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诺贝尔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者芬森的颁奖词

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主要在医学哪方面有贡献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主要在医学哪方面有贡献
主要贡献是什么?谢谢.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E.梅奇尼科夫(俄国)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J.J.R.麦克劳德(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O.勒韦(美籍德国)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1946年 H.J.马勒(美国)
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T.赖希施泰因(瑞士)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 M.蒂勒(南非)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
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
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W.福斯曼(德国)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
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
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P.B.梅达沃(英国)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
确立“行波学说”
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F.吕南(德国)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1966年 F.P. 劳斯(美国)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1970年 B.卡茨(英国)、U.S.V.奥伊勒(瑞典)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R.R.波特(英国)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N.廷伯根(英国)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G.E.帕拉德(美国)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R.杜尔贝科(美国)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G.N.蒙斯菲尔德(英国)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J.多塞(法国)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T.N.威塞尔(瑞典)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J.R.范恩(英国)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G.J.F.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S.科恩(美国)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C.N.福尔哈德(德国)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R.M.青克纳格尔(瑞士)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
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1999年 Gunter Blobel
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国)、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蒂莫西·亨特(英国)和保罗·纳斯(英国)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国)、约翰·苏尔斯顿(英国)、罗伯特·霍维茨(美国)
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国)、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琳达·巴克(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罗宾·沃伦诺贝尔(澳大利亚)
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
10月2日至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宣布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获奖名单,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安德鲁·法尔1959年出生,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雷格·梅洛1960年出生,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根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今年60岁的马瑟目前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天体物理学家,1945年出生的斯穆特目前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称,马瑟和斯穆特借助美国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做出的发现,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将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恒星和星系的起源。公报说,他们的工作使宇宙学进入了“精确研究”时代。
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据悉,到10月13日,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也将各有其主。除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奖外,其余奖项的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2006年度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10月2日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法尔和梅洛将分享奖金。法尔和梅洛将分享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137万美元、107万欧元)。
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颁奖声明称,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人们的基因组通过从细胞核里的DNA向蛋白质的合成机制发出生产蛋白质的指令运作,这些指令通过mRNA传送。美国科学家法尔和梅洛公布了他们发现一种可以从特定基因降解mRNA的方式,在这种RNA干扰现象中,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
植物、动物、人类都存在RNA干扰现象,这对于基因表达的管理、参与对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沉默”技术而出现。这项技术被用于全球的实验室来确定各种病症中哪种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RNA干扰作为研究基因运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它可能在将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
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今天称,他曾认为有关基因信息流程的研究可能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刻会来得这么快。他的同事安德鲁·法尔称,诺贝尔奖委员会半夜打来的电话使他感到很惊讶。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工作的梅洛与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的法尔分享了一千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的奖金。
克雷格·梅洛在他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家中表示:“这令人感到惊奇。我至今仍难以相信自己获奖了。我曾想到我可能会获奖,但我现在只有45岁,我想我可能在十年或二十年后获奖。”
47岁的安德鲁·法尔则称,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通知使他感到很惊讶。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我可能在是做梦,或者诺贝尔委员会打错了电话。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承认。”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基因技术的使用方面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可能性”。这两位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运传的机制,这为研发控制这种基因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安德鲁·法尔称:“克雷格和我的工作是研究为什么一些基因会停止运行,我们试图去控制它们,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可以有效地中止它们。知道这些基因并不能告诉你它们能做什么,所以如果你能中止它们,你就可以开始了解它们能做什么。”
不过,最初发现RNAi现象的是一位华人学者,非常可惜,他没有进一步弄清这是为什么。
方兴未艾的RNA(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日宣布,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尔和梅洛于1998年正式发表论文,公布了有关RNA干扰机制的发现。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RNA干扰技术近年来迅速兴起,其前景被普遍看好。
RNA能够充当“信使”,传递DNA(脱氧核糖核酸)上的遗传信息,将其用于蛋白质的生产合成。研究显示,向生物体内注入微小RNA片段,会干扰生物体本身的RNA“信使”功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科学家认为,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因“沉默”,也许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
这种技术最初曾被用来研究植物和蠕虫等,科学家后来发现它对哺乳动物细胞也有效。例如,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利用RNA干扰技术治愈了实验鼠的肝炎。目前,RNA干扰治疗技术正在快速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一些公司正在资助用这项技术治疗黄斑变性、乙肝等疾病的试验。
不过,尚有几个难题阻碍着该技术的发展。首先,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干扰能在患者体内的有效部位进行。比如说,在治疗黄斑变性时,科学家可以直接对患者眼部进行治疗,而对于其他一些疾病就没有这么简单。其次,科学家还无法确定这种疗法是否会影响目标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引发副作用.
起初,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现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
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以下为2000年至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节选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10/04 22:2310/04 10:3909/30 09:2709/29 14:3209/29 13:2109/25 23:2609/25 23:2509/25 08:51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你还在为魔法电路所困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花落他家
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完毕,除了那些金光闪闪的诺贝尔奖得主,引人注目的还有第n+1次陪跑的村上春树orz,日常心疼。
来看看到底是谁抱走了诺贝尔文学奖吧!
每年的12月10日,在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这一天都会举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今年则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名工科生,也就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和小编沾上边了,虽然该听不懂依旧听不懂。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三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获得。
今年年初大爆的引力波曾在朋友圈微博掀起一波狂澜,这三位美国科学家也正是因为他们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才能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给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冷冻显微术又称为冷冻电镜技术。3位科学家使这一技术能够以高分辨率测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结构。
听起来又是一个飞跃式的大!突!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三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他们凭借生物钟分子机制获奖。
这些科学家从果蝇体中分离出能够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并在分子层面揭示相关蛋白质的工作机制。
简而言之,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人体生物钟可以精准地调节生理机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体温和新陈代谢等。
所以小编每天昏昏欲睡都是生物钟的锅了吧
[诺贝尔文学奖]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是日裔英国籍的石黑一雄。
先来心疼一波村上春树,今年也是陪跑着渡过了呢……
得奖理由是“凭借充满强烈情感的小说揭示了我们幻觉之下的深渊”,他最著名的小说是发于1989年的《长日留痕》。
不知比起村上的“小确幸”大家更爱哪种口味 。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
为了表彰这位经济学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奖颁给了他,这可能又是一个眼观全球经济走势的男人吧。
[诺贝尔和平奖]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获奖。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普及核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相关知识以及争取彻底消除核武器的努力。
为了和平奔走的人都值得人们钦佩啊!
诺贝尔奖这样一个自带圣光的奖项离大家似乎很遥远,但是,也许若干年后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是正在看这篇推文的你呢?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一对锦鲤送给正在发奋学习的你
愿我们都能成为飘逸灵动的锦鲤,而非咸鱼
图文编辑:高萌 喻杰仁 梁萃芸
图文审核:庞漂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为诺贝尔写颁奖词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诺贝尔写颁奖词
&&为诺贝尔写颁奖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健康忠告:只有4个字,却价值740万!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久前揭晓,来自缅甸大学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 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此奖。
他们的获奖理由是:
解释了许多动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昼夜变换的!
三位科学家通过精密的实验得出几个结论:
1.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匍匐而来。
2.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
3.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发生。
其实,对于本届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不要熬夜!
对于这四个字,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这三位科学家却凭借这项研究获得了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折合成人民币是740万!
下面是一组价值740万的养生单:
1.5—6点:醒了也要多睡一会儿
人到中老年,经常会“晚上睡不着,早上醒得早”,早晨的睡眠非常重要,如果醒得太早,不妨多睡会儿,实在睡不着可以闭目养神,确保白天精力旺盛。
2.6—7点:做轻微的运动
早晨简单运动15分钟左右即可,这时宜做较为轻微的运功,如散步、打太极等。
3.7—8点:吃营养全面的早餐
早餐应该营养全面,最好包括淀粉类食物(包子、烧饼等)、蛋白质(鸡蛋、豆浆、豆腐等),此外再加上一小份水果或几棵绿色蔬菜则更佳。
4.10—11点:晒晒太阳
上午10点到11点晒太阳最好,因为这段时间阳光中的紫外线偏低,既能促进新陈代谢,又能避免皮肤伤害。夏天太阳出来早且光线较强,可以把时间略微调前。
5.11—12:30:吃“杂”的午餐
午餐的种类一定要多一些,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在一个菜式中多加几种食材,如炒土豆的时候放一些瘦肉、胡萝卜、青椒等,既好吃又营养。
6.13—14点:适当的小憩
饭后半小时可以小憩二三十分钟,这对降血压、保护心脏等都大有裨益。
7.15—16点:下午茶时间
下午,人的血糖开始升高,可以适当吃个下午茶,但不宜过多。
8.18—20点:与家人共享晚餐
晚餐不宜食用过多,且一定要清淡,可以与家人一起慢慢享用,细嚼慢咽。晚饭后站立15分钟,饭后1小时再吃适量的应季水果。
9.22点:上床睡觉
人入睡的最佳时间是22点,最晚不能超过23点。睡觉不仅是为了让人获得更好的休息,更是为了用健康细胞替代腐败细胞。长期睡眠不足,就会造成身体亏空,从而提前衰老,加速死亡!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