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道理经》

设为首页||||
还没帐号?
微信号:daoisms
您的位置: >
热门搜索: |
张森道长:泛谈刚入道门,从为什么要学习经典说起
来源:道教之音&&&&&作者:张森道长&&&&&时间:&&&&&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道门经典
祖师都是慈悲的,而我们后人弟子学习祖师留下来的经典就是为了学习祖师在修道、证道、得道历程中的心得和神迹。而我们最实在的就是能从这些经典中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并运用在自身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中,这才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从而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诸位道友如果有对修行感兴趣的,可能一直在找修行的法门,但很多人往往不知道学习经典、持诵宝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或者说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其实持诵宝诰就是一种修行,是有助我们修炼的法门,甚至可以说是有莫大的功德的。因为常常虔诚的持诵宝诰能让我们的身心从中受益,不仅可以祛病养生、甚至能与祖师沟通,从而得到祖师的加持和庇佑。这就是&诵持万遍,妙理自明&的道理。
2、宫观道长日常进行早晚功课的目的
一是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原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夫国祚。&也就是说进行早晚功课是修道者入道之门,也是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必须要每天发愿坚持,只有至心称念祖师圣号和经典才能道业精进。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柳守元称:&不勤持诵,何以保养元和。&道士做早课时,多在卯时(5-7时),此时,阳气初升,阴气未动,饮食未进,气血未乱。通过早课,会产生心平气和。从而起到脉通窍利的保健功效。晚课时间一般在酉时,此时人已疲惫,阳气衰微,阴气减旺,邪气游荡,通过晚课,能消除疲劳,平静焦躁,产生精力振奋。有益睡眠的功效。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通。&
3、至心称念&得祖师加持
小道在入道之初最喜欢听关于道教的神仙故事,对于其中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一个老太太听道长念弥罗宝诰的时候把&太上弥罗无上天&,听成了&太上眉毛往上翻&,于是回去之后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干就专念&太上眉毛往上翻&最后却能知道自己何时离开人世间(肉体死亡时间),得到祖师的庇佑。而全真大师祖师也正是靠自己的虔诚和修行使得三次请下了我们的众星之母,掌管寿命的&元君&(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姆天尊,),最终证得了果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虔诚的持诵经典和祖师圣号从中得利益的例子。这也印证了我们道门的一句话:有感必通!对于在家修行的居士也特别有好处的,每天所花费的时间也不要多,我们每天早晚及清静时(清净很重要,道经里面不是也说&以清净心而弘大愿。&包括我们早课经里很著名的《太上老君说常》都在阐释清净的重要性,所以持诵祖师圣号和经典内心首先必须要做到清净。)正心诚意的默念持诵,哪怕就一个宝诰,甚至在心里默默地持诵祖师圣号和&福生无量天尊&等等,久而久之,必定会得到祖师的感应和庇佑。
4、叩拜祖师错误心理不可有
对于进烧香叩拜的信众而言,有一个很普遍的却是错误的叩拜神灵祖师的心理和现象。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带着不恭敬、不清净的心来叩拜我们的祖师神灵,先说现象那就太多太多,特别是一到夏天就会看到很多女士穿着特别暴露的衣服来宫观里叩拜神灵祖师,还有一些大声喧哗等等一些不好的现象,这是绝对不应该发生却时常发生在宫观里面的现象,因此诸位道友千万要注意,到任何一个宗教场所都要保持安静和清净,这是必要的前提之一。而关于大声喧哗,我们道教有句话叫做&修行之人,口开神气散。&太上道祖在第五章也说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此这对身心是很不好的,更别提修行了。所以修道之人,不要乱说话,甚至大声喧哗。再说一个现象,就是还有很多人甚至以为带一点水果、捐一些钱财之类的东西供在祖师面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向我们的祖师神灵索取,这种心态首先就是错误的,叩拜神灵不是做交易,我们哪能跟祖师做交易呢?那么必定是不可能得到感应,更不可能&有求必应&的。祖师是仁慈的,讲道理的,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开头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又说有三台北斗神明在人头上来记录是人所做的一切善恶之事。所以我们所想的所做的一切祖师爷都给我们记着一笔账呢。所以说句话,我们诸位可都要小心,这笔账的权力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上,怎么用,怎么记都在于我们,可别到最后真像某些道观的十殿阎王殿里面写的那几个大字:你可来了!那到时候就为时已晚了。我们的阎王爷那就要跟你一一算总账了!这果报太厉害了!所以如果我们首先都不恭敬、虔诚,心态就有问题,祖师爷自然也是一清二楚,那哪来的福报给你享受。所以要想修炼好、想家人身体好、想家庭幸福,一切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心态好,一定要怀一颗恭敬慈悲心,叩拜我们的祖师神灵,持诵我们道门经典宝诰,都要用心去体悟,那么你就能求健康得健康、求富贵得富贵,甚至是修炼有成了。
这是我要跟诸位必须说的第一点,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的明白我们到宫观里所拜的神灵,并不仅仅只是一尊塑像,更不仅仅只是艺术品,而是大道所化,是与我们自身修行、修炼密不可分的先天一炁有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自身其实与我们的祖师神灵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大道的子女,道生万物,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先天一炁。我想大家都看过胎儿在母腹里的样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胎儿的两手抱在一起就像个太极。这与我们道教的行礼十分相似。当我们在母腹里面的时候我们的先天一炁是最饱满的,(这也是道教修炼为什么讲后天返先天的原因了)而当我们从母腹里面出生之后,我们就由先天变成了后天,也就是由腹式呼吸变成了肺部呼吸,我们的手(道教行礼)也就散开了,而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断的损耗自身的先天之炁,因为人一出生就在一步步地往死亡靠近了,而我们要想爱惜我们的身体,想要修行、修炼好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道教的祖师很厉害,当我们两手交叉掐子午诀的时候就是修行,就是与先天沟通了,特别是对于打坐感兴趣的道友一定知道,我们道教在打坐的时候特别注重子(由阴转阳,一元复始)午(由阳转阴,阳气最盛)时,这一阴一阳交替,就是养生,修炼很重要的时刻。我想大家可能还听过像狐狸这些动物都会懂得拜月,来吸收日月的灵气,从而修炼自身,所以万物都懂得修炼的法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人感应&,这就是这个原理,所以我们与神灵祖师是一定可以沟通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解读我们道教的经典宝诰,乃至于更好的修炼、养生了。
5、孝与我们自身有哪些关系
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还进一步提出&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这就是说,不忠不孝,必遭天地人神的惩罚。我们道教认为,凡学道之士,当以忠孝和顺人信为本,要求必须要忠君孝亲,因其为本于天地之道。《太上洞玄凈明洞神上品经》称:&学道有基,升仙有梯,唯知忠孝,可以学道。&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不行而至,凭空而就的,不然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学道学仙同样强调要打实基础,丹道曰筑基。否则,既无益个体生命,又无益社会群体,到头来和车空转,徒劳无益。《道德经》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内篇》中称:&欲修仙者,欲当以忠孝和顺人信为本。&全真《虚皇天初真十戒文》称:&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凈明忠孝道的经典《凈明正印篇》亦说:&真人非难学,学之先以孝。孝弟非难行,顺事父母心,父母本天尊,汝其悟于心。&强调的是唯知忠孝,方可以学道,方可以通灵,方可能凳真。因为父母之身也是天尊之身。
6、学道之基,修行之基本是什么呢?
那就是我们道教所说的&唯知忠孝,可以学道&,在道教修仙的过程中,还特别强调:&真孝者不死,至孝者得仙。(我们道教很多神灵祖师生前都是至忠至孝之人,而在历史上凭借忠孝得道成仙的祖师更是数不胜数。历史上有很多神仙都是孝子,而我们真武祖师就是孝子的典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修成,方可证仙。而先修人道,其核心就是践行孝道,已达至真忠之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随着工作与家庭压力的日益增大,很多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往往疏忽了对老人的关爱。而持诵学习我们真武祖师的这篇报恩宝诰则是给自己的父母祈福,给自己累积功德。
(作者单位:上海道教学院&&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会喜欢
最近更新点击排行
日半夜,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的施工队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初步勘探发现...[]
提起住庵修行,不难想到住在山上餐霞为伴,深居简出的终南隐士。提起隐士很多便开始询问隐居终南,是不是有电...[]
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道教协会会长...[]
武则天,讳名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
孟崇然道长,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丹东市道教协会会长、丹东普济宫住持等。1981年,在...[]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值得我们从中学习与深思道理的佛经值得我们从中学习与深思道理的佛经盛轩国际拍卖百家号
佛经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的说法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它们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一.经是佛说过的话的汇总,它是佛教意义的基本依据。二.律是组织为教徒制定的纪律和规范,它的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教确定的,但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形成的。三.论是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
通常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铜版印刷约发明于五代时。宋岳珂在自刊《九经三传沿革例》中言:“家塾所藏有﹝后﹞晋天福铜版本。”可惜这些记载较为简单,详情不明,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但从现有资料看,宋代已有了铜版印刷。
此经书经权威专家鉴定为明代红铜佛经书,每页长18cm,宽15cm,共十二页,此铜板经书字迹铿锵有力,完美的诠释了古人的智慧,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盛轩国际拍卖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艺术品甄选、古董古玩鉴定、古董交易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反应了什么经济学道理经济学上常用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体现了什么道理(解释清楚点,重赏)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不要把资金全投入在一个项目上,像全投股票,是不好的,一但亏就损失大半,风险太高.就像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摔就摔坏很多.而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不会一亏就全没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疾病调理:
当前位置: >
黄帝内经中认为学习医学的方法及学习医学的道理
所在栏目:
黄帝内经中认为学习医学的方法及学习医学的道理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1),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2),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3),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4)。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5)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6),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7)。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8),上下无常(9),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雷公曰:三阳莫当(10),请闻其解。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11),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12)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辟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辟。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13),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1)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
(2)诵、解、别、明、彰:读书为诵,粗解其义为解,能分辨其条理为别,能深入理解其精微为明,能阐发其义理并能应用为彰。
(3)树天之度:建立天之度数。
(4)二皇:指伏羲和神农。
(5)相输应:相互联系,相互应和的意思。
(6)疑殆:怀疑的意思。
(7)讽诵用解:背诵钻研理解。
(8)三阳天为业:指三阳之气,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
(9)上下无常:上下经脉之气的循行失其常度。
(10)三阳莫当:指三阳之气并至,其势不可挡。
(11)外无期,内无正:指在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在内无一定的征象来预期。正,预期也。
(12)至阳:此言三阳并至,阳气盛极,所以谓之至阳。
(13)惋惋日暮:此言肾气将绝,因肾主志而藏精,故终日心中惋惋不安。
【白话详解】
黄帝坐在明堂上,召见雷公问道:你懂得学医的道理吗?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然能粗浅地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然能分析辨别,但不能深入了解其精奥;有的虽然了解了其精奥,但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医术只足以治疗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疗侯王之疾。我很希望你能传授给我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如何合之四时阴阳,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白,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比拟于二皇。黄帝说:你说得好。不要忘掉,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联系相互应和的道理,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和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以教导群众,也不致发生疑惑。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能传于后世,而作为宝贵的遗产。
雷公说:请把这些道理传授于我,以便背诵和理解。黄帝说:你没听说过有《阴阳传》这部书吗?雷公说:不知道。黄帝说:三阳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阴阳有所偏盛而为害。雷公说:&三阳莫当&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黄帝说:所谓三阳独至,实为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巅部疾病,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的漏病。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般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雷公说:我治疗这类病,很少治愈,请你详细解释一下,以解除我的疑惑。黄帝说:三阳是极盛之阳,若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疾如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阳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若并于阴,则为盛阳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荨H羧糁背逍碾酰谷俗坏闷穑韵戮醯檬媸剩馐侨艋⒍林 S纱丝芍ㄏ擞胩斓叵嘤Φ墓叵担匦胫廊绾伪姹鹨跹簦捌渖嫌μ熘氖保潞系刂逍械鹊览怼
雷公说:对这些道理,确切地讲我还不能很好辨别与领会,请你再解释一下其中的精微,使我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深奥的道理。黄帝说:你受老师的教授,若不知与至道相合,反而会对老师的传授产生疑惑,我现在告诉你至道的要点。如果病邪伤人五脏,筋骨就会日渐瘦削,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不能辨别,世上的医学至理岂不失传了?例如肾气将绝,就表现为心中不安,傍晚时更重,身体懒得不想出门,没有精神去应酬人事。
本篇阐述了学习医学的方法及学习医学的道理。至道即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文中所言为&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学习中医的五大方法是诵、解、别、明、彰,即文中所谓的&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读书为诵,粗解其义为解,能分辨其条理为别,能深入理解其精微为明,能阐发其义理并能应用为彰。
杨上善概括这五点为学习医学的总方法:&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张志聪认为此五法,为习医之顺序:&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日进之功。&但无论讲方法,还是讲程序,都一致认为这是习医的必由之路。学医之道,虽有方法抑或程式,但必须具有指导思想才能达到目的。雷公所言四个方面的&未能&,就是因为其思维方法的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因此黄帝给予教导:&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只有知道多维的、整体的分析事物方法,全面联系、通盘考虑,并加以融会贯通,才会事半功倍。
文中并以三阳为例,说明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去常度,会导致内外合邪而致病的机理。三阳者,至阳也,即为天之阳,天的阴阳不和,影响及人则病至,出现阴阳偏盛的疾病。天为阳,地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日为阳,夜为阴。一昼一夜,天道绕地一周,阴阳相贯,上下气交,昼夜环转之不息,人也是如此。气为阳,血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亦昼夜环转不息。一阴一阳,雌雄相应。少阴与太阳相合,太阴与阳明相合,厥阴与少阳相合,所以气从太阴出注阳明,阳明行于太阳,太阳合于少阴,少阴行于少阳,少阳合于厥阴,厥阴复出于太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如果三阳并至则为偏害之患,这样就形成内伤病因。
再者,经络是外邪由表及里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所以说,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去常度会导致内外合邪而病生。这种对疾病全面整体联系的分析方法,为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的基本特点。
【应用举例】
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执见庸医,证候难晓。&&夫医道之难,昔贤犹病。设使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尽,穷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欤!(《太平圣惠方序》)夫天一生水,在上为天,在下为泉。天包乎地,水通乎天,阴阳相贯,上下循环。在人则太阳在上,精水在下,如三阳并至,并于阴而上下无常。薄为肠荩蛏鲋揖印&&盖言在天之道,阳气为阳,精水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在人之道,三阳为阳,精液为阴;昼出为阳,夜入为阴。盖以比天之阴阳,昼出夜卧,阴阳和平,可常保其天年。若能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亦可寿敝天地。如有阳无阴,有阴无阳,且毙在旦夕,又焉能如天之常,地之久乎。是以天下万民应天之道,至阳尽而阴受气之时,惊叹其日暮,则从容不出,人事不殷。盖以天之阴阳,比类人之阴阳,绝者绝而生者生。在天之道,不过阴阳亢极,岂至于有阳无阴,有昼无夜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扩展阅读:
本文地址:
[ 黄帝内经 ]栏目最多关注
您可能会喜欢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