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取之于论语取名哪一篇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有清一代的诗坛领袖王渔洋,出生于我省桓台县有名的“新城王氏”,其家族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300多年间科甲蝉联,叔侄进士,兄弟督抚,父子尚书,光耀迭出。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祖先竟是从诸城到桓台给地主扛长工的“打工崽”,第一代的女主人也是贫家女子。这一对贫贱夫妻存道义之心,行道义之事,并且对儿孙言传身教,在家境不甚宽裕的情况下,在第二代培养出了一位“尤好施予”的“善人公”。以这种良善家风作温床,当王家从第三代开始有能力供养子孙读书时,渐次成长为一个横跨明清的名门望族。  不难看出,“新城王氏”能够取得显赫功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忠厚传家”。  说起“忠厚传家”,让人联想起那副流传于国内许多地方、更在山东大地常见的春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副春联与齐鲁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深深影响了山东人。  《论语》“学而”篇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孝、悌、谨而信、泛爱、亲仁”可用“忠厚”概括,“学文”可用“诗书”表意,这副春联大体表达了这句“论语”的意蕴。而且,“忠厚”是品德培养,品德让人立得住身,“读书”是能力培养,能力让人走得开路,无论是《论语》还是这副春联,都将品德培养置于能力培养前头,这反映了一个人入世做一番事业的成长规律,具有科学性。  看其上联,忠厚就是忠义厚道,就是忠人之事、以诚交往、宽厚仗义,这是从古至今山东人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一个《列女传》上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齐国攻打鲁国,鲁国一位村妇在逃亡途中,丢下自己的孩子,只带着侄子逃命。面对疑惑不解的齐国将军,这位鲁国妇人说,丢掉自己的孩子虽然心痛,但合于道义。齐国将领感叹鲁国是仁义之国,不忍攻打,回去禀报国君,竟也获得同意。现在,茌平县建有纪念这位鲁国村妇的义姑祠,这位妇人以及她的做人做事道理,感化着一代代齐鲁儿女,影响着齐鲁儿女的行为。  在山东,“忠义”不仅是个人修养,更上升为许多家族的文化,以此泽被乡里,惠及天下,而这些家族也人丁兴旺,传家久远。  这并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而是有其内在道理。一个人秉持忠厚本性,在一些小事上会吃亏,但会在其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磁场,做事顺遂宽广,款款成事。这就是《菜根谭》上所说的“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而忠厚品德上升为一种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则会代代获得佑助。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方面的事例在齐鲁大地不胜枚举。  有孔夫子黄钟大吕般教化,有几千年来的家传乡约,有春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为传播,“忠厚”已在齐鲁大地深深扎根,成为今日山东人的性格基因,深深融入齐鲁文化的骨髓血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东人更加坚守忠厚品德,而这样做的现实结果,往往是让人更乐于与之交往,引来更大的回报。这方面的事例在山东也是不胜枚举。而在万千山东人的践行下,忠义品德塑造了山东人的良好形象,成为山东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山东人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力量。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一键分享论语中哪句是治国的,并解释一下,必采纳_百度知道
论语中哪句是治国的,并解释一下,必采纳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政治手段约束民众,用刑法手段规范秩序,民众会设法规避而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教育启发民众良心,用礼来规范秩序,民众会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 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应该像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破坏鱼的完整。
采纳率:75%
来自团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政治手段约束民众,用刑法手段规范秩序,民众会设法规避而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教育启发民众良心,用礼来规范秩序,民众会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应该像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破坏鱼的完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论语.为政篇》里有不少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论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3371|回复: 16
谁是儒家大学《论语》系最牛毕业生?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格物的王员外 于
19:34 编辑
& && && && && && && && && && && && && && &&& 一生俯首拜阳明
& &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此即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所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立德”,即个人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丰功伟业;
“立言”,即为世间留下了闪耀着光辉思想的言论,并或亲授学徒、或著书立说、或者兼而有之,
使自己的思想、学问能绵延不绝的传承下去。
& & 能同时做到这“三立”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人必是历史长河中彪炳千秋的大人物。
因此,有人说,以“三立”兼备作为标准来考量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伟人,经得起“三立”牌大称来约的只有两个半人!
这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夫子和王阳明,加上曾国藩(半个)。
半个人的老曾就先不提了,孔子之伟大,也无需我在此赘述,另一位王阳明何许人也?其人何德何能?
敢和“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并肩而列,诸君且请看下表:
59.png (40.91 KB, 下载次数: 75)
19:57 上传
注:此表罗列了孔子之后,儒家的几位大人物、大儒,我称之为儒家大学《论语》系毕业生!
& & 需要说明三点:1、因本人很是讨厌董仲舒那厮,所以表中未列这位儒家思想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人物!
& && && && && && &2、本人做表水平有限,放不下那么多人了,周敦颐这位大儒就由门徒“二程”代表了。& && && && && &
& && && && && && &<font color="#、一张小小的表格,各位大儒具体的功绩无法罗列,除了公认的他们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外,
& && && && && && && &只能以俗世眼光来目测其人“因功因能”所得的官职大小。& && && && && && &&&& && && && && && && && && && && && && && & “立功”这俩字眼中的“功”,本就是俗世人眼里的功,
& && && && && && && &如果让“老庄”来评说这个“功”的话,可能狗屁不如了。
& && && && && && && &既然大家都是孔门学人,又都是思想家、哲学家,为啥有人官居高位,有人却是芝麻小官?
& && && && && && && &不就是因为他在俗世没有建立所谓的“丰功伟业”吗?
& && && && && && && &譬如:阳明公为何会被封为新建伯,爵位是虚的,但爵位得来,难道不是因为擒宁王、平叛乱之功吗?
&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 &“三不朽”中,“立言”是所有读书人的立身之本,作为一名文人,谁不会舞文弄墨,写上几篇道德文章啊!
但若想自成一派、独创一门哲学思想,能称之为哲学家,并有佳作留世,成为流传千古的皇皇名著,则难于上青天!
& &再说“立德”,“德”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历史人物的德行评定,
本就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当世之人、后世之民的评价了!
& &后说“立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就是儒家门生读书之伟大目标,
但凡有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者,往往需要跻身于历朝历代尔虞我诈、诡谲多变的官场,
君不见孔圣人尚不得长期为官主政,实现其伟大抱负。
& &而有幸身居高位者中,又有多少人丢官弃爵,甚至命丧于党争、权斗之中,
因此“立功”一事,尤其是立大功、立丰功,往往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
一名读书人,又是一名哲学家,还能在政界、军界屡建奇功者,孔门之后,能有几人?
先说一下,我此贴的题目为何用了:“儒家大学《论语》系”,这样的字眼吧。
孔夫子,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又是兴办私学,使贵族教育走向民间的最伟大先驱!
因此,我把自夫子之后的儒家学者都归为“儒家大学”毕业生!
那为何又称为《论语》系毕业生呢?
孔子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
作《春秋》(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为何不说是《春秋》系毕业生或其他系呢?
只因我个人绝对赞同两千多年来大多数学者认同《论语》一书最能体现孔子思想、儒家文明的这一论断!
现将咱们古社国学群中,我所尊敬的“杏坛耕耘”老师的一段儿言语,照搬如下:
&&《论语》一书是孔子伟大人格之代表,能够反映其孔门精神。原因有以下:
1、虽然只是其第子们整理的语录体,
但内容包含了孔子在人格修养;社会伦理;政治;哲理;教育;
还有他对于弟子们的批评;自述语等方方面面内容,可谓内容广阔,言辞恳切。
2、梁启超曾说:“《论语》则是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3、历代有关《论语》注释及相关书也很多,有汉郑康成注,魏何晏,宋朱熹,清戴望......
近代民国更是很多多大师研读《论语》著作了。所以论语是完全可以代表孔子思想精华的一本书了!
现在再来说一下我何以称“王阳明”为《论语》系最牛毕业生!
一本《论语》,十句有九句都是闪耀着光芒智慧的语言,你不得不佩服其蕴涵于人、于事之广博。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听着是夸张了些,
但所有把《论语》能做到通读、精读、品读、解读,
并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世中加以体用的的后世读书人,
即便不会认同这句话,
但也决不会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属于盲目吹捧、夸大其词!
那么问题来了,
古往今来,自《论语》成书后,不知中国(还有外国)有多少人亿人读过论语!
这么牛比、这么经典的一本书,
为何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如此不堪,在此,不用我啰嗦,
今日中国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是何等局面,人人自知(这个问题有些大了,也有些偏离我的主题了,先搁下不谈)
单说那《论语》系毕业生万万千千,为何“三立”兼备的大人物少之又少,
如果让大家列出自己心目中的“三立”兼备的伟人名单,
这又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各人有各自的答案。但无论如何王阳明位居前十之列,应该是绝无异议的!
而我个人更是要任性、武断的说,阳明公肯定位列《论语》读的最好、用的最好的世间三人之一,
并且在我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无可争议的第一名、榜首、鳌头!
我为何这么武断,诸君且听我下面慢慢道来!
先来说一个许多儒学大家、儒学爱好者都曾经关注到过的问题:“《论语》一书为何把“学而篇”放到第一篇的位置?学而篇为何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种安排是随意的吗?孔子的门人、后生们编纂这本书的时候,压根儿没想过“谁排第一”这问题吗?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众多先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想向诸位汇报一下在下的看法。把“学而时习之”放在开篇第一位,这绝不是偶然为之的事,这应是孔子的门人“慎思之、明辨之”后,当时的核心编纂者们的一致意见。
孔子一生最大成就是“教”,孔子之教在“学”,学是务本的先要。正所谓“开篇明义”,这句话就是要非常清楚的指明,学习夫子思想、用夫子思想指导儒家那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这个工具和方法就是:学而时习之,学,并且时时将学和日常生活、做事结合起来,这句话和后世阳明公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学说,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那么“学”而“不习”者,或者正如历朝历代学的满口的仁义道德,行的却是蝇营狗苟之人,这种人能说是学了、并“知”了吗?在阳明公和阳明公离世几百年后的我看来,这绝不是已“知”,这等于是不“知”!下边我先引用一段儿某日早上,我和群友们的聊天内容如下:
聊天背景:日各大门户网站新闻:《贪官狱中痴迷易经》
& & 新快报记者昨日从梅州监狱采访了解到,不少服刑人员闲暇时间喜欢读书,平均每月阅读达50小时以上。相较一般犯人偏爱励志和技术类书籍,职务犯的喜好“高端”不少,他们多喜爱领导学和《易经》等。其中十监区的借阅榜显得截然不同,其借阅量排名前三的书籍分别为:《企业领导者》、《易经》和《黄帝内经》。在梅州监狱集中关押了70余名职务犯,其中不乏厅局级高官。该监区罗副监区长向记者介绍,相较一般服刑人员,职务犯的阅读爱好都比较“高、尖、深”。
1、原国企老总老罗:爱看《易经》,保外就医不为所动  现年<font color="#岁的老罗此前是一名国企老总,因贪污罪获刑<font color="#年,如今已经服刑<font color="#年多。老罗从上世纪<font color="#年代开始研究《易经》,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历过五次生死,当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中捡回一条命,之后就迷上了《易经》。  老罗直言,《易经》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查了我自己的牢狱要 终 ,而不是 中 ,所以我要好好把刑服完。”因此,之前有条件申请保外就医和假释,老罗都不为所动,“我就是要通过努力来减刑,好好在监狱里改造。”
<font color="#、非法采矿获刑的老张:爱看儒家哲学,悔交友不慎入歧途  今年<font color="#岁的老张入狱两三年了,之前他因非法采矿被判刑<font color="#年。他告诉记者,在外面的时候,看专业书籍比较多,进来以后,则看了不少哲学、儒家的书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老张对此感触颇多。他认为自己便是交友不慎,受到了不好影响,导致误入歧途
看了以上新闻以后,我忍不住在群里截图并转发了这条新闻,于是乎,有了这段儿群内聊天:
员外:国学进监狱,国学热啊,形势一片大好(笑)重光:不知道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呢?
员外:我觉得挺好啊,就是看晚了,思想的亡羊补牢,好过不补。
重光:没有济世之德,却有屠龙之术。
员外:重光这句话说的好啊
& && && && && && && && && && &
重光:读国学读得什么都明明白了,以后出来犯罪不是更犀利。员外:这种能说是读明白了吗?
重光:不好说啊。
重光:主要不在书上写什么,主要看他们想从书上学什么。
员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传里这句话他们是没读到,还是读到了不信?
布衣:“人生而有欲”,但贵在“知止”。
重光:如果看论语的时候,想的是我如何才能不被警察抓住,是吧。
员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是论语里的,咋能不被抓,侥幸呗
重光:哈哈。
重光:读懂,读明白,会做就行。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有啥可取之处呢?我是这么认为的。
员外:那是他的“知”上就出问题了,他根本就不是真“知”了仁义道德。
员外:他知道的还只是低级的享受、满足低级的欲望、最低级别的快乐(吃喝玩乐、男女苟且之乐等等)。
&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就像是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即所谓“性力”,它为其他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类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礼法),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但“自我”并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它不仅为“本我”服务,而且必须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活动。&&“超我”则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知),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不仅使“本我”推迟得到满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满足,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时常乃至以身试法的根源!那些监狱中的官员们,就是因为“本我”的力量太强大了,而“超我”又太弱了!于是对“自我”的调节和把控就失衡了,“自我”做出了各种骄奢淫逸、贪赃枉法的事以满足低级的“本我”需求!
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啊,更不知道“道”和“德”的快乐远胜于那些低级快乐,因为不知道“悟道和有德”的快乐,所以口中所说的那些仁义道德只存在于口头上根本没到他们“心”(即知)里去。
他们既然只知道“低级的快乐”当然只能去追求那些了!因为人都是喜欢做能让自己快乐的事儿,所以他们也是“知行合一”,对低级趣味的“知行合一”!(当然,为何他们只知道“低级的快乐”,这是全社会的大问题,不方便说,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道隐:道之乐……品尝过道之乐者,几人能糓?所谓安贫乐道者& && &乐于道而不乐于财物!重光:嗯。我只是想说,背下来不能代表什么。还是得做!冬日:背下来,才能反复体会
员外:我今早发的新闻,监狱里的官员们,读《论语》和《道德经》等,那个感受才深刻呢!为道日损,是先“有”后“损”,打个比方,就是通常大家所言,经历过“有(各种荣华富贵)”的人,对“无”就看的明白些!如今身陷囹圄的高官们,这会儿再来修道,就相对容易做到“为道日损”,凡事就看的开了些!
道隐:他们名利都没了,才能有机会去品尝道之乐趣,名利是巨大的障碍
员外:俗世百姓,尤其是生活尚未小康者,不能说全部,大多是读不了那么深刻的!
深林:名利不是障碍,哪个人敢说自己不追求名利?不择手段的追求名利才是障碍。
道隐:名利本身不应该是障碍,但是贪求名利恐怕就是障碍了
& && &实际上来讲大部分人对名利如挠痒痒,越挠越痒,越痒越挠
贴完这条新闻及群友们的新闻读后感,暂且先就这一个案例得出一条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行”出问题了,必然是“知”出问题了,因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本是一体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改变“恶知”为“良知”呢,有“良知”不就有“良行”了嘛!这又是个大问题!儒家四书之一《中庸》,又是在第一章题为“纲领”的开篇第一句就写到(请注意,又是全篇第一的位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个“天命”就约等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啊!如何克制“本我”中不符合礼法的部分出现在“自我”身上呢?那就是“修道”,就是“受教”,正所谓“修道之谓教”!“修道”就是要修的“超我”(良知)尽可能强大,然后指导“自我”去克制住“本我”的低级需求!从而不再出现违背伦理道德,更不能出现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之举!
阳明公的哲学思想其本人和后世学者早就给浓缩到几句话里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再强调一下这四个字“事上磨练”!认可“知行合一”的朋友可以去阳明公的大作《传习录》里找如何“为善去恶,终至圣贤”的答案吧!
重光:那“知行合一”和“学而时习之”有啥区别。
员外:没啥大区别,说法不一样而已(颜回能闻一知十,古今多少读书人都喜欢拘泥于字眼、章句之上,& & 漫说闻一知十,他们很多是在闻一“解一”上去下功夫,争论不休,都以自己见解为正解,所以书越来越多!)
冬日:我感觉应该是不一样,要不,员外也不会大彻大悟员外:“学而时习之”在论语里是一句话,& &&&是全书放在“第一”这个显要位置的一句重要的话!
员外:在阳明公这儿他把这句话阐发、详解,& &&&使之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理念和观点,一个完全征服了我,教育了我的哲学观点
员外:但不管阳明公的观点多么伟大,他的哲学思想早就基本囊括在孔夫子的思想之中了
员外:大哉,孔夫子!无愧于您老在我心目中“万世师表”的地位!& && &论语《述而》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家看看,& && &真正的“知”和“行”如果不是合一的& && &孔子怎么会说:我想仁,仁就来了!& && && &&&
冬日:但是,王阳明发扬光大了
员外:嗯,是的,阳明公最厉害,直接读出和领悟到了于世人、世间最有用、最精华的部分!
员外:后世学者出了那么多关于儒家思想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学问是大大滴,
& &&&但在我心目中,跟阳明公比,还是差了许多,正所谓“真经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 &&&阳明公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他抓住这个核心后,去全力“笃行之”,& &&&这就是“在事上磨炼下功夫”,这句话就是是操作的法门。& &&&最终修养至最高可至时时、事事“致良知”& & (这就是圣贤了,我认为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无限的趋近)!
道隐:员外,达到达不到,不需要挂怀,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就行了!员外:道隐兄所言极是,人人都做此想,世界将无限光明!
& && &举例:阳明公以少胜多擒宁王,朱厚照御驾亲征的闹剧中,
& && &背后多少宵小之徒向皇帝老儿诽谤、诬告阳明公,甚至说他要谋反,
& && &阳明公何以有那般从容的态度去面对,
& && &甚至丝毫不考虑属下所所担心的俗人眼中的“避嫌”二字,
& && &还敢正常练兵!
& && &只因阳明公知道,自己“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了,
& && &知行合一中,何嫌之有?何需避嫌!有何惧哉!此心光明,天地可鉴,良知可知!
以下基本全文转载:
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也有人说:日本能迅速窜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这一切都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但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究其原因根本不是因为日帝明治的政治手腕有多少过人之处,也不是因为德川家族无能,而完全是因为日本人充分效法了王阳明,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对其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
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打败过大清的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的常胜将军。他就是东乡平八郎。这位号称军神的大将,却总把一方印章佩在身边,上面刻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中国明朝的一名文官,让东乡平八郎佩服的五体投地!日本维新派人物,无不把王阳明顶礼膜拜。那么王阳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王阳明姓王,初名云,后祖父改其名为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先祖书香传家,父王华仕三朝,为孝宗御进讲。生於明宪宗成化八年,卒於世宗嘉靖七年,享年五十七岁。生前曾筑室於阳明洞,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十二岁,阳明就塾师,性格豪迈不拘,曾言:“读书为学圣贤”。十三岁母丧。十八岁谒理学家娄谅,听讲朱子格物之学,后连格竹七昼夜无所获,遂转而学辞章之学。二十二岁应会试名落孙山,至二十八岁才举进士。在此期间,阳明广阅书籍,读兵法,也研究道教养生之学,面对为考试而读书的处境,遂有遗世入山之意,然转念一想,人本是父母所生,大道是不能离开社会人群的,遂重回儒家。三十四岁讲身心之学,开始招收门人。三十五岁,因见朝廷为宦者刘瑾把持,明武宗沉迷於享乐,故上疏直言,而下诏狱,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十七岁,赴谪至贵州龙场。悟得格物致知的道理。这乃是阳明心学的开端,从此他与朱学分了家,而走向了主观论。三十八岁,主讲於贵阳书院。开始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三十九岁,升卢陵县知县。四十三岁,揭出存天理,去人欲之标语。四十七岁,刻古文大学,及朱子晚年定论。修建濂溪书院。同年,门人薛侃刻传习录。四十八岁,阳明奉旨平宁王宸濠之乱,受宦官挑拨,被诬谋反。五十岁,在江西南昌始揭致良知三字。从这时起,阳明哲学思想完全成熟,而且定型。此成熟的思想比以前更为简约。五十三岁,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五十六岁,邹守益刻文录。五十七岁,扶病剿乱,病死归途,卒於南安。
在《明朝那些事》这部书里,当年明月在于谦被害后这样描述道:“明代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我曾给这些人物做过一个排行榜。于谦应该排在第二名,虽然明代有一些人物的丰功伟绩不下于甚至超过了于谦,但他们的排名也在于谦之后,这是因为评定的标准由品行有两项:品行、才能。虽然某些人的才能确实胜过于谦,但他们的品行是有缺憾的。比如朱元璋同志的政治问题和张居正同志的经济问题。于谦最为难得的就在于,他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如无例外,于谦本应排在第一,可惜的是,在他之后,还有另一位高人横空出世,此人不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出之奇才。对这位仁兄,英雄的称呼似乎已不适用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有一个更适合他的称呼--圣贤。”
王阳明,以明朝唯一的圣贤而高山仰止!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王阳明的推崇不乏其人: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以及毛泽东,对王阳明先生,都是十分敬佩的。比如,梁启超先生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思想受传统儒学“陆王心学”特别是王阳明学说的影响极大。在他看来,只有“心”才是实有的,他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纪,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自由书·惟心》又说:“人世间一切之境界,无非人心所自造”《新民说·论尚武》:“思想者,事实之母”这显然是王阳明“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的另一种说法而已。陈独秀 也写下《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一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知行合一”学说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先生,也是王阳明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另据王元化先生的说法,早年毛泽东的很多思想本来是跟王阳明比较接近的。他年轻时曾服膺王阳明。毛泽东自传中曾经提过,他年轻时是王阳明的崇拜者,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有感,写过一篇满分的作文《心之力》。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得出下面的结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来源是:第一个是宋明儒学。第二个是马列思想。第三个是西方现代思想。毛泽东一生的对手蒋介石,同样、是王阳明的崇拜者!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学问家中,蒋介石最敬佩王守仁(阳明)和曾国藩二人。蒋经国从苏俄回国后,蒋介石要他读曾文正公家书和王阳明全集。
蒋介石尊崇王阳明的哲学“立诚”和“知行合一”的观点,教育蒋经国将学习的心得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求得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在蒋介石的训导下,蒋经国对王阳明也非常崇敬。他将王阳明的思想精神归结为两点:一是“诚”,所谓诚,就是“要有纯洁的清白和恳切的念头”;一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能将学问实用实行”。
蒋经国也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1945年时他说:“我们要做总裁的信徒,为阳明的学生。”蒋介石到晚年还教导蒋经国,要重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重视王阳明的学说,蒋经国59岁时,蒋介石专门给他写了一文,其中阐释王氏心学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其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对陆王《心学》之重视如此。
中国的文化太过博大精深了,以至于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该继承那些学问为好!于是、中国人在自己祖先留下的宝贝中挑三拣四。于是、就有了“儒家”、“法家”、“道家”几千年的争论。最终、自己挑花了眼睛,无所适从!
日本人就是这么简单。一帮子维新派人物把王阳明的《心学》学到了手,紧紧地攥住不放。王阳明的一部《传习录》不仅维新派人物倒背如流,而且年轻学子人手一册,终于成为明治维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最终、日本人就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度!难怪!日本的军神东乡平八郎要“一生低首拜阳明 ”。
谈“心”录 (阳明公有《传习录》传世,俺今天来学其“心学”,仿为《谈心录》)
&&鱼丸:心学绝对是不分善恶的,心的本体都不分善恶,&&& && &谈意念的波动,谈经验世界的善恶,也没多大意义&&&&员外: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 & 无论是善念或恶念一起,即指向本体,此时就是你的心&&&&鱼丸:人的本心是一面镜子,一朵花在镜子里就是一朵花,
& && && &一坨大便在镜子里就是大便,你说镜子里只能有花,不能有大便,&&& && && &我只能说,统治阶级也就这几招小儿科了&&&&员外:良知少、弱的就会行诸外&&& && && &良知强大的即便有恶念,也会克制住,不会行诸与外&&&&鱼丸:世间利根之人,寥寥无几,能大彻大悟者,必能成大器。&&&& &&&&员外:良知极高当如阳明公所要求的一恶之念也不能起&&&&& && &&&恶念起,即恶行,&&& && && &哪怕没有行动
&&鱼丸:世间无一人能终生压制内心的魔鬼意念,而使之不妄动&&&&鱼丸:所以,世间根本无圣人。&&&&员外:“世间无一人能终生压制内心的魔鬼意念,而使之不妄动同意”,& && & “ 所以,世间根本无圣人”,完全同意这两句话。&&&&员外:致良知,就是要追求,尽可能的压制恶,使之降至最低,最少&&&&& && & 但绝不可能完全消失&&&&员外:孔子最器重的学生颜回 ,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也对子贡夸过颜回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员外:一,可能是孔夫子谦虚&&&&鱼丸:是的,所谓意念的波动也是行,好比你看到一个漂亮姑娘,你想占有她,但是你没行动,也是邪念在动了。&&&&员外:二,估计孔夫子真的做不到,三个月那么长时间内心都不起违背仁的“意”&&&&& && && &孔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凡夫俗子&&&&鱼丸:话又说回来了,孔老二,怎么知道颜回三月不违仁呢?&&&&鱼丸:这事本身逻辑就有问题&&&&员外:你认为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鱼丸:颜回半夜躺床上在想,明天去逛窑子多好,他会告诉孔老二吗?&&&&员外:我认为没啥问题,就这个问题不做争论&&&&鱼丸:对,所以不必强求内心,不必压制意念。心随意动,自然而成&&&&& && && & 我们要做的就是权衡利弊,利大,就做,弊大,就避免。&&员外:&&最低的前提是不违法吧?兄台& && && &很高的前提是不违背“仁”“义”之类的好词儿吧鱼丸:不员外:违法也可以吗?鱼丸:很多事情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员外:道不合,俺走了 拜拜
补充内容 ( 19:26):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补充内容 ( 19:49):
杨昌济: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教育思想承接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来,又接收了西方泡尔生等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提出“立志、...
19: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银币 -5 个
40.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银币 -5 个
本帖评分记录银币
总评分:&银币 + 10&
好评度 + 5&
学术分 + 1&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3204 个
威望766 点
好评度0 点
学术分0 点
主题帖子积分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积分 34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1 积分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积分 34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1 积分
当过官就算立功?这个标准也太低了吧~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格物的王员外 于
10:46 编辑
当过官就算立功?这个标准也太低了吧~因为是一张小小的表格,具体的功绩无法罗列。只能以俗世眼光目测一下职位。
”立功“这俩字眼,本就是俗世人眼里的功。
在老庄眼里看的话,更是狗屁不如了
都是思想家、哲学家,为啥有人官居高位,有人就是芝麻小官
不就是因为他在俗世没有建立所谓的“丰功伟业”吗?
譬如:阳明公为何会被封为新建伯,爵位是虚的,但爵位得来,不就是因为擒宁王、平叛乱之功嘛!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格物的王员外 于
10:47 编辑
先来说一个许多儒学大家、儒学爱好者都曾经关注到过的问题:《论语》一书为何把“学而篇“放到第一篇的位置?学而篇为何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3204 个
威望766 点
好评度0 点
学术分0 点
主题帖子积分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积分 34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1 积分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积分 34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1 积分
你这个逻辑很乱,既然你要说“立功”,那你就得阐述他们的丰功伟业,你搬出庄子论证的是“立功”的非重要性,但你是在论证“立功”,你说你的论述是不是一团糟?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你这个逻辑很乱,既然你要说“立功”,那你就得阐述他们的丰功伟业,你搬出庄子论证的是“立功”的非重要性 ...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37611 个
威望18341 点
贡献4359 点
金币639 个
好评度645 点
学术分1548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楼主好样的!期待见到楼主继续持之以恒!
云过则日明,雨过则花明,香烟过则一灯独明,人非经大过之余,皆成梦梦;
山空故鸟乐,水空故鱼乐,天地空故万物皆乐,佛乃出青空之外,更觉迢迢。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217 个
好评度67 点
学术分4 点
主题帖子积分
从八品下承务郎, 积分 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 积分
从八品下承务郎, 积分 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 积分
讲王阳明之学,我认为一定要注重在敦本尚实上,他的学说“事上磨练”,“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凡他说的一切,我们都要把他自己的成学前的种种经历来为它的学说下注释,就如“员外兄”上面列举的他一生的经历一样,阳明的一生大半部分都是在做实业,受难呀,做官呀,讲学等,若忘了他的实际生活,空来听他的说话,有可能不会了解王学的真意。阳明曾说过:“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足见他是很倾向做学问也好,做事也好,一定要落实到实际上去,才能悟得个中真趣。以上是我的对王学的体会,与仁兄分享讨论,如有不妥之处,请指点!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讲王阳明之学,我认为一定要注重在敦本尚实上,他的学说“事上磨练”,“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 ...
杏坛老师大驾光临,在下荣幸之至!
“足见他是很倾向做学问也好,做事也好,一定要落实到实际上去,才能悟得个中真趣。”!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217 个
好评度67 点
学术分4 点
主题帖子积分
从八品下承务郎, 积分 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 积分
从八品下承务郎, 积分 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 积分
杏坛老师大驾光临,在下荣幸之至!
“足见他是很倾向做学问也好,做事也好,一定要落实到实际上去,才能 ...
大家相互学习。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格物的王员外 于
08:48 编辑
曾国藩说:“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安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又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
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
如事亲定省,物也;穷其所以当定之理,即格物也。
事兄随行,物也;穷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
吾心,物也;穷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
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道,即格物也。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
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
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阳明公:“世之学者,业辞章,习训诂,工技艺,探赜而索隐,弊精极力,勤苦终身,非吾所谓深造之者。”
“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
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格物的王员外 于
21:46 编辑
员外:我个人对‘心外无物’的理解是:不在我大脑认知范围之内的物,就属于“无物”。
& && &&&所有的外物是因为我看到或听到了,进入我大脑认知了,就有了这物了,
& && &&&不进入我大脑认知的就是无物
幽兰:但是心外无理?
员外:理也如此!
& && &我大脑不知道的,或者说不懂的,就没有那个理
& &&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只知道这三个字的名。
& && &具体讲啥,我一窍不通,这个理相对于我个人来说,等于没有
& && &准确的说,截止到我说这句话时,更多我从未听过的学科的概念和道理
& && &对我而言,便是“无理”!
冬日:就是物放在那里,没有进入人的心,咱们也等于不知道
员外:因为我是活人,我有思想(哪怕我的认知和思想是错误的),
& && &我才有了对外物的认知,
& && &如果我死了,我的思想和认知也就没了,对于我这个死人来说,外物也是没有的
& && &所以心(认知)和“物”是一体的,有心就有物,心没了,物也就没了
清风:但是你死了,外物还是存在的啊
员外:那个外物是相对于你们活着并认知它的人存在,
& && &&&对我来说就没有了,我都死了,心已无,物不知了
冬日:心如镜子,外物进入人体的镜子成一个像,心如明镜台啊
清风:但你的尸体也存在啊
员外:我的尸体有认知吗?(以我目前的认知,尸体是没有办法感知外物的)
员外:但并不是否认那个物不存在,物是存在,客观存在的
& && &&&譬如泰山,有没有我,它都存在
& && &&&但只有在泰山进入我的认知后,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才存在的
& && &&&不管是我从书上看到,知道有个泰山(并且我相信书上说的是事实),
& && &&&还是我站在泰山脚下,直接去目睹泰山。
& && &&&总之,是泰山进入我的认知世界后,对我个人而言,才有了泰山
& && &&&如果泰山从未进入我个人的认知世界,对我而言,就是没有
张:心和物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心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结果。
& && &两者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同一事物。所以,就认识世界来说,谈唯物和唯心都不合适。
员外:张说的好啊,我很认同这句话,“就认识世界来说,谈唯物和唯心都不合适”
员外:我个人并不认同后世学者把阳明公的哲学思想称为“主观唯心主义”,
& && &&&忽略这样、那样的“名”吧,就是这样一个理,这个理,你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不接受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文官
银币130 个
好评度5 点
学术分1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正九品下登仕郎,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明珠乎?良知乎?
一直持续关注,期待更新&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职官系统武将
银币5724 个
威望3813 点
贡献564 点
好评度28 点
学术分48 点
主题帖子积分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明珠乎?良知乎?
一直持续关注,期待更新
所有转发类文章,均为思想交流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之立场。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楚辞论语周易取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