又一次看见那高踞山岭、俯视万物的文杏馆。  郭璞《游仙诗》其二:“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王勃《滕王阁诗》有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都是居高临远的意思。王维这一句也含此意。  这一句说馆高,竟用“不知”引领,耐人寻味。不知者,不知流云出栋、入栋凡几多矣?其出、其入又始至几时?乃至栋云作人间雨,亦不知其从几时初起?凡几多矣?世人所不知者,不只是栋里云,实不知的,是文杏馆吧!文杏馆自生于世,就遗世独立地默候在那里,何其寂寞,又何其清静。  寂而静的境界,越来越成为佛教徒王维神往的境界。也或者是,他以一颗禅心观照自然万象,总是能够从自然万象中看到寂与静。
  23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日)  斤竹岭   王维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去年夏天在杭州,临回家的前一日,去小和山玩。宽而平的柏油路直通山脚,路的尽头是一道秀逸简素的青石门坊,过坊,就是山路。路由横条石与碎石交错铺就,年月深久,石面坑洼斑驳,石间、阶缝甚至石面上满是青苔。石阶很宽,但走不上几步,前面的路就隐没林中。在坊外,还觉得酷热难耐,竟不知道仅仅一步之遥,全然两重天地。迈进坊门,遍身生凉。满山满眼都是青碧的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铺天盖地,无边无际。我第一回见到这么声势浩大的竹林,一下子都有点愣住了,旋即,便感觉有清气从肺腑漫延,遍身流布。慢慢地沿石阶向上走,走一小会儿,停一大会儿,上下左右,前看后看,碗口精细的青竹根根修直向天,竹叶碧绿鲜润,恨不得手臂立时加长好去竹梢上轻轻摸一摸,这自然只能想想,但是被妄念纠缠,脚步却迈得更慢了。山路始终遮遮掩掩地藏在林中,两米多宽的石阶,在小和山里不过是条软软的细带,从竹林深处里甩出来,这一折,那一折的,怎么也看不到起头的地方,山高林密,转来转去的,不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寻出点头绪。终于走到山顶,站在高处,豁然开朗,原来小和山着实不高,先前的错觉都是竹林陪你做的游戏。  禅门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借翠竹、黄花说释家义理——宇宙万象,都显佛性。小和山的竹林,自是清凉地,在幽静的竹林里徐行,心里很安静,真的很安静。  读这首《斤竹岭》,立刻就想到小和山,但小和山的竹,比得过斤竹岭么?估计,比不过吧。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檀栾”先见于《梁王菟园赋》,《菟园赋》作者存疑,暂归于西汉枚乘名下。此赋第一句“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临广衍,长冗故”,以“檀栾”修饰“修竹”,形容竹的美好姿态。指赋要铺陈,诗求简约,王维只用形容竹姿的“檀栾”,既指代竹,又描绘出竹林的绰约风姿。“空曲”的用法与“檀栾”相同,以形容山路空寂清旷曲折的形容词代替名词,既说明有山路,又活绘出斤竹岭山路的特别。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空寂清旷,掩映在无边无际绰约秀挺的竹林中。“映”又有照之义,暗含了竹山四处流光滴翠。这一句写出了竹世界的静雅之美。下一句写竹世界的风动之美。诗人并不用“风”字,竟用一“漾”字,妙用比喻,一化竹山而为竹之湖海,轻风微拂竹梢,无数的青枝绿叶摇动闪烁,如碧水泛起层层不尽的细波。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动静交错,便写出了斤竹岭整体的美。  下面,会写到细处么?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初看,诗人似乎是描写兼叙事,写林之深远,路之隐密,说走到一条僻路上去了,路之僻甚至连熟悉山地形态的樵夫也不知。但是诗人单用了“商山”修饰“路”。商山最出名的典故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冉里先生四人,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隐居商山。他们都是品性高洁的大贤隐士。王维这里忽然提到商山,与其当描写叙事解,不若当议论理解。入路是“暗入”,不是路的偏僻,而是诗人内心不便与人言的想法,想效仿古之贤士,归隐山林,修性养德。这样一条涵养品格的路,自然是寻常的百姓如樵人等所不知的了。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王维本来就是深受佛学浸染、在佛学研究和造诣上有相当的厚度的文人,在空寥静寂、一碧无穷的斤竹岭闲游,生些长归山林的感慨,实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呢。
  24 美,只是一个刹那(日)  木兰柴  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评价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果用画来表现王摩诘这首《木兰柴》,我以为用油画,味道更好。虽然,油画可能只摹写出形态,未必描绘出神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王维已把木兰柴写得这么美。  王维选用了极绚丽斑斓的色彩来描绘木兰柴。四季最美是秋山,倘在北方,秋山又被叫做“五花山”,秋山的色彩又岂止五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各种颜色缤纷绽放,你打算数一数吧,黄色、赤色、浅褐、黄绿、深桔……一会儿,就数乱了,山中没有两片颜色相同的叶子,你怎么能数得清楚秋山的颜色呢。这样堆锦叠绣的秋山,再给已经半坠到山边仍然流金喷火的夕阳一照,彩翠分明,自然鲜亮华丽到了极处。在这样华丽耀眼的背景前面,有漂亮的山鸟互相逗引追逐嬉戏着在飞,飞鸟艳丽无比的羽毛在夕光之下不时闪耀着炫目的色彩。烟岚山雾在林间飘动,彩翠之山色在烟霭中时显时隐,时暗时明。  这样绚烂宁静又温暖柔软的秋山夕照之景,能美得让人屏住呼吸。  而美景总是转瞬即逝。  夕阳西下,飞鸟还巢,飞鸟缓缓去远,炫目的色彩随之消逝。夕阳落下去了,洒遍秋山的余辉渐渐收敛了势力范围,变淡、变薄、变窄、变细,终于完全消散。秋山明灭在飘浮不定的烟霭中,倏忽之间,便与秋山混在一处,混沌在敛去余照的暮色中。  刚刚华丽无比的奇妙美景,转眼间,就幻成了一片苍茫。  美好不过须臾,即生即灭。一个刹那,一场变幻。  美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万物的本来面目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即如眼前秋山之美,也时刻在明灭变幻之中,甚至转瞬不见。美境,在,又不在,或者它本来就是空吧。万物呢?似有,又非有,或者本来也是空吧。  开始读《木兰柴》,读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美,根本没想到,最后会读成“本来无一物”的模样。  王维的确着意渲染了木兰柴的美。但是,他在前三句中每一句的第三个词,都让我疑惑,他要说的除了美,还有变幻吧?“敛”、“逐”、“时”,都暗藏着一个过程。“敛”暗示着渐弱渐淡渐消,“逐”暗示着渐远渐小渐不见、“时”暗示着变幻不定,三个词都有生灭无常的指向。末句以“无处所”收束,消解掉了先前的疑惑,此诗当不止是单纯的山水诗,还是说佛理禅意的山水诗。“无处所”是云雾山岚的自然状态,但这里勾连上前句,分明有韵外之旨,前见之一切,都是短暂的一个刹那,都是虚空。  美,只是一个刹那。  但即使只是一个刹那,也已经永恒。  只是王维吟读时,未必能想这些罢了。
  25 所见各不同(日)  茱萸沜  王维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沜同“畔”字,岸边。茱萸沜就是拥有大片大片茂盛的茱萸林的一处水岸。也许是欹湖边?水岸的风致如何,一取决于岸边的水态,一取决于岸边的植被。辋川的这处水岸遍生茱萸,风致如何呢?  念诗前,且先睹一眼茱萸吧。  知道“茱萸”,也是从王维这里,小学学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了世界上有种植物叫茱萸,可以插戴在头上。小丫头的年纪,从园子里抽了韭菜苔,有时也去村边的野地,挑选一种一尺多高一茎笔直的野草,类似韭苔,把一根绿茎左一折右一折,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表皮的粘连不断,折成一根垂着两根流苏的软乎乎的绿钗,费尽巴力地别进乱蓬草般的黄发里,连镜子也没有,心里美得不行。知道茱萸时,小小的心思里,馋得要死,固执地以为插上有香味的茱萸会非同寻常地漂亮。  稍大一点才想到还应该弄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九月九插茱萸呢?知道才证明喜欢啊!  后来在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里找到个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西京杂记》卷三也有类似的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原来插茱萸是为了驱邪防病求寿。而且,古人也不光是头插茱萸,还可以在臂上缠茱萸,身上挂茱萸,不管怎样,在重阳这一日,男女老少,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让自己衣袂飘香、步步生香。南朝宋帝刘裕在重阳节宴请群僚,还把茱萸赏赐犒赏军队。唐代的山水诗人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里面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可见茱萸在古人心目中气质美好,招人喜欢。  茱萸的形象也好。小小的果实,圆长形状,一串串地挂在枝头,青碧如玉。秋天果熟,满树红艳欲滴。远远地看,绿叶摇红,可不就象花开么?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熟透的了红果果,还没熟的绿果果,一串一串,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条上,鲜润明艳,繁盛无比,好比茱萸花又新开了一回。这样美丽的茱萸沜,哪里舍得离开呢!“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客”非别个,正是诗人自家,自家不甘心走,反说山中留客,把一段眷恋不舍藏在其中。恋恋不肯走,索兴取来精致的芙蓉杯,对着美景,畅快地痛饮吧!杯里还可以泡几粒新鲜的茱萸果,祛病延年呢。  盯着这一大片的茱萸林,在茱萸沜的这场闲走,走得王维心情舒畅,逸兴横飞。  裴迪也在茱萸沜闲走,他走在王维的旁边,但是他的目光只在岸边的茱萸林停顿了一小下,就被林畔的水泽深深吸引。“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裴迪《茱萸沜》)。那一小下的停顿目光,与其说是为茱萸丛的外观而停,不如说是为茱萸奇异浓郁的香气所留。茱萸丛的香气如此浩荡浓烈,差不多与椒香桂香混同不辨了。因对这香气的寻找留意,诗人才仔细地打量了一回茱萸丛,茱萸不是水岸边唯一的植物,茱萸丛中还夹生了无数的青竹,竹枝纷披,茱萸蓊郁,水岸边葱茏深幽。诗人的目光很快掠过水岸,长久地投入水面上。天色向晚,落日透过云隙照下来,这一点点的亮光太过微弱,更显得本就阴沉沉的水面越发地森冷幽寒荒寂。  一样的风景,用不同的眼睛去看,风景便如此地大不相同。这里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左右了存在吧?  这一天的王维,心情放松,完全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林是林,它用愉快的情绪捕捉了一个刹那的美,并把它完完全全地描绘下来。  这一天的裴迪,心情是寂而静的,这让他眼中所见的风景,与他的心情仿佛,充满了寂和冷的趣味,这是修行人追求的趣味——禅的趣味。
  26诗人的幸运(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是天宝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但仕途长期晦暗坎坷。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过从事,侯希逸后回长安,韩翃闲居了十年。后来又跟从李勉作属吏。一众同僚都是新进后生,年轻气盛,目中无人,很瞧不起这位老同事。韩翃也不愿意见他们的冷脸,经常称病,不去上班。只有一个姓韦的小官,慧眼识人,与韩翃多有来往,交情很好。有一天半夜时分,韦小吏跑来敲韩家大门,急促的拍门声很吓了韩翃一跳。开门后,小韦大声贺喜,说老兄你高就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了。韩翃不相信,毕竟事先没有觉察到一点馅饼从天下掉下来的征兆啊。小韦坐下说,“错不了。制诰缺人,御笔批的是,与韩翃。因为江淮刺史与老兄同句,中书把你们两个人的名字都写上去问,御笔复批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云,与此韩翃。这诗不是老兄你的诗么?”韩翃说,“要这么说,倒是不错的了。”天亮以后,李勉和那些瞧不起韩翃的年轻同僚们都过来祝贺了。  这一段故事是孟棨在《本事诗》里面记的。  孟棨的这本《本事诗》,记录了许多唐朝诗人的逸事和诗歌。浪漫爱情故事“人面桃花”也自本书所传。因为《本事诗》而流传下来了很多好诗,这当然是幸运的事,但《本事诗》里记录的逸事真伪如何,却不好确定。  比如韩翃这一段。唐德宗因为喜欢这首《寒食》赐给才子显职,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不过这样的事情偏偏是通过一个低级小吏的口先讲出来,就有点可疑了。朝官迁降,当事人尚不知情呢,半夜三更的,怎么下面的一个小吏先知道了呢?我疑心小韦这一处是孟棨加工出来的。这一处的加工显出了贫贱相交、惺惺相惜的真挚友谊。有小韦这样真诚欣赏自己的朋友,韩翃的这一段失意里面就夹杂了缕缕不绝的温暖。生活,总是不该放弃努力的,总会苦尽甘来。小韦的存在,意义该在此吧?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头两句写春景。开首就提到春,以“春城”代替长安城,极致地写出了长安春天的声势气韵。城里城外,城上城下,无处不流溢着春天的色彩和气息。最能代表春意的莫过春花,诗人便选了春花来传递这饱满浓郁的春意。“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飞花,却偏说“无处”偏说“不”,曲笔强调,更显出春意的蓬勃灿烂。春花烂漫、姹紫嫣红,春深似海、落英缤纷,絮飞蝶舞、鸟语花香,都暗含在这“无处不飞花”中。次句提到准确的时间,正逢寒食。寒食这日,东风和煦,宫城里的柳枝在暖风中依依袅袅,含情脉脉。诗人的视角由长安城转落到宫城,引出了御柳,花红柳绿,既是进一步彰显春意,也是为下文提及寒食节俗张本。  寒食节,原发于山西介休绵山,春秋时,曾经割肉奉主的忠臣介子推在辅佐晋文公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侍奉母亲。重耳为逼子推出山做官,放火烧山,子推母子至死未出山。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他忌日禁火寒食。后来慢慢演变成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为寒食节。  古代寒食节禁火,只吃冷食,节后另取新火。在唐代,唯有皇宫中特许燃烛,日暮后,以烛燃榆柳之火赐近臣。能在这日接到皇家所赐的烛火,意谓着皇帝的恩宠优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白日一笔折到日暮,繁盛热闹的盎然春意顿时转为万家安宁的朦胧背景。唐人多以汉比唐,说汉就是说唐,汉宫即唐宫。日暮时分,宫门里连翩走出一队宫侍,郑重地捧着象征君恩的烛火,各各分路,向城深处走去。那些从蜡烛上升起的轻烟,丝丝缕缕,缠缠绕绕,飘散进了如五侯那等重臣权贵的宅院,很快,他们就可以凭借御赐的新火,举火为炊了。  对“五侯”的解释不同,导致对末两句的理解相异,前人多有讽喻的评价。比如:  “‘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杨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清?吴乔《围炉诗话》)。  “‘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清?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icnic这个词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